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反芻性思考有毒!6方法斷絕重複亂想

反芻性思考有毒!6方法斷絕重複亂想

您的腦海裡會時常反覆上演過去的負面回憶,或常覺得悔不當初嗎?這稱為反芻性思考(Rumination,或稱反芻思維),指過度沉溺於某些負面情緒,反覆想著過去的事。

若長期反芻思考容易讓人感到悲傷、焦慮和憤怒,並消極且悲觀地思考自己的事情,較無法解決問題。同時也會感覺缺乏動力、注意力降低等,甚至出現暴飲暴食與自殘的行為,以及趨向憂鬱症(Depression,又稱抑鬱症)的症狀。

根據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比其他人更難轉換想法,因為憂鬱症會讓人難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此外,容易陷入反芻思考的人,也可能會愈憂鬱。

究竟該如何阻止這種反芻思考的模式?《Hello醫師》以下將提供6個有效的解決方法,教你如何不讓負面情緒影響日常生活。

1. 做別的事來分散注意力

當您發現自己又陷入反芻的思緒時,請開始做別的事情,以轉移注意力,例如打電話給家人或朋友、看電影運動看書等。(推薦閱讀:失敗又怎樣!這樣建立自信愛自己

2. 設定有辦法完成的目標

抱持完美主義或是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時,可能會引起反芻思考。因為太多做不到的目標,可能會讓我們只糾結在為什麼沒有達成,或是如何才能達成等。因此,不妨設定一些有辦法完成的目標,幫助減少反芻思考以及過度檢討的風險。

設定有辦法完成的目標避免反芻性思考

3. 練習冥想

冥想可以有效幫助減少反芻思考,並保持心理的平靜。若您發現自己又陷入重複的想法時,請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坐下來並深呼吸,練習只關注在自己的呼吸上,不要去想任何事。(延伸閱讀:CEO工作超高效率的祕密?從10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4. 找出引起反芻思考的原因

當您發現自己又陷入思緒時,記記錄當下的周遭環境,包括地點、時間、身邊有誰,以及當天做過的事等。幾次以後,您就知道自己最好避免去哪些類型的場合,以免一不小心又開始回想過去。

6. 原諒自己建立自信心

愛反芻思考的人通常會過度自我反省,因此,請多多肯定自己的成功,原諒自己的錯誤。可透過不斷地照顧自己,以及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來建立自信心

原諒自己建立自信心才可避免反芻性思考

5. 寫下具體的解決步驟

要終止反覆回想的思維模式,不妨展開實際的行動。當下次又陷入思緒時,不妨想出一套解決方法和期望,具體地寫在紙上,這麼做除了可中斷反芻思考,也能幫助您向前邁進。當你列出解決方法後,不妨照著這些步驟,開始慢慢地逐一實踐。

反芻性思考會讓我們感覺孤獨,所以如果能找親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諮商師,和他們聊聊,除了能分散注意力與幫助中斷反芻思考之外,您還可能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而得到意外的收穫喔!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Ruminative Thinking(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https://www.psychiatry.org/News-room/APA-Blogs/Rumination-A-Cycle-of-Negative-Thinking Accessed June 17, 2022

Cognitive Control and Ruminative Responses to Stres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Facets of Cognitive Control(frontiers in Psychology)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21.660062/full Accessed June 17, 2022

6 Steps to Free Yourself from Ruminating and Negative Thinking(IBPF)https://ibpf.org/6-steps-to-free-yourself-from-ruminating-and-negative-thinking/ Accessed June 17, 2022

10 Tips to Help You Stop Ruminating(Adult Mental Health)https://adultmentalhealth.org/10-tips-to-help-you-stop-ruminating/ Accessed June 17, 2022

現行版本

2024/04/11

文: 張雅惠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張凱安 Kyle Chang 更新


相關文章

總是莫名暴怒生氣?檢視4種憤怒原因

老人憂鬱症?易怒、頭痛、失眠 9 大症狀要注意!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張雅惠 · 更新日期:2024/04/11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