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代表心臟收縮或舒張的能力減弱,使得血液無法順利泵送至全身,或是沒有足夠血液進入心室。心臟衰竭好發於老年人族群,因為他們通常有較多慢性病或其他心臟病。

基礎知識

看更多 心臟衰竭 相關文章

心臟衰竭

心臟無力的原因?有哪些症狀?心臟衰竭7大先兆愛注意

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心臟病位居第2位,緊追在癌症之後。許多心臟疾病因為沒有及早治療,導致心肌梗塞找上門,甚至造成心臟衰竭。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心臟衰竭常見的7大先兆,幫助您防範未然、守護心臟健康。 心臟無力的原因?哪些高危險族群應該注意?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又稱作鬱血性心衰竭,由於心臟幫浦功能受損,使心臟無力將血液輸送出去,以維持身體正常血液循環,並提供身體足夠的氧氣及養分,因而讓人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然而,基督教門諾會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表示,會造成男性心臟衰竭的原因多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及大家熟知的心絞痛與心肌梗塞;女性則常因高血壓、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而導致心臟衰竭。(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另外,如果有嚴重貧血、先天性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擁有心臟病家族史者,也較容易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 心臟無力有哪些症狀?心臟衰竭7大常見先兆 下列為7種心臟衰竭常會出現的前兆: 容易疲倦:當病患出現心臟衰竭時,會因從心臟送出至大腦的血液量下降,而引發缺氧的狀況,容易造成病患於日常活動時出現疲倦感。 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為心臟衰竭最常見的症狀,病患除了會於活動時特別容易喘外,嚴重者甚至連平躺或休息時,也會不時覺得呼吸困難,需坐起身或墊高枕頭才得以緩解不適。 下肢水腫:當你發現鞋子突然穿起來不合腳時,有可能是心臟衰竭造成的下肢水腫所致,而水腫通常好發於雙側腳踝,觀察到此症狀發生時,請及早就醫檢查。(延伸閱讀:水腫不是真胖~但可能隱藏這些疾病) 夜尿症:夜尿症為心臟衰竭的症狀之一,因患者的心臟機能減弱,無力將血液輸送至腎臟,因而造成腎臟血管的血流量減少,使病患白天尿液減少,不過等到晚上睡覺平躺時,反而會造成腎血流量增加,進而導致尿量變多,出現夜尿症的情形。(推薦閱讀:1天超過8次就算頻尿!頻尿定義、原因、症狀、治療與飲食) 不停咳嗽:心衰竭患者因左心泵送血液機能降低,導致血液淤積心臟病提高左心房壓力,便可能導致肺部積液,形成肺積水(肺水腫)。由於有大量的液體堆積在肺部之中,使肺黏膜受到刺激,患者可能出現乾咳,或咳出大量帶有泡沫及血絲的痰。不過也因咳嗽為感冒的常見症狀之一,所以有不少患者經常會將其誤認為是感冒症狀,延誤寶貴就醫時機。 心跳過快:一般成年人處於休息狀態時的心率,通常會介於1分鐘60~100下之間,而早期心臟衰竭可能會因心輸出量減少,促使心臟代償性地加快心跳,以滿足各器官的血液需求。 胸悶、胸痛:因心輸出量減少,冠狀動脈血量不足,進而發生胸悶及胸痛的症狀。   心臟衰竭會好嗎?盡早改善可阻止病況加劇 心臟衰竭並不能完全根治,但若能在及早發現心臟衰竭前兆,於病情早期嚴格控制生活習慣,如限制水分與鈉攝取量、多吃低脂食物及蔬果、戒菸等,即可降低心臟功能衰退的風險。(延伸閱讀:對心臟好的食物有哪些?4大最強護心食材報你知) 另外,建議民眾一旦確診心臟衰竭,就應積極配合醫師診療,並遵守醫生囑咐,就能有效避免心臟衰竭加劇,也能繼續從事自己喜愛工作或興趣,繼續享受美好人生。(詳細心衰竭日常須知請點此)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能治癒嗎?心衰竭分級、原因、症狀、治療

高血壓心臟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等心臟疾病,常常會造成心臟肥大,提高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風險。 許多人可能看到「衰竭」就以為心臟已經不行、要罷工了,但其實心臟衰竭有4個分級,及早治療不僅可大幅降低死亡率,患者甚至仍能保有足夠的心臟機能,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 《Hello醫師》這篇將介紹心臟衰竭的原因、症狀、治療與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項,與你一同阻止心臟衰竭惡化。 什麼是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簡單說就是心臟無力。在正常情況下,心臟每次搏動會送出足夠的血液到身體各處,讓器官能保持運作,但如果血液進入心室出現障礙,或是心臟泵血不足,都可能導致心臟衰竭。 根據心室不同、收縮與舒張的差異,可以分以下4個心臟衰竭類別: 左心衰竭(Left-sided heart failure):可能造成血液淤積在肺靜脈,導致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右心衰竭(Right-sided heart failure):血液可能淤積在下肢、腹部,造成水腫。 收縮性心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心臟無法確實收縮,導致泵血功能出現問題。 舒張性心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心臟無法完全放鬆,使得血液沒辦法完全注入心室。 心臟衰竭分級 為了方便區分心臟衰竭的情況,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各自用不同的劃分方式,依據心臟衰竭的病程列出4個分級,皆可協助醫師判定病人的心臟衰竭程度。 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臟衰竭可能引起的症狀繁多,主要以水腫和呼吸問題為主,但下列症狀也能是其他心臟病所引起,因此建議盡速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斷。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平躺時特別明顯。 腳、腳踝、腿、腹部和頸部靜脈腫脹。 運動能力下降,像是爬樓梯或走路變得特別容易喘或疲累。 不停咳嗽,痰液可能因帶有血絲而呈現紅色或粉紅色。 水腫造成體重上升,可能在數天內就增加2.5公斤。 心跳快速或不規則。 食慾不振或噁心。 夜間頻尿。 心悸。 心絞痛。(延伸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疲累。 心臟衰竭的診斷方法 醫師在進行診斷時,同時也會注意是否有其他心臟問題,像是使用聽診器除了可以知道肺部有無充血,也能聽出心臟是否有雜音,那也有可能是瓣膜性心臟病的徵兆之一,以下提供其他診斷心臟衰竭的方法: 抽血檢查 胸部X光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運動壓力測試 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oronary angiography)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CT)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RI)(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心臟衰竭的風險 與下列任何一條件相符,罹患心臟衰竭風險都會增加,符合項目愈多,罹病機率愈大。(同場加映:心臟病高風險群~自我檢測與改善) 高血壓 冠狀動脈狹窄 年長者 肥胖者(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曾發生過心肌梗塞 […]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寶寶滿1歲「保護力挑戰正開始」!醫:慎選「保護力配方」打造「全勤力到3歲」

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中寶;不過,養育寶寶憑感覺還不夠,特別在1歲之後,寶寶開始頻繁接觸外在環境,發展中的保護力面臨嚴峻保護力挑戰。醫師建議,家長在挑選寶寶營養補給品時,應延續母乳防護邏輯,選擇兼顧強化腸道與免疫的「保護力配方」,透過長期「投資」,才能讓寶寶的全勤力延續到3歲,有助建構穩定的健康防線。 一歲後就放心?事實上,保護力挑戰才正要開始! 許多父母常誤認為,寶寶度過新生兒與嬰兒期後,健康狀況就會趨於穩定;實際上,寶寶滿1歲後,才是真正面臨外在環境保護力挑戰的起點。 隨著寶寶開始學步、進入托嬰中心、幼兒園或到公共場所遊玩,接觸人群與公共環境的頻率大幅增加。這段期間,寶寶開始進入對外探索階段,用雙腳踏出認識世界的第一步,用雙眼記錄每一個新鮮體驗例如:第一次玩沙、和狗狗玩耍、在草地奔跑、學唱兒歌、唸誦ABC,有了保護力,才能讓寶寶盡情探索與學習。 不過,寶寶對外接觸愈多,暴露在病原威脅下的機會也隨之升高。根據一項針對超過90萬名兒童的大型研究,1~3歲的兒童為感染性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年齡群;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及流感,以及腸胃道感染,如腸胃炎、輪狀病毒最為常見,顯示寶寶在這段時期的免疫挑戰明顯提升。 但在這段期間,家長們常面臨以下情境: 「送托第一週就發燒,馬上被『退貨』。」 「原訂的周末親子露營臨時取消,只因孩子突然感冒。」 「出國行程才剛開始,寶寶就因生病無法參加活動。」 「孩子反覆感染、體力不好,學習ABC也無法專心跟上。」 這些情況不僅影響孩子的健康與發展,也為家長帶來無止盡的照護壓力與生活負擔。因此,一歲後不是防護的終點,而應是幫寶寶打好基礎的起點,「加強投資保護力」更應從此時開始。 如何穩固寶寶健康基礎?從內建構防護網開始 母乳含有最適合初生嬰兒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及保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母乳哺育應持續至2歲以上,因為母乳中有豐富的天然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母乳寡糖(HMO)、免疫球蛋白與益生菌等,可協助建構寶寶的免疫基礎與腸道平衡。 據世衛建議,純母乳哺育的寶寶到出生6個月之後,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當寶寶進入混哺或斷奶階段,部分關鍵營養來源會逐漸減少,若缺乏後續補充與支持,原本由母乳所建立的防護系統可能出現「資源中斷」,導致寶寶面臨的外在風險增加,內在防禦卻無法跟上。 因此,後續的營養選擇不只是補足熱量或均衡,而應著眼於延續母乳防護邏輯,強化腸道與免疫的「攻擊與守護的保護力機制」。其中,像羅伊氏菌LR等益生菌能積極對抗壞菌,屬於攻擊型防線;母乳寡糖HMO則可幫助益菌定殖,維持菌叢穩定,發揮守備角色。 透過「兼具攻擊與守護」的雙向支持,讓寶寶能在關鍵時期穩固體內防禦;透過羅伊氏菌LR搭配母乳寡糖HMO,更能發揮協同作用,從腸道出發織起一道穩固的保護網,陪伴寶寶安心探索每一天。 醫:打造「全勤力到3歲」,從長期投資保護力開始! 研究表示,寶寶出生至3歲期間,是腸道菌叢、免疫系統與神經發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腸道微生態穩定與否,不僅影響感染風險機率,也與日後身體健康發展息息相關。 其中,腸道健康在免疫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指出,腸道相關組織是人體重要的免疫中樞之一,菌相穩定與否,會直接影響免疫反應的調節與防禦能力。 王韋力醫師指出:「一歲後的孩子活動量增加、外在接觸也變多,這時期的營養補給,不能只看熱量和均衡,更需要具備主動與被動的保護力」。王醫師建議,「家長可優先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母乳寡糖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協助寶寶建構穩定的健康防線。」 主動攻擊|母乳益菌專利羅伊氏菌LR,抑制多種病源、壞菌,支持腸道良性菌叢組成 羅伊氏菌LR是嬰兒腸道中常見的重要益菌之一,具備良好的定殖能力,能黏附腸道上皮、穩定菌叢生態並抑制壞菌生長。研究顯示,補充羅伊氏菌LR有助於縮短兒童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包含發燒、喉嚨痛與鼻塞等常見健康狀況。 高效守護|母乳寡糖HMO 2’-FL,為益菌提供營養來源,建立腸道好菌相 HMO 2’-FL是母乳中最常見的一種寡糖,具有促進雙歧桿菌等好菌生長的功能。它能與壞菌競爭附著位置,幫助建立腸道優勢菌叢,也被認為有助於腸道屏障成熟與免疫反應的穩定。 從腸道打底的「保護力策略」,能幫助寶寶在頻繁外出、進入團體生活的階段,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不必擔心健康狀況影響出席表現,為「全勤力到3歲」長期投資打好關鍵基礎。 持續投資保護力,養成全勤力到3歲 寶寶「滿1歲」並非代表免疫發展已臻成熟,其實,1~3歲正是建構保護力的關鍵期,保護力策略更應重視功能性與長期支持性,例如:透過選擇含有羅伊氏菌LR與HMO 2’-FL的「保護力配方」,兼顧主動攻擊與高效守護,不只是補充營養,也是為寶寶的保護力基礎進行長期投資。 王醫師說,每天不中斷的投資累積,才能為寶寶「延續全勤力到3歲」的目標逐步打底;家長更不必再為了寶寶反覆生病、被「退貨」請假而煩惱,孩子擁有全勤力,就能完整參與每一天的學習與互動,成長更穩健。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