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

飲食習慣與每個人的整體健康息息相關,正確的飲食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飲食療法的迷思其實不少,你可以在這個類別找到維持身體健康的正確 營養知識 、 特殊飲食法 、 健康食譜 、 運動營養 、 健康飲食小撇步 ,幫助你 管理體重 ,避免 肥胖 。

基礎知識

健康飲食

增強免疫力6大食物!免疫力下降吃什麼?提升抵抗力必看

氣溫變化大,容易讓人因為進出室內外溫差過大而感冒,而若想要對抗惱人的感冒,首先就必須增強免疫力,而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從生活中常見的食物著手。 《Hello醫師》以下將介紹在市場或超市中,能幾種能增強免疫力的常見食物,讓您輕鬆預防並對抗感冒。 如何提升免疫力?想預防感冒就吃這6種食物 下列為6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其中的營養素能有助於提升人體免疫系統,並降低感冒的機會: 增強免疫力食物1. 大蒜 大蒜不只能提升食物的味道,大蒜中的大蒜素(Allicin)可刺激免疫細胞來抵抗感冒,雖然目前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吃大蒜是否能有效預防感冒,但經常吃大蒜的確有益健康,且生病時吃大蒜,也能降低症狀的嚴重程度,加快復原的速度。(推薦閱讀:蒜頭9大功效來自大蒜素!吃蒜頭多這步驟抗癌效果滿分) 增強免疫力食物2. 綠花椰菜 綠花椰菜富含維生素 A、C,以及一種稱為穀胱甘肽(Glutathione)的抗氧化劑(Antioxidants),能有效增強免疫力,並減少感冒機會。若想吃到綠花椰菜中最完整的營養,建議減少高溫烹煮時間,才可以保留更多營養素。 增強免疫力食物3. 菠菜 菠菜除了含有纖維、維生素C,也含有大量葉酸(Folate),可以幫助身體產生新細胞和修復 DNA。和綠花椰菜一樣,請盡量減少烹煮時間,才可保留較完整的營養素。(同場加映:有益心臟健康食物(二):鮭魚、燕麥、菠菜) 增強免疫力食物4. 蘑菇 蘑菇富含礦物質硒(Selenium)、維生素B群、核黃素(Riboflavin)和菸鹼酸(Niacin),通常若硒含量很低的人,會較容易患上更嚴重的流感。另外,核黃素和菸鹼酸皆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健康。 增強免疫力食物5. 味噌 味噌是源自日本的傳統食品,是由發酵的大豆所製成,富含益生菌,除了能使腸道健康之外,還能提升免疫系統,幫助對抗感冒和腹瀉等的症狀。 增強免疫力食物6. 雞湯 喝雞湯治感冒可不是老人們的偏方迷信,在雞湯中含有一種稱為肌肽(Carnosine)的化學物質,確實可以幫助身體抵抗流感病毒的侵襲,所以感冒時不妨喝些雞湯吧! [embed-health-tool-bmi]

探索更多健康飲食類別

看更多 健康飲食 相關文章

健康飲食小撇步

羊騷味太重怎料理?處理羊肉別忘3招

對很多人來說,羊肉若處理得不好,它所散發出的味道會洋溢在整個空間,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這就是我們普遍常聽的羊騷味(Gamey flavor)。事實上,這種味道會隨著羊的年歲而增強,也就是說,越老的羊,羊騷味會越重。為減低和去除羊騷味,以下列出料理羊肉的3個小撇步,讓您吃羊肉不再捂鼻子。 1. 去除油脂抹大量的鹽 羊肉之所以會有騷味,是因為油脂和肌紅蛋白(Myoglobin)的關係,只要將這些脂肪都去除,烹煮過程就會減少油脂的化學反應,羊肉味道也就不會那麼重了。接著,用大量的鹽塗抹在羊肉表面,可以去除肌紅蛋白,再將其浸泡在水中約30分鐘,能幫助打開肉中的細孔。 另外,也可以用稀釋的醋水取代開水,若有時間的話,浸泡在牛奶中也是個方法,建議放置在冰箱數小時或隔夜,幫助有效移除多餘的血和野味。 2. 調味料降低羊騷味 想要吃得更有香味,調味是不可缺少的步驟,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調出您喜歡的味道,最常用的有炒蒜頭和薄荷、檸檬汁、肉桂、迷迭香等香辛料。此外,在烹調過程加上醃製醬料,像是照燒醬和醬油,能混進不同的香氣,降低羊騷味。 3. 加鍋蓋鎖住味道 煮羊肉的基本原則就是避免太多蒸氣跑出來,不然整個廚房都是羊騷味,因此可以藉由放上鍋蓋,除了能鎖住熱氣和味道,還可以幫助肉質的軟化。煎燉羊肉或羊排時,若要吃到七分熟或全熟的熟度,建議烤至約63°C(145°F)或以上,請使用電子溫度計監控肉的溫度。[embed-health-tool-bmi] 羊肉避免過量增膽固醇 總括來說,只要去除羊肉中的油脂,羊騷味就不會太重,但由於它是紅肉的一種,加上它富含膽固醇(Cholesterol)和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s),建議不要大量地攝取,特別是孕婦,以免造成血膽固醇(Blood cholesterol)遽增,提高懷孕和生產的風險。 然而,只要適量地吃羊肉,它不但能幫助健身的人長肌肉,也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抗氧化成分,有助於對抗發炎和老化,其中它也含有白胺酸(Leucine,也稱亮氨酸),對細胞組織的修復很有幫助,是不錯的蛋白質食物來源之一!


營養知識

什麼是碳水化合物?好壞醣類這樣吃才健康

碳水化合物(醣類)和蛋白質、脂肪並列人體三大熱量來源,不過近年來,不少人害怕吃碳水化合物,深怕體重升高、血糖飆升;各種減少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法包括低醣(碳)飲食及生酮飲食(極低碳攝取)等,也在挑戰著過去我們對碳水化合物的認知。 《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碳水化合物,讓民眾在面對各種標榜不同訴求的飲食方式時,不再看得一頭霧水。 什麼是碳水化合物、醣類?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又稱作醣類,顧名思義,就是含有碳、氫和氧原子(H2O,水)的化合物,是人體三大營養素的其中之一。 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人體能量,多數碳水化合物最終會被分解成葡萄糖,被人體吸收。根據醣分子組成,大致上可分為以下3類: 單醣(Monosaccharides):單醣是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單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都要分解至單醣型態,才能被小腸吸收。單醣包括: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Galactose)。 雙醣(Disaccharides):兩個單醣組成的分子就稱為多醣,包括乳糖(Lactose)、蔗糖(Sucrose)。 多醣(Polysaccharides):由兩個單醣以上的分子組成,就稱為多醣,澱粉(Starch)和纖維(Fiber)都屬於多醣。 若是以飲食作為分類,則可分為以下三種: 糖:糖類有甜味,由單醣或雙醣構成,包含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蔗糖。 澱粉: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經過消化系統,最終會被分解為葡萄糖。 纖維:人體無法消化纖維,但無法被分解、加上能吸水的特性,反倒能幫助我們排便;而可溶性纖維,則能夠刺激腸道好菌生長,作為它們的食物。 (推薦閱讀:膳食纖維是什麼?認識水溶、非水溶纖維,吃對才有益腸胃) 碳水化合物有分「好」、「壞」 碳水化合物有哪些呢?我們可以根據加工程度進行以下分類: [embed-health-tool-bmi] 1.精緻碳水化合物 空有熱量、缺乏營養的「壞」碳水化合物,主要有以下2類: 精緻澱粉:白飯、麵食、白麵包、蛋糕。 糖類:含糖飲料、果汁。 一般認為這類的碳水化合物,較無營養價值,因為經過加工處理,流失了許多天然的纖維。許多研究也都發現,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與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高度相關,因為攝取這類食物,會被身體快速吸收,造成血糖值先急遽上升,然後快速下降,使人們產生飢餓感,並渴望更多的精緻碳水化合物,產生惡性循環。 2.非精緻碳水化合物 可以理解成「好」的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豆類植物、馬鈴薯或全穀類等原型食物,都屬於非精緻碳水化合物。 這類食物相對健康,除了擁有纖維和豐富的營養素,也不會造成血糖的劇烈變化;許多研究指出,攝取蔬果、全穀類等高纖維碳水化合物,能提升整體新陳代謝,並降低罹患許多疾病的風險。 (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是什麼?冷飯燕麥防癌助減重) 建立正確觀念不用怕碳水化合物 雖然許多人認為碳水化合物是肥胖的主因,但在肥胖成為流行病前,人們並沒有因為攝取碳水化合物,造成特定健康問題;因此,一般情況下仍將碳水化合物,視為重要的營養來源。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建議,成人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應占每日總熱量攝取的45%~65%,不過建議避免攝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此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民眾應多攝取富含纖維的水果、蔬菜、全穀類或豆類等食物,盡量不要攝取過多的精緻澱粉,添加糖攝取量也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 計算每日應攝取熱量建議使用: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飲食體重管理

什麼是基礎代謝率BMR?復胖原來是代謝率作祟

您是否曾經發現減肥碰到瓶頸,好不容易減了幾公斤,體重就開始停滯,好像再也下降不了,或是成功瘦了下來,過不久又開始復胖,甚至還超過以前的體重。難道大家都是因為意志力不足,一瘦下來就開始毫無節制地吃,懶得去運動嗎?這可不一定。以下將介紹代謝率與體重的的關係,和大家一起認識代謝率,建立正確的減肥觀念。什麼是靜止、基礎代謝率?你聽過BMI,多數人可能也聽過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不過你聽過靜止代謝率(Rest Metabolic Rate)嗎?其實靜止代謝率與基礎代謝率BMR的定義相近,也就是當身體休息、沒有活動時,為了維持生命,身體所需的基本熱量,差別在於BMR的計算較嚴格,需要斷食並關在黑暗的房間來檢測,RMR的檢測則較為方便,只需要休息30~60分鐘就可以測量,因此數據較貼近一般人的生活。計算TDEE掌握正確減肥觀念在了解靜止與基礎代謝率後,我們應該還要有TDEE – 每日所需消耗熱量(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以下簡稱TDEE)的概念,也就是每日消耗總熱量。顧名思義,它的計算考量了人們的工作、活動程度,算出一天大約消耗多少熱量。因此,只要一天攝取超過TDEE的熱量,那麼就會增重;相反地,吃的熱量比TDEE少,就會減重,大家可多利用-BMR/TDEE計算器,計算出自己的基礎代謝率與TDEE,輕鬆控制自己體重。復胖是代謝率作祟然而,即使成功減重,大家對於復胖的擔心卻從來沒少過。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就曾報導,在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減肥達人》(The Biggest Loser)中,成功瘦身的14位參賽者,學者發現他們在數年之後,通通都復胖了,更糟糕的是,他們的靜止代謝率,竟然都大幅下降,換句話說,過去參賽者可能餐餐吃2碗白飯,體重都能維持不變,但成功瘦身後,同樣吃2碗卻會變胖不少。也難怪很多人都發現減重之後,不僅很難維持瘦身的成果,甚至有可能復胖到比以前更重,原因就是代謝率會隨著體重一起增減。(推薦閱讀:肥胖不是病但很要命!代謝症候群 5 點檢查與預防)避免快速減重 肌肉量流失任何快速的減重方式,或是過度限制熱量攝取,都會造成代謝率下降,某些飲食方式甚至會讓身體分解肌肉,作為能量來源,而肌肉量下降會讓代謝率變差,這種快速減重的方式,在短暫減肥成功後,很容易因為基礎代謝率變更差,出現復胖的現象。(延伸閱讀:脂肪練不出肌肉!這些健身迷思錯很大)運動增加肌肉 提升代謝率、TDEE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會依性別、年紀、體重、甚至是基因,而有所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食量和運動量,還是有人胖有人瘦。雖然代謝率的快慢改變不易,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運動,來提升TDEE,並維持我們的肌肉量,避免因肌肉流失,造成代謝率下降。另外,可考慮重量訓練來增加肌肉量,藉此提升整體代謝率,因為肌肉燃燒熱量的速度,比脂肪快得多,即使在休息時都能幫助消耗更多熱量。[embed-health-tool-bmi](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飲食小撇步

愈吃愈焦慮!4食物常吃提高負面情緒

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步調快速,在滾滾壓力排山倒海襲來時,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在心情焦慮、煩躁不安時,習慣藉由酒精或咖啡來幫助自己舒緩情緒,不過這些物質實際上的效果如何呢?本文將介紹4種焦慮時應該避免攝取的食物,以免長期使用,會讓人在焦慮中愈陷愈深無法自拔。 1. 借酒澆愁愁更愁 有句俗話說,借酒澆愁愁更愁。藉由酒精消除焦慮的情緒,在短時間內其實是有效的,酒精壯膽的作用,可以消除害怕和害羞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藉酒搭訕陌生人、告白或是安撫上台表演前的緊張情緒。 但是待酒精的麻醉效果退去,血液酒精濃度下降後,這些一度被隱藏的情緒又會再次席捲而來。而且一旦習慣藉由喝酒來消除焦慮或壓力,就會習慣愈喝愈多,才能達到跟之前相同的麻痺效果。此外,酒精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隔天起床因睡眠不佳或宿醉造成的頭痛,會讓人更難排解積累的負面情緒。 2. 咖啡喝久會依賴 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雖然可以提高血清素的濃度,讓人暫時感覺心情愉悅,但是待咖啡因效果退去,血清素水平下降時,又會再次讓人感到沮喪焦慮。對長期有喝咖啡習慣,且1天都喝好幾杯的人來說,突然不喝咖啡,讓身體沒有在固定的時間透過咖啡因提高血清素,就會使焦慮產生。 3. 含大量組織胺的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如醃肉等食物,內含大量的組織胺,攝入時會使人體血管擴張,近而讓血壓下降。身體為了讓血壓恢復正常,心跳速率就會加快,並可能引起緊張和焦慮的症狀。另外,魚肉如果保鮮狀況不好,也容易產生組織胺。[embed-health-tool-bmi] 4. 高糖食物讓心情坐雲霄飛車 我們都知道過量糖分對人體的負面影響罄竹難書,像是糖尿病(Diabetes)、心血管疾病等。糖分攝取過多,會使血糖快速上升,身體便必須分泌胰島素,才能使血糖濃度降低。糖分攝取愈多,身體需要分泌的胰島素量就愈大,造成血糖快速上升,又迅速下降到低於平均值的情形。 當體內血糖含量像坐雲霄飛車般上上下下,人的心情也會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感到緊張、焦慮、心跳加速。血糖過低,又會讓人想吃東西,讓人陷入惡性循環。糖分含量高的食物包括番茄醬、沙拉醬等糖醋類的調味醬料,所以加了一堆沙拉醬的蔬菜沙拉,就算充滿蔬果看似健康,仍毫無疑問屬於高糖食物。 切忌長期或過量攝取 一般人並不會因為今天吃了醃火腿,或是喝了杯小酒就馬上感到焦慮。上面所提到的食物,大部分都是長期攝取,或攝取量過大而導致的問題。因此秉持少量的攝取原則,便能使心情不因飲食而產生負面變化。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健康飲食

水果糖分高吃太多恐傷身!掌握3點原則健康吃

大家都知道水果是營養豐富的好食物,但現在水果經過不斷改良,幾乎樣樣多汁又鮮甜,若不小心吃過量,可能弊多於利!以下就是如何吃水果,才健康不傷身的要點。 吃水果的好處有哪些 水果是許多營養素的重要來源,包括鉀、維他命C、葉酸和纖維。鉀可以降低心臟病(Heart disease)和中風的風險、減少老年人腎結石的機率,並幫助減緩骨質流失;而葉酸,則是身體製造紅血球的必備營養素之一。 根據我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飲食建議,一般成人每日應攝取2~4份水果,每份約介於80~120公克,但分量會視水果種類而不同。舉例來說,1~1/2個大碗的切塊水果、半截大根香蕉(約70公克)、45公克的榴槤,或1顆網球和棒球大小的水果,如蘋果、橘子、梨子和桃子,都等於1份水果。 水果糖分高不能吃太多 若以為水果健康就一直吃,甚至用拿它來代替蔬菜等其他食材,恐怕會導致營養不良。這是因為大部分的水果並不含鐵或鋅等,人類飲食中不可或缺的礦物質。只吃水果除了可能會使營養不均,吃太多也容易造成胃部不適,如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腹脹或腹瀉等症狀。[embed-health-tool-bmi] 此外,水果吃太多往往會造成高血糖,若長期處於這個狀態,會增加糖尿病(Diabetes)的風險。(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3點掌握健康吃水果 糖尿病患者或有潛在血糖問題的人,吃水果時應特別謹慎選擇,並適量食用。最好先諮詢營養師,遵循建議的飲食方式攝取: 選低GI值不怕血糖飆高:台灣常見的香蕉、芒果和葡萄等,都屬於高GI值(升醣指數,Glycemic Index)的水果,因為其含糖量高,纖維量相對較少,會讓血糖快速上升。所以若想減肥或降低糖尿病的風險,建議選擇低 GI 和低糖的水果,如奇異果、芭樂和莓果。 搭配蛋白質吃水果:因為水果好消化,所以吃下後不久,通常很快就會再度感到飢餓。因此建議水果可以和優格或堅果等,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一起吃,這樣血糖比較不會突然飆高,飽足感也會維持較久。 水果份量先分好:將水果用容器分裝成1份的量,並放在冰箱儲存,不但方便食用,1次只吃1份也能避免攝取過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營養知識

吃壽司健康嗎?4種壽司食材的營養好處、這些地雷要小心

您喜歡吃壽司嗎?常見的壽司外層會包一層海苔,裡面裝滿米飯、生魚或熟魚和蔬菜,也有另一種壽司,是壽司師傅用手將海鮮和米飯捏握成的握壽司。因為壽司包含多種營養豐富的食材,口味又清淡,被許多人認為是健康的食物,但因為壽司是由海鮮和多種食材組成,並經常配著醬油、山葵醬和醃薑片一起吃,而這些食材對身體是安全又健康的嗎?以下介紹吃壽司對身體的好處,以及需要注意的潛在風險。壽司包含的4種健康食材魚:魚肉富含蛋白質、碘和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且魚肉是少數含有維生素D的天然食材,更重要的是,魚含有omega-3脂肪酸,有益於大腦和身體健康,能減少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山葵醬:根據日文發音,又稱哇沙米(Wasabi),而山葵醬通常會和生魚片的壽司一起搭配著吃,但由於它的味道很嗆和濃烈,所以基本上不會吃太多。它是將植物山葵的莖磨碎所製成,山葵與高麗菜、辣根(Horseradish)、芥末(Mustard)屬於同一家族。而山葵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硫化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和異硫氰酸酯(Isothiocyanates),研究指出,這些化合物可能具有抗菌、抗炎和抗癌的特性。海苔:海苔是一種用來包壽司的海藻,它含有多種營養​,如鈣、鎂、磷、鐵、鈉、碘、維生素B1、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E,且蛋白質含量也很高,佔海苔乾燥後重量的44%,可與大豆等植物性的高蛋白食物相媲美。醃薑:吃壽司時配一點醃薑片,能幫助去除口中海鮮的腥味,利於品嚐下一種口味的壽司。而生薑含有鉀、鎂、銅和錳,研究指出,生薑可以改善記憶力,並幫助於減少噁心、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經痛的發生率,也能改善壞膽固醇(LDL)值。吃壽司4大健康地雷:血糖飆升 糖友要注意精緻澱粉和低纖維使血糖飆升:壽司主要是由白米製成,而白米是去除了大多數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精緻澱粉。研究指出,攝取太多精緻澱粉會導致血糖上升,進而會促使身體發炎,並增加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的風險。而且有些壽司飯還會加入些許糖增添風味,但這會使血糖上升更快。加人工色素的假山葵恐致癌:為了殺菌,大家吃生魚片會沾哇沙米(即山葵醬),但其實有時我們吃到的山葵醬恐怕是假的,因為山葵是一種非常貴的植物,所以為了壓低成本,餐廳提供的山葵醬,可能是由辣根和綠色食用色素混合而成的。基本上辣根對健康無害,但我們必須當心食用色素,有些色素已被證實是致癌物質。生魚片可能含寄生蟲:壽司中含的生魚片,可能含有些細菌和寄生蟲,常見如沙門氏菌(Salmonella)、各種弧菌、胃黏膜蛔蟲和裂頭條蟲屬等寄生蟲。為了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建議大家在衛生和有信譽的餐廳用餐,或是選擇熟海鮮的壽司,並建議孕婦、兒童、老人和免疫系統較弱的人,避免吃含生魚的壽司。某些魚類可能含汞:海洋魚類通常有較高含量的汞,所以不宜過量攝取,如智利大海鱸、大比目魚、鮪魚等大型魚類,汞含量較高,而蝦、扇貝、魷魚和沙丁魚等海鮮,汞含量較低。此外,因海洋汙染的關係,海洋魚類身上可能也會有多氯聯苯(PCBs)、多溴二苯醚(PBDEs)和其他有害的化學物質。[embed-health-tool-bmi](圖片授權:達志影像)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FB:https://helloyishi.tw/uzLBu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營養知識

吃這樣好消化!7種食物組合竟然很配

好的食物組合能幫助人體有效地吸收所需的營養,以及舒緩消化,其目的是為保障腸道的健康,而根據食物成分的不同,所需的消化環境也不同,只有合適的食物放在一起吃,才能將食物的營養和口感發揮到極致。對此,以下列舉7種食物組合,或許你可以嘗試看看。(推薦閱讀:懷孕期飲食必知!補充7類食物營養素)1. 燕麥添堅果,再一杯柳橙汁若單吃澱粉類,像是燕麥或水果,您會發現過沒多久肚子又餓了,這是因為澱粉讓血糖遽升又遽降的關係,建議可以加堅果類搭配著吃,堅果的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能緩解糖分的吸收,保持熱量的均衡和飽足感,讓您撐到下一餐的時間。此外,燕麥配柳橙汁能幫助血管暢通、預防心臟病,兩者也含有能平衡體內膽固醇水平的酚類化合物(Phenol),但由於即食沖泡燕麥常經過加工,所以最好還是選用傳統燕麥片比較安全。2. 青蔬滴橄欖油,沙拉搭全熟蛋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K,它對骨骼和凝血有很好的效用,但需要脂肪幫助分解和消化,因此搭配胡桃、杏仁、花生、腰果,或橄欖油等脂肪類吃是不錯的選擇。除了綠色蔬菜,在番茄上滴橄欖油,它能幫助其抗氧化劑番茄紅素(Lycopene)的溶解和吸收,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吃蔬菜沙拉之時,別忘了加顆全熟蛋,根據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蛋黃的脂肪能幫助蔬菜中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的吸收,特別是α-胡蘿蔔素(α-carotene)、β-胡蘿蔔素(β-carotene)、葉黃素(Lutein)、玉米黃質(Zeaxanthin),以及番茄紅素。(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3. 雞蛋、鮭魚、花椰菜是絕配蛋黃,是維生素D很重要的來源之一,很有益於鈣質的吸收。建議下次在蛋餅撒些芝麻,另外燙一些花椰菜,強化骨骼的一餐就完成了。若喜歡吃魚的話,可選擇豐富的維生素D的鮭魚和沙丁魚,再搭上一盤高鈣質的深綠蔬菜,像是小白菜或花椰菜,又好吃又健康![embed-health-tool-bmi]4. 紅肉加檸檬汁,蔥蒜入糙米煮在紅肉上擰點檸檬汁,除了能提升味道,更重要的是,檸檬的維生素C可以增強肉中鐵質的吸收,這也包括富含鐵的蔬菜,像是菠菜、芥藍,以及芝麻葉。另外,美國烹飪網站:營養美味(Nutritioulicious)的創辦人傑西卡列文森(Jessica Levinson)指出,只要在糙米中加入蔥和蒜,它也能幫助提升米中鐵和鋅的含量。5. 紅蘿蔔燉牛肉,美味強化免疫力紅蘿蔔燉牛肉可說是很多家庭的必學料理,它其實比您想的還要健康,因為牛肉的蛋白質能幫助紅蘿蔔中維生素A的吸收,而且牛肉還有鋅可以強化免疫系統。6. 堅果或香蕉,搭優格很營養優格放點堅果一起吃,它絕對是加分,根據營養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的研究,堅果中的脂肪能提升血中的維生素D含量達32%,進而強壯骨骼和免疫系統。(推薦閱讀:吃優格好處多!自製優格5步驟超簡單)此外,優格配香蕉也是不錯的選項,也是很多健身族的最愛,因為優格的蛋白質與香蕉的鉀一起吃能幫助運動後的恢復,補給胺基酸並建造肌肉群。7. 綠茶加檸檬,紅酒蘋果也速配喝綠茶很健康,若加上一片檸檬更是美,不僅提升了口味,檸檬的維生素C還能確保綠茶中兒茶素(Catechin,一種抗氧化劑)多達13倍的吸收。此外,蘋果配紅酒對身體也有益處,蘋果的槲皮素(Quercetin,一種抗氧化劑)結合紅茶的兒茶素,它們可以防止凝血、確保心血管的健康運作。


特殊飲食

不是全部塞冰箱~蔬果正確保存這樣做

新鮮食材買回家沒過幾天就壞了?即使放進冰箱了,蔬菜水果還是難逃爛掉或過熟的命運,這是因為有的水果會分泌大量的乙烯(Ethylene,一種催熟劑),進而破壞放置在一旁的蔬菜或其他水果,以下是正確的新鮮蔬果保存方法,以及該注意的安全守則。蔬菜和水果的處理方式蔬菜:買回來後,請先移除橡皮筋,剪掉鬚根,並且讓蔬菜呈現鬆散的狀態,因為被束緊的蔬菜很快就會爛掉,另外,袋子外面要有小孔,以確保空氣能流通。另外,綠色蔬菜可以先浸泡水,再瀝乾保存;香草和菇類則於料理前水洗即可。水果:非櫻桃果實類的水果,無須放進冰箱,只要放在室內環境即可,包括番茄、蘋果、芒果、梨、甜瓜,以及酪梨。相反的,有的水果必須放入冰箱保存,不然很快就會腐壞,像是葡萄、柑橘類、漿果類。值得一提的還有香蕉,它需要個別地區分開來,因為它很快熟,並且會影響到附近其他的蔬果,若不想讓香蕉那麼快熟,可用塑膠或保鮮膜包住其莖部,這能停止香蕉的乙烯分泌出來。常見蔬果3種保存分類法本文按照蔬果所分泌的乙烯程度,挑選了較常看到的蔬菜和水果,大致分成以下3類:需個別區分開、可以放在一起(但要避開高乙烯量的水果),以及置放在一般室內環境即可。需個別區分開:高麗菜、萵苣、菇類、洋蔥、茄子、番茄、蘋果、芒果、酪梨、梨子、甜瓜、南瓜、熟香蕉、梅子、桃子、油桃。可放在一起:馬鈴薯、番薯、花椰菜、蘿蔔、蘆筍、秋葵、抱子甘藍、葡萄、筍瓜、西瓜。放在室內環境即可:小黃瓜、甜椒、芥藍、柑橘類(檸檬、青檸等)、漿果類(草莓、藍莓、黑莓、覆盆子等)、鳳梨(仍會分泌些微乙烯)。[embed-health-tool-bmi](想知道更詳細的保存方式,請看:這樣放才對!10種蔬果的正確保存方法)


健康飲食小撇步

飯前還是飯後吃?何時才是吃水果的最佳時間?4大迷思為你一次破解

您知道何時吃水果最好?很多人可能習慣在飯後吃水果,認為可以幫助消化,然而有些人卻選擇飯前吃水果,認為較能完整吸收水果的營養。究竟哪時候吃水果才最好呢?《Hello醫師》為您介紹各種關於吃水果最佳時間的迷思,並一一為您破解。迷思一:水果應該空腹時吃 X有些人認為,若將水果和其他食物一起吃下肚,會延緩消化效率,使食物停留在胃裡,發酵或腐爛,也會導致氣體及腸胃不適;其實,水果中的纖維雖會延緩胃排空的時間,但並不會造成食物變質或腐爛。研究發現,消化系統健康的人在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時,的確會延長食物消化的時間,但不至於讓食物在胃中變質,且胃的消化系統可防止細菌生長,即使水果在胃中停留很久,也不太會腐爛。另外,延緩胃排空對減肥的人來說是件好事,因為飽足感延長,就會減少攝取更多卡路里的機會。迷思二:用餐時吃水果影響營養吸收 X和說法一不同的是,有些人認為,若吃水果時連同其他食物一起吃,就不能完整吸收水果的營養;其實,人們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我們的胃就像一個水庫,一次只釋放少量的食糜(食物被胃液溶解後的液體狀物質),讓腸子容易去消化這些食糜。此外,小腸吸收營養的能力也不容小覷,研究指出,腸道能吸收一天中,一般人消耗的營養素的2倍。所以,我們不需要特別擔心水果和食物一起吃時,會無法完整吸收營養。迷思三:吃水果最佳時間是下午 X有些人認為,下午吃水果比早上吃水果更有益健康,因為下午吃水果,讓血糖上升,進而喚醒消化系統的運作,然而目前完全沒有科學證據能證實這種說法。所有含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的食物,都會提高血糖值,而消化系統隨時都能運作,並不會因為時間的選擇有特別影響,但如果有下午吃點心習慣的人,建議選擇水果取代不健康的零食,更有益健康。(推薦閱讀:水果糖分高吃太多恐傷身!掌握3點原則健康吃)[embed-health-tool-bmi]迷思四:糖尿病患者應在用餐前後1~2小時吃水果 X有些人相信吃水果的時間與正餐間隔1~2小時,就能改善糖尿病(Diabetes)患者常有的消化問題,目前沒有科學證據支持這種說法,且這種吃法,對糖尿病患者反而更不利,因爲水果中的果糖恐更易使血糖上升。(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單獨吃水果,而是與其他食物一起吃,搭配富含蛋白質、纖維或脂肪的食物會更好,因為這3類營養素都會讓胃更慢地將食糜釋放到小腸中。什麼時候吃水果最好呢?根據孟買全球醫院(Global Hospitals Mumbai)的顧問營養師薩默爾得帕特爾(Zamurrud Patel)博士建議,不妨在早上喝水後,再吃水果,因為空腹吃水果具有幫助身體排毒的功效,其他時段如早餐、早餐和午餐的中間或晚上,都能做為肚子餓時的小點心。此外,餐前半小時吃些水果,可減少在正餐時暴飲暴食的機會。但建議不要在睡前2~3小時吃水果,因為水果中的糖會導致血糖飆升,讓人更有精神,影響睡眠品質。(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營養知識

海膽低卡、低脂超營養!還可強化免疫提升性生活品質

外表布滿有毒尖刺的球狀小生物,它就是被譽為「大海精華」的海膽(Sea urchin,又稱海刺蝟),別看它小小一顆,裡面橘黃色的肉不僅好吃,其營養價值也非常高,最常見於日式料理的壽司,以及西式料理中的海鮮燉湯,以下介紹5個吃海膽的好處!海膽的5大好處你一定要知道1. 低卡路里+低脂肪海膽是一種低卡路里海鮮,根據美國卡路里計算器的資料顯示,100克的新鮮日本海膽有120卡路里,碳水化合物約3克,脂肪量約5克,而其脂肪近乎都是由不飽和脂肪所組成,這對想要控制體重或減肥的人有很大的幫助。與其他海鮮一樣,海膽也含有Omega-3脂肪酸,可以降低高血壓(Hypertension)、保持正常心率。2. 高蛋白質食材吃膩了雞胸肉和魚?不妨換個口感,來吃吃海膽,同樣以100克的新鮮日本海膽來算,它可以補足女生一天蛋白質量約35%,男生則約29%,藉此提供身體所需的胺基酸(Amino acid),打造肌肉,並確保身體的健康運作。3. 加強免疫系統吃海膽能加強免疫系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前者有β-胡蘿蔔素(β-carotene)能保護視力及保養皮膚,後者能抗壞血病(Scurvy),並且幫助抗發炎和傷口復原。此外,海膽也有鋅,這能進一步保護視覺、嗅覺、味覺的健康。4. 促進血液循環和性生活對於日本人而言,海膽更是一種輔助性生活的天然食物,它能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提升性愛過程中的高潮,恢復夫妻之間美好的性生活。5. 補充纖維的好食物海膽含有很好的纖維,若定期攝取能保證身體有足夠的纖維量,可避免便祕和痔瘡的發生,其他含纖維的替代食物,還包括燕麥、全穀物以及麩質。[embed-health-tool-bmi]海膽要怎麼吃常常可以在電視上看到日本節目介紹海膽的料理,其實海膽有很多種吃法,除了放在壽司上之外或是做成海鮮湯,也能放在白飯上以及配上其他生魚片變成一道高蛋白又低脂的海膽丼飯。(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