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兒童期營養

小孩貧血怎麼辦?了解兒童貧血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當小孩貧血時,面色可能會略為蒼白,若無特別注意,便可能導致貧血惡化,造成孩子異常疲勞、食慾不振及生長遲緩等問題。 貧血在台灣是個普遍症狀,多數人皆因缺鐵而導致貧血,小孩也不例外。《Hello醫師》向你說明為什麼小孩會貧血、小孩貧血的症狀、預防及治療。 為什麼小孩會貧血? 貧血(Anemia)指血管裡的紅血球數量過低,紅血球含有血紅素(Hemoglobin),能攜帶氧氣到身體組織裡。人體的組織與器官,需氧氣才能運作,因此貧血會使人感到疲憊與壓力。 如果小孩缺乏營養(鐵質)、患有遺傳疾病或特定疾病,或在生理期大量出血,都有可能會發生貧血的情形。 小孩貧血會有哪些症狀? 若孩子輕度貧血,不容易從外表看到任何症狀,但若孩子體內的紅血球數量太低、貧血嚴重,便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若發現請盡速就醫檢查。 膚色蒼白 煩躁不安 疲倦不已 食慾不振 舌頭痛 頭暈、頭痛 容易上氣不接下氣 小孩貧血會導致哪些問題? 貧血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導致學習、社交以及溝通上的困難,使小孩難以專心或集中注意力。若是缺鐵造成的貧血,身體處於低鐵的狀態下,可能會吸收過多的鉛,增加心臟的負荷,進而導致心臟衰竭。 如何預防小孩貧血? 多數小孩皆因缺鐵或缺乏維生素導致貧血,尤其是母乳(母奶中富含鐵質)攝取不足的小孩,因此建議可藉由以下食物補足體質及其他維生素: 鐵質:魚肉、雞肉、牛肉、肝臟、蛋、豆子、燕麥、花生、葡萄乾、羽衣甘藍、菠菜、杏桃。 葉酸(Folic acid):水果、青豆、深色綠葉蔬菜、花生、麵包、穀物或米飯。 維生素B12:肉、牛奶或奶製品,如乳酪、優格及豆漿。 維生素C:柑橘類水果如橘子、葡萄柚、辣椒、番茄、花椰菜、鳳梨、草莓及甜瓜。 如何治療貧血? 醫師會依據貧血成因對症下藥,若是缺鐵,可藉由調整飲食及補充鐵劑來治療;若是失血造成,醫師可能會建議用荷爾蒙療法,改善月經不調。 若孩子患有維生素缺乏性貧血(Vitamin deficiency anemia),體內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可透過營養補充品或調整飲食治療。若孩子無法從食物中吸收維生素B12,便需注射維生素B12。 若貧血是由特定疾病造成,如鐮刀型貧血(Sickle cell anemia),醫師便可能會給予止痛藥、抗生素、輸血及葉酸補充劑來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親餵母乳

餵奶煩惱奶水量不足?增加母乳分泌有方法

許多媽媽在產後都會擔心自己的泌乳不夠、母乳量不足,怕把孩子餓著,而容易陷入焦慮或憂鬱,不過奶水量分泌多寡和遺傳基因有很大關係,不過究竟該生產多少母乳才算足夠,若不夠又該如何增加泌乳量呢?請繼續看下去。(母乳量不足時常是錯覺,可參考另篇文章:新手媽媽不慌!了解奶水不足原因、避免餵奶問題) 各階段理想的母乳量 寶寶出生後初期,餵奶時間會比較頻繁,隨著寶寶長大,會拉長餵奶的間隔時間,但每次的需求量也會逐漸增加。以下為各階段寶寶需要的奶量: 1. 寶寶一週大之後:媽媽應每 2~3 個小時,供給 56~85 克(約 2~3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約 680 克(24 盎司)的奶量,若是雙胞胎或多胞胎,則依寶寶的數量往上加乘。 2. 寶寶滿月之後:媽媽應每 3~4 個小時,供給 85~113 克(3~4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 680~907 克(24~32 盎司)的奶量。 3. 寶寶六個月大時:媽媽應每 4~6 個小時,供給 170~227 克(6~8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 1,020~1,361 克(36~48盎司)的奶量。 請注意,若事先擠出並用奶瓶取代親餵時,恐會較容易過量餵養寶寶,所以最好先將每天每次需要的奶量,依奶瓶分裝好。若發現分泌的母乳量達不到標準,不妨嘗試以下方式改善: 增加母乳的方法 1. 補充水分:水分是乳汁的必備原料,除了多喝水外,每天可多吃蔬果、果汁或湯等,來補充水分。 2. 避免喝酒:儘管許多專家認為,哺乳期間小酌無妨,但研究發現,酒精會減少母乳量,所以建議最好不要喝。 3. 定期排出母乳:母乳分泌多寡,其實是依寶寶的需求而定,需求量愈多,母乳的分泌量就愈多,所以若愈頻繁地排出乳房內的乳汁,身體就會自動製造更多乳汁來供應。擠母乳時,兩側的乳房建議各擠 15~20 分鐘,而每天的擠奶次數,是依寶寶的年齡而定。以新生兒為例,大約每 2~3 個小時就需要餵一次,所以即使是用預先擠好的母乳來餵,也應盡可能地每 2~3 小時擠乳一次,每天大約擠 8~12 次,來刺激身體製造更多母奶。 4. 吃促進母乳分泌的食材:有些研究指出,吃大蒜、洋蔥和薄荷,會使母乳的味道不同,讓寶寶可能想喝更多,也因此幫助分泌更多的母乳;另外,如糙米、燕麥等全穀物,也可促使乳汁分泌。提醒媽媽們,若要嘗試天然香草、茶飲來增加奶水量之前,請務必先諮詢醫師,以確保安全性和效果。 (同場加映: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嬰兒期的照顧

學步期口腔保健~適量含氟牙膏防蛀牙

家中的寶寶開始長牙齒了嗎?通常在6~10個月大時會開始長牙,父母們也要開始注意寶寶的口腔清潔囉!為了讓小朋友有一口健康的牙齒,口腔衛生從小就要做好,以下介紹1~3歲(學步期)的兒童,適合哪種牙刷牙膏,以及如何照顧兒童牙齒健康。 長乳牙和換牙時間 一直到3歲左右,寶寶會長齊20顆乳牙,接著到6歲才會開始自然掉牙換成恆齒。然而有些人父母認為,反正小孩遲早都會換牙,所以蛀牙無妨,但其實換牙並非短期內就可換完,整個換牙過程,基本上會持續到12歲才結束,所以維持乳牙健康還是很重要的。 兒童刷牙用品挑選 1. 牙刷:挑選小孩的牙刷非常重要,建議可選專為該年齡層兒童設計的牙刷,刷頭最好小且刷毛柔軟。如果小朋友一直抗拒刷牙,不妨選擇有卡通圖案的牙刷,或是電動牙刷,可能會增加小孩對刷牙的興趣。 2. 牙膏:建議在寶寶18個月大之後,在刷牙時使用一點點低氟(low-fluoride)牙膏。氟化物(Fluoride)是一種礦物質,有助於強化牙齒和預防蛀牙,有些父母會讓小孩吃氟錠保健牙齒,但須注意氟的用量,若使用過多會導致氟中毒(Fluorosis),導致氟斑牙,反而傷害牙齒健康。 兒童刷牙方式 寶寶的門牙長出後,可以先以乾淨的小毛巾或紗布巾,來擦淨小孩牙齒、牙齦和舌頭,而大約到2歲之後,就可以開始用牙刷來刷牙了,每天早上起床和睡前各刷1次。通常小孩在18個月大以前,用清水清潔牙齒就好,除非牙醫師建議須配合其他清潔用品,18個月大之後,可開始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牙膏用量約豌豆大小,且至少刷2分鐘,並且使用牙線,清潔效果更好。 溫馨小提醒 在訓練小孩刷牙時,可以讓小孩一起握著牙刷刷牙,以熟悉這個動作。在小孩7~8歲以前,最好都由父母協助刷牙,或是看著他們刷牙,因為小孩的手還不夠靈活,自己刷可能會不夠乾淨。另外,根據美國牙醫學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ADA)的建議,最好在小孩滿1歲時,讓牙醫檢查牙齒,除了能即早發現可能的問題,牙醫也會告訴您正確且合適的口腔清潔方式喔!


嬰兒期的照顧

1歲前不可吃蜂蜜?小心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

蜂蜜既天然又富含多種營養素,不少人都會用來取代糖漿或蔗糖,作為糖分的來源,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看似健康又溫和的蜂蜜,可不適合給寶寶吃喔!在日本就曾發生過小男嬰因每天吃 10 克蜂蜜,最後中毒死亡的案例。到底蜂蜜為何會導致中毒,那麼幾歲以上的寶寶才適合吃蜂蜜呢?以下為你說明。 蜂蜜對寶寶的影響 寶寶之所以不能吃蜂蜜,是因為蜂蜜中含有肉毒桿菌孢子(Clostridium botulinum spores),它能在腸道內生存,並分泌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這是一種神經毒素,會造成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Infant botulism),症狀有呼吸困難、肌肉無力等,嚴重可能會導致死亡。 1 歲後才可吃蜂蜜 通常三週到六個月大的嬰兒,特別容易受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因為該時期的寶寶,消化系統還不夠強壯,無法抵禦該菌在腸道生長,最好等到寶寶一歲以後,再讓他們食用蜂蜜等食品。此外,成人之所以不受蜂蜜中的細菌影響,是因為成人腸道中的菌種較為豐富,可以抵抗肉毒桿菌的生長。(延伸閱讀: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肉毒桿菌中毒症狀 寶寶在吃下含有肉毒桿菌的食物後,中毒的症狀會在 12~36 小時內出現,但有些寶寶會在 14 天後才出現症狀。通常會先出現便祕的情形,其他症狀則包含沒精神、全身無力、沒食慾、昏睡、呼吸困難、煩躁或哭鬧,甚至癲癇(Epilepsy)等。若父母們發現孩子有這些症狀,且近日曾餵食寶寶蜂蜜或含有蜂蜜的食品,請盡快送醫治療。肉毒桿菌中毒算是嚴重的情況,若於良好的醫療照顧下,死亡率約 2.0%,否則死亡率相當高。(推薦閱讀:嬰兒第22週:寶寶 5 個月的照顧須知、注意便祕和假咳嗽) 其他食物也可能有肉毒桿菌 肉毒桿菌是自然界中十分普遍的細菌,在灰塵、土壤中可能都存在。除了蜂蜜外,甘蔗、甜菜製成的糖蜜或玉米糖漿,根莖類食物如地瓜、胡蘿蔔等,都可能含有肉毒桿菌孢子。雖然肉毒桿菌不耐高溫,但其孢子並無法輕易用高溫殺死,因此,在製作寶寶離乳食品時,請謹慎使用甜味添加劑,並將食材確實清洗乾淨再烹煮。(推薦閱讀: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嬰兒期的照顧

幫新生寶寶洗澡:簡單上手的安全指南

新手爸媽不免都會對幫寶寶洗澡感到緊張,但其實只要掌握好訣竅,很快就會上手了。因為新生兒寶寶們的皮膚很脆弱,身體也不會有什麼髒汙,不需要天天洗澡或用清潔用品,除非寶寶流很多汗,那麼可適當清潔就好。以下告訴新手爸媽如何幫新生兒寶寶洗澡。 寶寶洗澡前的準備 請先將雙手洗乾淨,確認指甲已剪短並修整齊了,準備好以下物品: 小澡盆 紗布澡巾 浴巾 換洗的衣物 尿布 關於寶寶的洗澡水溫,專家的說法眾說紛紜,因為寶寶的皮膚很敏感脆弱,有些醫師建議攝氏 28 至 32 度,但有些則認為 37 至 38 度最佳。建議大家在開始洗澡前,請先用手測試水溫,避免過熱或過冷。除了洗澡水溫要注意之外,也記得要將空間的室溫調暖,以免寶寶離開溫水時著涼。 新生寶寶的洗澡流程 1. 將寶寶放在更衣墊子上,脫下所有衣服,只保留尿布,然後用浴巾包裹身體。 2. 將澡巾浸濕,擰掉些許水分後,從寶寶的鼻子向外擦拭眼睛,並一次到底,不可來回擦,另一隻眼睛則用澡巾其他的部分擦,避免有細菌交互傳染的機會。接著像額頭、臉頰等部位,也都是由內往外、由上往下的方式擦,在清潔耳朵時,注意不要擦到耳道內。 3. 接著要讓寶寶的下半身浸入澡盆內,先用一手的手掌,托住寶寶的頭和肩頸,另一手托著屁屁,以讓寶寶輕靠著您的方式抱起來,建議讓屁屁先浸水,可使寶寶適應水溫。 4. 用大拇指及中指壓住寶寶兩耳,以防止水跑進耳朵,再用澡巾擦洗寶寶的頭髮,注意別讓太多水流過臉部。身體的部分可用手指頭來擦洗,如手肘窩和屁股溝等皺褶處,較易藏垢,記得搓洗乾淨。身體正面洗淨後,再換洗背面。幫寶寶翻面時,用手扶著腋下並撐著寶寶的軀幹,不需用力只要輕輕轉過來就好。 5. 洗好後將寶寶抱出澡盆,用乾淨的浴巾擦乾身體,連皮膚皺褶處也都要擦乾,最後換上乾淨的尿布和衣服,就完成囉! 幫寶寶洗澡的注意事項 洗澡時間最好不要在剛餵完奶,或是餵奶前,且洗澡過程中,都要用手扶著寶寶的頭和頸部,絕對不能讓寶寶獨自留在澡盆中。當寶寶覺得緊張不安時,不妨多對他們說話或唱歌,可幫助寶寶放鬆。


嬰兒期的照顧

用手傳遞愛!這樣按摩寶寶就對了

嬰兒真的很可愛,讓人很想好好呵護一下,父母平時照顧寶寶時,有沒有多和寶寶互動呢?推薦一個活動:按摩。有時候幫寶寶按摩,不但可以增進親子間的關係,對寶寶的身體也有所助益。因此,有時間時不妨幫寶寶按摩一下,藉由按摩傳達對孩子的愛,為親子間增添更多的樂趣! 按摩嬰兒的好處 幫嬰兒按摩時,嬰兒和媽媽的體內,都會產生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Oxytocin),若爸爸在一旁觀看,體內也會產生催產素,按摩寶寶的好處包含如下: 寶寶比較容易放鬆、不容易沮喪。 寶寶比較不會哭鬧與焦躁不安。 寶寶較容易哄睡,睡眠品質也會比較好。 減緩寶寶肚子的不適、長牙期的疼痛、強化肌肉生長。 對於有產後憂鬱症,或是可能有憂鬱症(Depression)的媽媽,按摩寶寶可舒緩自己的情緒,並預防憂鬱症。 爸爸按摩寶寶,則可增進和寶寶的感情,對自己也有減壓的效果。 按摩嬰兒的注意事項 幫嬰兒按摩,對於父母及寶寶都有好處,但在按摩前,以下5點一定要知道: 每天可在的固定時間幫寶寶按摩,寶寶會很期待、很享受,但請盡量在時間充裕時按摩,不要在很忙時硬挪出時間,匆匆忙忙地按摩。 寶寶沒有進食或空腹時,盡量不要按摩肚子,他會感到不舒服;也不要在寶寶很飽的時候按摩肚子,他有可能會吐。 按摩的環境要舒適,溫度至少要攝氏24度,才不至於讓寶寶覺得冷,可以在床上按摩,在寶寶身體下鋪條毛巾,放點柔和的音樂,或是單純地對寶寶說話、唱歌。 若要用油來按摩寶寶,盡可能選能吃的、沒味道的油,例如椰子油、葡萄籽油、橄欖油、杏仁油、酪梨油等,都很不錯,因為寶寶的皮膚容易吸收,而且就算寶寶吃到了,也很容易消化掉。 尊重寶寶的感受,如果在按摩時,寶寶轉過身去、皺眉頭或是哭了,就先別按摩。 按摩的方式 按摩可以讓寶寶感到舒服,以下介紹按摩不同部位的方式: 頭部:將雙手放在寶寶頭的兩側,從頭部開始按摩,到身體兩側,再到腳趾。按摩完後,再以指尖在寶寶頭部畫小圓圈。 臉:將雙手合十(如禱告一般),放在寶寶額頭中央,再將雙手打開,分別向外輕輕推,再來用拇指從寶寶一邊的臉頰,撫摸至上嘴唇,再到另一邊臉頰,像是在畫微笑曲線,下嘴唇也做相同的按摩。 胸部:將雙手平放在寶寶胸部,往外推向兩邊。 肚子:用指尖在寶寶肚臍下方,順時鐘方向畫橢圓型(遵照腸胃蠕動方向),再將指尖從寶寶肚子其中一側,以畫對角線方式按摩至另一側(有如在畫X一樣)。 腿和腳:按摩者一手抓寶寶的一邊腳跟,另一手從寶寶大腿上部一路往腳踝輕輕撫摸、按摩,再反方向從腳踝按摩至大腿。再來以拇指輕抹寶寶的腳,輕輕把寶寶的腳趾拉直、撫摸。另一隻腳做相同動作。


營養不良

小心兒童營養不良!原因徵兆與治療

提到兒童營養不良(Malnutrition),大部分的人會想到營養不足,也就是沒攝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讓身體正常發育。事實上,營養不良包含了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營養過剩指的是攝入卡路里超過身體所需。不過,本文只著重於營養不足的情形。 營養不良的原因 不好的飲食習慣與飲食的選擇,是營養不良的罪魁禍首。孩子沒有吃進足夠的食物、所攝取的食物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或是某些疾病引發吞嚥困難等,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另一個常見的原因,則是心理因素,患有憂鬱症(Depression)的小孩,經常伴隨不良的飲食習慣,因而導致營養不良。在發展中的國家,營養不良則可能是糧食短缺,或糧價過高造成的結果。 營養不良的徵兆 下列是營養不良可能出現的症狀: 脂肪減少、肌肉減少、反覆畏寒 呼吸問題(呼吸困難) 憂鬱 感到疲倦或筋疲力盡 坐立不安、暴躁易怒 傷口癒合時間延長 感染及生病恢復時間延長 低血壓的風險提高 手術併發症的風險提高 白血球減少導致免疫系統較弱 兒童若嚴重營養不良,會出現下列情形: 皮膚變薄、乾燥、缺乏彈性 頭髮乾燥或掉髮 臉頰與雙眼凹陷 心臟、肝臟及呼吸衰竭 嚴重的營養不良,會使兒童行為發展遲緩,甚至影響精神層面,若8~12週沒進食(完全沒有攝取任何卡路里),將導致死亡。即便接受治療,營養不良仍然會對兒童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精神與消化系統終其一生都會受損。 如何治療營養不良? 治療模式取決於營養不良的嚴重程度,病情愈嚴重,所需的時間就愈長。倘若有其他潛在的疾病,應該先處理好疾病的問題。所有的照護與治療,都應考慮小孩的需求與喜好。治療計畫通常包含特定飲食菜單,與營養補充品,目的是確保孩子的飲食均衡與健康。除此之外,還會密切注意小孩的飲食情形,確保獲得足夠的卡路里與營養。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您替孩子準備的食物應包含5大類,均衡的飲食與足夠的營養,才能避免營養不良。


其他健康問題

好聚好散!「痛苦的」離婚可能危害小孩終生健康

父母離婚對小孩而言是一樁悲劇,這件痛苦的事,不只傷害孩子的感情,甚至會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健康,有愈來愈多的證據支持這項推論。 早期壓力事件影響終生 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痛苦的離婚過程,對孩子的健康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研究指出,父母雙方不歡而散,可能會使孩子在成年期間,更容易感冒。 根據一位來自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Pittsburgh)的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麥可墨菲(Michael Murphy)的研究,兒童時期的壓力,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以及發炎。因此,隨著健康惡化,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這份研究也揭示,兒童很容易受影響,在經歷家庭壓力事件後20~40年,患病的可能性會提高。 研究揭露家庭事件的負面影響 先前的研究中,專家了解到,父母離婚會使孩子往後的健康狀況較差,這份研究報告解釋了這個現象。此研究針對超過200位以上,暴露於普通感冒病毒的健康成人,結果顯示,一家和樂融融的人,比父母離異且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感冒機率低3倍。那些父母分居,但仍然保持聯繫的人,感冒的機率並不會比較高。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薛爾頓·科恩(Sheldon Cohen)在研究中指出,他們的研究聚焦在免疫系統上,視免疫系統為重要載體,記載早期家庭衝突,帶來的終生負面影響。不過,他也提及,並非所有的離婚都會造成同樣的結果。有時,父母離異後仍保持良好的聯繫,可降低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後來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即便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它的確發現,父母離異與小孩生病風險提高有關,其中一項原因是,壓力經驗會增加病毒感染相關的發炎過程。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也會膽固醇過高!這3種方式預防

高膽固醇的問題不只侷限在成人身上,小孩也可能會有,膽固醇指數過高,則未來出現健康問題,尤其是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愈高。高膽固醇會讓動脈壁堆積不必要的物質,動脈的空間變窄,就會阻擋血液流向心臟和其他器官,長期下來會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發作風險,以及其他健康問題。美國心臟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2~19歲的孩子,身體的總膽固醇指數,應低於170。 小孩膽固醇指數過高的原因 遺傳:高膽固醇是有遺傳性的,父母有一方膽固醇指數過高,小孩的膽固醇指數也可能變高。 吃不健康的飲食。 缺乏運動。 肥胖。 預防高膽固醇指數的方法 1. 高纖飲食 纖維有兩種,其一是可溶性纖維,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另一種是不可溶纖維,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延緩心臟相關疾病的出現。所以讓你的孩子每天吃5份蔬菜及水果,如香蕉、紅蘿蔔、葉菜類蔬菜等,另外也有其他富含纖維的食物,能降低膽固醇指數,如下: 覆盆子的纖維含量高,而水果的果皮例如蘋果,也含有豐富纖維。 高纖麥片也是好選擇,但建議不要選擇額外加糖的品項,以免孩子糖分攝取過量。 此外,最好讓孩子吃膽固醇、總脂肪、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飽和脂肪大部分出現在動物身上,例如蛋、肉或乳製品如起司、奶油,一些零嘴如餅乾和洋芋片,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而反式脂肪則會出現在水果乾、加工食品如鹹餅乾和甜甜圈當中。(延伸閱讀:出一張嘴保養法!「地中海飲食」護心健腦不求人) 人一天攝取的總脂肪量,不應超過總攝取熱量的30%,而一天攝取的飽和脂肪,不應低於總攝取熱量的10%,至於反式脂肪則應完全避免。 2. 運動提升好膽固醇 你可以鼓勵小孩保持活動力,做一些規律的體能活動,每天最少運動1小時。而有氧運動則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含量,並大幅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3. 避免孩子久坐使用3C 傷眼又傷身 請限制小孩一天看電視或打電腦的時間,在1~2小時內,別讓他一直坐著不動。(延伸閱讀:少出門愛滑手機易近視!7方法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過敏...必知8種食物與3重點保護

多數父母認為他們能夠一手掌控孩子的飲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無法全權監督所有孩子吃下肚的食物。有些小孩對食物非常敏感,特定食物會使孩子過敏,嚴重的話,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從小教育孩子有關過敏食物 小孩在外參加露營或派對等活動時,旁人不太可能知道他們對哪些食物過敏,若孩子無法為自己發聲,情況可能會非常危險。教孩子跟給他們食物吃的大人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從小教育孩子關於過敏的事,並在吃東西前,詢問是否含有導致過敏的食材。 即使小孩可能年齡還太小,無法理解什麼是過敏,但仍要告訴孩子,哪些食物要避免去吃。等孩子更大一點時,就要教他們如何避免過敏原。 最常見的8種食物過敏原 嘗試新食物時,您應該注意是否會產生過敏反應,9成以上的過敏反應,跟下列8種食物有關: 牛奶 蛋 魚 貝類 花生 堅果(如核桃或杏仁) 大豆 小麥 教育孩子這3件事: 在陌生的環境時:教育小孩在外參加活動時,要讓負責活動的大人,知道自己當時的醫療狀況,可以使用寫著過敏原的手環或項鍊,如此一來,周遭的大人就能更加了解小孩的食物禁忌。 別人請吃東西時:您應該仔細地教導孩子,在食物入口前,一定要詢問該食物是否含有過敏原,若有人提供來路不明的食物,也要禮貌地拒絕,或是要求對方給予有關該食物成分的明確答案。 學習閱讀營養標示:含蛋成分的食物,不一定是以整顆雞蛋的方式呈現,有可能是溶菌酶(Lysozyme)、美乃滋(Mayonnaise)、白蛋白(Albumin)、卵白蛋白(Ovalbumin)、蛋白糖霜(Meringue)、蛋白粉(Meringue powder)或魚漿(Surimi)。只要孩子能閱讀並辨識某些名詞,便能讓孩子知道,怎麼避開可能的過敏原。 請記得告訴孩子,對食物過敏並不可恥,這只代表他們必須對吃進去的東西要更小心,確保自己的安全與健康。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