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生在診間坐下後,一臉委屈地說「醫生,我香港腳擦藥好幾個月都沒好,家人都嫌我腳臭,叫我不要靠近他們。」楊先生腳抬起後,一雙腳宛如珊瑚礁般佈滿坑洞。醫師仔細觀察後表示:「你這是足蹠蠹蝕症,不是香港腳,若誤用香港腳藥膏反會讓症狀惡化。」
足蹠蠹蝕症會導致腳臭和脫皮,經常與香港腳混淆。《Hello醫師》向你說明何謂足蹠蠹蝕症,解釋足蹠蠹蝕症的原因和症狀、好發足蹠蠹蝕症的高風險群。
足蹠蠹蝕症是什麼?怎麼念?
足蹠蠹蝕症(Pitted keratolysis)是一種因細菌感染導致腳底角質溶解,形成無數坑洞的疾病,因此又稱為「點狀角質溶解症」或「凹陷型角質溶解症」。
病名中的「蹠」(ㄓˊ)意為腳掌,「蠹」(ㄉㄨˋ)指蛀蟲,「蝕」則意如其名,指受侵蝕的狀態,合併起來便是腳掌受蛀蟲侵蝕的疾病,而這個蛀蟲則是細菌。
足蹠蠹蝕症的原因:腳底多汗、悶濕
台灣氣候炎熱潮濕,腳底很容易流汗,若又長時間穿著悶熱不透氣的鞋子,便很容易滋生細菌、感染足蹠蠹蝕症。細菌會侵入角質,在角質中增生繁殖並在過程中產生蛋白酶,分解皮膚角質形成凹洞,此分解過程也會釋放硫化物而產生惡臭。
導致足蹠蠹蝕症的常見細菌如下:
- 放線菌屬(Actinomyces)
- 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
- 剛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
- 不動蓋球菌(Kytococcus sedentarius)
- 鏈黴菌屬(Streptomyces)
這6種人最容易有足蹠蠹蝕症
- 運動員
- 工人
- 農民
- 軍人
- 學生
- 長時間穿包鞋的上班族
足蹠蠹蝕症還是香港腳,傻傻分不清?
足蹠蠹蝕症十分容易和香港腳混淆,因為兩種疾病皆會導致腳底有脫皮狀並產生臭味,但足蹠蠹蝕症事實上並沒有脫皮,而是角質直接遭侵蝕,因此形成凹陷;反觀香港腳則會有脫皮和掉屑,且皮屑會卡於脫皮處、紋路與趾縫中,是兩疾病最主要的差異。
在病灶分布的部分,足蹠蠹蝕症多發生在足底承受重力之處,如腳掌前端、腳跟或接觸底面的趾頭,而香港腳的病灶範圍則多以趾縫、腳掌前端為主,較少出現於腳跟。
除臭味外,足蹠蠹蝕症僅可能出現輕微癢症或完全不癢,而香港腳則通常會癢、刺痛且有灼熱感,還可能出現水泡、破皮、紅腫及糜爛狀。兩者相比之下,香港腳的症狀較多樣化,也較嚴重,若久病未治有可能會出現傷口和潰爛,進而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6招改善足蹠蠹蝕症
足蹠蠹蝕症是細菌所致,所以可使用外用抗生素藥膏,加上調整生活習慣,避免腳部長期處於悶濕狀態;但切記不可使用治療香港腳的抗黴菌藥膏或其他含有類固醇成分的藥膏,此兩種藥膏無法殺死細菌,還可能導致症狀惡化,患者不可不慎。
以下提供6點建議幫助改善足蹠蠹蝕症:
- 保持腳部乾爽
- 易流腳汗者可使用止汗劑
- 穿著透氣通風的鞋子和吸汗力強的棉襪
- 盡量輪流穿不同雙鞋,讓鞋子有時間通風或排濕
- 若需長時間穿著包鞋,建議多帶幾雙襪子替換
- 游泳、淋雨或洗澡後,盡快將腳部擦乾,避免造成細菌易生長的潮濕環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