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無輻射、免出門!「專業級」居家骨密度檢測更聰明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成為重要健康議題,如何掌握自身健康資訊格外重要。國人研發最新智慧型「生物電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技術,採無輻射、非侵入的檢測方式,讓民眾在家就能享有「專業級」檢測,且價格更親民,為健康做好聰明的全方位準備。 掌握骨密度數據「超前部署」 衛生福利部指出,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20至30歲前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因此,預防骨質疏鬆,不僅限於長者,更應從年輕及早「存骨本」,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包括均衡飲食、適度曬太陽、荷重運動及避免抽菸等,都有助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不只是銀髮族需要注意,飲食西化、缺乏運動,加上3C產品普及導致久坐的生活型態,都可能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了解自身骨密度數據,更形重要。隨著生物電阻抗分析技術的不斷創新,隨時隨地做好骨密度監測已不再遙不可及;善用先進、簡便又安全的檢測方式,即可更輕鬆地掌握骨骼狀況,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超前部署。 「生物電阻抗分析」是什麼? 所謂「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技術,其突破性的優勢在於具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功能,透過非侵入性的足部對足部量測方式,搭配安全的微電流傳導,不只能檢測骨密度,還可同步分析肌肉質量、 體脂率及內臟脂肪等多項健康指標。 骨密度測量方式比較 目前民眾若想檢測全身或局部骨密度數據,了解是否有骨質疏鬆風險,通常得到醫療院所,採用設備成本昂貴的雙能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另外,專業醫療設備如定量式電腦斷層掃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雖也可用於骨密度檢測,呈現精細的骨骼結構,但仍有侷限性,包括輻射量較大、檢查耗時,而且費用高,通常僅用於特殊診斷需求。 近年來,台灣團隊自行研發的新世代「生物電阻抗體組成分析儀」,不僅採用創新的雙頻掃描技術,提升測量精準度,並獲得臨床實證及世界多項專利,從一般民眾、壯世代、銀髮族到肌少症患者都可適用,更可落實居家日常檢測之需求。 與「定量式電腦斷層掃描」相較,「生物電阻抗分析」設備的價格較為親民,提供長期監測方案,不只性價比極高,其輕巧便攜的特性,搭配人性化的操作介面與多人資料儲存功能,特別適合家庭與社區的健康管理需求,讓骨密度監測如同量體重一般,成為生活中簡易健康管理的一環。 此外,針對需要定期追蹤骨密度狀況的使用者,只要利用智慧型設備的藍牙連線功能,就能透過智慧手機 APP 隨時掌握骨密度與體組成成分的變化,實現便捷的居家健康監測。 定期骨密度檢測掌握健康第一道防線 骨質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除了搭配均衡的運動和營養攝取之外,平時透過定期的骨密度檢測,更有助掌握骨骼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更年期婦女和銀髮族,即可先使用具有骨密度測量功能的居家體組成分析儀設備進行定期監測,若發現異常,再至醫院進行專業的 DXA 檢查,建立完整的健康防護網。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樂活

日曬機恐致癌!太陽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

夏天來到,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要到海邊衝浪消暑一波,但請不要輕忽了太陽光輻射的危險,它含有光線、紅外線、紫外線、X 射線、伽瑪射線,而約有 8% 太陽輻射是紫外線。隨著臭氧層變得稀薄,也加劇了太陽輻射量和曬傷的風險。 既然這樣,那透過日曬機這種「人工曬黑」的方式獲取維生素 D ,是不是能避免紫外線的傷害呢?這其實是一個迷思,根據以色列衛生署的資料,日曬機所釋放的 UVA(Ultraviolet radiation A)甚至比太陽還要強,不僅會讓皮膚變得粗糙和增加皺紋,還可能導致皮膚癌(Skin cancer)。若皮膚細胞持續因曬傷而遭到破壞,亦會引發細胞突變和疾病,若皮膚上有痣的形狀或顏色出現變化,尤其當它的大小超出了六毫米,請向專業皮膚科醫師洽詢。 以下列出三個夏季太陽的危險性,提醒民眾務必做好防曬作業。(同場加映: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1. 脫水 在大熱天,我們的身體會大量排汗,若未攝取足夠的水分,很容易出現體液不平衡的狀況。此外,有嘔吐和腹瀉併發症歷史的患者也會有較高機率發生脫水症狀。為了安全起見,請在運動前就做好補充水分的準備,好確保身體流失的水分能得到正確補足。以下是三種脫水等級,以及其對應的症狀與治療。 輕微脫水:身體失去的水分超過體重的 2%,覺得口渴、臉漲紅、噁心、心跳快速、激動不寧反應、身體機能下降;請小口慢慢地喝水。 中度脫水:身體失去的水分為體重的 3~5%,暈眩、頭痛、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心跳快速、嚴重無力感;可能需要靜脈輸液補充水分。 嚴重脫水:身體失去的水分大於體重的 6%,出現嚴重的視覺和聽覺干擾、幻覺,應給予靜脈點滴,並馬上送急診。(同場加映:小孩熱天脫水不能等~應對和預防措施) 2. 熱傷害 太陽輻射造成的傷害其實不只是曬傷而已,它是循序漸進的破壞皮膚細胞過程,就以曬傷為例,通常也要於接觸過多紫外線的四到五小時後,症狀才會一一呈現出來。五個熱傷害種類如下,另外,如果發現曬傷又發燒,請向醫師求助,且它還可能伴隨劇烈疼痛,以及起水泡。 熱衰竭:這是身體因大量排汗流失水分和鈉所做出的反應,症狀有口渴、大量出汗、體溫上升、頭痛、噁心、暈眩、排尿降低、身體無力和煩躁。 熱痙攣:當大量的排汗造成體內水鈉量耗乏,就會導致肌肉痙攣,疼痛部位包括手臂、腹部、腳部,通常發生在勞力工作、出汗量大的人身上。 熱疹:往往起因於汗水悶在衣物底下,導致汗水堵住汗管,引致皮膚搔癢,好發於炎熱又潮濕的環境當中。症狀有丘疹群和小起泡,通常出現於頸部、上半胸部、乳房下方、手肘皺褶與鼠蹊部。 橫紋肌溶解:屬熱傷害及或過度身體訓練導致的病況,可造成肌肉破裂和甚至死亡。當肌肉組織分解後,電解質和蛋白質將釋放到血管裡,引致心律不整和癲癇,損壞腎功能。症狀包括:肌肉痙攣和疼痛、異常深的尿液顏色(像茶或可樂)、身體無力、運動耐力下降,但也有些人沒有任何症狀。 熱暈厥:當一個人站太久,或從坐、躺姿突然起身,亦會有短暫、輕微的暈眩感,影響因素包含身體適應不良及脫水。 中暑:這是最嚴重的熱傷害,且可致命,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 CDC)的資料,它會導致體溫迅速飆高,造成排汗系統故障,身體無法冷卻下來,於 10~15 分鐘,體溫即可超過 40°C。要注意的症狀有大量出汗、皮膚熱且乾、體溫極高、混淆、口齒不清、癲癇、失去意識。(同場加映:酷夏中暑可致死!症狀與急救5招必知) 3. 皮膚癌 此外,長期的紫外線輻射可能會造成皮膚癌的產生,且年齡愈大,其風險就會愈高,畢竟我們每一天都在接觸太陽光,以下舉出三種常見皮膚癌,提醒民眾切勿掉以輕心。 基底細胞癌:常見於遭曬傷的皮膚,可能呈現黑色或粉紅色的凸起物,可長在男人的鬍鬚部位。雖然它通常不會擴散至其他部位,但仍會變大變深,建議及早處理。 鱗狀細胞癌:太陽光輻射、燒傷或皮膚慢性潰瘍皆可引發。在少數病例中,癌細胞會擴散到淋巴結,或其他器官。根據情況,有可能需要透過手術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屬罕見但極危險的皮膚癌,它可以發生在皮膚、黑痣、胎痣、眼睛,也可能擴散到腦、肺、肝,或其他器官,並常見於家族遺傳。及早診斷黑色素瘤很重要,癌細胞愈小,擴散的機率就愈低,而最好的方法即是透過手術移除它。(同場加映: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致癌危機)


健康症狀

乾燥症會好嗎?3類症狀:不治療恐這後果!飲食2禁忌必看

51歲陳小姐近3個月常覺得眼乾,原以為是乾眼症,但奇怪的是,也感覺口乾舌燥,無論喝多少水,仍覺得嘴巴乾乾的;後來,就醫檢查才發現,自己竟得了「乾燥症」。究竟乾燥症該如何治療?若不治療會怎樣?日常飲食有哪些禁忌?請看《Hello醫師》為您完整解析。 乾燥症候群 乾燥症俗稱乾燥症候群(Sicca syndrome),以音譯則稱休格連氏症候群或修葛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泛指全身某器官或系統發生乾燥的現象,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體免疫疾病,最常影響淚腺與唾液腺,導致乾眼症、口乾症及關節疼痛。 乾燥症有2種:原發性與繼發性 乾燥症可以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的乾燥症,比例上約各佔一半。 原發性乾燥症:患者除了乾燥症之外,沒有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 繼發性乾燥症:患者除了乾燥症之外,同時也併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或多發性肌炎等。 乾燥症症狀 乾燥症的症狀主要分成3類,分別是乾眼類、口乾類及其他類,以下深入介紹3類型症狀: 症狀1.乾眼 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畏光 有黏液 淚液減少 眼睛疼痛 眼睛反覆感染 眼睛裡有異物感 起床時眼睛疼痛 眼睛發紅、刺激感 無法長期配戴隱形眼鏡 瞼緣炎(眼皮紅腫變硬) 戴眼鏡無法矯正的視力模糊 使用完電腦、看完電視或長時間看書後不舒服加重 眼皮無法順利地在眼球上移動或好像黏在眼球上,特別在剛起床時 症狀2.口乾 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口臭 乾咳 嘴角破 牙周病 說話困難 聲音沙啞 蛀牙嚴重 持續地喉嚨痛 不易配戴假牙 口腔表面乾黏 吞嚥時容易嗆到 高音逐漸唱不上去 咀嚼及吞嚥食物困難 味覺喪失或常有金屬味 食物或口紅容易黏在牙齒 牙齒腐蝕而產生缺口、碎片及破裂 舌頭呈紅色、乾燥、平滑及出現溝紋 需要常喝水,特別是在進食或說話時 蛀牙在不尋常的位置,如沿著牙齦線、在填補物下及沿著牙齒切面 口腔疼痛或潰瘍口腔感染;當白色念珠菌感染時,口腔黏膜通常是白色斑塊狀 症狀3.乾燥症其他症狀 身體裡到處都有製造水份的腺體,乾燥症患者身體許多部位可能出現乾燥症狀。 胃酸逆流 皮膚紅疹與乾癢 耳朵及皮膚乾癢 喉嚨疼痛及慢性咳嗽 消化不良:缺少唾液及胰臟酵素都會影響消化。 便秘或腹瀉:腸胃道水份減少會造成便秘,或腸道易受刺激而造成腹瀉。 無法忍受辛辣或酸性食物:容易燒灼口腔內部,或造成原本敏感的腸道更敏感。 支氣管炎與肺炎等反覆性感染:因肺部內層乾燥,肺部自淨功能容易受到影響。 女性性交疼痛:陰道分泌物減少而有性交疼痛的情形,且陰道容易感染。 慢性鼻竇感染:鼻腔及鼻竇通道容易受到影響,分泌物變黏稠而容易造成感染,鼻腔內也容易破皮結痂。 乾燥症原因?為什麼會有乾燥症? 乾燥症的發生率約為1%,男女比例為1:9,通常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族群,並可能與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同時出現,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及硬皮症。 乾燥症會遺傳嗎? 乾燥症不會直接遺傳給後代,但乾燥症患者的後代會有較高機率得到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常會「家族群聚」情形,同一家族家人可能得到不同種類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的病患,其姑姑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女兒患有紅斑性狼瘡等。 乾燥症看哪一科? 有乾燥症相關症狀,請洽風濕免疫科門診進行檢查。 確診後通常需要風濕免疫科、眼科醫師與口腔醫學專家一起合作。 乾燥症診斷標準 乾燥症的診斷條件共有6項,至少須符合4項以上,才能診斷為乾燥症: 眼睛主觀症狀:乾眼症持續3個月以上。 口腔主觀症狀:口乾症持續3個月以上。 眼睛客觀症狀:經眼科門診乾眼症診斷為陽性。 自體免疫抗體:風濕免疫科門診抽血檢查SSA或SSB抗體成陽性。 唾液腺侵犯:由風濕免疫科門診安排檢測,核子醫學科唾液腺閃爍攝影檢查陽性。 唾液腺組織病理異常:耳鼻喉科或口腔外科門診唾液腺切片檢查,口腔小唾液腺切片檢查有發炎細胞浸潤評分大於1分、每15分鐘基礎唾液腺分泌量小於1.5毫升。 乾燥症算重大疾病嗎?可申請殘障手冊嗎? 乾燥症屬於健保規範的重大傷病。 […]


食物中毒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6大食物易有!

寶林茶室爆發近年罕見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衛生福利部表示,經解剖2位死者遺體及相關個案檢體,共檢出22件邦克列酸(原稱米酵菌酸),確認是國內首例邦克列酸中毒案。6月11日再新增一名死者,共造成6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4月26日公布「寶林茶室信義A13店專案」結案報告,累計通報達35例,加上6月11日新增的死亡個案,共造成6人死亡。據疾管署監測,33例邦克列酸陽性者,都曾在3月19日到24日間於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食用粿條或河粉;不過,疫情範圍為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並無擴及其他分店。目前。衛福部抽樣檢驗35件食材中,包括粿條、香蘭葉及在來米粉等主要食材,都呈陰性反應,反而是在廚師手部及餐廳環境中檢驗到邦克列酸毒素。 究竟邦克列酸毒素怎麼產生?哪些食物有較高風險?不小心吃下肚後有哪些風險?如何處理與預防?《Hello醫師》為您帶您認識邦克列酸,聰明遠離。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原稱為米酵菌酸,但因名稱中的『米』引發部分民眾對米製品的疑慮,因此,衛生福利部召開專家會議,邀請食品、毒物、臨床醫療、食品檢驗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討論,共同決議將米酵菌酸改用音譯名稱「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在國內相當罕見,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或稱椰毒伯克氏菌產生,是一種較罕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由玉米或椰子類食物發酵而產生,存在於土壤與各種植物中。溫度介於22到30°C時,是最利於毒素生長的環境。印尼、中國及莫三比克都曾發生過這類食物中毒案例。 當食物中出現邦克列酸時,就算經過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溫、高壓方式烹煮後,也無法去除其毒性;有研究資料指出,人吃下1到1.5mg就可能造成死亡,另外也有研究使用大鼠做測試,吃下2mg/100g,會在2到5小時內死亡。 邦克列酸的生長條件 溫度:22-33°C 酸鹼值:6.5-8.0 氯化鈉:<1.5–2% 脂質型態: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荳蔻酸、棕櫚酸、椰子脂肪濃度 20-50%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毒素為何這麼強? 台灣大學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說,人體內的粒腺體有如細胞的發電廠,提供細胞運作的適當能量,邦克列酸產生的毒素,會抑制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身體所有細胞瞬間失去能量。 姜至剛說,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邦克列酸毒素,會讓身體耗氧量大的器官最快受到損傷,當身體所有細胞無法運作的情況之下,會出現如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甚至腦部、心臟肌肉全都因此癱瘓。 因此,即使邦克列酸濃度極低,吃進身體後,前期發作時會出現身體無力、頭暈、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導致腸胃道無法正常運作,進而使得腸胃道黏膜受損,造成血便、血壓急速下降,所以有病患在送到醫院前就已呈現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 根據文獻報導,邦克列酸半衰期長達102小時,每4天後,體內的量才會少一半,因此很快在數小時到數天內導致患者死亡,死亡率從30%到100%,可知其毒性相當高。 邦克列酸易出現在6大食物 當澱粉等食物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在水中,沒有獲得適當保存時,就容易產生邦克列酸(米酵菌酸菌),特別是以下6類食材最常出現: 發酵玉米麵粉 變質的澱粉 黑/白木耳 糯米湯圓 馬鈴薯粉製品 甘藷粉製品 邦克列酸中毒10大症狀 中毒後邦克列酸會攻擊肝臟、腎臟與大腦等器官,由於這類毒物在台灣較少見,且初期症狀和一般食物中毒、消化不良類似,容易讓人掉以輕心,如果吃完東西後2個小時內出現以下症狀,要特別注意: 胃部不適 噁心、嘔吐 腹脹、腹痛 全身無力 頭暈 嗜睡 器官充血 水腫 急性肝腎功能損傷 少尿 血尿 死亡(致死率從30%至100%) 邦克列酸吃下肚該怎麼辦? 邦克列酸中毒後目前沒有藥物可以解除毒性,只能針對患者的症狀做治療,並給予支持性療法。若不小心吃下肚,建議做到以下3點: 催吐:盡快排出胃部食物,減少毒物對身體的影響。 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避免較輕微症狀,演變成全身性的問題。 保留食餘檢體:保留有問題的食物,提供醫療單位檢驗,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邦克列酸食物中毒 預防5重點 由於目前沒有簡單且有效的方式可以檢測邦克列酸,邦克列酸也不會因洗滌或烹煮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衛福部建議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另外,建議也從以下5點來避免吃下有問題的食物: 製作發酵類食品時要勤換水 避免長時間浸泡食物,或應放入冰箱保存 維持環境與食品衛生 不食用變質與長期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避免生食 印尼、中國、莫三比克都曾出現邦克列酸中毒事件,影響人數統計: 國家 統計區間 影響人數 死亡人數 印尼 1951~2013 9336 1112 中國 1953~2014 2359 905 莫三比克 2015 200 75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embed-health-tool-bmi]


健康樂活

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一位工作規律的國小老師來求診,自己並不認為生活有壓力或操勞的問題,但是她卻每天都覺得疲憊,晚上卻又睡不太著,週而復始始終無法改善疲勞感,這種不知為何而來的疲倦,就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這似乎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該如何改善?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認為營養調理是關鍵之一,這也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觀念。 求診患者以失眠為大宗 許醫師表示,多數求診病患通常都超過 50 歲,但是 35 歲以上的也不少。其中最多人有的狀況是失眠,包含入睡困難、斷斷續續的睡眠、多夢,或是全身痠痛,忽然暈眩、胸悶、焦慮、憂鬱。 患者一般接受三、四次營養治療後,就能感到明顯改善,之後如果保養得宜,可能就不需要回診,或視情況維持一個月到三個月治療一次的頻率。 情緒不穩大多缺乏鎂離子 許醫師指出:「造成情緒不穩定有很多種原因,不過最常見的就是缺乏鎂離子」。(推薦閱讀:鎂的功效與作用:9種食物高鎂又健康) 當我們的壓力荷爾蒙升高的時候,就會加速消耗鎂離子並排出體外,缺乏鎂會使大腦容易焦慮、憂鬱,使病患更容易受到下一個壓力事件影響,然後更容易讓鎂離子流失,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當然,其他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或是維生素 C 也都可以幫助穩定情緒,也有研究指出維生素 D 可以幫助對抗憂鬱,不過關鍵在於每個病患的狀況不同,需要經過深入評估再做客製化的療程,比方說如果患者的憂鬱情形是由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造成,那麼營養配方就會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就可以考慮補充硒來改善。(推薦閱讀:甲狀腺功能低下飲食大補帖!飲食請吃這4種)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硒不太會因為壓力而被消耗,但許醫師提醒,硒普遍存在於海鮮中,但是海鮮卻也含有汞,而這會造成硒被消耗掉。另外,硒如果補充過多也會有毒性,建議仍需要諮詢專業醫師。 【延伸閱讀:B群推薦品牌15款2024最新!B群怎麼吃、攝取量詳解】 硒是什麼? 硒是種可以幫助排毒和抗氧化的營養素,而這兩種功能需要透過酵素來執行,而酵素則需要營養素和微量元素的幫忙。你可能聽過「肝臟是解毒的器官」,這是因為肝臟具有很多的解毒「酵素」,而硒元素就具有幫忙排毒和抗氧化的酵素作用。 講到抗氧化,你可能也會聯想到許多營養素都跟抗氧化有關,像是兒茶素、維生素 C、白藜蘆醇等等,但是在治療上,必須根據已經有研究證明具有治療效果,並考量患者本身的情況來選擇。(延伸閱讀:抗氧化控血糖~火龍果的6大健康好處) 80 歲心衰竭患者 營養治療後能去公園運動 談到有沒有比較特別的治療個案,許醫師提到,有位特地從南部上來看診,已經 80 幾歲的婆婆,行走困難、需要人攙扶,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的狀態很嚴重,但在打了三、四次營養點滴後卻有明顯好轉,可以自行去公園運動,現在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雖然心臟沒辦法恢復到以前的狀況,但是至少可以不用面臨臥床不起的狀態。 聽起來很神奇,其實該個案治療並沒有依靠什麼特殊靈藥,反而僅是鎂離子這樣常見又基本的營養素。許醫師表示,鎂離子不僅能幫助放鬆,還能幫助細胞製造能量。很多人認為心血管疾病就是等於心血管堵住,最終造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但有些研究指出,心血管堵住也不見得會讓下面的血管壞死。 許醫師說,細胞要活著主要是看能不能產生能量,就算這條河流被堵住,或是河水不夠(血液流通的不多)只要產能效率高,細胞就能活著。而心臟是大量耗能的一個器官,如果可以讓心臟很有效率的產能的話,就能很快改善症狀。(延伸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營養補充從維生素 C 和鎂開始 壓力大除了會加速鎂離子的流失,也會耗損維生素 C。研究發現,腎上腺中含有高濃度的維生素 C,而分泌腎上腺素則需要消耗大量的維生素 C,所以常常處於壓力、緊張的狀態下,我們的壓力荷爾蒙會大量製造和利用,進而造成維生素 C大量流失。 鎂或維生素 C 對於抗壓(緊張、焦慮)的效果相當不錯,不過有些人也擔心攝取過多的維生素 C 會造成腎結石(Kidney stones)。關於這個問題,許醫師認為風險很小,如果再加上鎂離子一起服用,可讓風險降低更多。 所以,如果大家覺得短期或長期壓力影響了自己的健康,甚至自律神經失調等等的症狀,許醫師也建議,不妨可以從鎂和維生素 C 開始補充起。 營養素的需求因人而異 許醫師提到,常規醫學通常會認為「需要的情況下再補」,但如果要以調整體質作為目的,有些人體內的細胞可能天生會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特定的營養素才夠,因此需要個人化評估 一般來說,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或是長期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可能腸胃吸收也不是很好,導致透過飲食攝取營養的效果不盡理想。對於這樣的人,採用靜脈營養療法取代從食物吸收,會比較快速見到效果。 同樣是治療失眠問題,但營養配方可能完全不同。有些診所可能會事先制定菜單,取名為類似「舒眠減壓針」之類的,進行一視同仁的治療,這本身不一定有錯,但學習功能醫學的許醫師比較要求自己以系統性生物學的方式,進行全人評估,考慮到許多層面的問題後,制定的配方內容才能精準有效。 因此,看似是同樣的症狀,但不一定是採用某種既定的方式來治療。舉例來說,上述心臟衰竭的婆婆,其實主訴是嚴重失眠(因為她不認為心臟衰竭有機會能改善),但許醫師考慮到她的心臟狀況,抓住這個重點治療,於是不論失眠、胸悶、心悸、頭暈、疲勞…等問題,都一起改善了。(推薦閱讀:減肥、掉髮、骨質流失?醫師解答女性常見營養問題) 功能醫學點滴 vs 常規醫學點滴 加護病房的點滴通常需要提供熱量,可能包含了蛋白質、脂質、葡萄糖等等,但是功能醫學所用的營養點滴則為零熱量,並非急重症的治療所用。 許多人會擔心營養點滴打久了會不會有副作用?許醫師表示,營養點滴只是將原本所缺乏的營養補回來而已,但並不會造成依賴性。重點在於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如果長期只透過注射靜脈營養,而沒有透過進食的話,腸胃會退化,也可能使其他器官的功能變差。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口長庚整型外科異體複合移植中心 研究醫師 日本元氣診所粉絲專頁 |日本元氣診所官方網站|許崇恩醫師的養生下午茶


手術

達文西手術是什麼?費用、優缺點及健保補助項目總整理

與傳統手術相較,達文西手術有傷口小、出血量少及恢復期短等優點,近年在台灣醫界逐漸普及,但其高額的手術費用,對患者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值得慶幸的是,自112年3月有17項達文西手術納入健保給付,113年7月12日中央健康保險署再通過46項手術補助。 究竟達文西手術是什麼?和傳統及微創手術有何不同?手術費用多少?有哪些項目納入健保給付?《Hello 醫師》為您一次深入解析! 達文西手臂手術是什麼?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俗稱達文西手術,是微創手術方式之一,全世界約有3000多套機械手臂,台灣有超過35套;一套完整器械包含以下3種機器: 達文西機械手臂 控制檯 影像檯 達文西機械手臂由1~4支機械手臂組成,不同機型的設置不同,其手臂可分別裝上不同手術器械與高階攝影機;手術時,醫師會在患者身上開3~6個約1公分的傷口,讓機械手臂深入患部。 手術器械的最前端,就像是縮小的人體手腕,可以模擬醫師的手部動作,即使手術的空間狹窄,例如腹腔內部,機械手臂也能完成細緻的手術動作。 達文西手術控制檯 達文西手術進行時,醫師不用像傳統手術般站在患者身邊,而是坐在控制台內,透過螢幕觀看攝影機回傳的3D立體影像,再以雙手操作控制台的機械,遠端遙控機械手臂。 達文西手術機械手臂前端 達文西機械手臂3大優點 機械手臂動作靈活、精細:除了能模擬人手進行抓取、旋轉等動作外,手臂的最前端還可720度旋轉,在體內的狹小空間執行精細的動作。 3D立體、高解析度影像:攝影機採取雙鏡頭設計,可呈現3D影像,更可放大患部10倍以上,讓醫師看得更清楚,避免傷害到周邊血管與神經組織。 傷口小:手術傷口小,降低感染機會,且疼痛感較小、出血量少、患者恢復期短。 達文西手術費用參考表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因具備專利,且器械特殊,手術費用較傳統或微創手術高,費用約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視手術時間長度、複雜度與器械使用情形而定。 《Hello 醫師》參考數家醫院的收費標準(不含健保給付),整理如下: 心臟手術:18-30萬元 腸胃手術:17-26萬元 婦科手術:14-21萬元 食道手術:19-31萬元 耳鼻喉科手術:9-12萬元 泌尿系統手術:15-31萬元 一般外科手術:12-20萬元 達文西手術費用健保給付 65項手術治療 達文西手術是高端精密的治療設備,治療費用也較高,對多數患者來說,是一筆額外的負擔;有鑑於此,健保署自112年3月1日,宣布將17項達文西手術納入健保給付後,113年7月12日又再通過給付46項手術治療,同年9月1日開始實施,目前健保共給付共65項達文西手術。 病患若符合下列給付標準(適應症)者,健保將給付2萬~16萬元的費用,民眾僅須自付特殊材料之差額,減輕治療負擔。 腎臟 根治性腎切除術 泌尿道手術 攝護腺癌切除手術 膀胱全切除術合併骨盆腔淋巴切除術合併正位新膀胱重建 膀胱全切除術及骨盆腔淋巴切除術合併雙側輸尿管迴腸經皮分流術 疝氣修補 腹壁疝氣修補術-併腸切除 腹壁疝氣修補術-無腸切除 鼠蹊疝氣修補術-併腸切除 鼠蹊疝氣修補術-無腸切除 腹壁疝氣修補術,嵌頓性-無腸切除 腹壁疝氣修補術,復發性-無腸切除 鼠蹊疝氣修補術,嵌頓性-無腸切除 鼠蹊疝氣修補術,復發性-無腸切除 心臟手術 主動脈瓣或二尖瓣或三尖瓣的置換手術 心房切割隔間之不整脈手術 瓣膜成形術 A.S.D.修補 胸腔手術 縱膈腔腫瘤切除,腫瘤<5cm 縱膈腔腫瘤切除術≧5cm 肺 肺葉切除術 肺分葉切除術 食道手術 食道切除術 食道再造術以大腸重建 食道再造術以小腸重建 食道胃管重建術 婦科手術 全子宮切除術 子宮頸癌全子宮根除術 次全子宮切除術 子宮肌瘤切除術 後腹膜腔淋巴腺切除術 骨盆腔淋巴腺切除術 陰道懸吊術 骨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切除術(重度) 婦癌分期手術 直腸、胰臟及十二指腸 低前位直腸切除術 胰臟尾端部分切除術 胰臟尾關部分切除術-脾臟保留 胰臟體部分切除術 […]


新聞

嚴重醫療疏失!高雄民生醫院「送錯人 開錯刀」院長自即日起免職、懲處5人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粉專)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遭爆「送錯人、開錯刀」的嚴重醫療疏失!本月4日一名因低血壓住院的黃姓病患,被誤推進開刀房進行胸腔引流手術,直到病房護理師給藥時,才驚覺送錯病人;由於開刀前的五道核對身分關卡,全都未發現送錯開刀病患;高雄市衛生局(9日)隨即做出處分,院長顏家祺被拔官免職,主刀醫師記一大過,並依《醫師法》移付懲戒,另有4人同遭記過處分。 這起罕見的開錯刀醫療疏失,受害人是一名中低收入且中風的高齡黃姓患者,他與需要進行胸腔引流手術的張姓患者住在同一間病房;手術當天,醫院傳送人員到病房接人時接錯人,因黃姓患者中風,無法言語表達,且平時住在養護之家,住院時沒有家人在身邊陪伴,因此第一時間並無人發現。 按照正常開刀流程,住院病房護理站接到手術通知後,傳送人員須先和病房護理師再次核對身分,確認無誤後,才會送往手術室;此時,包括手術房護理師、麻醉師與手術醫師等,也都要再三確認身分後,才可執行手術;但這次送錯病人開錯刀事件,從傳送人員到手術房的醫護人員,整個過程與相關人員都沒有發現患者身分有誤,過程明顯有嚴重疏失。 這起醫療疏失爆發,是因病房護理師預計發藥給黃姓患者時,才發現原本應送至手術房開刀的張姓患者仍在病房,另一床的黃姓患者卻被送進開刀房;雖然第一時間緊急聯絡主刀醫師,但當時黃姓患者已經完成胸腔引流手術,回到恢復室休息。目前受影響的兩位患者病況都穩定,民生醫院表示,院方會持續加強照護。 針對此起重大醫療疏失,高雄市衛生局(11日)調查後,隨即做出懲處;顏家祺被拔除院長職務,改由市立醫院管理中心執行長林盟喬代理院長,衛生局也對高雄民生醫院處理最高50萬元罰鍰。 此外,衛生局也針對手術相關人員做出懲處,包括記主刀醫師一大過,並依《醫師法》移付懲戒,負責的傳送人員、病房護理師、手術室護理師、麻醉醫師均各記過一次。 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表示,接獲消息後隨即要求民生醫院對患者進行關懷、照護,並請院方依醫療事故及爭議處理法,對此事件進行分析與提出改善方案。今日稍早,在衛生局尚未免除院長職務之前,顏家祺公開道歉表示,整起事件後,是傳送人員、病房護理師、手術室護理師、麻醉醫師與主治醫師5人,未依照標準作業流程的規定辨識患者身分導致,除了院內處分,未來也會加強內部教育訓練,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健康樂活

坐著不動就會抖腳... 竟然因為這6原因

您可能看過,有的人坐著坐著,腳就開始微微地抖了起來,尤其是現在的人,很容易長時間坐著不動,例如上班在電腦前坐整天,搭捷運或公車也坐,回家滑手機或追劇更是坐著。雖然抖腳不是件壞事,但畢竟觀感不佳,也會給人不穩重、緊張、沒自信的感覺,以下就來了解6個坐著抖腳的可能原因。 1. 抖腳只因無聊解悶 一般來說,抖腳給人的感覺就是無聊和無趣,然而,它其實是身體的自然反應,透過抖動腳,久坐所累積的壓力可以得到釋放。規律性抖腳也可能屬於一種動作抽搐,有的抽動是短暫的,有的卻會衍生出像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的症狀,包括臉部和舌頭反覆地抽動。 2. 抖腳為提高專注力與效率 當專注在一件事情時,有的人會無意識地抖動腳,但這和無聊時的抖腳不同,它能避免腦部受其他因素的干擾,提高其工作效率。美國4所大學於2015年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小孩做研究也指出,這種重複性的動作,有助於提升孩子的集中力和專注力。 3. 抖腳在焦慮時可紓壓 一個人在緊張或焦慮之下,身體自然需要一個管道去平衡壓力和情緒,而比起吶喊或奔跑,抖腳是社會普遍較能接受的減壓方式。另外,在焦慮中抖腳通常和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簡稱SAD,又稱社交焦慮症)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焦慮啟動了某種程度的危機意識,因此身體在受威脅的環境中,會變得更敏銳,您會感受到心率和呼吸加快,這種生理現象就叫「打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 4. 抖腳是因咖啡和酒的刺激與反彈 早上一杯咖啡能達到提神的效果,但喝多了容易讓人焦慮,就像安非他命(Amphetamines)這類的興奮劑,會產生頭暈、顫抖、失眠等副作用。重度喝酒的人也要注意,若您平常有大量喝酒的習慣,然後突然不喝了,身體就會出現反彈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痛,以及幻覺,這也被稱為酒精戒斷症候群(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簡稱AWS)。 5. 抖腳的家族遺傳機率高 抖腳也有可能是來自於家族遺傳,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有原發性顫抖症(Essential tremor)的基因病變,其小孩就有可能出現抖手和抖腳的症狀。至今,科學研究中並未找到造成此症狀的確切因素,但學者相信它也許和特定染色體的基因座(Locus,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有關。 6. 抖腳是因為有不寧腿症候群 不同於一般的顫抖,患有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簡稱RLS,也稱下肢靜止不能症)的人,會有股想要移動腳的衝動,它是一種沒辦法被控制的心癢感覺,較多發生在中年之後,且常在晚上發作。對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Bayview Medical Center)神經學教授理查德艾倫(Richard P. Allen)解釋,不寧腿症候群病人只有透過抖腳,才不會感到疼痛和不舒服。


健康症狀

觸摸痛

觸摸痛的定義 若您一觸摸即感到疼痛,如輕觸皮膚、梳頭髮,卻因此感到疼痛,這種異常的疼痛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觸摸痛(Allodynia)。患有觸摸痛的人,會在一般不會讓人感到疼痛的情況下感到疼痛。 觸摸痛依據引起疼痛的型態分成下列三類,不管是哪一類的觸摸痛,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疼痛。有些人可能只會出現一種類型的觸摸痛,有些則是三者兼具。 溫度型(Thermal allodynia):溫度型的觸摸痛與溫度變化有關,微小的溫度變化是疼痛主因,例如滴在皮膚上的冰水可能讓病患感到疼痛。 力學型(機械性 Mechanical allodynia):牽扯到皮膚的活動會引發力學型疼痛,例如:床單拉扯到皮膚可能讓病患感到疼痛。 觸覺異常型(Tactile allodynia):觸覺異常型疼痛也稱為靜態觸摸痛(Static allodynia),是由觸摸或是加諸於皮膚上的壓力引起。例如:輕拍肩膀可能讓觸覺異常型觸摸痛的患者感到疼痛。 觸摸痛有多常見? 觸摸痛十分常見,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作,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觸摸痛有哪些症狀? 觸摸痛相關的症狀包含: 焦慮 憂鬱 注意集中障礙 睡眠障礙 疲勞 嚴重頭痛 對光或聲音敏感加重 視力改變 噁心 觸摸痛的原因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全身肌肉及關節疼痛的疾病,但疼痛與受傷或關節炎無關,相反的,纖維肌痛症似乎與大腦處理疼痛信號存在關聯。在醫學上,科學家還無法了解根本的原因,不過疑似與家族遺傳有關,而某些病毒、壓力或創傷也可能引發纖維肌痛症。 偏頭痛(Migraine headaches):偏頭痛屬於頭痛的一種,且發作時頭痛欲裂;大腦中的神經信號及化學變化會引發這類型的頭痛。在某些情況下,上述情形可能導致觸摸痛。 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周邊神經病變是因為連接身體肢幹與脊椎大腦的神經受損或遭破壞;此症狀可能源自一些嚴重疾病或是其潛在的併發症,如糖尿病。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皰疹(Shingles)最常見的併發症,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引起,此病毒也會誘發水痘並攻擊神經,造成神經痛;觸覺敏感度提高是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潛在症狀之一。 上述是觸摸痛的常見原因,若需要更精確的診斷,請諮詢醫師。 觸摸痛的風險因素 諸多因素都可能導致觸摸痛,例如: 纖維肌痛症家族史 偏頭痛 周圍神經病變 帶狀皰疹或水痘 若需要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觸摸痛的症狀 只要不是經由刺激感到疼痛,例如碰到就痛,那麼應該馬上去看醫師。 若您有疑慮或出現上述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觸摸痛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觸摸痛: 找出家具觸摸痛的誘發因子能幫助控制及改善觸摸痛。 若您發現偏頭痛、特定食物、飲料或環境可能會誘發觸摸痛,可以考慮記錄下您的生活習慣及症狀,以便找出其中的關連。若您已確定哪些事物會誘發觸摸痛,請採取保護措施,減少暴露於誘發因子的環境中。 若您患有偏頭痛或纖維肌痛症,那麼壓力管理就十分重要;因為壓力會引發上述兩項症狀,您可以透過冥想或其他放鬆技巧減輕壓力。 若衣物會引發觸摸痛,穿著無袖或材質輕薄的衣物可能有所改善。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健康症狀

多汗症、過度出汗

多汗症、過度出汗的定義 過度出汗是指,實際出汗量多於當下環境溫度、運動程及壓力程度的預期出汗量;過度出汗除了影響日常生活也引發社交焦慮、尷尬。 過度出汗可能是全身性或局部性的,特別是手掌、腳底、腋下或臉部,是一種典型影響手及腳部的多汗症(Hyperhidrosis),一週至少在非睡眠期間會發作一次。 多汗症有多常見? 過度出汗很常見,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誘發的風險因子。 多汗症、過度出汗有哪些症狀? 體重減輕 發燒 胸痛 呼吸短促 心悸 胸悶 長期出汗 多汗症的原因 過度出汗可分為2種類型: 1. 原發性多汗症(Primary hyperhidrosis, 或稱原發性局部多汗症 Focal hyperhidrosis)  患者通常是因為特定的外分泌汗腺出汗異常,外分泌汗腺主要分布在腳、手掌、臉部及腋下。 當您的身體因為運動、情緒高漲或受荷爾蒙影響而身體過熱時,外分泌汗腺就會啟動,當這些汗腺神經過度反應即造成多汗症,例如,當一個人光只要想像一個會令他焦慮的情境就足以讓他的汗腺過度分泌。 目前醫師們仍無法確定為何有些人會有原發性多汗症,或許是因為遺傳,因為很多人向醫師表述,他們從孩童時期就已有過度出汗的症狀。 2. 繼發性多汗症(Secondary hyperhidrosis, 或稱繼發全身性多汗症) 會引起全身或身體大面積過度出汗,可能是源於疾病導致身體過熱,繼發性多汗症與原發性多汗症的不同在於,它影響的面積較廣,而不僅限於手部、腋下、臉部或腳。 繼發性多汗症大多發生在睡眠時,此類繼發性多汗症通常是因為其他身體狀態或疾病所導致,以下是可能造成繼發性多汗症的潛在原因: 懷孕 糖尿病 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更年期 肥胖 帕金森氏症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淋巴瘤(Lymphoma) 痛風 感染 以上是例舉造成過度出汗的常見原因,請諮詢您的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過度出汗的風險因素 下列因素可能是造成過度出汗的風險因子: 家族病史 成年初期 若需要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相關訊息。 過度出汗的症狀 若發生以下情形,請立即告知您的醫師: 出汗量突然大增 大量出汗影響日常起居 不明原因夜間盜汗 若您的出汗狀況伴隨以下現象,請速就醫: 冷顫 頭暈 胸痛 噁心 體溫達到攝氏40度以上 若您有疑慮,或發生一項或多項上述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改善多汗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習慣的調整與居家療法,可幫助您改善多汗症: 1. 使用止汗劑: 當您將止汗劑塗抹於皮膚時,止汗劑會使汗腺細胞膨脹進而阻塞汗腺口,很多止汗劑含有除臭配方,這不會使您停止出汗,但能幫您控制汗味。 止汗劑不止可用於腋下,您也可以將其塗抹在其他您容易出汗的部位,例如手和腳,有些人甚至會把止汗劑塗在髮際線,別只是在上午使用止汗劑,您也可於就寢前使用,它可以幫助您保持皮膚乾燥。 2. 選擇輕量、透氣材質的衣物: 例如棉或絲材質的、外出運動或氣溫較高時,您可以多帶一件上衣、如果您的腳也會出汗,穿吸濕排汗的襪子也會有效(美麗諾羊毛或聚丙烯材質)。 3. 使用抗菌皂來沐浴: 有助於抑制您易出汗的皮膚並改善異味,將全身擦乾後再塗抹止汗劑。 4. 使用腋下襯墊及鞋墊: 吸收汗水可以防止汗水損害您的衣服且能抑制汗味。 5. 避免辛辣的食物和酒精: 這兩項都會使您出汗,您可以改喝茶或咖啡等熱飲。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洽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最佳建議。


健康症狀

嘴唇發紫

嘴唇發紫的定義 嘴唇發紫是血液中缺氧的徵狀之一,可能代表著血液中的血紅素(Hemoglobin)異常的程度很高,例如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 cell anemia);或者是因為紅血球含氧量過低的一種發紺(Cyanosis),是一種血液循環缺氧而導致皮膚變藍發紫的症狀,而中樞性發紺(Central cyanosis)會影響唇色,也會使舌頭、胸口發紫。 如果身體回溫或施予按摩就能恢復正常唇色,那嘴唇發紫意味著您的身體血液循環不足,不是因為覺得冷、身體緊繃或其他原因;如果嘴唇一直呈現藍紫色,可能代表有潛在疾病或結構異常的問題,這些都與全身紅血球載氧能力有關。 嘴唇發紫有多常見 嘴唇發紫十分常見,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作,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嘴唇發紫有哪些症狀 嘴唇發紫的相關徵兆及症狀: 手腳無血色 頭昏 頭痛 肌肉痛 噁心 暴躁易怒 手腳腫脹 發燒 咳嗽 嘴唇發紫的原因 急性高山症(Acute mountain sickness):高山症是由於高海拔低氣壓、氧氣稀薄導致的病症,容易在海拔8000英呎(2400米)以上的地區發生。 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吸入性肺炎是由於肺部意外吸入食物、胃酸、或唾液而發生感染所導致,較常發生於久咳不癒或有吞嚥困難的病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慢性、長期因為肺泡和呼吸道受損所導致的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初期症狀會很輕微,但隨著時間逐漸惡化變得嚴重,症狀包含偶發性呼吸短促(尤其在運動後)、經常性咳嗽,和早晨起床時常常必須做出清喉的動作。 肺水腫(Pulmonary edema):肺水腫是一種肺部積水的症狀,肺部堆積液體導致氧氣無法滲入血管而造成呼吸困難,有心臟疾病的人有較高的機率衍生出肺水腫。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一種反覆復發的慢性皮膚病,食用辣的食物、酒精飲料,陽光曝曬、壓力或幽門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等都可能導致復發,復發時臉上會大面積佈滿玫瑰斑(Rosacea)有4種類型。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ARDS):急性炎症造成肺損傷導致急性肺積水,肺部過多的液體降低氧含量,造成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對其他器官的傷害很大。很多症狀都可能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例如嚴重感染、藥物過量、吸入有毒物質,頭部或胸部創傷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通常在發病或創傷後6小時到3天內發生。 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物味的氣體,吸入過多會缺氧導致器官受損。 肺氣腫(Emphysema):肺氣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常見的兩種症狀其一,是因為肺中的肺泡受損所導致。 氣胸(Pneumothorax):氣胸基本分為兩類:外傷性氣胸(Traumatic pneumothorax)及非外傷性氣胸(Nontraumatic pneumothorax);是當空氣進入肺臟周圍的空間,使胸腔或肺臟的開口造成的壓力擠壓,導致肺臟凹陷或擠壓到心臟。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當通往肺臟的血管發生血栓而堵塞時即為肺栓塞,血栓限制了血液回流肺臟而造成疼痛和身體缺氧。造成肺栓塞的血栓大部分是從腿部或骨盆的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開始。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 cell anemia)是一種遺傳疾病,該病會使紅血球呈現新月或鐮刀狀,鐮刀型的紅血球不容易通過細小的血管而使身體不同部位瘀血,鐮刀型紅血球比正常形狀的紅血球更快代謝,因而導致貧血。 慢性或炎性肺病導致呼吸道緊縮通常是因受到刺激而誘發,呼吸道緊縮可能是由於病毒性疾病、運動、天氣變化、過敏、吸菸或強烈的氣味等。 心包填塞(Cardiac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