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健康外食指南:掌握5外食技巧健康吃!營養師教你看營養標示|醫BooK

編按:國內外食人口眾多,攝取過多高油、高鹽、高熱量的食物,令人擔心健康亮起紅燈。在工作與家庭兩頭燒的情況下,外食族該如何聰明選擇,吃得健康又營養?本文選自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衛教營養師陳怡婷《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一書,透過分享5健康外食原則,幫助您補充營養,又不會食用過量,同時教您看懂營養標示,把健康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健康外食指南:掌握5外食技巧健康吃!營養師教你看營養標示|醫BooK

健康外食原則:不分種類,掌握5技巧!

餐飲業蓬勃發展,外食種類繁多,滿足各類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大家也喜歡品嘗美食,不論是中式、日式、西式、義式、火鍋、速食、甜點、零食等,外食該如何選擇才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呢?

不管選擇哪種外食,我們以「簡單外食5技巧」,「健康烹調」選擇相較健康的烹調方式,「少加工」原型食物取代加工食品,「多纖維」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以及「多樣化」食物多元性、均衡吃。

購買時如果有營養標示,外食族可以「善用營養標示」當作選擇指標,可以控制熱量、三大營養素的攝取量,讓體重、血糖更穩定,此原則也適用於一般民眾。

健康外食技巧1:健康烹調

選擇相較之下健康的烹調方法,減少油、糖、鈉含量的攝取,並減少調味料及醬汁的添加,可以參考前面的破解外食常見的五大恐怖陷阱。

健康外食技巧2:少加工

選擇原型食材,避免加工食品,可以減少攝取過多的添加物、調味料、油脂、醣分、鹽分等;且原型食材少加工,保留較多營養價值,能減少身體的負擔。

健康外食技巧3:多纖維

攝取適量的蔬果,蔬菜量不能少於全穀雜糧類的量,水果含有膳食纖維,但因含有果糖必須控制攝取量(糖友約2拳頭/天)。

外食容易蔬菜量攝取不足,建議額外購買燙青菜、涼拌菜、滷菜、生菜沙拉等搭配餐點食用,水果可以購買現削水果。

以未精製澱粉取代精製澱粉,可以補充到膳食纖維,例如五穀飯、糙米飯取代白米飯,全麥吐司、地瓜取代白吐司,也能獲取較多纖維及營養素,而這些食物目前在便利商店、超商都容易購買。

健康外食技巧4:多樣化

外食盡量均衡、多元性,若無法六大類食物都攝取到,不要只攝取單一種類的食物,例如:麵包加燕麥飲,二者皆為醣類食物,改成麵包加豆漿,或是豬肉蛋三明治加燕麥飲,有醣類及蛋白質的食物相對較健康。

而進食時間建議定時,不宜空腹太久,避免低血糖造成血糖不穩,以每個人的生理時間去設定三餐。

有些糖友為大夜班工作者,建議起床的時間當作第一餐早餐,4∼6小時再吃下一餐,以此類推,生活作息不同而已。血糖控制不佳者也建議定量,尤其是醣類的攝取量!

健康外食技巧5:善用營養標示

現在許多市售食品或餐盒都有營養標示,可以當作外食選擇的參考,營養標示不只要看熱量,三大營養素、糖、鈉含量也非常重要。

如何看懂營養標示?

透過營養標示,不僅能知道攝取熱量,還可以了解三大營養素、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酸、鈉的含量,看懂營養標示更能掌握攝取量,讓控制體重、血糖更有效率。

營養標示有不同型式,標示上有「每一份量」、「每一百公克/毫升」、「每日參考值百分比」,該怎麼閱讀呢?

舉例一

外食包裝營養成分舉例
營養標示。圖/《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陳怡婷營養師》提供
  • 步驟一:確認產品包裝的重量總共為幾份,如圖,本包裝共含有6份。
  • 步驟二:看營養標示的每份熱量169大卡、碳水化合物為19公克。
  • 步驟三:乘上食用的份量,如果全部吃完(總共6份),熱量為169×6=1014大卡,碳水化合物為19.0×6=114公克,碳水化合物底下的「糖」含量,是指添加的精緻糖。

營養標示的每份不代表產品的總熱量喔!像這產品一份雖然看起來不多,但全部的熱量和碳水化合物的量也很驚人,所以購買、食用前請先閱讀營養標示,避免體重、血糖、血脂失控。

另外可以從「每100公克/毫升」方便於選購時比較同類產品的差異,例如A牌與B牌的燕麥片熱量、含糖量比較,當作選購依據。

舉例二

外食包裝營養成分舉例
「每日參考值百分比」是以每日二千大卡為基礎,了解該產品每一份量所含的熱量、營養素占每日所需的比例為多少,「*」符號代表參考值未定。圖/《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陳怡婷營養師》提供

  • 本文摘自:《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電子書連結
  • 作者:陳怡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衛教師、 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臨床營養師)
  • 出版社:時報出版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時報出版)

[embed-health-tool-bmi]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現行版本

2025/11/26

文: 張如青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張凱安 Kyle Chang 更新


相關文章

甲狀腺亢進原因、症狀?甲亢會好嗎?甲亢飲食禁忌與食物建議


資料查核:Hello 醫師|文:張如青 · 更新日期:2025/11/26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