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習慣

健康習慣的養成有助於我們不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不過萬事起頭難,先從戒除不良習慣開始吧!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和 戒菸 、 急救 、 衛生保健 有關的知識,把這些小撇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一定能幫助你改善生活,避免疾病的侵擾!

基礎知識

健康習慣

瘀青怎麼消?要冰敷還熱敷?快速消瘀青6處理方法、藥膏解析

瘀青如果出現在手、腳等衣服無法遮蔽的地方,黑黑的一大塊,難免惱人。到底瘀青怎麼消?瘀青要冰敷還熱敷?為什麼有時沒受傷,身體也莫名出現瘀青?瘀青擦什麼藥膏?《Hello醫師》帶您了解瘀青原因,解說快速消瘀青方法,讓您不再青一塊紫一塊! 瘀青怎麼消?快速消瘀青處理方法 瘀青常見的處理方法,包括冰敷、熱敷及其他方法,都可加速消除: 抬高瘀青部位:休息並將瘀青部位抬高超過心臟以上,防止傷口繼續腫脹及緩解疼痛。 冰敷:受傷48小時內冰敷能收縮微血管,幫助傷口消腫,避免流失過多血液;將毛巾包裹冰袋,每次冰敷不超過15分鐘,每天冰敷3~4次。 熱敷:受傷48小時後熱敷受傷部位,能促進血液循環,使傷口快速癒合;熱敷時,也可搭配按摩,加速代謝殘餘血塊。 服用非處方止痛藥:例如乙醯胺酚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若為慢性病患者,例如高血壓、心臟衰竭或慢性腎臟病患,建議服用前先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擦拭藥膏:選擇內含類肝素(Heparinoid)的藥膏,擦拭後,有助抗凝血、消炎、消腫和促進傷口癒合。 包紮瘀傷:使用彈性繃帶包裹瘀傷腫脹的部位,可施加壓力以控制腫脹,同時提供支撐力,保護受傷部位,避免二度傷害。 瘀青=瘀血!瘀青要冰敷還熱敷? 瘀青多因鈍力撞擊(非穿透性、面積較大的撞擊)所引起,在撞擊後,皮下微血管會破裂,使血液滲出血管,流入皮下組織,形成在表皮所見的瘀青。 因此,瘀青其實就是瘀血,學名稱為「瘀斑」,台語則稱為「烏青」或「黑青」。瘀血可分為以下4類型: 瘀點:為直徑小於2毫米的皮下出血點,輕微按壓後,顏色不會變白。 瘀青:為直徑10毫米以上的皮下出血點,按壓時產生輕微疼痛。 紫斑:面積介於瘀青及瘀點之間,輕微按壓後,顏色不會變白;若皮膚上頻繁出現紫斑,恐為紫斑症,建議前往家醫科診斷。 血腫:因疾病、挫傷或手術後所導致的局部性血管外出血,造成大量血液聚集在皮下組織;通常患部會腫脹,且按壓時會產生疼痛。 出現瘀青時,請先冰敷,使局部微血管收縮,減少血液流出;經過48小時後,再改為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消散;請注意,在受傷當下時熱敷,不僅無助於復原,還會使瘀青範圍擴散。 瘀青藥膏擦哪款? 瘀青時,可使用含類肝素(Heparinoid)成分的藥膏,類肝素具抗凝血、消腫、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可幫助消腫、消炎,加速瘀青復原。 建議在受傷當下,先冰敷使微血管收縮,然後再塗抹瘀青藥膏;因類肝素會加速擦藥部位的血液循環,若於受傷當下使用,可能使瘀青範圍擴大。 類肝素具抗凝血功能,血友病或有凝血功能問題者不建議使用,若欲使用,請先諮詢藥局或專業醫護人員。 瘀血不散如何處理?就醫檢查了解瘀血原因! 瘀血多日不散或反覆出現,可能需要進一步接受檢查,了解背後的病因。一般來說,瘀血通常出現在四肢及身體外側,因為這些部位較容易碰撞外物;若瘀血經常出現在身體內側或其他不易碰撞處,例如大腿內側、肚子或背部等,那可能表示身體的凝血功能出現異常,或其他肝、腎等問題。 瘀青常見原因如下: 瘀青原因 體質遺傳:因基因遺傳,天生血管較為脆弱,容易破裂;通常家庭成員也很常出現瘀青。 皮膚外傷:碰撞、摔倒而導致微血管破裂。 老化現象:隨著年齡增長,皮膚變薄且血管脆弱。 營養不足:缺乏維生素C、K或鐵,可能導致血管更脆弱。 若瘀青不散或頻繁出現瘀青,可能為以下原因所致,建議就診確認病因: 服用稀釋血液或抗凝血的藥物患者 血小板低下、血小板減少症患者 服用特殊藥物: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或類固醇藥物,會影響凝血時間。 癌症或肝病患者:尤其是肝衰竭病患,因凝血時間較一般人長,較容易出現瘀青。 出血性疾病患者:患有自體免疫疾病、血友病、類血友病或其他凝血疾病。 瘀血不散看什麼科? 經常性瘀青患者或不明原因瘀青者,可先掛家醫科,由家庭醫師進行初步診治後,再依據病因,轉診給相關科別;若為常見的血液問題,通常會轉診至血液科。 瘀青多久會好?看瘀青顏色判斷! 在沒有特別照護的情況下,輕度瘀青通常會在1週內自行恢復,較為嚴重的瘀青則可能需2週的復原期。 瘀青受傷初期:約10~14天後康復,瘀青呈現紅色、紫色、紅紫色。 瘀青復原中期:約5~10天後康復,瘀青呈現黑色、深紫色、深藍色、深棕色。 瘀青復原期:約1~2天後康復,瘀青呈現綠色、淺棕色、黃色。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健康習慣類別

看更多 健康習慣 相關文章

健康習慣

飯前、飯後要間隔多久吃藥?解答4種吃西藥時間、空腹定義

吃藥是一門學問,不同藥物藥效發作的時間不同,服用的時機點也不一樣,而且隨著病症及病情的差異,有些藥一天吃一次,有些卻得吃到三、四次;若不同的藥混合在一起,很容易感到霧煞煞。 《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說關於吃藥時間的各種疑問,告訴您吃藥的間隔時間、時機,以及常見西藥的建議服用時間。 吃藥要間隔多久?2小時?3小時? 吃藥的間隔時間,是為了讓藥物在體內維持穩定的濃度而設定;一天一次的藥物,通常是長效藥,僅需在固定時間服用即可;一天兩次或三次的藥物,藥效時間較短,會間隔6~8小時,在兩餐或三餐時服用;一天四次的藥物,藥效時間最短,通常會是三餐搭配睡前服用。 一天一次、兩次,到底什麼時候吃藥? 以下整理吃藥時機及間隔時間: 吃藥次數及時機 吃藥次數 服用時機 一天一次 每天固定一個時間 一天兩次 早、晚餐 一天三次 早、午、晚餐 一天四次 早、午、晚餐及睡前 需要時使用 有症狀時再使用,例如止痛藥、退燒藥 吃藥時間 飯前 飯前半小時至1小時 飯後 飯後半小時至1小時 空腹 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 隨餐 吃藥後立即吃飯,或吃飯時服藥 睡前 睡前半小時 未註明吃藥時間 飯前、飯後、空腹、隨餐或睡前均可 空腹的定義? 空腹吃藥是為避免藥物與食物產生交互作用,進一步影響藥效;建議在下列2個時間服藥: 飯前1小時:胃部沒有食物 飯後2小時:胃部已完成初步的消化工作,將食物排空 飯前/飯後/睡前/隨餐,4種吃藥時間及西藥整理! 飯前吃藥 胃藥:氫離子阻斷劑、組織胺阻斷劑 腸藥:止吐、抗腸胃痙攣 糖尿病藥:促胰島素、短效胰島素 鈣片 B肝病毒藥 骨質疏鬆藥 隨餐吃藥 鈣片:腎病患者隨餐吃,有助降磷 降三酸甘油酯藥 部分血糖藥物 飯後吃藥 多數未註明需於飯前、隨餐或睡前服用的藥物;飯後吃藥有助記憶服藥時間 制胃酸藥:最好與其他藥物間隔2小時 睡前吃藥 安眠藥、鎮定劑 感冒藥:但需注意部分鼻塞藥物會影響睡眠 提醒:實際服藥時間,請以藥單及醫師建議為主。 忘記吃藥怎麼辦? 採用「間隔時間對半法」: 如果吃藥的時間,已超過間隔時間的一半:不要補服 如果吃藥的時間,未超過間隔時間的一半:可以補服 範例: 假設一天吃兩次(間隔12小時),吃藥時間分別為早上8點及晚上8點,兩個時間的中間點為下午2點。 早上8點~下午14點突然想到要吃藥:可以補吃 下午14點之後,才想到吃藥:不用補吃,等到晚上8點再服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居家清潔消毒!細菌病毒侵擾不再怕

微生物、細菌與病毒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我們是不可能完全遠離這些微生物的干擾。雖然如此,大家也不用過於驚慌,因為並不是所有細菌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我們只需要注意會導致生病或感染的細菌即可。以下,是保護居家衛生的方法。 細菌是散佈的方法 對人體有害的細菌與其他微生物,會藉由人、寵物或被弄髒、受汙染食物和飲料等進入家裡,並散佈到家裡各個角落。其他人會散播細菌的人為因素包括: 沒有用適當的化學清潔劑清理被弄髒的表面,或是沒有定期清洗衣物和毯子。 忘記洗手,或是可能沒有洗手的習慣,以致把外出接觸到微生物,散播到家裡摸過的東西上。 感染了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感冒,並在咳嗽、打噴嚏,甚至呼吸時,將病毒從嘴裡噴出的水分散播到空氣裡。如果別人剛好呼吸,並接觸到有病毒的空氣,或手摸到被病人身上的微生物感染的東西,就可能被感染。這種情形,稱為感染的連鎖效應。 停止細菌散播的方法 要阻止感染連鎖效應,最佳方法就是保持良好的衛生,下列是一些有幫助的小撇步: 經常洗手,尤其是在飯前、飯後、咳嗽後、打噴嚏後、上完廁所後,以及幫寶寶更換尿布後。 咳嗽或打噴嚏時,請用衛生紙或布遮住鼻子、嘴巴,切忌不要直接用手遮。用過的布應清洗,衛生紙應丟棄,並確實用肥皂將手洗乾淨。 烹煮時,注意食材衛生,並請記得隨時洗手、清洗砧板,食物也要完全煮熟。儲存食材時,請將煮熟和沒煮過的東西分開來放,以減緩細菌孳生的速度。 為了預防自己與家人受感染,請接受疫苗接種。要前往醫院接受疫苗接種時,請千萬不要錯過預約的時間。 家裡或工作環境中,經常會被許多人觸碰的東西和地方,如:水龍頭、門把、電話或電腦鍵盤,都要定期清潔和消毒。 清潔和消毒的差別 清潔:清潔東西時,可以消除餐具、陶器的泥土、灰塵,以及一些微生物,尤其當您有同時使用清潔劑或熱水時。 消毒:當無法完全消滅範圍分布較大的微生物時,就得用消毒的方式。定期消毒家裡各個角落,是有效預防有害微生物和細菌擴散的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健康習慣

冷氣病3種人最常有!冷氣病症狀、原因及改善7招一次看

夏天一到,黃小姐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冷氣打開,一路吹到隔天早上;進公司後,也都待在冷氣房,除非必要,絕對不會在室外待超過15分鐘。 近兩週,她發現只要開始吹冷氣,就會頭暈、頭痛和咳嗽,眼睛和鼻子也經常過敏,直到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得了「冷氣病」! 究竟冷氣病是什麼?冷氣病有哪些症狀?吹冷氣頭痛、咳嗽怎麼緩解?《Hello醫師》為您解答! 冷氣病是什麼? 冷氣病是一種綜合性的表現,指人因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從炎熱的室外進入冷氣房,經歷劇烈的溫差變化,而出現頭痛、鼻塞、胸悶、精神不濟、下肢無力及手腳冰冷等症狀。 冷氣病4大原因 空氣乾燥:冷氣房濕度低,容易導致皮膚乾燥、搔癢及眼睛乾澀。 空氣不流通,病菌、過敏原多:在密閉的冷氣房中,病菌容易在室內傳播,黴菌、塵蟎及灰塵等過敏原也無法流通。 身體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身體長時間靜止不動又處於低溫環境時,血液循環會變差,導致頭痛、肩頸痠痛、腸胃不適等;如果冷風直接吹襲頭部、身體,症狀會更加嚴重。 溫差過大、身體溫度調節能力較差:從炎熱的室外進入冷氣房,環境溫度驟降5度以上,身體周邊血管會收縮,使血壓升高;如果心血管功能不好,或身體無法快速適應低溫,容易引發頭痛、頭暈及身體痠痛。 吹冷氣咳嗽、頭痛?冷氣病症狀一次看 頭暈、頭痛、精神不濟 過敏症狀,例如鼻塞、流鼻水或氣喘 咳嗽、感冒 眼睛乾澀、搔癢(延伸閱讀:眼睛也要「加油補水」!乾眼症要吃什麼?補充6大營養素護眼不爆「乾」!) 皮膚乾燥、搔癢 心跳加速、胸悶 手腳冰冷、水腫 腸胃不適 關節僵硬、疼痛 肌肉痠痛、下肢無力 https://wp.helloyishi.com.tw/allergies/nose-eye/how-to-differentiate-cold-or-allergy/ 這3種人最容易得冷氣病! 女性上班族:女性較容易有血液循環差的問題,若又長時間在冷氣房中久坐,血液循環就會更差,引發上述症狀。 慢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血液循環也不好,而且調節體溫的能力較差。 年長者:年長者多有高血壓、高血脂或動脈狹窄等心血管問題,長時間待於冷氣房,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突然從室外進入冷氣房,則會使已經狹窄的血管收縮,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別忽略!有這些症狀立即就醫、腦中風治療及預防方式) 吹冷氣頭痛怎麼緩解?7方法改善冷氣病 室內、外溫差最好維持於3~5度之間,冷氣溫度則建議設定為25~28度,這是最適合人體的溫度。 避免冷氣風直接吹向身體,若座位或風向無法調整,可使用市售擋風板改變風向。 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容易流失水分,所以需要多補充水分,建議可喝常溫水或溫開水。 避免環境溫度劇烈轉變,無論是從冷氣房到戶外,或是戶外進冷氣房亦同;建議移動時在溫度適中處,例如大廳、電梯口、騎樓及樓梯等,放慢腳步或稍做歇息。 容易頭痛:戴帽子、披巾、圍巾或薄外套,保暖頭頸部。 容易有呼吸道症狀,例如鼻塞、流鼻水或咳嗽:戴口罩維持鼻腔、喉嚨濕度,同時阻絕病菌與過敏原。 容易眼睛乾澀,特別是戴隱形眼鏡或有慢性結膜炎者:用眼時提醒自己多眨眼,並適時使用人工淚液。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大人只有發燒沒有其他症狀?不明熱4大原因、診斷及治療方法

34歲的陳先生這半年以來,經常突然發燒,而且每次都沒有其他症狀;他看了很多位醫師、做過很多檢查,都找不到原因。 現在只要一發燒,他就吃普拿疼;退燒藥沒用,就再到醫院打退燒針;如此反反覆覆,令他非常煩惱。 為什麼會突然發燒?一直反覆發燒怎麼辦?不明原因發燒該看哪科?《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大人只有發燒沒有其他症狀?認識「不明熱」 發燒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之一,多數發燒都能找出病因,但若經過詳細檢查,仍無法找出原因,即稱之為「不明熱(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意即不明原因發燒出熱。 不明熱的診斷標準 只要病患符合其中一項條件,就視為患有不明熱: 發燒持續超過3週以上,且體溫多次超過38.3度 曾到過門診檢查3次,仍無法找出病因 住院1週進行詳細檢查,例如抽血、超音波等,仍無法找出病因 不明熱在臨床上並不少見,而且在未找出病因前,病患只能針對症狀治療;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指出,約20~30%的不明熱患者,最後仍找不到病因。 https://wp.helloyishi.com.tw/health/general-health-knowledge/facts-about-body-temperature/ 大人突然發燒沒症狀,可能原因有這些! 根據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的資料顯示,不明熱的可能原因分為以下4種: 感染疾病:最常見的原因,佔不明熱病例的20%,舉凡結核病、愛滋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心內膜炎、腹內感染、以及骨髓炎等各種感染疾病皆可能引起發燒。 結締組織疾病:第二常見的原因,佔不明熱病例的20%,是年輕患者有不明熱的主因,可能罹患疾病包括血管炎、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腫瘤疾病:許多惡性腫瘤(癌症)皆會引起發燒,佔不明熱病例的10%。 其他原因:佔不明熱病例的5%;例如藥物引起的發燒、內分泌疾病(甲狀腺或腎上腺問題)或血液疾病(血管栓塞、白血病)。 不明熱診斷7方法,找出反覆發燒原因 針對不明熱的病患,醫師可能會在門診或病患住院期間,透過下列方法進行詳細檢查、評估: 觀察體溫變化:確定病患是否發燒、發燒原因是否與環境相關,並評估發燒型態屬於間歇性或周期性。 詳細詢問病史:例如病患種族、家族病史、國內外旅遊史、是否曾經住院或接受手術治療、身體有無植入物、是否飼養或接觸動物、是否接觸過發燒病人,以及病人所從事的職業、生活、飲食與服藥習慣等。 理學檢查:全身性的身體檢查,檢查重點包括:有無皮疹、淋巴腫大、蟲咬痕跡、注射針孔、黃疸、肝脾腫大、心雜音、關節痛、口腔潰爛及肛門等。 實驗室檢驗:包括血液、生化常規檢驗、內分泌或自體免疫抽血檢查、尿液常規檢驗、鏡檢微生物培養及其他體液檢驗等。 非侵襲性檢查:例如X光、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靜脈腎盂攝影等。 侵襲性檢查:若一般常規檢查無法獲得結論,便可能需要採取侵襲性檢查,例如胃鏡、大腸鏡、脊椎穿刺、骨髓穿刺、組織切片(皮膚、淋巴結)或剖腹探查等。 專科會診:針對病人不同的症狀,安排各次專科的會診,包括感染科、血液腫瘤科、風濕免疫科、一般外科、婦產科或耳鼻喉科等。 不明原因發燒看哪科? 一般而言,感冒所引起的發燒,約1~2天就會退燒,若發燒持續2~3天以上,或是反反覆覆退了又燒,建議到醫院感染科求診;若醫院沒有感染科,則可改看一般內科或免疫風濕科;若體重減輕,且有癌症家族史,則可選擇腫瘤科。 一直反覆發燒怎麼辦?不明熱的治療方法 不明熱的治療分成以下3個階段: 症狀治療:在尚未查明病因之前,醫師會先針對發燒治療,但治療方式會隨著病患體溫、療程而有所不同;若病患體溫低於40度,醫師可能會先藉由冰枕、溫水拭浴等方法退燒,避免藥物影響診斷與檢查;若體溫高於40~41度,再視狀況使用退燒藥。 病因治療:查明病因屬於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若確定為感染性,則依病因給予積極的藥物治療,例如抗生素或抗結核菌藥物;若為非感染性,則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試驗治療:若暫時無法查明病因,在不影響檢查的狀況下,醫師可能會針對疑似的疾病進行試驗治療,觀察病患的反應與治療狀況。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急救

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水泡到底該不該主動去刺破?很多人都有此疑問,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建議:「水泡如果不是太痛,應盡量完整保留它」,水泡能保持完整就盡量保持,不過確實有很多狀況,需要考慮將水泡刺破,以下告訴您刺破水泡的時機,以及如何安全地刺破水泡,避免感染。 常見的4種水泡類型 1. 摩擦性水泡 過度摩擦會使皮膚起水泡,雖然不去理會它,大約幾天就能消退,不過這類水泡最常出現在手腳,一旦起水泡,要不去接觸實在很困難,因此很容易不小心弄破水泡,導致復原時間加長,而傷口暴露在外,更提高了感染風險,因此,如果意外弄破水泡的機率很高,就可考慮刺破水泡。 2. 血泡 血泡也是因摩擦形成,只是水泡裡面除了組織液外,也包含了血,雖然外觀跟一般水泡不同,但摩擦性的水泡跟血泡的處理原則相同,除非有意外弄破的疑慮,否則應盡量保留血泡完整。 3. 燙傷水泡 根據英國國民健保署(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網站指出,多數燙傷會將水泡保留,但有些醫院的做法是將水泡皮移除,或是刺破水泡引流。雖然專家對燙傷水泡處理的意見不同,但仍建議民眾勿自行弄破水泡,如有需求,應尋求醫療協助。(推薦閱讀:燒燙傷必知~急救與後續治療方法 4. 唇皰疹 唇皰疹(Fever Blister, 俗稱 Cold Sore)外觀為紅色的小水泡,常以群聚的形式出現在臉上,特別是嘴巴周圍。唇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SV)所引起,病毒很容易經由身體接觸傳播,切記不要刺破唇皰疹,這樣並不會恢復得更快,而且還會讓病毒散播。(推薦閱讀:滿嘴水泡怎麼來?唇疱疹的原因症狀) 除了上述4種常見的水泡類型,如果是因為疾病引起的水泡,應諮詢醫師、尋求醫療協助。 6步驟安全刺破水泡避免感染 洗手並消毒水泡:用肥皂洗手後,再以酒精或優碘消毒水泡表面。 以酒精消毒針頭:針頭以醫用酒精浸泡至少 20 秒,才能徹底消毒,如無法取得酒精,可用火將針頭燒到火紅即可,但請注意高溫以免燙傷。 刺破水泡:在水泡邊緣輕刺 3~4 個洞讓液體排出,盡量保留整塊完整的水泡皮,以保護傷口。 塗藥膏:擦上凡士林等軟膏,保護水泡。 覆蓋傷口:貼上OK繃或紗布,以免殘留的死皮脫落,保留水泡皮能幫助抵抗感染。 重複刺破水泡:水泡液容易有重新填滿的現象,此時便需要再次刺破水泡,前 24 小時,可能每 6~8 個小時需要刺破一次,之後每天換藥膏和貼布,並注意有無感染。 雖然起水泡的情況相當常見,不過只要日常生活中多些注意,就可以降低起水泡的機率,關於更多如何預防水泡和正確處理方式,請參考: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手、腳長水泡怎麼辦?5招預防及安全處理水泡

水泡會造成疼痛,若弄破水泡還可能導致感染;起水泡的成因很多,過度摩擦、燙傷、接觸性皮膚炎、濕疹及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水泡,其中以摩擦過度最常見,也是最能預防,以下為您整理5個預防摩擦起水泡的撇步,以及處理水泡的5個方法。 5 招避免手腳起水泡 穿吸濕排汗襪、合腳舒適鞋:腳起水泡很常見,為防止水泡生成,穿尼龍製或具吸濕排汗功能的襪子,如果穿一層襪子還是會起水泡,可考慮穿兩層,鞋子也必須合腳,避免太鬆或太緊。 勿穿棉製衣服運動:運動時應穿著能吸濕或排汗的衣物,避免棉製衣物,因為棉會吸汗,因此造成反覆摩擦皮膚,形成水泡。 覆蓋易長水泡部位:可考慮在較易起水泡的部位,例如腳底或大腿,貼上水泡貼(Moleskin),這是一種醫療用的厚膠布,或使用材質軟的繃帶覆蓋,避免摩擦起水泡。 塗凡士林減緩摩擦:塗抹凡士林或爽身粉(痱子粉、足粉等),這樣做能幫助減少皮膚跟衣物的過度摩擦。 感覺異狀立刻停止動作:一旦感覺皮膚變紅、疼痛等,就應立即停止當下的活動,否則很可能會起水泡。 (同場加映:跟骨骨刺有別於足底筋膜炎!醫師建議保守治療為主) 5 原則安全處理水泡 如果發現起水泡了,盡量別去動它,通常約一兩週就能復原,另外,應避免重複原先引起水泡的動作。關於水泡的處理方式,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DD)建議,可參考以下五個原則。 覆蓋水泡:用 OK 繃將水泡貼上,建議黏貼時將 OK 繃中間對準水泡處貼上時留些空隙,不要壓太緊,如此可以讓水泡通風並減少接觸。 增加厚度:水泡長在腳底等容易碰觸的地方時,可用紗布等具厚度的襯墊,將其剪成中空的甜甜圈形狀,對準水泡放上後,再貼上貼布。 刺破水泡:原則上盡量避免弄破水泡,因為有感染風險;但是如果水泡太大,或是過於疼痛,可考慮將水泡刺破以減緩不適,但切記先消毒針頭,再從旁刺穿,讓裡面液體流出。詳細步驟請參考Hello醫師專文:【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保持清潔、保留死皮:水泡破了之後,請用溫和的肥皂清洗,再擦上凡士林,另請務必保留水泡皮,因為它能持續保護傷口。 若感染應就醫:如果水泡復原過程中,出現發紅、腫脹、流膿或疼痛加劇的情況,應前往皮膚科就診,進行治療。(同場加映:細菌感染別大意!若引發敗血症恐致命)


衛生保健

洗冷水澡壞處、3大注意事項,7種情況不建議洗冷水澡

當您終於下班回到家或是運動完,想爽快地沖個冷水澡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以下為您介紹3個洗冷水的注意事項,以及7種不適合洗冷水澡的情況。 洗冷水澡3大注意事項 1. 洗冷水澡先從手腳沖水 洗冷水澡時,不要一開始就直接將水龍頭的冷水轉到底,以免刺激太大。 建議從溫水開始,再逐漸轉為微溫,最後才是冷水;先從手腳等肢體部位開始沖水,讓身體慢慢適應水溫之後,再逐漸往軀幹的部分沖洗,以免一下子從頭部或是胸口的位置沖冷水,給身體過大的刺激。尤其是年紀偏長的朋友,血管可能不像年輕時那麼健康有彈性,突然的刺激容易造成血管爆裂,甚至心肌梗塞,需要特別注意。 2. 常洗冷水澡,身體自然不怕冷 建立常常洗冷水澡的習慣,讓身體逐漸習慣洗冷水澡的感覺,也許一開始沖到冷水會忍不住顫抖,但久而久之就會習以為常,身體適應水溫的速度也會變快,習慣之後,不洗冷水澡反而感覺不對勁。 3. 洗完冷水澡,迅速擦乾身體 洗澡前,請先準備好毛巾或保暖衣物。雖然夏天可能沒有這種困擾,但把身體擦乾也能避免水分蒸發後,把皮膚本身的水分也帶走,造成肌膚乾燥。 天氣寒冷時,洗完冷水澡後,要迅速把身體擦乾,做好保暖的工作,才能避免身體挨寒受凍了。 7種情況不建議洗冷水澡 高血壓(Hypertension) 心血管疾病 免疫系統疾病 發燒 剛結束激烈運動:當剛運動完全身都是汗水時,身體體溫很高,且血管處於擴張狀態,如果這時洗冷水澡,冷水會刺激血管,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可能會使血管爆裂或心肌梗塞。 過度勞累和壓力:熱水比冷水更易使身體放鬆、解除壓力和勞累,就像很多人泡完溫泉,會有洗盡全身疲憊、煥然一新的感覺,因此若身體極度疲憊,建議可洗熱水澡舒緩疲勞。 感冒:已經感冒的朋友,建議不要洗冷水澡,因為免疫系統可能無法承受冷水的刺激;感冒期間建議還是洗熱水澡,讓身體溫度不要劇烈變化,待感冒痊癒後或天氣比較溫暖時,再考慮洗冷水澡。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泡澡必看!5大泡澡好處、正確泡澡方法:減肥.好睡這樣泡

不少人會選擇泡澡、溫泉甚至桑拿浴,來溫暖身體及減緩疲勞。其實,泡熱水的好處相當多,掌握正確的泡澡方法、溫度、時間,就能有助減肥、改善失眠、緩解痠痛等問題,本篇盤點 5 大泡澡好處、2 種泡澡方法,提供不適合泡熱水澡的族群建議,讓你快速掌握泡澡正確方法! 5大泡澡好處:文明病救星!身心煥然一新的關鍵 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泡熱水澡有助改善各種身、心問題,像是減肥、失眠、憂鬱、心血管疾病、肌膚乾燥等狀況,都可藉由泡澡來改善。 泡澡好處1:有助減肥 - 如健身運動般的燃燒熱量 你知道泡熱水澡與健身有相同的益處嗎?研究指出在攝氏 37.8 溫度下泡澡 20 分鐘有助於減肥,身體在極熱或極冷的環境,會使心跳加快與促進循環,達到熱量燃燒的效果。 泡澡好處2:幫助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 研究表明,每天 30 分鐘的熱水澡可以使血糖水平顯著下降,這對於第 2 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研究顯示,洗澡後進食造成的血糖值與運動時相比,平均低了約 10%的程度。 泡澡好處3:有益心臟和促進血液循環 日本研究了老年人泡熱水的好處,發現經常做桑拿可以減少男性癡呆症的風險,也能促進心臟健康!研究表示,每周至少泡 5 次熱水澡者,較少出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症狀,顯示定期熱水浴對心臟與血液循環有正相關。溫水可以提高心率並降低血壓,還能獲得許多與運動相同的益處。 泡澡好處4:泡澡能緩解關節和肌肉痠痛 熱水澡有助於舒緩關節疼痛和肌肉痠痛。水的浮力可減少關節壓力,加上熱能傳至肌肉使其放鬆,可暫時緩解疼痛,尤其像是針對關節炎也有很大的舒緩作用。 泡澡好處5:泡澡改善失眠、憂鬱症 研究指出,睡前用 40 度的水泡澡或淋浴持續 10 分鐘,就能改善睡眠品質,並增加了總睡眠時間;也有研究表明,在 40 度的水溫下泡澡 30 分鐘可以改善憂鬱症。 掌握 2 大泡澡方法:放鬆不失眠、肌膚更水嫩 泡澡方法 1:放入燕麥 - 適合敏弱肌者 燕麥富含燕麥膠及燕麥油,有助平衡皮膚酸鹼值,維持皮膚的保濕並鎖水;燕麥中的燕麥醯胺則能強化肌膚屏障、有效舒緩肌膚乾癢或敏感問題,燕麥適用於有乾燥、發癢症狀的肌膚,有助於曬傷後的鎮定和各種皮膚狀況的發炎(泡澡使用市售的燕麥即可)。 完整燕麥 為了避免水管阻塞,可將燕麥裝入茶包袋中,再放入浴缸泡澡,燕麥的精華會在溫水中逐漸釋放。 燕麥粉 將燕麥透過食物調理機磨成细粉,直接倒入浴缸的溫水中攪拌後,即可享受燕麥浴。 泡澡方法 2:加入薰衣草精油 - 適合失眠者 根據研究顯示,精油可以刺激嗅覺,發揮影響情緒的作用。薰衣草精油有助抗焦慮、睡眠、放鬆及紓壓,還可減少經前症候群的現象。可將 4 至 6 滴薰衣草精油,先混合1湯匙的全脂牛奶、奶油或蜂蜜,再將其加入浴缸裡。 最佳泡澡時間:10 ~ 20 分鐘 研究指出浸泡在 40 度超過 10 分鐘,有助改善心血管系統。需注意,泡澡時間過長會使肌膚失去天然油脂,容易導致刺激與發炎。 泡澡溫度:37 ~ 40 度 人體溫度為 37 度,泡澡以手部感覺較熱但不燙為原則,所以不用特別準備溫度計來測量水溫,可將手腕輕觸水面,若您感覺舒適代表這是合適泡澡溫度。 不適合泡熱水澡的族群 須注意並非人人都適合泡熱水澡,若是以下族群請留意泡澡的溫度及泡澡方式,才能泡得身體健康又舒服。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患者及年長者 水溫不宜高於攝氏 40 度以上,以免發生心肌梗塞。 肌膚敏感脆弱的族群 專家建議別在水中額外添加精油或粗鹽,肌膚通常會因此受到刺激。


衛生保健

蛾蚋是什麼?怎麼消滅?蛾蚋幼蟲外型、棲息地與壽命一次看

蛾蚋是什麼?蛾蚋怎麼消滅?蛾蚋幼蟲長什麼樣子?蛾蚋壽命多長?《Hello醫師》一次說明! 蛾蚋是什麼? 蛾蚋(學名:Psychodidae)是一種小型昆蟲,又稱蝶蠅、蛾蠅或毛蠓,成蟲體型很小,身長約2~4毫米,身體呈灰色或棕色,翅膀和身體都覆蓋著細毛。 蛾蚋幼蟲外型? 蛾蚋幼蟲長得像蛆或小蠕蟲,身長約1~5毫米,身體呈透明或白色,會在菌類、藻類和腐爛的有機物上生長,壽命約9~15天;幼蟲長為成蟲後,壽命約2~3週。 蛾蚋棲息地 浴室 廚房 老舊水槽、排水管 空調排水處 排水溝 垃圾堆、腐爛食物 潮濕或腐爛的植物盆栽 浴室有小飛蟲!蛾蚋怎麼消滅? 欲避免蛾蚋造成的過敏威脅,需先改善浴廁的環境衛生,以下提供3個方法: 清除蛾蚋方法1:檢查排水孔與積水處 除了家中浴室之外,住家周圍的盆栽植物、屋內外水溝、廁所管線,甚至是屋頂排水管道等,最好都檢查一遍,在此提供一個簡單方法,可測試該處有無蛾蚋或其他病媒蚊孳生,將大膠帶或具黏性的膠模穿一些孔洞,貼在蓄水環境的通風口,幾天後再檢查該膠帶,若上面有些蛾蚋沾黏,則此處極可能是繁殖地。 清除蛾蚋方法2:封住排水孔、減少積水處 有些人可能會想在排水管倒入漂白水消滅幼蟲,但這種效果其實並不長久,因為只要積水和潮濕問題沒有解決,未來仍會繼續繁殖。所以若發現住家環境有積水處,請立刻清掉,並用蓋子或塞子蓋住,杜絕蛾蚋進出。 清除蛾蚋方法3:維持環境乾爽整潔 平常用完洗臉台或洗澡後,養成好習慣,將水槽排水孔拉起堵住,或拖乾浴室地板,若有漏水的設備,最好盡快修理防滴水。 蛾蚋可以用手打嗎? 蛾蚋本身並沒有攻擊性和威脅性,不會叮咬人類,雖然身上有大量病原體,但目前並沒有蛾蚋實際造成疾病傳染的證據。唯一需擔心的是,蛾蚋死亡之後,會因為風化分解,如果被敏感體質者不慎吸入恐會引起過敏、氣喘等症狀。


戒菸

如何快速戒菸?成功戒菸4大方法!抽菸衝動來了?靠3招轉移注意力!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國人平均每25分鐘就有1人因菸害而失去生命。大家都知道抽菸有害健康,有些癮君子可能試過戒菸,卻因難以忍受而中途放棄,直到健康出問題時才意識到嚴重性。其實只要您願意,現在就開始戒菸也不嫌晚。本篇提供您成功戒菸的方式,陪您一起展開戒菸之旅。 戒菸方法1. 設定戒菸日 決定戒菸後可以設定一個戒菸日期,讓自己有足夠時間準備。但要避免選擇太久遠的時間,因為會容易改變心意而放棄。專家建議不妨訂在星期一,因為研究發現,週一這天在Google搜索關於如何戒菸的比率,比週二到週日的總和還高出25%,因為週一在人們心裡通常被認為是個嶄新的開始。 到戒菸日的這段期間,您有以下兩種方式度過: 就此不碰菸或繼續抽菸,直到戒菸日期再停止吸菸。 逐漸戒菸或慢慢減少抽菸量,直到戒菸日期再停止吸菸。 研究發現,以上兩者對戒菸的效果並無顯著差異,所以就選擇您最想要的方式即可。 戒菸方法2. 準備戒菸的行動 告訴親友您的戒菸日,扔掉所有的香菸和菸灰缸,報名團體的戒菸計畫,咀嚼無糖口香糖,以及喝飲料用吸管,協助改掉抽菸的癮。您還可以告訴親友,讓戒菸成功者協助您戒菸;抽菸者可避免在您身邊抽菸。 戒菸方法3. 牢記讓您失敗的誘因 若您已有戒菸經驗,請牢記過去失敗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轍。例如吃完早餐喝了咖啡後,可能會誘發抽菸的衝動。所以請避免營造類似的氛圍,改變您的日常習慣可幫助對抗想抽菸的衝動。 戒菸方法4. 戒菸日:絕對不抽菸 除了嘗試保持忙碌,您也可以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NRT),它的目的是在停止吸菸後,提供可戒斷範圍內劑量的尼古丁,幫助戒菸者抵抗菸癮,並逐漸減少尼古丁量直到完全戒除。臨床上常用的有尼古丁咀嚼錠、貼片等。醫學證實,借助尼古丁藥物戒菸能提高約2倍的成功率,若同時使用貼片加上嚼錠,則可再提高成功率。 3種方法抗抽菸衝動 深呼吸,用鼻子緩慢呼吸,同時心裡默數到3,再用嘴巴呼氣同樣數到3,讓肺部充滿新鮮空氣。 多喝水或果汁。 多散步或運動,並盡量遠離抽菸者。 最後,過程中不管是感到挫折或不慎破戒,請不要自責太久。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下定決心後再次開始戒菸,努力一定會值得的。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