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兒童視力保健攻略:8招幫助孩子遠離近視!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曹嘉儀 · 更新日期:2023/03/02

    兒童視力保健攻略:8招幫助孩子遠離近視!

    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導致視力惡化的高風險因素;衛生福利部建議家長,避免讓孩子長時間用眼,並且多安排戶外活動、每年定期接受視力檢查,及早預防近視等眼部疾病。

    《Hello醫師》帶您了解兒童視力保健的8大技巧,學習正確的用眼方法。

    兒童近視5大徵兆

    如果家中孩子開始出現以下狀況,建議儘早給眼科醫師進行檢查,恐為近視徵兆:

    • 常眼睛痛、頭痛
    • 常瞇眼睛或皺眉頭
    • 習慣揉眼睛
    • 習慣低頭、仰頭或歪頭
    • 看書、寫字靠太近

    兒童近視原因

    無論是看3C螢幕或是看書,只要是近距離(30公分以內)看東西,眼睛就要用力,而當眼睛長期處在用力、緊繃的情況下,近視度數就會增加;國健署在《兒童近視防治資源寶典》中指出,兒童常見近視的原因如下:

    • 孩童在昏暗燈光下看3C、看書
    • 在搖晃的車上閱讀
    • 睡覺時不關燈(視網膜細胞受刺激無法充分休息)

    高度近視的危害

    罹患近視之後,在用眼過度的狀況下,每年仍可能會增加75~100度的近視度數;近視500度以上即算高度近視,高度近視不僅會增加失明風險,也會提高以下疾病的發生風險:

    您孩子「遠視儲備」儲備量夠用嗎?

    國民健康署指出嬰幼兒的眼睛具備生理性遠視,可預防近視的發生,被視為眼睛的健康存款,若過快消耗遠視儲備量,則恐發生假性近視,進入近視危險期。

    • 0~3歲幼兒:150~200度遠視
    • 4~6歲幼兒:100~200度遠視
    • 7~8歲幼兒:100度遠視
    • 9~12歲幼兒:至少50度遠視

    視力保健8大方法:輕鬆遠離近視、眼部疾病

    守護孩子眼睛健康、預防近視,平時維持護眼習慣格外重要,依據衛福部提供的護眼原則,我們總結出8大視力保健方法:

    視力保健1:保持正確坐姿,維持35~45公分

    閱讀時避免趴著或躺著,應選擇合適高度的書桌椅,臀部坐滿椅面,雙腳要踩到地,看書或寫字則要保持35-45公分的距離。

    視力保健2: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使用電腦、手機、看書、寫字、彈琴、玩玩具等,都是屬於近距用眼活動(距離小於30公分),長時間使用眼睛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影響視力健康;建議每30分鐘的近距離用眼後,休息10分鐘,在休息期間可以進行一些眼部運動,如眨眼、眼球轉動等,幫助眼睛放鬆。

    兒童視力保健攻略:7招幫助孩子遠離近視困擾!

    視力保健3:每日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

    現代兒童過度依賴電子產品,少有戶外活動的機會,容易導致近視加劇;衛福部建議兒童每天至少要有120分鐘以上的戶外活動,避免用眼過度,同時增強孩童的視力和身體健康。

    視力保健4:早睡早起充分休息

    充足的睡眠除了對兒童身心健康格外重要外,也對視力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睡覺的時間最好在晚上10點前,讓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減少眼睛疲勞和視力問題。

    依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指引,兒童建議的睡眠時間如下:

    • 3~5歲:10~13小時
    • 6~13歲:9~11小時
    • 14~17歲:8~10小時

    視力保健5:均衡飲食,天天五蔬果

    均衡飲食也對視力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飲食中應該包含豐富的維生素A、C、B,以及深色蔬果,建議每天攝取種五蔬果,以提供眼睛充分營養。(延伸閱讀:不只缺乏維生素A會患夜盲症!出現5徵兆要注意,未及早治療恐失明

    視力保健6:兩歲以下避免看螢幕,兩歲以上每日低於1小時

    衛福部指出,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等電子類產品,LED所發出之藍光會刺激眼睛細胞,進而產生自由基,對視網膜細胞造成傷害;由於兒童水晶體清澈、透光率高,更容易受藍光傷害。

    衛福部建議2歲以下的嬰兒應盡量避免看電子螢幕;2歲以上的兒童,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並最好在家長的監督下使用。

    視力保健7:燈光亮度要注意

    注意家裡看書的光線要充足,用眼環境照度至少要350米燭光(lux)以上,書桌光線不直接照射眼睛,檯燈擺放位置應在慣用手的對側,如左撇子光源應放在右手邊(可購買照度計檢測亮度)。

    視力保健8:每年定期1~2次檢查視力

    即使的視力沒有出現明顯的問題,3歲開始也建議應每年進行1~2次眼部檢查,以便早發現潛在的視力問題,並及時進行治療;如果發現兒童的視力有異常,應及時就醫,遵從醫生的治療建議,以保護孩子的眼睛健康。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曹嘉儀 · 更新日期:2023/03/02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