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人體是各種微生物的家,它們雖然通常是無害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是影響我們和旁人健康的傳染病成因。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搜尋所有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的介紹。

基礎知識

傳染病

猴痘(M痘)是什麼?猴痘症狀、傳染途徑、潛伏期與治療解析

近日國內再傳猴痘確診案例,究竟猴痘(M痘)是什麼?猴痘症狀與前兆?傳染途徑有哪些?致死率高嗎?國內猴痘疫情現況為何?《Hello醫師》帶您一次瞭解! 猴痘(M痘)最新國際疫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今年截至第37週累計報告約13,884例確診病例,其中多集中於非洲(42.6%)及美洲(31.3%);5月起非洲疫情驟升,主要係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東部及蒲隆地爆發之Ib亞型之疫情所致;因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較高,且當地資源匱乏,無法進行系統性監測,WHO決議宣告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猴痘(M痘)國內疫情 2024年9月18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國內累計M痘確診414例病例,北、中、南及東部均有本土M痘病例,顯示社區M痘傳播風險仍在。 M痘國內首例在2022年出現,為境外移入個案;即管署在同年3月1日公布國內第6、7例猴痘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的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各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此兩例近期都沒有出國旅遊史,因此研判為本土個案,代表國內已出現猴痘傳播鏈。 猴痘(M痘)是什麼? 猴痘(Monkeypox virus,簡稱Mpox、M痘)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與已根絕的天花同屬「痘病毒科」,但猴痘症狀較輕微、致死率較低。2024年,衛福部疾管署為避免造成民眾對疾病或特定族群的誤解或歧視,因此將猴痘更名為「M痘」。 1958年,猴痘病毒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所發現,並於1970年,在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首例人類傳染個案,隨後中非及西非皆有個案傳出。近20年來,猴痘病例陸續於美國、英國及新加坡等世界各國所發現,傳染鏈大多與動物接觸史、旅遊史有關。 猴痘(M痘)症狀前兆?潛伏期多長? 發燒、出汗 畏寒、寒顫 頭痛、肌肉痛 淋巴腺腫大,在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 極度倦怠 在發燒1~3天後,臉部通常會率先出現充滿膿液的紅疹,隨後蔓延至四肢,軀幹則較少出現;這些紅疹會經歷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等階段變化,最後結痂脫落,數量最多可達千顆。 整個病程會持續14~21天,多數個案可於數週內康復;然而,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併發重症,例如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或敗血症等病。 猴痘(M痘)傳染途徑 依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猴痘(M痘)病毒的傳染途徑可分為以下5點: 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 長時間面對面與感染者接觸,進而遭受飛沫感染。 感染孕婦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 食用感染動物的肉。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則指出,性行為與親密接觸也可能傳播猴痘病毒,因為過程中,可能會接觸感染者的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生殖器分泌物,以及口腔、陰道及肛門等黏膜部位。 猴痘(M痘)致死率? 猴痘病毒可分為第一分支(I)病毒和第二分支(II)病毒,其中第二分支(II)病毒包括IIa和IIb兩子分支,後者即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 第一分支比第二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致死率高達10%;相較之下,現今流行的第二分支病毒,致死率雖較低,只有約1%,但仍需小心防備,特別是經常出入醫護場所,或身邊有兒童、年長者或重病患者的人。 更新:2024年初至8月,非洲區M痘疫情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 猴痘(M痘)會好嗎?如何治療? 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意即隨著病程發展,身體就能透過調節免疫系統,自行緩解疾病;因此,治療猴痘以輸液、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目的在於緩解症狀、維持生理機能及預防併發症。 猴痘和天花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因此下列用於治療天花或其他病毒的藥物,依據其藥物原理,也可治療猴痘,但目前仍缺乏足夠人體實驗證明其安全性與效用。 Tecovirimat Cidofovir Brincidofovir 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猴痘(M痘)如何預防? 避免接觸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或與感染者共用器具、衣物。 勤洗手、戴口罩。 盡量維持單一性伴侶,並從事安全性行為。 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及靈長類動物,或生病與死亡的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符合疫苗接種對象者,施打由衛福部核准之合作院所提供之M痘疫苗。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探索更多傳染病類別

新冠肺炎

看更多 傳染病 相關文章

食物中毒

沙門氏菌生命力強!當心腹瀉嘔吐食物中毒

礁溪知名飯店日前曾傳出集體食物中毒的新聞,多達 164 人遭感染。宜蘭縣衛生局在住宿旅客、員工身上驗出諾羅病毒(Norovirus)。其實會讓你上吐下瀉的病症很多種,沙門氏菌(Salmonella)也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一種細菌。美國沙門氏菌的疫情從 2020 年二月底就方興未艾,連當地的洋蔥、桃子、海鮮、家禽等也都被驗出含有該菌,這些食物還被大批大批地被召回與銷毀。像這樣經由吃進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等所致的疾病所致的「食媒性疾病」,大家不可不慎。(推薦閱讀: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下):腸道傳染病) 容易被輕忽的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又稱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演起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主要是因為吃下遭受動物糞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國內的醫學專家推估,台灣每年可能超過 30 萬例的個案感染沙門氏菌。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民國 108 年食品中毒發生狀況­」的數據,當年僅有 21 例,632 位患者通報。數據雖不高,但是在已開發國家,因為大部分的臨床病例沒有被通報,通報率低於 1%,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輕忽感染沙門氏菌的危險。 沙門氏菌的致死率為 1%,看似不高,但是以美國的資料來看,由食品中毒而致死的排名中,沙門氏菌排名第二。而台灣也有因沙門氏菌致命的例子。 2018 年嘉義的一名男性研究生吃下被沙門氏菌汙染的法國吐司,導致食物中毒,出現嘔吐、腹瀉、脫水等症狀,後來因引發代謝性衰竭和敗血性休克而亡。後來檢方依法送辦,判定早餐店對於食品衛生嚴重疏忽,店員讓生蛋汁長時間處於室溫狀態,還重複使用剩餘的生蛋汁等等,不知不覺增加了生蛋汁遭污染與滋生沙門氏菌的風險。(同場加映:病毒性腸胃炎) 避免兒童食物中毒!這些症狀盡速就醫 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的預防 因沙門氏菌所致的食物中毒,大多是因為食物先被沙門氏菌汙染,後續在其中大量生長繁殖,又因為吃下去之前沒有經過高溫徹底滅菌,最後引起中毒。讓我們來看看對應沙門氏菌的防護措施: 勤洗手 料理食物前、用餐前、上完廁所後、觸摸動物、蛋殼後,應確實洗淨雙手。沙門氏菌乃人畜共通的疾病,也會經由糞便傳染。還且用水配上肥皂的「濕洗手」才有效,單單只靠乾洗手無法預防沙門氏菌。(推薦閱讀:腸病毒症狀詳解:大人兒童初期症狀、多久會好、潛伏期、停課標準) 食物要完全煮熟 沙門氏菌也很耐熱,在 70℃ 時,須經過五分鐘才能殺死;60℃ 時,須經 15~30 分鐘才能殺死;55℃ 時,須經 60 分鐘才能殺死。還是煮到全熟最為保險。 砧板分生食熟食專用 沙門氏菌的生命力很強,還能冰凍的土壤中過冬,也能存活於醃漬的肉品中。因為處處有它的蹤跡,所以生食熟食一定要分開處理。 食物吃不完一定要放冰箱 沙門氏菌繁殖的最適溫度為 37℃,但在台灣的平均室溫之下,就能大量增殖,所以食品冷凍、冷藏,能有效控制沙門氏菌在食品中發育增殖。 捨棄被蒼蠅爬過的食物 為了防範蚊蟲果蠅等等沾上美味的食物,記得幫桌上的食物加上蓋子或盡快放入冰箱冷藏。如果發現蒼蠅爬上去了的話,為了健康,建議你就丟棄吧!因為沙門氏菌可透過蒼蠅卵、蛆等媒介傳播出去,不小心就吃下了。(同場加映:夏天蟲蟲危機!蟑螂、蒼蠅等居家常見蟲類介紹) 提醒大家,如果有嘔吐、腹瀉、發燒、便血等病徵,一定要儘速就醫!前面所提因沙門氏菌不幸離世的研究生,就是因為沒有即時看醫生,除了併發腸胃炎之外,長時間也沒有進食補充養分,造成脫水以及全身性的感染。記得食物中毒有致命的風險,還是讓專業的醫療人員來處置最好。(推薦閱讀:盲腸炎還是闌尾炎?了解原因症狀,別怕開刀)


新冠肺炎

整合醫學觀點~建議全球社區防疫這樣做

到 2020 年 4 月 5 日止,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在全球已超過 121 萬人確診,182 國遭到侵襲,六萬六千多人死亡(註1)。不少國家在這一波無可避免的疫情中,陷入社區危機,並且陷入資源大量耗用,因此社區防疫愈顯重要,而約莫在 3 月 10 日,義大利已經發布全境封城的訊息。 新冠病毒粗分為 L 型與 S 型 根據中國武漢專家在大流行期間的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按照核酸序列,粗分為 L 型與 S 型,L 型佔 70% 且症狀較明顯,是造成武漢初期大量死亡的可能原因,S 型佔 30% 而症狀較輕微,也就是目前可能的無症狀感染者的來源。 總體而言,L 型在警戒心較強,考驗衛生體系可否即時有相對應的隔離措施,則可以阻絕感染的擴散,然而在第二波全球大流行的過程中,S 型可能才是主要,正因為是它的特性是症狀輕微,而更難被第一線人員及民眾警覺而防範,包含無症狀感染者與周遭的人共同生活,失去戒心之下「船過水無痕」的接觸或飛沫感染,所以考驗的不再是隔離政策,而是全民衛生習慣,包含洗手以及在正確時機戴口罩,還有公共設施與社會制度的防疫設計。 但是以台灣目前的經驗,因為超前防疫奏效,阻絕症狀明顯的 L 型,社區感染則可能是以 S 型為主,死亡率相對低,目前全球死亡案例發現,多為超過 50 歲成人與多重慢性病長者,還有抽菸史的族群死亡率較高,可顯見對於特定族群有一定攻擊能力,可能是病毒 S 蛋白親和人類肺泡修復性ACE2蛋白所致,對慢性病族群的負擔尤其高。 如果衛生決策者把新冠肺炎當成流感,這並不確實,也是加大社區傳播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公布流感與新冠肺炎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的治療主軸為支持治療,亦依靠實驗室Real time PCR(註2)確診,而消耗大量醫療動能、以及增加病人確診前的時間差,與繼續感染他人的風險。因為目前快篩試劑、抗原追蹤、疫苗都還在研發階段,要經過很嚴格的認證過程直到基層醫療體系可以普及使用時,早就過了疫情的高峰非常久了,整套治療指引發展完成並適合國家醫療體系使用時,它也不再是「新興」傳染病。 對慢性病族群與醫院型態的負擔 整合醫學科的特色,是特別注重基層照護病患上的策略整合,避免無效、浪費與有害的醫療,這在老年與慢性疾病族群上特別明顯,不論傳染病或非傳染病。 不管是在已開發國家高齡社會慢性病人口增加,或是開發中國家慢性病年輕化的現象,為了減輕醫療資源的耗用,我們會鼓勵分級,增加基層社區機構的自治與守門功能,並強調向下轉銜照護,避免過度濫用醫學中心、不必要的高端醫療造成制度與病人本身的負擔。 但是新興傳染病的防疫會打破這個法則,首先,它需要高度上至下(Top down)控管、製作統一標準的政策。再者,基於基層如診所或小型地方醫院,其建築設計與應對能力面對防疫需求,不若大型建築的醫療機構能做到提前分流以減少其他病人風險,求診會被指定以建築與資源都有優勢的大型機構為優先。最後,如果該國的大型醫療機構是以綜合醫院為主,更是增加困難,院內病人即便分流也有無可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以上將影響到非此次新冠肺炎的原本慢性病族群,並延後他們的治療,無可避免大量資源將遭到耗用。 況且面對新興傳染病,快篩試劑與抗原檢測還沒整個分配下來,由於區域醫院體系送檢體至指定實驗室,比送到醫學中心有更長的等待時間,危險程度是不亞於醫學中心的。 「跳島戰略」與「分艙分流」的準備 在台灣的SARS(註3)經驗培養出的觀點,封城不具效益,因為得知消息者會提前離開封城區域,而造成更大規模的傳染,台灣所應對的措施除了成功的社區自主健康管理,醫院設施間是專責醫院與轉銜系統構成的「跳島戰略」,對醫院內則是「分艙分流」,確實精細運用醫療資源處理好每一個病人。 圖表1:台灣超前部署流程示意,確診病患將進行分流管理與專責醫院,這轉診系統被稱為跳島戰略。然而在未確診的疑似病人則有很大的彈性,前期可以集中管理,隨著疑似案例數增加,則政策上需要考慮回歸社區管理,所以內科病房與社區醫學的體系整合,就相當重要。 可以的建議是,以台灣在 2003 年 SARS 和平醫院事件之後建立的制度,規劃各區在新興傳染病期前就準備好專責醫院,專門性接納這樣新興傳染病的病人集中管理,這不是只有傳染病,任何公共衛生災害造成的大量傷患都適用,而且適當劃定區域的專責醫院,有助於即時計算適用床數與人力,也準備好病人轉送的轉銜的「跳島戰略」。 「分艙分流」則是院內管理最重要的一環,由於無法排除新型冠狀病毒空氣傳播,篩檢發燒站外推至醫院急診之外是第一部提前分流,對醫院內呼吸道傳染疾病的病人與其他病人的動線區隔,還有疑似病人病房盡量一間的處理,都是大大降低院內交叉感染的機會。   圖表 2 與 3:因為超前部署,降低疫調負擔,並採行有效的分流管理,不會導致台灣在 2003 年 SARS 的覆轍。台灣在 SARS 的經驗,境外案例三週內隨即帶來境內確診巨大的影響,而在今年 COVID-19 […]


蚊蟲叮咬感染

夏日蚊蟲叮咬疾病多!了解並預防西尼羅病毒

夏秋正好是蚊蟲活動的旺季,也是蚊蟲叮咬傳染病特別容易盛行的時候。近期除了新冠病毒,美國也盛行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也稱作西尼羅熱,類似台灣的登革熱(Dengue fever),雖然台灣還沒有西尼羅病毒的案例,但無法完全排除病毒入侵的可能性,本文將介紹西尼羅病毒的傳染途徑、症狀及預防方法。(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上):蚊蟲叮咬的傳染病) 認識西尼羅病毒 西尼羅病毒是一種單股 RNA 病毒,和登革熱一樣同屬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指的是發病的通報時限必須在 24 小時內,且必要時病人需到指定的隔離治療機構進行隔離。西尼羅病毒最早的人類感染案例出現在 1937 年,於烏干達一位發燒的婦女身上發現,主要流行地區在非洲的部分地區、中東地區及美洲。(更多單股 RNA 病毒相關文章:從伊波拉到新冠~瑞德西韋如何作用) 西尼羅病毒的傳染途徑 西尼羅病毒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染媒介以蚊子為主,包含白線斑蚊、埃及斑蚊、白肋斑紋、尖音家蚊及熱帶家蚊。當人類、鳥類或其他哺乳動物(主要是馬)已經受病毒感染時,蚊子吸取還有病毒的血液後,病毒會在蚊子體內繁殖,存在於蚊子的唾液腺內,再經由蚊子叮咬傳染給其他動物,所以人類、家畜和鳥類並不會因為彼此直接接觸而感染。(推薦閱讀:夏天蟲蟲危機!蟑螂、蒼蠅等居家常見蟲類介紹) 西尼羅病毒可能入侵台灣的傳染途徑有三種,分別是: 候鳥:冬天有從西伯利亞來避冬的候鳥、夏天則有印度飛來避暑的候鳥,西伯利亞和印度都是西尼羅病毒的疫區,當身為帶原者的鳥隻遭到本地的蚊子叮咬後,就可能傳染給本地其他動物或人類。 未經檢疫走私進口的動物:帶有病毒的鳥、馬,若經由非法管道入台,一樣有可能藉由蚊子叮咬傳染給本地的動物或人類。 病媒蚊:已經感染的病媒蚊也可能飛進船艙、飛機艙等進入台灣,再經由蚊子叮咬傳染給本地的動物或人類。(同場加映:疾管署呼籲:4招預防屈公病疫情擴大) 西尼羅病毒潛伏期及症狀 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當被帶有病原的蚊子叮咬後,通常約有 80% 的感染者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在經過 3 至 14 天才有可能會出現症狀,不過症狀也有輕微和重度之分:約有 20% 的人會出現輕微症狀,包含發燒、頭痛、嘔吐、拉肚子、全身痠痛或疲憊、皮膚癢等;另外約有低於 1% 的感染者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包含發高燒、頭痛、脖子僵硬、神智不清、昏迷、顫抖、抽搐、肌肉無力、呼吸衰竭、麻木、癱瘓、腦炎(Encephalitis)或腦膜炎(Meningitis),嚴重者需要住院治療。 預防西尼羅病毒6大原則 目前美國市面上只有馬匹使用的西尼羅病毒疫苗,人類的疫苗仍在開發中,因此,避免西尼羅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避免被蚊子叮咬,以下提供六大防蚊原則: 戶外活動應使用防蚊液。 蚊子最喜歡活動的時間是傍晚和凌晨,如果這段時間要外出,建議使用防蚊液並穿長袖、長褲,或是穿淺色衣服。 避免在夏秋之際前往衛生條件差的城市,或是下水道設施不足的區域旅遊。 確保家中的門窗有完好的紗門紗窗,將蚊子擋在室外。 倒乾花盆、桶、罐中的積水,在廢棄輪胎鑽排水孔等,避免蚊子孳生。(推薦閱讀:夏天常見 7 大疾病(上):蚊蟲叮咬的傳染病) 經常給寵物換水,如果飼養鳥類也要每週幫鳥類沐浴池換水 另外,美加地區從 2003 年開始針對捐血人檢測西尼羅病毒,並且已經陸續發現數起經由輸血感染西尼羅病毒的案例。因此衛生福利部參考歐洲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作法,為了防範輸血感染西尼羅病毒,只要從西尼羅病毒流行區離境日,就必須暫緩捐血一個月,以保障受血者安全。(推薦閱讀:614 世界捐血日!捐血好處和注意事項看這裡)


其他細菌感染

傷寒

傷寒的基本概念什麼是傷寒? 傷寒是一種由細菌引發的急性傳染病,病原菌為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及副傷寒桿菌(Salmonella paratyphi),後者引發的症狀較輕微。細菌透過受污染的水及食物傳播,以人類為主要宿主。 傷寒有多常見? 傷寒多數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可能影響各年齡層的人群,但最容易發生在孩童身上。您可以試著減少引發傷寒的風險因子,若需要更進一步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傷寒的症狀傷寒有哪些症狀? 傷寒的潛伏期約為1至2星期,常見的症狀如下: 早發病或晚發病都有可能 持續低燒,溫度每天持續增加,甚至達到40.5℃ 頭痛 虛弱及疲勞 肌肉疼痛 流汗 乾咳 厭食及體重減輕 腹痛 腹瀉或便秘 身軀出現紅疹 腹部極度腫脹 以上並不包含所有症狀。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詢問您的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您有以下任何症狀,請聯絡您的醫師: 懷疑自己感染了傷寒 在國外染病 回國時出現症狀 傷寒的原因食用受到傷寒桿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是感染傷寒最常見的原因。 傷寒的風險因素傷寒有許多風險因素,例如: 常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如印度、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地 孩童的感染風險較高 在傷寒疫區工作或旅遊 作為研究傷寒桿菌的臨床微生物學家 接觸感染傷寒者 傷寒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不代表專業醫療建議。若需要更多資訊,請務必詢問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傷寒? 根據您的症狀、疾病和旅遊史,可診斷您是否感染傷寒。 為了確認您的狀況,需要檢測血液或體液樣本中是否含有傷寒桿菌。 抗體檢測可以確認您血液中是否含有傷寒DNA。 如何治療傷寒? 治療傷寒最有效的方法是抗生素治療,例如: 若無懷孕,適用環丙沙星(Cipro) 兒童適用頭孢曲松(Ceftriaxone),商品名為羅氏芬(Rocephin) 其他治療傷寒的方法包括: 多喝液體來防止持續發燒和腹瀉帶來的脫水 若有腸胃穿孔狀況,可透過手術進行修復 傷寒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可以幫助您對抗傷寒: 勤洗手 避免喝未處理過的水 避免喝有冰塊的飲品 避免吃生菜或生果 選擇熱食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詢問您的醫師,來選擇最好的治療方式。


蚊蟲叮咬感染

夏天3大蚊蟲傳染病: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症狀、預防一次看

一說到炎炎夏日,你的腦海裡浮現了什麼呢?大概是陽光、海浪、沙灘吧!每到夏天就有很多人出門遊玩,但台灣高溫又潮濕的氣候,適合蚊蟲和病菌繁殖,進而潛藏一些疾病的風險。台灣常見的疾病大致可以分為 2 類,一類是蟲媒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恙蟲病及日本腦炎等,而另一類是腸道傳染病,本文將介紹蟲媒疾病的症狀及如何預防。 1.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像這樣稍微濕熱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登革病毒又分為一型、二型、三型、四型,共 4 種血清型別,不同型的登革病毒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應,症狀也可能輕微到嚴重。 症狀 典型登革熱包含發燒、出疹,重症則可能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 預防方法 要預防登革熱,請記得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可使用防蚊液。疾管署每年夏天都會呼籲,民眾務必落實「巡、倒、清、刷」的工作:仔細巡視家戶內外積水容器,將積水倒掉,大型廢棄容器可連絡清潔隊協助清運,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以去除斑蚊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 2.恙蟲病 恙蟲病(Scrub Typhus)的病媒為恙蟎,宿主以囓齒類為主,此外,恙螨還會停留於草叢中,攀附到經過的動物或人類身上,被恙蟎幼蟲叮咬會經由唾液感染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 症狀 恙蟲病潛伏期約 6~21 天,症狀包含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叮咬處出現無痛的深色痂皮(Eschar),或稱焦痂,1 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雖然恙蟲病不會直接人傳人,但如果沒有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高達 60%。 預防方法 預防恙螨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暴露在草叢環境,郊區、戶外活動或工作必須接觸草叢環境的話,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衣物防護,並將褲管紮入襪內。必要時須進行滅鼠工作,避免鼠類孳生,或是剷除雜草也可以使用環境衛生用藥,例如百滅寧、第滅寧等。 3.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受日本腦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主要透過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傳播。 症狀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不會出現明顯症狀,約有小於1%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日本腦炎的致死率約20% ~ 30%,存活病例中,約 30% ~ 50%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 預防方法 預防日本腦炎最好的方式就是施打預防針,另外也要避免在黃昏、黎明等病媒蚊吸血高峰時,在病媒蚊孳生高風險的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也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可使用防蚊液。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新冠肺炎

抗體、抗原、PCR?一次搞懂常見新冠病毒檢測方式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爆發至今,疫情重災區從一開始的亞洲、歐洲、北美洲,到現在的中南美洲與非洲,世界各地都有病毒的蹤跡,在研發解藥及疫苗的同時,各國也想方設法要在短時間內測試出病毒。 根據美國 CNN 報導,最常見的新冠病毒檢測方式有三種,分別是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PCR)、抗體檢測(Antibody tests,或稱 Serology tests)和抗原檢測(Antigen tests),本文就為您介紹新冠病毒檢測方式的不同之處、檢測結果的判讀以及其他種類的檢測方法。 PCR 檢測與 Real-time PCR 檢測的差別 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PCR 檢測是最為常見,且準確度較高的檢測方式。每個細菌都有自己專屬的遺傳密碼,而要進行 PCR 檢測新冠肺炎時,檢疫人員會先用鼻咽拭子,從病人的鼻子或咽喉後部收集分泌物,再將採檢到的咽喉棉棒(Throat Swab)或痰液樣本(Sputum sample),利用儀器放大檢視,並找尋新冠病毒的遺傳密碼排列。然而,即使是目前最好的採檢方式,PCR 檢測仍有缺點。PCR 檢測除了需要專業的醫療用品外,器材也要價不菲,更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進行採檢,但美國 CNN 報導,突如其來的龐大檢測需求,已經讓美國醫療體系難以支撐,他們甚至連試紙都不夠用。 台灣主要採行的篩檢方式則是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eal-time PCR),又稱定量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qPCR)。Real-time PCR 和 PCR 最大的不同是,細胞的 DNA 在進行 PCR 檢測時,會經歷變性(denaturation)、引子黏合(annealing)和引子延長(elongation)等三個階段,並且不斷循環;而 Real-time PCR 則能透過螢光試劑蒐集 PCR 的數據,相比之下,Real-time PCR 較 PCR 省時。(同場加映:普篩利弊一次看~偽陰性的潛在威脅大) 抗體檢測 掌握病毒擴散範圍 一般來說,當人體遭受病毒入侵時,身體就會產生抗體,因此抗體檢測並非檢測病毒本身,而是檢測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否已產生抗體對抗新冠病毒。抗體的分子是由蛋白質構成,並藉由血液樣本進行檢測,醫護人員會透過手指或是靜脈採集血液,再交由專家小組鑑定血液樣本中是否有專門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因此抗體檢測又稱為血液或血清學檢查,以下為新冠病毒抗體檢測主要鎖定的2種抗體類型: 免疫球蛋白M(IgM):在感染後兩星期內,脾臟會大量生產 IgM 抗體,因此檢測結果若為陽性,代表近期或正在感染中。 免疫球蛋白G(IgG):大約從感染後四星期開始,人體會產生 […]


新冠肺炎

歷史流行傳染病~人類抗疫之路仍未完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目前在全球已突破5百多萬人確診,而這波如此嚴重的疫情,在某些科學家眼中並不算在意料之外,2017年時代雜誌(TIME)上名為「警告:人類還沒準備好面對下一波瘟疫」的文章,介紹了A型流感病毒H7N9。而人類歷史上其實早已出現過許多次的傳染病大流行,已下介紹歷史上的知名的大規模流行傳染病。 [covid_19] 黑死病 西元1346~1353年的黑死病(Black Death)可說是中世紀最大的瘟疫,主要的傳播媒介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和蝨子,這些跳蚤和蝨子在叮咬老鼠之後,沾到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再叮咬人類而造成傳染。黑死病的症狀包含發燒、身體虛弱、腹痛和打冷顫等,又因為患者的身體組織會出血、變黑,所以稱為黑死病。 黑死病最一開始是從亞洲開始,散播至歐洲,科學家估計,造成當時約一半的歐洲人口死亡,以長遠的影響結果來看,黑死病的爆發,大幅減少了歐洲的勞動人口,不但造成奴役制度瓦解,也導致之後的文藝復興及宗教革命。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黑死病並不是只有這一次,之後包括西元1665~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西元1720-1723年的馬賽大瘟疫,和西元1770~1772年的莫斯科瘟疫,雖然科學家無法確定這幾次的病毒是否完全一樣,但可確定的是,這幾波瘟疫都造成逾10萬的死亡人數。(推薦閱讀:鼠疫、黑死病都一樣?解析鼠疫類型、症狀與預防) 除了黑死病之外,歷史上也有其他的傳染病大流行: 16世紀Cocoliztli瘟疫大流行 Cocoliztli在阿茲特克語的意思是「害蟲」,Cocoliztli大流行發生在1545~1548年的墨西哥及中美洲,是一種病毒性出血熱(Viral hemorrhagic fever),造成了1500萬人死亡。2018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從傳染病死者的遺骸中驗出沙門氏菌(Salmonella),沙門氏菌會引起傷寒(Typhoid fever),症狀包含發高燒、脫水(Dehydration)以及腸胃道等相關問題,即使現代醫學發達許多,沙門氏菌仍是不可輕忽的細菌感染之一。 16世紀的美國瘟疫大流行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15~17世紀時期,而16世紀登陸美洲的歐洲人,除了進行貿易運輸,也將天花(Smallpox)也散播出去。當時稱霸美洲的2個帝國,分別是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許多科學家認為,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最後之所以會被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攻陷,主要原因是來自天花。那些感染天花的士兵,因健康不佳使整體防禦力衰弱,或是因為太多人死於天花,兵力短缺,使帝國走向崩塌。 1793年費城黃熱病爆發 1793年的費城夏天特別熱、特別潮濕,這樣的天氣也是和蚊蟲孳生,蚊子就是黃熱病(Yellow fever)的主要傳播媒介。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進入中毒期的病人,在7~10天內死亡率約20~50%,雖然之後隨著天氣轉冷、蚊子不再出現,病毒也停止傳播,但已經造成超過5,000人死亡。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 西元1918年1月~1920年12月爆發的西班牙流感是H1N1新型流感,即甲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爆發的範圍涵蓋南太平洋到北半球,再加上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大部分民眾營養不良、士兵群聚感染,造成約5億人感染,相當於當時世界人口的1/4。雖然叫做西班牙流感,但其實病毒起源地不是在西班牙,只是當時參戰國家為了避免影響士氣,管制了媒體報導疫情的數量。西班牙當時並未參戰,因此大幅報導流行病在當地的影響,其他國家也誤以為只有西班牙疫情嚴重,所以稱為「西班牙流感」。 2009 年的H1N1豬流感 H1N1屬於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發源自墨西哥,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H1N1傳染期間大約有1億4千萬人感染,死亡人數大約介在15萬1700~57萬5400人,H1N1的感染者大多是小孩或青壯年,死亡人數約有80%是65歲以下。學者專家認為,或許是因為年長者已經養成足夠的免疫力抵抗甲型流感病毒,所以感染者相對少。而現今H1N1的疫苗已經包含在流感疫苗裡。 2014~2016年的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 2013年12月,西非的幾內亞共和國確認了第1個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Disease)患者,之後病毒迅速在西非各國擴散,較遠的美國、歐洲也有零星確診。從西元2014~2016年間共2萬8600人感染,1萬1325人死亡。伊波拉病毒在更早之前就有了,1976年的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就已經有案例,且病毒源自蝙蝠,不過伊波拉病毒的疫苗至今還在研發。 2015至今的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由茲卡病毒引起,多在中美洲與南美洲流傳,美國南方也有些許案例。茲卡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是蚊蟲叮咬,特別是黑斑蚊,又稱伊蚊、斑蚊或艾迪斯蚊;此外,也可能經由性行為或是垂直傳染,造成新生兒天生缺陷。


新冠肺炎

中藥對新冠肺炎那麼神?治療成效報您知

中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簡稱TCM)和西藥長久以來一直都存有其獨派說法,即使面臨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挑戰,兩方仍是各持己見,非要爭個輸贏。事實上,中西藥皆有優缺,本文將列出中藥對治療新冠肺炎的功效和限制,在此提醒民眾,千萬別使用效用不明的藥物,而因為傳統中藥通常是由數十種草藥熬煮而成,使其成分變得更加複雜,若未經專業醫師就服用,恐帶給身體不確定的健康風險。 [covid_19] 4種中藥調湯輔助治療 根據英國倫敦南岸大學(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衛生與社會保健系所的研究,中藥最主要的功能是調節氣(Chi,中醫相信它是一種生命能量彰顯),進而保護身體不受病毒攻擊,並維持免疫系統的日常運作。雖說中藥只是輔助治療的角色,但有不少中國的研究卻指稱僅憑服用中藥就能緩解新冠肺炎的症狀,並達到痊癒的狀況,不過成功的機率仍是非常困難的,此外,配藥師還得針對病人情況做調整。 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劉建平教授指出,在眾多中藥分類與調和,有4種湯劑(Decoction)對治療新冠肺炎比較有效,它們分別是:清肺排毒湯(Qingfei Paidu Decoction,QPD)、甘草乾薑湯(Gancao Ganjiang Decoction)、射干麻黃湯(Shegan Mahuang Decoction)、清肺頭泄扶正湯(Qingfei Touxie Fuzheng Decoction)。 而當中以清肺排毒湯的療效最好,它源自於漢朝末期用以治療傷寒病(Cold damage)的中醫理論,由21種草藥、4種調和配方製成的。雖然清肺排毒湯受中國中醫藥管理局(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簡稱NATCM)所推薦,但其治療程序仍要視病況做調整,此外,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獲取草藥恐怕是最難跨越的障礙。以美國為例,藥材之一的麻黃(Ephedra sinica)販售就要經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嚴格把關;細辛(Chinese wild ginger)則是被禁的草藥。 甘草或有效但有副作用 在清肺排毒湯眾多草藥中,甘草(Licorice root)算是最重要的成分,它是歐洲及亞洲地帶的土生「雜草」,於很久以前就被古埃及人和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ic)信徒列為傳統醫學的珍寶之一。其實,早在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又叫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爆發期間,學者已發現有些人因為服用了含甘草的中藥,所以沒有被感染,而關鍵就在它含有三萜類(Triterpenoid,一種植物性化合物),特別是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甘草酸苷(Glycyrrhizic acid)對於控制SARS冠狀病毒(SARS-CoV)非常有效。 從實驗研究的觀點看,因應新冠肺炎相似SARS病毒,或許甘草能發揮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請民眾不要擅自服用甘草的藥物,並務必小心不肖廠商的欺騙手段。 且先不說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有任何醫藥產品可達治療與預防效果,甘草的副作用對罹患慢性病者也很危險,包含有:頭痛、月經沒來、性慾冷卻、勃起困難、肺水腫(Pulmonary edema)、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壓、血壓過高性腦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低鉀血症(Hypokalemia)、肌紅素蛋白尿(Myoglobinuria)、偶發性腦損傷、嗜睡、肌肉消瘦、四肢麻痺、疲倦、虛弱。


新冠肺炎

疫情助性?7種末日性興奮類型報你知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全球疫情的波及,有的人會意識到自己對性的渴望愈來愈大,這或許是因為在行動管制期間,在家的時間突然變長,大幅少了平日生活上的刺激,而恐懼死亡的強烈情緒也被證實能激起我們的性慾望,專家們將此稱之為「末日性興奮」(Apocalyptic horny)。本文將舉出7種性興奮類型,在疫情如此緊張的時刻,除了可以藉此機會檢視自身的生理需求,您也可以在性生活上做些調整,以夫妻為例,請確保彼此有在一起的時間,也有分開獨處的時間,並避免把話題都聚焦在疫情上,適時的放鬆才能幫助更保持樂觀。 [covid_19] 1. 憂鬱式性興奮(Melancholy horny) 這一種性興奮相當常見,多數人都會有慾火焚身的時候,但因為害怕疫情惡化,所以他們還是會乖乖遵守政府的防疫規則。不過,要壓抑住內心澎湃的情緒和性慾,簡直是極其難受,較好的舒壓方式可能是找家人或朋友暢聊一番,當然是保有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的前提下。 2. 下午茶性興奮(3p.m. horny) 下午悠閒地喝杯咖啡,有的人即使是居家隔離也要活得有品味,而所攝取的咖啡因(Caffeine)可能就會把能量都傳送到性器官,進而刺激性慾,但這純粹只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假設。 3. 自誇式性興奮(Performative horny) 這類人擅長在社群網路公開自己的近況,包含自身的性慾狀態,他們也許只是想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心,或可能真是有性興奮的感覺,其動機和真相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而因為其網路的高曝光率,他們的行為也會成為身邊人談論的話題,值得注意的是,其發表的內容通常都圍繞著多麼思念過去的性愛、性愛中做過的瘋狂事情等等讓人搖頭的行經。 4. 嬉鬧式性興奮(Frisky horny) 與其說對性愛渴望,這類人更求社會互動與連結,他們之所以想要性興奮,只是因為單純想要為生活增添些自我滿足感,舉例來說,由於無法參加多人派對的活動,他們可能會嘗試用簡訊或電話跟性愛對象聊色。 5. 探索(好奇)式性興奮(Curious horny) 一個人在家沒事做,有的人亦會把握機會探索平常不會做的事,這類人會用這段時間好好研究自己的生理和性愛層面,若是單身,可能就會看色情網站和手淫;而對情侶、夫妻來說,或許嘗試新的性愛姿勢、使用性愛玩具是新的消遣方法。 6. 目標導向性興奮(Goal-oriented horny) 有別於探索式性興奮,這類人很清楚自己身體生理的需要,他們想要手淫就手淫,想要聊色就聊色,有些人也會先於網路約會,待疫情結束再約對方進入性愛關係。對他們而言,不管任何時候,設定目標且如期執行才是重要,即使是性愛之事也不例外。 7. 不計後果性興奮(Dumbass horny) 這是7種性興奮類型中最要不得的,因為他們不願遵守防疫條規,只為滿足性慾而行動,進而危害自己和其他人的性命。在此提醒民眾要對所做的行為負責,多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也許這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疱疹

水痘只限兒童?成人也可能感染或復發

台灣某大學 4 月 9 日前後才有兩名學生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近­期又爆發 14 名學生群聚感染水痘(Chicken pox)。大家對新冠肺炎的關注度大大輾壓了水痘,卻很可能輕忽其傳染力極高,可透過接觸、空氣或飛沫等途徑傳播。本篇將幫助您更明白水痘對成人的影響,讓我們用抗疫的警覺心,來了解一下水痘對我們的潛在威脅吧! 接種過水痘疫苗仍可能二次感染 很多人小時候都打過水痘疫苗,照理來說之後就不會感染。但看完上述新聞,您可能會納悶,難道過去他們都白白挨針了?研究顯示,施打過2劑水痘疫苗,便有高達 94% 的預防效果。不過就算接種過疫苗,仍有再度感染水痘的可能。好消息是接種過疫苗的二次感染者,相對而言症狀會輕微許多。 3 種人容易復發水痘 有些看似水痘復發的病人,其實正在經歷他們首次的水痘感染,某些紅疹與水痘看起來非常相似,容易讓醫生誤判。其實大多數的水痘的患者康復後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若符合下列三種狀況,則很可能再復發: 出生不到六個月便感染水痘 第一次長水痘的症狀極度輕微 本身的免疫系統不良 待水痘復原之後,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簡稱VZV)仍然會潛伏於神經組織裡。當我們免疫力下降,VZV 會趁機活化,沿著軀幹或顏面發展成令人疼痛難耐的水泡,形成帶狀疱疹(Shingles,俗稱皮蛇)。一般來說,症狀會持續三個星期,1~2 個禮拜過後水泡會開始結痂。帶狀疱疹的患者並不會直接傳染帶狀疱疹,卻會傳染引發水痘或是帶狀疱疹的 VZV,雖然機率不高但仍要小心。 這 3 類族群出現水痘併發症的機率較高 成年後若感染水痘,會有更嚴重的症狀與水痘併發症的風險。符合以下條件即為高危險群: 因為疾病,諸如愛滋病或癌症等等造成免疫功能低下。 服用類固醇藥物(Steroid medications) 。 沒有長過水痘或是接種疫苗的孕婦 。 感染水痘的成人患者嚴重的話會併發肺炎(Pneumonia),醫生會以抗病毒藥物(Antiviral)治療,但是成效不佳,還好這類肺炎現已非常少見。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無法施打水痘疫苗,若得了水痘可能會垂直感染胎兒,嬰兒的致死率可高達 30%。所以孕婦一定要杜絕所有的水痘感染源,甚至與尚未接種水痘疫苗的孩童互動都要十分謹慎。(推薦閱讀:「皮蛇」上身OMG!要打帶狀皰疹疫苗嗎?預防皮蛇看過來!) 阿司匹靈有風險 使用藥物前請諮詢醫師 預防勝於治療,施打疫苗仍是最佳的療法。就算是接觸水痘感染源的 3~5 天內,疫苗仍然可以防止感染,或是降低重症的風險。經醫生評估後,可能會給予病患服用抗疱疹病毒劑(Acyclovir),降低併發症的機率,並使用布洛芬(Ibuprofen)與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來止痛與退燒。建議您在使用任何藥物之前,都應當諮詢醫師。 另外,罹患水痘且 20 歲以下的年輕的病人或病童絕對不可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來退燒,因為這樣可能會引發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造成肝腫大(Hepatomegaly)或是腦水腫(Cerebral edema)等病變,嚴重的話在幾天內就會致死。 感染水痘後,出紅疹的前兩天一直到水泡結痂痊癒,都帶有傳染力,一定好好自我隔離,保護身旁的人,就像我們面對新冠肺炎時一樣,不要存有僥倖的心態。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