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習慣

健康習慣的養成有助於我們不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不過萬事起頭難,先從戒除不良習慣開始吧!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和 戒菸 、 急救 、 衛生保健 有關的知識,把這些小撇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一定能幫助你改善生活,避免疾病的侵擾!

基礎知識

健康習慣

過年大掃除時間》除夕打掃最晚時間、大掃除日期、順序一次看

除夕大掃除是許多家庭的習俗,但要如何打掃得有效率又乾淨?很多人卻不清楚。《Hello醫師》為您解析過年的大掃除順序、秘訣、時間、習俗禁忌讓您快速了解過年打掃的方法與習俗! 過年大掃除時間:除夕打掃最晚時間與禁忌 大掃除最佳時間:農曆年底,除夕傍晚前掃完 除夕打掃禁忌1. 晚上打掃 習俗上,打掃應避免的時段,包括除夕晚上,或大年初一到初四,這樣才能「保留財氣」;因此,如果除夕夜前來不及大掃除,必須等到初五才可以打掃。 除夕打掃禁忌2. 晚上洗衣服、晾衣服、洗澡 除夕夜應避免晾衣服,當天傍晚前要把衣服晾乾,不可以晾到初一與整個過年期間,以免「濕過年」;此外,除夕夜習俗上不宜洗澡、洗頭,認為會把好運洗掉,可等到初一再洗。 除夕打掃禁忌3. 晚上倒垃圾 傳統習俗上,除夕晚上9點後就要避免倒垃圾,因為怕將來年財運往外倒,之後持續到初四,也都不宜倒垃圾;到了初五,反而要趕快把「窮」倒掉,因此在初五倒垃圾就是最好的「送窮神,迎財神」方法。 過年大掃除順序:打掃整理房間4大必看訣竅 大掃除順序1. 先丟,再清 在開始打掃之前,可先逐一收拾房間雜物,評估物品應該收起來、扔掉或捐贈。 https://helloyishi.com.tw/mental-health/other-mental-health-issues/how-to-help-those-with-hoarding-disorder/ 大掃除順序2. 先高,再低 從上而下清理,讓灰塵統一堆積在地板,方便最後一起清潔;按以下順序處理高的區域與家具:天花板、天花板裝飾、天花板燈具/燈泡、牆壁。(延伸閱讀:浴室、廁所排水管有臭味?3大原因、解決方法一次懂) 大掃除順序3. 先掃後拖,由裡到外 先掃後拖,可避免地板被踩髒;拖地時記得從房間最遠的角落開始拖地,向門口移動,避免拖完地,把地板踩髒。 過年大掃除秘訣:3方法提升整理效率 大掃除秘訣1. 掃地、拖地、擦拭:一次一項任務 一次選擇一項任務:掃地、拖地、擦拭灰塵,例如掃地時,就先集中掃全家,打掃效率會比「先打掃房間、廚房,再打掃浴室」還好;這樣做可避免處在無休止的清潔循環中,一遍又一遍地開始相同的任務。(延伸閱讀:中性清潔劑有哪些?5分鐘速懂中性、酸性及鹼性清潔劑的差異) 大掃除秘訣2. 清潔工具都放在一個容器 將需要清潔的工具都集中放在同一個容器,例如水桶或手提袋,可避免浪費時間找工具,也不必擔心四處走動時,工具會東落一個、西落一個。 大掃除秘訣3. 團隊合作 團隊合作是快速完成大掃除的最佳方法之一,提前和家人約好時間,為每個人分配任務,一起打掃可促進感情,清潔速度也比較快。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健康習慣類別

看更多 健康習慣 相關文章

衛生保健

淋雨會禿頭嗎?酸雨有多酸?認識酸雨的成因與健康危害

下雨時,常有人說「不要淋雨,小心會禿頭。」、「淋雨回家要馬上洗頭,這樣才不會掉頭髮。」究竟淋雨真的會禿頭嗎?酸雨是什麼?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危害?《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淋雨會禿頭嗎?先認識酸雨是什麼 淋雨會禿頭的說法,來自於認為酸雨有害健康、可能傷害毛囊。酸雨(Acid Rain)的正式名稱為「酸性沉降」,指環境中的酸性物質從大氣中降落,並可分為「濕沉降」、「乾沉降」等兩類: 濕沉降:環境中所有的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至地面。 乾沉降:在沒有降水的日子裡,隨著空氣降下的落塵所帶來的酸性物質。 酸雨就是濕沉降的其中一種,正常的雨水通常呈微酸性,因為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於水,會形成弱酸性的碳酸,其pH值(酸鹼值)介於5.0~6.5之間;而一般討論的酸雨,通常指雨水受環境污染影響,出現進一步的酸化,使pH值小於5.0。 一張圖看懂酸雨有多酸 下為pH酸鹼值表,左為酸性的強度,右為鹼性的強度;愈接近左側,數值愈小,代表酸性愈強,反之亦然。 水屬於中性,pH值為7.0,因此位於正中間;番茄的酸鹼值為4.5,所以位在雨水(5.0~5.5)的左側。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資料,1990年時,台灣北部雨水的酸鹼值,曾達到4.1~4.4,酸性比番茄還強;但經過多年來的環境改善與污染控制,台灣從2011年至2020年,雨水酸鹼值都在正常範圍之內,平均達5.0以上;換言之,國內現在已經沒有酸雨。 pH酸鹼值表 淋雨會禿頭嗎?看酸雨對人體的危害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人類使用石化燃料、高溫燃燒的工業過程,以及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廢氣等,導致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滯留於空中,並經過化學反應產生酸性物質,最後隨著雨水落下。 酸雨對人類的危害主要在於呼吸道,人可能經由呼吸,將這些污染物吸入體內,並導致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症狀,或對眼睛和鼻子造成刺激。 另外,酸雨也會導致土壤酸化,導致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屬析出,進入蔬菜、稻米等農作物中;若大量食用這些受污染的作物,也可能造成重金屬中毒。(延伸閱讀:生魚片鮪魚要少吃!大型魚重金屬汙染嚴重,吃魚「小魚代大魚」不怕汞中毒) 目前醫學上並沒有酸雨會導致禿頭的論點或研究,人體皮膚表面的酸鹼值本身就落在4.5~6.5之間,有時比雨水、酸雨還酸,而且頭皮皮膚含角質層在內,有多層組織,從表皮到毛囊至少有0.5~1公分,因此雨水所帶來的污染物,不易對毛囊造成直接傷害。 更重要的是,現今台灣雨水的酸鹼值都在正常範圍內,已沒有對健康或環境造成影響的酸雨,所以淋雨時,可不必太過擔心雨水對頭皮或頭髮的影響。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health-conditions/seven-steps-to-wash-hair/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牙刷多久換一次?牙刷不換問題多,出現4狀況最好馬上換牙刷!

關於牙刷的更換頻率,有很多種說法,有人建議1個月換1次、有人則是3個月,當然也有不少人是等到牙刷嚴重開花、變形才換。 到底牙刷應該多久換一次?看起來沒壞,也應定期更換嗎?刷毛變黃還能繼續使用嗎?《Hello醫師》一次報你知。 牙刷多久換一次? 根據美國牙醫協會(ADA)的資料,無論是普通牙刷或電動牙刷,建議3~4個月更換一次,最長不超過4個月,避免大量細菌在牙刷上滋長,或刷毛嚴重變形,影響清潔能力。(延伸閱讀:一天刷幾次牙?詳解刷牙步驟,正確刷牙方法、時間大公開) 牙刷看似沒壞,也要定期更換? 牙刷就算看似乾淨或刷毛形狀完整,最好仍定期更換。更換牙刷主要是為了以下兩個目的: 1.維持良好的清潔效果 牙刷使用過一段時間後,刷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磨損、分岔,影響牙刷的清潔力,造成刷牙刷不乾淨、無法妥善清潔齒縫及牙齦溝;而且,分岔的刷毛也可能因為施力不當,過度刺激牙齦,使牙齦流血、萎縮。 2.避免牙刷滋生細菌,影響口腔健康 當我們每次刷牙後,口腔中細菌、食物殘渣都可能會殘留在牙刷上,即使用清水沖洗,也無法將細菌沖洗乾淨。 隨著牙刷反覆使用、長期擱置於潮濕的浴室中,大量的細菌會在牙刷上生長;若不更換牙刷,每次刷牙都可能讓更多的細菌送入口中,不僅無助於口腔健康,甚至可能導致口腔疾病。 出現4狀況馬上換牙刷 符合以下狀況,即便使用未滿3~4個月,也建議更換牙刷,維持口腔清潔與健康。 刷毛岔開、變型:避免變形刷毛傷害牙齦。 刷毛底部變色:刷毛底部出現黃、黑色污漬,代表牙刷已滋生大量細菌。 患有牙周疾病:牙齦發炎或牙周病患者,口腔內的細菌數較多,牙周組織也更脆弱,繼續使用易於滋養細菌的髒舊牙刷,容易導致牙周疾病惡化,建議可提高更換頻率;若牙周疾病痊癒,也建議馬上更換新牙刷,避免舊疾復發。 生病剛病癒時:感冒、唇皰疹或其他疾病的病毒,可能會停留在牙刷上,更換牙刷可避免病毒再次入侵。 3重點跟著做,牙刷不變黃 刷完牙後,用清水徹底清洗牙刷,隨後將水甩乾。 直立擺放牙刷,並避免與其他人的牙刷或物品相碰,以減少細菌傳播、加速晾乾。 千萬別將牙刷放於密閉的盒子中,不僅不容易乾,也容易滋生黴菌或細菌。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毛巾、浴巾多久換一次?毛巾臭掉原因說明,不臭就靠這4招!

毛巾用了一段時間,默默飄出臭味的狀況,相信許多人都曾遇到;而且,有時明明毛巾才剛換、剛洗沒多久,很快就又飄出異味,令人困擾不已。 究竟毛巾為什麼會有臭味?如何避免毛巾、浴巾發臭?毛巾、浴巾多久要換一次?《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為什麼毛巾、浴巾飄出臭味? 根據美國皮膚科學會(AAD)的資料,人體的每吋肌膚都有約1900萬個皮膚細胞、650個汗腺,當人用毛巾或浴巾擦拭身體時,死掉的皮膚細胞、汗水及油脂,都會停留在毛巾上;日復一日累積下來,加上浴室潮濕溫暖的環境,毛巾就會成為細菌的溫床,隨著細菌、黴菌及病毒在上大量生長,漸漸就會開始飄出異味。 毛巾、浴巾臭掉就停用 最好也別共用 當毛巾、浴巾臭掉,意味著上面已存有大量的細菌和黴菌,例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念珠菌等;此時若繼續使用,很容易導致濕疹、癬(香港腳、灰指甲)等皮膚疾病,尤其是皮膚敏感、有皮膚病病史,或已有皮膚疾病者。 共用毛巾、浴巾也易於將細菌、病毒,甚至寄生蟲(延伸閱讀:陰蝨)傳染他人,或遭他人傳染;因此,家中最好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毛巾、浴巾;針對已有皮膚病或好發皮膚病的部位,例如私密處或腳底,則建議準備另外一條毛巾,避免染病或病情擴散。 毛巾、浴巾多久換一次? 建議每周至少清洗1次毛巾、浴巾 建議每2~3個月就更換一條新毛巾;浴巾的更換頻率,取決於材質和清洗方式,建議可抓6個月到1年更換一條浴巾。 若您符合以下使用情境,建議每次用完毛巾、浴巾,都應立即清洗、晾乾: 使用毛巾擦拭體液,例如分泌液、尿液或血液。 使用毛巾擦拭大量汗水,例如帶去健身房的運動毛巾。 擦拭部位患有具傳染性的皮膚疾病。 4重點跟著做,毛巾、浴巾不變臭 使用完毛巾、浴巾後,將它們掛在通風良好處,完整攤開晾乾。 若毛巾習慣掛在浴室內,確保浴室通風透氣、排濕功能良好。 定期清洗及更換毛巾,若毛巾清洗後仍容易有異味,馬上丟棄換新。 若皮膚的油脂分泌較旺盛,或經常使用毛巾擦拭汗水,建議增加清洗及更換的頻率。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立春吃什麼?中醫立春禁忌、飲食、保健穴道一次看

【聽醫師的話】 × 吳柏鋒醫師專欄 明日(4日)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表示寒冬就快要結束,春天即將來臨。中醫師認為,在寒轉暖的春天時節若能順應自然、養生適宜、防病保健,想使體質維持最佳狀態並不是件難事! 立春吃什麼、飲食禁忌一次看 1.立春飲食:宜清淡,多攝取維生素、蛋白質 以中醫觀點來看,肝屬木,春季養肝保健的關鍵應以清淡可口為主,也可食用甘味食物,以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等食物為主,例如波菜、高麗菜、山藥、薏仁、紅棗、枸杞等等。 2.立春飲食禁忌:油膩、生冷、辛辣、酸性 切忌油膩、生冷或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同時也應避免食用過多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過旺,容易損傷脾胃。 立春做什麼?中醫:忌晚睡、注意保暖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吳柏鋒醫師指出,依據中醫典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大意指出春天是天地萬物生長繁榮的季節,不應睡太晚,應早起到戶外散步,一方面活絡筋骨暖暖身,一方面也是舒展情志,讓腦筋靈活起來,避免容易鑽牛角尖,避免遇到不如意容易怨忿,多朝正面態度思考以達到養生的效果。 春季日夜溫差大,尤其癌症患者若抵抗力不足,容易導致「風邪」乘虛而入,可能會出現因感冒引起的頭痛、咳嗽、鼻塞;或是出現肌肉、關節等痛無定處的表現;又或者可能發生皮膚搔癢或皮膚炎的狀況。因此,保暖工作便相當得重要! https://helloyishi.com.tw/sleep/how-to-avoid-bedtime-procrastination/ 立春中醫養身穴道推薦 吳柏鋒醫師與大家分享三個穴道保暖妙方,透過上背部的大椎、風門、肺俞三個穴道來進行。 可用中藥藥餅敷貼、吹風機或暖暖包,在這三個穴位熱敷,都能達到「升陽益氣、祛風散寒」的保暖效果。 大椎穴:位置在第七頸椎棘突下正中凹陷處,大概是我們低頭時摸到頸椎最大塊、突起最明 顯的地方。 風門穴: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約兩個手指寬,左右對稱。 肺俞穴: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約兩個手指寬,左右對稱。 最後,吳柏鋒醫師提醒「早睡、睡得好」的重要性,因為無論是晚睡或睡不好,都容易造成交感神經亢奮,進而形成「虛熱」以及影響內分泌。因此,若能養成固定睡眠時間的習慣,將有助提高睡眠品質,改善失眠的症狀,一旦睡得好,心情自然也能愉悅,對於疏肝也能有相當的助益。 ※若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吳柏鋒醫師、達志影像)


戒菸

加熱菸、電子菸合法嗎?攜帶入境、出國合法嗎?危害及有無好處一次看

《菸害防制法》新法今天(3/22)正式上路,全面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及載具,且吸菸年齡提高至20歲,也加重罰則,違法販售最高可處新台幣100萬元、使用者則可處1萬元罰款等六大重點。《Hello醫師》為您整理《菸害防制法》修正案通過後,所需注意的地方,以及電子菸、加熱菸爭議及有無優缺點,讓您快速了解法案實施後,到底會有哪些影響? 1.吸菸年齢調整 法定吸菸年齡從18歲提高至20歲。 2.全面禁止加味菸 菸品禁止使用添加物,如花香、果香、巧克力或薄荷等口味。 3.擴大禁菸場所 各級學校、幼兒園及托嬰中心都列入全面禁菸場所。 4.警示圖文 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範圍從35%提高到50%。 5. 抽電子菸合法嗎?帶電子菸入境、出國合法嗎? 抽電子菸、輸入電子菸或帶出國都不合法 《菸害防制法》修正通過後,將電子煙歸類為「類菸品」,電子菸的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等,將全面禁止,因此,抽電子菸也不合法;在修正案通過前,各地方政府已陸續制定電子煙危害自治條例加以管制。 旅客入境:不合法 依目前規定,旅客不得攜帶電子煙及電子菸產品入境,海關亦不得因旅客自用目的少量攜帶而逕予放行。 出國「禁止」攜帶、販售電子煙入境的國家 泰國:恐被處6,800泰銖(約新台幣7,000元),甚至最長可達10年的監禁。 新加坡:只要持有電子煙最高罰2,000元新幣(約4.6元新台幣),或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兩者併罰。 澳門:全面禁售電子煙,違者處澳門幣2萬~20萬(約7.7萬~77萬元新台幣)。 香港:全面禁售電子煙,違者最高可處港幣5萬元(約20萬元新台幣)及監禁6個月。 6.抽加熱菸合法嗎?出國、入境合法嗎? 抽加熱菸合法嗎? 未滿20歲者不得購買、使用。 加熱菸輸入合法嗎? 政府審查通過才能販售: 政府納管加熱菸、載具,並歸類於「指定菸品」,業者應於製造或輸入前,經中央主管機關「審查通過」才能販售。 禁止網購、郵購或自動販賣機等方式販賣 禁止廣告:菸品、指定菸品必要的組合元件(加熱菸載具): 禁止以網路、電視、看板、海報、電影片、宣稱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等方式來促銷或廣告。 若有業者製造、進口、販售、供應、廣告未審查通過的加熱菸及載具,處新台幣1千萬元以上、5千萬元以下罰鍰,並令限期改善、回收、銷毀,屆期未改善可按次處罰。 旅客入境:不合法(維持原來規定) 加熱式菸品屬新興菸草產品,尚須釐清產品屬性、定位及管理方式,該產品於菸害防制法修正通過前,亦屬未開放之進口物品(此為原本的《菸害防制法》規定)。 出國「不得」攜帶免稅菸品入境的國家(一般香菸、加熱菸的菸草柱) 不得或限制攜帶免稅菸品入境的國家包含新加坡、香港、澳門、澳洲、紐西蘭等地。 新加坡完全禁止 完全不准攜帶免稅菸品入境,恐被罰款500元新幣(約11,400元新台幣),攜帶過量者甚至要面臨有期徒刑。 香港及澳門19支自用 攜帶超過19支且未申報者可處第一級罰款港幣2,000元(約新台幣8,000元);每千支紙菸課稅港幣1,906元(約新台幣7,590元)。 澳洲及紐西蘭50支自用 50支以上必須申報繳稅,未誠實申報者將處紐幣、澳幣2,000~5,000元(約4.8萬~12萬元新台幣),或最高3個月有期徒刑。   菸的種類:紙菸、電子菸、加熱菸 菸的種類1. 紙菸(Cigarette) 紙菸最常見的傳統煙草產品,紙菸由煙草葉製成的卷煙,在點燃時,會釋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質,如二手煙和焦油,對環境和健康都有害(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風等)香菸、雪茄都屬於紙菸。 菸的種類2. 電子菸(Electronic Cigarette) 電子菸是將電子液體(菸油)加熱至氣體狀態後,再通過吸氣器吸入的產品;電子菸通常含少量的尼古丁和其他化學物質。從電子菸吸入和呼出的煙霧,成分包括: 尼古丁:有成癮性,會影響嬰孩或20歲以下青少年腦部發育的 超細顆粒物:可吸入肺部深處 雙乙酰:屬調味劑,長期吸入會造成肺纖維化 丙二醇、植物甘油、食用香精 鎳、錫、鉛等重金屬 延伸閱讀:為什麼戒菸很難?一次搞懂尼古丁戒斷症狀、副作用及改善方法 電子菸危害 對腦、心、肺、肝、腎等器官的危害 電子煙雖然不含焦油,但會釋出甲醛、乙醛、超細微粒、重金屬等有毒、致癌物質,會造成腦、心、肺、肝、腎等器官損害。 危害胎兒、青少年大腦發育 多數電子煙都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會損害青少年的大腦發育,且這種不良影響會持續到20歲。 比傳統香煙更容易上癮 2019年的研究顯示,在年輕人中,含尼古丁的電子煙可能比標準香煙更容易上癮。 常出現成分不符 消費者難以查明電子煙所含成分,市面上即有一些宣稱無尼古丁的電子煙,被檢出含有尼古丁。(延伸閱讀:電子菸效果未證實 你該知道的8大風險與使用禁忌)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y-habits/quit-smoking/benefits-for-quit-smoking-over-time/ 菸的種類3. 加熱菸(Heated Tobacco Products) 加熱菸是透過電子加熱器(載具)、菸草柱,再通過吸氣器吸入的產品;加熱菸含有少量的尼古丁、焦油和其他化學物質。 加熱菸與傳統香菸一樣,是以菸草做為消耗品,但以加熱方式取代燃燒;香菸與加熱菸之間,可以火烤和清蒸略為比擬;不過由於加熱菸不用燃燒,也減少更多有害物質和菸臭味,但依然有少量焦油。 傳統香菸在攝氏900多度以上會釋放含有尼古丁的煙霧,加熱菸則在約攝氏350度透過揮發和熱裂解,釋出尼古丁。 加熱菸危害 增加其他有害物質 研究顯示,加熱菸雖然釋出較少的焦油(傳統紙煙的致癌成分),卻釋出更多亞硝胺、乙醛、丙烯醛及甲醛等。 加熱菸與傳統紙菸、電子菸差異 減少傳統香菸的有害物質 有害物質較傳統紙菸少90%,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指出,加熱菸有害物質較紙菸少,符合保護公共健康的原則,核准加熱菸販售,但仍指出,這不代表加熱菸是安全的。 相比電子菸,味道更接近傳統香菸 加熱菸與電子菸相較,更接近傳統煙草的味道和感覺,但仍存在健康風險,並且需要注意廢棄物的處理方式。 加熱菸雖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國內也正式納入管理,但FDA也提醒,任何菸品都有導致尼古丁成癮的風險,同時也含有可能導致嚴重健康問題的致癌物質。 美國疾病與預防管制中心(CDC)也呼籲,仍需有更多短期與長期的研究,才能了解加熱菸對於健康的影響程度;任何菸品包括加熱菸,都對健康有害,特別是青少年及孕婦;同時,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加熱菸有助戒菸;若還未接觸菸品,包括加熱菸,都不應嘗試。 ※ 《Hello醫師》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習慣

為什麼吃飽會想睡覺?吃飽想睡5大原因!5招解決Food coma

吃飽想睡覺是每個人都發生過的事情,若正在休假或沒有特別安排,吃飽想睡覺不會有任何困擾,但若吃完飯後,緊接著就要工作、念書或開車,那就有點頭痛了。 到底為什麼吃飽飯會想睡覺?如何解決和預防吃飽想睡覺呢?《Hello醫師》一次說明白! 吃飽想睡覺?你可能有餐後嗜睡症(Food coma) 吃飽想睡覺的情況,在醫學上稱為Postprandial somnolence,俗稱Food coma,意為「餐後嗜睡」,也譯作「食物昏迷」。 Food coma跟嗜睡症不一樣,不是疾病,通常只是吃飽飯後,變得很累、很想睡,而且每個人都可能發生,與生理問題無關。 Food coma的常見狀況包括: 虛弱、疲倦 沒有體力 想睡覺、昏睡 注意力不集中 為什麼吃飽飯會想睡覺?吃飽想睡的5大原因 吃飽想睡原因1. 血糖上升過快、胰島素大量分泌 吃飽飯後,進入身體的澱粉類食物會被轉化成葡萄糖,使血糖上升;同時,胰臟會分泌胰島素,來燃燒血糖、提供身體能量。 若血糖上升幅度過大,例如食用大量的澱粉類食物,身體就會分泌大量胰島素來抑制,造成血糖急遽下降,使人疲憊、想睡覺。 吃飽想睡原因2. 身體血流量改變 部分研究指出,吃飽飯後身體的血液會流向腸胃、幫助消化器官作用,同時減少大腦的供血量,讓人容易疲倦、想睡覺。 然而,近年另有觀點相反的研究指出,人體為了消化食物,雖然會讓更多的血液流向腸胃,但這類血流量的變化,不至於讓大腦的供血量減少,進而導致Food coma,反而較可能是神經變化所致。 吃飽想睡原因3. 副交感神經亢奮 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等兩個系統,前者如同油門,會加快心跳、升高血壓及血糖,使人亢奮且充滿能量;後者則像煞車,會減緩心跳及血壓,讓人感到放鬆想睡。 吃飽飯後,副交感神經會處於亢奮狀態,將身體放慢、轉移能量至腸胃之中,幫助消化及吸收食物,讓人容易精神變差、想睡覺。(延伸閱讀:壓力大容易失眠,原因竟是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人小心了!) 吃飽想睡原因4. 吃太多 食物份量與上述原因息息相關,因為吃愈多食物,愈容易發生以下變化: 血糖大幅上升、胰島素大量分泌 身體將大量能量用於消化食物 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 因此,在大吃一頓之後,就更容易想睡覺。 吃飽想睡原因5. 攝取過多高碳水、蛋白質及油脂食物 下列3種食物,容易提高血液中的色胺酸,使大腦釋出放鬆、疲倦及想睡覺的訊號: 高碳水、高GI值食物:白飯、白麵條、白麵包、餅乾、蛋糕或其他高加工食品 高蛋白質食物:雞肉、魚肉、雞蛋、牛奶、乳製品、黃豆製品、全穀雜糧類食物 高油脂食物:肥肉、油炸物、冰淇淋、甜點 6招解決吃飽飯想睡覺 少量多餐,避免血糖急遽上升,尤其避免一次吃太多食物。 在容易想睡覺的用餐時段,例如午餐,少吃高碳水、油脂及蛋白質的食物,並多吃高纖食物。 遵守先吃菜或喝湯,接著吃肉,最後再攝取澱粉的用餐順序,減緩血糖上升速度。 飯後到戶外散步10~20分鐘,除了幫助消化、提振精神,身體照射日光也能抑制褪黑激素,減少睡意。 晚上要盡量睡飽且作息規律,避免因為睡眠不足、疲累而出現餐後嗜睡症。 時間及環境許可的話,小睡20~30分鐘提振精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健康習慣

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解析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食物消化時間

每個人對正常排便次數的理解都不同,有些人認為每天大便一次最健康,有些則覺得一週內大便兩、三次都算正常,只要沒有便秘就好;究竟一天大便幾次才是正常?排便次數超過多少算頻繁、低於幾次是便秘?《Hello醫師》帶您了解關於大便次數的秘密。 一天大便好幾次?影響大便次數7大原因 醫學上,排便次數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每個人的體質、飲食習慣及進食量都不一樣,大便次數自然也不同。 下列因素皆會影響一個人的排便次數: 進食量:吃進身體的食物愈多,大便次數也會增加。 飲食內容:吃愈多蔬菜和水果,攝取的纖維量愈多,排便次數也會變多;動物性蛋白質和油脂則會增加消化時間,並且容易讓大便變黏、排便時大不乾淨,反而減少排便次數。 飲水量:喝水能刺激腸胃蠕動,水分能幫助水溶性纖維通過腸道,讓大便膨脹、變軟,促進排便。 食物的咀嚼程度:食物咀嚼得愈徹底,腸胃消化的速度愈快;反之,若每次吃飯都狼吞虎嚥,沒咬幾口就吞下,腸胃就會花較長時間處理食物。 腸胃消化能力:腸胃的消化能力會受年齡、生活作息、運動及壓力等因素影響;此外,有脹氣、腹痛、便秘或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者,也較容易腹瀉或便秘。 藥物:部分藥物,例如止痛藥、降血壓藥、第一代抗組織胺、精神病藥及胃藥,容易引發便秘。 疾病:腸躁症、大腸炎或大腸息肉和腫瘤,皆可能引起慢性腹瀉或便秘;腸沾黏、巨結腸症、糖尿病、甲狀腺低下及肛門疾病,也會導致便秘。 吃下去的東西多久會排出來?食物消化時間解說 一般來說,用餐後食物會在胃停留40~120分鐘,進行消化,接著送往小腸,在小腸繼續停留40~120分鐘,進行第二階段的消化、吸收養分。 在食物通過胃及小腸後,剩餘的殘渣就會送往大腸,在大腸形成糞便;此階段所需的時間約36小時,但若腸胃消化能力佳、飲食中攝取大量纖維與水分,消化與糞便形成的時間就會縮短,最快10小時就會完成整個過程。 一天大便幾次算正常? 正常情況下,一天大便三次或三天大便一次皆為合理範圍,只要排便時間規律、大便形狀和顏色都很健康,就沒有問題。 排便規律:固定每天同一個時間大便一次,或每兩天至三天大便一次。 大便形狀:長條型,類似香腸狀,質地不會過硬、變成顆粒狀或表面佈滿裂痕,也不會過軟、形狀偏糊。 大便顏色:呈棕色或深棕色。 若上述三點有其一有異,就代表近日飲食或腸胃有些問題;若問題持續超過1~2週,建議就醫檢查,例如每天原本固定大便一次,突然一個禮拜都沒有大便,或是大便質地連續2週突然變很稀,看不到完整成型的大便。 在醫學臨床診斷上,通常超過三天沒大便,或一週大便少於三次,就是便祕,建議可多吃纖維、多喝水,規律運動且作息正常,促進排便。 若平時就固定每三、四天大便一次,每次大便的硬度都很適中、排便量也足夠,這種情形就不算便秘,只是個人排便習慣不同。 注意肛門清潔,尤其是常便秘者 多數人都習慣使用衛生紙擦屁股,但若擦拭次數過多、衛生紙質地粗糙,很容易對肛門皮膚造成傷害,引發刺痛、搔癢等症狀;而且,若原本就有因便秘而引起的肛裂,用衛生紙擦拭更可能造成二次傷害,使症狀惡化。 正確清潔肛門的方式是先水洗或濕擦,水洗指的是用水清洗,在家可用蓮蓬頭,在外則可尋找有免治馬桶的廁所,但水洗較為麻煩,出門在外也無法隨處找到免治馬桶,因此,建議可考慮以濕式衛生紙作為主要的清潔方式。 濕式衛生紙具備水洗與一般衛生紙的優點,它清潔力高,擦拭觸感溫和舒適,不易對肛門造成過度刺激,而且也方便攜帶與存放,無論是家中或公司都可準備一包,外出也可放在包包中,隨時做好肛門清潔,避免造成衛生及皮膚問題。 使用濕式衛生紙時,要注意別使用有酒精或其他刺激成分的產品,避免刺激肛門;此外,擦拭後,建議再用一般衛生紙吸除多餘水分,保持屁屁乾爽。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環境荷爾蒙是什麼?有哪些影響?環境荷爾蒙種類及預防解說

有些女性明明體重正常、作息規律且注重飲食健康,卻還是得了乳癌,或是準媽媽們明明每次產檢都正常,寶寶卻還是保不住。其實這都有可能是殘留在體內的環境荷爾蒙在作祟。 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流產、女性疾病等問題。究竟不過環境荷爾蒙是什麼?哪些是常見的環境荷爾蒙?讓《Hello醫師》為你解答! 環境荷爾蒙是什麼? 人體的內分泌系統運作繁複,在各個器官需要互相「溝通」之下,靠的就是荷爾蒙這種物質來傳遞所有訊息。 荷爾蒙種類不少,像是女性的雌激素、黃體素都是荷爾蒙的一種,這些激素會保護女性器官,讓身體維持正常運作。 然而有些外在的化學物質會干擾身體的內分泌系統,這種干擾物為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又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環境荷爾蒙並非指特定的化學物質,只要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的化學物質都被歸類為環境荷爾蒙。 環境荷爾蒙的影響 環境荷爾蒙具有類似人體內荷爾蒙之功能,會悄悄改變人體免疫、神經與內分泌系統,阻礙人體正常運作,長期下來會導致各種男女生殖疾病,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異常增生、前列腺癌、睪丸癌、精子異常,會降低生殖能力,讓不孕的機率大大提升。 環境荷爾蒙有哪些? 隨著現在生活越來越便利之下,環境荷爾蒙處處藏在人們所需的日用品中,農藥、塑膠產品、清潔劑、電子產品都是環境荷爾蒙的來源,可藉由飲用水、飲食、空氣傳播後被人體吸收。 常見的環境荷爾蒙有殺蟲劑的DTT、工業產品的多氯聯苯PCB、塑膠產品的鄰二甲苯類、戴奧辛(Dioxin)、雙酚A,目前已知有70種化學物質被列為環境荷爾蒙,以下簡列2種常見的環境荷爾蒙所造成的影響: 雙酚A(Bisphenol A):又名酚甲烷,為一種化工原料,是罐頭內壁塗層的原料之一。研究指出,雙酚A與成人的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有關,且結構類似雌性激素,會影響女性的生殖功能。 多氯聯苯:自焚化爐中燃燒的廢棄物排放出來,且不易在環境中分解。多氯聯苯會影響皮膚、生殖系統,也有研究指出,多氯聯苯會導致肝癌、膽道癌;另外,若孕婦長期接觸過量的多氯聯苯,生出來的小孩可能有過輕的問題。 怎麼避免環境荷爾蒙? 雖然目前沒有一種方式能完全避免環境荷爾蒙,不過還是有些小撇步可以降低接觸的機率: 減少使用塑膠類產品,不重複使用塑膠餐具。 飲食多樣化,避免化學物質長期殘留在體內。 做好資源回收,不讓化學物質流入環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健保洗牙、自費洗牙的差異?費用多少?洗牙價錢、補助對象公開

看牙醫自費項目很多,不同療程之間的費用差距很大,但其實無論是小診所或連鎖院所,洗牙的收費規則都一樣。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健保洗牙及自費洗牙的費用、健保給付多久洗牙一次,以及洗牙通常不包含的服務項目。 洗牙要錢嗎?費用多少? 洗牙需要收費。 依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規定,13歲以上民眾,每半年洗牙1次皆有健保給付,僅需支付掛號費;掛號費依各診所、醫院的規定而異,一般約為150元或200元。 健保洗牙多久一次?孕婦有補助? 除了前述的半年給付洗牙1次外,針對孕婦、糖尿病患及以下族群,健保另規定,每3個月給付洗牙1次,幫助減少牙周病與併發症的風險: 孕婦 口乾症患者,例如服用高血壓藥物所致 糖尿病患 牙周病患者 腦血管疾病患者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 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 惡性腫瘤患者 身心障礙者 進行化放療的特殊患者 自費洗牙費用多少? 若半年內已洗牙過1次,且非上述特殊健保給付對象,洗牙就需自費,費用通常落在400~1000元之間。 部分牙醫診所也有針對較重視口腔保健或牙齒美白的民眾,提供進階自費洗牙服務,服務項目可能包括: 深度洗牙:更全面地處理牙縫、齦溝的牙結石 牙齒美白:去除茶垢、菸垢等色素,幫牙齒噴砂、拋光 塗氟:加強牙齒抗酸蝕的能力 健保洗牙不包含的服務項目 有些人會納悶醫生在洗牙時發現蛀牙後,為什麼不一起將蛀牙補起來,還要病患回診補牙呢? 這是因為按照健保規定,洗牙與蛀牙為兩個不同的給付項目,因此在「洗牙」時,牙醫師通常不會提供補牙服務。 健保洗牙不包含的服務項目包括: 處理蛀牙:包含修磨牙齒、補牙。 牙齒美白:洗牙主要目的為清除牙結石,並稍微去除部分的茶垢、菸垢;若欲完全去除牙齒表面的色素,讓牙齒變白,需另外安排牙齒美白的療程。 牙周治療:若有牙周炎或牙周病,病患需另外定期回診檢查與治療,療程通常會長達數週或數月,以完全根治牙周問題。 洗牙相關文章 洗牙多久一次?每次幾分鐘?這10種人建議3個月洗牙1次 洗牙後流好多血?5點注意事項跟著做,洗牙流血免擔心! 洗牙會痛嗎?洗牙很痛2大原因!不想酸痛就該這麼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洗牙會痛嗎?洗牙很痛2大原因!不想酸痛就該這麼做

有些人洗牙會痛,有些人不會,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是牙醫師技術的問題嗎?洗牙會痛該怎麼辦?《Hello醫師》為您解答關於洗牙疼痛的各種疑問! 洗牙會痛嗎? 洗牙的正式名稱為「結石刮除」,因此洗牙的目的不是清洗牙齒,而是將牙齒表面、齒縫及齦溝的牙結石去除。 日常飲食所留下的食物殘渣,會在口腔中助長細菌滋生,形成牙菌斑;若未透過日常刷牙徹底清除,時間一久,就會形成牙結石,導致許多口腔問題,例如口臭、牙齦發炎、蛀牙及牙周病。(延伸閱讀:一天刷幾次牙?詳解刷牙步驟,正確刷牙方法、時間大公開!) 正常情況下,如果平時皆認真清潔牙齒、每半年至1年都固定回診洗牙,牙齒幾乎沒有牙結石的話,洗牙並不會痛,最多只有洗牙超音波震動所造成的酸感。 若洗牙會痛,可能是以下問題所引起。 洗牙很痛的2大原因 牙結石造成牙齦發炎 牙結石是口腔細菌的聚集地;牙齦因對抗細菌侵害,會發炎、紅腫及充血,並容易因為一些刺激而流血、發痛。洗牙會痛的人,通常都有一定數量的牙結石,而且牙齦已呈慢性發炎,因此當牙結石被清除時,周圍的組織就會產生疼痛。 牙齦發炎使牙齦萎縮、牙根外露 牙齦發炎、牙周病或刷牙方式不當,會造成牙齦萎縮、牙根外露,使牙齒變得更敏感、更容易酸痛。 洗牙很痛怎麼辦? 若口腔滿是牙結石、牙齦發炎嚴重,或患有牙周病,洗牙就可能產生明顯疼痛;對此,牙醫師通常會使用局部麻醉來緩解疼痛。 一般人建議每半年至1年洗牙1次,孕婦、牙周病及糖尿病患者則應每3個月洗牙1次。(延伸閱讀:洗牙多久一次?每次幾分鐘?這10種人建議3個月洗牙1次) 長期改善洗牙疼痛的方法,就是認真維持口腔清潔、規律回診洗牙,減少牙結石及牙齦發炎。如果牙齒及牙周組織皆十分健康,洗牙不僅不痛、很少流血,洗牙時間也會縮短。 洗牙常見3大疑問 1. 洗牙會傷害牙齒嗎 ? 洗牙是透過超音波震波和金屬刮刀,將牙齒表面的牙結石去除,不會損壞牙齒;而且牙齒琺瑯質的硬度極高,比骨頭和金屬還堅硬,不會因為洗牙而受損。 2. 洗牙後牙縫會變大? 有些人洗牙後,會覺得牙縫變大、牙齦萎縮,這是因為在洗牙前,牙縫都被顏色與牙齒相近的牙結石給包住,牙齦也因為發炎而腫起。 在洗牙後,原本卡在牙縫和齦溝的牙結石清除了,牙齦也逐漸消腫,牙縫自然會有變大的感覺。 牙縫變大的主要原因就是牙齦發炎,因為發炎會導致牙齦萎縮、牙齒移位,因此洗牙就是預防牙縫變大的最好方法之一。 3. 洗牙後,牙齒還是黃黃的? 洗牙主要是去除牙結石,並同時清除牙齒表面的茶垢、菸垢,讓牙齒本身的顏色顯露出來,但無法美白牙齒。 若牙齒的原色有點偏黃,或因為其他因素,例如疾病、年齡或飲食,而影響牙齒的顏色,可考慮赴牙醫診所接受美白療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