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蟲叮咬感染

從家喻戶曉的 登革熱 ,到 屈公病 、 壁蝨 、 疥瘡 、 恙蟲病 、甚至較冷門的 萊姆病 、 西尼羅病毒 等等,都是透過蚊蟲叮咬傳染的疾病。地處亞熱帶氣候的台灣有各式昆蟲,容易導致傳染病的流行,此分類將介紹各種蚊蟲叮咬傳染疾病的知識。

基礎知識

蚊蟲叮咬感染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看更多 蚊蟲叮咬感染 相關文章

蚊蟲叮咬感染

夏天3大蚊蟲傳染病: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症狀、預防一次看

一說到炎炎夏日,你的腦海裡浮現了什麼呢?大概是陽光、海浪、沙灘吧!每到夏天就有很多人出門遊玩,但台灣高溫又潮濕的氣候,適合蚊蟲和病菌繁殖,進而潛藏一些疾病的風險。台灣常見的疾病大致可以分為 2 類,一類是蟲媒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恙蟲病及日本腦炎等,而另一類是腸道傳染病,本文將介紹蟲媒疾病的症狀及如何預防。 1.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像這樣稍微濕熱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登革病毒又分為一型、二型、三型、四型,共 4 種血清型別,不同型的登革病毒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應,症狀也可能輕微到嚴重。 症狀 典型登革熱包含發燒、出疹,重症則可能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 預防方法 要預防登革熱,請記得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可使用防蚊液。疾管署每年夏天都會呼籲,民眾務必落實「巡、倒、清、刷」的工作:仔細巡視家戶內外積水容器,將積水倒掉,大型廢棄容器可連絡清潔隊協助清運,留下的器物也要刷洗以去除斑蚊蟲卵,並妥善收拾或予以倒置。 2.恙蟲病 恙蟲病(Scrub Typhus)的病媒為恙蟎,宿主以囓齒類為主,此外,恙螨還會停留於草叢中,攀附到經過的動物或人類身上,被恙蟎幼蟲叮咬會經由唾液感染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 症狀 恙蟲病潛伏期約 6~21 天,症狀包含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叮咬處出現無痛的深色痂皮(Eschar),或稱焦痂,1 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雖然恙蟲病不會直接人傳人,但如果沒有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高達 60%。 預防方法 預防恙螨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暴露在草叢環境,郊區、戶外活動或工作必須接觸草叢環境的話,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衣物防護,並將褲管紮入襪內。必要時須進行滅鼠工作,避免鼠類孳生,或是剷除雜草也可以使用環境衛生用藥,例如百滅寧、第滅寧等。 3.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受日本腦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主要透過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傳播。 症狀 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不會出現明顯症狀,約有小於1%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日本腦炎的致死率約20% ~ 30%,存活病例中,約 30% ~ 50%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 預防方法 預防日本腦炎最好的方式就是施打預防針,另外也要避免在黃昏、黎明等病媒蚊吸血高峰時,在病媒蚊孳生高風險的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也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可使用防蚊液。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蚊蟲叮咬感染

人畜傳染症狀像感冒!兔熱病嚴重恐致命

吃野味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動物身上可能帶有人體無法抵抗的細菌和病毒,而兔熱病(Tularemia),又稱野兔病(Rabbit fever)、鹿蠅熱(Deer-fly fever)或大原氏病(Ohara’s disease),也是其中一種罕見的人畜傳染病,藉由壁蝨、蚊子、鹿蠅、野兔等囓齒類傳給人類,症狀類似感冒。至今為止,台灣只有一個境外移入的病例(2011年),且不會人傳人,請民眾放心,以下剖析兔熱病的原因與症狀。 兔熱病可藉由空氣傳播 嚴重恐致命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兔熱病屬人畜細菌感染疾病(Bacterial zoonotic disease),是由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所導致,其劇毒性絕不容小看,嚴重的話是會致命的。 民眾請注意,此病菌傳染的途徑除了由動物、其細胞組織和唾液、受汙染的水源以外,還能透過空氣的懸浮微粒(Aerosol)進行傳播,而若被濫用於生化武器的製造,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症狀難診斷 2個風險族群請留意 由於兔熱病的發病徵兆並不明確,包括像發燒、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慢性疲勞(Chronic fatigue)、沒食慾等其他感冒症狀,造成診斷上有困難。按照美國國家罕見疾病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簡稱NORD)的資料,美國每年都有100~200個新案例,而有一半以上的案例都是發生在郊區,此外,以下2個高風險族群也要特別留意。 跟動物有頻繁接觸的工作者:動物和森林保護人員、動物標本師、獸醫、獵人、屠夫、肉販等,接觸到受感染動物及其血液的機率較高。 除草和建築工人:因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的適應能力很強,若停留在環境中的時間夠長,會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汙染,而人在除草或鬆土的過程中,細菌就可能透過呼吸進入人的體內。 5種兔熱病症狀不一 一般來說,兔熱病的潛伏期為3~5天,但也可能長至14天才出現症狀,這得看細菌從身體的哪個部位侵入,不同的部位所呈現的症狀和程度不一,最常見的為皮膚的侵入,而最危險的則是吸入肺部的感染,可致命的感染部位還有心臟、腦部及脊髓。 以下針對5種兔熱病感染部位做解釋,千萬別輕看它的破壞力,若不及時處理,會進而導致骨髓炎(Osteomyelitis)、肝發炎、敗血症(Sepsis)等病變。 潰瘍腺型兔熱病(Ulceroglandular tularemia):細菌從皮膚進入體內,多數經由被壁蝨咬,或接觸受感染動物,可能造成皮膚潰瘍或起疹子,伴隨著淋巴結腫大(Lymphadenopathy)和疼痛,通常於腋下或鼠蹊部,其他症狀還包括:發燒、發冷、頭痛、疲累。但也有的病例是沒有皮膚症狀,只有淋巴結腫大,兩者佔總病例超過75%。 眼腺型兔熱病(Oculoglandular tularemia):當細菌感染眼睛,多數發生於被感染之手擦拭眼睛的結果,造成結膜炎(Conjunctivitis),症狀包括眼睛發癢和紅腫、眼皮內側潰瘍,以及耳朵上的淋巴腺腫脹。 口咽型兔熱病(Oropharyngeal tularemia):倘若吃或喝到被感染的動物或被感染的水,可能有的症狀包含像喉嚨痛、口潰瘍、扁桃腺炎(Tonsillitis)、發燒、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頸部淋巴腺腫脹,嚴重則胃腸出血。 肺部型兔熱病(Pneumonic tularemia):這是最嚴重的一種,可能是經由呼吸道進入肺部引致,或是沒有及時做好治療,細菌已從血管侵入肺部,症狀包括:發高燒、乾咳、胸痛、胸膜積水、肺膿瘍、呼吸困難。 傷寒型兔熱病(Typhoidal tularemia):另有一種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可觀察的症狀有:發高燒、腹瀉嘔吐、肌肉痠痛、極其疲累,可能會導致脾腫大、肝腫大、肺炎(Pneumonia)。 盡早治療為妙 多數人痊癒後就免疫 由於兔熱病的症狀和其他疾病很像,使診斷的困難度又往上提高了,醫師可能需要了解您以前的病史,包括進行血液和痰的分析。為安全起見,當您懷疑自己可能感染了兔熱病,應盡早找專業醫師求助,特別是被壁蝨或動物咬後,開始發燒、皮膚潰瘍,或淋巴腺腫脹,早期治療能把抗生素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其狀況得依照病例進行評估,而多數人在痊癒後就對兔熱病免疫了。


蚊蟲叮咬感染

萊姆病: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萊姆病的定義萊姆病(Lyme disease),是感染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的蜱(Tick,又稱為壁蝨)叮咬人體後,傳播給人的傳染病。被叮咬的3~30天後,萊姆病的症狀可能才會出現;且根據感染的不同階段,患者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雙腳黑色的蜱,至少要在您身上依附24小時,才能傳染萊姆病給您。 萊姆病有多常見 萊姆病是非常普遍的。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每年接到通報,有3萬個案例感染萊姆病,但這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最新推估顯示,美國每年有超過3萬人確診為受到蜱叮咬而造成的疾病。請與您的醫師討論進一步資訊。 萊姆病的症狀下列是萊姆病常見的症狀,不過有些萊姆病的症狀並沒有全部列舉出來,如果您對任何症狀感到疑慮,請諮詢您的醫師。 寒顫 暈眩 發燒 關節腫脹 臉部肌肉緊張度消失 淋巴結(Lymph node)腫脹 記憶力出現問題 肌肉疼痛 失去知覺 心悸(Palpitation) 身體突然出現嚴重疼痛 脖子僵硬 感到刺痛 有些人可能也會出現下列與萊姆病有關的徵兆、症狀: 皮膚出現疹子 關節疼痛 頭痛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在剛開始的階段,服用抗生素治療可能就會痊癒。如果您有上面列舉的徵兆或症狀,或其他任何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您的情形,才能找出最適合您的醫療方法。 萊姆病的原因萊姆病並沒那麼容易得到,必需被受感染的蜱叮咬才有機會罹患這個罕見疾病。蜱叮咬人的皮膚後,細菌會進入人體,並且隨著血液循環,擴散全身。在大多數案例裡,要能成功傳染細菌給人,蜱必需依附在人體36~48小時。當您看到依附在人體上的蜱顯得很腫脹時,表示牠可能已經停留足夠的時間,且成功將細菌傳染給人。如果看到人的身上有蜱依附著,儘快將牠剔除,這樣做可以預防感染。 萊姆病的風險因素有很多風險因素會造成萊姆病,如: 置身處在長滿草、或樹木茂盛的環境:在美國,蜱最盛行的地區是東北部、中西部,因為這些地方草木繁盛,蜱也跟著生長得很興旺。喜歡在這些地區戶外玩耍的兒童,成了患病的高風險對象。成年人因工作關係,如果必需待在戶外,自然也提高患病風險。 皮膚沒有遮掩,直接外露:蜱很容易會叮咬、依附在人體外露的皮膚。如果您處在蜱較多的環境,請記得要穿長袖、長褲,才能有效保護您自己、您的孩子。此外,不要讓您的寵物漫遊在過高的雜草叢生草堆、或草地裡。 沒有及時或立即將發現的蜱剔除:當蜱依附、叮咬您的皮膚36~48小時以上,細菌便會隨著血液進入體內。如果您在2天內剔除發現的蜱,患有萊姆病的風險就會降低。 萊姆病的診斷與治療上面所提供的資訊並不能做為專業醫師囑咐的替代品。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患有萊姆病 要確定是否患有萊姆病,醫師會根據患者症狀,以及患者與蜱接觸的情況進行診斷。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表示,如果檢查方法正確,2步驟的血液檢查是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檢查的正確性取決於患病階段,在感染的前幾個星期,檢查結果可能是陰性,因為體內的抗體要好幾個星期才會出現。 如何治療萊姆病 治療萊姆病要服用抗生素。一般而言,愈早開始治療程序,復原與痊癒的速度也會愈快。 口服抗生素。這是患有萊姆病,早期階段的標準治療方法。成年人與8歲以上兒童,服用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或是成年人、兒童、孕婦與餵哺母乳的媽媽,服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賜福樂信(Cefuroxime,商品名:賜福樂信注射劑)。一般建議患者服用14~21天的抗生素,不過有些研究結果顯示,服用10~14天的抗生素,便能達到相同的治療效果。 靜脈注射抗生素。如果萊姆病已經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您進行14~28天的抗生素靜脈注射。雖然這種治療方法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讓您復原,但卻是消除感染的有效方法。然而要注意的是,靜脈注射抗生素可能會產生不同副作用,包括: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數量過低,輕微到嚴重腹瀉(Diarrhea)、移生感染(Colonization infection),感染與萊姆病無關的其他抗生素抗藥性有機體(Organism)。 經過治療後,少數人還是會有一些症狀,如:肌肉疼痛、疲勞。而造成這些症狀持續出現的原因,被稱為治療後萊姆病症候群(Post-treatment Lyme disease syndrome),真正原因到目前仍然未知;如果患者服用更多抗生素,症狀仍未改善。有些專家認為,某些人在患有萊姆病後,容易傾向導致他們的自體免疫反應,出現這些症狀。但這樣的看法,需要更多研究來支持。 未經核准的注射針劑「Bismacine」 對於在美國有些醫師,使用「Bismacine」注射針劑(又稱為Chromacine),做為治療萊姆病的替代療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Bismacine注射針劑並未經過核准,可以施用於任何疾病,包括萊姆病在內。此外,Bismacine 注射針劑並不是藥劑,而且含有高含量的重金屬鉍(Bismuth)(用於某些口服藥物)。儘管有些治療胃潰瘍的口服藥物含有鉍,對患者而言是安全的,但將鉍做為注射針劑的藥物,或用來治療萊姆病,到目前仍然沒有經過核准。Bismacine注射針劑將會造成鉍中毒,進而導致心臟、腎臟衰竭。 萊姆病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能夠有效幫助您減少患有萊姆病的機會: 隨時包覆好您的身體,避免外露:如果您前往長滿草、或樹木茂盛的環境,請穿著鞋子、長袖衣服、戴帽子與手套,並將長褲塞到襪子裡。儘可能走在設置好的道路上,避免走在矮草叢或雜草過高的地方。另外,也要照顧好您心愛的狗,不要讓牠亂跑、衝進草堆裡。 使用昆蟲用的驅蟲劑:請在您的皮膚上塗抹濃度20%或更濃的避蚊胺驅蟲劑(Diethyltoluamide, DEET)。家長請幫孩子塗抹驅蟲劑,但不要抹在手上、眼睛與嘴巴。請您記得,含有化學成分的驅蟲劑是有毒的,使用時請按照說明書指示。此外,您可以將氯菊酯(Permethrin,一種殺疥蟲劑)塗抹在衣服上,或是購買含有氯菊酯成分的衣物。 盡您的全力清除家裡環境中的蜱:清潔用的刷子、落葉堆,是蜱最容易躲藏的地方,請將它們清理乾淨,同時也要讓木柴堆能曬到太陽。 隨時檢查自己、孩子,與寵物身上是否有蜱依附:在您前往長滿草、或樹木茂盛的環境後,更是要提高警覺。因為蜱通常比大頭針還小,如果您沒有仔細尋找,可能很容易就錯過牠們。 當您進到室內,馬上去沖澡:如果有蜱依附在您的身體,大多都已經停留好幾個小時,沖澡後再用浴巾擦拭全身,將有助於清除依附身上的蜱。 不要輕易認為自己是免疫、不會得病的:如果不小心,您可能會不只1次感染萊姆病。 看到蜱,用鑷子愈快將牠夾走,對您愈好:您可以輕輕的用鑷子夾住牠的頭部或嘴部,但請不要擠壓或壓碎牠;要把牠夾走的時候,請小心、從容處理。當您將蜱全部清除完畢後,妥善丟棄牠們,並請在被叮咬的地方,塗抹抗菌劑。 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找到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蚊蟲叮咬感染

吸血小蟲!壁蝨恐引過敏和疾病傳染

常在草叢或山林活動,以及家裡有養寵物的人,可能都看過一個類蛛形類的微小生物,牠就是所謂的壁蝨(Tick,也叫蜱蟲),不僅會附在人和毛小孩的皮膚上,尤其在春至夏的月份更是容易看到牠。壁蝨以溫血動物和人類的血為食物,然後吃飽了就會悄悄脫落,一般而言,壁蝨並不會危害人的身體健康,但也有的情況會觸發過敏反應和疾病傳染,以下將帶您進一步了解。 壁蝨咬沒感覺 最長可至10天 當人被壁蝨咬時,多半都不會有任何感覺,但隨著吸入體內的血愈來愈多,牠會愈長愈大,可以從針頭般的大小,脹到像彈珠那樣大,顏色也會漸漸轉成藍灰色;除此之外,牠最長可待至10天,才會自行脫落離開。 壁蝨通常很容易被覺察,並且都是單獨行動,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資料,牠既不能跳也不能飛,所以會透過感知「獵物」的呼吸、體溫、體味、潮濕、行動,然後尋找機會附著在身上;以人體為例,牠偏愛溫暖潮濕的部位,像是毛髮、腋下、鼠蹊部(Groin)。 壁蝨恐引過敏和疾病傳染 多數情況下,壁蝨並不會觸發任何症狀,但對壁蝨分泌物過敏的人而言,牠可能會造成搔癢感、傷口疼痛及灼熱、起泡或起膿、皮疹(Rash)、發燒、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肌肉無力、疲勞,嚴重還會有呼吸困難的症狀。另有一種很罕見的狀況,叫做蜱麻痺症(Tick paralysis),這是因為壁蝨的口水中含有毒素,麻痺會從腳部開始,慢慢擴散到上半身和頭腦,但只要將壁蝨移除,身體就會痊癒了。 若被壁蝨咬後,發現身上出現以上症狀,特別是小孩和老人,請儘速就醫,因為有的壁蝨種類會引發疾病傳染,例如:萊姆病(Lyme disease)、落磯山斑疹熱(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RMSF)、科羅拉多壁蝨熱(Colorado Tick Fever,CTF)、兔熱病(Tularemia)、艾利希氏體症(Ehrlichiosis)、無形體症(Anaplasmosis,又稱邊蟲病)、焦蟲病(Babesiosis),以及對紅肉過敏。多數壁蝨感染的症狀都一樣,像是發燒、頭痛、肌肉疼痛、關節腫脹、皮疹,而有時也會出現噁心、腹瀉(Diarrhea)、嘔吐等腸胃病狀況,請民眾多加留意。 移除壁蝨往上拉並浸酒精殺死 要正確地將壁蝨從皮膚上移除,其實只要用小鉗子輕輕地往上拉即可,訣竅是要夾在其頭部,但注意不要在拔除的過程中扭轉它,這可能會導致壁蝨的嘴巴部位殘留在皮膚裡,但如果還是拔不乾淨,就把牠先擱置在那裡吧,您的皮膚自然會處理。 拔除後,請記得用肥皂和水將傷口洗乾淨,並將壁蝨在酒精中殺死,此外,千萬別用火或石油膠(Petroleum jelly)試圖逼它脫落,或是用手指將其捏死,儘快拔除才是最安全的做法。為避免皮膚被壁蝨附上,前往草叢和山林等地方前,先確保服裝和鞋子不會外露,顏色則選擇淺色更容易察覺到,皮膚和衣服都使用驅蟲劑,並且於活動結束後儘快洗澡,確保身體乾淨清爽。


蚊蟲叮咬感染

屈公病疫情擴大!疾管署呼籲:4招預防方法

透過蚊子傳染的疾病,例如登革熱(Dengue Fever)或屈公病(Chikungunya),散播速度非常快,問題相當棘手,每年政府都會動用大量資源,防止病媒蚊孳生,預防疾病爆發。自2019年7月台灣出現首例屈公病本土病例後,每年都有通報案例,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2024年共有20例,今年累計至 2月也有7例。究竟屈公病該如何預防?症狀為何?《Hello醫師》為您詳細介紹。 屈公病最新政府資訊 據疾管署公告屈公病最新資訊,今年(2025)截至 2月17日累計7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分別自印尼共6例及菲律賓1例移入,病例數為近5年同期最高。 屈公病的症狀表現 感染屈公病主要是遭帶病毒的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或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叮咬所致,潛伏期約為2~12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主要病症為突然發燒和關節疼痛。 感染屈公病其他常見症狀包括: 肌肉疼痛 頭痛 噁心 疲勞 起紅疹 其中關節疼痛會讓人感到非常虛弱 以上症狀通常會持續數天或數週,少數案例最久甚至可長達數月或數年。 多數病人感染屈公病後,都能完全康復,但偶爾也會出現眼睛、神經、腸胃道或心臟等部位的併發症,病情嚴重狀況也不常見,除非是新生兒、65歲以上老人、抵抗力較低者,或患有高血壓(Hypertension)、糖尿病(Diabetes)、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 一般來說,屈公病容易被誤診為登革熱,因為症狀相似,只是程度通常較輕微。可以參考下圖,學會分辨屈公病與登革熱的差別。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管署) 屈公病的傳染方式 根據疾管署公告,人類會因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感染,但不會直接人傳人,且發病的前2天至發病的後5天期間,病毒會在血液中活動,稱之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 若此時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將如同病媒蚊般,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跟登革熱一樣,主要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 巡、倒、清、刷  防止病媒蚊孳生 目前沒有疫苗或抗病毒藥物能治癒屈公病,故治療通常僅以緩解症狀為主。因此若要預防屈公病,杜絕病媒蚊的孳生與防止疫情擴大為最有效的方式。 疾管署提醒民眾,務必徹底執行「巡、倒、清、刷」的動作,以清除生活周遭的病毒孳生源。 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有無可能積水的容器。 倒:倒掉積水,並將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 清:收拾減少生活周遭閒置的容器,或將其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刷:去除蟲卵,所有欲持續使用的器具也都應徹底清潔。 疫區旅遊要小心  防蚊措施不可少 疾管署也呼籲,計劃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並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如果出現疑似屈公病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最近的旅遊和活動史,以利通報作業和診斷治療及早順利進行。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蚊蟲叮咬感染

登革熱防治計畫!介紹4類「有效防蚊液」預防登革熱

在身旁飛來飛去的蚊子,不斷在耳邊發出嗡嗡聲,著實令人討厭,最後還會停留在身上叮咬,造成皮膚紅腫、搔癢。牠們更是每年造成數百萬人生病的罪魁禍首。因此,聰明選對驅蟲劑、有效防止蚊子叮咬,預防登革熱(Dengue fever),對自我保健有很大的幫助。 蚊子有感應二氧化碳的神經接收器 不知道您是否注意過,蚊子只會選擇某些特定的人為叮咬的目標? 事實上,蚊子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感覺到您的存在了,因為當您身體發熱排汗、呼吸吐氣排出二氧化碳時,就是蚊子最喜歡的,而且,黏膩汗水中的一些化學物質,也是蚊子的最愛。 驅除蚊子的驅蟲劑能發揮作用,是因為在它的成分裡,可幫助身體阻擋吸引蚊子的化學信號。驅蟲劑裡有多種活性成分,因此當您購買時,除了注意使用期限,也要留意是否能有效驅除不同的蚊子,以下介紹4類除蚊的方法。 防治方法1. 待乙妥驅蟲劑(Diethyltoluamide, DEET,俗稱敵避) 敵避驅蟲劑可能是市面上最早上市、效果最好的一種驅蟲劑,至今已銷售超過60年,在防止、驅除各種蚊子叮咬,保護身體免受壁蝨(Ticks)、蚋(Gnat)、恙蟲(Chigger)等侵擾上,都有很顯著的效果。 您可以將敵避直接擦拭在外露的皮膚上,但1天只能擦1次;由於可能造成皮膚過敏,因此請不要直接塗抹在被衣服覆蓋住的皮膚上。請注意,敵避不可接觸到眼睛,另提醒您使用此劑時,皮膚可能會有滑滑油油的感覺。 防治方法2. 避卡蚋叮(Picaridin)防蚊劑 避卡蚋叮是新上市的防蚊劑,能有效驅除帶有瘧疾(Malaria)病原的蚊子。跟敵避不同的是,避卡蚋叮沒有味道,使用後也不會讓人感到油油的,同時也不會損害衣物或塑膠等東西。 防治方法3. p-menthane-3,8-diol(PMD)驅蟲劑 它是從檸檬尤加利(Lemon eucalyptus,又稱檸檬桉)精油萃取、提煉後,合成的天然物質。研究人員發現,它可以很有效地驅除帶有西尼羅河熱(West Nile virus,一種腦炎病毒)病原的蚊子,跟敵避同樣都是很有效的驅蟲劑,對大多數人而言,使用上也都是安全的。 防治方法4. 其他驅蟲對策 您也可以試試其他3種除蚊的方法,如下: 香茅蠟燭 超音波電子驅蚊器 清除積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蚊蟲叮咬感染

恙蟲病可致死!夏季高峰這3招預防

每逢夏季戶外郊遊,就會傳出不少恙蟲病(Scrub typhus)的案例,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台灣每年都有恙蟲病的病例生,從4~5月時開始增加,6~7月為高峰期,在2015~2018年間,每年約有350~500個病例。雖然恙蟲病的感染傷口小,但也有造成死亡的風險,民眾仍須多加防範注意,以下介紹恙蟲病的症狀和3個預防方法。 恙蟲病又稱叢林斑疹傷寒,是由一種稱為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的細菌所引起的病,該菌會寄宿在恙蟲幼蟲體內,若被有該菌的恙蟲幼蟲叮咬,就會因此感染,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痠痛、長皮疹等症狀。恙蟲病常見於亞洲與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通常恙蟲會生長在荒野、田園、溪邊的草叢堆中,並伺機攀附在經過的人類或動物身上,而老鼠是最普遍的宿主。 恙蟲病的症狀 被恙蟲叮咬後,潛伏期有6~21天之久,而通常在10~​​12天時,會開始出現發燒、發冷、頭痛,及全身淋巴結腫大等現象,傷口在初期約為1公分的紅色硬塊,接著變為囊腫,破裂成傷口和結黑色的痂。通常第1週時,發燒的體溫會高達攝氏40~40.5度(°C),並伴隨嚴重的頭痛和咳嗽,在發燒的第5~8天時,會出現斑疹(Macular rash),並延伸到手臂和腿部,這類斑疹也許會迅速消失,但也可能變成斑性丘狀(Maculopapular)的疹子,顏色明顯。 嚴重的話,可能會有脈搏增加、血壓降低、脾腫大等症狀,並出現精神錯亂、昏迷、肌肉抽搐等,部分患者甚至可能會轉為肺炎(Pneumonia)和間質性心肌炎(Interstitial myocarditis)等,有致命的可能。若初期經過治療,最快可在36小時內開始退燒,若無,則高燒可能會長達2週以上。 預防恙蟲病的3個方法 1. 到郊外遊玩,或到有草叢堆的地方時,最好穿著長袖長褲和中高筒鞋,來遮蓋皮膚預防恙蟲叮咬。 2. 露出的皮膚,可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准,含有DEET(敵避)的防蚊驅蟲劑,但不適用在嬰兒皮膚,或兒童的臉和手上,避免接觸到眼口鼻,且在活動結束後,最好盡快換洗衣物和清潔身體。 3. 住家附近或田園邊的雜草需定期清除,以免恙蟲孳生,也要做好衛生消毒,避免鼠患。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