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食腦變形蟲感染10症狀!符合「這2狀況」注意!快檢查、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Jenny Hung · 更新日期:2023/08/14

食腦變形蟲感染10症狀!符合「這2狀況」注意!快檢查、治療

正值暑假,近日卻爆發北部30多歲女子,感染「食腦變形蟲」而死亡,由於女子發病前曾去過北部室內親水設施,因此也讓許多家長聞之色變;究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是什麼?《Hello醫師》為您介紹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途徑、症狀、檢查、治療與預防方法。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定義

食腦變形蟲(Brain-eating amoeba)的學名為福氏內格里蟲(Naegleria fowleri),屬於透色門(Percolozoa)變形蟲屬(Naegleria)的物種,是一種單細胞生物,也是變形蟲屬裡唯一會感染人類的種類。食腦變形蟲首次是在1965年,於澳洲被發現的,不過牠很有可能是在美國演化的。 若不幸感染食腦變形蟲並且發病,則稱為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或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Naegleriasis)

食腦變形蟲感染有多常見?

食腦變形蟲很常見,但引發腦部疾病的機率很小。這種感染年大概會出現0~8次,且幾乎都在7~8月發生。但有很多研究顯示,許多人都能對食腦變形蟲產生抗體,因此就算感染,免疫系統大多也都能將其擊退。若希望降低自身感染的機率,請諮詢醫師。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症狀

若感染食腦變形蟲並罹患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腦部組織便會發炎,並遭到破壞。患者通常會在感染的15天內出現以下症狀,病發的速度不但很快,而且通常在1週內死亡:

  1. 發燒
  2. 畏光
  3. 睏倦
  4. 痙攣
  5. 頸部僵硬
  6. 喪失平衡感
  7. 噁心嘔吐
  8. 味覺和嗅覺改變
  9. 突然有劇烈的頭痛
  10. 意識混亂、出現幻覺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最近有接觸溫暖水域的人,且出現以下任一症狀:突然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請立即就醫。

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同,若出現其他未列出的症狀,也可諮詢醫師。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原因

在世界各地溫暖的淡水裡,都可以看到食腦變形蟲的蹤影,例如美國南邊的湖泊,(但近年靠近美國北邊的區域,也開始出現感染案例,有可能是因為全球暖化的關係)。食腦變形蟲的活躍季節是夏季,並且除了水池,有時也存在於土壤當中。通常食腦變形蟲都會透過水和塵土,從鼻孔進入人體,再順著嗅覺神經移動到腦部。不過食腦變形蟲無法人傳人,也不會因喝到受感染的水而遭受感染。乾淨、消毒過的游泳池,也不有食腦變形蟲存在。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風險因素

每年都有上百萬的人會接觸食腦變形蟲,但因此得病的人很少。會增加與食腦變形蟲接觸的風險因素如下:

  • 在淡水裡游泳大多因食腦變形蟲生病的人,在病發前的前2週,都曾在開放的淡水水域中游過泳。
  • 熱浪來襲時:因為食腦變形蟲喜歡溫水和熱水。
  • 年齡:較多感染案例都是發生在小孩青少年身上,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年齡族群的人,比較容易一次在水裡待很久。

食腦變形蟲感染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如何診斷食腦變形蟲感染?

  • 影像學檢查: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造影(MRI),都可以用來檢查患者的腦部是否有內出血的情形。
  • 腰椎穿刺(Spinal tap或lumbar puncture):抽取頭腦和脊椎附近的組織液,並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確認食腦變形蟲是否存在。醫師會從患者的下背周圍取樣,並順便檢查是否有發炎現象。

如何治療食腦變形蟲?

  • 一旦感染病發,就算接受治療,也很難存活下來。但提早診斷、盡早治療,仍然很重要。
  • 治療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的主要方法,為使用抗黴菌藥物—雙性殺黴素B(Amphotericin B)。服用方式通常是從靜脈注射,或直接注射到脊椎。
  • 目前美國有一種稱為米替福斯(Miltefosine)的藥物,若和其他藥物同時服用,並搭配控制腦部腫脹的強效療法,患者有可能會有較高的存活機率。

避免食腦變形蟲感染的注意事項

維持以下習慣很重要,經常暴露在風險因素下的人更要特別注意:

  • 減少接觸溫暖的戶外淡水,如溫暖地區的湖泊和溪流。
  • 若要接觸上述場域,請把鼻子用鼻夾夾起來,或配戴能把鼻子包住的面鏡。
  • 在淡水、溫暖,且水深較淺的地方游泳時,避免將水底的泥沙踢起。
  • 若有其他疑問,請諮詢醫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Jenny Hung · 更新日期:2023/08/14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