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消化問題

除了常見的消化道相關疾病,其他關於消化不良、飲食、健檢、失禁等其他與腸道健康的議題我們都應該關心。在此分類中,你可以找到更多消化問題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其他消化問題

這3個原因讓你放屁不斷!便祕和腸躁症別輕忽

隨著飲食習慣的不同,每個人的放屁次數也不一樣,平均每天約14~23次。究竟為什麼有時候屁特別多?如何減少放屁?放屁很臭的原因為何?《Hello醫師》一次為您說明! 1.吃飯會吞入氣體,吃太快氣更多 在用餐吃喝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吞入空氣,人體雖會藉由打嗝排出多餘氣體,但仍有部分進入腸道的氣體,會以放屁的方式排出體外。 放屁為消化系統的自然反應,不過,若進食速度太快、邊吃飯邊說話,或使用吸管喝飲料等,可能吞入更多空氣,提高放屁的機率。 2.吃這些食物易放屁 高纖、高澱粉、或含棉子糖(Raffinose,一種複合糖)、糖醇(化學結構與糖相似的醇類)的食物,較難被身體分解,而且容易在消化過程中產生氣體。多數氣體都是無味的物質,如氮氣、氫氣、氧氣、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僅有少數物質的氣味較強烈,例如有臭雞蛋味的硫化氫、有糞便味的吲哚和糞臭素(3-甲基吲哚),以及氣味刺鼻的氨、揮發胺和揮發脂肪酸。 常見的易產氣食物包括: 豆類:豆干、豆腐、豆漿、大豆、豌豆、紅豆、綠豆 根莖類:地瓜、芋頭、馬鈴薯、南瓜、玉米、山藥、糯米 十字花科蔬菜:綠白花椰菜、紅白蘿蔔、高麗菜、青椒、洋蔥、小白菜、大白菜、蘆荀 奶類及乳製品:牛奶、調味乳或其他乳製品 碳酸飲料:汽水、啤酒、氣泡水 3.便祕和腸躁症也可能導致屁變多 除了上述原因外,便祕與腸躁症也會增加放屁次數。便祕時,糞便與食物殘渣會囤積在腸道中,持續發酵與產生氣體,使腸道必須頻繁放屁來排氣;腸躁症由腸道肌肉收縮異常所引起,會影響消化與排便狀況,造成便秘、脹氣、放屁及腹痛等症狀。 其他腸胃或消化問題也可能增加放屁次數,例如:乳糖不耐症、果糖不耐症、乳糜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胃食道逆流、克隆氏病、潰瘍性結腸炎、胃潰瘍、胃輕癱、胰臟炎、孕婦分娩時,以及其他腸胃阻塞疾病等。 5招減少產氣、促進排氣 多數情況下,屁變多只是飲食習慣出問題,造成身體負擔過重,只要改掉壞習慣,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脹氣與頻繁放屁的問題就會漸漸改善。以下提供5點改善小建議: 少吃碳水化合物 吃東西時細嚼慢嚥 多喝水 剛吃飽後別躺下 用加熱墊暖和肚子,幫助放鬆大腸肌肉,促進排氣 若除了屁變多,還出現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頻繁腹瀉或便祕或體重突然變輕等狀況,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改善放屁的同時,別忘了保養屁股 當腸胃處於緊張不適的狀態時,排便可能會刺激肛門,排氣也可能排出糞水或汙穢,此時若未妥善清潔與保養肛門,可能造成進一步的刺激,影響肛門健康。   保養肛門最好也最基礎的做法,就是從「擦屁股」做起。擦屁股雖然是日常動作,卻會直接大大影響肛門的皮膚健康。肛門的皮膚組織因富含水分與油脂而擁有彈性,有助糞便蠕動與肛門開合。使用衛生紙擦肛門雖然簡單方便,但若擦拭次數較多或力道較大,很容易損壞肛門皮膚,造成破皮,甚至導致肛門搔癢症,或讓細菌入侵而引發感染。   肛門理想的清潔方式為水洗,但水洗較不方便,因此,建議可使用濕式衛生紙擦拭屁股。濕式衛生紙富含水分,擦拭起來比一般衛生紙更溫和,清潔力也更好,可以更有效的保護肛門健康,尤其是在腸胃不舒服的時候,而且也具備好攜帶、使用方便的特點。   但在挑選時,建議挑選無酒精或其他刺激成分的濕式衛生紙,以免過度刺激肛門,或引發過敏症狀;另外,在材質部分,為避免馬桶阻塞,最好選用以紙漿製成、可溶於水的產品,可直接丟入馬桶,對環境也更加友善。 最後,在使用濕式衛生紙擦完屁股後,請記得再以一般衛生紙吸除多餘水分,保持屁屁乾爽。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看更多 其他消化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消化問題

短腸症候群

短腸症候群的定義短腸症候群是指小腸(Small intestine)因先天因素,或手術而遭到部分切除,使得剩餘的腸道功能,無法滿足身體所需,造成營養成分吸收不良。 短腸症候群有多常見? 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短腸症候群的症狀下列為常見的短腸症候群症狀,不過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因此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腹瀉。 疲勞。 大便呈現灰白色、油脂多。 腫脹(Edema,又稱水腫),尤其是腿部。 大便極為惡臭。 體重減輕。 脫水。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師? 如果您有上面列舉的任何徵兆或症狀,或是有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與您的醫師討論您的身體最可能是什麼情況,是最好的作法。 短腸症候群的原因因為小腸負責吸收食物裡的營養成分,所以若體內一半或超過一半以上的小腸被切除,身體將無法吸收足夠養分,以保持健康、維持體重。而有些嬰兒出生時,會因先天因素切除小部分,或一大部分的小腸。短腸症候群大多是因為手術切除小腸後造成的。下列是必需將小腸切除的手術: 小腸被子彈射擊造成槍傷,或其他外傷導致小腸損傷。 嚴重的克隆氏症患者。 新生嬰兒因為早產,有部分腸道壞死現象。 短腸症候群的風險因素請諮詢您的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短腸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短腸症候群? 如果您的身體出現任何症狀,或是您的小腸已經切除一大部分,您的醫師可能會推測您患有短腸症候群。為了確認實際情況,醫師會為您做身體檢查,並進行一些檢查,包括: 血液檢查。 糞便檢查。 胸部、腹部X光。 上腸胃道攝影檢查(Upper GI series):接受檢查的人喝入顯影劑(Barium,又稱鋇劑),是一種白色乳狀濃稠液體,會暫時性附著在腸胃道內壁,而在X光上會呈現白色以利觀察,檢查範圍是喉嚨、胃、小腸。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T):這是一種功能強大的X光檢查,能拍攝身體各部位的詳細照片。 超音波(Ultrasound):利用聲波反射原理建立器官的影像。 骨質密度檢查。 肝臟生檢(Liver biopsy,又稱為肝臟穿刺切片檢查):醫師會使用空心針,從腹部穿刺到肝臟後,抽取一小部分的肝臟組織進行檢查。醫師會使用電腦斷層掃描或超音波,以確認針要插入腹部的正確位置。肝臟生檢的過程大約只需要5分鐘的時間,但您可能需要好幾小時靜養、復原。 除了這些檢查,您的醫師可能會問一些關於您症狀的相關問題,例如: 您現在的身體狀況如何? 您的症狀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您是否有其他需要注意的醫療狀況? 您現在的體力狀況如何? 您是否有腹瀉的情況? 您在吃任何的食物後,是否有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 有什麼能幫助您症狀獲得改善的情況?什麼情況會使症狀變得更惡化? 短腸症候群如何治療? 治療短腸症候群的目標是讓症狀可以舒緩,同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營養成分。下列為營養成分的高卡路里飲食: 含有鐵、葉酸(Folic acid)、維生素B12等重要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 含有足夠的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的食物。 必要時,注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能促進特殊生長因素的營養成分。且服用可以讓腸道蠕動減緩的藥物,能夠使食物能在您的腸道裡停留得更久。若您的身體吸收的營養成分不足,可以採用全營養注射劑(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是一種經由靜脈注射的全營養注射劑,能夠讓短腸症候群患者身體獲得特殊營養配方。您的醫師會為您選擇適合您的全營養注射劑,與適當的注射劑量。在接受靜脈注射全營養注射劑的同時,您也可以正常吃東西、喝飲料。在某些情況下,短腸症候群的患者需要進行小腸移植。 短腸症候群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短腸症候群: 了解適合您的飲食項目:每個人適合吃的食物都不同,因此短腸症候群患者並沒有制式的最佳飲食清單。一般而言,短腸症候群患者請食用精益蛋白質,如肉、乳製品、蛋、豆腐、和低纖維的糖類如白米、麵食、白吐司。請避免吃甜點和脂肪。您的營養師可以幫助您,找出最適合的食物。 保持積極、活躍:運動有助於您的身心健康,您的醫師會告知您適合的運動,如果您有靜脈注射治療,也請詢問醫師,您可以從事的運動。 多請求他人協助:家人、朋友,社區鄰居,都能提供實質的協助,也能載您去看醫師,或是傾聽您治療過程的壓力,讓您的情緒得到舒緩。您也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心理輔導員的專業協助。 多跟其他病友交流、學習:短腸症候群的病友、支援團體,往往能提供適當建議、協助。您可以就近加入短腸症候群病友支援團體,或是加入線上病友粉絲團,獲得更多幫助。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消化問題

就靠這3招!判斷您腸道蠕動是否健康

想知道您的身體健康狀況嗎?從您的腸道蠕動情況來觀察是最簡單的事情之一,或許這句話聽起來像是開玩笑的,但卻是千真萬確。研究發現,腸道裡有不少多元化的細菌,並且與腸道蠕動具有關連性。因此,您不可不知關於腸道蠕動的3件事:頻率、健康狀態、大便顏色。 1. 腸道蠕動的頻率 對大多數人而言,正常的腸道蠕動頻率是每天1次,但並不是人人如此。因為,腸道蠕動的頻率標準範圍是,每天3次且每週3次。有些人的腸道蠕動是每天2~3次,這可能是由於體內的代謝速度較快,有較多有益的細菌幫助消化,或是吃的食物多寡導致。 腸道蠕動的頻率也取決於您的身體健康狀況,患有腹瀉(Diarrhea)的人,每天可能會有3次的腸道蠕動,而有便祕(Constipation)的人,1星期內腸道蠕動的次數則可能少於3次。對身體而言,腸道蠕動是排除體內毒素(Toxin)、酸(Acid)最重要的方法,因此腸道最好每天都能蠕動。 2. 腸道蠕動的健康狀態 要確認您腸道蠕動的健康狀態,可以使用布里斯托(Bristol)大便分類法: 第1型:大便一顆顆、分開來,堅硬得像顆小球。 第2型:大便一塊一塊,表面凹凸不平,香腸的形狀。 第3型:大便像香腸的形狀,表面有裂縫。 第4型:大便形狀像香腸或蛇,表面光滑、柔軟。 第5型:大便是柔軟的塊狀,斷面清楚,且大便容易通過腸道。 第6型:大便邊緣破碎、鬆軟,呈現糊狀。 第7型:大便是液體狀,無固體塊狀、無法成型,完全成水狀。 如果您的腸道蠕動屬於第4型,那恭喜您擁有健康的腸道蠕動。如果您的腸道蠕動接近第1型,那您可能有便秘;如果您的腸道蠕動接近第7型,那您可能有腹瀉。而這也比較難對付和治療,且腹瀉會導致身體對食物的養分吸收不良(Malabsorption)。 3. 大便的顏色 信不信由你,大便的顏色是很重要的!大便最理想的顏色是適中到暗黑的棕色,就好像是牛奶巧克的顏色一樣。大便的顏色會因為您吃的食物受到影響,如:您吃了甜菜(Beet),大便可能會是紅色的、葉菜類會讓大便成綠色、有些特定的藥物,會讓大便呈現白色或泥土色。但是您絕對要留意大便是否是烏黑的顏色,因為這可能是上腸胃道(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流血的徵兆。


其他消化問題

消化功能低下~5原因和5種緩解方法

若您發現吃完食物後,消化的狀況不是很好,甚至有些低於常人的症狀,那麼有可能是因為不良飲食習慣所造成的狀況。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您出生前或出生時,發生的某些狀況所導致。下列的5種狀況,是有可能造成您消化功能低下的原因。 5種造成消化功能低下的原因 1. 剖腹產(Cesarean section) 相較於自然產的寶寶,剖腹產寶寶比較無法從母體獲得腸胃道的益生菌群。因此,寶寶體內的好菌比例,會遠低於自然產寶寶,而且酵母菌及寄生蟲的比例也會相對的高。 2. 懷孕期間產婦健康不佳 研究顯示,母親懷孕期間的健康狀況,與嬰兒出生後的情形有相對的關聯性。若您懷孕期間發生任何健康問題,或是身體狀態無法處於良好的狀態,都有可能會發現您的寶寶有缺乏腸道內好菌的狀況發生。 3. 過早使用配方奶或固體食物 寶寶出生後,能夠持續地經過母乳得到媽媽體內的腸道益菌。再者,因為母乳富含寡糖(Oligosaccharides),能夠幫助消化道中的益菌生長。若您無法為寶寶提供奶水,請考慮使用益生菌或益生菌補充品,好讓寶寶能擁有健康的消化道。 4. 暴露於抗生素中 抗生素能夠殺死細菌,但好菌也會同時被消滅。因此,若您懷孕期間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尤其是最後三個月,請服用能抵抗抗生素的益生菌補充品,也就是那些能夠存活於抗生素下的好菌,這樣一來,對您與寶寶都是最好的選擇。  5. 家族過敏史 具家族過敏史的孩童,比起無過敏史的孩童,罹患哮喘、濕疹、過敏性鼻炎(也稱花粉熱,Hay fever,或季節性鼻炎 Seasonal rhinitis)的機率高達2~3倍。根據世界過敏組織的研究顯示,早期頻繁的使用益生菌能夠減少一定程度遺傳帶來的風險。 5種有效改善寶寶消化功能的方法 1. 選擇新鮮食物及非加工食物 除非特殊情況,不要給您的寶寶食用加工食品。因為加工食品通常含有大量脂肪、精製糖及鹽,這些成分不但難以消化,還能夠長時間停留在消化道裡,造成您消化功能低下。 2. 仔細咀嚼 良好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只要食物好好地咀嚼,後續消化系統的工作量就能減輕。如此一來,消化道可以專注於其他任務,而不是得分心地將食物分解成更小的碎塊。 3. 保持身體的水分 水能夠解毒,也能潤滑消化道,因此,多喝水能夠改善消化功能低下的症狀。若您的孩子喜歡喝碳酸飲料,也請限制孩子的碳酸飲料量,因為碳酸飲料會增加胃酸濃度,使得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4. 多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鼓勵孩子多吃發酵食品,因為發酵的食品富含了許多益生菌,如不辣的泡菜或天婦羅。或者在飯後30分鐘吃一些優格或克菲爾菌(Kefir)。當您在購買優格或克菲爾菌時,請先看標籤尋找是否活菌成分。 5. 補充益生菌(Probiotics) 和益生元(Prebiotics) 益生元能幫助益生菌生長,因此,攝取大量的益生元與攝取益生菌一樣重要。兩者並存才能於腸道中發揮及維持健康菌群的功能。益菌生的主要來源包含韭蔥、蘆筍、菊芋(Jerusalem artichokes)、大蒜及尚未成熟的香蕉。


其他消化問題

飲食不健康金害!小心這3種消化毛病

人類的消化系統涵蓋範圍非常廣,從口腔、喉嚨、食道、胃、肝臟、胰臟、膽囊、小腸、大腸到肛門,都算在消化系統裡,且全部都能幫助身體消化食物,並獲取足夠的養分。因此,健康的飲食對身體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器官及細胞才能夠獲得必需的營養素。然而,基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有時候會沒辦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久而久之,這會讓消化系統運作受到影響。因此,若您有下列3項症狀,也請多多留意。 1. 便祕(Constipation) 在我們生活的一般飲食中,纖維攝取較少的人,和攝取高纖食物的人相比,得到便祕的機率也會比較高。那是因為,當纖維攝取量不足時,可能發生難以排便的情形。不過不需要太擔心,因為便祕通常只是短期的症狀,而且解決方式非常簡單,那就是從飲食中多攝取纖維、多吃蔬果、並且多喝水,就可以有效舒緩這個症狀。 2. 憩室病(Diverticular disease) 長期便祕會增加罹患憩室病的機率。當發病時,憩室會從結腸壁的地方突出,堵住糞便通過,使身體必須出更多力來使其移動,而這樣子的情形會導致憩室發炎。不過,若已經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那麼有效舒緩這個症狀就不是什麼難題,然而,若病情加重,可能就得住院觀察及治療。 3. 膽結石(Gallstones) 膽結石常見的症狀為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發燒、發冷、膚色異常及排泄物呈現灰色,若出現上述症狀,就必須立即就醫。膽結石是膽囊中的小石頭,存在於右下腹;若飲食缺乏纖維和攝取高膽固醇的食物,會大幅提高罹患膽結石的風險。最佳的治療手段就是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攝取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的水果,像是蘋果、酪梨、香蕉、西瓜、葡萄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除此之外,多攝取蔬菜,使用全穀類代替一般穀物也能幫助消化系統正常運作。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消化問題

剛吃完藥別躺下!藥卡喉嚨恐致食道灼傷

吃藥吞藥丸對小孩來說是個艱鉅的挑戰,不少人甚至長大後仍然很不會吞藥丸,但台灣人常吃藥,根據衛福部健保署資料,國人一年平均看診約 15 次,一張藥單平均開出 4.2 種藥,是美國的兩倍,一年吃下的各種藥物總和,高達數十億顆。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吃藥時,藥丸沒有順利吞下,在喉嚨和食道過久,可能導致藥物性的食道炎(Esophagitis)與食道潰瘍。以下將介紹如何避免藥物卡喉嚨,預防藥物性食道炎的發生。 6 原因吃藥卡喉嚨 多喝水、勿躺下防食道灼傷 藥物卡在食道裡是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主因,有些口服藥及抗生素,例如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如果停留食道過久,特別容易導致食道受損或發炎,膠囊類的藥品則更要小心,因膠囊遇水有黏性,較容易卡在食道,引發藥物性食道炎。以下提供幾個藥物性食道炎常見的六種原因,並告訴您如何避免藥物性食道炎。 水喝不夠:吃藥沒配水或喝水量不足,容易導致藥物卡在食道,一般建議吃藥時至少喝 100c.c. 以上的水,以減少藥物跟食道接觸的時間。 吃藥後馬上平躺:剛吃完藥就躺下,容易造成藥物停留於食道過久,導致食道受損,建議服藥後至少 10~15 分鐘再躺下較安全。另外,盡量避免在睡前一刻吃藥,因為睡覺時,唾液分泌及吞嚥次數都會減少,又因為平躺,將更容易造成藥物性食道炎。 躺著吃藥:服藥時應保持站立或坐姿,躺著吃藥或吃藥後馬上躺下,是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頭號兇手。 食道狹窄:有些人因為食道狹窄或是藥丸太大粒,容易卡在食道裡,這時可考慮請醫師開藥粉或藥水。如果還是得吞藥丸,可以試著一次吞一粒,並至少配上 100c.c. 的白開水。 年齡:隨著身體老化,消化的速度會變慢,食物停留在食道和胃的時間也就更長,又因年紀大,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較多,增加了藥物性食道炎的風險。 其他疾病:有些特殊疾病會導致食道變窄,不僅食物容易卡住,也增加藥物卡在食道的風險。 (同場加映: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食道炎的 5 大症狀 引發食道炎的原因很多,藥物引起的食道炎是其中一種,如發現吃完藥後發生以下症狀,很可能是藥物性食道炎。 吞嚥困難與疼痛 胸痛,吃飯時伴隨胸骨後方疼痛 胃灼熱(火燒心) 胃食道逆流 食慾不佳 一般藥物性食道炎,通常僅有食道灼熱感或吞嚥疼痛的症狀,配合醫師指示服用藥物,數天至幾週即可復原,不必過於擔心。不過曾有案例因藥物卡在食道過久,導致食道穿孔,因此應特別留意,吃藥後是否有不適的狀況。提醒一般民眾吃藥時,喝水量要充足、吃完藥先坐著或站立十分鐘,可避免藥物性食道炎上身。


其他消化問題

手術後的飲食原則:腹部手術篇

對手術後的患者而言,營養照護是非常重要的,但多數腸胃手術患者,在術後的胃口非常差,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免疫力差等情況。更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外科手術和腹部手術後的飲食方式,其實不盡相同(請參考另一篇:手術後的飲食怎麼吃?這些食物要多補充!) 最常見慢性腹痛 腸胃道手術後的飲食較需要注意,因為有些患者的腸道傷口,需視情況在術後禁食,且動過腹部手術的患者中,有93%會發生腸沾黏(Abdominal adhesions)的現象,所以不能吃高纖或是容易產氣的食材。腸沾黏大多不會出現特別的症狀,最常見的是慢性腹痛,但若變成完全的腸阻塞(Bowel obstruction),則可能會危及生命且必須動手術。 以下將介紹關於腹部手術後的飲食原則,但提醒大家,飲食方式仍需視手術與患者本身狀況而定,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同樣的飲食方式喔! 多數腸胃道手術患者為了要讓傷口癒合,加上胃腸道蠕動減慢,通常醫師會讓患者先禁食幾天,在排氣後且經醫師評估胃腸蠕動已恢復正常,並將鼻胃管拔除後,才能開始進食,且要少量多餐,並按照順序從流質、軟質到溫和的食物,循序式進食。 流質食物 腹部手術後,初期可以開始進食的患者,可先從完全無渣,或不刺激腸道蠕動的無油清湯開始喝起,接著攝取少量纖維且營養均衡的流質(液態)食物,例如魚湯、過濾的果菜汁等,但進食時間和攝取量都要按照醫囑。 軟質食物 這是指易消化、無粗纖維、質地軟且有營養的食材,適合作為腸胃手術後,或是有腸胃炎(Gastroenteritis)、憩室炎(Diverticulitis)、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一種慢性腸道炎症),甚至是口腔手術和喉嚨手術後的飲食內容。此與平時提倡的健康飲食方式稍微不同,主要為精製加工碳水化合物與罐裝蔬果,取代新鮮蔬果。例如罐頭蔬菜或肉(若太油請去油)、魚肉、蔬果汁、白米、白麵、白麵包、馬鈴薯泥等,水果類如香蕉、芒果、酪梨等,並且吃軟質食物時,也需適度喝水幫助消化(但不可過多)。此時期需要避免容易在腸道產氣的食材,如全麥麵包、全穀類、玉米、生菜(尤其是花椰菜、胡蘿蔔等)、豆類、堅果等高纖食材,以及碳酸飲料。 溫和食物 腸胃功能康復許多之後,可以開始吃些較天然食材了,但請選擇容易消化、不容易產氣、低纖且溫和清淡的,例如豆腐、瓜果類等,要避免高纖、辣或油的食物,如梨子、玉米、豆類、竹筍、蘿蔔乾,也要避免添加人工色素或防腐劑的產品,如蜜餞、咖哩和泡麵等。 最後,提醒病人要採取少量多餐,請別吃到撐,並記得術後的4大飲食原則:補充水分、多吃蛋白質、攝取足夠熱量來保持體重,以及注意營養均衡。


其他消化問題

放臭屁好尷尬~可能是健康警訊

沒有屁或排泄物是香的,但是過於頻繁且濃烈的排氣仍暗示著不健康的警訊,放臭屁多半是與食物種類,或是飲食不均有關,有些食物或藥物可能會導致屁味過臭,但是有時卻是潛在感染或消化道疾病的徵兆。若您發覺似乎頻繁放臭屁,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吃大量的高纖食物 某些蔬菜會使腸道氣體帶有異味,如花椰菜、高麗菜、洋蔥等,由於含有硫的成分,容易使氣體有臭味。 患有某食物不耐症 如果您天生無法消化某些食物,排氣時也可能會產生難聞的氣味。例如乳糖不耐症者因不能分解乳糖,故食用乳製品會在腸道滯留較久。麩質不耐症者如乳糜瀉患者,在免疫系統中有過多的麩朊抗體和麩質蛋白產生反應,導致小腸絨毛無法消化麩質而脹氣。若不確定自己是否有食物不耐症,可諮詢醫師是否自己有食物過敏的可能。 服用藥物 某些藥會產生臭屁,如抗生素可以殺死體內有害的病原,並破壞腸胃裡的一些好菌,若沒有這種好菌,除了有臭味,可能還會出現腹脹和便秘。若受此困擾,不要擅自停藥,請先跟醫生討論是否有更換藥物治療的方式。 便秘 大腸中若有糞便未排出,會使腸道產生細菌和臭味。一般而言,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即被定義為便秘。請留意排便頻率及排泄物的形狀與顏色,一般認為棕色至黃色,形狀如香蕉最為理想。在有便意時要盡快如廁,平時也要有培養便意的習慣。 若自我檢測後並非以上之原因,另有以下可能,須多留意並即早治療: 細菌感染 有些細菌會引起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通常比正常情況下有更多氣體和臭味,尤其是消化道感染患者,經常有腹痛及腹瀉情況發生,此症狀若經確診,醫師多半會開立抗生素藥物治療。 大腸癌 雖然罕見,但仍具可能性所以必須注意。當在消化道中形成瘜肉或腫瘤時,會引起部分腸阻塞,從而導致氣體堆積和腹脹。如果排出異味氣體加上感覺身體不適,且症狀無法靠飲食和藥物改善時,請尋求醫生進行全面檢查。大腸癌的治療方式因癌症階段而異,包括切除腫瘤手術或化療以殺死癌細胞等。 多數情況下,有臭味或無氣味的脹氣,是忽略徵兆的原因。但是時常排放氣體並伴隨著嚴重的痙攣或腹痛、體重下降、血便,或腹瀉與便祕反覆交替等,都請盡速就醫檢查 。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