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乾燥症會好嗎?3類症狀:不治療恐這後果!飲食2禁忌必看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曹嘉儀 · 更新日期:2023/09/27

乾燥症會好嗎?3類症狀:不治療恐這後果!飲食2禁忌必看

51歲陳小姐近3個月常覺得眼乾,原以為是乾眼症,但奇怪的是,也感覺口乾舌燥,無論喝多少水,仍覺得嘴巴乾乾的;後來,就醫檢查才發現,自己竟得了「乾燥症」。究竟乾燥症該如何治療?若不治療會怎樣?日常飲食有哪些禁忌?請看《Hello醫師》為您完整解析。

乾燥症候群

乾燥症俗稱乾燥症候群(Sicca syndrome),以音譯則稱休格連氏症候群或修葛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泛指全身某器官或系統發生乾燥的現象,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體免疫疾病,最常影響淚腺與唾液腺,導致乾眼症、口乾症及關節疼痛。

乾燥症有2種:原發性與繼發性

乾燥症可以分為原發性繼發性的乾燥症,比例上約各佔一半。

  • 原發性乾燥症:患者除了乾燥症之外,沒有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
  • 繼發性乾燥症:患者除了乾燥症之外,同時也併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或多發性肌炎等。

乾燥症症狀

乾燥症的症狀主要分成3類,分別是乾眼類、口乾類及其他類,以下深入介紹3類型症狀:

症狀1.乾眼

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 畏光
  • 有黏液
  • 淚液減少
  • 眼睛疼痛
  • 眼睛反覆感染
  • 眼睛裡有異物感
  • 起床時眼睛疼痛
  • 眼睛發紅、刺激感
  • 無法長期配戴隱形眼鏡
  • 瞼緣炎(眼皮紅腫變硬)
  • 戴眼鏡無法矯正的視力模糊
  • 使用完電腦、看完電視或長時間看書後不舒服加重
  • 眼皮無法順利地在眼球上移動或好像黏在眼球上,特別在剛起床時

症狀2.口乾

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 口臭
  • 乾咳
  • 嘴角破
  • 牙周病
  • 說話困難
  • 聲音沙啞
  • 蛀牙嚴重
  • 持續地喉嚨痛
  • 不易配戴假牙
  • 口腔表面乾黏
  • 吞嚥時容易嗆到
  • 高音逐漸唱不上去
  • 咀嚼及吞嚥食物困難
  • 味覺喪失或常有金屬味
  • 食物或口紅容易黏在牙齒
  • 牙齒腐蝕而產生缺口、碎片及破裂
  • 舌頭呈紅色、乾燥、平滑及出現溝紋
  • 需要常喝水,特別是在進食或說話時
  • 蛀牙在不尋常的位置,如沿著牙齦線、在填補物下及沿著牙齒切面
  • 口腔疼痛或潰瘍口腔感染;當白色念珠菌感染時,口腔黏膜通常是白色斑塊狀

症狀3.乾燥症其他症狀

身體裡到處都有製造水份的腺體,乾燥症患者身體許多部位可能出現乾燥症狀。

  • 胃酸逆流
  • 皮膚紅疹與乾癢
  • 耳朵及皮膚乾癢
  • 喉嚨疼痛及慢性咳嗽
  • 消化不良:缺少唾液及胰臟酵素都會影響消化。
  • 便秘或腹瀉:腸胃道水份減少會造成便秘,或腸道易受刺激而造成腹瀉。
  • 無法忍受辛辣或酸性食物:容易燒灼口腔內部,或造成原本敏感的腸道更敏感。
  • 支氣管炎與肺炎等反覆性感染:因肺部內層乾燥,肺部自淨功能容易受到影響。
  • 女性性交疼痛:陰道分泌物減少而有性交疼痛的情形,且陰道容易感染。
  • 慢性鼻竇感染:鼻腔及鼻竇通道容易受到影響,分泌物變黏稠而容易造成感染,鼻腔內也容易破皮結痂。

乾燥症原因?為什麼會有乾燥症?

乾燥症的發生率約為1%,男女比例為1:9,通常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族群,並可能與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同時出現,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及硬皮症。

乾燥症會遺傳嗎?

乾燥症不會直接遺傳給後代,但乾燥症患者的後代會有較高機率得到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常會「家族群聚」情形,同一家族家人可能得到不同種類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的病患,其姑姑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女兒患有紅斑性狼瘡等。

乾燥症看哪一科?

有乾燥症相關症狀,請洽風濕免疫科門診進行檢查。

確診後通常需要風濕免疫科、眼科醫師與口腔醫學專家一起合作。

乾燥症診斷標準

乾燥症的診斷條件共有6項,至少須符合4項以上,才能診斷為乾燥症:

  • 眼睛主觀症狀:乾眼症持續3個月以上。
  • 口腔主觀症狀:口乾症持續3個月以上。
  • 眼睛客觀症狀:經眼科門診乾眼症診斷為陽性。
  • 自體免疫抗體:風濕免疫科門診抽血檢查SSA或SSB抗體成陽性。
  • 唾液腺侵犯:由風濕免疫科門診安排檢測,核子醫學科唾液腺閃爍攝影檢查陽性。
  • 唾液腺組織病理異常:耳鼻喉科或口腔外科門診唾液腺切片檢查,口腔小唾液腺切片檢查有發炎細胞浸潤評分大於1分、每15分鐘基礎唾液腺分泌量小於1.5毫升。

乾燥症算重大疾病嗎?可申請殘障手冊嗎?

  • 乾燥症屬於健保規範的重大傷病。
  • 殘障手冊已更名為「身心障礙證明」,因疾病造成重要身心構造、功能損傷才能申請,須經醫師鑑定,因此可詢問主治醫師,是否符合申請資格。

乾燥症會痊癒嗎?

乾燥症是一種長期疾病,目前尚無根治的療法,但仍有一些治療方法可以幫助緩解症狀,治療方式會在後面段落進行介紹。

乾燥症不治療會怎樣?

少數乾燥症會併發關節炎、間質性肺炎、肝炎、皮膚血管炎、神經炎,若一再拖延恐造成淋巴瘤等嚴重的全身性病變,因此乾燥症須長期的在專科醫師門診追蹤,定期接受併發症的篩檢,以即早發現全身性病變,於早期進行治療。

乾燥症會致死嗎?

多數的乾燥症不會威脅生命,病患仍能活得長久且正常的生活與工作;不過若罹患乾燥症又患有間質性肺病,則可能影響存活率。

乾燥症的間質性肺病

乾燥症患者約有10~20%的間質性肺病,症狀嚴重程度從輕微咳嗽、呼吸困難到漸進呼吸衰竭;乾燥症患者的間質性肺病進展通常較慢,但仍有影響肺部功能、長期存活率的風險,因此務必正視肺部相關症狀。

乾燥症壽命會受影響嗎?

乾燥症屬於較良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通常不會影響到患者壽命,只有因外分泌腺不足所引起的各種乾燥症狀,會使患者生活品質變差。

乾燥症如何治療?有4大治療方向

乾燥症為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對於藥物的選擇,除了最常出現的眼乾、口乾的症狀治療外,也要視病患內臟器官侵犯的程度,決定治療的藥物。

1.眼乾治療

平時須避免揉眼睛或洗眼睛,容易將微生物帶入眼睛,眼乾症狀也可用以下方式緩解:

  • 人工淚液:使用不含防腐劑的類型,以避免對眼睛有刺激性。
  • 藥膏:若要持久可用較黏稠的藥膏劑型,可增加眼睛濕潤的時間;白天使用會造成暫時性視線模糊影響視力;須注意不可點太多,否則會阻塞皮脂腺體導致眼瞼炎。
  • 口服藥:Pilocarpine(泌悅膜衣錠)或Evimeline(愛我津膠囊)可同時改善眼乾與口乾。
  • 淚小管栓塞術:若上述方法仍未改善,可評估淚小管栓塞術,即在鼻淚管的出口淚點放塞子堵住淚液排泄,膠原蛋白塞子只維持2天便會溶解,而矽膠塞子較持久;若能接受溢淚的副作用,也可進行永久性淚點堵塞術。

2.口乾治療

  • 新藥:治療口乾目前有2種新藥:Pilocarpine(泌悅膜衣錠)、Evimeline(愛我津膠囊),此類藥物是透過刺激副交感神經來增加唾液分泌。
  • 口腔護理用品:含木酸醣及酵素的漱口水、牙膏及口腔保濕凝膠。

3.陰道感染治療

治療陰道感染可用含抗黴菌藥物的Nystatin(寧司泰定)或Clotrimazole(克催瑪汝)栓劑治療。

 4.其他器官病變之治療

  • 關節痛、關節炎、肌肉痠痛及肌炎:可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病程修飾藥物如Hydroxychloroquine(殲瘧膜衣錠)、Azathioprine(移護寧錠、安思平膜衣錠)、Methotrexate(滅殺除癌錠)等。
  • 皮膚病變:如紫斑、血管炎等,依病情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提供局部、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甚至免疫抑制藥物。
  • 肺部或腎臟的嚴重症狀:通常需要類固醇及免疫抑制藥物加以控制。
  • 皮膚乾燥者:應使用不含皂鹼的清潔用品,且在洗澡完3分鐘內,立即擦上潤膚保濕用品。
  • 陰道乾燥和性交疼痛:可使用水溶性陰道潤滑劑來緩解症狀。

乾燥症飲食2大禁忌

禁忌1.避免易刺激口腔的食物

避免食用含酒精的飲品、辛辣或過鹹的食物、乾燥或過燙的食物、堅硬易碎的食物如餅乾、爆米花或堅果等食物,容易對口腔造成刺激或是需要大量口水才能吞嚥。

禁忌2.攝取強化免疫反應的食物

乾燥症患者應避免食用苜蓿芽人蔘、薑黃等會增強免疫反應的食物,以免助長自體免疫細胞的攻勢;此外,食用中醫的補藥或湯品前,也應先諮詢醫師。

乾燥症飲食4原則

1.食用口腔保護性食物

為了幫助咀嚼並避免刺激口腔,可先將乾燥的食物用水分浸濕、切碎軟化,或進食時搭配少許開水或湯汁;口腔不適時可含碎冰或冰棒舒緩,並改吃布丁、湯、軟爛蔬菜或燉肉,或飲用高熱量冷飲以補充能量;外出時隨身攜帶水,以利口腔乾燥不適時即時飲用。

2.攝取含益生菌的食物

腸胃道的害菌增加也與乾燥症引發的關節炎有關,可藉由攝取益生菌,如優酪乳來改善腸道內的菌叢環境來改善病情。

3.攝取維生素D3、鈣質與葉酸

由於攝取類固醇後易導致骨質疏鬆,使用Methotrexate(滅殺除癌錠)則會造成葉酸缺乏,曬太陽又易使疾病發作,因此乾燥症患者應多攝取含維生素D3鈣質與葉酸之食物。

4.攝取維生素A食物

補充維生素A食物,有助改善眼乾症狀:

  • 植物性維生素A:如胡蘿蔔、菠菜、蕃茄、紅心蕃薯、木瓜、芒果、南瓜、茼蒿、韭菜花、芥蘭、青江菜、地瓜葉、空心菜等。
  • 動物性維生素A:如魚肝油、肝臟、奶油、乳酪、蛋黃、全脂奶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曹嘉儀 · 更新日期:2023/09/27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