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習慣

健康習慣的養成有助於我們不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不過萬事起頭難,先從戒除不良習慣開始吧!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和 戒菸 、 急救 、 衛生保健 有關的知識,把這些小撇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一定能幫助你改善生活,避免疾病的侵擾!

基礎知識

健康習慣

中暑症狀與解除解析:中暑怎麼辦?喝什麼?熱衰竭症狀差異?

夏天氣溫經常上看35度,只要稍不注意,就可能會導致熱傷害;說到熱傷害,多數人都會想到中暑,但其實熱傷害還分成熱痙攣、熱暈眩及熱衰竭等種類。中暑症狀有哪些?中暑、熱衰竭的差異為何?室內中暑怎麼辦?如何消除中暑?《Hello醫師》一次為您解答! 中暑症狀分輕重,輕微症狀有這些 中暑指人長時間處於水分容易蒸發、流失的空間或狀態下,例如高溫或悶熱環境中,又未適時補充水分及鹽分,造成身體熱量無法順利排出,核心體溫升高,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輕微中暑症狀 當人輕微中署時,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身體燥熱 皮膚乾燥發紅 心跳加快 呼吸加快 低血壓 嚴重中暑症狀 當人體一直無法正常散熱時,核心體溫就會從正常的37度,升高至38~40度,並出現以下症狀: 無法流汗 頭痛、頭昏 噁心、嘔吐 視力障礙 神智混亂 定向力變差 昏迷、抽筋 當核心溫度超過40度時(肛溫40度、耳溫39.5度、腋溫39度),會影響中樞神經功能,導致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或多重器官衰竭,須需緊急降溫、送醫,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中暑症狀差異大,注意熱衰竭與中暑! 如前所述,中暑為熱傷害的一種,而熱傷害依據嚴重程度與症狀,又可分成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以下說明: 熱痙攣 症狀:大腿、小腿及手臂的肌肉疼痛及痙攣,持續時間約1~3分鐘。 原因:在高溫環境中長時間激烈活動,流失過多水分與電解質,造成電解質失衡。 嚴重程度:輕度 熱暈厥 症狀:頭暈、噁心、虛累、暫時性暈厥 原因: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例如學校朝會或軍隊訓練,導致大量血液流到皮膚與四肢,讓大腦暫時血流量不足 嚴重程度:輕度 熱衰竭 症狀:大量出汗、口渴、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低血壓、臉色蒼白 原因:多因熱痙攣、熱暈厥演變而來,患者可能流失過多水分,或有補充水分,但卻缺乏鈉離子;體溫通常介於38度~40度 嚴重程度:中度 中暑 症狀:除了前述症狀之外,患者還可能意識不清、昏迷或休克 原因:通常是熱衰竭未及時發現所致,體溫可能超過40度 嚴重程度:重度 中暑症狀10大高危險族群 此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中暑依據原因,還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1.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 身體較無法因應環境溫度及濕度以調節自身溫度。 傳統型中暑的高危險族群 年長者 肥胖者 嬰幼兒、兒童 孕產婦 慢性疾病患者 2.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 長時間在高溫、高熱環境下工作或活動所致。 勞動型中暑的高危險族群 軍人 在高溫環境下,粗重勞動的工人 在下水道、坑井、塔槽等密閉空間的工作者 農夫 運動選手、長跑者 室內也會中暑,注意小孩、年長者! 若室內空氣悶熱,通風狀況差,造成人體的產熱速度大於散熱速度,也可能發生中暑,特別是身體溫度調節能力較差的族群,如兒童或年長者;因此,天氣炎熱時,需格外注意小孩或長輩所處空間的溫度、通風狀況,並確保他們水分攝取充足。   此外,開車外出時,千萬不可將小孩獨自留於車上,小孩可能誤觸按鈕,將自身反鎖於車,而且在未開窗通風的情況下,夏天車內溫度最高可達40~60度,短時間內就會對小孩造成嚴重的熱傷害。 中暑怎麼辦?喝什麼?3步驟解除中暑症狀 若患者只有出現熱痙攣或熱暈厥的症狀,或體溫低於38度,中暑狀況都算輕微,此時請依照下列3步驟處理: 將患者移動至陰涼處:例如樹下、騎樓或其他有遮陰的地方,讓患者平躺休息;切記要讓患者四周保持通風空曠,勿聚集圍觀形成人牆。 脫掉過多衣服:幫助患者身體散熱,若出現痙攣現象,可適度按摩抽筋的肌肉。 幫患者補充水分、電解質:若患者意識清楚,可安全吞嚥液體,便可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補充水分與電解質;若沒有電解質飲料,則可先給予水分。 若患者意識不清、無法自行吞嚥飲水,不可強迫患者喝水;應先採用其他方式,幫助患者降溫,待患者意識恢復後,再酌量給予水分或電解質。 中暑頭痛發燒怎麼辦?熱衰竭與中暑處理方法 當體溫高於38~39度,出現熱衰竭或中暑時,快速散熱並將體溫控制於39度以下,是決定病患預後、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除了移動至陰涼處、褪去衣物之外,請依照以下3種方法,幫助患者快速降溫: 將身體泡於冷水中(頭需位在水面上) ,經由冷水之傳導與對流降溫;是最有效、最快的降溫方法,但若患者身體癱軟或痙攣,無法移動,請改採其他方式降溫,切勿強行移動患者身體。 脫去衣服後,在患者身上潑冷水,再用風扇吹或搧風,加強散熱。 在手臂、腋窩、頸、膝等表皮血流豐富處,放置冰袋或冰寶。 若患者已失去意識或劇烈痙攣,請盡速打119求救,接著依照救護人員指示,給予急救處理,並等候救護車到來。(延伸閱讀:OHCA、歐卡是什麼意思?發現有人昏倒沒心跳,先打119求救!) 在救護車抵達之前,請讓患者呈昏迷體位(側臥、頭向後仰),並確保呼吸道暢通;若患者在急救過程中醒來,切勿讓患者自立行走或離開照顧者的視線,應置於原處等候醫護人員到來。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探索更多健康習慣類別

戒菸

看更多 健康習慣 相關文章

急救

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水泡到底該不該主動去刺破?很多人都有此疑問,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建議:「水泡如果不是太痛,應盡量完整保留它」,水泡能保持完整就盡量保持,不過確實有很多狀況,需要考慮將水泡刺破,以下告訴您刺破水泡的時機,以及如何安全地刺破水泡,避免感染。 常見的4種水泡類型 1. 摩擦性水泡 過度摩擦會使皮膚起水泡,雖然不去理會它,大約幾天就能消退,不過這類水泡最常出現在手腳,一旦起水泡,要不去接觸實在很困難,因此很容易不小心弄破水泡,導致復原時間加長,而傷口暴露在外,更提高了感染風險,因此,如果意外弄破水泡的機率很高,就可考慮刺破水泡。 2. 血泡 血泡也是因摩擦形成,只是水泡裡面除了組織液外,也包含了血,雖然外觀跟一般水泡不同,但摩擦性的水泡跟血泡的處理原則相同,除非有意外弄破的疑慮,否則應盡量保留血泡完整。 3. 燙傷水泡 根據英國國民健保署(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網站指出,多數燙傷會將水泡保留,但有些醫院的做法是將水泡皮移除,或是刺破水泡引流。雖然專家對燙傷水泡處理的意見不同,但仍建議民眾勿自行弄破水泡,如有需求,應尋求醫療協助。(推薦閱讀:燒燙傷必知~急救與後續治療方法 4. 唇皰疹 唇皰疹(Fever Blister, 俗稱 Cold Sore)外觀為紅色的小水泡,常以群聚的形式出現在臉上,特別是嘴巴周圍。唇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SV)所引起,病毒很容易經由身體接觸傳播,切記不要刺破唇皰疹,這樣並不會恢復得更快,而且還會讓病毒散播。(推薦閱讀:滿嘴水泡怎麼來?唇疱疹的原因症狀) 除了上述4種常見的水泡類型,如果是因為疾病引起的水泡,應諮詢醫師、尋求醫療協助。 6步驟安全刺破水泡避免感染 洗手並消毒水泡:用肥皂洗手後,再以酒精或優碘消毒水泡表面。 以酒精消毒針頭:針頭以醫用酒精浸泡至少 20 秒,才能徹底消毒,如無法取得酒精,可用火將針頭燒到火紅即可,但請注意高溫以免燙傷。 刺破水泡:在水泡邊緣輕刺 3~4 個洞讓液體排出,盡量保留整塊完整的水泡皮,以保護傷口。 塗藥膏:擦上凡士林等軟膏,保護水泡。 覆蓋傷口:貼上OK繃或紗布,以免殘留的死皮脫落,保留水泡皮能幫助抵抗感染。 重複刺破水泡:水泡液容易有重新填滿的現象,此時便需要再次刺破水泡,前 24 小時,可能每 6~8 個小時需要刺破一次,之後每天換藥膏和貼布,並注意有無感染。 雖然起水泡的情況相當常見,不過只要日常生活中多些注意,就可以降低起水泡的機率,關於更多如何預防水泡和正確處理方式,請參考:老是起水泡!5招預防與安全處理水泡。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手、腳長水泡怎麼辦?5招預防及安全處理水泡

水泡會造成疼痛,若弄破水泡還可能導致感染;起水泡的成因很多,過度摩擦、燙傷、接觸性皮膚炎、濕疹及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水泡,其中以摩擦過度最常見,也是最能預防,以下為您整理5個預防摩擦起水泡的撇步,以及處理水泡的5個方法。 5 招避免手腳起水泡 穿吸濕排汗襪、合腳舒適鞋:腳起水泡很常見,為防止水泡生成,穿尼龍製或具吸濕排汗功能的襪子,如果穿一層襪子還是會起水泡,可考慮穿兩層,鞋子也必須合腳,避免太鬆或太緊。 勿穿棉製衣服運動:運動時應穿著能吸濕或排汗的衣物,避免棉製衣物,因為棉會吸汗,因此造成反覆摩擦皮膚,形成水泡。 覆蓋易長水泡部位:可考慮在較易起水泡的部位,例如腳底或大腿,貼上水泡貼(Moleskin),這是一種醫療用的厚膠布,或使用材質軟的繃帶覆蓋,避免摩擦起水泡。 塗凡士林減緩摩擦:塗抹凡士林或爽身粉(痱子粉、足粉等),這樣做能幫助減少皮膚跟衣物的過度摩擦。 感覺異狀立刻停止動作:一旦感覺皮膚變紅、疼痛等,就應立即停止當下的活動,否則很可能會起水泡。 (同場加映:跟骨骨刺有別於足底筋膜炎!醫師建議保守治療為主) 5 原則安全處理水泡 如果發現起水泡了,盡量別去動它,通常約一兩週就能復原,另外,應避免重複原先引起水泡的動作。關於水泡的處理方式,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DD)建議,可參考以下五個原則。 覆蓋水泡:用 OK 繃將水泡貼上,建議黏貼時將 OK 繃中間對準水泡處貼上時留些空隙,不要壓太緊,如此可以讓水泡通風並減少接觸。 增加厚度:水泡長在腳底等容易碰觸的地方時,可用紗布等具厚度的襯墊,將其剪成中空的甜甜圈形狀,對準水泡放上後,再貼上貼布。 刺破水泡:原則上盡量避免弄破水泡,因為有感染風險;但是如果水泡太大,或是過於疼痛,可考慮將水泡刺破以減緩不適,但切記先消毒針頭,再從旁刺穿,讓裡面液體流出。詳細步驟請參考Hello醫師專文:【什麼狀況該刺破水泡?6步驟安全搞定】 保持清潔、保留死皮:水泡破了之後,請用溫和的肥皂清洗,再擦上凡士林,另請務必保留水泡皮,因為它能持續保護傷口。 若感染應就醫:如果水泡復原過程中,出現發紅、腫脹、流膿或疼痛加劇的情況,應前往皮膚科就診,進行治療。(同場加映:細菌感染別大意!若引發敗血症恐致命)


衛生保健

洗冷水澡壞處、3大注意事項,7種情況不建議洗冷水澡

當您終於下班回到家或是運動完,想爽快地沖個冷水澡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以下為您介紹3個洗冷水的注意事項,以及7種不適合洗冷水澡的情況。 洗冷水澡3大注意事項 1. 洗冷水澡先從手腳沖水 洗冷水澡時,不要一開始就直接將水龍頭的冷水轉到底,以免刺激太大。 建議從溫水開始,再逐漸轉為微溫,最後才是冷水;先從手腳等肢體部位開始沖水,讓身體慢慢適應水溫之後,再逐漸往軀幹的部分沖洗,以免一下子從頭部或是胸口的位置沖冷水,給身體過大的刺激。尤其是年紀偏長的朋友,血管可能不像年輕時那麼健康有彈性,突然的刺激容易造成血管爆裂,甚至心肌梗塞,需要特別注意。 2. 常洗冷水澡,身體自然不怕冷 建立常常洗冷水澡的習慣,讓身體逐漸習慣洗冷水澡的感覺,也許一開始沖到冷水會忍不住顫抖,但久而久之就會習以為常,身體適應水溫的速度也會變快,習慣之後,不洗冷水澡反而感覺不對勁。 3. 洗完冷水澡,迅速擦乾身體 洗澡前,請先準備好毛巾或保暖衣物。雖然夏天可能沒有這種困擾,但把身體擦乾也能避免水分蒸發後,把皮膚本身的水分也帶走,造成肌膚乾燥。 天氣寒冷時,洗完冷水澡後,要迅速把身體擦乾,做好保暖的工作,才能避免身體挨寒受凍了。 7種情況不建議洗冷水澡 高血壓(Hypertension) 心血管疾病 免疫系統疾病 發燒 剛結束激烈運動:當剛運動完全身都是汗水時,身體體溫很高,且血管處於擴張狀態,如果這時洗冷水澡,冷水會刺激血管,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可能會使血管爆裂或心肌梗塞。 過度勞累和壓力:熱水比冷水更易使身體放鬆、解除壓力和勞累,就像很多人泡完溫泉,會有洗盡全身疲憊、煥然一新的感覺,因此若身體極度疲憊,建議可洗熱水澡舒緩疲勞。 感冒:已經感冒的朋友,建議不要洗冷水澡,因為免疫系統可能無法承受冷水的刺激;感冒期間建議還是洗熱水澡,讓身體溫度不要劇烈變化,待感冒痊癒後或天氣比較溫暖時,再考慮洗冷水澡。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泡澡必看!5大泡澡好處、正確泡澡方法:減肥.好睡這樣泡

不少人會選擇泡澡、溫泉甚至桑拿浴,來溫暖身體及減緩疲勞。其實,泡熱水的好處相當多,掌握正確的泡澡方法、溫度、時間,就能有助減肥、改善失眠、緩解痠痛等問題,本篇盤點 5 大泡澡好處、2 種泡澡方法,提供不適合泡熱水澡的族群建議,讓你快速掌握泡澡正確方法! 5大泡澡好處:文明病救星!身心煥然一新的關鍵 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泡熱水澡有助改善各種身、心問題,像是減肥、失眠、憂鬱、心血管疾病、肌膚乾燥等狀況,都可藉由泡澡來改善。 泡澡好處1:有助減肥 - 如健身運動般的燃燒熱量 你知道泡熱水澡與健身有相同的益處嗎?研究指出在攝氏 37.8 溫度下泡澡 20 分鐘有助於減肥,身體在極熱或極冷的環境,會使心跳加快與促進循環,達到熱量燃燒的效果。 泡澡好處2:幫助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 研究表明,每天 30 分鐘的熱水澡可以使血糖水平顯著下降,這對於第 2 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研究顯示,洗澡後進食造成的血糖值與運動時相比,平均低了約 10%的程度。 泡澡好處3:有益心臟和促進血液循環 日本研究了老年人泡熱水的好處,發現經常做桑拿可以減少男性癡呆症的風險,也能促進心臟健康!研究表示,每周至少泡 5 次熱水澡者,較少出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症狀,顯示定期熱水浴對心臟與血液循環有正相關。溫水可以提高心率並降低血壓,還能獲得許多與運動相同的益處。 泡澡好處4:泡澡能緩解關節和肌肉痠痛 熱水澡有助於舒緩關節疼痛和肌肉痠痛。水的浮力可減少關節壓力,加上熱能傳至肌肉使其放鬆,可暫時緩解疼痛,尤其像是針對關節炎也有很大的舒緩作用。 泡澡好處5:泡澡改善失眠、憂鬱症 研究指出,睡前用 40 度的水泡澡或淋浴持續 10 分鐘,就能改善睡眠品質,並增加了總睡眠時間;也有研究表明,在 40 度的水溫下泡澡 30 分鐘可以改善憂鬱症。 掌握 2 大泡澡方法:放鬆不失眠、肌膚更水嫩 泡澡方法 1:放入燕麥 - 適合敏弱肌者 燕麥富含燕麥膠及燕麥油,有助平衡皮膚酸鹼值,維持皮膚的保濕並鎖水;燕麥中的燕麥醯胺則能強化肌膚屏障、有效舒緩肌膚乾癢或敏感問題,燕麥適用於有乾燥、發癢症狀的肌膚,有助於曬傷後的鎮定和各種皮膚狀況的發炎(泡澡使用市售的燕麥即可)。 完整燕麥 為了避免水管阻塞,可將燕麥裝入茶包袋中,再放入浴缸泡澡,燕麥的精華會在溫水中逐漸釋放。 燕麥粉 將燕麥透過食物調理機磨成细粉,直接倒入浴缸的溫水中攪拌後,即可享受燕麥浴。 泡澡方法 2:加入薰衣草精油 - 適合失眠者 根據研究顯示,精油可以刺激嗅覺,發揮影響情緒的作用。薰衣草精油有助抗焦慮、睡眠、放鬆及紓壓,還可減少經前症候群的現象。可將 4 至 6 滴薰衣草精油,先混合1湯匙的全脂牛奶、奶油或蜂蜜,再將其加入浴缸裡。 最佳泡澡時間:10 ~ 20 分鐘 研究指出浸泡在 40 度超過 10 分鐘,有助改善心血管系統。需注意,泡澡時間過長會使肌膚失去天然油脂,容易導致刺激與發炎。 泡澡溫度:37 ~ 40 度 人體溫度為 37 度,泡澡以手部感覺較熱但不燙為原則,所以不用特別準備溫度計來測量水溫,可將手腕輕觸水面,若您感覺舒適代表這是合適泡澡溫度。 不適合泡熱水澡的族群 須注意並非人人都適合泡熱水澡,若是以下族群請留意泡澡的溫度及泡澡方式,才能泡得身體健康又舒服。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患者及年長者 水溫不宜高於攝氏 40 度以上,以免發生心肌梗塞。 肌膚敏感脆弱的族群 專家建議別在水中額外添加精油或粗鹽,肌膚通常會因此受到刺激。


衛生保健

浴室長條蟲!清除蛾蚋漂白水功效差,3招有效清除蛾蚋幼蟲

蛾蚋是一種灰色的小飛蟲,有著一對倒愛心狀的翅膀,常聚集於浴室、廁所等潮濕地方;究竟為什麼會有蛾蚋?該如何清除呢?可以打死嗎?《Hello醫師》為您一次說明! 浴室長條蟲?認識蛾蚋及蛾蚋幼蟲 蛾蚋又稱蝶蠅、蛾蠅或毛蠓,牠們的身體和翅膀都有濃密的細毛覆蓋,因此攜帶大量病菌。 蛾蚋喜歡棲息在潮濕骯髒的場所,例如浴室、老舊水槽、堵塞的排水溝或空調排水處,牠的幼蟲是外型極小的蛆,會在菌類、藻類和腐爛的有機物上生長,壽命約9~15天,成蟲後壽命約2~3週。 如何清除蛾蚋?可以用手打嗎? 蛾蚋本身並沒有攻擊性和威脅性,不會叮咬人類,雖然身上有大量病原體,但目前並沒有蛾蚋實際造成疾病傳染的證據。唯一需擔心的是,蛾蚋死亡之後,會因為風化分解,如果被敏感體質者不慎吸入恐會引起過敏、氣喘等症狀。 3方法清除蛾蚋,消滅浴室小飛蟲 欲避免蛾蚋造成的過敏威脅,需先改善浴廁的環境衛生,以下提供3個方法: 清除蛾蚋方法1:檢查排水孔與積水處 除了家中浴室之外,住家周圍的盆栽植物、屋內外水溝、廁所管線,甚至是屋頂排水管道等,最好都檢查一遍,在此提供一個簡單方法,可測試該處有無蛾蚋或其他病媒蚊孳生,將大膠帶或具黏性的膠模穿一些孔洞,貼在蓄水環境的通風口,幾天後再檢查該膠帶,若上面有些蛾蚋沾黏,則此處極可能是繁殖地。 清除蛾蚋方法2:封住排水孔、減少積水處 有些人可能會想在排水管倒入漂白水消滅幼蟲,但這種效果其實並不長久,因為只要積水和潮濕問題沒有解決,未來仍會繼續繁殖。所以若發現住家環境有積水處,請立刻清掉,並用蓋子或塞子蓋住,杜絕蛾蚋進出。 清除蛾蚋方法3:維持環境乾爽整潔 平常用完洗臉台或洗澡後,養成好習慣,將水槽排水孔拉起堵住,或拖乾浴室地板,若有漏水的設備,最好盡快修理防滴水。


戒菸

如何快速戒菸?成功戒菸4大方法!抽菸衝動來了?靠3招轉移注意力!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國人平均每25分鐘就有1人因菸害而失去生命。大家都知道抽菸有害健康,有些癮君子可能試過戒菸,卻因難以忍受而中途放棄,直到健康出問題時才意識到嚴重性。其實只要您願意,現在就開始戒菸也不嫌晚。本篇提供您成功戒菸的方式,陪您一起展開戒菸之旅。 戒菸方法1. 設定戒菸日 決定戒菸後可以設定一個戒菸日期,讓自己有足夠時間準備。但要避免選擇太久遠的時間,因為會容易改變心意而放棄。專家建議不妨訂在星期一,因為研究發現,週一這天在Google搜索關於如何戒菸的比率,比週二到週日的總和還高出25%,因為週一在人們心裡通常被認為是個嶄新的開始。 到戒菸日的這段期間,您有以下兩種方式度過: 就此不碰菸或繼續抽菸,直到戒菸日期再停止吸菸。 逐漸戒菸或慢慢減少抽菸量,直到戒菸日期再停止吸菸。 研究發現,以上兩者對戒菸的效果並無顯著差異,所以就選擇您最想要的方式即可。 戒菸方法2. 準備戒菸的行動 告訴親友您的戒菸日,扔掉所有的香菸和菸灰缸,報名團體的戒菸計畫,咀嚼無糖口香糖,以及喝飲料用吸管,協助改掉抽菸的癮。您還可以告訴親友,讓戒菸成功者協助您戒菸;抽菸者可避免在您身邊抽菸。 戒菸方法3. 牢記讓您失敗的誘因 若您已有戒菸經驗,請牢記過去失敗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轍。例如吃完早餐喝了咖啡後,可能會誘發抽菸的衝動。所以請避免營造類似的氛圍,改變您的日常習慣可幫助對抗想抽菸的衝動。 戒菸方法4. 戒菸日:絕對不抽菸 除了嘗試保持忙碌,您也可以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NRT),它的目的是在停止吸菸後,提供可戒斷範圍內劑量的尼古丁,幫助戒菸者抵抗菸癮,並逐漸減少尼古丁量直到完全戒除。臨床上常用的有尼古丁咀嚼錠、貼片等。醫學證實,借助尼古丁藥物戒菸能提高約2倍的成功率,若同時使用貼片加上嚼錠,則可再提高成功率。 3種方法抗抽菸衝動 深呼吸,用鼻子緩慢呼吸,同時心裡默數到3,再用嘴巴呼氣同樣數到3,讓肺部充滿新鮮空氣。 多喝水或果汁。 多散步或運動,並盡量遠離抽菸者。 最後,過程中不管是感到挫折或不慎破戒,請不要自責太久。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下定決心後再次開始戒菸,努力一定會值得的。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習慣

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

酒是生活中很容易接觸到,且會上癮的飲品。有些人會在睡前喝一小口酒,也有許多人在冬天會大啖薑母鴨或燒酒雞來進補,這些料理中也含有酒精。其實多數酗酒者(Alcoholism)的成癮過程,都是由逐漸增加酒量開始的,直到健康亮紅燈時,已經很難說戒就戒。想判斷自己或親友是否有酗酒情形,並了解戒酒的小撇步,請繼續看下去。(推薦閱讀: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了解喝酒身體變化) 不同國家對於飲酒的上限量有不同的標準,計算單位也不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的定義,一個單位的酒精大約 10~12 公克的純酒精量,即相當於一罐 350 毫升(ml)的啤酒,或 1/4 瓶的保力達B。大致上來說,女性若每天飲酒超過三杯,每週飲酒七次;男性每天超過四杯且每週 14 次,就算是過量。體內酒精濃度過高,會影響人體生理及神經系統的反應,除了危害個人身心健康,也可能影響家庭功能與社會安全。 (同場加映:醉了嗎?血液酒精濃度計算器-30 秒算出你有多醉 ) 過量飲酒對健康的風險 飲酒過量會增加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風險,如肝病(Liver disease)、胰臟炎(Pancreatitis)、腦損傷、嚴重的記憶喪失和高血壓(Hypertension)等。酗酒也會增加家庭暴力、虐待兒童以及胎兒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這是孕婦飲酒過量所引起的後遺症)的發生率。(推薦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 如果您或親友出現以下的情形,可能要當心已有酒精上癮(Alcohol addiction)的問題: 需要靠酒精來放鬆或提升自信 早上就喝酒或一個人喝酒 本來不打算多喝,但卻還是喝醉了 忘記喝酒時做過的事情 否認喝酒、藏酒,或被問及喝酒的事會生氣 因喝酒而使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但還是沒戒酒 難以勝任家庭、工作或學校裡的責任 自認有問題或開酗酒的玩笑 行為讓親人擔心或總是找藉口喝酒 戒酒 5 招 長期飲酒者若突然停止喝酒,可能會有酒精戒斷症候群(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出現噁心、嘔吐、全身疲倦、心跳過快、盜汗、血壓及體溫上升等症狀,或是煩躁不安,眼、唇、手發抖,甚至全身性的痙攣和產生幻覺等,可能需要尋求醫師的協助,配合專業戒酒計劃。 除了執行專業計畫,不妨將下列的好習慣或方式加入生活中,科學研究證實,這可以間接幫助您的戒酒之路更順利: 冥想:戒酒需要自我的精神紀律和控制,可以透過冥想來練習保持專注。您可以嘗試在腦海裡念誦,或重複一個積極的想法,例如「我會過著更健康的生活」。另一種做法是讓自己想像成功戒除酒癮的感覺,如果您曾經成功戒酒的話,也可以藉由回味當時的感受來幫助您。 瑜伽:透過練習緩慢地呼吸、伸展,專注在身體肌肉的出力及動作的平衡,來幫助身心平衡。研究也發現瑜伽可以緩解壓力,增強幸福感,間接幫助戒酒帶來的不適。 中藥:2005年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研究發現,葛根(Kudzu)這種中藥材可能會減少重度飲酒者的飲酒量,它含有葛根素(Puerarin),可以促進大腦血液的流動,被認為能幫助改善停酒後的不適。但建議要先諮詢醫師,不要擅自服用中藥,因為可能會和西藥或酒精發生嚴重的交互作用。 營養諮詢:酒精成癮會影響身體的營養狀態,幾乎所有酒精成癮者都有營養不良的現象,建議可以用營養療法來改善戒酒時的不適症狀。擁有健康的飲食,讓您有更多的精力抵抗酒的誘惑。 光線治療:酒精戒斷後,睡眠品質容易變差,原本有酗酒習慣的人更容易發生這種狀況,甚至失眠。光線治療是季節性憂鬱症(Seasonal depression)的常見療法,就是讓患者在醒著時,暴露在明亮的人造光之中,這對於有酒癮的人來說,具有雙重好處,除了可以減少憂鬱症發生的機率,還能幫助人建立自然睡眠的週期。 (同場加映:CEO高效率祕密?從 10 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Hello 醫師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急救

燒燙傷必知~急救與後續治療方法

燒燙傷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意外,人人都需要知道在意外發生當下,該如何做好處理,把傷害降到最低。 認識燒燙傷前,先來了解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約佔人體體積16%,它能調節體溫、保持身體水分、抵擋微生物入侵和排出代謝的廢棄物等,是非常重要的人體器官。皮膚構造主要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而燒燙傷的傷勢依據傷及的深度和面積來區分,依傷害的程度主要分3種等級,從輕微到嚴重依序為第1~第3度,若比第3度更嚴重的燒燙傷,已是全層皮膚、肌肉甚至到骨骼,都已受損壞死了。 一度燒燙傷 傷及表皮層,皮膚紅腫且觸碰時會感到劇痛,但沒有長水泡。之後會漸漸脫皮,大約7~10天內會癒合。 二度燒燙傷 依傷及的深度又分為淺二度和深二度兩種。 A. 淺二度燒燙傷:傷及部分真皮層,傷口紅腫、長水泡,有劇烈疼痛及灼熱感,癒合需要2~3週,會留下輕微疤痕。 B. 深二度燒燙傷:傷及真皮深層,皮膚呈現淺紅色、長出白色大水泡,較無疼痛感,癒合需花3週以上,嚴重的話需要透過植皮手術,也會留下明顯疤痕。 三度燒燙傷 傷及全層皮膚,呈現白色或乾硬的皮革狀,因為神經都被破壞了,所以受損處沒有痛覺,必須仰賴植皮治療,且癒合的時間沒有固定,癒合後會留下肥厚的疤痕和攣縮的表皮。 造成燒燙傷的原因包括太陽曬傷、遭沸騰的液體燙傷、化學灼傷(如硫酸)、電燒傷,以及打火機、蠟燭或火災等等。傷勢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皮膚持續受到傷害的時間長短,接觸時間愈長則愈嚴重,因此,當受到傷害時請立刻隔離導致受傷的源頭(如沸水、火源、化學溶劑等),並盡快將沾到的貼身衣物撕開,減少接觸皮膚的時間。 緊急處理方式 遭到一般高溫液體(如熱湯、沸水等)燙傷時,請採取5步驟:沖、脫、泡、蓋、送。 沖:盡快用冷水小力地沖傷口20~30分鐘,同時打119叫救護車。 脫:輕輕脫掉覆蓋到傷口的衣物,若脫不下來請剪開衣物,不可硬扯。 泡:冷水泡20~30分鐘就好,若碰到化學藥劑則不可以泡水。 蓋:用乾淨的紗布、衣服或毛巾,蓋在傷口上。 送:盡快到醫院進行治療。 遭到化學灼傷時,則要採取4步驟:脫、沖、蓋、送。化學灼傷處理更需小心,立刻脫下衣物後,注意液體中若含鉀、鈉、鋰等溶液或是生石灰,則不能沖水,否則會在皮膚上產生化學反應,而造成雙重傷害。若可沖水,請用流動的冷水小力沖20~30分鐘,如果當下實在無法判斷化學品種類,至少要脫下或剪開覆蓋到傷口的衣物,並立即打119送醫。 另外,若是遭電灼傷,即使傷口看似不大,但可能內臟器官已受損,也請盡快送醫治療。 Hello醫師小提醒:有些人會使用冰塊冰敷、涼藥膏或牙膏來擦拭燙傷部位,但其實這是錯誤的喔!因為冰塊溫度極低,容易使傷口凍傷,反而是二度傷害,而涼藥膏或牙膏都是刺激物,且可能含有細菌,加上塗抹東西在傷口上,反而會讓散熱效果變差,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立刻沖冷水降溫。 復原過程中,請務必保持傷口乾淨衛生,避免傷口受到感染而出現併發症。一般來說,只要保持傷口衛生不受感染、攝取足夠的營養和藥物治療,一度和淺二度燒燙傷,都能順利復原,但多少都會留下疤痕。深二度和三度燒燙傷,因為傷到皮膚深層組織,甚至骨骼和器官也可能受影響,這樣的患者需要藉由手術、物理治療(復健)和一些輔助器材和配備,來協助復原。除了燒燙傷治療,心理治療也很重要,患者需留意心理健康,並尋求心理醫師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衛生保健

老是肚子餓!小心背後隱藏的健康問題

即使剛吃完飯,如果眼前再來一盤誘人的美食或點心,還是會有許多人覺得自己還吃得下,這種情形其實見怪不怪。但如果您總是沒來由地一直想吃東西,除了可能是生活習慣使然之外,還要當心是不是有更嚴重的疾病喔! 「多食症」(Polyphagia)指常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且這種飢餓感並不會在吃東西後就消失。造成多食症的原因很多,如果您時常感覺食慾過盛,請看看自己是否符合以下任一種情形: 1. 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女性在每次月經來之前,因荷爾蒙變化而自然感到食慾大增。由於體內的雌激素(Estrogen)和黃體激素(Progesterone)飆升,以及血清素(Serotonin)減少,導致此時期變得特別想吃含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食物。此外,經前症候群的症狀,還包括容易煩躁、情緒起伏大、脹氣、腹瀉及疲勞等等。 2. 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甲狀腺是一種腺體,位於我們脖子氣管兩旁,可製造激素並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所以如果甲狀腺激素過多,除了食慾增加,還會增加出汗量、體重減輕、心跳過快、掉髮以及失眠等等。 3. 糖尿病(Diabetes) 正常來說,吃下的食物會被分解為葡萄糖,接著身體會分泌胰島素(Insulin),將血液中的葡萄糖送給各個細胞使用。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身體不能順利分泌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或是無法正常使用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導致細胞無法得到需要的能量,進而使腦部持續發出飢餓訊號。 除了食慾大開,糖尿病會伴隨如頻尿、口渴、體重下降、視力模糊、傷口癒合緩慢等症狀。如果您發現自己長期吃了許多高糖分的食物,但體重不增反減,且出現頻尿和口渴等現象,請盡早就醫檢查。 4. 低血糖(Hypoglycemia) 顧名思義,低血糖症就是指血糖過低,較常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但一般人也可能會有這種情形。低血糖通常發生得很突然,且在短時間內變嚴重,大多數人都能感覺到低血糖的症狀,除了想攝取糖分之外,還會有頭暈、頭痛、發抖、出汗、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症狀。(繼續閱讀:老是肚子餓!小心隱藏在生活中的警訊))


急救

地震包要準備什麼?緊急避難防災包清單、內容物一次檢查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典型的板塊碰撞下產生之大陸邊緣島嶼,因此,本島西部、東部及東北部都經常發生地震;花蓮在4月3日發生規模7.2強震,全國幾乎都感受到強烈搖晃,餘震不斷;這也是繼1991年921地震後,相隔25年來最大地震。為了即時應對地震威脅,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地震避難包」有備無患,也越來越受到重視。《Hello醫師》為您介紹地震包內容物清單,教您如何準備一個有效的地震避難包。 地震包是什麼?有用嗎? 地震包是地震或其他嚴重災難發生時,幫助人們快速遠離危險場所、暫時維生與安頓的重要物品。 許多人對地震包的真正用途常有誤解,以為「地震包是人被瓦礫堆活埋受困、暫時支撐生命所用」,但其實地震發生時,特別是規模較大的地震,應優先逃難或就地避難,不太有時間和機會拿到地震包;因此,地震包的正確使用時機與用途應為:地震後,發現建築物嚴重毀損或無法居住,能夠快速撤離、前往避難場所,並暫時維生與安頓的緊急用品。 地震包內容物:地震包要準備什麼? 以下依據內容物的用途,分成5個部分條列說明: 地震包清單1. 水、糧食 礦泉水:​​消防署表示,人體72小時至少需飲水3公升,考量避難包的空間有限,避免過重,建議至少放入1瓶飲用水,並視情況飲用。(延伸閱讀:一天喝水量上限多少?怎麼計算正確飲水量?每天多喝水8大好處) 易攜帶、保存的食物:餅乾、罐頭、巧克力、防災食品、真空速食等。 有嬰兒的家庭:奶粉、真空包裝、罐頭副食品。 有寵物的家庭:寵物的飲食需求也一併放入緊急避難包中。 地震包清單2. 醫療及清潔用品 急救:優碘、棉花棒、紗布等急救用品。 護理:口罩、乾洗手、面紙、濕紙巾、衛生棉、尿布(嬰兒、年長者)。 藥物:每日用藥(如高血壓、糖尿病);家庭常備用藥(如止痛藥、退燒藥、胃腸藥),需定期注意藥品保存時效。 地震包清單3. 保暖衣物 保暖衣服:輕便外套、內衣、襪子、毛巾、雨衣。 保暖物品:小毛毯、暖暖包等、手套(也避免雙手被玻璃割傷)。 嬰兒家庭:嬰兒背帶(最好放在出門隨手可拿得到的地方)。 地震包清單4. 貴重物品 重要證件影本:身分證、健保卡及存摺影本。 少許的現金:建議可準備些零錢,若手機基地台受損,或許可利用公共電話聯繫親友;或在有電力情況下,可使用自動販賣機。 地震包清單5. 其他 防災地圖(點此下載:內政部疏散避難地圖) 可攜式收音機 充電器材等 行動電源 手電筒 打火機 瑞士刀 電池 哨子 緊急避難防災包4大準備重點 1.地震包選「重量輕、雙肩包」 不須有過多考量,找一個重量輕、容易取用物品的雙肩背包(高負重)即可。 2. 每人1個地震包 考量每個人的不同需求,家中成員每個人都應該各自準備1個緊急避難包;該個別準備哪些物品,也可與家人共同討論。 3.地震包外:註明日期、半年檢查一次 地震包外記得註記備妥日期、半年後日期,以作為提醒,應每半年檢查一次緊急避難包,確認內容物無損壞、遺漏或超過使用期限等狀況。 4.地震包放在家門口、玄關 地震包建議放置於大門口或玄關附近等隨手可取得之處。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