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可以篩檢出子宮頸癌前病變,有助於及早治療,並大幅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不過,因為子宮頸癌潛伏期較長,因此建議成年女性要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以下《Hello醫師》將介紹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與公費補助對象、檢查流程與結果判讀。
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與公費補助對象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規定,自2025年起,擴大子宮頸癌篩檢補助項目與對象,包括子宮頸抹片檢查與HPV檢測;建議女性朋友善用政府補助,可以至各縣市衛生所或醫療院所(婦產科或家醫科)進行篩檢;不過,抹片檢查準確率非100%,建議可以進一步做HPV病毒檢測,同時接種HPV疫苗,從預防到早期發現雙管齊下。
| 公費篩檢項目 | 補助資格(免費) |
| 子宮頸抹片檢查 (傳統) | 25-29歲女性,3年一次 30歲以上女性,1年一次 |
| 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 | 35歲、45歲及65歲女性,當年一次 |
HPV感染是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女性除了定期抹片或HPV檢測外,也建議接種HPV疫苗,不僅可降低子宮頸癌風險,也能預防其他HPV相關癌症與菜花的發生;國民健康署也提醒,即使完成疫苗接種,25歲以上女性仍應每3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自費抹片檢查費用與差異
年齡小於25或不符合補助資格的女性,仍可考慮自費抹片篩檢,目前有傳統型與新型兩種檢查,兩者皆由醫師採檢,最大差異在於檢體處理方式:傳統抹片容易因經血、黏液干擾而降低準確度,薄層抹片則能完整保存細胞並去除雜質,準確率較高;自費費用與準確率比較如下表:
| 檢查項目 | 準確率 | 自費費用 (依各醫療院所為準) |
| 子宮頸抹片檢查(傳統) | 單次準確率約60~90%,連續三次陰性機率低於3% | 約500元 |
| 新柏氏超薄 (液態薄層) | 準確率更高,約達90% | 約1500元 |
子宮頸癌曾經是女性最容易得到的癌症,不過從民國84年台灣推動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子宮頸癌從女性
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下降至 111 年的第八名,發生率及死亡率也下降約7成。
誰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能夠有效防範子宮頸癌的發生,周維薪醫師(大象醫師)指出,雖然台灣(過去)補助3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的確是德政,但也造成大家以為30歲以上再做檢查就好的誤解。那誰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呢?
- 21歲以上女性:根據美國婦產科學會建議,每3年一次抹片檢查。
- 30歲以上女性:每3年抹片檢查,可合併 HPV 檢測。
- 65歲以上女性:若過去10年定期檢查,且20年內無嚴重癌前病變,可考慮停止檢查。
- 特殊族群:曾檢出 CIN2或CIN3、曾暴露於人工合成動情素(DES)、子宮頸癌高風險族群,應持續追蹤。
- 子宮切除者:若切除含子宮頸且非因癌症,通常不需再做抹片。
在沒有定期抹片檢查習慣的女性中,子宮頸癌致死率較高;不過,子宮頸癌其實是相對容易被治癒的癌症,只要能早期診斷與治療,就不需過度恐懼!
子宮頸抹片檢查介紹
傳統子宮頸抹片檢查是一個相對容易且快速的篩檢,可早期發現子宮頸細胞異常,研究顯示可降低約 60%~90% 子宮頸侵襲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以下為子宮頸抹片的檢查流程與檢查前後注意事項。
- 子宮頸癌早期通常無症狀,透過抹片能早期偵測,提高治癒率;零期癌治療率幾乎可達 100%。
- 檢查簡單、快速且多數人不會感到疼痛。
檢查流程與步驟(6分鐘護一生)
一般會由醫師操作整個流程:
- 躺上檢查床 → 置入擴陰器,露出子宮頸。
- 以小刷/木刮板分別取子宮頸表面與頸管入口細胞。
- 樣本塗抹於玻片或置入液基保存液(液基抹片)。
- 實驗室染色(Pap stain)並由專業人員顯微鏡判讀。
- 產出報告並回覆醫師與患者(多數院所約2 週內)。
- 通常檢查只需約6分鐘,大多數人僅感到輕微不適。
結果判讀與後續檢查
- 正常:無異常細胞;依醫囑定期追蹤(一般建議每 3 年一次)。
- 發炎/感染跡象:醫師評估是否需治療或安排追蹤。
- 細胞異常:
- 輕度異常(如 ASC-US/LSIL 等)→ 依情況再抹片或做 HPV 檢測。
- 高度異常或疑似癌前病變(如 HSIL、ASC-H、AGC 等)→ 安排陰道鏡+切片,進一步診斷是否確診癌症。
抹片檢查前注意事項
抹片檢查的最佳時機是月經結束後約第 5~14 天。
- 前 1–2 天避免性行為、陰道塞劑、灌洗與盆浴,並避開月經期進行檢查。
- 子宮頸急性發炎或剛做完電燒/冷凍/切片處置者,建議依醫囑延後。
抹片檢查後注意事項
- 輕微點狀出血或分泌物增加1–3天屬常見反應。
- 若發現鮮紅色出血、出血超過4天或出血狀況惡化(大量出血、劇痛或異常不適)應盡速回診。
- 1–2天內避免陰道性行為及放入陰道的器具或用品。
Hello醫師提醒您,抹片為初步篩檢工具,出現異常不等於確診,建議根據醫囑進行追蹤或完成陰道鏡與切片等後續檢查。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