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類型、症狀與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于承宇 · 更新日期:2022/10/25

    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類型、症狀與治療

    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痣的存在,它可能長在臉上、手上或是任何部位,不過,你知道這些看似無害的痣,有可能成為黑色素瘤(Melanoma),並可能造成皮膚病變導致癌症嗎?《Hello醫師》將帶您了解黑色素瘤是如何產生?以及該如何預防以避免危害我們的健康。

    黑色素瘤如何生成、與痣的關係

    簡單來說,黑色素瘤就是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在皮膚上過度堆積或聚集,造成皮膚表面產生黑色的斑塊。痣的生成是因為黑色素堆積而成,但並非所有黑色素瘤都由身上的痣演變而來;黑色素瘤除了可以從痣轉變之外,也可能出現在身體其他部位。

    黑色素瘤的好發族群:

    • 年齡:大多為20~50 歲的成人
    • 生長部位:男性主要長在背部,女性則以腿部為主。

    紫外線是造成黑色素瘤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會破壞皮膚細胞的 DNA。當然,這並非呼籲大家完全遠離陽光照射,畢竟想獲得足夠維生素D,仍須適度地曬太陽;但切記要做好防曬,避免在大太陽底下曝曬時間過長,若造成皮膚反覆曬傷,就容易提高罹患皮膚癌機率。

    皮膚愈白,通常更容易曬傷,這也是為什麼白人罹患皮膚癌機率高居所有人種之冠;除了膚色,如果身上痣特別多,或是家族有黑色素瘤病史,也要特別注意預防黑色素瘤的產生。(推薦閱讀:皮膚曬傷怎麼辦?前中後期這樣照顧

    黑色素瘤的症狀與類型

    想要區分黑色素瘤和痣,可以從大小、形狀和顏色著手觀察:

    • 大小:痣的直徑通常不會超過6毫米(mm),但黑色素瘤則通常會大於這個尺寸,並有逐漸擴大的可能。
    • 形狀:一般的痣都是呈對稱生長,兩側圓潤且顏色明顯,多呈現黑色橢圓狀;黑色素瘤的邊緣兩側則會呈現不對稱的形狀,例如:一側為圓弧,但另一側卻像是齒痕般的不規則形狀。
    • 顏色:黑色素瘤的顏色可能不像痣一樣只有單純的黑色,有可能偏中心的部分是黑色,但是外側是淡黑色或是咖啡色。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種可能為黑色素瘤的情況外,如果發現黑痣出現隆起、擴大、發癢或結痂、甚至流血,建議就診以獲得進一步診斷,提高及早發現黑色素瘤的機會。

    黑色素瘤也可能會長在眼睛,但個案極少;其生長位置是在眼球,而非眼皮或是眼睛周圍;因此,若在照鏡子時看到眼球有黑色斑點,或是視線感覺被遮蔽,請盡速前往醫院做檢查。(同場加映:舌頭生白斑和黑毛?秒懂7種口腔疾病

    黑色素瘤眼睛

    黑色素瘤的診斷

    為了確認到底是痣還是瘤?醫師可能會透過以下方式進行診斷:

    • 活體組織切片(Biopsy):也就是透過切除或針頭擷取部分受檢組織,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
    • 淋巴結切片:若黑色素瘤深度超過1毫米(mm),可能已經由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透過此方式可了解黑色素瘤是否有擴散跡象。
    • 其他的檢查方式:包含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核磁共振(MRI)或血液檢查等。

    黑色素瘤的治療

    若已經確定為黑色素瘤患者,早期發現且治癒的機率相當高,依據確診階段不同,有以下不同治療方式:

    • 手術切除:醫師可以在黑色素瘤的癌細胞還沒轉移之前,利用手術將它移除;為了避免周遭的皮膚內還藏有微量癌細胞,除了切除腫瘤外,周遭 1.5~2.5 公分的皮膚,也可能納入手術切除範圍。
    • 化療、放射線治療:當癌細胞已經從黑色素瘤經由淋巴系統擴散,單純的切除腫瘤就無法抑止癌細胞在其他部位肆虐,這時就需要利用化療、放射線治療等方式,將身體內的癌細胞殺死,而這樣的治療方法,有可能會損害其他正常的細胞,導致患者免疫系統癱瘓,身體變得十分虛弱。
    • 新興的免疫療法:考量化療及放射線治療對於人體的傷害程度,採用免疫療法可能對於癌症的治癒率有明顯提升,未來或許可成為末期癌症患者的另一線治療希望。

    黑色素瘤擴散致死率高 預防首重防曬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擴散之後,致死率相當高;不管膚色偏黑還是偏白,想避免罹患黑色素瘤,建議做好防曬;以下防曬建議可供參考:

    • 避免戶外活動:若在夏天太陽特別毒辣的季節,最好避免在紫外線最強的時段在戶外活動,例如:早上10點至下午3點。
    • 物理防曬:如果偏好到海邊戲水、浮潛或衝浪等戶外活動,比起塗抹防曬油或乳液,建議更應利用物理防曬方式,例如穿著水母衣來遮擋過量的太陽光照射。(推薦閱讀:曬傷恐增皮膚癌風險!黑痣變化要小心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于承宇 · 更新日期:2022/10/25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