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台灣最常見、且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自然災害之一。每年颱風季來臨時,強風、豪雨、土石流及淹水等威脅可能同時出現,對民眾生命安全與財產帶來重大影響。若能在颱風來襲前、中、後分階段採取正確措施,不僅能降低災害風險,也能在緊急時刻爭取更多應變時間。
為了讓防颱行動更有系統性,《Hello醫師》將防颱準備分為3大階段,並整理颱風相關知識、避難要點與常見錯誤行為,幫助你在颱風季節安全應對各種情況。
文章目錄
- 颱風基礎知識:為什麼有颱風?幾月有颱風?
- 防颱準備1:颱風來襲前
- ➜ 颱風天要上班嗎?薪水怎麼算?
- ➜颱風也要準備避難包?避難包要放什麼?
- 防颱準備2:颱風來襲時
- ➜ 颱風天登山、觀浪?最高罰25萬元!
- 防颱準備3:颱風過後
颱風基礎知識:為什麼有颱風?幾月有颱風?
在了解防颱步驟之前,先認識颱風的成因與季節特徵,有助於判斷風險並提前應變。
- 形成原因:颱風生成於熱帶海洋,當海水溫度升高、水氣充足且對流旺盛時,就可能形成。
- 台灣颱風季:全年皆可能受颱風影響,其中7至9月最為頻繁。
- 常見災害:包括強風破壞、豪雨引發的淹水、土石流與山崩等。
海上、路上颱風警報是什麼?何時解除?
掌握颱風警報的發布與解除條件,有助於在第一時間採取防災行動。中央氣象局會依據颱風可能影響的範圍與時間,分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或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並於威脅解除後取消警報。瞭解這些定義與判斷原則,可以避免過早或過晚做出反應,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颱風警報類型與條件
- 海上颱風警報:預測未來24小時內,颱風七級風暴風範圍將影響海域時發布。
- 海上陸上颱風警報:預測未來18小時內,颱風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本島或離島時發布。
警報解除時機
- 當七級暴風範圍遠離台灣本島、澎湖、金門及馬祖近海時,即解除颱風警報。
- 若颱風在接近前轉向或消散,也會直接解除警報。
防颱準備1:颱風來襲前
颱風尚未登陸前,是完成防颱準備的黃金時機。此時應密切關注中央氣象局的最新預報,並提早檢查居家環境、準備防災物資與規劃避難路線。越早完成準備,就越能在風雨來襲時保持安全,減少臨時手忙腳亂的風險。
居家與店面檢查
- 修補鬆動或破損的門窗,防止強風吹破玻璃。
- 收起或固定陽台懸掛物、盆栽、廣告招牌及施工鷹架,避免被吹落。
- 車輛避免停放在低窪地、地下室、堤外或樹下,以防泡水或遭樹木壓損。
- 清理水溝、排水渠,保持暢通,減少積水可能性。
特殊情境防範
- 山坡地居民:遵守政府預防性撤離指示,提前離開危險區域。
- 登山、露營者:已在戶外者應立即返家,未出發者應取消行程。
- 畜牧業者:檢查牛舍、豬舍、雞舍結構安全,必要時將動物轉移至安全處。
颱風要準備哪些物資?
在颱風期間,交通可能中斷、外出困難,因此需事先儲備足夠的生活物資,避免在風雨中外出採買:
- 照明用品:手電筒、乾電池、蠟燭(僅限緊急使用)
- 食物與飲水:可保存的罐頭、餅乾、乾糧及3日份瓶裝水
- 醫療用品:急救箱、處方藥與常備藥品
- 生活必需品:衛生紙、濕紙巾、肥皂或消毒用品
- 重要物品:證件影本與少許現金
低窪地區居民的防颱重點
居住在低窪或易淹水地區的民眾,應特別提早採取防範措施,降低被水淹沒的風險:
- 關注中央氣象局最新氣象預報,留意自己是否在警戒範圍內。
- 提早加裝防水閘門或準備沙包。
- 將重要物品移至高處,避免浸水損壞。
- 社區或大樓地下室應安裝自動抽水機,並檢查是否運作正常。
- 提早規劃避難路線,必要時往高處或收容所撤離。

防淹水措施與檢查工作
颱風或低氣壓接近時,海面漲潮與滿潮可能同時發生,沿海或低窪地區更要警戒,避免海水倒灌。事先檢查與加固防水設備,能大幅減少損害:
- 將重要文件、電器、衣物移至二樓或高處。
- 檢查屋頂排水管、雨水溝是否阻塞。
- 確認屋頂、外牆無龜裂與滲水破口。
- 清理排水溝落葉與垃圾,確保水流暢通。
- 準備好防水閘門或沙包,隨時可安裝於出入口。
颱風天要上班嗎?薪水怎麼算?
颱風假期間的出勤與薪資計算,主要依據勞動基準法與企業內部規範:
- 員工的退避權:因颱風影響有安全疑慮時,員工可行使退避權,雇主不得視為曠工、遲到,也不能扣發全勤獎金或強迫以事假處理。
- 工作日遇颱風假:出勤者正常給薪,未出勤者可不支薪。雇主是否額外給予加班費或津貼,依企業規定。
- 休息日遇颱風假:若雇主要求出勤,須依勞基法第24條發給加班費。
颱風也要準備避難包?避難包要放什麼?
若住家位於可能需撤離的地區,建議每位家人都準備一個輕便雙肩背包,方便在接獲撤離通知時立即攜帶。避難包應每半年檢查更新一次,確保物品齊全且可用。
避難包建議內容:
- 防災食物:瓶裝水、防災食品、餅乾或乾糧
- 保暖物品:保暖衣物、暖暖包、小毯子
- 醫療用品:急救箱、個人藥品
- 重要文件與金錢:證件影本、少許現金
- 其他工具:手電筒、哨子、收音機、電池、耐磨手套、多功能刀具
- 寵物物資:水與食物、牽繩、毯子、玩具、健康紀錄

防颱準備2:颱風來襲時
當颱風已經接近或登陸,強風與豪雨會迅速增強,此時的首要任務是確保人身安全並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颱風期間除了要留在安全的室內,還必須隨時掌握最新災情與氣象資訊,並避免進行可能增加風險的行為。
行動原則
- 留在室內:持續收聽颱風動態,可透過收音機或撥打166(國語)、167(台語)氣象錄音電話取得最新資訊。
- 檢查安全設備:留意電路與爐火狀況,防止火災與觸電意外。
- 必要外出時減速慢行:若不得已需開車外出,務必放慢車速並密切注意路況。
- 發生緊急狀況立即求援:可撥打119報警或112緊急求援電話。
颱風期間千萬別做4件事
在風雨中從事戶外活動不僅增加自身風險,也可能造成救援困難:
- 外出購物、探訪或進行任何戶外工作。
- 誤以為風雨暫歇即可外出(可能只是進入颱風眼)。
- 前往河邊、農田搶收作物或務農,避免被洪水圍困。
- 到海邊觀浪、戲水、捕魚或釣魚。

颱風天停電怎麼辦?
颱風期間可能發生停電,提前了解並遵守安全守則可降低損害:
- 拔除插座上的電器或電子用品插頭,防止來電瞬間損壞。
- 使用手電筒代替蠟燭,以免引發火災。
- 減少開啟冰箱或冷凍庫,避免冷氣逸散,食物變質應丟棄。
- 發電機僅能在室外使用,並遠離窗戶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 離家避難前應關閉總電源開關。
- 若發現掉落電纜線或有樹木壓在電線上,應遠離並立即通報台電(1911)。
颱風來襲注意假消息!災情確認管道整理
颱風期間,社群平台或聊天軟體上常會流傳各種災情訊息,但並非全部正確。錯誤資訊可能影響判斷,甚至延誤避難時機,因此應以官方來源為主:
- 中央氣象局官網
- 中央氣象局 Facebook
- 全民防災E點通「災害情報」
- 水利署防災資訊服務網
- 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資訊網
- 行政院「即時新聞澄清」專區
- 內政部全球資訊網「即時新聞澄清」
- LINE訊息查證官方帳號 @linefactchecker進行查詢。
轉傳訊息前務必查證,避免觸犯災害防救法第41條,該法規明定散播謠言或不實訊息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0萬元以下罰金,若造成死傷甚至可判無期徒刑。
颱風避難原則
當颱風引發嚴重災情需要撤離時,應遵循政府或救援單位的引導,並提前規劃好避難步驟:
- 熟悉當地村里避難地圖與收容所位置。
- 出發前攜帶緊急避難包,並備妥防疫物品(口罩、酒精)。告知家人或朋友避難目的地及預計抵達時間。
- 穿著長袖、長褲、防滑鞋與安全帽以防受傷。
- 避免抄捷徑,遵照官方規劃的避難路線。
- 避免涉水或通過受損橋梁,防止跌落或被沖走。
颱風天登山、觀浪?最高罰25萬元!
颱風肆虐期間,政府有權依《災害防救法》劃定警戒區並限制進入,以避免民眾因冒險行為陷入險境:
- 違規進入警戒區者,可依《災害防救法》第55條處新台幣5萬元至25萬元罰鍰。
- 若因違規行為導致需要動用搜救資源,執行機關可依規定向獲救者收取搜救費用。
- 常見違規行為包括颱風天登山、觀浪、戲水、捕魚或釣魚,這些行為在強風豪雨下極易造成受困與危險。

防颱準備3:颱風過後
颱風結束並不代表危險已經解除,後續的豪雨、坍方或積水可能持續造成威脅。颱風過後應保持警戒,並依序進行環境清理與安全檢查,以防次生災害。
颱風後的安全行動
- 持續收聽氣象報導,留意是否有豪雨或其他災害警報。
- 清理住家周邊環境,移除污物、倒塌樹木與雜物。
- 對積水區域進行消毒,避免蚊蟲孳生與疫病發生。
- 外出時注意頭頂與四周,避開損壞的招牌、路樹及交通號誌。
- 避免接近或觸碰倒下的電線與大型電力設備,並立即通報電力公司或相關單位。
- 對低窪地區或地下室積水處設置警示標誌,防止跌落或陷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