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人體是各種微生物的家,它們雖然通常是無害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是影響我們和旁人健康的傳染病成因。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搜尋所有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的介紹。

基礎知識

傳染病

阿米巴原蟲是什麼?3類型症狀:這種致死率99%!檢查、治療方法

每逢暑假期間,戲水是民眾最愛的消暑方式之一;近日卻爆發一名30多歲女子,疑似因到北部一所親水設施遊玩,而感染被稱為「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致死的罕見案例,讓民眾聞之色變;究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是什麼?與「棘狀阿米巴」、「痢疾阿米巴」有關聯嗎?阿米巴原蟲真的會感染眼睛嗎? 阿米巴原蟲是變形蟲的一種 原蟲是一種真核單細胞生物,原蟲底下包括了4種綱:變形蟲綱、纖毛蟲綱、鞭毛蟲綱、孢子蟲綱;阿米巴原蟲(Amoeba limicola)就是隸屬於變形蟲綱的原蟲,台灣較常聽到的阿米巴原蟲包含3種:福氏內格里阿米巴、棘狀阿米巴與痢疾阿米巴。 棘狀阿米巴:最常造成眼睛角膜炎 由棘狀阿米巴原蟲(Acanthamoeba)所引起的罕見且嚴重之傳染病,最常發生於配戴隱形眼鏡者、使用隱形眼鏡衛生習慣不良、配戴隱形眼鏡游泳/淋浴/泡澡者;感染主要引發3種類型的疾病,包括角膜炎、腦膜炎和脊髓炎。 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Amebiasis)為痢疾阿米巴原蟲(Entamoeba histolytica )所引起,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播,吃入受糞便污染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是主要的傳染來源;感染症狀雖多數是輕微,但痢疾阿米巴原蟲可能侵襲腸壁,導致腹部不適、腹瀉、便秘、發熱、寒戰、血便或黏液軟便等症狀。 常見3種阿米巴原蟲:福氏內格里、棘狀、痢疾 ⬅️ 可左右滑動,查看表格 ➡️ 阿米巴原蟲名稱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 (Naegleria fowleri) 棘狀阿米巴 (Acanthamoeba) 痢疾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生活環境 生活在水和泥土中,偶爾侵入動物 寄生於人和動物 常見感染途徑 溪流中游泳時吸入鼻腔 配戴不乾淨的隱型眼鏡 糞口途徑 感染症狀 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頭痛、發燒、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 侵犯角膜及中樞神經系統,可造成眼睛角膜炎、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GAE) 侵犯腸道,引起痢疾;侵犯黏膜下,形成燒瓶狀(Flask-shaped)潰瘍;進入血管而侵犯肝、腦和肺,引起膿腫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 腦膜腦炎9大症狀 該疾病潛伏期約1~7天,常見前兆與症狀如下: 前兆症狀 初期症狀包括: 頭痛 發燒 噁心 嘔吐 腦炎症狀 頸部僵硬 抽搐 意識變化 譫妄 昏迷等腦炎症狀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感染途徑:鼻腔吸入 當人由鼻子吸入含有阿米巴原蟲的水而受到感染,如潛水、跳水等與水有關等活動,則可能造成感染,不過人類病例相當罕見。此外,喝到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不會被感染,也不會人傳人。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7大感染環境 阿米巴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C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容易出現於以下環境: 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水 淡水湖泊及河川 工廠排出的溫水 飲用溫泉水 溫泉水 熱水器 土壤 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尚未有檢出案例,在消毒良好的游泳池中不易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如何檢查? 須透過採集腦脊髓液至實驗室診斷,並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立的分子生物學技術(PCR),進行病原體檢測。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治療與預防 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藥物用於治療人類感染的效益尚不明確,死亡率約99%。 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看更多 傳染病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

確診後遺症「長新冠」症狀有哪些?頭暈頭痛、咳嗽、胸悶解析

咳嗽、腦霧、喪失嗅覺,確診後遺症接踵而來,真正的考驗轉陰後才開始,不過確診後遺症有哪些?又會持續多久? 《Hello醫師》帶您認識新冠後遺症是什麼、哪些後遺症發生率最高,並介紹長新冠4大好發族群。 確診後遺症「長新冠」是什麼? 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俗稱長新冠,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分別定義為:確診後症狀持續一個月和三個月以上,稱為長新冠,也被稱作長新冠症候群、新冠肺炎後遺症。 長新冠是確診者不具有傳染性時,所產生的新冠後遺症。根據統計30%的確診者會出現新冠後遺症,其中以女性較高,但男性的致死率卻更高。 研究發現,90%長新冠患者是輕症,然而在發展出長新冠後遺症後,部分人出現疲勞、喘和腦霧等認知問題,進而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 確診後遺症「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確診後遺症常見包含呼吸困難、咳嗽、疲勞乏力、肺纖維化、肌肉疼痛、頭痛、肺栓塞、胸痛或胸悶、嗅覺或味覺障礙、記憶力減退等。 研究指出,新冠後遺症初期通常包含: 疲勞 咳嗽、喘 頭痛、頭暈 肌肉酸痛 胸悶 喉嚨痛 確診6個月後,最常見症狀是疲勞、勞累後不適和腦霧;此外,85%新冠後遺症復發的原因,是因為運動、身體或精神活動以及壓力導致。 以下依據症狀表現,介紹各種類型的確診後遺症: 1.頭痛、嗅覺異常 三分之一的確診後遺症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確診新冠後,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週或數月。 腦霧(難以思考、推理或集中注意力) 嗅覺異常(味覺喪失和嗅覺喪失) 視力模糊或複視 頭痛 2.頭暈、胸悶胸痛、心悸 新冠肺炎的重症會導致長期心臟損傷,但有時輕症也可能會有反覆或慢性的心臟和血管問題。 站立時頭暈(直立性低血壓) 血塊和靜脈血管損傷 高血壓 心悸 胸痛 3.咳嗽、呼吸困難、喘 部分新冠後遺症會導致肺部和體內缺氧的問題。 缺氧(全身組織中的氧氣含量低) 容易累 疲勞 咳嗽 喘 4.心理健康症狀 確診新冠後有時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可能是病毒本身引起,也可能是承受極大壓力所造成。 焦慮 沮喪 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礙(延伸閱讀:吃什麼能讓你一覺到天亮?5大助眠必吃食物、方法一次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5.其他症狀 陽痿 掉髮 拉肚子 腸胃不適 間歇性發熱 經期異常 新冠肺炎後遺症常見症狀 研究發現,新冠確診2個月後最常出現的後遺症機率: 疲勞:84% 勞累後不適:70% 腦霧:64% 喘:61% 胸悶:56% 皮膚刺痛:55% 頭痛:53% 失眠:51% 記性變差:50% 肌肉痠痛:50% 心悸:49% 頭暈、暈眩、平衡問題:43% 呼吸困難:42% 確診後遺症4大高風險族群 研究指出,以下4個族群罹患長新冠的風險更高: 年長者:根據美國CDC研究,65歲以上年長者罹患長新冠的風險,較18~64歲高出10%,尤其是有腎臟和精神問題者。 女性族群:研究發現女性更容易出現長新冠的症狀,54%女性確診者患有長新冠,男性則有37%。 新冠重症:研究發現罹患重症的確診者,也較常出現長新冠的症狀。 慢性病或以下病症:呼吸系統疾病、肥胖、二型糖尿病、高血壓、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器官移植後或轉移性癌症。 延伸閱讀:施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全整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蚊蟲叮咬感染

出國小心,這些國家都有茲卡病毒!茲卡病毒症狀、疫區及預防一次看

隨著新冠疫情退燒,出國旅遊的人數愈來愈多;除了新冠病毒之外,出國時還有其他病毒需要小心預防,例如蚊子所傳播的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通常出現於非洲與美洲地區,但國人常去的旅遊地區,例如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法國,也有茲卡病毒;茲卡病毒雖不致命,卻可能讓孕婦產下小頭畸形的神經異常新生兒,女性不可不慎,特別是打算趁著小孩出生前出國的準媽媽。 《Hello醫師》為您介紹什麼是茲卡病毒、茲卡病毒的傳染方式和症狀,以及最重要的流行疫區。 茲卡病毒(Zika)是什麼? 茲卡病毒最早於1947年在烏干達茲卡森林的彌猴身上所發現,並在1954年出現首例人類傳染者,其傳播地區自非洲起,在過去60年遍佈美洲、東南亞及歐洲等各個國家。 茲卡病毒主要經由蚊子傳染,但與感染者發生性行為或輸血也可能感染;統計上,約8成病患感染後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其它則出現類似登革熱的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 茲卡病毒的4大傳染方式與潛伏期 茲卡病毒主要透過以下4種方式傳染,其潛伏期為3~14天: 蚊子傳染: 人類若被帶有茲卡病毒的蚊子叮咬,經過3~14天後會開始發病;發病的第1天至第8天為病毒血症期,此時若再遭病媒蚊叮咬,病毒就會透過蚊子繼續傳染他人。在台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過去雖曾發現過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但沒有境內傳播的事件出現。 性行為傳染: 茲卡病毒可透過性行為將病毒傳染給性伴侶,因此在疫區或剛從疫區返回者,皆需採取安全性行為,避免遭受傳染或傳染他人。(延伸閱讀:小心!茲卡病毒也會透過性交來傳染) 母嬰垂直傳染: 茲卡病毒可能存在於胎盤及羊水中,垂直傳染給嬰兒。 輸血傳染: 由於多數感染者沒有症狀,感染者可能在不自覺情況下經由捐血傳染他人,因此在疫區或剛從疫區返回者,需避免捐血以防傳染他人。 茲卡病毒的症狀 茲卡病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2~7天,其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但較輕微;茲卡病毒的症狀包括: 典型症狀 發燒 紅疹 關節痛 (Arthralgia) 關節炎 (Arthritis) 非化膿性或充血性結膜炎 (non-purulent/Hyperemic conjunctivitis)  常見症狀 頭痛 後眼窩痛 肌肉痛 厭食 腹痛 噁心 除了上述症狀之外,亦有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如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或免疫系統(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的併發症。 茲卡病毒恐導致胎兒小頭畸形 孕婦若在懷孕期間遭受感染,病毒可能藉由胎盤或羊水傳染給嬰兒,導致胎兒小頭畸形。小頭畸形指的是胎兒出生後頭圍異常窄小,且與身長、體重不成比例,或出生後頭部便停止發育,屬於罕見疾病,有時會伴隨著腦部發育不良。 茲卡病毒的流行疫區 臺灣民眾常去的旅遊地區,例如帛琉、印尼或泰國等,都有茲卡病毒的傳播病例,詳細疫區請見以下連結: 茲卡本土疫情國家屬地分布 如何預防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主要經蚊子傳播且沒有疫苗,所以赴流行地區時,首要需避免被病媒蚊叮咬,以下提供3點防蚊建議: 戶外活動時,使用含有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成分的防蚊液;若與防曬乳一同使用,則先塗防曬乳,再使用防蚊液。 長時間待於戶外時,應穿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衣物上噴灑防蚊液。 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自流行地區返國後,則需遵從以下4點注意事項,避免傳染他人或胎兒: 自主健康監測至少2週,注意有無疑似症狀。 返國後1個月內暫緩捐血。 返國後6個月內均採取安全性行為,若男性的性伴侶為孕婦,則應戴保險套至伴侶分娩。 女性返國後,無論是否有症狀,建議延後6個月再懷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腦膜炎

腦膜炎症狀大人兒童不同!腦膜炎、腦炎差別?要治療多久?

一般人提到腦膜炎,通常都會聯想到新生兒或兒童腦膜炎,事實上,成人也會罹患腦膜炎,而且症狀也非常嚴重,甚至可能併發腦炎或致死;究竟為什麼會腦膜炎?腦膜炎有幾種?哪些人是腦膜炎的高風險族群?《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腦膜炎症狀病徵 腦膜炎的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會發燒和全身痠痛,但若出現下方症狀,就有可能是腦膜炎,需立即就醫檢查,以免腦壓上升或出現全身性敗血症,造成生命危險。 大人腦膜炎典型症狀 頭痛 高燒不退 頸部僵硬 肩頸痠痛 大人腦膜炎非典型症狀 意識不清 昏迷 譫妄 抽搐 麻痺 眼球活動異常 皮膚疹 新生兒、兒童腦膜炎症狀 發燒 哭鬧 躁動 食慾下降 嘴唇發紺 黃疸 腦膜炎、腦炎及腦膜腦炎的差別? 腦膜炎和腦炎皆指中樞神經系統發炎,但腦炎的發炎區域限定於腦部,若發炎區域同時侵犯腦部及腦膜,就稱為腦膜腦炎。 為什麼會腦膜炎?腦膜炎原因說明 在人類腦部的表面包覆著3層薄膜,稱為腦膜;腦膜炎指腦膜受微生物感染或其他原因,造成中樞神經出現發炎反應。依原因可分為4種: 細菌性腦膜炎:常見致病細菌包括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腦膜炎雙球菌或革蘭氏陰性桿菌。 結核性腦膜炎:由結核桿菌感染所引起。 黴菌性腦膜炎:以隱球菌感染為主。 無菌性腦膜炎:指非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腦膜炎,通常為病毒所致,因此又稱為病毒性腦膜炎,8成以上的病因為夏日常見的腸病毒。 腦膜炎的傳染途徑 上述4種腦膜炎中,以細菌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膜炎最常見,只要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就可以傳播,例如飛沫傳染;此外,病毒性腦膜炎還可透過糞口途徑(Fecal-oral route)傳播。 至於結核性腦膜炎多發生於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在台灣較為少見;黴菌性腦膜炎則多見於住家附近有養鴿者,由鴿子糞便所傳播。 腦膜炎要治療多久?大人腦膜炎治療 若懷疑是腦膜炎,患者需接受腰椎穿刺,抽取脊髓液;脊髓液與腦部相通,醫師能藉此檢查,判斷腦膜是否發炎,並找出感染原因對症下藥。 針對常見的細菌性腦膜炎,通常會給予抗生素治療,並視情況開立以下藥物,其療程約7~14天: 抗癲癇藥:預防或治療抽蓄。 類固醇:減少腦部腫脹和發炎反應。 鎮定劑:緩解病患焦躁不安。 降腦壓藥:減緩腦壓過高。 病毒性腦膜炎由於沒有特效藥,會採支持性療法,透過給予退燒藥等藥物緩解症狀,患者則需補充水分和多休息,增強免疫力來殺死病毒,一般可在3~7天內恢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食物中毒

大腸桿菌感染症狀?大腸桿菌感染來源、原因與超標意義

新聞報導時有飲料店或小吃店大腸桿菌超標,引起食物中毒之事件,但不少衛教文章又寫大腸桿菌是腸道好菌,有助吸收維生素;究竟大腸桿菌是好是壞?為何能保護腸胃又可能引發食物中毒,而且還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Hello醫師》帶您一探關於大腸桿菌的秘密。 大腸桿菌(E. coli)是什麼?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簡稱E. coli)為大腸的正常菌落之一,外型如同棒子,兩端鈍圓,繁殖速度極快;正常情況下,大腸桿菌對人體無害,而且有助維持腸道平衡,不讓壞菌佔據腸壁、獲取養分。 大腸桿菌的3大功效: 幫助合成維生素,例如維生素K和B12 維持腸道免疫作用 驅逐有害細菌 然而,若人類免疫功能不佳或免疫力低下,例如新生兒或癌症化療病患,造成白血球數量不足,黏附在腸壁的大腸桿菌就可能出現發炎反應,或鑽入腸壁,在血液中繁殖並引發敗血症或幼兒腦膜炎。 大腸桿菌感染來源、原因與症狀 因為大腸桿菌普遍存於人類或動物的腸道,所以若食物或水源受到人類或動物的糞便汙染,並被食入或飲用,就可能引發外源性感染;這類感染最常見的症狀為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也就是出外旅遊,吃下不乾淨的食物所造成的腹瀉,另外一個症狀則是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屬於非常危險的病症,其致病病株與一般大腸桿菌不同;若吃入遭汙染的食物,輕則引發腸胃炎、腹瀉,重則腸道出血、血便、急性腎衰竭,甚至死亡。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常見於歐美國家,因為部分地區衛生環境佳,多直接飲用自來水,且飲食講究天然有機,少用農藥,所以病菌較容易存活,加上平時習慣吃生菜沙拉,食材未經高溫處理就會直接進入體內。 大腸桿菌症狀:女性易有泌尿道感染 另外,女性由於泌尿道開口與大腸和肛門出口較近,容易沾黏大腸桿菌並引發感染;此類泌尿道感染屬於內源性感染,意即體內細菌所造成的自我感染,好發於10歲左右的女童與20~40歲的女性,通常會引起下列症狀,也要特別留意: 急尿 頻尿 血尿 排尿有刺痛及灼熱感 下腹脹且痠痛 大腸桿菌超標很危險? 由於會引發食物中毒的菌種非常多,若針對每一種病原菌一一檢驗,不僅花費時間久且費工,所以一般衛生局所抽檢的項目通常僅包含: 大腸桿菌 腸桿菌科,包含沙門氏菌(Samonella)、志賀菌(Shigella)及腸桿菌(Enterobacter)等各種食品病原菌。 上述2種檢驗項目被稱為「衛生指標菌」,藉由透過檢驗最常見且容易引發食物中毒的細菌,來判斷食品製造及保存過程是否乾淨及安全;若連此標準都無法通過,便表示食品製造過程有嚴重的衛生問題。 因此,新聞報導時有的大腸桿菌超標事件即代表這個意思,超標未必會造成食物中毒,但具有中毒的可能,所以民眾需審慎選擇店家與食材來源;而餐飲業者若被抽驗出大腸桿菌超標,則需盡速檢討及改善食品安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細菌感染

超級細菌MRSA是什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原因、症狀公開!

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人體的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尤其是化膿的傷口,因此極易經由人體而污染食品,引發食物中毒;在新聞上就不時可見國小營養午餐或市售餐點,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毒的事件;究竟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什麼?為何能導致皮膚感染,又能引發食物中毒?《Hello醫師》為您一一揭曉。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什麼?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細菌,生長時會群聚在一起,在顯微鏡底下看起來就像葡萄串,而且在培養基上會產生金黃色、橙色及白色等色素,因此獲得其名。 金黃色葡萄球菌平時就存於人類的鼻孔、咽喉、頭髮及皮膚上,但不會引發感染或不適;然而,若皮膚有感染發炎或化膿的傷口,該菌就會大量增生;假設患者免疫力低下,或未適度消毒與照護傷口,就可能惡化並引發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原因有2種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原因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前面所提的皮膚感染,另一種就是食物中毒;若食物處理人員,例如屠宰廠、生鮮食物包裝廠或牧場的工作人員等,有化膿傷口且不小心接觸到肉類、海鮮或牛奶;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會食品上生長繁殖,分泌腸毒素。 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生存力非常強,在乾燥環境可存活數月,且需加熱至攝氏80度長達30分鐘,才能徹底被殺死,所以被汙染的食品若未妥善處理,例如在包裝前就接受殺菌處理、運送時維持低溫抑菌,或是最後接受高溫料理,就可能導致攝食者中毒。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腸毒素為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其毒素耐熱性更高,即使煮沸30分鐘仍不會被破壞,因此做好源頭控管與選擇食品來源安全、乾淨且有認證的廠商和餐飲業者,為避免中毒最好的作法。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症狀 金黃色葡萄球菌若引發皮膚感染,會出現以下症狀: 紅腫 化膿 水泡 刺痛 嚴重時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若為食物中毒,症狀則多針對消化系統: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 腹痛、腹瀉 虛弱 輕微發燒 有時會出現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敗血症、骨髓炎、肺炎或心內膜炎等狀況,這是因為病毒經由皮膚傷口或腸胃入侵血液系統,傳播至身體各個器官,引起更嚴重的感染與發炎,並造成生命危險。 比金黃色葡萄球菌更強的超級細菌「MRSA」 金黃色葡萄球菌所造成的感染,通常會使用甲氧西林等抗生素治療,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指的是對甲氧西林具有抵抗力的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因為具有抗藥性,治療難度更高,感染所造成的致死率也相對較高。 針對MRSA,醫師一般會使用劑量更高的抗生素,或改用利奈唑胺(Linezolid) 與萬古黴素(vancomycin)等其他抗生素治療,但MRSA有時也會對這類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MRSA一般多出現於住院患者中,因為部分患者可能長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導致體內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抗藥性,進而透過接觸物品在醫院傳播;而住院患者因為常有開放性傷口或插管,容易遭受入侵,是醫護人員特別提防的院內感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怎麼辦?多久會好?食物中毒定義、病徵及症狀全公開!

新聞常見食物中毒事件,大多是吃到不新鮮的海產或食物所致;但究竟怎麼樣才算食物中毒?只要吃壞肚子就是食物中毒嗎?食物中毒又該如何緩解?《Hello醫師》為您講解關於食物中毒的大小事,說明食物中毒的定義、病徵、症狀及緩解方法。 拉肚子想吐=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定義解說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防治食物中毒專區的資料,單一「食品中毒案件」指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症狀,但若為以下情況,也可視為食品中毒案件: 由肉毒桿菌毒素所引起,且人體檢體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 由可疑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 攝食食品造成急性食品食物中毒,例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 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致 換言之,以法規來說,嚴格的食物中毒定義,通常包含病因的追蹤及調查,但若因為攝食以下微生物或有害物質而出現相關症狀,醫師診斷與確定病因後,也可判定為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分5種 依據中毒原因,食物中毒可分為以下5種: 細菌性食物中毒:攝食含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腸炎孤菌、肉毒桿菌及仙人掌桿菌等等之食物。 病毒性食物中毒:食物中存有A型肝炎病毒、急性E型肝炎、諾羅病毒或沙波病毒。 化學性食品中毒:攝食含有重金屬、農藥或有毒非法添加物。 動物性天然毒:攝入河豚、蟾蜍、熱帶性海魚或其他有毒貝類之毒素。 植物性天然毒:食用含有毒素之發芽馬鈴薯、姑婆芋、野生菇類及大花曼陀羅等等之植物。 除了上述5種外,若食用含有海獸胃線蟲且未妥善處理的海鮮,也可能引發食物中毒。(延伸閱讀:海獸胃線蟲好可怕!危害人體機率高嗎) 食物中毒7大原因 食品烹調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 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 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 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 食物冷藏及加熱處理不足 水源被污染 誤食含有天然毒素之食物 食物中毒常見病徵及症狀:拉肚子、想吐 食物中毒的症狀嚴重度,主要視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中毒原因及毒素的攝取量而定;若個人抵抗差,症狀可能就比較嚴重;症狀通常會在進食後1~36小時出現,其中以嘔吐與腹瀉最常見。 腹瀉 噁心、嘔吐 腹痛 發燒 頭痛 虛弱 血便 膿便 食物中毒怎麼辦?多久會好? 食物中毒一般經過2~3天就會漸漸好轉,嚴重則7~10天;若中毒患者為年長者、小孩或孕婦,或症狀持續數天仍未好轉,有血便和膿便,建議就醫治療;醫師首先會進行診斷,透過檢驗尿液、糞便或嘔吐物以查明中毒來源,並對症下藥,開立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同時確保病患水分攝取充足,避免因頻繁腹瀉和嘔吐而脫水。 在照護方面,中毒患者感到噁心或嘔吐時,需暫時停止進食,讓胃休息一段時間,並持續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其照護原則與腸胃炎相似;患者與照護者需仔細觀察症狀變化,若發覺症狀惡化,請立即就醫,可能已攝食危險毒物,需接受專業治療與照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病毒感染

麻疹潛伏期可達2周!麻疹4大症狀、預防一次看

預防勝於治療,再常見不過的一句話,也代表著現代醫學科技對於預防醫學的重視。從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竄出直到近日又發現的百日咳,除了個人的衛生習慣與整潔,最重要的就是「接種疫苗」。《Hello醫師》帶您了解麻疹的4大症狀與預防。 麻疹的成因與傳染 麻疹被台灣列為第2類傳染病,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所引起的呼吸傳染病,傳染力強,病毒可以經由飛沫、空氣或接觸鼻咽分泌物傳播到人體,潛伏期大約10~14天左右。被傳染並不會馬上發病,而是在出疹的前後4天才有傳染力;若沒有出疹的話,則從發燒前1天到退燒後3天為傳染期。 在疫苗尚未普及之前,幾乎所有的孩童都有感染過麻疹,不過台灣自1981年開始全面實施MMR(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預防注射,保護力高達95%,讓麻疹的病患大幅降低不少。 麻疹症狀與感冒類似 在感染麻疹後,其症狀跟感冒很像: 發燒 流鼻水(鼻炎) 咳嗽 結膜炎(流淚、畏光) 出現發燒、流鼻水等症狀約3~4天後口腔內的下臼齒的內側黏膜會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不過臨床也有少數病人不會有出疹的症狀。在出現柯氏斑點後會持續發燒,大約24~48小時內耳後出現典型的斑丘疹,並會擴散至臉頰、身體,以及四肢。 病患出疹時的傳染力最強、病情也最嚴重,約5-10%的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也會出現死亡個案。若在懷孕時感染麻疹,流產、死胎或早產的機率會增加,也容易生出先天性畸形的寶寶。 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要注意 由於MMR疫苗的保護力大約20年左右,除了抵抗力較低的孕婦以及不曾接種過疫苗的人較容易感染之外,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小時候打的疫苗保護力隨著年齡成長逐漸降低,得到麻疹的機率也較高。 麻疹預防小撇步 麻疹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幾乎是仰賴疫苗的防護力來抵抗,因此施打疫苗相當重要,台灣目前規定出生滿12~15個月的寶寶以及國小一年級時共要接種2劑MMR疫苗。MMR疫苗也有以下的禁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打這類的疫苗: 有嚴重呼吸道感染者 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高劑量類固醇者 孕婦或是正在備孕的女性 除了接種疫苗,下列方法也可避免增加感染麻疹的機率: 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戴口罩且勤洗手 避免去麻疹流行國家,出國前掌握全球傳染病疫情燈號警示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新冠肺炎

【聽醫師的話】新冠後遺症的中醫對策

自2020年起,新冠肺炎造成的疫情風暴已持續兩年多,許多感染確診者在解隔離後,卻陸續到門診求助;照理說,新冠肺炎康復後,理應是處於「無敵」狀態,為何會需要求診?新冠病患又會產生什麼後遺症,需要進一步治療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部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柏鋒為您專文解析。 新冠肺炎康復者應注意兩大現象 新冠肺炎確診康復後,並沒有所謂的「無敵」狀態,仍有可能會再次感染;就如同感冒病毒一樣,第一次感冒好了,也可能會在幾天內或幾個月內再次反覆感冒。因此,新冠肺炎康復後,還是需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此才能降低再度感染造成二次傷害。 並非每位確診新冠肺炎的感染者都會發生後遺症,但隨著確診者人數提升,在康復解隔離後,臨床上也確實發現,需要治療後遺症的患者需求人數有增加的趨勢,而這些症狀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持續數週、數月或數年,因人而異。 常見新冠後遺症有哪些?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新冠後遺症包括哪些健康問題?下列是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條列新冠後遺症包含:  一般症狀 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 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 發燒 呼吸和心臟症狀 呼吸困難或短促 咳嗽 胸部疼痛 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 神經系統症狀 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時稱為“腦霧”) 頭痛 睡眠問題 站起時頭暈(頭昏眼花) 身體發麻 嗅覺或味覺變化 抑鬱或焦慮 消化系統症狀 腹瀉 腹痛 其他症狀 關節或肌肉疼痛 皮疹 月經週期的變化 以中醫觀點來說,上述症狀是病毒侵襲人體致病,屬於「外感風邪」的病因;風邪致病,因個人體質寒熱虛實狀況不同,反應在不同病人身上,才會表現出如此繁多的各式症狀。因此,不同的患者同樣都是感染新冠肺炎,就中醫對策來說,會根據每位患者的體質辨證,給予個人化的對應藥物,以達到最理想、合適的治療效果,這便是中醫辨證施治的核心理念。 新冠後遺症的中醫對策 應對新冠後遺症的中醫調理政策 以下根據資料統計出最常見的新冠肺炎後遺症,分別提出中醫辨證說明: 肺系症狀:咳嗽、呼吸喘、心悸、疲勞、口乾 病毒進入呼吸系統,造成組織黏膜發炎、纖維化,即外感風熱侵襲,熱太過而傷陰,治療宜滋陰潤肺、清熱祛瘀為主,可用生脈飲、沙參麥冬湯加減處方,日常飲食可吃些銀耳蓮子湯、冰糖燉雪梨來幫助改善。 神經症狀: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頭暈、記憶差、失眠、嗅覺味覺異常 研究認為病毒可能造成腦神經、腦血管的輕微缺氧損傷所致,在中醫認為是腦損失清、心神不寧、清氣不升的表現,除了可應用益氣聰明湯、定志丸、天麻、石菖蒲等中藥治療外,亦可搭配針灸百會穴、神庭穴、神門穴來幫助改善。 腸胃症狀:腹痛、腹瀉、食慾不振 病毒攻擊消化道神經叢,可能造成胃腸蠕動調控不佳。中醫認為屬於脾胃氣虛,而且常常伴隨濕濁寒痰,中藥可用參苓白朮散、胃苓湯來加減處方,食物方面需避開炸物、辣味、重鹹的,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少量飲用黑糖薑茶,或食用四神湯料理,也能幫助恢復食慾,提升消化道運作效能。 關節肌肉疼痛、皮疹 感染後病毒量減少,潛伏在身體深處,只要免疫力一下降,就伺機跑出來攻擊皮膚、肌肉、關節,造成疼痛發炎。中醫治療需要清熱涼血、袪風止痛,中藥可處方當歸拈痛湯、溫清飲加減方。 怎麼做才有機會減少新冠後遺症發生? 根據美國CDC的研究表明,包含感染新冠病毒之前已患慢性疾病者、未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者,都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 因此,規律、穩定地接受慢性病治療,接種新冠疫苗,都可能對新冠肺炎的後遺症或發生確診後中重症的機率下降。另外,規律地作息、保持良好的運動與生活習慣,都能幫助身體抗病毒達到最佳效率,亦是減少後遺症的不二法門喔!


新冠肺炎

快篩陽去急診對嗎?幼兒新冠藥包有備有保庇?3大迷思名醫姜冠宇一次破除!

5月起新冠疫情單天確診人次動輒突破4萬人的情況下,讓不少民眾人心惶惶,擔心疫情再度擴大的危機要如何因應。 《Hello醫師》特別邀來現職於台北市立聯合院區中興院區擔任主治醫師的姜冠宇醫師,以其位於第一線抗疫防線的觀察,建議大家究竟應如何面對,民眾又有哪些錯誤迷思應即時導正、以免誤信謠言過度恐慌。 新冠確診潮3大迷思: 姜冠宇醫師表示,由於快篩購買新制才剛上路,新冠疫情確診人次應遠比實際公布人數更高,此時在急診也湧出不少因恐慌而就診的人潮,真正需要就診的確診病患卻容易因此間接受到影響。他也提出幾點至今民眾仍有誤解的錯誤觀念與迷思: ❌ 1. 未肯定確診先衝急診就對了? 不少擔心新冠快篩偽陰性、甚至是只為了防疫保險需要證明的民眾,以為只要衝急診確認最快,殊不知其實此舉不但嚴重浪費醫療資源,還恐怕影響因染疫需就診治療民眾的黃金治療時間。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日前於疫情記者會時曾嚴明表示,根據保險法65條規定,從保險契約請求權開始,所有的保險理賠於2年內都可提出申請,民眾不應急於一時請醫師開具診斷證明書而癱瘓急診造成前線負擔,請大家發揮同理心。 (圖片授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姜冠宇醫師更指出,其實新冠急診區也意味著病毒密集度與濃度比其他區域更高,原本可能只是輕症或無症狀的民眾,如果因為上述原因執意貿然前往,恐怕反而還因此染疫; 另外,部分爸媽因心急而貿然帶著家中出現症狀的幼兒直衝急診,卻忽略新冠急診區為大人與10歲以下的幼兒分流檢驗的情況,亦可能在幼兒因落單檢驗而誤觸感染源的情況下,大幅提高小孩染疫的風險,同樣得不償失。(你也想知道:核酸、抗原檢測2大居家快篩選哪款?快篩檢測有篩有保庇) ⭕️ 正確做法: 欲申請保險理賠的民眾,可於全民健保快易通、各家醫院之APP上下載確診資訊,或透過確診訊息、居隔通知單證明書用於提供確診資訊。若擔心資訊不被保險公司受理,確診患者也能提供授權,讓就保之保險公司可以行文向醫院申請病歷報告即可。 由於新冠疫情急診之判定原則以「症狀嚴重度」為依據,而不是「快篩陰陽性」。若是快篩陰性但症狀嚴重者可前往急診,但即使是快篩陽性卻沒有症狀,建議應該至門診或社區篩檢站完成進一步的PCR採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於上週公布,民眾如果自覺有風險並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相關症狀,或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陽性時,應戴好醫用口罩,再就近前往指定社區採檢院所,由醫師評估進行PCR核酸檢驗。 (圖片授權:中央流行疫情中心) ❌ 2. 急診不給掛、改赴門診確認新冠疫情? 部分民眾即便快篩為陰性,雖知道急診僅接受快篩陽性確診者或症狀嚴重者,但抱著「門診比較快」的心理,自行掛號做流感快篩以確認是否確診,但此舉同樣為醫護單位帶來極大的困擾外,姜冠宇醫師則建議,如今已陸續有醫療院所開設COVID-19特別門診,不妨先查詢再前往,以免造成各醫療院所的負擔。 同時,中央流行疫情中心也指出,當居家隔離對象進行3天之居家隔離,以及4天自主防疫或居家檢疫對象在7天檢疫期間,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為陽性時,應該留在家中不可外出。 ⭕️ 正確做法: 此時可聯繫所轄衛生局安排,透過可 24 小時視訊諮詢「健康益友APP」遠距門診醫療(免費使用),提供緊急醫療諮詢服務,以遠距/視訊診療醫師來進一步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健康益友app:iOS版本、Android 版本) 接受視訊診療的病患及醫師若對評估陽性結果達成共識,接著將由評估確認醫師所屬的醫事機構進行通報,並由系統自動研判為確診,在零接觸、更具效率的情況下讓民眾安心面對疫情、正確治療。 姜冠宇醫師現任職於聯合醫院中興院所擔任主治醫師。(影像授權:姜冠宇醫師粉絲專頁) ❌ 3. 急救藥包有買有保庇? 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統計,9歲以下兒童今年至上週的確診個案已達2萬4200人以上,佔所有年齡層近12%,10至19歲則有10%,比起前一週新增近1.7萬人,增幅高達42%。 加上不久前有2歲染疫重症兒童死亡的案例,更讓不少家長因此十分恐慌,紛紛依照網路上流傳的急救藥包準備備藥,希望讓自家寶貝可以多一份保障;姜冠宇醫師對此也搖頭。 他指出:「目前多數宣稱的幼兒防疫常備藥品,例如抗組織胺、乙醯胺酚或止咳化痰藥品,大多為成人使用的藥物,若用在幼兒,劑量恐怕過重而有安全疑慮,需另外由專業醫事人員調配才行,絕非大家自行決定用藥就可以。」 姜冠宇進一步說明:「多數『防疫藥品』僅能緩解症狀,卻無法達到消滅病毒的作用;只有屬於處方用藥的藥品、意即需確診後才能在醫院中取得的藥物,才能真正對新冠病毒發揮治療作用。」 ⭕️ 正確做法: 即便是已針對幼兒調配的藥品,姜冠宇醫師建議仍應謹慎用藥,在輕症如發燒、頭痛時即應先採取多休息、多喝水的基本作法,讓免疫系統發揮作用,除非已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如喉嚨痛、呼吸急促甚至脫水時,即應安排前往兒童防疫門診進行治療,以免過度用藥,反而加重身體負擔。 另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本週(7日)最新發佈、針對兒童新冠疫情就診條件建議中表示,嬰兒年齡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或須進行血液透析者,即視同中/重症之確診者,皆可收治於醫院治療。若家中有75歲以上、須血液透析者或懷孕36週以上之女性符合任一條件,也可收治於醫院。 而長者部分,如為70~74歲、生活可自理或有陪同照顧者,65~69歲且獨居者,或懷孕35週以內女性,將安排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69歲以下無血液透析或無懷孕,且符合居家照護條件、或非65-69歲獨居者,則一律採居家照護。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新冠肺炎

打完疫苗能喝酒?三高、癌症能打疫苗?接種新冠疫苗10大常見問題

隨著國內疫情再次爆發,確診人數連日增加,新冠肺炎又再次影響社會,而民眾也興起接種疫苗或追加劑的意願。 根據《Hello Health》集團日前於台灣進行的一項疫苗調查研究顯示,有高達73%的受訪者表示,在新冠肺炎發生之前,並不認為接種疫苗是預防病毒發生的必要措施,但歷經新冠疫情不斷變種、突顯出疫苗的防禦作用後,對未來如需接種成人疫苗以防重症的可能性,表達出高度接受的意願。 而政府如今為因應捉摸不定的疫情,除推行各縣市隨到隨打、預約制等2種接種制度外,除祭出疫苗獎金,鼓勵長者接種,也已陸續推行追加劑的施打措施,協助民眾遠離病毒。《Hello醫師》並整理了10大常見問題,分成「接種前」與「接種後」,一次解決你接種新冠疫苗可能遭遇的各類疑難雜症。 新冠疫苗接種前:以下6情形可接種嗎? 1. 三高、心血管病患可接種新冠疫苗?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皆屬新冠肺炎高危險群且重症風險亦高,而接種新冠疫苗則可有效預防重症及降低死亡率。國外醫學機構,如歐洲心臟學會或美國心臟學會,皆鼓勵心臟病患即早接種疫苗。(延伸閱讀:吃多「超加工食品」小心肥胖、三高找上門!把握3原則遠離加工食品) 因每位慢性病患的身體狀況、病情(三高控制狀況)、病史(過去有無血栓、出血、過敏性休克反應)皆不相同,國內亦出現過三高或心血管病患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情形,因此建議患者於接種之前先向醫師諮詢,評估自身病情與身體狀況,若病情或身體狀況不佳,則可待病情穩定之後再行接種。 此外,接種新冠疫苗後,原本服用的三高藥物也需繼續按時服用,以穩定病情、避免病情惡化 2. 孕婦或哺乳媽媽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嗎? 有鑑於孕婦感染COVID-19新冠肺炎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因此建議各位媽媽皆接種新冠疫苗,保障母體和胎兒的健康。 懷孕期間任何時間皆可接種新冠疫苗,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各廠牌疫苗可能增加胎兒先天畸形、流產、胎死腹中、早產或懷孕併發症發生的風險,且接種疫苗後持續哺乳,抗體會出現在母乳中,可能對新生兒有保護效果,因此建議哺乳媽媽皆完成接種,並於接種後正常哺乳。 但衛福部建議可優先考慮mRNA疫苗(BNT、莫德納),因其增加血栓機率更小,也擁有較多的安全性資料,並以同廠牌疫苗完成第二劑接種。(推薦閱讀:打莫德納會有心肌炎?心臟病史病患能打第三劑嗎?疫苗與心肌炎問題詳解) 3. 接種流感、HPV等其他疫苗,還能打新冠疫苗? 可以,但不建議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若尚未安排接種流感、HPV等其他疫苗,則建議先完成接種2劑新冠疫苗,並於完成後間隔7~14天,再接種其他疫苗;反之,若您已經接種其他疫苗,則也建議間隔7~14天再接種新冠疫苗。 4. 癌症病人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嗎? 可以,癌症病患與三高、心血管疾病病患同為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其免疫力較低,一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脫落時間較長、產生變種病毒的機率也較一般人多,因此建議癌症病患皆接種新冠疫苗。 化療期間的接種時間點需視癌症種類決定: 實體腫瘤病患(如乳癌,大腸癌,肺癌):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時,中性白血球低下時間通常不會太久,較不會影響疫苗免疫反應,因此化療期間任何時間均可接種疫苗,並建議於白血球上升時接種疫苗效果更佳。 血液癌病患(如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癌):由於需接受強度較高的化療及白血球增生劑,因此建議應延遲疫苗接種,直至中性白血球數目恢復。若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異體或自體)者,建議至少隔3個月後再進行疫苗接種。 5. 手術或接受放射治療後,能打新冠疫苗嗎? 手術後病患:手術後病人易有發燒症狀,為辨別不適反應是由手術或疫苗引起,建議術後至少7~14天後才接種疫苗。若接受脾臟切除手術,有可能導致免疫抑制狀態,建議術後至少14~21天後才接種疫苗,以確保疫苗接種後的安全性與保護力。  放射治療病患:治療期間皆可接種疫苗。 6. 兒童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嗎? 可以,但目前台灣尚未安排5~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現今其他國家如美國,已安排5~17歲兒童與青少年進行接種,兒童與青少年的接種狀況良好,具備相同保護力,並會出現類似於成人的副作用,如接種部位痠痛、疲勞、頭痛及發燒等症狀。 接種新冠疫苗後,4大常見問題解惑 1. 接種新冠疫苗後,可以運動嗎? 可以,但建議降低運動強度和頻率,高強度運動有可能增加不適感。接種mRNA疫苗(莫德納、BNT)者,建議1週內避免運動或費力活動。 2. 接種新冠疫苗後,可以喝酒嗎? 目前尚無任何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前攝入多少酒精會干擾免疫功能,但過度飲酒即會造成免疫力下降,甚至可能造成脫水,或由脫水引起頭痛、肌肉及關節疼痛,而因此類症狀與疫苗副作用相似,有可能導致誤判而錯失治療良機。 建議飲酒時小酌即止,而在接種新冠疫苗前,則建議盡量避免飲酒或處於宿醉狀態接種,以免加劇接種副作用。(延伸閱讀:昨晚喝茫起床宿醉!破解酒迷思與醒酒方法) 3. 接種新冠疫苗後,應該要避免使用任何藥物嗎? 若為三高、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病患,應於接種疫苗後按時吃藥,穩定病情。 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患也可接種新冠疫苗,有鑑於過去曾發生過疫苗導致血栓的病例,部分建議使用阿斯匹靈來減少血栓風險,因此抗凝血藥物使用者,反而更有機會降低接種副作用。 此外,建議在疫苗副作用出現之後,再服用退燒藥或消炎止痛藥,以避免干擾疫苗發生免疫反應,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 4. 新冠疫苗可能影響女性月經週期? 目前國外確實有研究指出新冠疫苗會導致經期異常,出現提早或延後的情形,但此狀況多於2~3個月經週期後即恢復正常。若您發生嚴重異常症狀,如大量出血或停經許久,建議盡速至醫院就醫詢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