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抽親子渡假券多項好禮/健康速達

國際母乳週開跑:「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活動登場 每年8月1日至7日是「國際母乳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為響應今(2025)年主題「優先考慮母乳哺育—建立永續支持系統(Prioritise Breastfeeding - Create sustainable support systems),特別舉辦「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除了提供知名親子度假券、無線吸塵器等多項好禮,也希望為哺乳媽媽營造更友善的哺乳環境。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左六)、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右五)、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左五)一同出席「一口母乳 一生守護」活動。圖/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推廣母乳哺育,支持媽媽友善環境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7月31日)出席活動儀式時表示,母乳不只是寶寶的天然美食,母乳哺育也是媽咪的健康小幫手;因此,為支持有意願哺乳的媽媽能成功哺餵母乳,國健署推動各項支持措施,包括目前全國已有140家母嬰親善及推廣醫療院所,每10個寶寶就有7位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 魏璽倫說,生產出院後,為讓哺乳媽媽出門在外能更自在地哺餵,目前全國共有4049處哺集乳空間,範圍包括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公司及量販店等,希望媽媽可以多利用這些讓自己安心舒適的環境中,一起努力為下一代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此外,國健署也製作《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及「家人支持母乳系列圖卡懶人包」,希望讓爸爸和家人也能成為支持母乳哺育的神隊友。 專家談母乳好處:寶寶頭好壯壯、媽咪苗條健康 今天兩位出席活動的母嬰醫學專家在座談時均表示,哺餵母乳對嬰兒及媽媽都有健康好處。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從孩子的健康來說,許多研究都發現,哺餵母乳的寶寶都「頭好壯壯」,除了認知發展較好,許多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過敏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及肥胖等,都會明顯減少,是保護寶寶健康的最好食物來源。 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哺餵母乳對媽媽好處也很多;許多人產後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瘦不回去」,據統計,餵母乳的媽咪可以比一般媽咪瘦0.5至1公斤,「現在減重市場價每公斤是2萬元,不只可以恢復身材,減重也有助避免三高疾病,活得更健康」;此外,餵母乳也有助減少癌症如:女性最常見的乳癌及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發生率。 親餵母乳的媽咪最擔心寶寶是否有喝飽?彭純芝說,要先了解寶寶含著乳房是否真的在喝母奶,可從吸吮速度、有無吞嚥動作及喝飽嘴巴自然鬆開,綜合寶寶的睡眠、成長狀況等來評估;另外,只要頻繁哺餵母乳,「讓寶寶喝到飽,乳汁分泌就會增加」;她提醒,「這是一個良性互動,不要覺得自己乳汁不夠。」 黃建霈也從臨床角度說明,大多數乳汁分泌不夠的媽媽,都是因為執行錯誤所致,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寶寶常吸母乳,因為對乳房的刺激,就會促進母乳分泌,理論上比較理想是每兩個小時餵一次,但最好是按照寶寶的需求,餓了就餵,寶寶也才吸得進去。另外,含乳的姿勢也很重要,因為常有媽媽抱怨被吸得好痛,寶寶若只吸到乳頭沒有含到奶暈,也會因為吸不到奶而生氣,可能也就因此不想多吸了。其他如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和多喝水,也是增加乳汁分泌的基本方法。(延伸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名醫教你「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 為響應8月國際母乳週,國健署自8月1日起至29日止,推出「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只要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的短影音,上傳至FB或IG,並設定公開及標記兩位好友,就有機會抽中包括親子度假券、無線織物清潔機、輕量無線吸塵器、多功能氣炸烤箱及四大超商購物金200元等好禮。(詳情請至活動網頁查詢) 為滿足民眾孕產育兒所需資訊需求,國健署在「健康九九+網站」及「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豐富的哺乳衛教資訊以及伴侶支持素材。民眾若有母乳哺育相關疑問,亦可撥打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媽媽或家人諮詢與協助。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Q&A Q1:什麼是「國際母乳週」? 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將每年8月第1週(8月1日~8月7日)訂為國際母乳週(World Breastfeeding Week),今 (108)年宣導主題為「增能家長,啟動哺乳(Empower parents、Enable breastfeeding)」 Q2:「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活動如何參加? 自8月1日起至29日下午5點止,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短影音,上傳至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並標記兩位好友、設定公開即可參加抽獎。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圖:國健署活動頁面) Q3:國健署提供哪些哺集乳空間? 全國已設置4049處,分佈於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及量販店等,方便媽咪外出哺餵。 Q4:哺餵母乳有哪兩大健康好處? 寶寶頭好壯壯:減少呼吸道與腸胃道感染、過敏及肥胖風險,促進認知發展。 媽咪苗條健康:幫助產後減重(平均瘦0.5–1公斤)、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等發生率。 Q5:若對哺乳有疑問,怎麼獲得協助? 可至「健康九九+網站」或「孕產兒關懷網站」查詢衛教資訊,或撥打免費關懷專線 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協助。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嬰兒期的照顧

寶寶第一次笑了!不只開心 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寶寶出生後,不少父母們要忙著照顧寶寶哺乳、洗澡等事宜,家庭、工作兩頭燒,各種失眠、工作壓力與財務負擔的煩惱也接踵而至;但只要看到寶貝露出的第一個微笑,任何煩惱都馬上拋到九霄雲外;其實,寶寶第一次微笑不只意味著開心,也代表寶寶逐漸具備社交和辨識臉孔的能力。《Hello醫師》帶您一起探索寶寶第一次微笑的背後蘊含的意義! 寶寶的第一次微笑代表什麼? 寶寶的第一個微笑,在身心發展上有重大意義,它代表寶寶以下重大成長進展: 視力發展:代表寶寶的視力已經可以對焦物體,也具有辨識能力。 大腦和神經系統:代表寶寶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較為成熟,笑容不只是反射性,而是表達情緒,以及展開互動的溝通方式。(推薦閱讀:寶寶怎麼笑了,6種行為秒懂他們內心) 如何辨別寶寶第一次微笑? 寶寶約2個月大時就會停止反射性微笑,在3個月大時,就能釋出真正的笑容了,不過反射性微笑跟真實的微笑有什麼差異呢?我們可以根據微笑的時間點和持續的時間作判斷: 反射性微笑:可能突然發生在寶寶睡覺或感覺疲倦時,時間較短。 真正的微笑:在特定狀況下,針對特定事物或事件,持續地微笑。 真實的微笑也會透露寶寶眼神中所含的情緒,父母也能透過一些方式,來和寶寶多作互動,例如:跟寶寶說話、固定與寶寶眼神接觸,或是陪寶寶一起笑;有些父母則會模仿動物的有趣聲音,或擺出滑稽表情來逗寶寶,也很有效果。 另外,父母也可以模仿動物的行為或玩躲貓貓,並給寶寶一些時間來做反應,但請記得不要過度頻繁,因為寶寶還無法處理太多的情緒,過多的刺激會導致寶寶對某些動作失去興趣。(同場加映:嬰兒牙牙學語在說什麼?這樣做聽懂並回應寶寶說的話) 父母如何應對寶寶笑了? 寶寶學會微笑後,會一直露出笑容,父母也應給予笑容作為回應,因為寶寶看到對方笑了,也會一直展露笑顏;起初,寶寶只會對逗他笑的人做反應,但慢慢地,隨著寶寶的視力日漸變好,會開始主動對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微笑;當寶寶在學會咧嘴笑後,約在5個月大時,寶寶可能會開心地露出笑容並伴隨著笑聲。 寶寶一直不笑,怎麼辦? 寶寶展露笑容的時間點不太一樣,有些寶寶出現得早,有些寶寶則需要多一點時間,然而,若寶寶到三個月大左右,還是不見笑容的話,可以諮詢看看小兒科醫師,了解確切狀況。(推薦閱讀: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鼓勵開口說話)


嬰兒期的照顧

新手父母快看!布尿布vs.紙尿褲哪個好

隨著國民的環保意識抬頭,許多新手父母開始擔心紙尿褲的材質,會影響寶寶的健康,甚至可能造成尿布疹(Diaper rash),因此,在台灣有父母們共同創立了推廣布尿布的協會,希望藉此推廣使用對地球友善、成本又低的布尿布。若您還在考慮該用哪一種尿布,以下對於布尿布與紙尿褲的5點比一比,供您參考。 1. 寶寶的排便與屁股通風 布尿布:布尿布因為沒辦法吸乾所有的水分,所以寶寶一旦尿了或便便了,馬上就會感覺到屁股不舒服,但父母剛好能藉這機會,訓練寶寶排便,尿布的更換也會比較頻繁,因此有助於寶寶的皮膚保持通風乾爽,不會過分潮濕,可降低皮膚受感染的機率。另外,布尿布的材質主要為棉、麻、竹等天然纖維,觸感較舒服。 紙尿褲:紙尿褲的吸水能力非常強,所以寶寶根本不會感覺到尿尿和大便帶來的潮濕和不便,因此更換也較不頻繁,加上紙尿褲有3層:內層、吸水層與防水層,一旦尿了沒有馬上換穿,就容易悶著。紙尿褲的材質多為結合塑性纖維製成的不織布,或生物塑膠,有的紙尿褲上層還會用隔離霜處理,保護肌膚不受刺激。 2. 尿布3年的用量與價格 布尿布:布尿布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重複使用性(甚至第二胎也可續用),尿布髒了洗一洗就可以繼續用,以寶寶的尿布期一般為3年來計算,一天平均更換8次,若隔天才清洗,則需要準備16件做替換。布尿布包含了學習褲和尿布墊,建議父母選購時挑選可調整尺寸的防水學習褲,就不需隨著孩子長大而買新的,只需多加一張尿布墊即可。若購買台灣製的學習褲和尿布墊,便宜的一件學習褲加一塊尿布墊,共100元有找,3年的花費約1,600元。 紙尿褲:紙尿褲由於沒法更換,用完就要買新的,隨著寶寶成長共分6種尺寸,單件價格最小尺寸便宜的4元起跳,至最大尺寸16元,同樣以一天8件計算,3年共需8,640件紙尿褲,也就是至少34,560元以上,這還只是用最小尺寸的4元來計算而已,就算取中間值10元,3年也要86,400元。 3. 尿布疹的發生機率 布尿布:布尿布必須時常更換,不然寶寶就會出現尿布疹,若父母發現即使換了尿布還是有異味,就代表仍有細菌存留在尿布上,應該馬上換掉洗乾淨。有的寶寶會對聚氨酯層壓板(PUL)材質過敏,有的則對潮濕過敏,這是因為皮膚直接接觸到水分的關係,尤其會發生在無法頻繁更換尿布的晚上,因此,父母可以在尿布上加排汗層隔開它。 紙尿褲:針對紙尿褲的超強吸水能力,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皮膚科臨床教授布魯斯布羅德(Bruce Brod)表示,紙尿褲能吸收比它重好幾倍的液體,相較對皮膚比較好,但父母也要留心,若紙尿褲有橡膠、黏合劑、芳香等成分,有的小孩會對此過敏,而患上尿布疹。此外,若長時間不更換,可能會導致男嬰的陰囊溫度過高,造成精子數量減少。 4. 大便的處理與對環境的影響 布尿布:由於布尿布需要用水洗,因此寶寶的尿尿和便便,會以汙水的形態排往化糞池,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唯一的缺點就是過程中會浪費大量的水,而且用熱水消毒尿布,將會更耗能量。現在市面上的布尿布多採用不同造型設計和織物,外圍一般是防水的塑料材質,內層則是天然纖維或超細纖維,黏扣則有塑膠卡扣、尼龍搭扣,或較環保的亞麻貼。 紙尿褲:紙尿褲用後即丟,一件紙尿褲預計需250~500年才能被完全分解,若處理不當,附在寶寶排泄物上的細菌,可能會造成地下水源的汙染,引發傳染病。有些紙尿褲對環境的破壞很大,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喬蘇瓦茲博士(Joe Schwarcz)指出,紙尿褲中有無法被分解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以及要透過大量伐木才能獲取的木漿。 5. 尿布的成分 布尿布:一般的布尿布不會含對寶寶有害的化學物質,但父母還是要小心,有的布尿布內側,會用聚脂纖維羊毛製成(一種石油合成材料),想避免人造材質的話,父母可選購天然纖維的布尿布。 紙尿褲:紙尿褲的成分一直都讓人很擔心,父母在購買時務必先確認商品成分的安全性,也可以先上網做好功課,以免危害寶寶的健康。紙尿褲可能有的危險成分包括:超吸收性聚合體(Super Absorbent Polymer,簡稱SAP)、戴奧辛(Dioxin)、 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芳香及染料,其中戴奧辛最恐怖,它是被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列為劇毒性最高的致癌物質。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親子教育

強化小孩語言能力~這9招父母必學

兒童的語言發展確實需要家長的協助,根據研究顯示,在兒童時期,父母為小孩朗讀或跟孩子的對話愈多,孩子在長大後能累積更多字彙,文法運用的正確性也更高。本文中,我們將提供爸媽們一些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方法。 1. 多和小孩對話 爸媽可以試著把生活當下的動作,轉換成一句話說給小孩聽,幫助小孩多體會語言與動作、情境間的意思,例如在用餐時間,可以和小孩多做一些描述:「我們現在要吃午餐了,我們有魚、蛋跟菠菜,很多營養,你有聞到香味嗎?爸爸媽媽還幫你做了藍莓優格,你喜歡藍莓優格嗎?」以上句子能傳遞豐富資訊,幫助寶寶理解用餐的意涵。 2. 不要讓2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2歲以下的兒童不宜看電視,2歲以上的小孩除了觀看適合兒童的頻道外,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雖然兒童頻道提供了對兒童有益的節目,但那畢竟缺乏互動,互動及反饋是兒童語言發展中極為重要的養分。 3. 大量為小孩朗讀 為小孩朗讀永遠不嫌早,一開始,可以先朗讀硬卡書,接著繪本,等小孩再大一點,爸媽就可以換成故事書了,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漸漸培養小孩對書籍的喜愛,當他們長大後,閱讀書籍就自然而然成為一種習慣和嗜好,至少在就學後,書本不會成為他們的敵人。目前坊間童書店都有豐富的圖書,可以提供各年齡層兒童的爸媽做選擇。 4. 鼓勵孩子創造故事 爸媽讀童書給小孩聆聽時,試著創造獨一無二的故事吧,可以為小孩客製化故事中的角色、故事情節、更有教育意義的劇本,也可以鼓勵小孩發言,說出自己創造的故事。這部分能提升小孩的想像力、字彙量和塑造情境的能力。 5. 陪小孩隨音樂擺動 小孩大多很享受音樂的感染力,爸媽可以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就播放搖籃曲等音樂,當小孩再大一些時,爸媽可以跟小孩一起共享音樂,隨旋律一起哼唱、擺動,藉著這些曲子的旋律和背景配樂,讓小孩能接收到不同的世界,同時發展他們的語感。 6. 讓小孩隨個性發展 若爸媽發現,小孩偏好某些特定書籍,可以配合偏好,讓小孩適性發展,舉例來說,小孩很喜歡飛機,那就多提供一些跟飛機有關的書籍,選擇適當的時機多問問題,試著跟小孩互動,另外,爸媽也可以運用影音,記錄下和小孩的互動過程,也能作為很好的回憶。 7. 要有耐心多鼓勵孩子 有時小孩可能發音錯誤,或誤用詞彙,父母需要抱持耐心,請用正確的方式重述一次句子,並多鼓勵取代批評,若小孩說對了,別忘了表揚小孩的努力。 8. 注意孩子的聽力健康 成長過程理,寶寶難免發生耳朵感染的問題,由於耳疾可能會使聽力受損而影響語言發展,因此請務必讓小孩接受完整的檢查與治療,當醫療院所開立抗生素時,請務必遵照醫師建議,使用正確劑量並確實完成療程。 9. 帶孩子外出走走看世界 爸媽可以適時帶小孩出外走走,接觸外面的世界,事實上,動物園、水族館或兒童博物館等機構,都是讓小孩探索未知世界的好機會,並能寓教於樂。另外,旅行也能當作小孩教育上的小獎勵,藉此增進小孩的好奇心,也提高他們學習有趣事物的動機。


寶寶 0~1 歲

寶寶還沒坐起來?父母秒懂新知助成長

新手爸媽對於寶寶的一舉一動,總是滿懷關心,除了注意寶寶飲食、洗澡、睡眠等生活起居之外,也常常觀察何時寶寶能坐起來,接著出現爬、站、走等更多動作,甚至能和父母開口發聲與互動。父母們別擔心,請耐心閱讀以下文章,我們會分享許多關於寶寶的資訊,供父母參考,幫助父母成為寶寶坐起來的重要推手。 寶寶什麼時候能坐起來? 寶寶在四到七個月大時,大部分會學著坐起來,這時,寶寶已經會翻身並能抬頭了,在八個月大時,寶寶也許能不依靠他人協助,就坐起來好幾分鐘。 寶寶如何坐起來? 當然,父母可以隨時輔助寶寶坐起來,但別心急,必須等到寶寶學會控制頭部後,才能獨自完成坐起來的動作。在四個月大時,寶寶頸部及頭部肌肉會快速增長,變得更加強壯,讓寶寶在躺著或趴著時,能夠抬起頭,接下來,寶寶會學著用手臂支撐身體重量,將胸部撐起,約莫一個月後,寶寶差不多就能自己坐起來一小段時間。但無論如何,建議父母應該待在寶寶身邊,避免寶寶在過程中跌倒,等再過一段時間,寶寶就能用手臂保持平衡。一般來說,寶寶在八個月大的時候,大概就能不依靠他人協助,就獨自坐起來,並開始用雙手探索身旁的世界。 父母耐心助練習 寶寶坐起來的過程裡,父母需要協助的,就是給寶寶坐起來的練習機會。父母可以讓寶寶躺著,輕輕抓住小手,向前拉至坐姿,等寶寶準備好的時候,很自然就能坐好,然而,請多注意寶寶的身體情況,千萬別勉強寶寶坐起來,心急只會揠苗助長,要多注意寶寶安全。(延伸閱讀:嬰兒第20週:練習坐得穩 忌過度搖晃) 若寶寶經過父母的協助,仍然無法保持平衡,那代表寶寶坐起來的時機還沒到,請讓寶寶先休息,之後再嘗試。如果寶寶才剛開始學坐,很快就顯得疲倦,或表現出煩躁的樣子,這時也不要強迫寶寶一直坐起來,請讓寶寶躺下來休息。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長進度,若寶寶五個月大仍不會坐,父母也不需要過度擔心,因為有些小孩要到九個月大才會坐,父母請先注意寶寶的身體狀況,確認寶寶沒有感冒、生病,接著,只要持續協助、鼓勵寶寶練習坐起來,寶寶遲早會達成這個里程碑的。 寶寶坐起來了,然後呢? 寶寶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成功坐起來之後,肌肉也愈來愈有力,寶寶可能開始學爬、學站與走,接下來,就等寶寶跨出第一步囉!(延伸閱讀:嬰兒第48週:踏出第一步 戒奶嘴時機)


嬰兒期的照顧

想教寶寶自主進食?爸媽應選這類食物

新手爸媽除了常遇到餵寶寶的問題之外,有時可能會想「到底何時能鼓勵寶寶自己進食呢?」如果寶寶能學會用手把食物送進嘴巴裡,甚至可以使用湯匙用餐,對於沒日沒夜照料寶寶:看寶寶睡、看寶寶吃的爸媽來說,絕對是一件有進展的成就,本文中我們將會分享一些小技巧,來協助爸媽們教導寶寶自主進食,寶寶從需要爸媽一口口餵食,到能掌握進食方法的過程中,相信會令爸媽們頗有成就感。 寶寶學習自主進食的最佳時機 一般而言,寶寶7~8個月大時,應該已經能自己坐穩,爸媽就可以開始教導寶寶,開始練習用自己手指抓取物品,若爸媽觀察到寶寶已經能做到以下4種動作了,那就可以開始教他自己吃東西了: 能夠自己坐穩 愛把東西放進嘴裡 開始咀嚼的動作 餵奶時會用手握住乳房或奶瓶 如何鼓勵寶寶自主進食? 首先,爸媽要耐心給寶寶適當的機會來練習進食。第一步要提供寶寶一些好入口的食物,食物體積不宜過大,以免寶寶噎到。為避免一次給太多食物,寶寶可能較難拿取、不好進食,甚至不小心把食物弄掉,爸媽可以將食物切成4~5小份,並放到寶寶盤子裡,寶寶一邊吃的時候,爸媽再慢慢添加食物。同時,爸媽也應該在寶寶練習拿杯子或其他餐具時,多給予鼓勵,來建立寶寶的信心,然而,若寶寶還不擅使用餐具,也別心急,爸媽可以循序漸進指導寶寶,並給予寶寶多一些機會去嘗試。 哪些食物適合來練習? 讓寶寶練習自主進食的食物應有所挑選,建議該類食物應能做成泥狀,或切成碗豆大小,能放在湯匙上面為佳,適合的食物,諸如起司、水果切丁(香蕉、梨子、芒果等),或其他質地柔軟,且營養充足的食物,另外,麵包跟煮熟的義大利麵也可以列入考慮。 寶寶自主進食要小心噎到 爸媽有耐心指導寶寶,讓他們嘗試自主進食的同時,也要多注意寶寶被食物噎到的情況。因此,在挑選食物時就應有準備,如同上述,質地較軟、切成小塊狀,並能放在湯匙上的食物,比較適合給寶寶練習,相反地,質地太硬、未切塊的食物,例如整顆水果、生的塊狀蔬菜或內臟等,因為這類食物對寶寶不好處理,難以咬碎,甚至容易導致寶寶噎到,所以,爸媽應讓寶寶練習自主進食的同時,多留意是否有噎到的徵兆。


兒童傳染病

登革熱兒童症狀「出現這狀況」要注意!恐是重症快就醫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熱帶病,蚊子則是傳染登革熱的媒介。大多數感染登革熱的人,情況都不是很嚴重,差不多一星期之後,症狀都會自行消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感染登革熱的人數,正呈現不斷增加的警訊,身為家長的您,若能對登革熱多加了解,將更能有效及時處理孩子的病情,以下介紹登革熱的症狀與照顧方法。 兒童登革熱的5種症狀 過去,登革熱又稱為斷骨熱(Breakbone fever),當您聽到這樣的病名時,或許腦海裡馬上浮現一些聯想的症狀。不過不管怎樣,骨頭並不會真的斷裂,只是它的疼痛程度,劇烈到感覺像骨頭斷了一樣。 當孩子感染登革熱時,可能會有下列的徵兆與症狀: 孩子可能會發高燒,體溫可能會高達40°C。 鼻子或牙齦可能會有輕微的流血。 孩子可能因為嚴重頭痛感到不舒服。 眼睛、關節、肌肉或骨頭,會感到疼痛。 身體多處地方出現疹子。 一般而言,幼童與年紀較小的兒童第一次感染登革熱時,症狀會比較輕微。若是曾經感染過登革熱,年紀稍大的兒童與成人,症狀可能會趨向中等到嚴重的程度。   兒童感染登革熱診斷方法 看診時,醫師會問一些與症狀有關的問題,如孩子最近去過哪裡? 是否感染登革熱可以透過快篩或由醫院抽血送驗確認,不過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從外觀診斷即可判斷孩子是否患登革熱,但經由抽血檢驗體內是否有登革熱病毒,仍是比較慎重的做法。 由於登革熱病毒會影響血小板,為了確認體內受登革熱病毒侵擾的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會建議孩子進行完整的血球計數(Blood count)檢查。如果您懷疑孩子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是因為登革熱造成的,請立即聯絡醫師。 兒童登革熱治療4種方法 一般而言,登革熱會自行消退,目前也沒有可以快速治療登革熱的特定藥物。如果孩子的登革熱病情較嚴重,就可能需要住院治療,醫師會謹慎追蹤孩子的血壓、血球情況,固定的時間間隔一到,也會進行抽血檢查。治療兒童感染登革熱的重點是,避免孩子缺少水分,另外也要讓孩子有充分的休息。下列各項是兒童感染登革熱時,做好照護的4個小撇步: 提供孩子營養豐富的餐點,富含各類健康食物,以及能強化孩子免疫系統的完整飲食。由於蛋、魚、乳製品含有豐富蛋白質,請多添加這些食物在孩子的膳食裡,以加快他們痊癒的速度。請記得提醒孩子,隨時補充大量溫開水。 確保孩子不要因為功課或玩耍過度消耗體力,他們需要多休息,而且是充分的休息。 醫師可能會開立乙醯胺酚(Paracetamol)給孩子服用,讓發燒降下來。不過傳統將濕毛巾放在額頭上降溫的作法,也是很有效的。 為了避免脫水,您可以讓孩子服用電解質(Electrolyte)液/口服脫水補充液(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 兒童登革熱多久會好? 兒童登革熱症狀通常大多在3~5天內即恢復正常。 不過如果症狀一直沒有改善,而且發燒退了1、2天之後,狀況突然變壞又出現症狀,就可能感染了出血性登革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這是登革熱重症的狀況,需立刻送急診就醫。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暑假安全指南(下)~玩水小心耳道炎

暑假是小孩盡情玩耍的好時機,每逢暑假,水域場所總是人山人海,然而,常見的戶外活動,例如:游泳戲水、玩遊樂設施等,聽起來很稀鬆平常,但實際上危機潛伏,也因此父母們必須時刻叮嚀小孩,注意人身安全,注意防曬,避免中暑、小心登革熱,才能讓暑假玩得開心,也能健康返家。 1. 不要讓小孩獨自留在水邊 溺水是夏天兒童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不管如何,都不該讓孩子獨自留在水邊,包含游泳池、河邊或其他水域,就算小孩會游泳也不可以。另外,若要到海邊戲水,別忘了穿上救生衣,千萬別有「我是游泳高手,所以我不需要」的心態,因為在意外降臨時,救生衣可能是命懸一線的救星。 2. 小心「游泳耳」發炎 游泳耳就是外耳道發炎,可能是因為細菌隨著水流進入耳道所引起,一開始會出現耳朵疼痛的情形,隨著病情愈來愈嚴重,除了疼痛症狀之外,還可能會出現耳朵分泌物。治療期間請依醫師指示點耳滴劑,並且保持外耳道的乾燥。 3. 仔細挑選遊樂場 父母應該注意小孩遊樂的場所,並在旁留意小孩玩耍的情形。多數小孩常在遊樂場摔倒,是造成受傷的主要原因,請注意遊樂設施的高度不可過高,且應該配有柔軟的防撞表面,如橡膠和刨花等,好讓孩子跌倒時有緩衝,避免受傷。根據美國兒童及幼兒安全組織(Safe Kids Worldwide)報告指出,小孩受傷的原因,40%與缺乏成人監督有關,因此,請留意孩子的狀況,並確保孩子安全地使用遊樂設施。 4. 記得清潔以避免食物中毒 若戶外野餐時沒有地方洗手,請使用乾洗手和濕紙巾清潔小孩的雙手。在吃任何蔬菜或水果前,記得要先清洗,並妥善烹煮食物,記得將生肉與熟食分開處理,並保持炊具清潔。若打算醃漬食物,請將漬物放在冷藏或冷凍裡。如果不幸發生食物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血便及發燒等跡象,請立刻就醫。在治療期間,小孩應該多休息,服用藥物並搭配均衡飲食。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暑假出遊準備不可少,除了防疫,這2件事也一定要做到!

對小孩子來說,暑假就是外出玩耍的好時機,隨著新冠疫情逐漸趨緩,國內漸漸邁入共存階段,不少父母蠢蠢欲動,準備趁暑假帶小孩外出露營、度假。 然而,台灣酷夏漫長,蚊蟲孳生快速,除了防疫外,父母亦需注意孩子的防曬、預防蚊蟲叮咬,才能確保小孩暑假玩得開心又安全。《Hello醫師》向你分享暑假帶孩子出遊必做的2大基本功,防曬與預防蚊蟲叮咬的準備重點。 小孩暑假出遊必做2大基本功 1. 預防小孩曬傷 曬傷不只會痛,還會提高皮膚癌(Skin cancer)風險。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建議幫兒童擦SPF大於或等於30的防曬乳,避免皮膚受到紫外線UVA和UVB的傷害。 若小孩要去海邊玩耍,建議每2小時就要補擦1次,以防海水與沙子將防曬乳洗掉,無形間加快曬傷的速度。此外,無論何時出門,只要暴露於陽光下,都應做好以下防曬措施: 穿長袖衣服覆蓋皮膚,避免紫外線侵害。 每次出門前擦防曬乳。 若孩子曬傷,最好使用冰袋冰敷,擦蘆薈霜或凝膠來降溫,並視嚴重程度尋求醫師協助。 2. 預防蚊蟲叮咬 隨著盛夏到來,蚊蟲也跟著大量孳生,若小孩出外被蚊蟲叮咬,諸如:恙蟲、隱翅蟲等,可能造成皮膚紅腫、發癢,以及感染傳染病,如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因此,小孩出門遊玩時,務必叮嚀擦上防蚊液。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使用待乙妥(Diethyltoluamide, DEET)濃度低於10%的防蚊液,若濃度過高會對人體造成毒害。如果孩子尚未滿2個月,則不該使用含待乙妥的防蚊液。此外,幫小孩擦防蚊液時,應先將其塗抹在手上,再擦到小孩身上,並記得避開眼睛、耳朵、嘴巴及手等區域,也別讓小孩把手放到嘴巴裡。 小心蜜蜂螫咬 蜜蜂喜歡鮮豔的花朵,所以別讓小孩噴香水或穿著花卉圖案的衣服,並避免將容器或未經遮蓋的飲料放在室外,以免引蜂盤據。若發現有蜜蜂在小孩旁邊飛來飛去,請盡快將小孩抱到其他地方。 若小孩不小心被蜜蜂螫傷,建議先用鑷子將毒刺剔除,並使用肥皂與溫水清洗傷口,接著用布擦乾,並帶小孩至醫院看診。醫生可能會開立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藥物,以減少傷口腫脹。 另外,需特別注意的是,蜜蜂螫傷的傷口隔日腫脹情形會惡化,而且可能會持續一週之久。若小孩對蜜蜂過敏,很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暈眩、昏厥、嘴唇或舌頭腫脹等症狀,嚴重的話,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請盡速帶小孩赴醫院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學齡前生長與發展

學步期大躍進!3招培養小孩語言能力

學步期(1~3歲)的小孩,語言能力的發展非常快,大多數已經會組合單字,構成簡單的句子並說出來,也聽得懂指令,例如「給我你的瓶子」或「揮手掰掰」。雖然他們可能還無法描述複雜的事情,但家長們如果趁這個階段多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就有機會能讓小孩的語言能力大幅進步喔!以下介紹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3種方法: 1. 多和小孩說話 想培養小孩的說話能力,就多和他們說話吧!例如說段故事或告訴他們一些事情,讓他們多聽聽您在說什麼,同時注意以下要點: 隔絕干擾來源:為了讓小孩專心地和您溝通,先關閉如電視或電腦等容易使人分心的東西。 找話題:以小孩感興趣的話題來學說話的效果最好,不妨從他們當下正在專注的事物開始,例如小孩若在玩積木,就從積木開始聊,或是談談小孩感興趣的人,例如說說爸爸、爺爺等人的小趣事等等。 觀察小孩想表達什麼:除了讓小孩聽你說話,聆聽他們說話也很重要,即使他們還不太會表達,您還是可以多多延伸描述和問題。例如,問孩子狗狗在哪裡,當孩子指向狗時,父母可以做簡單的描述,如「牠是隻白色的狗狗」,並問孩子「狗狗現在在做什麼?你覺得牠等一下會做什麼?」等。 停頓接話:讓小孩練習運用詞語,像是「填空問句」的方式一樣,停頓下來讓小孩接話。 適時停止:如果小孩看起來疲倦、不安或暴躁時,不需勉強他們繼續聽,留到下次再說吧! 2. 教小孩更多詞語 除了說故事之外,小孩在1~2歲時,便會開始學習使用動詞,例如孩子可能會說「狗狗走開」或「媽媽來這裡」。當小孩在練習陳述時,大人可在小孩說一句話之後,幫他們用更清楚的描述方式,說出完整的句子來回應小孩,讓他們知道可以怎麼組合句子,例如「你想讓媽媽幫你把狗狗趕走是嗎?」。 3. 幫助小孩記得和理解 人在學習大量的新詞彙時,一開始都會容易忘記意思或是使用方式,所以父母們可重複使用相同的詞,來形容某樣物品,經過反覆提醒,小孩會較容易記住和理解其意。另外,用唱歌或押韻說唱的方式,除了能增加樂趣,小孩也容易朗朗上口,更容易記住詞語。


其他健康問題

小時候胖也是胖!解決兒童肥胖4方法

許多人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就自然會瘦,其實並不然喔!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顯示,台灣兒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隨著年級數增加也跟著提高的情形。人在嬰兒期和青春期,是增生和分裂細胞最旺盛的階段,當攝取過多熱量時,體內會製造更多脂肪細胞來容納過多的脂肪,而這些細胞頂多縮小但不會消失,而會一直存在體內,導致長大後容易囤積脂肪,以下將介紹預防與解決兒童肥胖的方法。 從小就要預防兒童肥胖 肥胖可能會導致兒童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diabetes)、心臟病(heart disease)、氣喘(asthma)或一些癌症等,所以最好在嬰幼兒時其和兒童期,就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有些父母在小孩斷奶後,因不愛喝水而總是給果汁或調味乳,認為也可補充營養,或是為了安撫小孩情緒而給零食,養成吃零食的習慣,使小孩愈來愈胖。 判斷兒童肥胖的標準 評估孩子是否肥胖,通常醫師會參考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其公式為體重(公斤) / 身高平方(平方公尺),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其BMI值為55 /1.6平方=21.5。若BMI值小於18.5時為體重過輕,介於18.5~24之間為正常,24~27時屬於過重,超過27以上就被認定為肥胖,當超過35時則為重度肥胖。 解決兒童肥胖4種方法 當父母意識到小孩有過重傾向時,建議採用以下4種方法,來幫助孩子維持健康的體重: 一定要喝水:喝水很重要,牛奶或果汁都無法取代水,因為喝牛奶或果汁不但會攝取多餘熱量,這類飲品很多都含人工甘味劑和糖,對健康無益。 吃營養的食物:不管小孩多挑食,還是要讓他們多吃蔬果、全穀物和蛋、豆等營養食材。研究指出,小孩在接受新的食材前,需有多次和該食材接觸的經驗,所以不妨用不同方式烹煮,如煎、烤、燉或壓成泥等,變換口感。 多活動:不是去強迫孩子跑步減肥,而是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增加活動量,有機會就多走動或去公園散步。 求助專業醫師:諮詢兒科醫師如何調整孩子的菜單和生活作息,對於1~2歲小孩來說,通常並非要減肥,而是控制體重的增幅。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