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人體是各種微生物的家,它們雖然通常是無害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是影響我們和旁人健康的傳染病成因。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搜尋所有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的介紹。

基礎知識

傳染病

芬普尼 (Fipronil) 是什麼?芬普尼蛋吃多少超標?如何退費?一文完整解析

市售雞蛋遭檢出農藥殘留芬普尼(Fipronil)超標,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0日)署長姜至剛表示,目前相關問題批號蛋總數約15萬顆已下架回收,消費者可認明雞蛋上噴印的溯源碼第一行I47,勿再食用。究竟芬普尼是什麼?芬普尼蛋吃多少會超標?如何辨識芬普尼蛋?如何退費?《Hello醫師》為您詳細解析。 芬普尼是什麼?可以殺什麼蟲? 芬普尼(Fipronil)是一種廣效型殺蟲劑,屬於phenylpyrazole化學類,對於甲殼類動物、螞蟻、白蟻、甲蟲、蟑螂、扁蝨、浮游動物和蜜蜂等昆蟲具殺蟲活性,因此芬普尼常當作殺蟲劑使用。 目前芬普尼主要核准可用在農藥、動物用藥及環境用藥等3大類: 1.農藥 用於土壤控制玉米上的「玉米根蟲」 用於十字花科及馬鈴薯上的「小菜蛾」 2.動物用藥 治療及預防犬、貓等動物之跳蚤、壁蝨 3.環境衛生害蟲防治 一般環境用藥:主要為防治蟑螂、螞蟻、蠅類及火蟻等環境衛生害蟲,民眾可直接購買 特殊環境用藥:以防制白蟻為主,包括乳劑、油劑及懸浮劑等劑型。 芬普尼禁用在哪些用途? 嚴禁用在供人類食用的飼養禽畜中,包括豬、牛、雞等 農業部2016年1月起刪除「4.95%芬普尼水懸劑」之使用方法及範圍,禁用在包含包葉菜類、芒果、小黃瓜、茄子及紅豆 農業部2017年9月6日公告「4.95%芬普尼水懸劑為禁用農藥」,禁止加工、輸入、分裝、販賣及使用,並刪除農藥芬普尼用於紅豆、包葉菜類、茄子、小黃瓜及芒果之殘留容許量 雞蛋殘留芬普尼的合法上限是多少? 根據衛生福利部「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之禽蛋芬普尼殘留標準,雞蛋中的芬普尼(及其代謝物)殘留上限為0.01ppm。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表示,由於國外種植黃豆、玉米、小麥等飼料穀物時,可使用芬普尼,雞隻吃了可能形成殘留,因此,國際上都對雞蛋訂出芬普尼殘留標準,包括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為0.02ppm、日本為0.02ppm,美國則為0.03ppm;與國際相比,國內標準相對嚴格許多。 過去也曾爆出芬普尼蛋事件?歷年檢出紀錄一覽 食藥署署長姜至剛表示,經聯合各縣市地方政府衛生局執行「禽畜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測計畫」,自2018年起至2025年10月,市售雞蛋抽驗計4,232件,結果農藥殘留均符合規定。 不過,自2017年至今,國內總共爆發3次芬普尼雞蛋事件,3次都出現在彰化養雞場: 2017年8月,在彰化3處養雞場檢出雞蛋芬普尼農藥超標,分別為0.05ppm、0.22ppm及1.53ppm,嚴重超標。 2019年1月,在彰化1處養雞場檢出雞蛋芬普尼殘留超標,分別為0.03、0.04及0.06 ppm。 2025年10月,在彰化1處養雞場檢出芬普尼殘留超標為0.03 ppm,同樣超過標準0.01 ppm。 芬普尼對人體有害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的毒理分類,芬普尼被歸類為 中等毒性(Class II)農藥,代表在高劑量或長期暴露的情況下,芬普尼可能對人體造成健康危害。 根據美國環保署(EPA) 的毒理分類,芬普尼被列為 「可能對人類致癌(Group C – Possible Human Carcinogen)」,根據動物研究結果顯示,高劑量芬普尼可能導致老鼠出現肝臟腫瘤與甲狀腺異常。 目前尚沒有足夠的人體研究證據,可證實芬普尼會直接導致癌症。 芬普尼蛋吃多少才會造成健康風險? 食藥署署長姜至剛說,「劑量決定毒性」,任何對人體的健康影響,都與劑量有關,因此,須在短時間內吃進大量芬普尼蛋,急性約大量吃一百顆、慢性每天吃7、8顆吃一輩子,才會對人體產生健康風險。 例如:60公斤成年人,在24小時或更短時間內,吃進100顆約60克的芬普尼蛋,才可能出現短期的健康風險。 這次共有幾顆芬普尼蛋? 姜至剛表示,今年(2025)檢出的芬普尼雞蛋,是出自彰化文雅畜牧場;彰化縣衛生局在10月底執行「114年度禽畜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測計畫」時,發現「鮮健蛋品洗選蛋(白殼雞蛋)」(噴印溯碼編號:I47045-251023C)檢出農藥殘留「芬普尼代謝物(Fipronil-sulfone)」含量0.03 ppm,不符合「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規定的殘留容許量標準0.01 ppm,因此,在11月4日一確定檢驗結果,便立即要求業者立即下架回收,停止販售。 另外,彰化縣衛生局同步清查,來自同一畜牧場的洗選蛋品,同樣檢出芬普尼代謝物含量不符合規定;食藥署表示,受影響的芬普尼雞蛋總數約15萬顆。不過,因在此次抽檢之前上市的蛋品,早已流入市面,難以回溯追查是否同樣有問題,「若要回推實際芬普尼蛋數量,恐怕會無限大」。 芬普尼蛋流向哪些縣市、賣場?有哪些品牌? 食藥署表示,目前被驗出芬普尼的蛋品約約15萬顆,總共流向以下9個縣市: 桃園市 新竹縣 台中市 雲林縣 南投縣 嘉義縣 嘉義市 台南市 高雄市 食藥署指出,蛋品主要流向上述縣市之全聯、楓康等銷售通路,亦有流入傳統市場之散蛋,請民眾若有購買到該批蛋品,應立即停止食用。 受影響之芬普尼蛋總共有以下9個品牌: 四日鮮蛋 10粒裝(溯源碼I47045-251103C) 巨的卵(白殼雞蛋)10粒裝(I47045-251103C) 大巨蛋(白殼雞蛋)10粒裝(溯源碼I47045-251023C、I47045-251027C、I47045-251030C、I47045-251103C) 悠活鮮蛋(白殼雞蛋)10粒裝(溯源碼I47045-251023C) 富翁洗選蛋(白殼雞蛋)10粒裝(溯源碼I47045-251023C、I47045-251030C) 初卵頭窩蛋(白殼雞蛋)10粒裝(溯源碼I47045-251023C) 四季巨蛋(白殼)10粒裝(溯源碼I47045-251023C) 香草園洗選蛋 10顆(溯源碼I47045-251027C、I47045-251103C) 鮮健蛋品洗選蛋(白殼雞蛋)10粒裝(溯源碼I47045-251027C、I47045-251030C、I47045-251103C) 芬普尼蛋如何辨識? 姜至剛說,可從雞蛋上的噴印溯碼編號,辨識市售洗選蛋是否為此批受影響的芬普尼雞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行的I47045,I47代表畜牧場,045代表洗選場,「若有確定就不要吃,若還沒吃就退費」。 另外,第二行編號則為此批受影響的芬普尼雞蛋出產日期,民眾也應多加注意,不要食用: 溯源編號第一行:I47045 溯源編號第二行: 251023C 251027C 251030C 251103C 姜至剛說,若民眾購買的是散蛋,一定要掃蛋品上的QRCode,以確保是否為同批受影響之蛋品。 芬普尼蛋可退費嗎?如何退費? 食藥署表示,民眾若有上述溯源編號的蛋品,都可向賣場要求退費。即使已開封,也可檢具相關購買證明如發票,向原購買賣場或店家退費。 芬普尼蛋會導致蛋品漲價嗎? 姜至剛表示,國人平均每天食用雞蛋量為1顆,平均每天總產量約2400萬顆,此次芬普尼蛋的畜牧場日產量約4萬顆,因此,對價格影響波動有限。 芬普尼蛋相關罰則為何? 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第5款規定,食品殘留農藥或動物用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不得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輸入、輸出、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另依《食安法》第44條第1項第2款規定,違反第15條第1項規定,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 另外,食品經依第41條規定查核或檢驗者,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查核或檢驗結果,有第15條第1項各款情形之一者,依食安法第52條第1項第1款規定,應予沒入銷毀。 芬普尼來源為何? 因國外允許黃豆、玉米、小麥等飼料穀物可使用芬普尼,雞隻吃了可能形成殘留,不過,農業部畜牧司家禽生產科陳志維科長表示,目前抽驗該畜牧場的飼料合格;至於詳細芬普尼來源,仍要進一步清查。 如何避免買到芬普尼蛋? 為預防累積攝入芬普尼蛋風險,建議選購來源明確,並輪換蛋品來源,避免單一來源長期攝取超量。 消費者怎麼做? 確認檢出:確認蛋品溯源編號,例如「I47045」批號即為本次公布受影響者。 請勿食用:若已購買該批次或批號相近商品(公告批號以內),請停止食用。 退貨回收:請持購買憑據向原販售通路退貨。 […]

探索更多傳染病類別

看更多 傳染病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

確診後遺症「長新冠」症狀有哪些?頭暈頭痛、咳嗽、胸悶解析

咳嗽、腦霧、喪失嗅覺,確診後遺症接踵而來,真正的考驗轉陰後才開始,不過確診後遺症有哪些?又會持續多久? 《Hello醫師》帶您認識新冠後遺症是什麼、哪些後遺症發生率最高,並介紹長新冠4大好發族群。 確診後遺症「長新冠」是什麼? 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俗稱長新冠,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分別定義為:確診後症狀持續一個月和三個月以上,稱為長新冠,也被稱作長新冠症候群、新冠肺炎後遺症。 長新冠是確診者不具有傳染性時,所產生的新冠後遺症。根據統計30%的確診者會出現新冠後遺症,其中以女性較高,但男性的致死率卻更高。 研究發現,90%長新冠患者是輕症,然而在發展出長新冠後遺症後,部分人出現疲勞、喘和腦霧等認知問題,進而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 確診後遺症「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確診後遺症常見包含呼吸困難、咳嗽、疲勞乏力、肺纖維化、肌肉疼痛、頭痛、肺栓塞、胸痛或胸悶、嗅覺或味覺障礙、記憶力減退等。 研究指出,新冠後遺症初期通常包含: 疲勞 咳嗽、喘 頭痛、頭暈 肌肉酸痛 胸悶 喉嚨痛 確診6個月後,最常見症狀是疲勞、勞累後不適和腦霧;此外,85%新冠後遺症復發的原因,是因為運動、身體或精神活動以及壓力導致。 以下依據症狀表現,介紹各種類型的確診後遺症: 1.頭痛、嗅覺異常 三分之一的確診後遺症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確診新冠後,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週或數月。 腦霧(難以思考、推理或集中注意力) 嗅覺異常(味覺喪失和嗅覺喪失) 視力模糊或複視 頭痛 2.頭暈、胸悶胸痛、心悸 新冠肺炎的重症會導致長期心臟損傷,但有時輕症也可能會有反覆或慢性的心臟和血管問題。 站立時頭暈(直立性低血壓) 血塊和靜脈血管損傷 高血壓 心悸 胸痛 3.咳嗽、呼吸困難、喘 部分新冠後遺症會導致肺部和體內缺氧的問題。 缺氧(全身組織中的氧氣含量低) 容易累 疲勞 咳嗽 喘 4.心理健康症狀 確診新冠後有時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可能是病毒本身引起,也可能是承受極大壓力所造成。 焦慮 沮喪 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礙(延伸閱讀:吃什麼能讓你一覺到天亮?5大助眠必吃食物、方法一次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5.其他症狀 陽痿 掉髮 拉肚子 腸胃不適 間歇性發熱 經期異常 新冠肺炎後遺症常見症狀 研究發現,新冠確診2個月後最常出現的後遺症機率: 疲勞:84% 勞累後不適:70% 腦霧:64% 喘:61% 胸悶:56% 皮膚刺痛:55% 頭痛:53% 失眠:51% 記性變差:50% 肌肉痠痛:50% 心悸:49% 頭暈、暈眩、平衡問題:43% 呼吸困難:42% 確診後遺症4大高風險族群 研究指出,以下4個族群罹患長新冠的風險更高: 年長者:根據美國CDC研究,65歲以上年長者罹患長新冠的風險,較18~64歲高出10%,尤其是有腎臟和精神問題者。 女性族群:研究發現女性更容易出現長新冠的症狀,54%女性確診者患有長新冠,男性則有37%。 新冠重症:研究發現罹患重症的確診者,也較常出現長新冠的症狀。 慢性病或以下病症:呼吸系統疾病、肥胖、二型糖尿病、高血壓、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器官移植後或轉移性癌症。 延伸閱讀:施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全整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腦膜炎

腦膜炎症狀大人兒童不同!腦膜炎、腦炎差別?要治療多久?

一般人提到腦膜炎,通常都會聯想到新生兒或兒童腦膜炎,事實上,成人也會罹患腦膜炎,而且症狀也非常嚴重,甚至可能併發腦炎或致死;究竟為什麼會腦膜炎?腦膜炎有幾種?哪些人是腦膜炎的高風險族群?《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腦膜炎症狀病徵 腦膜炎的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會發燒和全身痠痛,但若出現下方症狀,就有可能是腦膜炎,需立即就醫檢查,以免腦壓上升或出現全身性敗血症,造成生命危險。 大人腦膜炎典型症狀 頭痛 高燒不退 頸部僵硬 肩頸痠痛 大人腦膜炎非典型症狀 意識不清 昏迷 譫妄 抽搐 麻痺 眼球活動異常 皮膚疹 新生兒、兒童腦膜炎症狀 發燒 哭鬧 躁動 食慾下降 嘴唇發紺 黃疸 腦膜炎、腦炎及腦膜腦炎的差別? 腦膜炎和腦炎皆指中樞神經系統發炎,但腦炎的發炎區域限定於腦部,若發炎區域同時侵犯腦部及腦膜,就稱為腦膜腦炎。 為什麼會腦膜炎?腦膜炎原因說明 在人類腦部的表面包覆著3層薄膜,稱為腦膜;腦膜炎指腦膜受微生物感染或其他原因,造成中樞神經出現發炎反應。依原因可分為4種: 細菌性腦膜炎:常見致病細菌包括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腦膜炎雙球菌或革蘭氏陰性桿菌。 結核性腦膜炎:由結核桿菌感染所引起。 黴菌性腦膜炎:以隱球菌感染為主。 無菌性腦膜炎:指非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腦膜炎,通常為病毒所致,因此又稱為病毒性腦膜炎,8成以上的病因為夏日常見的腸病毒。 腦膜炎的傳染途徑 上述4種腦膜炎中,以細菌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膜炎最常見,只要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就可以傳播,例如飛沫傳染;此外,病毒性腦膜炎還可透過糞口途徑(Fecal-oral route)傳播。 至於結核性腦膜炎多發生於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在台灣較為少見;黴菌性腦膜炎則多見於住家附近有養鴿者,由鴿子糞便所傳播。 腦膜炎要治療多久?大人腦膜炎治療 若懷疑是腦膜炎,患者需接受腰椎穿刺,抽取脊髓液;脊髓液與腦部相通,醫師能藉此檢查,判斷腦膜是否發炎,並找出感染原因對症下藥。 針對常見的細菌性腦膜炎,通常會給予抗生素治療,並視情況開立以下藥物,其療程約7~14天: 抗癲癇藥:預防或治療抽蓄。 類固醇:減少腦部腫脹和發炎反應。 鎮定劑:緩解病患焦躁不安。 降腦壓藥:減緩腦壓過高。 病毒性腦膜炎由於沒有特效藥,會採支持性療法,透過給予退燒藥等藥物緩解症狀,患者則需補充水分和多休息,增強免疫力來殺死病毒,一般可在3~7天內恢復。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食物中毒

大腸桿菌感染症狀?大腸桿菌感染來源、原因與超標意義

新聞報導時有飲料店或小吃店大腸桿菌超標,引起食物中毒之事件,但不少衛教文章又寫大腸桿菌是腸道好菌,有助吸收維生素;究竟大腸桿菌是好是壞?為何能保護腸胃又可能引發食物中毒,而且還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Hello醫師》帶您一探關於大腸桿菌的秘密。 大腸桿菌(E. coli)是什麼?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簡稱E. coli)為大腸的正常菌落之一,外型如同棒子,兩端鈍圓,繁殖速度極快;正常情況下,大腸桿菌對人體無害,而且有助維持腸道平衡,不讓壞菌佔據腸壁、獲取養分。 大腸桿菌的3大功效: 幫助合成維生素,例如維生素K和B12 維持腸道免疫作用 驅逐有害細菌 然而,若人類免疫功能不佳或免疫力低下,例如新生兒或癌症化療病患,造成白血球數量不足,黏附在腸壁的大腸桿菌就可能出現發炎反應,或鑽入腸壁,在血液中繁殖並引發敗血症或幼兒腦膜炎。 大腸桿菌感染來源、原因與症狀 因為大腸桿菌普遍存於人類或動物的腸道,所以若食物或水源受到人類或動物的糞便汙染,並被食入或飲用,就可能引發外源性感染;這類感染最常見的症狀為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也就是出外旅遊,吃下不乾淨的食物所造成的腹瀉,另外一個症狀則是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屬於非常危險的病症,其致病病株與一般大腸桿菌不同;若吃入遭汙染的食物,輕則引發腸胃炎、腹瀉,重則腸道出血、血便、急性腎衰竭,甚至死亡。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常見於歐美國家,因為部分地區衛生環境佳,多直接飲用自來水,且飲食講究天然有機,少用農藥,所以病菌較容易存活,加上平時習慣吃生菜沙拉,食材未經高溫處理就會直接進入體內。 大腸桿菌症狀:女性易有泌尿道感染 另外,女性由於泌尿道開口與大腸和肛門出口較近,容易沾黏大腸桿菌並引發感染;此類泌尿道感染屬於內源性感染,意即體內細菌所造成的自我感染,好發於10歲左右的女童與20~40歲的女性,通常會引起下列症狀,也要特別留意: 急尿 頻尿 血尿 排尿有刺痛及灼熱感 下腹脹且痠痛 大腸桿菌超標很危險? 由於會引發食物中毒的菌種非常多,若針對每一種病原菌一一檢驗,不僅花費時間久且費工,所以一般衛生局所抽檢的項目通常僅包含: 大腸桿菌 腸桿菌科,包含沙門氏菌(Samonella)、志賀菌(Shigella)及腸桿菌(Enterobacter)等各種食品病原菌。 上述2種檢驗項目被稱為「衛生指標菌」,藉由透過檢驗最常見且容易引發食物中毒的細菌,來判斷食品製造及保存過程是否乾淨及安全;若連此標準都無法通過,便表示食品製造過程有嚴重的衛生問題。 因此,新聞報導時有的大腸桿菌超標事件即代表這個意思,超標未必會造成食物中毒,但具有中毒的可能,所以民眾需審慎選擇店家與食材來源;而餐飲業者若被抽驗出大腸桿菌超標,則需盡速檢討及改善食品安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細菌感染

超級細菌MRSA是什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原因、症狀公開!

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人體的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尤其是化膿的傷口,因此極易經由人體而污染食品,引發食物中毒;在新聞上就不時可見國小營養午餐或市售餐點,發生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毒的事件;究竟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什麼?為何能導致皮膚感染,又能引發食物中毒?《Hello醫師》為您一一揭曉。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什麼?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細菌,生長時會群聚在一起,在顯微鏡底下看起來就像葡萄串,而且在培養基上會產生金黃色、橙色及白色等色素,因此獲得其名。 金黃色葡萄球菌平時就存於人類的鼻孔、咽喉、頭髮及皮膚上,但不會引發感染或不適;然而,若皮膚有感染發炎或化膿的傷口,該菌就會大量增生;假設患者免疫力低下,或未適度消毒與照護傷口,就可能惡化並引發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原因有2種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原因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前面所提的皮膚感染,另一種就是食物中毒;若食物處理人員,例如屠宰廠、生鮮食物包裝廠或牧場的工作人員等,有化膿傷口且不小心接觸到肉類、海鮮或牛奶;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會食品上生長繁殖,分泌腸毒素。 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生存力非常強,在乾燥環境可存活數月,且需加熱至攝氏80度長達30分鐘,才能徹底被殺死,所以被汙染的食品若未妥善處理,例如在包裝前就接受殺菌處理、運送時維持低溫抑菌,或是最後接受高溫料理,就可能導致攝食者中毒。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腸毒素為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其毒素耐熱性更高,即使煮沸30分鐘仍不會被破壞,因此做好源頭控管與選擇食品來源安全、乾淨且有認證的廠商和餐飲業者,為避免中毒最好的作法。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症狀 金黃色葡萄球菌若引發皮膚感染,會出現以下症狀: 紅腫 化膿 水泡 刺痛 嚴重時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若為食物中毒,症狀則多針對消化系統: 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 腹痛、腹瀉 虛弱 輕微發燒 有時會出現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敗血症、骨髓炎、肺炎或心內膜炎等狀況,這是因為病毒經由皮膚傷口或腸胃入侵血液系統,傳播至身體各個器官,引起更嚴重的感染與發炎,並造成生命危險。 比金黃色葡萄球菌更強的超級細菌「MRSA」 金黃色葡萄球菌所造成的感染,通常會使用甲氧西林等抗生素治療,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指的是對甲氧西林具有抵抗力的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因為具有抗藥性,治療難度更高,感染所造成的致死率也相對較高。 針對MRSA,醫師一般會使用劑量更高的抗生素,或改用利奈唑胺(Linezolid) 與萬古黴素(vancomycin)等其他抗生素治療,但MRSA有時也會對這類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MRSA一般多出現於住院患者中,因為部分患者可能長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導致體內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抗藥性,進而透過接觸物品在醫院傳播;而住院患者因為常有開放性傷口或插管,容易遭受入侵,是醫護人員特別提防的院內感染。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病毒感染

麻疹傳染力遠高於新冠肺炎!麻疹5大症狀、預防之道一次看

麻疹傳染力驚人,平均一人可傳染給12至18人,遠高於新冠肺炎的4至7人;國內去年底爆發麻疹群聚感染事件,根據1月7日(2025年)最新統計,確診病例已達33人,匡列接觸者高達3123人,均創5年新高。 麻疹與登革熱、猴痘、茲卡病毒等,均被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究竟麻疹症狀為何?透過何種途徑傳染?又該如何預防?疫苗終生有效嗎?帶您了解麻疹的4大症狀與預防方式。 麻疹成因 麻疹在國內被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主要是經由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據疾管署指出,其傳染力極高,平均每名麻疹麻疹感染病例能傳播給周圍 12-18 人,遠高於新冠肺炎的4至7人;除了散發病例外,麻疹也經常於家庭或公共場所(例如學校、醫院及軍營等)發生群聚事件。 麻疹傳染途徑 麻疹唯一宿主及傳染窩是人類,好發於冬末及春季,對於幼兒、老人等免疫力較弱的族群,致死率高;其主要感染途徑如下: 空氣、飛沫傳播 直接與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 麻疹潛伏期 麻疹的潛伏期自感染病毒開始至出疹,約7到18天,平均約14天;在出疹的前、後4天內,均有傳染力;若沒有出疹,則從發燒前1天到退燒後3天為傳染期。 在疫苗尚未普及之前,幾乎所有的孩童都有感染過麻疹,不過台灣自1981年開始全面實施MMR(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預防注射,保護力高達95%,讓麻疹的病患大幅降低不少。 麻疹症狀(與感冒類似) 感染麻疹後,初期症狀跟感冒很像: 發燒 鼻炎 結膜炎(流淚、畏光、眼睛發紅) 咳嗽 初期症狀還包括在發燒3-4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 據疾管署指出,在柯氏斑點出現後24至48小時內,會開始在耳後、臉部出現典型的斑丘疹,約3至4天會下移至軀幹、四肢及全身,並持續4至7天之久;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 病患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也會發燒至最高溫。其中,約5-10%的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也會出現死亡個案。若在懷孕時感染麻疹,流產、死胎或早產的機率會增加,也容易生出先天性畸形的寶寶。 出現疑似痲疹症狀該怎麼辦? 由於麻疹傳染力經人,建議若非必要,避免或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若出現疑似症狀,應注意以下因應措施: 儘速全程戴口罩就醫 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若是匡列接觸者,應落實自主健康管理 麻疹疫苗保護力:1981年後出生者要注意 由於MMR疫苗的保護力大約20年左右,除了抵抗力較低的孕婦以及不曾接種過疫苗的人較容易感染之外,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在小時候打的疫苗保護力隨著年齡成長逐漸降低,得到麻疹的機率也較高。 疾管署提醒:若是在1981年後出生者,如確定要前往東南亞國家等麻疹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 麻疹預防小撇步 目前麻疹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幾乎是仰賴疫苗的防護力來抵抗,因此施打疫苗相當重要;台灣目前規定出生滿12~15個月的寶寶以及國小一年級時各接種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MMR疫苗也有以下的禁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打這類的疫苗: 有嚴重呼吸道感染者 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高劑量類固醇者 孕婦或是正在備孕的女性 除了接種疫苗,下列方法也可避免增加感染麻疹的機率: 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戴口罩且勤洗手 避免前往麻疹流行國家,出國前掌握全球傳染病疫情燈號警示(越南越南去年全年累計逾3.8萬例疑似病例,其中確診逾6,700例,相較2023年確診數已逾百倍;印度於2024年累計報告近2萬例,疫情雖較上半年趨緩,惟每月通報仍逾千例上下)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新冠肺炎

【聽醫師的話】新冠後遺症的中醫對策

新冠肺炎康復後,理應是處於「無敵」狀態,為何會需要求診?新冠病患又會產生什麼後遺症,需要進一步治療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部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柏鋒為您專文解析。 新冠肺炎康復者應注意兩大現象 新冠肺炎確診康復後,並沒有所謂的「無敵」狀態,仍有可能會再次感染;就如同感冒病毒一樣,第一次感冒好了,也可能會在幾天內或幾個月內再次反覆感冒。因此,新冠肺炎康復後,還是需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此才能降低再度感染造成二次傷害。 並非每位確診新冠肺炎的感染者都會發生後遺症,但隨著確診者人數提升,在康復解隔離後,臨床上也確實發現,需要治療後遺症的患者需求人數有增加的趨勢,而這些症狀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持續數週、數月或數年,因人而異。 常見新冠後遺症有哪些?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新冠後遺症包括哪些健康問題?下列是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條列新冠後遺症包含:  一般症狀 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 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 發燒 呼吸和心臟症狀 呼吸困難或短促 咳嗽 胸部疼痛 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 神經系統症狀 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時稱為“腦霧”) 頭痛 睡眠問題 站起時頭暈(頭昏眼花) 身體發麻 嗅覺或味覺變化 抑鬱或焦慮 消化系統症狀 腹瀉 腹痛 其他症狀 關節或肌肉疼痛 皮疹 月經週期的變化 以中醫觀點來說,上述症狀是病毒侵襲人體致病,屬於「外感風邪」的病因;風邪致病,因個人體質寒熱虛實狀況不同,反應在不同病人身上,才會表現出如此繁多的各式症狀。因此,不同的患者同樣都是感染新冠肺炎,就中醫對策來說,會根據每位患者的體質辨證,給予個人化的對應藥物,以達到最理想、合適的治療效果,這便是中醫辨證施治的核心理念。 新冠後遺症的中醫對策 應對新冠後遺症的中醫調理政策 以下根據資料統計出最常見的新冠肺炎後遺症,分別提出中醫辨證說明: 肺系症狀:咳嗽、呼吸喘、心悸、疲勞、口乾 病毒進入呼吸系統,造成組織黏膜發炎、纖維化,即外感風熱侵襲,熱太過而傷陰,治療宜滋陰潤肺、清熱祛瘀為主,可用生脈飲、沙參麥冬湯加減處方,日常飲食可吃些銀耳蓮子湯、冰糖燉雪梨來幫助改善。 神經症狀: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頭暈、記憶差、失眠、嗅覺味覺異常 研究認為病毒可能造成腦神經、腦血管的輕微缺氧損傷所致,在中醫認為是腦損失清、心神不寧、清氣不升的表現,除了可應用益氣聰明湯、定志丸、天麻、石菖蒲等中藥治療外,亦可搭配針灸百會穴、神庭穴、神門穴來幫助改善。 腸胃症狀:腹痛、腹瀉、食慾不振 病毒攻擊消化道神經叢,可能造成胃腸蠕動調控不佳。中醫認為屬於脾胃氣虛,而且常常伴隨濕濁寒痰,中藥可用參苓白朮散、胃苓湯來加減處方,食物方面需避開炸物、辣味、重鹹的,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少量飲用黑糖薑茶,或食用四神湯料理,也能幫助恢復食慾,提升消化道運作效能。 關節肌肉疼痛、皮疹 感染後病毒量減少,潛伏在身體深處,只要免疫力一下降,就伺機跑出來攻擊皮膚、肌肉、關節,造成疼痛發炎。中醫治療需要清熱涼血、袪風止痛,中藥可處方當歸拈痛湯、溫清飲加減方。 怎麼做才有機會減少新冠後遺症發生? 根據美國CDC的研究表明,包含感染新冠病毒之前已患慢性疾病者、未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者,都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 因此,規律、穩定地接受慢性病治療,接種新冠疫苗,都可能對新冠肺炎的後遺症或發生確診後中重症的機率下降。另外,規律地作息、保持良好的運動與生活習慣,都能幫助身體抗病毒達到最佳效率,亦是減少後遺症的不二法門喔!


新冠肺炎

快篩陽去急診對嗎?幼兒新冠藥包有備有保庇?3大迷思名醫姜冠宇一次破除!

5月起新冠疫情單天確診人次動輒突破4萬人的情況下,讓不少民眾人心惶惶,擔心疫情再度擴大的危機要如何因應。 《Hello醫師》特別邀來現職於台北市立聯合院區中興院區擔任主治醫師的姜冠宇醫師,以其位於第一線抗疫防線的觀察,建議大家究竟應如何面對,民眾又有哪些錯誤迷思應即時導正、以免誤信謠言過度恐慌。 新冠確診潮3大迷思: 姜冠宇醫師表示,由於快篩購買新制才剛上路,新冠疫情確診人次應遠比實際公布人數更高,此時在急診也湧出不少因恐慌而就診的人潮,真正需要就診的確診病患卻容易因此間接受到影響。他也提出幾點至今民眾仍有誤解的錯誤觀念與迷思: ❌ 1. 未肯定確診先衝急診就對了? 不少擔心新冠快篩偽陰性、甚至是只為了防疫保險需要證明的民眾,以為只要衝急診確認最快,殊不知其實此舉不但嚴重浪費醫療資源,還恐怕影響因染疫需就診治療民眾的黃金治療時間。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日前於疫情記者會時曾嚴明表示,根據保險法65條規定,從保險契約請求權開始,所有的保險理賠於2年內都可提出申請,民眾不應急於一時請醫師開具診斷證明書而癱瘓急診造成前線負擔,請大家發揮同理心。 (圖片授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姜冠宇醫師更指出,其實新冠急診區也意味著病毒密集度與濃度比其他區域更高,原本可能只是輕症或無症狀的民眾,如果因為上述原因執意貿然前往,恐怕反而還因此染疫; 另外,部分爸媽因心急而貿然帶著家中出現症狀的幼兒直衝急診,卻忽略新冠急診區為大人與10歲以下的幼兒分流檢驗的情況,亦可能在幼兒因落單檢驗而誤觸感染源的情況下,大幅提高小孩染疫的風險,同樣得不償失。(你也想知道:核酸、抗原檢測2大居家快篩選哪款?快篩檢測有篩有保庇) ⭕️ 正確做法: 欲申請保險理賠的民眾,可於全民健保快易通、各家醫院之APP上下載確診資訊,或透過確診訊息、居隔通知單證明書用於提供確診資訊。若擔心資訊不被保險公司受理,確診患者也能提供授權,讓就保之保險公司可以行文向醫院申請病歷報告即可。 由於新冠疫情急診之判定原則以「症狀嚴重度」為依據,而不是「快篩陰陽性」。若是快篩陰性但症狀嚴重者可前往急診,但即使是快篩陽性卻沒有症狀,建議應該至門診或社區篩檢站完成進一步的PCR採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於上週公布,民眾如果自覺有風險並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相關症狀,或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陽性時,應戴好醫用口罩,再就近前往指定社區採檢院所,由醫師評估進行PCR核酸檢驗。 (圖片授權:中央流行疫情中心) ❌ 2. 急診不給掛、改赴門診確認新冠疫情? 部分民眾即便快篩為陰性,雖知道急診僅接受快篩陽性確診者或症狀嚴重者,但抱著「門診比較快」的心理,自行掛號做流感快篩以確認是否確診,但此舉同樣為醫護單位帶來極大的困擾外,姜冠宇醫師則建議,如今已陸續有醫療院所開設COVID-19特別門診,不妨先查詢再前往,以免造成各醫療院所的負擔。 同時,中央流行疫情中心也指出,當居家隔離對象進行3天之居家隔離,以及4天自主防疫或居家檢疫對象在7天檢疫期間,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為陽性時,應該留在家中不可外出。 ⭕️ 正確做法: 此時可聯繫所轄衛生局安排,透過可 24 小時視訊諮詢「健康益友APP」遠距門診醫療(免費使用),提供緊急醫療諮詢服務,以遠距/視訊診療醫師來進一步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健康益友app:iOS版本、Android 版本) 接受視訊診療的病患及醫師若對評估陽性結果達成共識,接著將由評估確認醫師所屬的醫事機構進行通報,並由系統自動研判為確診,在零接觸、更具效率的情況下讓民眾安心面對疫情、正確治療。 姜冠宇醫師現任職於聯合醫院中興院所擔任主治醫師。(影像授權:姜冠宇醫師粉絲專頁) ❌ 3. 急救藥包有買有保庇? 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統計,9歲以下兒童今年至上週的確診個案已達2萬4200人以上,佔所有年齡層近12%,10至19歲則有10%,比起前一週新增近1.7萬人,增幅高達42%。 加上不久前有2歲染疫重症兒童死亡的案例,更讓不少家長因此十分恐慌,紛紛依照網路上流傳的急救藥包準備備藥,希望讓自家寶貝可以多一份保障;姜冠宇醫師對此也搖頭。 他指出:「目前多數宣稱的幼兒防疫常備藥品,例如抗組織胺、乙醯胺酚或止咳化痰藥品,大多為成人使用的藥物,若用在幼兒,劑量恐怕過重而有安全疑慮,需另外由專業醫事人員調配才行,絕非大家自行決定用藥就可以。」 姜冠宇進一步說明:「多數『防疫藥品』僅能緩解症狀,卻無法達到消滅病毒的作用;只有屬於處方用藥的藥品、意即需確診後才能在醫院中取得的藥物,才能真正對新冠病毒發揮治療作用。」 ⭕️ 正確做法: 即便是已針對幼兒調配的藥品,姜冠宇醫師建議仍應謹慎用藥,在輕症如發燒、頭痛時即應先採取多休息、多喝水的基本作法,讓免疫系統發揮作用,除非已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如喉嚨痛、呼吸急促甚至脫水時,即應安排前往兒童防疫門診進行治療,以免過度用藥,反而加重身體負擔。 另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本週(7日)最新發佈、針對兒童新冠疫情就診條件建議中表示,嬰兒年齡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或須進行血液透析者,即視同中/重症之確診者,皆可收治於醫院治療。若家中有75歲以上、須血液透析者或懷孕36週以上之女性符合任一條件,也可收治於醫院。 而長者部分,如為70~74歲、生活可自理或有陪同照顧者,65~69歲且獨居者,或懷孕35週以內女性,將安排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69歲以下無血液透析或無懷孕,且符合居家照護條件、或非65-69歲獨居者,則一律採居家照護。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新冠肺炎

打完疫苗能喝酒?三高、癌症能打疫苗?接種新冠疫苗10大常見問題

隨著國內疫情再次爆發,確診人數連日增加,新冠肺炎又再次影響社會,而民眾也興起接種疫苗或追加劑的意願。 根據《Hello Health》集團日前於台灣進行的一項疫苗調查研究顯示,有高達73%的受訪者表示,在新冠肺炎發生之前,並不認為接種疫苗是預防病毒發生的必要措施,但歷經新冠疫情不斷變種、突顯出疫苗的防禦作用後,對未來如需接種成人疫苗以防重症的可能性,表達出高度接受的意願。 而政府如今為因應捉摸不定的疫情,除推行各縣市隨到隨打、預約制等2種接種制度外,除祭出疫苗獎金,鼓勵長者接種,也已陸續推行追加劑的施打措施,協助民眾遠離病毒。《Hello醫師》並整理了10大常見問題,分成「接種前」與「接種後」,一次解決你接種新冠疫苗可能遭遇的各類疑難雜症。 新冠疫苗接種前:以下6情形可接種嗎? 1. 三高、心血管病患可接種新冠疫苗?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皆屬新冠肺炎高危險群且重症風險亦高,而接種新冠疫苗則可有效預防重症及降低死亡率。國外醫學機構,如歐洲心臟學會或美國心臟學會,皆鼓勵心臟病患即早接種疫苗。(延伸閱讀:吃多「超加工食品」小心肥胖、三高找上門!把握3原則遠離加工食品) 因每位慢性病患的身體狀況、病情(三高控制狀況)、病史(過去有無血栓、出血、過敏性休克反應)皆不相同,國內亦出現過三高或心血管病患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情形,因此建議患者於接種之前先向醫師諮詢,評估自身病情與身體狀況,若病情或身體狀況不佳,則可待病情穩定之後再行接種。 此外,接種新冠疫苗後,原本服用的三高藥物也需繼續按時服用,以穩定病情、避免病情惡化 2. 孕婦或哺乳媽媽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嗎? 有鑑於孕婦感染COVID-19新冠肺炎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因此建議各位媽媽皆接種新冠疫苗,保障母體和胎兒的健康。 懷孕期間任何時間皆可接種新冠疫苗,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各廠牌疫苗可能增加胎兒先天畸形、流產、胎死腹中、早產或懷孕併發症發生的風險,且接種疫苗後持續哺乳,抗體會出現在母乳中,可能對新生兒有保護效果,因此建議哺乳媽媽皆完成接種,並於接種後正常哺乳。 但衛福部建議可優先考慮mRNA疫苗(BNT、莫德納),因其增加血栓機率更小,也擁有較多的安全性資料,並以同廠牌疫苗完成第二劑接種。(推薦閱讀:打莫德納會有心肌炎?心臟病史病患能打第三劑嗎?疫苗與心肌炎問題詳解) 3. 接種流感、HPV等其他疫苗,還能打新冠疫苗? 可以,但不建議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若尚未安排接種流感、HPV等其他疫苗,則建議先完成接種2劑新冠疫苗,並於完成後間隔7~14天,再接種其他疫苗;反之,若您已經接種其他疫苗,則也建議間隔7~14天再接種新冠疫苗。 4. 癌症病人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嗎? 可以,癌症病患與三高、心血管疾病病患同為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其免疫力較低,一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脫落時間較長、產生變種病毒的機率也較一般人多,因此建議癌症病患皆接種新冠疫苗。 化療期間的接種時間點需視癌症種類決定: 實體腫瘤病患(如乳癌,大腸癌,肺癌):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時,中性白血球低下時間通常不會太久,較不會影響疫苗免疫反應,因此化療期間任何時間均可接種疫苗,並建議於白血球上升時接種疫苗效果更佳。 血液癌病患(如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癌):由於需接受強度較高的化療及白血球增生劑,因此建議應延遲疫苗接種,直至中性白血球數目恢復。若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異體或自體)者,建議至少隔3個月後再進行疫苗接種。 5. 手術或接受放射治療後,能打新冠疫苗嗎? 手術後病患:手術後病人易有發燒症狀,為辨別不適反應是由手術或疫苗引起,建議術後至少7~14天後才接種疫苗。若接受脾臟切除手術,有可能導致免疫抑制狀態,建議術後至少14~21天後才接種疫苗,以確保疫苗接種後的安全性與保護力。  放射治療病患:治療期間皆可接種疫苗。 6. 兒童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嗎? 可以,但目前台灣尚未安排5~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現今其他國家如美國,已安排5~17歲兒童與青少年進行接種,兒童與青少年的接種狀況良好,具備相同保護力,並會出現類似於成人的副作用,如接種部位痠痛、疲勞、頭痛及發燒等症狀。 接種新冠疫苗後,4大常見問題解惑 1. 接種新冠疫苗後,可以運動嗎? 可以,但建議降低運動強度和頻率,高強度運動有可能增加不適感。接種mRNA疫苗(莫德納、BNT)者,建議1週內避免運動或費力活動。 2. 接種新冠疫苗後,可以喝酒嗎? 目前尚無任何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前攝入多少酒精會干擾免疫功能,但過度飲酒即會造成免疫力下降,甚至可能造成脫水,或由脫水引起頭痛、肌肉及關節疼痛,而因此類症狀與疫苗副作用相似,有可能導致誤判而錯失治療良機。 建議飲酒時小酌即止,而在接種新冠疫苗前,則建議盡量避免飲酒或處於宿醉狀態接種,以免加劇接種副作用。(延伸閱讀:昨晚喝茫起床宿醉!破解酒迷思與醒酒方法) 3. 接種新冠疫苗後,應該要避免使用任何藥物嗎? 若為三高、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病患,應於接種疫苗後按時吃藥,穩定病情。 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患也可接種新冠疫苗,有鑑於過去曾發生過疫苗導致血栓的病例,部分建議使用阿斯匹靈來減少血栓風險,因此抗凝血藥物使用者,反而更有機會降低接種副作用。 此外,建議在疫苗副作用出現之後,再服用退燒藥或消炎止痛藥,以避免干擾疫苗發生免疫反應,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 4. 新冠疫苗可能影響女性月經週期? 目前國外確實有研究指出新冠疫苗會導致經期異常,出現提早或延後的情形,但此狀況多於2~3個月經週期後即恢復正常。若您發生嚴重異常症狀,如大量出血或停經許久,建議盡速至醫院就醫詢問。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新冠肺炎

新冠疫苗追加劑哪裡打?4月份各縣市隨到隨打地點、預約接種站報你知

近日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爆發,確診人數連日攀升,民眾紛紛詢問新冠疫苗追加劑要至何處施打。隨著「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臺」於4月暫停服務,政府現以各縣市隨到隨打、預約接種等兩種方式,提供民眾施打新冠疫苗基礎劑或追加劑,讓《Hello醫師》告訴你第三劑要至何處預約、各縣市隨到隨打之地點。 1. 預約制:可施打第一、二劑與追加劑 各縣市政府預約制度不同,民眾若欲了解所住縣市的預約方式,施打地點、日期及劑型,可至「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2. 新冠疫苗隨到隨打地點 請至「各縣市院外隨到隨打/接種站COVID-19疫苗接種地點」查詢所屬縣市隨到隨到之接種日期、時間、地點以及可接種的疫苗類型。 施打新冠疫苗注意事項 指揮中心提醒,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並經醫生評估過往疫苗接種史及檢核接種紀錄後,提供民眾疫苗接種。另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 新冠肺炎專區 感冒可施打新冠疫苗?一次看懂打疫苗前後注意事項懶人包 新冠肺炎4大疫苗種類比較!成分、保護力一次了解 施打第三劑新冠疫苗副作用免驚!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症狀一次看! 打莫德納會有心肌炎?心臟病史病患能打第三劑嗎?疫苗與心肌炎問題詳解 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新冠肺炎最新防疫規定總整理! 新冠肺炎傳播靠空氣!病毒傳播途徑、停留時間一次解答 Omicron症狀徵兆全解-Omicron變種病毒像感冒?專家:「勿掉以輕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新冠肺炎

核酸、抗原檢測2大居家快篩選哪款?快篩檢測有篩有保庇

由新冠病毒所變異的Omicron變種病毒席捲全球,目前已經有多個國家被Omicron變種病毒入侵,台灣也嚴陣以待,目前僅有境外移入案例。 為落實防疫措施,阻擋隱形傳播鏈,部分企業或學校也開始要求職員提供快篩證明。儘管有醫院開放篩檢管道,但不少民眾可能仍不了解居家篩檢的時機與快篩試劑的使用方式。《Hello醫師》整理出居家快篩檢測的種類選哪款,使用時又有哪些重點要注意,和大家共同防疫、對抗病毒。 快篩試劑分2種 依感染風險來選擇 食藥署在6月已經核准多款居家快篩試劑上市,不過品牌種類眾多,消費者究竟該入手哪一種?其實快篩試劑可依其檢驗原理而分為下列2種: 核酸檢測:檢測檢體中是否有病毒的殘留物,優點是病毒量低也能檢測到,陽性率也較為準確。缺點則是費用高、等待時間長。3天內有接觸確診者或是相關接觸史的人較適合使用。 抗原檢測:檢測病毒的蛋白質,不僅等待時間短、最快15分鐘就能知道結果,費用也較便宜;不過若患者體內病毒量較低,則難以檢出,而且抗原檢測試劑的陽性一致率(與標準PCR檢測相比)較低,較適合給感染風險較低者使用。 (延伸閱讀:要打哪種疫苗才好?各家廠牌比一比) 購買快篩試劑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表示,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如今可在醫療器材販賣業者、藥妝店、醫療器材行、便利商店、藥局買到。 但民眾購買時,建議應確認產品名稱是否有「家用」、包裝是否刊載「防疫專案核准製造第XXXXXXXXXX號」或「防疫專案核准輸入第XXXXXXXXXX號」等字樣、產品效期是否在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內,並依使用說明書或操作影片進行採檢及操作。若無法確定,亦可登入食藥署查詢核可品項。(點此查詢已核准之家用快篩試劑名單) 何時該用快篩試劑?有篩有保庇 除已出現嚴重新冠肺炎症狀者應直接通報1922,若符合以下情況者可考慮使用居家快篩試劑: 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 曾出入人潮眾多的地方 位於確診數較多的地區 有輕微的發燒、咳嗽症狀 為提升篩檢正確率,建議民眾可於與確診者足跡重疊該日後5~7天進行快篩,隔1週後再次篩檢以降低初次篩檢因偽陰性或是偽陽性而延誤就醫。 另外也建議民眾於居家快篩檢測後,應密切留意身體狀況,若發現疑似新冠肺炎之症狀,請盡快通報1922依照指示就醫。(同場加映:兒童居家快篩6大重點要注意!角度對了快狠準不哭鬧) 居家使用快篩試劑的注意事項 居家快篩必須自己親手操作,若沒有仔細閱讀說明書有可能導致檢測結果失誤,因此《Hello醫師》根據疾管署的居家快篩指引彙整如下,建議民眾快篩前應注意下列事項: 確認雙手乾淨:使用居家快篩之前,務必確認雙手已洗淨、消毒。(延伸閱讀:勤洗手抗疫情~從歷史了解洗手重要性) 仔細閱讀說明書:快篩試劑有保存期限,使用前務必確認產品的有效日期。 棉花棒須完整浸泡於試管:檢體與緩衝液須完整混合,才能在檢驗後得到準確的結果。 快篩呈現陽性怎麼辦? 當快篩結果出現陽性時,依照下列指示來進行: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打1922,依指示配合處置及依防疫人員指示處理已使用過之採檢器材。(延伸閱讀: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差在哪?新冠肺炎最新防疫規定總整理!) 非居家隔離、非居家檢疫者:需要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一步檢測。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使用過的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給院所人員。(延伸閱讀:通勤族佛系抗疫法!5招並用Covid退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