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人體是各種微生物的家,它們雖然通常是無害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是影響我們和旁人健康的傳染病成因。 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搜尋所有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的介紹。

基礎知識

傳染病

疥瘡傳染性極高!認識成因症狀,6招預防疥蟲上身

什麼是疥瘡? 疥瘡(Scabies)是一種皮膚感染的疾病,由疥蟲(疥蟎)引起的搔癢等症狀,稱為疥瘡,疥蟲大小只有約0.3毫米(mm),肉眼幾乎看不見,他們會在皮膚的表皮層鑽隧道,並在裡頭產卵、排泄,進而引起皮膚過敏、搔癢、水泡等反應,若因劇烈搔癢而抓破皮,會造成細菌感染,並引發皮膚潰瘍,嚴重可導致敗血症(Sepsis)等嚴重疾病,因此,若懷疑得了疥瘡,請盡速就醫治療。 疥瘡傳染性高且分布廣 抵抗力較差、體質虛弱、年長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這些人有可能會感染較嚴重的結痂型疥瘡(Crusted scabies),也稱挪威型疥瘡(Norwegian scabies),一般的疥瘡感染,身上約有 10~15 隻疥蟲,但因為上述這些患者的免疫力較差,身上可能寄生著數百、甚至幾百萬隻疥蟲,也更容易傳染給他人。 疥瘡的傳染性很高,而且全世界都有分布,不過因為疥蟲不會飛也不能跳,得用爬的方式到另一個宿主身上,所以需要經過 10~15 分鐘以上的接觸,才有機會傳染。因此如果有人感染疥瘡,家人、伴侶或有機會長期接觸的人,必須特別注意肢體接觸,不過一般的握手及擁抱是相對安全的。另外像是安養院、監獄、宿舍等人群聚集的地方,要更小心疥瘡的群聚感染。 6 方法預防疥蟲上身 雖然疥瘡的傳染性高且分布廣,但我們仍可盡力做到下列六點,以預防被傳染: 注重個人清潔衛生。 避免接觸患者的皮膚、衣物及床鋪,患者的房間必須徹底清理。 患者及接觸者(尤其親密接觸者),都必須接受治療。 外宿時,選擇每天會更換床單及被單的旅館,避開環境衛生不良的地區。 最好一人一張床,若有不同人使用,最好更換床單及被單。 不要讓別人睡自己的床,或使用自己的寢具,衣服也不要互相借穿。 搔癢是疥瘡最主要的症狀 被傳染到疥瘡的人,除了搔癢為最主要的症狀,其他像是紅疹分布、典型的孔洞、小水泡,特別在指間、腳底、膝蓋等柔軟部位,都是醫師診斷是否罹患疥瘡的依據,有時甚至會出現在嬰兒的頭上;若出現較長時間的搔癢,則可能會出現像黃豆般的疥瘡結節(Scabies nodules),常見於生殖器、陰部以及腋下等部位,大部分的疥瘡能藉由以上的皮膚症狀就能確診,少數狀況會藉由刮除一些患部組織,以顯微鏡來檢驗。 疥瘡有時候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皮膚疾病,原因可能是疥瘡較少見,以及部分症狀容易與其他病徵搞混,尤其是疥瘡的好發族群老人,更容易被誤診,認為只是老年搔癢症(Senile pruritus)。 根除疥蟲:衣物要用熱水洗 治療疥瘡並不難,只要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用及塗抹藥物,基本上都能治癒。較重要的是,若身邊的人出現類似情形或症狀,務必進行檢查,並一起治療,患者及家中的衣物、棉被等,都必須用熱水(60℃以上)洗過並保持乾燥,如無法清洗,可以密封於塑膠袋內衣星期,如此才能根除疥蟲,否則以疥瘡的高傳染性,相當容易再次感染。

看更多 傳染病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

什麼是接觸者追蹤?掌握病例阻疫情

當全球都在應對同一種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病毒,為何東亞地區能把疫情控制得好,而相對的,西方國家的感染及死亡人數卻不斷遽增,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涉及所運用科技的資訊安全授權,意指接觸者追蹤(Contact tracing),本文將剖析目前所知關於它於各國的運作模式,提供您參考。 [covid_19] 成為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的6種情況 在探討接觸者追蹤之前,我們得先找出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觸(Close contact)者,他們屬於感染機率較高的一群人。根據紐西蘭國家衛生部(New Zealand Ministry of Health)的資料,在病例的感染期間,任何人在無正確配戴個人防護設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簡稱PPE)下,接觸了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都可被列為密切接觸者,以下是您該注意的6種高風險情況。 與新冠肺炎患者有肢體接觸。 與新冠肺炎患者者未保持2公尺社交距離,或是面對面交談超過15分鐘。 未做保護而直接接觸新冠肺炎患者的分泌物,像是打噴嚏。 與新冠肺炎患者待在密閉空間超過15分鐘,如住家、教室、會議室等。 在飛機上,未保持與新冠肺炎患者至少2個座位的距離,或有緊密接觸;若患者者症狀較嚴重,或於機上走動,則全部乘客都可能成為密切接觸者。 照顧新冠肺炎患者的醫護人員,或者實驗研究員在未做好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運送或研究新冠病毒樣本。 接觸者追蹤需政府與人民共同支持 事實上,只要分析東亞國家在面對疫情所抱持的態度,我們就可以了解,接觸者追蹤這種方法之所以行得通,要歸功於國民有集體主義(Collectivist)的思想,加上政府積極運用醫療科技蒐集病毒資料,兩者的無間配合才能使疫情受控制。簡單的說,接觸者追蹤讓醫療人員可以很快地找到密切接觸者,並告知他們可能遭受感染,有必要則馬上進行隔離程序。 一般在診斷接觸性傳染病(Contagious disease)時,醫師首先會詢問患者過去一週所接觸的人,來確認病毒的傳染程度及媒介,但此方法仍有缺失,因為它只能憑患者記憶所述得知,況且大多數人往往不會留意幾時幾分去了哪,或跟誰有交談互動等日常生活細節,所以手機應用程式和科技數位架構就變得至關重要了,政府可以藉由手機藍牙裝置追蹤,並用簡訊通知曾與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的民眾,提醒其儘早就醫診斷。 各國抗疫方式不同 藍芽科技有助追蹤 台灣目前正使用過去發生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全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所制訂的健康管理系統,加上定時用電話確認居家隔離者不四處趴趴走;南韓則有人開發一款應用程式,使用者可得知半徑100公尺內新冠肺炎患者,以避免前往該區域;香港於所有國外入境者強制隔離14天,並配上手環限制行動。 雖說如此,基於濫用資安的犯罪風險,以及國民對隱私權的要求,以上的控制疫情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歐美國家。不過在美國,Google和Apple正計畫與地方公共衛生署合作,研發一個跨平台的接觸者追蹤藍牙科技,以便更仔細和有效的掌握疫情流向,並且告知民眾採取適合的措施。 藍牙識別密碼匿名 且定期更換 正常的藍牙晶片會持續向藍牙裝置發出無線電波(Radio wave)訊號,即使您沒按下「確認連結」,它也會有所紀錄,隨著時間過去才會自行刪除,但接觸者追蹤的藍牙卻是不同,它並不會自動刪除。 但民眾請放心,接觸者追蹤藍牙所發出的訊號只是一串含糊的字碼,並附上時間標記,它不含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所以就算被人看見也不會構成犯罪動機。以手機為例,每個手機藍牙都有個別的識別密碼,且於每幾分鐘就會換一串新的,當與另一個手機藍牙有了接觸,它們就會互換識別密碼,所有作業流程都不會上傳至雲端或線上伺服器,僅存在手機裡。只有一個特例,假設您不幸被診斷感染新冠肺炎,醫院就有權把病人手機的識別密碼傳送給所有曾互換此密碼的使用者,幫助對方採取相對的保護措施。 根據Google和Apple的最初規劃,此藍牙科技並不會要求全球定位系統(GPS)授權,而是運用藍牙近距數據(Bluetooth proximity data),應用程式的開發將交由公共衛生署或其他公司,更多細節有待程式公布後再考察。


新冠肺炎

兩人世界很讚?新冠對性愛生活的影響

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不少人被迫在家上班,政府也呼籲民眾盡可能待在家,或者採取鎖國和行動管制等行動。同時,它也意味著夫妻能享有更多「兩人世界」的時光,可以好好培養愛愛生活,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本文將剖析夫妻在行動管制下的性愛生活之影響。溫馨提醒,愛愛是兩個人的事,你情我願當然沒問題,但若對方備感壓力或不願意,考慮做一些能讓彼此放鬆的活動才是上策。 [covid_19] 疫情期間愛愛 每人想法各不同 每個人對疫情的想法和反應都不盡相同,這當然也包含性慾的高低起伏,有的人因為生活和經濟壓力,所以不想做愛;有的人卻想藉著性愛,把心裡的壓力都釋放出來。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NBC News)的線上調查,在10,775投票者裡面,有23%的人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其性愛生活有正面影響;28%表示中立;49%持負面看法。 但即便如此,我們仍舊無法斷定哪一種行為反應為最普遍,非營利組織性健康聯盟(Sexual Health Alliance,簡稱SHA)創辦人希瑟·麥克弗森(Heather McPherson)解釋,目前還沒有一個能測量人在應對疫情的性愛生活影響方針。我們能做的只有釐清內心隱藏的焦慮及複雜情緒,性愛治療師稱之為性愛的雙重控制(Dual control model)測量準則,亦是透過分析其興奮過程(Excitatory process)和抑製過程(Inhibitory process),其中包含許多不確定因素,像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工作調整、經濟影響等等,讓人比較沒有「性趣」。 壓力大更不想愛愛 夫妻要學獨處 對大部分人來說,焦慮往往就是問題所在,壓力會讓他們更不想做愛,因為光是要調整生活及工作,還有照顧家中小孩和長輩,就每天都忙得喘不過氣了,哪裡還有心思愛愛?且當一個人的焦慮晉升到某種程度,亦足以抑制任何性慾和渴望,可留意的症狀包括對性愛覺得羞愧、女生擔心自己的身體無法滿足對方、男生害怕無法勃起,以及擔憂懷孕或染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簡稱STDs)等等。 另外,有些人以為跟另一伴永遠膩在一起絕對很美好,但其實不然,在婚姻這種長期關係當中,過多的親密反倒會成為性愛的絆腳石,有的人甚至會對這樣形影不離的關係感到恐懼和冒犯。比利時情侶心理治療師埃絲特沛瑞爾(Esther Perel)說:「我們很常認為性愛問題出自於缺少親密,但或許是因為太多的身體連結,導致性愛失去了它該有的自主與自由。」 愛情不是只關乎委身,還要有「自主」的權益,夫妻共處與自己獨處同樣重要,太多獨處無法讓彼此有連結;但若給予太多的連結,就會漸漸失去個體的獨特性,正因為兩個人有不同的想法,才有溝通的必要性。換句話說,暫時的分開或獨處是親密關係的關鍵,有的夫妻也會商議先各自返鄉,一方面藉此機會好好享受跟原生家庭的時光,另一方面則讓彼此有喘息和充電的空間。 夫妻要注意的4種疫情危機 1. 害怕自己、伴侶或家人受新冠病毒感染,而間接造成心理距離。 2. 夫妻對疫情的嚴重程度可能持不同看法,且由於在家的時間變長了,彼此幾乎可以24小時觀察對方有否做好自我防疫。倘若看見對方沒有認真看待防疫條規,有的人甚至會感到害怕或生氣。此外,恐懼也常常會使脾氣一觸即發。 3. 面臨在家上班、照顧小孩、做家事等生活調整,身體加倍感到疲勞。如果夫妻沒有事先溝通和分工,可能會因此起爭執。 4. 暫時得跟父母或親戚同住的夫妻,或許需要一段磨合和適應的時間。 有的人照常過生活且性慾加增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此疫情抱持樂觀和平常的心態,他們依然能順利採購到口罩和生活用品,且因為不用到公司上班,不僅能省去坐車通勤的時間,還能避免開會或商業聚餐等瑣事。 另外,有的夫妻對性愛的慾望反而愈來愈大,尤其是那些還沒有孩子或育兒打算的,因為在行動管制期間,除了工作以外,剩下都變成兩個人的親密時光了。 但除了無聊所以做愛,還有另一種說法是,人因恐懼死亡等強烈情緒,而進入性興奮(Sexual arousal)狀態,這也叫做「末日性興奮」(Apocalyptic hornies)。事實上,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它只是人性幻想(Sexual fantasy)和性物化(Fetishization)眾多分類的一種而已,其它還有偶像名人、遊戲角色,以及各種制服和角色扮演等等。 刺激轉移讓愛愛更加分 您可能會問,為何能威脅性命的病毒會挑起我們的性慾?這是因為像恐懼死亡這種強烈情緒能激起人體的生理反應,使其達到緊繃狀態,造成心率、呼吸和血壓遽升,讓性刺激強化,此過程也被稱為刺激轉移(Excitation transfer)。 這也是為什麼古人說「床頭吵床尾合」,也有人說吵架後做愛是最棒的性愛,因為剛吵完架,彼此的情緒都處於亢奮階段,這能加深性愛過程中的性反應,與刺激轉移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雖然帶給了我們的生活諸多不便,干擾了本來已經安排好的行程,但若往好的層面想,它也考驗了我們危機處理的反應能力。您也可以趁機觀察另一伴的行為和反應,不過更重要的,就是保持鎮定和感恩的心,相信我們都可以度過這一波困難的。


新冠肺炎

勤洗手抗疫情~從歷史了解洗手重要性

在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苗尚未研發成功之前,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避免病毒入侵體內,除了戴口罩防止病毒進入呼吸道之外,洗手則能避免在觸碰臉頰時,將病毒帶入眼睛、鼻孔或嘴巴的黏膜。 但您能想像約200年前,人們其實都不洗手的嗎?本文將帶您了解洗手的重要性,洗手在歷史上的發展,一個正確衛生觀念的建立可是經過重重考驗呢! [covid_19] 洗手的重要性 人類仰賴雙手進行各式活動,因此手部很容易殘留各種細菌,若我們沒有經常洗手,手上的細菌可能會經由揉眼、搓鼻子或吃東西等動作入侵人體,引發各種疾病,像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這種經常存在於皮膚表層的細菌,就能經由洗手減少其入侵人體的機會。 根據美國衛生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勤洗手可以讓免疫系統較弱者的腹瀉發生率降低23~40%,降低呼吸道疾病發生率16~20%,足見勤洗手是維持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門。 在疫情尚未結束的現在,面對沒有疫苗的新冠病毒,勤洗手更是百利而無一害,記得運用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立、腕,以徹底清潔雙手。 19世紀的產褥熱因勤洗手而降低機率 19世紀的時候,雖已經可見現代醫學的雛型,但普遍衛生觀念仍在建構中,不只一般老百姓,連醫師都沒有發現洗手可以有效避免細菌感染,降低罹病機率。雖然我們都已經知道,手上所沾附的細菌可能引發各種疾病,不過在那個年代,對於細菌的知識仍未普及,而最早讓人認知到洗手可能有所幫助的事件,來自於產褥熱(Puerperal fever)的高發生率。 當時一位匈牙利醫師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對產褥熱的高發生率產生好奇並進行相關研究,結果發現產婦到醫院給男醫師接生的產褥熱發生率,比起給女性助產士接生高出了5倍。在尋找產褥熱的發生原因過程中,塞麥爾維斯曾懷疑產婦分娩姿勢可能引發產褥熱,甚至猜想產婦死亡時,進入病房搖鈴的牧師,可能讓其他產婦感到緊張和害怕而造成產褥熱,不過很快他就發現這些都不是真的原因。 就在塞麥爾維斯陷入瓶頸的時候,他偶然發現一位醫師的死亡原因跟產褥熱相似,因此推斷產褥熱並非只發生在產婦身上。實際上,產褥熱就是一種細菌進入產道、引發感染的症狀,而該位醫師的死因,則是因為解剖屍體時,不慎刺到手指,引發感染的緣故。 這2件事看似沒有關聯,但關鍵在於助產士並不需要解剖屍體,因此塞麥爾維斯懷疑醫師解剖屍體後,雙手沾附的「屍體顆粒」是引發產褥熱的罪魁禍首。為了證明這件事情的正確性,他要求同事們都要使用氯(Chlorine)清洗雙手,而果真如其所想,該診所的產褥熱案例大幅下降。 洗手觀念推展曾面臨困難 發現洗手的奇效之後,塞麥爾維斯開始呼籲洗手的重要性,但是不僅成效不佳,甚至還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其原因可能得歸咎於他的過度自信,將醫師未清潔的雙手視作主要,甚至唯一的感染途徑,使得很多醫師無法接受他這種想法,更不認為自己有可能是造成產褥熱的原因。 此外,前面提及在由醫師接生的案例下,造成產褥熱是助產士接生的5倍,不過這並不代表不讓醫師接生就能避免產褥熱,仍有其他產後細菌的感染途徑。 很遺憾地,即便塞麥爾維斯成功地讓產婦死亡率降低,醫界仍不願接受他的「洗手理論」,而原本使用氯清洗雙手的策略也隨之停止。諷刺的是,塞麥爾維斯最終死於細菌感染引發的敗血症,也正是他所希望避免產褥熱的症狀之一。 手部清潔的重要性逐漸獲得認同 所幸,在塞麥爾維斯死後2年,喬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成為洗手理論下一位推廣者,他不僅重視手部清潔,也認為手術器具的消毒有其必要性,他的行為大幅降低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Sepsis)的機率。 即便手部清潔推廣仍有阻力,但到1870年代時,許多醫師都已經認同並接受洗手的重要性。隨著浴室逐漸變成每個家庭的標準配備,以及各種公共衛生設施的設立,包括洗手在內,普羅大眾的衛生觀念才逐漸建立。


新冠肺炎

俯臥通氣提高血氧量!5方法治療ARDS

人體所有器官之中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影響最大的就是肺臟,重症的病人可能會有呼吸衰竭的現象,也可能會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以下簡稱ARDS),而需要搭配呼吸器治療。ARDS是目前新冠肺炎病例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對維持病患的生命有相當程度的威脅性,但如果人體器官能在嚴重受損前恢復正常,病人還是可以痊癒的。本文將為您介紹造成ARDS的原因、症狀和治療方式。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分享的即時數字,截至4月28日全球已有超過304萬人確診新冠肺炎,其中211,167人死亡。根據美國醫學協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統計,在所有確診人數中,約有80%的人是屬於輕症,因出現中度或重度症狀而需要住院的人當中,超過40%的患者出現ARDS的症狀,而所有ARDS確診病患裡,有50%的人不幸死亡,ARDS帶給病患的風險不容輕忽。 [covid_19] ARDS常為疾病或症狀的併發症 在柏林定義(Berlin definition)中,ARDS的急性(Acute)指的是發病時間在7天之內,但通常大多數患者在暴露於危險因子後的72小時內,就會發展出ARDS。這些危險因子包含了肺炎(Pneumonia)、非肺因性敗血症、吸入胃內容物、創傷、肺挫傷(Pulmonary contusion)、胰臟炎(Pancreatitis)、吸入性傷害、嚴重燒傷、非心因性休克、藥物中毒、輸血引起的肺損傷、肺血管炎(Pulmonary Vasculitis)和溺水。此外,ARDS一般為其他疾病的併發症,以下5種人最容易出現ARDS的狀況: 65歲以上的老年人。 慢性肺病患者,例如患有氣喘(Asthma)、肺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和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等疾病的人。 過去有酒精成癮或菸癮的人。 出現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簡稱TSS)的病人。 有肝衰竭(Liver failure)的病人。 肺臟受損5原因 根據美國肺臟協會(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的說明,造成ARDS的主要原因是肺部的微血管受損,導致血管中的液體漏到肺氣囊中。肺氣囊原本的功能是允許氧氣進入,並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而氣囊若是充滿了液體,血液就會缺氧,並損害肺臟甚至其他重要器官,例如腎臟和肝臟等。其他會讓肺臟受損的原因可能有以下5種: 吸入有毒物質,例如鹽水、化學物質和菸。 嚴重的血液感染。 肺部嚴重感染,例如肺炎。 胸腔或頭部因車禍或體育競賽等事件受到重傷。 施打過多鎮靜劑或三環抗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ARDS的症狀 當肺部的氣囊累積過多液體就會引發ARDS,接著造成人體血液中含氧量降低,或是二氧化碳量的增加,然後體內器官就會缺氧,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以下列出一些ARDS的症狀提供您參考: 乾咳。 發燒。 頭痛。 呼吸急促。 肌肉疲勞、全身虛弱。 低血壓(正常血壓值為120/80 mmHg)。 脈搏頻率過快(正常1分鐘為60~100下,1分鐘若高達250下則為過快)。 皮膚或指甲變色。 精神錯亂。 3種方式檢測ARDS 若懷疑身邊的人出現ARDS的症狀,請您立刻呼叫救護車,因為ARDS屬於醫療緊急狀況,即早發現、即早醫治才有可能幫助患者脫離險境。由於目前的醫療技術沒辦法透過單一項目就驗出ARDS,因此醫師需要透過幾項不同的檢測方式,才能確認患者是否出現ARDS。醫師通常會先測量血壓,以進行簡單的身體檢查,再配合以下3種檢測方法做確認: 醫學影像:胸部X光或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X-CT)。 檢體化驗:自手腕血管抽取的血液可以檢測血液氧濃度,還可以測貧血(Anemia)。另外,口、鼻、咽喉的分泌物也都可以檢測ARDS。 心臟檢測:由於ARDS的部分症狀和心臟病相似,所以醫師可能會要求病患做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檢測。 低血壓和血液含氧量低都是ARDS的症狀,所以醫師會對照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檢測的結果,排除與心臟相關的疾病的可能性,如果胸部X光或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圖,顯示肺部氣囊出現積水的話,那麼便可以確認患者有ARDS。除此之外,有的醫師還會進行肺切片以排除ARDS以外的肺部疾病的可能性,但這項檢驗方式很少使用。 治療ARDS的5種方法 一旦確認患者的病情已發展出ARDS的症狀,就要馬上進行治療,以免血液中含氧量過低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導致病人死亡率提升。治療ARDS的基本守則就是確保病人吸入足夠的氧氣,方法有以下5種: 呼吸器治療:雖然病人需要氧氣,但氧氣過多也會傷害到肺部,所以搭配呼吸器是最好的方法,特別是機械式呼吸輔助(Mechanical ventilation),它不僅可以供給氧氣,還可以排出肺氣囊一部分的積水。 俯臥通氣(Prone ventilation):正常人在俯臥的時候,肺部血液的灌流範圍會比仰臥時更平均。因此,ARDS患者在俯臥時,肺部會將血液灌往通氣較佳的肺泡,這樣有助血液含氧量上升。在實施俯臥通氣時,約需要3~4位醫護人員幫助患者翻身,其中1位必須為呼吸治療師,以防翻身的過程中氣管滑出,需要重新插管。 施打鎮靜劑或其他藥物:施打鎮靜劑多半是為了減緩呼吸急促或是避免病患精神激動(Agitation),其他藥物例如止痛劑,則可以減輕病患配戴呼吸器的痛苦。施打抗生素的目的,在於避免病人受到感染,而血液稀釋劑可防止肺部或腿部形成血栓。 排出肺部液體:肺部液體過多會引發肺水腫(Pulmonary edema),所以醫師會開利尿劑(Diuretic)給病人,希望肺氣囊中的液體可以藉由尿液排出體外。不過執行時也要注意利尿劑的用量,因為若排尿過多,血壓降低可能會影響到腎臟。 使用葉克膜(ECMO):葉克膜是一種相對複雜的治療方式,葉克膜會利用幫浦將靜脈血液引流至體外,透過充氧器(Oxygenator)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移除,並加入新的氧氣,然後把新鮮的充氧血(Oxygenated blood)回輸給病人。但是因為葉克膜的風險極高,所以並不是所有ARDS病患都適用。(推薦閱讀:葉克膜是什麼?ECMO的原理、用途、風險、費用) 當ARDS的病患康復後,還需要進行肺部復健(Pulmonary rehabilitation),幫助病患強化呼吸道系統,並增強肺部功能。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新冠肺炎

資訊透明消息精確!應對疫情5態度

為掌握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的最新情報,我們都知道傳遞正確資訊的重要性,若是特別身為國家領袖和醫療人員,更要秉持誠信與透明化兩大原則,畢竟一般民眾仍需仰賴政府所提供的消息。以下列出有關當局和媒體在應對疫情資訊應把持的5個態度,以避免錯誤訊息效應。此外,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APA)也提醒父母,請誠實地跟孩子討論疫情現況,因為小孩往往能夠從大人身上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在此艱困的時刻,無論是政府、媒體,還是一般民眾,若是能同心協力互相配合,相信能克服疫情帶來的危機。 [covid_19] 1. 傾聽民意安撫民心 一個好領袖在做事之前,會懂得傾聽的需要,就疫情而言,國家和地方政府得採納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去了解第一線戰「疫」的狀況,當然還有社會大眾的需要。在人心徬徨的非常時期,人民最需要的是政府安撫的話語,當看見有關當局正努力控制國內疫情,包括擴增醫療設備、補足糧食及用品、振興經濟等等,國民就不至於憂心忡忡。 對此,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邁克爾·邦·彼得森(Michael Bang Petersen)稱之為樂觀焦慮(Optimistic anxiety),簡單的說,人們仍會擔心疫情的擴散,但卻有勇氣一起迎向明天的挑戰。所以,千萬不要為顧及尊嚴和面子而選擇隱瞞,這麼做只會惡化現況,一旦真相曝光,可能就因此失去國人的信任了。 2.遏止謠言資訊要透明 比起坦承疏忽的政府,民眾更害怕隱匿消息的官員,上層能做的最壞示範就是讓基層老百姓陷入猜疑混亂中,進而造成謠言迷思滿天飛。舉例來說,若政府決定實施行動管制或鎖國政策,就務必確實告知國人其原因和目的,國民有義務知道國家發生的狀況,別一味的用官方說詞呼籲民眾勿驚慌,這只會起反效果,使人更加不安,違反禁令和瘋狂囤貨就是這樣而來的。 人可以接受與適應任何不確定性,因此即使知道是壞消息,政府都要盡可能做到完全透明化,像是醫療儀器設備的使用狀況、群聚感染的發生風險等等,只要給予誠實合理的解釋,相信民眾必定願意理解和配合。另外,提前準備絕對是必要的,其中包含做最壞的打算,並列出可行的解決方法和預期的結果,要避免一切突來之舉,因為這可能會導致群眾產生混淆的心理反應。 3. 消息轉達須精簡明確 國人需要得到解釋和答案,但它並非指冗長複雜的學術引述。一般市民無非只是希望聽到具體的解決方法,以及精簡的指示,有了清楚且明確的準則,民眾才能在採取安全防範時,仍保持冷靜。 除了文字敘述,更有效的轉達消息管道必定是圖表數據,像是透過時間軸呈現過去幾個月的疫情變化,包括確診和死亡的人數,這可以幫助疫情控制團隊制訂更好的措施,同時也讓社會大眾更明白自己扮演角色之重要性。 4. 嚴審媒體報導呈現內容 為提高宣導成效,大眾傳播及社群媒體為不可忽視的一環,但媒體人請格外注意,所有會挑起族群對立和歧視的圖文都應該要予以禁止。一個好的文章或報導不應藉由冒犯他人來達到傳播目的,特別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更有違職業倫理,當健康議題成了全民關注的焦點,媒體人務必要謹慎審視所呈現的議題,只將事實客觀地向民眾報告。 針對圖文編輯和審核,以下列出3個需注意的層面,提供媒體工作者相互勉勵,一同創造優質的報導內容。 小心假新聞:自新冠肺炎疫情從中國武漢蔓及全球,許多關於中國的仇恨言論也於網路不斷出現,後期更演變成仇中和排華效應,甚至在東南亞國家及華人區域,也有對華人的排外性(Xenophobia)心理投射。只因為對方是華人,就把矛頭和情緒發洩在他身上,這樣的言論和刻板印象需重新被審視。 圖片選擇可更多元:健康議題不一定就是老人躺在病床上,圖片的選擇可以更創意多元。以新冠肺炎為例,居家隔離和產業衝擊都可算是不錯的參考素材。若您是編輯和美術設計師的話,除了口罩和醫療環境,用「隔離」做題材無疑能帶給讀者一種警惕感,像是空無一人的街道和公共場所。 從錯誤中學習:在今日網路資訊爆炸的環境,我們反而要學習放慢步調,去分析所接收的消息是否正確,這尤其對力求時效性的新聞業者來說很重要。新冠肺炎不是一個國家的事,它是全球需面對的健康危機,所以我們更要同心協力,好確保每一則資訊都傳達得準確無誤。 5. 民眾與政府共同遵守防疫規則 雖然一般民眾並沒辦法殺死病毒,但若能遵行政府規定的安全規範,便可以間接避免病毒擴散。要知道,只要有一個帶原者在外散播病毒,凡跟他有接觸的人或許就會受感染了,就算不是您,也可能危及您身邊的人,在此提醒,新冠肺炎會感染任何人,民眾千萬別輕看它的危險性。 只要抱持同理心和人性向善的那一面,做好自我防疫,就是保護自己與他人的最佳方法;按照社會規範,若政府給予多數配合遵守防疫規則的人肯定和感謝,其他人也就就會跟著遵守了。當然,單靠宣導防疫觀念是遠遠不足的,因此地方政府才會於公共場所設立消毒水區、劃分社交距離的空間和座位,藉此提醒民眾遵行防疫規則,違法則可能予以罰款或公布姓名的處分。


新冠肺炎

普篩利弊一次看~偽陰性的潛在威脅大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持續延燒,雖台灣最近確診人數大幅降低,但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的腳步仍未止息。在疫苗尚未研發出來前,如何準確地將新冠病毒陽性者篩檢出來,進行隔離以避免傳染,成為防疫的重點。 然而,有鑑於美國和韓國等國都已採行大規模的普檢,希望台灣提高篩檢量能、擴大篩檢人數的聲音也逐漸浮現。由於處理時間需要數小時,而台灣受限於只有實驗室資源,篩檢能量有限,所以社區醫院加上送檢時間更容易塞車,通常花上一兩天時間。本文將帶您了解目前篩檢的主要方式,以及大量篩檢的利弊。 [covid_19] 台灣篩檢方式與結果需數小時 目前台灣主要採行的篩檢方式為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 RT-PCR),由於新冠病毒喜愛藏匿在鼻咽黏膜,此種方式需要利用鼻咽拭子採集咽處的黏液或痰液,再將採下的檢體送至實驗室檢驗,通常需要花費數小時才能得知結果。由於所需時間較長,加上要求的檢驗設備較高級,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研發既準確又省時的快篩試劑,以因應防疫需求。。 不過,雖然RT-PCR篩檢耗時又繁瑣,但它仍非 100%準確,假如患者體內病毒量低、採檢方式不正確,或者樣本在運送途中產生變化,導致篩檢結果為陰性,但實際上卻是陽性的「偽」陰性。 病毒在人體的表現是動態性,篩檢亦是如此,所以同一人 PCR 會增加間隔時間篩檢次數,來提高正確性。 即便 PCR 仍有部分偽陰性,但是比起即將推行全球的快篩−免疫測試顯色法需要更高的病毒量才能顯色,PCR 已經是目前針對冠狀病毒最靈敏的診斷工具。 偽陰性數量愈高愈可能社區傳染 如果偽陰性的患者沒有接受隔離管制,就會成為隱匿的傳染源,偽陰性的數量愈高,撕開防疫破口造成大規模社區傳染的可能性愈高。 這也是為什麼衛福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於在機場進行入境普篩持保留態度的原因。除了所需成本提高,可能會浪費篩劑,檢測為偽陰性的人恐會失去戒心,提高病毒傳播機率,因此陳時中認為,目前要求所有入境者皆居家檢疫 14 天,是比較適當的做法,檢測量能應保留到出現社區感染時再使用。 此外,篩檢結果除了偽陰性的可能性,也可能有偽陽性問題,將偽陽性的人都送入負壓隔離病房,可能會提早面臨床位不足、醫療超載的問題,到時真陽性患者可能沒辦法受到最佳的隔離和醫療照顧。相較於美、日、韓等國,台灣篩檢陽性率偏低,雖無法完全證明沒有社區傳染情形,但以目前情況來看,仍屬較輕微且可掌控的範圍之內。 普篩孰對孰錯? 關於篩檢是否需要擴大的議題,其實正反方都有人支持,部分支持者認為,擴大篩檢量能才能有效防堵漏洞,降低未被檢測的帶原者散播病毒的機會。有些反對者則表示,普篩或廣篩會造成資源浪費,其中的偽陰性或偽陽性結果,反而會讓目前尚未進入社區感染階段的台灣,增添不必要的風險。全面普篩有其利弊,是否需要在此時擴大篩檢範圍,仍有討論的空間,而以衛福部於 7 月 29 日發出的新聞稿來看,對於普篩仍持保留態度。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黏衣物機會低~這4招保平安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對全球的威脅仍在持續中,雖然台灣出色的防疫措施,讓大規模社區感染尚未出現,但是仍然不能掉以輕心。有些民眾擔心,戴口罩雖然能防止病毒直接由呼吸道入侵,但難道新冠病毒不會黏在衣服或褲子上,跟著自己回到家裡嗎?別擔心,本文將帶您了解衣物或鞋子殘留病毒的可能性。 [covid_19] 殘留物體上的機會和病毒量皆低 目前已確認新冠病毒可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但是存活時間多久則要看物體的材質而定,舉例來說,病毒可在金屬或塑膠表面生存長達2~3天。不過傳染病學專家凱瑟琳‧喬丹(Kathleen Jordan)表示,衣物並不屬於適合病毒生長的環境,而且衣服表層並非光滑的平面,衣物纖維間的微小孔隙,反而有助通風,降低病毒殘留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有則網路傳言為「有毛領或絨線的衣服外套,較容易吸附病毒」,而引起民眾擔憂,但已有專家出面表示這種說法毫無科學根據,如果您想要更小心謹慎,回家後馬上更換衣物,將髒衣服丟進洗衣機清洗,可以讓病毒滯留在家中的機率大幅減少,沒有必要在意自己穿的衣服是什麼材質。 環境影響大 衣物分開洗較佳 由於新冠病毒還是以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為主,如果每個人都能保持好在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就能大幅降低病毒纏身的機會。 不過假如您在尖峰時段搭乘捷運或公車,或者是前往醫院,這些環境含有病毒的機會也較高,因此若您擔心衣物成為病毒偷渡的媒介,但又不想每次回到家都要馬上換洗衣服,您先可以回想一下今天是否去過較高風險的地區,再決定要不要洗滌衣物。 另外,尤其是家中有居家隔離的家屬,衣物往往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傳染媒介,建議將隔離中的家屬衣物單獨洗滌,不要把髒衣服全堆在同一個洗衣籃裡,以免病毒沾染到其他衣物。若洗衣籃已裝過隔離家屬的衣物,請記得清洗過後再使用。如果洗衣機的功能做得到,可使用較高溫的水洗滌,有助消滅病毒。 鞋子也可能帶有病毒嗎? 鞋子跟衣物一樣都有可能沾附病毒,但是會影響到我們的機率極低,因為許多人都會將鞋子放置在玄關後,再進入室內,甚至鞋櫃是放在家門外面的,無意間就擋掉了病毒入侵家中的可能性。 另一個原因是,有時候回到家中偷懶或是不想馬上洗衣服,我們可能會將衣服隨處堆放在床上、椅子上或沙發上,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不會把鞋子這樣亂丟在室內,也能避免病毒附著在不同表面。 此外,衣物跟口鼻接觸的機會也比鞋子高,現在疫情期間都宣導,如果沒有口罩或衛生紙遮掩,打噴嚏時請以手肘內彎處去遮擋,用衣物遮掩可避免口沫飛散,不過這也使得衣服上的殘菌或病毒量增加,但是肯定沒有人會用鞋子來遮噴嚏吧! 這4點比勤洗衣物更重要 即便沒有辦法百分百杜絕衣物殘留病毒的可能性,但可以做好以下這4件事,絕對比擔心有沒有馬上洗衣服更重要: 戴口罩 勤洗手 保持社交距離 不要用手摸口鼻 戴口罩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知道,不過觀察清明連假的人潮,發現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似乎仍未受到普遍重視,但這卻是降低衣物沾附病毒的重要方式。 除了打噴嚏遮掩之外,我們平時在外很少會用臉部直接接觸到衣服,但是手觸摸到衣服或褲子的機率很高,因此確保自己雙手在接觸高風險物體表面,如門把、鍵盤或桌面之後,記得要洗淨雙手或以酒精消毒,不然帶有病毒的雙手如果要伸進口袋拿東西,一樣有可能導致病毒沾附在衣服或褲子上。 另外,有些人在思考或緊張的時候,很可能會下意識地出現用手撐臉頰、摸下巴或額頭的動作,其實這也可能讓病毒附著在臉上,如果不能避免掉這些習慣,多多洗手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 流感和過敏~關鍵差異在這點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截至4月20日止,在全球已有242萬多人確診,並造成16萬6千多人死亡。即時疫情可參考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全球的可參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分享的即時數字。各國的學者專家莫不全力以赴研究新冠肺炎的相關症狀及解藥,但病毒狡猾變異也常常讓人頭痛,例如台灣在4月12日出現的1例確診案,個案本身有過敏症狀,在解除隔離後才確診。但因為其案例已有「接觸史」,所以一般過敏族群,除非曾和確診的病人接觸過,否則不需要太過擔心,專家也表示,依據症狀還是有方法可以辨別新冠肺炎、普通流行性感冒與過敏,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 [covid_19] 新冠肺炎會發燒 乾咳 失去味嗅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和全身疲憊,只是有些人還會出現頭痛、全身疼痛、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噁心和腹瀉等症狀,而台灣疾管署則另外加上失去味覺、嗅覺當作衡量標準,也能更準確區分出新冠肺炎和一般流感。 另外,新冠肺炎會在感染的2~14天內出現症狀,但有些人感染了卻沒有任何症狀,也沒有不舒服,而且這樣的人依然會傳播身上的病毒,也因此疾管署才會積極提倡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減少集會等群聚活動,也能避免傳染擴散。 流感在1~4天內發作 過敏是慢性病 醫療界和科學家,每天都在學習關於新冠肺炎的新知識,但病毒仍有許多未知面。不過目前的專家已經發現,疾病的潛伏期和嚴重程度,也可以分辨流感和新冠肺炎。流行性感冒與新冠肺炎,都是屬於急性發展出的疾病,但它們的病毒潛伏期並不一樣。 新冠肺炎:潛伏期可以長達14天,根據統計,約有20%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人,會在第2週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平均下來大約是第8天之後開始變嚴重。 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感冒在1~4天內就會出現症狀,而流感大約3~7天就會出現所有症狀,某些流感患者甚至會一直咳嗽、全身疲憊長達2星期以上,大約1%的人會因為流感住院。 過敏(Allergy):是屬於慢性的疾病,過敏症狀會斷斷續續出現長達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 呼吸急促是新冠肺炎的專屬徵兆 新冠肺炎、流感和過敏,都有一些「看起來很相似」的症狀,但還是有幾個症狀可以區分,以下分別比較新冠肺炎、流感和過敏的症狀。 新冠肺炎 流行性感冒或是過敏都不會有呼吸急促的情況,呼吸急促是新冠肺炎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發展成肺炎(Pneumonia)的重要徵兆。一般流感或是小感冒有時也會發燒,但如果後期出現呼吸急促,就要尋求醫師檢查是不是發展成肺炎;若是新冠肺炎,則會在第一次發燒後的5~10天內,出現呼吸急促的症狀。 流感與感冒 感冒和過敏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感冒的人不論地點、天氣或環境因素如何更換,症狀都還是一樣不變。如果感冒症狀是乾咳、疲憊和發燒一起出現,那的確會有很大的機率是新冠肺炎,但是這些症狀也跟季節性流感(Seasonal flu)一模一樣。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新冠肺炎,有許多相似的症狀,這是因為它們都是病毒引起的,只是不同的病毒造成不同的感染,並不是所有流感的患者都會發燒,一般來說,只有年紀較長或是身體免疫力較低的人才會發燒;而嘔吐和腹瀉則大多出現在小孩子身上。 過敏 假設有個人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紅或鼻子癢,那並不是新冠肺炎的症狀,而是過敏。過敏的人在碰到灰塵、花粉或動物毛髮時,症狀會變得特別嚴重,而且不會有發燒、咳嗽或全身疼痛的現象,若是氣喘(Asthma)患者,可能會出現喘鳴音(Wheeze)。此外,現在正好是春季過敏(Springtime allergies)的好發時期,如果有春季過敏病史的人,現在復發的機率非常高,症狀除了前面提到的眼睛、鼻子紅癢,還包含鼻塞、流鼻水、喉嚨痛或咳嗽等鼻涕倒流症候群(post-nasal drip syndrome)。 總結來說,新冠肺炎和流感都是呼吸道系統疾病,不過流感常見的症狀反而不是新冠肺炎最常見的,而新冠肺炎的潛伏期較長,流感與感冒則是短時間一次發作。但發作之後,新冠肺炎還是嚴重很多的,所以若發現自己有新冠肺炎的相關症狀,不妨先待在家、戴口罩,並且不外出,如果症狀變嚴重,甚至出現呼吸急促、失去味覺或嗅覺,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戴口罩盡速就醫。


新冠肺炎

在家工作兼顧小孩不抓狂~3撇步分享

試著想像一下,當父母被迫在家工作(Working from Home,簡稱WFH),同時又要照顧孩子的一天,這畫面簡直會讓爸媽秒抓狂,且它還可能持續數週,甚至幾個月,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已構成全球健康體系的危機了。以下分享父母在家上班的3個撇步,生活調適或許並不容易,但它是可以克服的,不過請別對自己太苛刻,畢竟顧小孩和工作一樣,都很費神耗時。 1. 彈性調整工作目標與時間表 對大多數人而言,比起在原本的辦公室裡上班,在家工作的效率通常會減一半,當我們無法達成理想的進度時,不要感到焦慮和煩躁。我們能做的就是調整對自己的期待,像是延長所設定的目標期限,不執著於那一籮筐的代辦事項,而是去思考已經完成的事,其訣竅在於安排優先秩序,舉例來說,我們不可能每天打掃家裡,又要把工作做好,兩者之間一定有些取捨。 當然,擬定時間表是最直接的方法,可幫助每個人充實運用省掉通勤而多出來的時間,即使是學步期的孩童也能從中獲益,新手父母也可參考幼兒園或托兒所的一天活動安排。考量到不同年齡層小孩能維持的專注時間不一,請父母針對個別狀況彈性應變,不跟時間表走真的沒關係,但一般而言,小孩的專注力至多為半小時,成人則是90分鐘。 2. 主動溝通並劃分生活與工作區 在家工作難免需要調整生活,有必要的話,建議父母主動向老闆或人事部陳情,包括疫情對您的影響、工作的進度和時間,以及家庭的職責。如果對方願意,您也可以要求視訊,避免文字表達會造成誤解,溫馨提醒,只有清楚說出自己的需要,才能確保團隊在溝通上是健康的,且說不定其他同事也有類似的困擾,不管怎樣,事先會知對方總是好的,這樣若發生什麼事,至少也有人知道您的狀況。 另有個方法,也就是夫妻要輪流照顧孩子,這同樣適用於家裡有其他大人在的情況,像是長輩們。此外,父母可以將家劃分成工作區(Work zone)與非工作區,並讓孩子知道您正在工作,且工作期間不允許打擾。最理想的在家工作的情境,就是將一個房間做為工作區,並讓另一個大人在該房間外的空間範圍監護小孩,這比起在相較開放的空間像客廳或廚房,工作效率會更好。 倘若家裡只有您一個人和小孩,在不放心讓孩子獨處的情況下,建議設定視覺提示(Visual cue),像是在門前掛上「請勿打擾」的標誌,或用膠帶在工作的座位劃分格子。此外,父母也可以讓孩子自己玩,並選擇那些不用持續監督的活動,包含像看兒童節目、圖畫書、益智遊戲等等。但若是學步期小孩,在玩具的選擇上請格外注意,以免發生受傷或誤吞意外,有需要的話,請找別人幫忙顧小孩,不要羞於開口,畢竟孩子的安全最重要。 3. 規劃親子時間陪孩子但不放縱 工作有時,休息有時,這才能維持在家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與其不間斷地工作數小時,您可以將工時分成好幾段,並利用時段中間的空檔,休息10分鐘。而在休息的過程中,建議父母藉此機會和孩子共享親子時光,美國女企業家協會大底特律(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men Business Owners Greater Detroit Chapter,簡稱NAWBO GDC)創辦人蕾妮∙貝爾貝克(Renee Belbeck)對此也表示,只要父母願意給小孩一點寶貴時光,換來的就是2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即使她的孩子現在已經長大(分別為10歲和6歲),這規則仍舊適用。 為避免孩子打擾父母在家工作,再沒有比手機或平板遊戲更「方便」的方法了,事實上,讓孩子玩螢幕遊戲也沒有什麼不對,但爸爸媽媽需要跟孩子強調,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辦法,它不意味著放縱孩子玩遊戲。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AAP)提醒,當孩子6歲大之後,父母可以依其家庭狀況制訂使用螢幕的時間,並確保遊戲時間不會影響肢體活動、吃飯作息,以及跟家人的相處時光。 工作固然重要,但父母也不要因此忽視了自己的健康,仍要盡可能挪時間獨處,因為照顧小孩很磨練耐心和體力。若感覺壓力大,千萬不要硬撐,適時地休息和運動,或請個假好好放鬆,都是合宜的。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存活多久?依材質最長72小時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在全球的疫情日漸嚴峻,因為新冠病毒的傳播力和生存力都十分強,傳播率早已超越2003年盛行的傳染病,也就是簡稱SARS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日前,有報導關於世界衛生組織(WHO)修改疫情規則的訊息,「冠狀病毒被證實氣溶膠(Aerosol)傳播,在空氣中可存活8個小時。所以,要求每個人在任何地方都得戴口罩。」然而,目前這樣的理論可能有部分錯誤,以下將介紹新冠病毒在各種物品材質上的存活時間,並進一步說明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 [covid_19]  新冠病毒存活的時間 在新冠肺炎爆發初期,日本橫濱港停靠了1個多月的「鑽石公主號」郵輪,在乘客下船後的17天,科學家在船上發現,殘留有新冠病毒的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通稱RNA),即病毒的遺傳物質,此發現讓很多人擔心,是否新冠病毒可以在人體以外,存活超過17天。對此,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流行病學教授莉亞·馬克斯(Julia Marcus)指出,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的研究,這只代表該病毒是可被檢測出來的,但並不代表具有傳染效果。 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免疫學教授岩崎明子(Akiko Iwasaki)表示,病毒還需要其他多種元件,才能維持它繼續運作。所以如果體內只有某部分的病毒RNA,缺乏完整的病毒基因組,就無法製造病毒,也就是說,若體內只有部分的病毒RNA,就不代表會造成感染。 馬克斯教授表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銅(Copper)上存活長達4個小時,在紙板上可存活24小時,而在塑料和鋼鐵上,則長達72小時。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表面的病毒數量都會大幅減少,所以觸摸到病毒的感染風險,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降低。 氣溶膠傳播、空氣傳播與飛沫傳播 1. 氣溶膠傳播 氣溶膠這個名詞,也許大多數人都對它感到陌生,氣溶膠是一種極細小的顆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會議召集人張上淳教授,曾在3月28日的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表示,氣溶膠的飛沫比一般咳嗽更細小,懸浮在空氣中更久,所以在同樣空間裡的傳染風險更高,所以現在給醫護人員的指引,都是盡量不要用會製造氣溶膠的措施。 而氣溶膠和空氣傳播不太一樣,張教授以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做為空氣傳播的例子,肺結核病人噴出的顆粒,會在空氣中懸浮更久,並經由如空調等路徑,傳染給未防護者,兩者還是有些不同的。 2. 飛沫傳播 通常呼吸道的傳染病,可以透過不同大小的飛沫傳播,當小滴顆粒的直徑> 5-10μm時,稱為飛沫(Droplets),當直徑小於5μm時,稱為飛沫核(Droplet nuclei)。根據目前的醫學證據,新冠病毒主要是透過飛沫,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播。 3. 空氣傳播 在針對中國的確診案例中,目前尚未有證明空氣傳播的資料。空氣傳播不同於飛沫傳播,因為它通常是指直徑<5μm的飛沫核內存在著微生物,可以在空氣中保留很長一段時間。不過,WHO在3月29日的新聞稿中表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尤其是一些醫療過程,例如氣管插管、給予霧化呼吸治療、支氣管鏡檢查、抽痰等環境的空氣中,可能會產生氣溶膠,也如張教授在記者會解釋的,病毒可能會經由空氣中的懸浮氣溶膠微粒傳播。所以,WHO仍建議各國醫療人員或照護者,採取一些防護措施,例如戴N95口罩,以預防環境中的病毒以氣溶膠方式傳播感染。 根據WHO在3月29日發布的新聞稿,提到在氣溶膠顆粒中,發現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可達3小時,但是,官方並無表示「冠狀病毒可在空氣中存活8個小時,要求每個人在任何地方都得戴口罩。」這樣的說法。 新冠肺炎傳播的途徑 如上述所提,WHO強調目前研究的證據,新冠肺炎傳播的方式,主要是飛沫傳染與接觸感染。 當與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或打噴嚏的人跟您的距離在1公尺以內,而且您讓有黏膜(Mucosa)的部位如嘴巴、鼻子,或結膜(Conjunctiva)如眼睛等,處於暴露的狀況下,就可能遭飛沫傳染。或是與感染者直接接觸、間接接觸感染者所處或接觸過的環境的表面,或穿戴感染者身上的物品等,也可能遭傳染。 新冠病毒傳染性強 切記勤洗手 岩崎明子教授表示,如果我們的手指上,只有一顆新冠病毒,就不太可能被感染,人體需要暴露在具有一定數量的病毒環境中,才會被感染。不過,新冠病毒算是傳染性很強的病毒,只需要10顆就會造成感染,而其他種類的病毒,可能需要數百萬顆。整體來說,接觸的病毒數量愈少,感染的可能性就愈低。 養成用肥皂勤洗手的習慣很重要,建議大家記住正確洗手的7口訣「內、外、夾、攻、大、立、腕」,並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若在室內與人多的場所請戴口罩,做好防疫自我保護。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