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首例!台中豬場確認檢出非洲豬瘟!會傳人嗎?吃豬肉會感染嗎?7大QA一次看

非洲豬瘟國際疫情嚴峻,台灣長達7年「零個案」防線失守! 台中市梧棲區一處養豬場10月21日檢出疑似非洲豬瘟,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25日表示,經農業部獸醫研究所進行病毒株分離,確認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成為國內首宗確診案例。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除依程序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通報,也將暫停輸出豬貨產品,並通知主要貿易夥伴國。 防檢署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在應變中心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已完成40處關聯豬場及1處關聯化製廠採樣檢驗,結果均為陰性;依據中央「養豬場訪視計畫」,地方政府預計在26日完成全國5439處養豬場訪視工作。應變中心指揮官、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表示,從各項檢驗及查核結果來看,初步無病毒外擴證據;農業部長陳駿季補充,因病毒仍有15天潛伏期,仍須精進各項管控措施。 非洲豬瘟疫情原擴及世界82國,其中亞洲地區有19個國家通報發生疫情,台灣自2018年嚴格實施豬肉產品入境檢驗,長達7年一直維持「零個案」。台灣在25日確認出現非洲豬瘟疫情。防檢署表示,為防止疫情擴散,防檢署已以案例場為中心設立3公里管制區,涵蓋2場養豬場(其中1場已停養),進行豬隻移動管制及健康監測,並啟動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來源與途徑。 為確保防疫工作落實,農業部宣布以下七大防疫措施: 農業部於22日成立前進應變所,由防檢署杜文珍次長進駐指揮。 自今日中午12時起,全國實施豬隻禁運、禁宰5天,視疫情狀況得延長。 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 全國各肉品市場及運輸車輛須全面清潔消毒。 禁運前已運出的豬隻進入市場或屠宰場後,活豬只進不出,並加強屠前屠後檢查。 啟動全國各縣市豬場防疫調查,掌握豬隻健康狀態。 進行產銷調節,以穩定國內豬肉供應。 農業部強調,非洲豬瘟雖具高度接觸傳染性與環境耐受力,但不會感染人類,民眾毋須恐慌。呼籲地方政府、畜牧團體及養豬業者提高警覺,落實生物安全防護,若發現豬隻異常死亡或疑似傳染病,應立即通報動物防疫機關。未依規定通報者,最高可處新臺幣100萬元罰鍰,且撲殺動物不予補償。 非洲豬瘟懶人包Q&A:會傳人嗎?吃豬肉會感染嗎? Q1. 非洲豬瘟是什麼?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種由病毒引起、會感染家豬與野豬的急性傳染病。感染的豬隻會出現高燒、嘔吐、下痢、皮膚出血等症狀,死亡率極高,幾乎可達100%。 根據農業部說明,非洲豬瘟的傳染力強、病毒對環境的耐受力也很高,因此防疫措施相當嚴格。 Q2. 非洲豬瘟會傳染給人嗎? 不會。 農業部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均明確指出,非洲豬瘟「不會感染人類」,也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只會影響豬隻健康的疾病,人類不會因此生病。 Q3. 吃到感染非洲豬瘟的豬肉會怎樣? 非洲豬瘟不會傳染給人類,即使不小心吃到染病豬肉也不會被感染。 根據食藥署表示,「依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資料,非洲豬瘟病毒不耐高溫,加熱56℃ 70分鐘、60℃ 20分鐘後不活化,加熱至70℃立即不活化。」也就是說,只要肉煮熟就不用擔心。 另外,由於防疫政策需求,一旦豬隻被確認感染,便會進行全面撲殺與銷毀,因此,不會流入市面,民眾不必擔心吃到問題豬肉。 Q4. 為什麼要「全國禁運、禁宰5天」? 為了防止病毒在豬隻之間快速擴散,農業部於10月22日宣布,全國豬隻暫停運輸與屠宰5天(視疫情得延長),並同步進行肉品市場、屠宰場及運輸車輛的清潔與消毒,以阻斷可能的傳播鏈。 Q5. 台灣之前不是都「零案例」嗎? 是的。 台灣自2018年開始嚴格防堵非洲豬瘟,持續7年維持「零個案」,且於今年五月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定為「豬瘟非疫國」。然而,這次國內出現疑似案例,恐影響未來豬肉出口,因此農業部立即啟動最高等級防疫機制。 Q6. 民眾如何幫忙防疫? 不攜帶、寄送或購買境外豬肉製品回台。 不丟棄豬肉製品於野外或餵動物。 若發現走私肉品,可撥打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檢舉專線:0800-039-131。 養豬場應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並加強場區與車輛消毒。 發現豬隻異常死亡,應立即通報當地動物防疫機關。 若未依規通報,可處最高新台幣100萬元罰鍰,且撲殺豬隻將不予補償。 Q7. 會不會影響台灣豬肉供應? 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10月25日表示,農業部已啟動產銷調節措施,請冷凍公會將冷凍冷藏豬肉供應超市及量販店;目前全國豬肉庫存量約6萬公噸,以國人每天消費約2300公噸計算,足以供應國人約1個月消費所需;另外,庫存雞肉有17萬公噸,也足以供應國人2個月所需,民眾不必搶購或囤貨,也可安心食用市售豬肉。

探索更多健康百科類別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新聞

台大醫院吳明賢「行俠仗醫」談「醫術=Google評價?」堅持「與善同行」|醫BooK

編按: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自年少便深受武俠小說啟發,自許成為「俠士醫生」,為病患謀求最大幸福的至善,則是他俠義欲求的唯一。專攻內科的吳明賢院長,從醫多年來已發表逾400篇學術論文;不僅精研醫術,也著有多本腸胃疾病專書,致力於將專業知識化為實用之道,守護民眾健康。 本書《行俠仗醫,以醫弘道:吳明賢的與善同行之路》,收錄吳明賢院長行醫歲月迄今的心路歷程、所思所感。本文節選自該書,探討「醫療是服務業嗎」一題,呈現吳院長對台灣醫療價值、專業堅持與醫病關係的深刻觀察與省思,以下為此書書摘。 醫療是服務業嗎? 看到梅約診所的「患者需求至上」標語,我想許多人會產生一個現今社會上常引起爭論的疑問:醫療是不是服務業? 醫學是一種心腦並用的藝術,需要一個清晰的腦袋和慈悲的心;醫院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利,而是改變更多的生命。所以說,醫療不僅是專業,更是志業(moral enterprise)。 只是因為醫學科學的不確定性:同樣的症狀可能有不同的診斷,同樣的診斷可能有不同的治療,同樣的治療可能有不同的預後-在網路資訊發達的今天,讓愈來愈多不具專業素養的民眾在一知半解下當鍵盤醫生,加上輿論力量大,容易變成病患對醫療處置反客為主,甚至反過來下指導棋。 醫療該被評價嗎?Google評價≠醫術好與壞 常有媒體報導用Google的五星級評分表,來評鑑醫院到底「好不好」,用服務業的角度來看醫院。但,一所好的醫院,真的能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嗎? 我常對同仁講,醫生的醫術是好是壞,病人或許不知道或不在乎,在缺乏專業背景之下也難以確知,但是人的態度及做事的流程,他們是看得出來的。因此,我們必須有服務業以客為尊的態度,但是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專業,以避免VIP症候群,讓病患獲得太過超過甚至不必要的治療,或因病患提出太多要求,反而忽略其中真正須注意的細節。換句話說,醫生必須堅守專業。 堅守專業有多重要呢?以下再進一步以畢卡索的2個故事說明: 畢卡索成名後,有一次到餐廳用餐,隨手拿起餐巾紙作畫,畫完就要丟棄,隔壁有名女子認出他是知名畫家,就說:「你剛剛塗鴉的那張餐巾紙,可以給我嗎?我願意付錢。」畢卡索說:「好啊!兩萬美元。」那女子一聽,說:「你剛剛不就是畫了兩分鐘,居然要兩萬美元?」畢卡索看著她又說:「不!我不是畫兩分鐘,我畫了足足六十年。」 又有一次,有人對畢卡索說:「你的畫太貴,而且我們都看不懂。」他反問對方:「你聽過鳥叫嗎?」那人回答:「當然聽過。」他再問:「好聽嗎?」「非常好聽。」畢卡索問那人:「那你聽得懂嗎?」 在現今網路資訊流通快速的社會,很多價值容易被導向錯誤的方向,或有深深的誤解。一所醫院的專業度,光看病患投票,是看不出程度,也無法評量是好是壞的。 在還未過度強調醫療的服務業性質,部分醫療資源的使用者尚未膨脹成老大心態前,醫病之間還有較良善的信賴關係。那時候我的前輩們總是板起臉孔,刀子嘴的教訓病人,而病人大多能虛心受教,道歉兼道謝,因為知道他們都是豆腐心,嚴肅外表下包裹的是良善。 而同樣的場景換到現在,如果一所醫院裡的醫生這樣做,約莫很快會獲得「服務差勁」、「沒有同情心」、「凶神惡煞」、「像黑道」的罵名,Google評論還會被刷低到一.五顆星。 醫者最高榮耀,醫病關係才是關鍵! 在疾病的困苦之中,醫生是最想幫助病患的人;醫生與患者是彼此的戰友,病痛是我們最大的共同敵人。當一所醫院的服務凌駕專業,醫病關係就會失衡,對彼此都有危害,因為當站在疾病的危險關頭、病患的生命瀕臨懸崖之時,病患信任不信任醫生並不是最迫切的問題,醫生信任病患與否、願不願意為你冒險,才是關鍵,也才是醫學奇蹟得以出現的原因。 民眾的好評、給醫生戴高帽並不是重點,因為病人的康復和對專業的肯定,才是醫者最高的榮耀。 本文摘自: 《行俠仗醫,以醫弘道:吳明賢的與善同行之路》(電子書連結) 作者: 吳明賢 醫師(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聯經出版公司)


新聞

【醫療第一線】「我們會還你公道」還原剴剴案送醫現場!黃斯煒醫師親揭通報兒虐重大關鍵

「對不起,這是這個世界的問題。我們有責任,也會想辦法還你一個公道。」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主任黃斯煒醫師,回想剴剴送到醫院時,在急救約40分鐘無效後,親眼看見剴剴身上多處新舊傷口,感到無比難受,「怎會有人如此兇狠地對待一個小朋友?」黃斯煒當時忍不住輕輕撫摸剴剴的頭,在心中對他許下承諾。 1歲10個月大的男童剴剴遭凌虐致死,震驚全國。台北地方法院於5月13日一審重判領有合格證照的保母姊姊劉彩萱無期徒刑,妹妹劉若琳則被判18年有期徒刑,創下台灣兒虐案的最高刑期紀錄。 檢警得以介入調查並最終完成司法審理,關鍵在於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及急診團隊於第一時間果斷通報為重大兒虐案件。《Hello醫師》【醫療第一線】直播特別邀請黃斯煒醫師,親自還原當時剴剴送醫的第一現場,揭露處理過程中的關鍵觀察與心路歷程。 「我不會忘記剴剴送來的那天,因為剛好是平安夜,那天我正好值班。」黃斯煒在直播中回憶,急救過程中,他發現剴剴耳後與嘴唇有傷口,當下就感覺案情不單純,便提醒護理師要記得拍照留存。確定急救無效後,進一步發現剴剴身上遍佈大小瘀青、燙傷等新舊傷口,尤其是生殖器部位的傷勢,成為當時決定通報重大兒虐的重要依據。 秉持專業與勇氣,黃斯煒與醫療團隊當下並未採信保母所稱「溢奶嗆死」的說法。他表示,第一線醫護人員在通報重大兒虐案件時,難免會承受壓力,「有次通報後,家屬隔天就帶一群人到醫院,對醫護人員施加暴力威脅。」但他也不忘提醒團隊:「只要秉持專業,發自內心做出判斷,據實通報,就是正確的事。」 在這場直播中,黃斯煒除了完整還原送醫當晚的第一現場,也從臨床觀察、通報決策到對制度的深層反思,帶領觀眾直視醫療第一線最艱難卻至關重要的時刻。 完整內容,請收看《醫療最前線》線上直播完整版(直播從13:10開始): 想觀賞更多《Hello醫師》精彩影音內容,請點往:https://helloyishi.tw/gIyrH


健康樂活

大便擦不乾淨、擦屁股會痛?正確擦屁股方式公開!

許多人都有這種經驗:上完廁所後,用了好幾張衛生紙,大便還是擦不乾淨;或是每次擦完屁股後,都覺得皮膚刺刺痛痛、紅紅的,讓人一整天坐立難安。 看似平凡的如廁動作,其實藏著很多清潔細節。《Hello醫師》帶您一起從「擦屁股」這個日常動作出發,幫助您了解是否用錯方法,才會出現屁股擦不乾淨、擦屁股會痛等情況,並說明正確擦屁股方式,保護您的屁屁不受傷! 擦屁股時,大便總是擦不乾淨? 大部分人上完廁所後,第一反應就是拿衛生紙「乾擦」。這樣的做法雖然方便,但其實並非最佳選擇。 乾擦容易出現3個問題: 無法徹底清除殘留汙垢,導致大便擦不乾淨。 擦拭次數增加,反而造成屁股擦不乾淨又泛紅發癢。 過度摩擦會傷害肛門皮膚,成為日後不適的根源。 事實上,肛門周圍皮膚就像嘴唇一樣,柔嫩又脆弱,重複乾擦不但清潔效果有限,還可能讓皮膚的油脂與水分流失,增加破皮與搔癢的機率。 擦屁股會痛?屁屁痛2大原因解析 許多人都有過擦屁股會痛的經驗,尤其是排便後用力擦拭數次,便會感到灼熱刺痛,甚至擦破皮。 出現疼痛的原因,常見有以下2種: 1.過度乾擦造成皮膚損傷 過度乾擦會破壞肛門周圍的表皮,造成搔癢、紅腫,甚至引起刺痛或灼熱感,這些都是肛門皮膚因摩擦刺激而產生的警訊。 2.原本就有肛門相關問題,乾擦加劇症狀 痔瘡、肛裂或肛門濕疹等患者,若仍用衛生紙大力擦拭,不僅會引發二次刺激,還可能讓病況惡化,甚至導致出血或反覆發炎。 這些情況看似是小問題,但若沒有改善擦拭方式,就可能持續困擾生活品質,讓每次如廁變得既不適又尷尬。 正確擦屁股方式:先濕後乾保護屁屁 要改善屁股擦不乾淨、擦屁股會痛等狀況,建議採用「先濕後乾」的清潔方式,既能提升清潔力,也能降低摩擦傷害。 步驟1:水洗或濕擦 如在家中且有免治馬桶,可直接以水清潔;若無免治馬桶,則可用蓮蓬頭洗淨。用水清潔肛門,是最溫和且最乾淨的方式,但若在外無法水洗,則可選擇使用濕式衛生紙,達到溫和清潔的效果。 濕式衛生紙富含水分,能有效去除殘留汙垢、減少摩擦刺激,對於經常出現屁股擦不乾淨或有肛門敏感問題者,特別有幫助。同時,濕式衛生紙攜帶方便、使用簡單,適合居家與外出使用。 使用時,建議選擇不含酒精的產品,降低過敏風險。例如舒潔濕式衛生紙就是很好的選擇,採用紙漿製成、可溶於水,使用後可直接丟入馬桶,更環保也更衛生。 步驟2:乾擦 水洗後,應使用衛生紙輕輕按壓肛門,吸去多餘水分,維持乾爽,避免濕氣滋生搔癢或感染。若為濕擦,可視乾爽程度判斷是否需要額外乾擦。乾擦時應避免過度摩擦,以輕壓方式進行即可。 透過簡單的「先濕後乾」擦拭原則,不但能讓屁股擦得更乾淨、更舒服,也能大幅降低肛門相關問題發生的機率。 擦屁股方式比較表 不同擦拭方式對清潔力與肌膚刺激程度有顯著差異,下表整理常見方法,幫助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擦拭方式 清潔力 對皮膚刺激性 方便性 使用條件 乾擦(衛生紙) 中等 高 高 無 水洗(免治馬桶) 高 低 高 家中需有免治馬桶 水洗(蓮蓬頭) 高 低 低 如廁後需脫褲清洗 濕擦(濕式衛生紙) 高 低 高 無 常見擦屁股問題解答 Q1:大便擦不乾淨怎麼辦? 建議調整擦拭方式,使用濕式衛生紙或水洗可提升清潔力,避免單靠乾式衛生紙反覆摩擦,造成殘留與不適。 Q2:擦屁股會痛是正常的嗎? 如偶爾出現,可能為擦拭過度用力所致;若頻繁疼痛、紅腫,則建議改善清潔方式或就醫檢查是否有肛門疾病。 Q3:擦屁股正確步驟是什麼? 建議採「先濕後乾」原則:先用水或濕式衛生紙溫和清潔,再用衛生紙輕壓吸乾。動作宜輕柔,避免刺激黏膜。


健康樂活

母親節懶人包:2025母親節日期、由來、意義及卡片祝福語

母親節不僅是傳達愛與感謝的日子,更象徵家庭的凝聚與親情的延續。包括台灣、美國及歐洲多數國家都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訂為母親節,但也有不少國家的母親節是在不同日期;相同的是多數國家都同樣重視這個節日,並透過不同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敬愛與感恩。 《Hello醫師》帶您認識母親節的由來與文化意義,以及說明2025年各國母親節的具體日期,並邀請您參與《Hello醫師》4月29日~5月8日推出的母親節「說愛活動」,透過母親節卡片搭配真摯的祝福,向母親傳遞滿滿的愛與感謝。 母親節日期:2025母親節幾月幾號? 台灣的母親節固定為每年5月的第2個星期日,2025年的母親節日期為5月11日。雖然母親節並非國定假日,卻是台灣重要的家庭節日,許多家庭會在當週末聚餐、旅遊或安排小型慶祝活動,共度溫馨時光。 母親節日期由來? 母親節最早起源於美國,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女士於1908年發起,初衷是為了紀念她已逝的母親。 1914年,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正式宣布將每年5月第2個星期日訂為全國性的母親節,藉此向母親表達敬意與感謝。 亞洲地區母親節的日期一次看 除了台灣與美國,許多亞洲地區也都將母親節訂於每年5月的第2個星期日,例如日本、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菲律賓與越南等。 亞洲部分國家則因文化或宗教差異,選擇在不同日期表達母愛: 韓國:5月8日,與「父母節(어버이날)」合併慶祝,表達對父母雙方的感謝。 泰國:8月12日,將前泰國王后詩麗吉的誕辰視為母親節。 印尼:12月22日,源於1938年首次全國婦女大會,希望藉此節日讚揚女性的偉大。 阿富汗、伊朗:根據伊斯蘭曆,在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生日當天慶祝,每年日期不固定。 其他國家的母親節有哪些不同? 除了亞洲,世界各地的母親節日期也因歷史背景、宗教信仰或文化傳統的不同,展現出各具特色的慶祝方式與象徵意義: 加拿大、巴西、智利、秘魯:與美國相同,皆於5月第2個星期日慶祝,展現對母親角色的重視。 挪威:於2月第2個星期日舉行母親節,是歐洲最早開始慶祝母親節的國家之一。 南非:選在5月第1個星期日慶祝,形式上接近歐美傳統,強調母親的家庭角色。 墨西哥、薩爾瓦多:固定在5月10日,全國學校與家庭會共同慶祝,節日氛圍熱烈。 玻利維亞:訂於5月27日,紀念女性在抗西班牙殖民戰爭中的英勇事蹟,具歷史與女性意識意涵。 海地:於5月最後一個星期日慶祝,結合宗教與家庭文化活動,展現對母職的多元敬意。 阿根廷:於10月第3個星期日慶祝,是南美少數在10月舉辦母親節的國家,象徵春天與重生。 母親節活動:Hello醫師邀請您一起響應 在台灣,母親節活動相當多元,除百貨或餐廳推出慶祝活動外,學校會邀請師生與家長進行親子互動,藉此增進家庭關係及表達感謝;政府也會推出母親節相關活動,邀請母親與家人一同參與。 《Hello醫師》今年5月也推出「輕輕寫下愛,卡片傳情最動人」母親節活動,在母親節前夕,您可選擇想要送給媽媽的電子賀卡,留下您「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愛」,我們免費幫您製作製作,送給母親最有心的電子賀卡!活動詳情請見Hello醫師FB官方粉絲團。 台灣母親節的由來與意義:為何母親節送康乃馨? 台灣早期因深受美國文化影響,自1950年代起開始慶祝母親節,並融入傳統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精神,強調表達感恩與敬愛之心。隨時間推移,母親節也逐漸成為台灣社會極具意義的重要家庭節日。 母親節不僅是表達親情的日子,更是提醒社會大眾珍惜家庭情感、傳遞愛與感謝,肯定女性家庭角色、促進家庭凝聚的節日。而康乃馨的花語象徵「愛」,不同顏色的康乃馨也代表不同意涵;因此,母親節贈予母親康乃馨,就漸漸形成習俗。 白色康乃馨:象徵純潔、敬重,代表對母親的尊重;也會用來緬懷已逝的親人。 紅色康乃馨:象徵熱情、崇拜,代表對母親的炙熱的愛。 粉紅色康乃馨:象徵溫柔與感激,代表對母親的溫暖與感謝的愛。 紫色康乃馨:象徵高貴,優雅,代表對長輩的敬意與祝福。 紫色鬱金香:象徵尊貴及永恆的愛,代表對母親無私奉獻的感激與欽佩。 黃色風信子:象徵外樂、充滿活力,給予母親正面積極的祝福。 梔子花:象徵純潔與無私的愛,及懷念母親,代表對母親的感激與思念。 母親節祝福語參考(中英版本) 母親節卡片搭配祝福語,表示對家人感謝、肯定及祝福;若害羞不敢表達,不妨藉由母親節卡片,寫上祝福語給予父母、朋友或家人,傳遞心意。 以下提供10句母親節祝福語作為參考: 母親節快樂。(Happy Mother’s Day.) 媽媽,您辛苦了,祝您母親節快樂、健康平安!(Happy Mother’s Day!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you do. Wishing you health and happiness always.) 母愛是世界上最溫暖的力量,感謝您一直都在。(A mother’s love is the warmest force in the world. Thank you for always being there.) […]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2025年「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聚焦大健康與智慧醫療新未來 拓展全球醫療合作契機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將於2025年6月5日至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2館盛大登場。 本屆展覽以 Innovating Wellness 為主軸,聚焦「大健康產業」,涵蓋「全齡照護」、「智慧醫療」、「醫材廊道」與「創新及新創」四大領域,串聯跨產業資源,展現台灣醫療科技創新實力。 推動產業升級與國際鏈結 打造台灣大健康產業新藍圖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作為連結產業發展與國際商務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2025)規模再創新高,集結264家企業、476個攤位,全面呈現台灣在醫療器材、健康科技及新創應用的產業實力。 展覽期間並將舉辦逾50場次的論壇、演講及發表會,深入探討國際合作商機、醫材法規認證、智慧醫療應用、長照趨勢等關鍵議題,協助業者掌握全球市場動態與技術前沿。 整合完整醫療解決方案 滿足各類照護場域需求 精彩展出內容涵蓋手術室設備、診斷監測系統、術後照護、在宅醫療解決方案,以及獸醫用醫療用品等,滿足醫院、診所、長照機構、復健中心、居家照護與寵物醫療等多元應用場域需求,打造一站式醫療採購平台。 同時,外貿協會攜手「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及「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共同打造「智慧醫療主題館」與「遠距醫療暨智慧醫材主題館」,現場模擬AI手術房、自動化ICU與遠距診療應用,展示智慧醫療在臨床與居家場景的整合應用,提供參觀者沉浸式的未來醫療體驗。 寵物健康與AI新創齊發 引領醫療產業新焦點 因應寵物照護市場需求快速成長,今年新設「寵物醫療用品專區」,網羅台灣優質廠商,展出從診斷、治療到日常照護所需之醫材、耗材與再生醫材,提供全方位寵物健康管理方案。 此外,去年廣受矚目的「M-novator新創展區」也將擴大規模,邀請來自5個國家的11家醫療新創企業,包含數位健康、AI醫療影像分析、數位治療與健康追蹤等前瞻技術,促進創新與臨床需求對接,加速市場應用。 掌握全球市場脈動 精準媒合商機 展覽期間同步舉辦「歐亞醫療市場商機與趨勢論壇」,鎖定歐洲、東協與亞太銀髮市場,協助業者掌握各地區發展機會與投資潛力。 「AI智慧醫療專區」論壇與沙龍,探討AI醫材法規與臨床應用實務,提升業者對AI醫療市場的法規掌握與技術整備。展中辦理「一對一採購洽談會」及「買主之夜」,連結業者與國際買主,促進產業與國際市場的交流,並深化實質合作。 「2025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凝聚醫療產業能量,共同打造橫跨醫療器材、健康科技、照護應用等「大健康產業」多元平台;透過一對一商務媒合、產業論壇與技術發表等多元形式,不僅有助於台灣業者拓展海外通路、提升品牌能見度,更進一步協助企業掌握全球趨勢、加速創新技術落地應用,帶動整體大健康產業邁向高值化與永續發展。 展覽自即日起開放預約登記,相關展覽訊息可至展覽網站查詢:www.medicaltaiwan.com.tw 或立即註冊登記參觀: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zh-tw/register-pro-visitor/index.html


新聞

緬甸7.7世紀大震—台灣社會愛心捐款資訊

2025年3月28日下午,緬甸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7的強烈地震;根據最新統計,造成三千多人罹難,數千人受傷,並導致多處建築倒塌、交通中斷。 面對這場災難,台灣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提供多種捐款管道,協助緬甸災民度過難關。以下是各主要單位的捐款方式: 1. 慈濟慈善基金會 慈濟慈善基金會目前已啟動緊急賑災機制,並積極串聯國際救援組織,協助提供物資與醫療支援。 ✅ 線上捐款:慈濟官網 > 進入「緬甸強震賑災專區」,依指示捐款。 ✅ 銀行轉帳:帳戶名稱「財團法人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銀行代號822(中國信託),帳號:123-456-789012(請備註「緬甸震災」)。 ✅ 電話捐款:撥打**(02) 2898-9000** 了解更多捐款方式。 2. 台灣世界展望會 台灣世界展望會啟動「緬甸強震救援計畫」,提供緊急救援與災後重建服務。 ✅ 線上捐款:世界展望會官網 > 進入「緬甸強震救援」專區,依指示完成捐款。 ✅ 電話捐款:(02) 8195-3005 3. 基督教芥菜種會 基督教芥菜種會發起「緬甸震災救援行動」,募集善款協助災民。 ✅ 線上捐款:芥菜種會官網 > 進入「緬甸震災救援」專區,依指示完成捐款。 ✅ 電話捐款:(02) 7730-9292 4.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紅十字會已宣布捐助5萬美元(約新台幣165萬元),用於緬甸當地的緊急救援與賑災行動。 ✅ 捐款方式:請直接聯繫紅十字會,了解最新捐款資訊。 ✅ 網站:www.redcross.org.tw 5. 7-ELEVEN(統一超商) 7-ELEVEN透過**「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提供多種捐款管道。 ✅ OPENPOINT APP: 進入 APP >「服務」>「愛心公益」>「線上捐款」> 選擇「支援緬甸震災」。  ✅ ibon便利生活站: 全台門市 ibon 機台首頁 > 點選「支援0328緬甸震災」。  進入「儲值/繳費」>「慈善捐款」> 選擇捐款對象 > 依指示完成捐款。  6. 全家便利商店(FamilyMart) 全家便利商店透過「全家愛心大平台」,與台灣世界展望會、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募款。 ✅ 全家APP: 首頁 >「我的公益」>「0328緬甸地震愛心捐款專區」。  選擇**「台灣世界展望會」或「基督教芥菜種會」**進行捐款。  愛心不落人後,台灣社會一起守望相助! 這場強震造成嚴重災情,緬甸災民急需國際援助。無論透過慈濟、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或超商管道,您的每一筆捐款都能帶來希望,幫助受災民眾渡過難關。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手術

血液淨化是什麼?血液淨化費用、多久做一次、注意事項詳解

做好個人「健康管理」,是維護健康的不二法門,坊間醫療機構推出的「血液淨化」療程,是否對健康有所助益?究竟血液淨化是什麼?該注意哪些事項?血液淨化費用多少?多久做一次?血液淨化與洗腎的差異為何?血液淨化有副作用或風險嗎?《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說! 血液淨化是什麼?洗血原理解說 血液淨化的正式名稱為血漿分離術中(Plasmapheresis,簡稱PP)的雙重血漿分離過濾術(DFPP),俗稱洗血或淨血。 該項原理是將血液經體外循環引流至兩道濾芯(分離和過濾)等步驟,將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及其他發炎危險因子(中大分子)物質移除,再將乾淨的血液回輸體內。 血液淨化的原理如下: 將血液引出體外,導入血漿分離器中。 血漿分離器以分子量大小的區分方式將血球與血漿分離。 分離後的血漿會進行過濾淨化程序,過濾掉血漿中有害的中大物質。 過濾淨化後,將淨化的血漿搭配營養補充液,與最初分離的血球結合。 透過管線,再將血液輸回體內。 「血液淨化」在國外施行多年,過去常用於嚴重的高血脂病人,經醫師評估後建議採行,現在則多用在自費醫療領域。國內有多間診所推行血液淨化服務,但各診所的機型不同,施作經驗多寡也有差異,因此,在考慮相關療程之前,務必先充分了解諮詢診所使用的機型、施作經驗的多寡,以評估相關風險。 此外,衛生福利部提醒,若要減少風險,應同步從飲食改變,包含避免高油、高熱量食物,維持規律運動,才有助調節生理機能,維持健康。 血液淨化的好處有哪些? 「血液淨化」是一種利用選擇性膜孔濾芯,並依分子量大小移除血漿中特定分子的技術;這些移除的中大分子包含血脂如膽固醇(以低密度膽固醇為主)與三酸甘油酯、多數危險的發炎因子與自由基,以及少數重金屬等,同時保留對身體有用的小分子。 血脂主要由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組成,其中,膽固醇又可細分為: 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容易累積在動脈的血管壁上,造成阻塞。 高密度膽固醇(HDL):俗稱好膽固醇,負責清除血管中多餘的膽固醇,減少阻塞。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18歲以上成人,約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脂,推估人數高達500萬。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因為血脂過高易造成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進而影響身體各部位器官的健康。 若發生在心臟的血管阻塞,可能造成: 冠狀動脈心臟病 心絞痛 心肌梗塞 心律不整 若腦部的血管阻塞,或心臟供應腦部的動脈阻塞,則可能造成: 腦缺血 腦中風 另外,血管阻塞也可能發生於身體各處的血管,例如: 眼睛:視網膜動脈阻塞 四肢:周邊動脈疾病 腎臟:腎動脈狹窄 肺部:肺栓塞 由此可知,血脂與身體各部位器官的健康密不可分,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調整飲食與生活作息,同時定期檢查血脂,了解身體狀況。 血液淨化費用解析:洗血多少錢?包含哪些項目? 血液淨化費用會隨著機型、醫療院所的地點、檢查項目或服務項目而有所差異,採用雙重過濾技術或離心型,費用也會有所差異,從十餘萬至數萬元不等。 一般血液淨化通常包含4種基本項目,因此,費用也有所不同: 診前健康評估 使用血液淨化設備 療程中所使用的任何一次性醫材,例如儀器的濾芯、管線 術後照護 坊間診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各有不同,以康博診所為例,在施作前,會有照護專員了解個人需求與身體狀況,再由醫師進行專業的健康評估,並安排基礎健康檢查。檢查結束後,即展開血液淨化的療程,並在過程中提供芳療SPA服務;療程結束後,除了術後照護之外,也會提供健康餐點,幫助補充體力。 民眾在選擇療程前,務必評估自身健康狀況與需求,選擇合格診所,確保健康不受影響。 血液淨化機型差異 坊間醫療機構常見的自費血液淨化療程機型有2種,其淨化原理、過濾項目、療程時間及淨化血量均不同: 雙重過濾血漿置換法(DFPP) MCS+ 多功能血球細胞分離設備 淨化方式 血球血漿分離 + 血漿過濾淨化 離心式血漿分離置換丟棄 系統封閉性 封閉式系統,低感染風險,血流速率更穩定,安全性更高 半開放式系統 淨化血量 較多(約全身總血量1.5~2倍) 較少(約全身總血量30~35%) 療程時間 較長,約2~3小時 較短,約1.5~2小時 血液淨化多久做一次? 民眾是否需要進行「血液淨化」療程,應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後再行決定;至於施作頻率,同樣應視個人健康狀況、飲食、生活作息,再由專業醫療人員提供建議。 要特別注意的是,任何手術都會對身體造成短暫影響,若頻繁進行「淨化血液」療程,也可能使血液中原有的營養成分流失,進而影響身體平衡。 血液淨化多久做一次的評估因素: 血脂數值:若原始血脂數值過高,可能須接受專業建議後,再視個人需求,搭配血液淨化;若僅輕微偏高,可先改善飲食與生活作息,並定期追蹤數值變化。 飲食習慣:飲食習慣是影響血脂高低的主因,若接受血液淨化療程後,仍維持大魚大肉、餐餐高脂的飲食習慣,血脂可能在短期內又出現異常。 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可加速代謝脂肪,對於控制血脂十分有益,所以,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類型、頻率都會影響血脂變化,也會連帶影響治療需求。 醫療預算:血液淨化的療程費用不低,須考慮個人的經濟能力。 民眾在進行「血液淨化」療程前,仍應牢記,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才是控制血脂的最佳方法,透過自發性地調整飲食與作息,不僅有助於降低血脂、改善健康,也可減低相關治療支出。 血液淨化副作用與風險 血液淨化療程中使用的均為一次性耗材,避免交叉感染風險,但任何手術均存在風險,民眾選擇診所時,建議除了關心機型安全性之外,也可考量診所累計施作人數,作為臨床經驗與醫療團隊熟練度的考慮項目之一;例如康博診所自2020年以來,施作人數超過2千人,便具備相對豐富的施作經驗。 「血液淨化」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如下: 打針次數視血管狀況而異:血液淨化須打針、接管,將血液導至體外;若血管較為脆弱,可能需要多打1~2次針。 入針處可能瘀血或出血:接受血液淨化療程時,雙手須置放抽血的針具2~3小時,因此入針處可能瘀血或出血。通常在術後,醫護人員會用加壓帶加壓30分鐘,避免出血;另外,療程結束後的一週內也須避免提重物或泡溫泉,以免傷口出血。 影響血糖與滲透壓平衡:血液淨化的施作過程會影響血液中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的濃度,進而干擾體內血糖與滲透壓的平衡;因此,部分診所會建議須正常進食再接受療程,避免療程中出現血糖或滲透壓不穩的情況。 血液淨化常見Q&A 1.血液淨化(洗血)和洗腎的差異? 血液淨化(洗血) 目的:透過物理性移除方式減少血脂。 原理:透過過濾或離心的方式減少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與其他毒素。 頻率:視醫療人員評估個人狀況後而定。 洗腎 目的:腎臟功能不佳,無法正常代謝血液中的毒素,若毒素一直在體內累積會引發尿毒症,所以須透過人工腎臟過濾器,幫助代謝血中的毒素。 原理:模擬腎臟的過濾功能,透過半透膜利用交換擴散與超濾原理,將血液中的廢物、毒素和多餘水分排出。 頻率:每週2~3次。 2.血液淨化不適合哪些人或時機做? 女性生理期間 急性疾病發作,如免疫疾病、感冒發燒、血糖或血壓不穩定 癌症治療患者 凝血功能障礙者 血紅素不足或嚴重貧血者 3.血液淨化療程時間多長? 血液淨化療程時間會視機型、血管彈性、血脂含量多寡及血液流速快慢等因素而異,一次療程平均約2~3小時。 4.血液淨化療程會痛嗎? 療程開始時,會在手臂放置針管抽取血液,這可能會造成輕微疼痛或不適;療程期間如果有低血糖或滲透壓不平衡的狀況,可能會感到頭暈、寒顫及嘴唇麻痺。 5.血液淨化做完會有特別的感覺嗎? 血液淨化療程結束後,視個人狀況而定,一般不會感到明顯不適,但極少數可能會有疲倦乏力、想睡覺、頭暈及口渴等情形;建議若有任何疑慮,應及時向醫療人員反應及就診。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糖友積極營養管理:不斷醣、聰明吃,「低醣」飲食3大關鍵

大部分國人習慣以飯麵作為主食,對於需要密切追蹤健康狀態的糖尿病友來說,卻常被視為一大地雷,許多糖友在確診初期,容易因求好心切,反而過度限制攝取醣類。為避免「過猶不及」,在日常飲食中,糖友該如何積極管理營養,特別是醣的攝取呢? 搭配進食順序,輕鬆轉換成「低醣」飲食 醣類是人體基本生理運作的營養與能量來源,若採取過於極端的極低碳水或生酮飲食等營養攝取方式,長期而言,目前未有足夠科學證據證明對人體有益,反而可能有許多潛在的健康危機。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整理低醣飲食對於糖尿病的相關益處,並定義低醣飲食為每日醣類總攝取量落在60~130g,相當於佔一天熱量來源26~45%*,較一般均衡飲食的醣類佔熱量55~60%低出。 其實,減醣飲食很簡單,從改變進食順序,便能開始著手!在日常三餐中,關鍵在於「先吃蔬菜、蛋白質,最後主食搭配蔬菜一起吃」,不僅能確保一餐補充到優質蛋白質與膳食纖維攝取;在不必挨餓或忍耐不吃的前提下,也能輕鬆達到減醣的第一步! 更理想的狀況,則是依據糖友個人狀況,適時補充降低碳水化合物的糖尿病適用營養品;因此,在日常飲食中,醣類選擇要聰明選!建議優先以低升糖指數醣類為主,例如全榖雜糧類,或一口菜搭一口飯吃,透過此種緩慢吸收醣**形式,不僅提供膳食纖維,富有飽足感,同時能提供身體穩定能量來源、促進新陳代謝,幫助營養、維持好體力! 提高ω-3脂肪酸攝取,維持良好生理機能 簡單來說,低醣飲食就是將飲食中三大營養素比例重新分配,形成「低醣、提高蛋白質和脂肪」的飲食模式,作為輔助第二型糖尿病友有效掌握飲食方式之一***。因應餐食營養素比例調整,相對脂肪量提升,油脂來源與組成更是關鍵! 一般外食常以植物油或油炸專用油調理食物,ω-6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攝取過多,造成ω-6:ω-3的比例不平衡(15:1),對長期健康具有負面影響。國際期刊《Biomedicine and Pharmacotherapy》報告顯示,理想上ω-6:ω-3的攝取比例建議4:1甚至到2:1為佳^,因此,日常飲食建議多選用多元不飽和(PUFA)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取代飽和脂肪酸(SFA); ω-3脂肪酸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脂肪酸,需由飲食中攝取,主要存在於魚油、亞麻籽油、核桃、鮭魚、沙丁魚及鯖魚等。適量補充ω-3,可平衡脂肪酸組成,維持良好生理機能。 降低碳水化合物是基礎+搭配3重優質蛋白,積極營養管理才到位 新陳代謝科謝明家醫師表示:「糖尿病人的肌肉流失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倍#!這與生理代謝的改變,加上飲食限制等諸多因素有關。」尤其是初期確診或處於需要密集追蹤階段的糖友,須特別留意飲食掌握,可適時搭配市售降低碳水化合物糖尿病適用配方,協助營養管理。【桂格完膳營養素糖尿病穩健配方】提供「最低碳水化合物熱量佔比##」且低GI、低GL。換算份量約1.4份醣類+,適合作為早餐或點心補給。一罐提供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950mg、12.9g三重優質蛋白,幫助糖友鞏固好體力!即早正視並積極營養對策,有助糖友穩營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糖尿病狀態因人而異,請諮詢您的醫師提供最佳生活型態調整與飲食建議 * Diabetes Spectr 2020;33(2):133–142 **根據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4; 48 (2): 84-94.” 顯示低GI值(升糖指數) 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並釋放到體內速度的指標  ***內科學誌 2024:35:339-347  ^Biomed Pharmacother. 2002 Oct;56(8):365-79 #Diabetes Care 2009 Jun 23;32(11):1993-1997 ##根據2025年2月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證資料,在所有糖尿病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中,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穩健配方中碳水化合物為最低碳水化合物熱量佔比 + 一份醣類等於15公克醣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為什麼會有婦女節?國際婦女節由來、進展、2025活動一次看!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IWD)創始於1911年,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時至今日,女性仍面臨許多不平等處境,因此,2025年婦女節全球口號為 「#AccelerateAction(加速行動)」,呼籲全球社會加快實現性別平等。究竟國際婦女節由來為何?為什麼訂在3月8日?婦女節有放假嗎?《Hello醫師》帶您了解2025國際婦女節的主題、全球與台灣婦女運動進展,邀請您一起成為平權大使! 2025國際婦女節一起「#AccelerateAction」!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數據指出,以目前女性平權的進展速度,要到2158年,也就是大約五個世代之後,才能達到完全的性別平等。面對如此漫長的等待,2025年國際婦女節主題訂為「#AccelerateAction(加速行動)」,呼籲各界更迅速、更有效地推動性別平等,縮短社會進步與性別平權之間的落差,「加速行動」不僅是一種倡議,更是每個人都能參與並推動改變的關鍵使命! 全球女性在個人生活與職場環境中,依然面臨諸多障礙與偏見,這些問題包括: 工作與薪資不平等 性別刻板印象與社會偏見 教育資源與職場發展機會的不均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官方網站指出,推動性別平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行動支持」,不論是實際捐款、參與活動,還是透過社群媒體關注並轉發相關資訊,都是對平權運動的重要貢獻! 此外,該網站也鼓勵大家擺出「#AccelerateAction(加速行動)」的手勢拍照,在社群媒體上使用「#IWD2025」、「#AccelerateAction」標籤分享,擴大影響力,讓更多人關注這項全球倡議。 無論性別、年齡,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這場全球行動: 支持女性與女孩的教育與職涯發展 提升職場性別多樣性與公平待遇 關注並支持女性影響力組織 參與社群討論,擴大性別平權聲量 當我們共同努力,加速性別平等的進展,就能幫助全球女性擺脫偏見、歧視與限制,在公平、包容的環境中自在生活。 2025國際婦女節主題「加速行動」,透過「握拳」手勢,一起「AccelerateAction(加速行動)」加速推廣性別平權! 婦女節由來、定義!為何是38婦女節? 婦女節起源於20世紀初在美國紐約的女性勞工運動。 當時,許多女性工人為了爭取更合理的工時、更高的薪資以及投票權,集體示威遊行,掀起了早期的婦女權利運動。 國際婦女節重要里程碑 1908年:15,000名女性勞工在紐約市遊行,希望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與投票權。 1909年:美國社會黨宣佈2月28日為美國首個全國婦女日(National Woman's Day),並於每年2月的最後一週的星期日慶祝。 1910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勞工婦女會議上,德國社會民主黨的Clara Zetkin女士提議設立「國際婦女節」,獲得來自17個國家超過100名女性代表一致通過。 1911年: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首次慶祝國際婦女節,超過一百萬人響應,爭取女性的工作權、投票權、受教育權等。 1913~1914年:俄羅斯女性於2月23日首次慶祝國際婦女節,隨後決定以3月8日訂為國際婦女節。歐洲各地的女性舉行集會,反對戰爭並表達女性團結。 1975年:聯合國首次慶祝國際婦女節,並將該年訂為「國際婦女年」。 1977年:聯合國建議各會員國選定一天為「婦女權利和國際和平日」,婦女節自此獲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可。 1996年:聯合國宣佈首個國際婦女節主題「慶祝過去,規劃未來」;自此之後,每年婦女節均推出一個主題,如1997年的「女性在和平談判桌上」、1998年的「女性與人權」、1999年的「無暴力侵害的女性世界」等。 台灣38婦女節的發展與活動 台灣自1924年開始加入國際社會行列,慶祝國際婦女節,二戰後,國民政府曾將3月8日訂為國定假日;隨後在1946年,台灣首個婦女組織「台灣省婦女會」(現為中華民國婦女會總會)成立。 近年來,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動性別平等: 1995年推出「婦女政策白皮書」,集結民間女性學者,針對國內婦女的法律、人身安全、工作、參政、教育等發表多項內容,倡導女性不應受限於性別區分,應消除被物化或是成為附屬品的觀念。 2023~2026年勞動部推動「婦女再就業計畫」,至2024年3月已協助超過11,000名女性重新投入職場。 2025年台灣婦女節主題:「女權三十 從心自由」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主張人類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等,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提出《北京宣言暨行動綱領》(Beijing Declaration and Platform for Action),主張促進全球婦女權益的12項關鍵領域,希望消除性別歧視,推動全世界的男女平等。今年(2025年)台灣響應三八婦女節已邁入第30週年,也是該綱領通過的30周年,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呼應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主軸,以「女權三十 從心自由」為主題,推出一系列影片、論壇等相關活動,倡導社會消除性別刻板印象,並支持女性自我價值實現,進而達成所有人的自由與整體社會的共好。 本次婦女節系列活動將於3月8日舉行記者會,回顧臺灣女權30年來,這一路重要的經歷與成長成果,並。同日亦將在台灣國家婦女館開啟「Action ⾏動吧!臺灣落實性別平等與永續發展目標行動展演」主題展覽,透過圖像、感知、觸覺、環保等展示設計內容,邀請來館者持續與歷史對話,並一起為平權而行動! 婦女節活動 台灣國家婦女館安排「三十光景:女權三代的故事拼圖」分享會,透過不同世代女性的交流,串連出「臺灣女權三十」的成長之路,回顧台灣女權30年的經歷與成果。 同時,推出「Action ⾏動吧!臺灣落實性別平等與永續發展目標行動展演」主題展覽,透過圖像、感知、觸覺、環保等展示設計內容,邀請參加活動者,持續與歷史對話,一起為平權而行動。 婦女節常見Q&A:38婦女節有放假嗎? 行政院於2000年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取消婦女節為國定假日,但許多組織、學校仍會舉辦相關慶祝活動,部分企業也於該日提供女性職員有薪假或其他福利。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健康新訊/推薦評價

無輻射、免出門!「專業級」居家骨密度檢測更聰明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成為重要健康議題,如何掌握自身健康資訊格外重要。國人研發最新智慧型「生物電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技術,採無輻射、非侵入的檢測方式,讓民眾在家就能享有「專業級」檢測,且價格更親民,為健康做好聰明的全方位準備。 掌握骨密度數據「超前部署」 衛生福利部指出,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20至30歲前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因此,預防骨質疏鬆,不僅限於長者,更應從年輕及早「存骨本」,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包括均衡飲食、適度曬太陽、荷重運動及避免抽菸等,都有助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不只是銀髮族需要注意,飲食西化、缺乏運動,加上3C產品普及導致久坐的生活型態,都可能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了解自身骨密度數據,更形重要。隨著生物電阻抗分析技術的不斷創新,隨時隨地做好骨密度監測已不再遙不可及;善用先進、簡便又安全的檢測方式,即可更輕鬆地掌握骨骼狀況,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超前部署。 「生物電阻抗分析」是什麼? 所謂「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技術,其突破性的優勢在於具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功能,透過非侵入性的足部對足部量測方式,搭配安全的微電流傳導,不只能檢測骨密度,還可同步分析肌肉質量、 體脂率及內臟脂肪等多項健康指標。 骨密度測量方式比較 目前民眾若想檢測全身或局部骨密度數據,了解是否有骨質疏鬆風險,通常得到醫療院所,採用設備成本昂貴的雙能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另外,專業醫療設備如定量式電腦斷層掃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雖也可用於骨密度檢測,呈現精細的骨骼結構,但仍有侷限性,包括輻射量較大、檢查耗時,而且費用高,通常僅用於特殊診斷需求。 近年來,台灣團隊自行研發的新世代「生物電阻抗體組成分析儀」,不僅採用創新的雙頻掃描技術,提升測量精準度,並獲得臨床實證及世界多項專利,從一般民眾、壯世代、銀髮族到肌少症患者都可適用,更可落實居家日常檢測之需求。 與「定量式電腦斷層掃描」相較,「生物電阻抗分析」設備的價格較為親民,提供長期監測方案,不只性價比極高,其輕巧便攜的特性,搭配人性化的操作介面與多人資料儲存功能,特別適合家庭與社區的健康管理需求,讓骨密度監測如同量體重一般,成為生活中簡易健康管理的一環。 此外,針對需要定期追蹤骨密度狀況的使用者,只要利用智慧型設備的藍牙連線功能,就能透過智慧手機 APP 隨時掌握骨密度與體組成成分的變化,實現便捷的居家健康監測。 定期骨密度檢測掌握健康第一道防線 骨質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除了搭配均衡的運動和營養攝取之外,平時透過定期的骨密度檢測,更有助掌握骨骼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更年期婦女和銀髮族,即可先使用具有骨密度測量功能的居家體組成分析儀設備進行定期監測,若發現異常,再至醫院進行專業的 DXA 檢查,建立完整的健康防護網。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