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抽親子渡假券多項好禮/健康速達

國際母乳週開跑:「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活動登場 每年8月1日至7日是「國際母乳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為響應今(2025)年主題「優先考慮母乳哺育—建立永續支持系統(Prioritise Breastfeeding - Create sustainable support systems),特別舉辦「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除了提供知名親子度假券、無線吸塵器等多項好禮,也希望為哺乳媽媽營造更友善的哺乳環境。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左六)、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右五)、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左五)一同出席「一口母乳 一生守護」活動。圖/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推廣母乳哺育,支持媽媽友善環境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7月31日)出席活動儀式時表示,母乳不只是寶寶的天然美食,母乳哺育也是媽咪的健康小幫手;因此,為支持有意願哺乳的媽媽能成功哺餵母乳,國健署推動各項支持措施,包括目前全國已有140家母嬰親善及推廣醫療院所,每10個寶寶就有7位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 魏璽倫說,生產出院後,為讓哺乳媽媽出門在外能更自在地哺餵,目前全國共有4049處哺集乳空間,範圍包括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公司及量販店等,希望媽媽可以多利用這些讓自己安心舒適的環境中,一起努力為下一代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此外,國健署也製作《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及「家人支持母乳系列圖卡懶人包」,希望讓爸爸和家人也能成為支持母乳哺育的神隊友。 專家談母乳好處:寶寶頭好壯壯、媽咪苗條健康 今天兩位出席活動的母嬰醫學專家在座談時均表示,哺餵母乳對嬰兒及媽媽都有健康好處。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從孩子的健康來說,許多研究都發現,哺餵母乳的寶寶都「頭好壯壯」,除了認知發展較好,許多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過敏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及肥胖等,都會明顯減少,是保護寶寶健康的最好食物來源。 台灣婦產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哺餵母乳對媽媽好處也很多;許多人產後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瘦不回去」,據統計,餵母乳的媽咪可以比一般媽咪瘦0.5至1公斤,「現在減重市場價每公斤是2萬元,不只可以恢復身材,減重也有助避免三高疾病,活得更健康」;此外,餵母乳也有助減少癌症如:女性最常見的乳癌及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發生率。 親餵母乳的媽咪最擔心寶寶是否有喝飽?彭純芝說,要先了解寶寶含著乳房是否真的在喝母奶,可從吸吮速度、有無吞嚥動作及喝飽嘴巴自然鬆開,綜合寶寶的睡眠、成長狀況等來評估;另外,只要頻繁哺餵母乳,「讓寶寶喝到飽,乳汁分泌就會增加」;她提醒,「這是一個良性互動,不要覺得自己乳汁不夠。」 黃建霈也從臨床角度說明,大多數乳汁分泌不夠的媽媽,都是因為執行錯誤所致,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寶寶常吸母乳,因為對乳房的刺激,就會促進母乳分泌,理論上比較理想是每兩個小時餵一次,但最好是按照寶寶的需求,餓了就餵,寶寶也才吸得進去。另外,含乳的姿勢也很重要,因為常有媽媽抱怨被吸得好痛,寶寶若只吸到乳頭沒有含到奶暈,也會因為吸不到奶而生氣,可能也就因此不想多吸了。其他如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和多喝水,也是增加乳汁分泌的基本方法。(延伸閱讀:親餵寶寶好累、奶量又不足?名醫教你「攝取好營養,聰明學哺乳」)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 為響應8月國際母乳週,國健署自8月1日起至29日止,推出「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募集活動,只要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的短影音,上傳至FB或IG,並設定公開及標記兩位好友,就有機會抽中包括親子度假券、無線織物清潔機、輕量無線吸塵器、多功能氣炸烤箱及四大超商購物金200元等好禮。(詳情請至活動網頁查詢) 為滿足民眾孕產育兒所需資訊需求,國健署在「健康九九+網站」及「孕產兒關懷網站」提供豐富的哺乳衛教資訊以及伴侶支持素材。民眾若有母乳哺育相關疑問,亦可撥打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媽媽或家人諮詢與協助。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Q&A Q1:什麼是「國際母乳週」? 國際母乳哺育行動聯盟(WABA)將每年8月第1週(8月1日~8月7日)訂為國際母乳週(World Breastfeeding Week),今 (108)年宣導主題為「增能家長,啟動哺乳(Empower parents、Enable breastfeeding)」 Q2:「一口母乳一生守護」短影音活動如何參加? 自8月1日起至29日下午5點止,錄製「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短影音,上傳至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並標記兩位好友、設定公開即可參加抽獎。 「一口母乳,一生守護」手勢(圖:國健署活動頁面) Q3:國健署提供哪些哺集乳空間? 全國已設置4049處,分佈於鐵路車站、航空站、捷運轉乘站、旅館、百貨及量販店等,方便媽咪外出哺餵。 Q4:哺餵母乳有哪兩大健康好處? 寶寶頭好壯壯:減少呼吸道與腸胃道感染、過敏及肥胖風險,促進認知發展。 媽咪苗條健康:幫助產後減重(平均瘦0.5–1公斤)、降低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等發生率。 Q5:若對哺乳有疑問,怎麼獲得協助? 可至「健康九九+網站」或「孕產兒關懷網站」查詢衛教資訊,或撥打免費關懷專線 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由專人提供協助。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其他健康問題

原來嗜甜是天性~小心孩子被洗腦

人對於味道的偏好,事實上發展得非常早,甚至早於出生之前,而這些偏好也隨著我們逐漸長大後,跟著改變。甜味和鹹味是人天生就愛的,科學家發現,草食性動物偏好甜食及飲水,是因為甘味食物富含高熱量的糖分,且似乎無毒,而大部分含有苦味的東西,都是有毒的。 因此,為了避免誤食毒物,草食性動物逐漸演化出對甜味的感官偏好,而植物為了生存, 也機制性地演變出苦味。幸運的是,人類對於食物的偏好,也會持續地隨著時間與環境需求,而做出適應性的改變,所以即使人類天生嗜吃甜食,但因為經驗法則也逐漸學會「吃苦」了。 食品餐飲業者砸錢行銷 雖然我們不清楚,食品餐飲業者究竟利用了多少上述的知識來獲益,但他們的確透過廣告行銷策略,灌輸孩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甚至對大人來說,那些對健康有害的食物,也一樣被包裝成時尚的飲食偏好。 愈健康的食物,在廣告欄位佔的篇幅愈少(想想您看過多少綠花椰菜和胡蘿蔔的廣告);相反地,垃圾食物的廣告鋪天蓋地,孩子們無時無刻都在接收,潛移默化中,也跟著養成各種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美國,那些高糖、高油脂、高鈉,完全不適合兒童能量攝取來源的食品廣告,每天的行銷預算高達500萬美元。研究顯示,這些充滿說服力的廣告,正引誘著年幼兒童,使他們渴望吞下這些垃圾食物,而對於不健康飲食的偏好,正是導致肥胖及其他健康問題的主因。 散播不良飲食偏好的廣告,已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更令人擔心的是,我們毫無法規來管制這些行銷手法,法規的管制缺失,促使這些食品業者不斷對兒童洗腦行銷,導致孩子們養成不健康的飲食偏好。 為人父母必知這些 學習並了解食品的行銷手法,以及他們對健康造成的後果,對於為人父母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護孩子,讓他們遠離這些媒體的廣告,以減少對孩子們選擇食物偏好的影響。 有些時候,孩子們是在學校受到廣告汙染,這時,請您在學校的家長會上發聲,告訴學校教職員們,這些不良食品如何傷害孩子的健康,並請校方提供孩子更健康的選擇,必要時也邀請其他家長一起加入,孩子應該在充滿健康飲食的環境下長大,並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小都不嫌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孩子咬指甲別慌~3點幫助戒除壞習慣

為什麼會咬指甲? 咬指甲在「緊張習慣」裡排名第一,接下來是吸拇指、揉鼻子、玩頭髮及磨牙。若孩子處於無聊、壓力大的情況下,或純粹只是好奇,可能就會做出上述這些行為,有時,孩子只是在模仿其他人咬指甲的動作而已,而咬指甲這個壞習慣,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成人之後。幸運的是,咬指甲只是孩子面對壓力表現出的方式之一,父母不必過度擔心。 如何處理孩子咬指甲? 1. 找出問題根源 在禁止孩子咬指甲這個不良習慣之前,應該先解決問題的根源。若您知道孩子咬指甲的原因,請鼓勵他說出困擾或讓他擔心的事情,可能是即將到來的學校考試,或是搬新家讓他焦慮。若您不知道孩子壓力的來源,請先試著找找看。 2. 不要施加壓力 若孩子沒有意願戒掉咬指甲,您就無法處理這個情形,因為這是個無意識的舉動,孩子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咬指甲,所以若您強迫孩子是無效的。因為即使是大人,都很難戒掉壞習慣,更何況是小孩,如果施壓,只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 還好咬指甲不是危險的行為,所以不必過度擔心,您可以透過修剪指甲,多多關心孩子咬指甲的情形,並告訴孩子,記得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即可。 3. 確保陪孩子一起努力 若孩子已經下定決心戒掉咬指甲的習慣,請盡力幫助孩子,跟他一起討論有哪些緊張的習慣,以及該如何克服,例如當孩咬指甲時,需要提醒他嗎?又該如何提醒?像是輕咳一聲,或碰一下孩子手臂之類的。 找看看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戒除壞習慣,例如擦上噁心的指甲油,讓孩子一看到就不敢去咬。當然,不管任何方法或決定,在做之前都必須先徵得孩子的同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另一個方法可能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手裡握著東西,這樣就沒有空的手可以放進嘴裡。 請記得要耐心點,告訴孩子戒除壞習慣需要一些時間,若嘗試的方法無效,請不要氣餒。 什麼時候該尋求協助? 咬指甲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也就是過度焦慮或緊張,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如果孩子咬指甲咬到受傷,或是出現不尋常的舉動,例如拔頭髮或睡眠不足,請尋求醫療協助。若咬指甲的部位出現異樣時,也請立即連繫醫師。


兒童期營養

小孩貧血怎麼辦?了解兒童貧血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當小孩貧血時,面色可能會略為蒼白,若無特別注意,便可能導致貧血惡化,造成孩子異常疲勞、食慾不振及生長遲緩等問題。 貧血在台灣是個普遍症狀,多數人皆因缺鐵而導致貧血,小孩也不例外。《Hello醫師》向你說明為什麼小孩會貧血、小孩貧血的症狀、預防及治療。 為什麼小孩會貧血? 貧血(Anemia)指血管裡的紅血球數量過低,紅血球含有血紅素(Hemoglobin),能攜帶氧氣到身體組織裡。人體的組織與器官,需氧氣才能運作,因此貧血會使人感到疲憊與壓力。 如果小孩缺乏營養(鐵質)、患有遺傳疾病或特定疾病,或在生理期大量出血,都有可能會發生貧血的情形。 小孩貧血會有哪些症狀? 若孩子輕度貧血,不容易從外表看到任何症狀,但若孩子體內的紅血球數量太低、貧血嚴重,便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若發現請盡速就醫檢查。 膚色蒼白 煩躁不安 疲倦不已 食慾不振 舌頭痛 頭暈、頭痛 容易上氣不接下氣 小孩貧血會導致哪些問題? 貧血如果不治療,可能會導致學習、社交以及溝通上的困難,使小孩難以專心或集中注意力。若是缺鐵造成的貧血,身體處於低鐵的狀態下,可能會吸收過多的鉛,增加心臟的負荷,進而導致心臟衰竭。 如何預防小孩貧血? 多數小孩皆因缺鐵或缺乏維生素導致貧血,尤其是母乳(母奶中富含鐵質)攝取不足的小孩,因此建議可藉由以下食物補足體質及其他維生素: 鐵質:魚肉、雞肉、牛肉、肝臟、蛋、豆子、燕麥、花生、葡萄乾、羽衣甘藍、菠菜、杏桃。 葉酸(Folic acid):水果、青豆、深色綠葉蔬菜、花生、麵包、穀物或米飯。 維生素B12:肉、牛奶或奶製品,如乳酪、優格及豆漿。 維生素C:柑橘類水果如橘子、葡萄柚、辣椒、番茄、花椰菜、鳳梨、草莓及甜瓜。 如何治療貧血? 醫師會依據貧血成因對症下藥,若是缺鐵,可藉由調整飲食及補充鐵劑來治療;若是失血造成,醫師可能會建議用荷爾蒙療法,改善月經不調。 若孩子患有維生素缺乏性貧血(Vitamin deficiency anemia),體內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可透過營養補充品或調整飲食治療。若孩子無法從食物中吸收維生素B12,便需注射維生素B12。 若貧血是由特定疾病造成,如鐮刀型貧血(Sickle cell anemia),醫師便可能會給予止痛藥、抗生素、輸血及葉酸補充劑來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親餵母乳

餵奶煩惱奶水量不足?增加母乳分泌有方法

許多媽媽在產後都會擔心自己的泌乳不夠、母乳量不足,怕把孩子餓著,而容易陷入焦慮或憂鬱,不過奶水量分泌多寡和遺傳基因有很大關係,不過究竟該生產多少母乳才算足夠,若不夠又該如何增加泌乳量呢?請繼續看下去。(母乳量不足時常是錯覺,可參考另篇文章:新手媽媽不慌!了解奶水不足原因、避免餵奶問題) 各階段理想的母乳量 寶寶出生後初期,餵奶時間會比較頻繁,隨著寶寶長大,會拉長餵奶的間隔時間,但每次的需求量也會逐漸增加。以下為各階段寶寶需要的奶量: 1. 寶寶一週大之後:媽媽應每 2~3 個小時,供給 56~85 克(約 2~3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約 680 克(24 盎司)的奶量,若是雙胞胎或多胞胎,則依寶寶的數量往上加乘。 2. 寶寶滿月之後:媽媽應每 3~4 個小時,供給 85~113 克(3~4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 680~907 克(24~32 盎司)的奶量。 3. 寶寶六個月大時:媽媽應每 4~6 個小時,供給 170~227 克(6~8 盎司)的母乳,又或是每天共產出 1,020~1,361 克(36~48盎司)的奶量。 請注意,若事先擠出並用奶瓶取代親餵時,恐會較容易過量餵養寶寶,所以最好先將每天每次需要的奶量,依奶瓶分裝好。若發現分泌的母乳量達不到標準,不妨嘗試以下方式改善: 增加母乳的方法 1. 補充水分:水分是乳汁的必備原料,除了多喝水外,每天可多吃蔬果、果汁或湯等,來補充水分。 2. 避免喝酒:儘管許多專家認為,哺乳期間小酌無妨,但研究發現,酒精會減少母乳量,所以建議最好不要喝。 3. 定期排出母乳:母乳分泌多寡,其實是依寶寶的需求而定,需求量愈多,母乳的分泌量就愈多,所以若愈頻繁地排出乳房內的乳汁,身體就會自動製造更多乳汁來供應。擠母乳時,兩側的乳房建議各擠 15~20 分鐘,而每天的擠奶次數,是依寶寶的年齡而定。以新生兒為例,大約每 2~3 個小時就需要餵一次,所以即使是用預先擠好的母乳來餵,也應盡可能地每 2~3 小時擠乳一次,每天大約擠 8~12 次,來刺激身體製造更多母奶。 4. 吃促進母乳分泌的食材:有些研究指出,吃大蒜、洋蔥和薄荷,會使母乳的味道不同,讓寶寶可能想喝更多,也因此幫助分泌更多的母乳;另外,如糙米、燕麥等全穀物,也可促使乳汁分泌。提醒媽媽們,若要嘗試天然香草、茶飲來增加奶水量之前,請務必先諮詢醫師,以確保安全性和效果。 (同場加映: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嬰兒期的照顧

學步期口腔保健~適量含氟牙膏防蛀牙

家中的寶寶開始長牙齒了嗎?通常在6~10個月大時會開始長牙,父母們也要開始注意寶寶的口腔清潔囉!為了讓小朋友有一口健康的牙齒,口腔衛生從小就要做好,以下介紹1~3歲(學步期)的兒童,適合哪種牙刷牙膏,以及如何照顧兒童牙齒健康。 長乳牙和換牙時間 一直到3歲左右,寶寶會長齊20顆乳牙,接著到6歲才會開始自然掉牙換成恆齒。然而有些人父母認為,反正小孩遲早都會換牙,所以蛀牙無妨,但其實換牙並非短期內就可換完,整個換牙過程,基本上會持續到12歲才結束,所以維持乳牙健康還是很重要的。 兒童刷牙用品挑選 1. 牙刷:挑選小孩的牙刷非常重要,建議可選專為該年齡層兒童設計的牙刷,刷頭最好小且刷毛柔軟。如果小朋友一直抗拒刷牙,不妨選擇有卡通圖案的牙刷,或是電動牙刷,可能會增加小孩對刷牙的興趣。 2. 牙膏:建議在寶寶18個月大之後,在刷牙時使用一點點低氟(low-fluoride)牙膏。氟化物(Fluoride)是一種礦物質,有助於強化牙齒和預防蛀牙,有些父母會讓小孩吃氟錠保健牙齒,但須注意氟的用量,若使用過多會導致氟中毒(Fluorosis),導致氟斑牙,反而傷害牙齒健康。 兒童刷牙方式 寶寶的門牙長出後,可以先以乾淨的小毛巾或紗布巾,來擦淨小孩牙齒、牙齦和舌頭,而大約到2歲之後,就可以開始用牙刷來刷牙了,每天早上起床和睡前各刷1次。通常小孩在18個月大以前,用清水清潔牙齒就好,除非牙醫師建議須配合其他清潔用品,18個月大之後,可開始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牙膏用量約豌豆大小,且至少刷2分鐘,並且使用牙線,清潔效果更好。 溫馨小提醒 在訓練小孩刷牙時,可以讓小孩一起握著牙刷刷牙,以熟悉這個動作。在小孩7~8歲以前,最好都由父母協助刷牙,或是看著他們刷牙,因為小孩的手還不夠靈活,自己刷可能會不夠乾淨。另外,根據美國牙醫學會(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ADA)的建議,最好在小孩滿1歲時,讓牙醫檢查牙齒,除了能即早發現可能的問題,牙醫也會告訴您正確且合適的口腔清潔方式喔!


嬰兒期的照顧

1歲前不可吃蜂蜜?小心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

蜂蜜既天然又富含多種營養素,不少人都會用來取代糖漿或蔗糖,作為糖分的來源,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看似健康又溫和的蜂蜜,可不適合給寶寶吃喔!在日本就曾發生過小男嬰因每天吃 10 克蜂蜜,最後中毒死亡的案例。到底蜂蜜為何會導致中毒,那麼幾歲以上的寶寶才適合吃蜂蜜呢?以下為你說明。 蜂蜜對寶寶的影響 寶寶之所以不能吃蜂蜜,是因為蜂蜜中含有肉毒桿菌孢子(Clostridium botulinum spores),它能在腸道內生存,並分泌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這是一種神經毒素,會造成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Infant botulism),症狀有呼吸困難、肌肉無力等,嚴重可能會導致死亡。 1 歲後才可吃蜂蜜 通常三週到六個月大的嬰兒,特別容易受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因為該時期的寶寶,消化系統還不夠強壯,無法抵禦該菌在腸道生長,最好等到寶寶一歲以後,再讓他們食用蜂蜜等食品。此外,成人之所以不受蜂蜜中的細菌影響,是因為成人腸道中的菌種較為豐富,可以抵抗肉毒桿菌的生長。(延伸閱讀:嬰兒常見消化問題有哪些?小撇步教爸媽幫寶寶緩解) 肉毒桿菌中毒症狀 寶寶在吃下含有肉毒桿菌的食物後,中毒的症狀會在 12~36 小時內出現,但有些寶寶會在 14 天後才出現症狀。通常會先出現便祕的情形,其他症狀則包含沒精神、全身無力、沒食慾、昏睡、呼吸困難、煩躁或哭鬧,甚至癲癇(Epilepsy)等。若父母們發現孩子有這些症狀,且近日曾餵食寶寶蜂蜜或含有蜂蜜的食品,請盡快送醫治療。肉毒桿菌中毒算是嚴重的情況,若於良好的醫療照顧下,死亡率約 2.0%,否則死亡率相當高。(推薦閱讀:嬰兒第22週:寶寶 5 個月的照顧須知、注意便祕和假咳嗽) 其他食物也可能有肉毒桿菌 肉毒桿菌是自然界中十分普遍的細菌,在灰塵、土壤中可能都存在。除了蜂蜜外,甘蔗、甜菜製成的糖蜜或玉米糖漿,根莖類食物如地瓜、胡蘿蔔等,都可能含有肉毒桿菌孢子。雖然肉毒桿菌不耐高溫,但其孢子並無法輕易用高溫殺死,因此,在製作寶寶離乳食品時,請謹慎使用甜味添加劑,並將食材確實清洗乾淨再烹煮。(推薦閱讀:哺乳媽媽如何斷奶?抓準斷奶時機、循序漸進並注意鐵質補充)


嬰兒期的照顧

幫新生寶寶洗澡:簡單上手的安全指南

新手爸媽不免都會對幫寶寶洗澡感到緊張,但其實只要掌握好訣竅,很快就會上手了。因為新生兒寶寶們的皮膚很脆弱,身體也不會有什麼髒汙,不需要天天洗澡或用清潔用品,除非寶寶流很多汗,那麼可適當清潔就好。以下告訴新手爸媽如何幫新生兒寶寶洗澡。 寶寶洗澡前的準備 請先將雙手洗乾淨,確認指甲已剪短並修整齊了,準備好以下物品: 小澡盆 紗布澡巾 浴巾 換洗的衣物 尿布 關於寶寶的洗澡水溫,專家的說法眾說紛紜,因為寶寶的皮膚很敏感脆弱,有些醫師建議攝氏 28 至 32 度,但有些則認為 37 至 38 度最佳。建議大家在開始洗澡前,請先用手測試水溫,避免過熱或過冷。除了洗澡水溫要注意之外,也記得要將空間的室溫調暖,以免寶寶離開溫水時著涼。 新生寶寶的洗澡流程 1. 將寶寶放在更衣墊子上,脫下所有衣服,只保留尿布,然後用浴巾包裹身體。 2. 將澡巾浸濕,擰掉些許水分後,從寶寶的鼻子向外擦拭眼睛,並一次到底,不可來回擦,另一隻眼睛則用澡巾其他的部分擦,避免有細菌交互傳染的機會。接著像額頭、臉頰等部位,也都是由內往外、由上往下的方式擦,在清潔耳朵時,注意不要擦到耳道內。 3. 接著要讓寶寶的下半身浸入澡盆內,先用一手的手掌,托住寶寶的頭和肩頸,另一手托著屁屁,以讓寶寶輕靠著您的方式抱起來,建議讓屁屁先浸水,可使寶寶適應水溫。 4. 用大拇指及中指壓住寶寶兩耳,以防止水跑進耳朵,再用澡巾擦洗寶寶的頭髮,注意別讓太多水流過臉部。身體的部分可用手指頭來擦洗,如手肘窩和屁股溝等皺褶處,較易藏垢,記得搓洗乾淨。身體正面洗淨後,再換洗背面。幫寶寶翻面時,用手扶著腋下並撐著寶寶的軀幹,不需用力只要輕輕轉過來就好。 5. 洗好後將寶寶抱出澡盆,用乾淨的浴巾擦乾身體,連皮膚皺褶處也都要擦乾,最後換上乾淨的尿布和衣服,就完成囉! 幫寶寶洗澡的注意事項 洗澡時間最好不要在剛餵完奶,或是餵奶前,且洗澡過程中,都要用手扶著寶寶的頭和頸部,絕對不能讓寶寶獨自留在澡盆中。當寶寶覺得緊張不安時,不妨多對他們說話或唱歌,可幫助寶寶放鬆。


嬰兒期的照顧

用手傳遞愛!這樣按摩寶寶就對了

嬰兒真的很可愛,讓人很想好好呵護一下,父母平時照顧寶寶時,有沒有多和寶寶互動呢?推薦一個活動:按摩。有時候幫寶寶按摩,不但可以增進親子間的關係,對寶寶的身體也有所助益。因此,有時間時不妨幫寶寶按摩一下,藉由按摩傳達對孩子的愛,為親子間增添更多的樂趣! 按摩嬰兒的好處 幫嬰兒按摩時,嬰兒和媽媽的體內,都會產生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Oxytocin),若爸爸在一旁觀看,體內也會產生催產素,按摩寶寶的好處包含如下: 寶寶比較容易放鬆、不容易沮喪。 寶寶比較不會哭鬧與焦躁不安。 寶寶較容易哄睡,睡眠品質也會比較好。 減緩寶寶肚子的不適、長牙期的疼痛、強化肌肉生長。 對於有產後憂鬱症,或是可能有憂鬱症(Depression)的媽媽,按摩寶寶可舒緩自己的情緒,並預防憂鬱症。 爸爸按摩寶寶,則可增進和寶寶的感情,對自己也有減壓的效果。 按摩嬰兒的注意事項 幫嬰兒按摩,對於父母及寶寶都有好處,但在按摩前,以下5點一定要知道: 每天可在的固定時間幫寶寶按摩,寶寶會很期待、很享受,但請盡量在時間充裕時按摩,不要在很忙時硬挪出時間,匆匆忙忙地按摩。 寶寶沒有進食或空腹時,盡量不要按摩肚子,他會感到不舒服;也不要在寶寶很飽的時候按摩肚子,他有可能會吐。 按摩的環境要舒適,溫度至少要攝氏24度,才不至於讓寶寶覺得冷,可以在床上按摩,在寶寶身體下鋪條毛巾,放點柔和的音樂,或是單純地對寶寶說話、唱歌。 若要用油來按摩寶寶,盡可能選能吃的、沒味道的油,例如椰子油、葡萄籽油、橄欖油、杏仁油、酪梨油等,都很不錯,因為寶寶的皮膚容易吸收,而且就算寶寶吃到了,也很容易消化掉。 尊重寶寶的感受,如果在按摩時,寶寶轉過身去、皺眉頭或是哭了,就先別按摩。 按摩的方式 按摩可以讓寶寶感到舒服,以下介紹按摩不同部位的方式: 頭部:將雙手放在寶寶頭的兩側,從頭部開始按摩,到身體兩側,再到腳趾。按摩完後,再以指尖在寶寶頭部畫小圓圈。 臉:將雙手合十(如禱告一般),放在寶寶額頭中央,再將雙手打開,分別向外輕輕推,再來用拇指從寶寶一邊的臉頰,撫摸至上嘴唇,再到另一邊臉頰,像是在畫微笑曲線,下嘴唇也做相同的按摩。 胸部:將雙手平放在寶寶胸部,往外推向兩邊。 肚子:用指尖在寶寶肚臍下方,順時鐘方向畫橢圓型(遵照腸胃蠕動方向),再將指尖從寶寶肚子其中一側,以畫對角線方式按摩至另一側(有如在畫X一樣)。 腿和腳:按摩者一手抓寶寶的一邊腳跟,另一手從寶寶大腿上部一路往腳踝輕輕撫摸、按摩,再反方向從腳踝按摩至大腿。再來以拇指輕抹寶寶的腳,輕輕把寶寶的腳趾拉直、撫摸。另一隻腳做相同動作。


營養不良

小心兒童營養不良!原因徵兆與治療

提到兒童營養不良(Malnutrition),大部分的人會想到營養不足,也就是沒攝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讓身體正常發育。事實上,營養不良包含了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營養過剩指的是攝入卡路里超過身體所需。不過,本文只著重於營養不足的情形。 營養不良的原因 不好的飲食習慣與飲食的選擇,是營養不良的罪魁禍首。孩子沒有吃進足夠的食物、所攝取的食物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或是某些疾病引發吞嚥困難等,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另一個常見的原因,則是心理因素,患有憂鬱症(Depression)的小孩,經常伴隨不良的飲食習慣,因而導致營養不良。在發展中的國家,營養不良則可能是糧食短缺,或糧價過高造成的結果。 營養不良的徵兆 下列是營養不良可能出現的症狀: 脂肪減少、肌肉減少、反覆畏寒 呼吸問題(呼吸困難) 憂鬱 感到疲倦或筋疲力盡 坐立不安、暴躁易怒 傷口癒合時間延長 感染及生病恢復時間延長 低血壓的風險提高 手術併發症的風險提高 白血球減少導致免疫系統較弱 兒童若嚴重營養不良,會出現下列情形: 皮膚變薄、乾燥、缺乏彈性 頭髮乾燥或掉髮 臉頰與雙眼凹陷 心臟、肝臟及呼吸衰竭 嚴重的營養不良,會使兒童行為發展遲緩,甚至影響精神層面,若8~12週沒進食(完全沒有攝取任何卡路里),將導致死亡。即便接受治療,營養不良仍然會對兒童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精神與消化系統終其一生都會受損。 如何治療營養不良? 治療模式取決於營養不良的嚴重程度,病情愈嚴重,所需的時間就愈長。倘若有其他潛在的疾病,應該先處理好疾病的問題。所有的照護與治療,都應考慮小孩的需求與喜好。治療計畫通常包含特定飲食菜單,與營養補充品,目的是確保孩子的飲食均衡與健康。除此之外,還會密切注意小孩的飲食情形,確保獲得足夠的卡路里與營養。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您替孩子準備的食物應包含5大類,均衡的飲食與足夠的營養,才能避免營養不良。


其他健康問題

好聚好散!「痛苦的」離婚可能危害小孩終生健康

父母離婚對小孩而言是一樁悲劇,這件痛苦的事,不只傷害孩子的感情,甚至會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健康,有愈來愈多的證據支持這項推論。 早期壓力事件影響終生 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痛苦的離婚過程,對孩子的健康會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研究指出,父母雙方不歡而散,可能會使孩子在成年期間,更容易感冒。 根據一位來自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Pittsburgh)的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麥可墨菲(Michael Murphy)的研究,兒童時期的壓力,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以及發炎。因此,隨著健康惡化,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這份研究也揭示,兒童很容易受影響,在經歷家庭壓力事件後20~40年,患病的可能性會提高。 研究揭露家庭事件的負面影響 先前的研究中,專家了解到,父母離婚會使孩子往後的健康狀況較差,這份研究報告解釋了這個現象。此研究針對超過200位以上,暴露於普通感冒病毒的健康成人,結果顯示,一家和樂融融的人,比父母離異且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感冒機率低3倍。那些父母分居,但仍然保持聯繫的人,感冒的機率並不會比較高。 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薛爾頓·科恩(Sheldon Cohen)在研究中指出,他們的研究聚焦在免疫系統上,視免疫系統為重要載體,記載早期家庭衝突,帶來的終生負面影響。不過,他也提及,並非所有的離婚都會造成同樣的結果。有時,父母離異後仍保持良好的聯繫,可降低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後來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即便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它的確發現,父母離異與小孩生病風險提高有關,其中一項原因是,壓力經驗會增加病毒感染相關的發炎過程。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