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沈玉琳近日因白血球異常增生而確診罹患白血病,目前已住院接受治療。他透過
社群媒體向外界證實病情,並表示治療療程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將暫停所有工作。儘管如此,他仍充滿正能量地感謝各界的關心,並承諾會好好養病,期待能盡快康復回到螢光幕前。
白血病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只是感冒或貧血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白血病(血癌)也是在影劇作品中常出現的疾病,因此大眾對於白血病的認知,常停留在罹患絕症、蒼白虛弱的主角形象,不過,隨著醫學進展,過去難以治療的白血病,有了更多「逆轉勝」的可能;許多名人如高凌風、插畫家幾米其實也都是白血病友。
根據衛福部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白血病新診斷病例佔所有惡性腫瘤的2.2%,等同於每百名癌友中約有2人受血癌威脅,發生率在男性癌症中位居第9名,女性則排名第11位;以下《Hello醫師》將為您詳細介紹白血病的症狀、原因、分類、存活率與治療方式。
什麼是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又稱血癌,是一種發生於骨髓白血球的異常增生現象。人體的骨髓是造血細胞的家,我們體內的血小板、紅血球和白血球都在這裡,經由造血細胞的轉化,待發育成熟,便進入血液系統當中。
當骨髓發生癌化,帶癌細胞的異常白血球因此大量增生,失去正常血球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及老化死亡現象。在癌化白血球不斷分裂,無視甚至取代正常細胞成長的情況下,便會壓縮正常其他細胞與骨髓的空間,使人體造血功能下降,導致血小板與紅血球量不足而引發症狀。
白血病症狀與前兆
白血病的症狀因類型(急性或慢性)及年齡而異,初期可能僅有疲倦等不明顯症狀,容易與一般貧血或感冒混淆。其中,急性白血病通常發病又快又猛,且早期沒有明顯前兆;慢性白血病則可能潛伏數月甚至數年,多是透過血液檢查才發現異常。
然而,無論屬於哪種類型,一旦出現貧血、反覆感染、異常出血這三大警訊,都可能是白血病的前兆,務必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急性白血病症狀
急性白血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但病程進展快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柯博升醫師指出,因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狀不具特異性,常被誤認為貧血或感冒,導致許多患者延誤就醫,就診時已危及生命。提醒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骨骼疼痛或發燒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以下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症狀和可能侵犯器官的跡象:
1. 主要症狀:
- 貧血相關:臉色蒼白、易疲倦、活動喘促。
- 出血傾向:容易瘀青或出血。其他症狀包括:皮膚紫斑、點狀出血、牙齦出血,女性可能出現經血不止。
- 反覆發燒:不明原因持續性發燒,且因正常白血球不足導致反覆感染。
2. 其他症狀、器官侵犯跡象:
- 淋巴結腫大:常見於頸部、腋下。
- 脾臟腫大:左上腹悶脹感。
- 兒童骨痛:好發於腿骨或胸骨,易被誤認為生長痛。
慢性白血病症狀
慢性白血病可分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兩者在病程進展上都可能出現肝脾與淋巴結腫大的症狀;雖然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開始出現如疲倦、發燒等非特異性的症狀。
- 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透過常規血液檢查發現白血球數值異常。
- 進展期症狀:夜間盜汗、體重減輕、左上腹不適(脾臟腫大)。
特殊族群差異
- 老年人:可能出現「泛血球貧血症」(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全數減少),併發嚴重感染或內出血風險較高。
- 診斷關鍵:血液抹片檢出大量「不成熟血芽細胞」,骨髓檢查確認癌細胞浸潤程度。
白血病的發生原因
白血病可能有多重成因,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醒:若抽血發現白血球或其它血球數目異常增加或減少,且原因不明者,應到血液專科門診做更詳細的檢查。目前血癌已知致病原因包括以下3大類:
- 基因變異
- 先天基因異常(如唐氏症)或後天突變,可能啟動致癌基因。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常見「費城染色體」異常。
- 環境暴露
- 長期接觸輻射線(如核災環境)、化學物質(苯類溶劑)。
- 病毒感染(如HTLV-I病毒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相關)。
- 遺傳影響
- 特定基因較容易誘發血球癌化,因此有家族病史者風險較高。
急性與慢性白血病分類
白血病所導致的異常白血球增生,可依據癌細胞成熟度以及病程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白血病,並根據細胞分化的來源與型態分為4大類別:
-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簡稱AML)
-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簡稱CML)
-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CLL)
統計發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台灣每年約新增950~1000人病患,伴隨高齡化趨勢,國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逐年攀升,且50~59歲的中壯齡患者比例顯著增加。
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則好發於孩童身上。(推薦閱讀:最多兒童罹患的癌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成因與症狀)

白血病的治療
依病程分類:急性 vs. 慢性
急性白血病需立即介入,治療主軸為「化學治療三階段」:
- 誘導化療:密集4-6週療程,目標清除血液與骨髓癌細胞。
- 鞏固化療:消滅殘存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 維持化療(適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口服藥物持續2年,定期監控療效。
慢性白血病則依病程調整: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優先使用酪胺酸激酶抑制劑(如基立克、泰息安),長期存活率達90%。
-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無症狀者「觀察等待」,需治療時以口服標靶藥(億珂、唯可來)為主。
依細胞類型分類:淋巴性 vs. 骨髓性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
- 兒童治療效果佳:70%以上可治癒,中樞神經預防(脊髓腔化療/顱內放療)為關鍵。
- 成人治療挑戰:誘導化療後需評估造血幹細胞移植,近年加入CAR-T細胞治療提升復發患者緩解率。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 標靶藥物革新:近年AML治療不再僅侷限於化療與骨髓移植,已有三款標靶藥物(如BCL-2、FLT3抑制劑)獲得健保給付,特別適用於高齡或有基因突變的患者;其中新型口服去甲基化藥物也即將納入給付,有望延長無復發存活期。
- 特殊亞型突破: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APL)搭配全反式維甲酸(ATRA),緩解率突破80%。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 口服標靶藥革命:基立克使慢性期患者血液緩解率近100%,新一代藥物柏萊、泰息安強化治療彈性。
- 停藥試驗進展:部分低風險患者可嘗試停藥,需嚴密追蹤。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
- 精準用藥趨勢:ibrutinib阻斷癌細胞訊號傳遞,venetoclax誘導癌細胞凋亡,健保逐步納入給付。
白血病治療最新趨勢
- 個人化醫療:基因檢測引導標靶藥物選擇(如FLT3抑制劑、BCL-2抑制劑)。
- 免疫療法突破:CAR-T細胞治療用於復發/難治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緩解率達80%。
- 口服去甲基化藥物:降低年長患者化療負擔,維持性治療效果顯著。
- NGS次世代定序:台灣健保自2024年起已部分給付NGS基因檢測。然而,健保仍有檢測與藥物給付限制,部分患者即使符合條件,仍面臨自費負擔或治療中斷的困境。醫界與病友團體呼籲放寬條件、加速審核,實現真正的精準治療。
其他治療重點
- 兒童 vs. 成人差異: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存活率達8成,成人則需積極評估移植時機。
- 治療後追蹤頻率:緩解後首年每1-2個月血液檢查,隨時間延長逐步降低頻率。
- 健保給付:FLT3抑制劑、BCL-2抑制劑已納保,新型口服藥需自費。
治療期間的健保藥物已能應付多數需求,但若病情復發或需新型藥物,建議與醫師討論經濟負擔與療效以取得平衡!
急性與慢性白血病、血癌存活率
急性、慢性與年齡存活率差異
1.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
- 兒童:10年存活率逾80%,化療治癒率達70%。
- 成人:誘導治療初次完全緩解率為70-80%,但成人五年存活率約20~30%。
2.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於緩解率佳的血癌類型。基本上,接受誘導治療的AML患者,有60~70%機率可完全緩解;接受化療的3年存活率約30%;自體骨髓移植的五年存活率約35%~40%,若接受親屬骨髓移植,五年存活率可達5成以上。
3.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口服標靶藥(如基立克)使長期存活率超過90%,慢性期患者血液緩解率近100%。
4.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
平均存活率約5年,部分患者可存活逾10年。
影響白血病預後、存活率關鍵因素
- 治療進展:新型標靶藥物與造血幹細胞移植大幅改善存活率。
- 復發風險:急性白血病患者死因多為復發或治療併發症(如敗血症、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