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新生兒早產兒的機率約8~10%,每年約2萬多名早產兒出生。早產是新生兒死亡最常見的直接原因,因此父母不可不慎,更須對早產兒有正確認識。《Hello醫師》向你說明早產兒的定義,教你計算早產兒的矯正年齡,並介紹早產兒常見併發症與後遺症。
早產兒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早產兒有明確定義,在孕期20週~37週前生產,屬於「早產」;在20週前生產,由於胎兒存活率低,視為「流產」,而滿37週生產則稱為「足月」。
而早產依據週數不同,又可分為不同階段:
- 未滿28週:極早期早產兒
- 28~32週:早期早產兒
- 32~34週:中期早產兒
- 34~36週:晚期早產兒
由上可知,即使新生兒至36週才出生,仍屬於早產兒,只是胎兒成熟度較其他階段高。此外,早產兒也可依體重區分:
- 出生體重<2500克:低體重早產兒
- 出生體重<1500克:極低體重早產兒
基本上體重愈低、週數愈早,早產兒的健康狀況愈差。依據江婦產科的衛教資料,半數以上極低體重早產兒須仰賴呼吸器呼吸,並有呼吸窘迫、壞死性腸胃炎、視網膜病變等後遺症。而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則進一步說明,22週前出生的早產兒存活率很低,須滿23週存活率才會提高;而滿28週後出生的嬰兒死亡率會顯著下降。若新生兒在23~26週出生,每安胎成功1天,存活率就會提高3%。(延伸閱讀:生產要自然還是剖腹?了解差異,聰明做選擇)
早產兒要算矯正年齡
由於早產兒在母親體內時間不足,身體機能未完全成熟,因此早產兒2歲前的身高、體重、頭圍等生長指標,以及認知發展或副食品添加時間等,都須採用「矯正年齡」評量,待嬰兒滿2~3歲後,就能使用實際年齡評量。(延伸閱讀:寶貝體重、身高有達標嗎?「兒童成長曲線」一張表秒懂寶寶發育)
- 矯正年齡的計算方式:「現在日期」-「預產日期」=「矯正年齡」
舉例來說,若母親預產期是9/1,到10/1時,矯正年齡就是1個月,11/1時矯正年齡就是2個月,以此類推。無論早產兒實際年齡為何,在2~3歲前,父母都須將矯正年齡加上去,評量各個生長指標。
例如7/1出生,預產期9/1,到12/1時,寶寶實際年齡雖為5個月,但矯正年齡有3個月,因此寶寶須視為2個月大來看待與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