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習慣

健康習慣的養成有助於我們不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不過萬事起頭難,先從戒除不良習慣開始吧!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和 戒菸 、 急救 、 衛生保健 有關的知識,把這些小撇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一定能幫助你改善生活,避免疾病的侵擾!

基礎知識

健康習慣

颱風來免驚!防颱準備3階段、避難物資、查災管道、颱風假薪水一次看

颱風是台灣最常見、且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自然災害之一。每年颱風季來臨時,強風、豪雨、土石流及淹水等威脅可能同時出現,對民眾生命安全與財產帶來重大影響。若能在颱風來襲前、中、後分階段採取正確措施,不僅能降低災害風險,也能在緊急時刻爭取更多應變時間。 為了讓防颱行動更有系統性,《Hello醫師》將防颱準備分為3大階段,並整理颱風相關知識、避難要點與常見錯誤行為,幫助你在颱風季節安全應對各種情況。 文章目錄 颱風基礎知識:為什麼有颱風?幾月有颱風? 防颱準備1:颱風來襲前 ➜ 颱風天要上班嗎?薪水怎麼算? ➜颱風也要準備避難包?避難包要放什麼? 防颱準備2:颱風來襲時 ➜ 颱風天登山、觀浪?最高罰25萬元! 防颱準備3:颱風過後 颱風基礎知識:為什麼有颱風?幾月有颱風? 在了解防颱步驟之前,先認識颱風的成因與季節特徵,有助於判斷風險並提前應變。 形成原因:颱風生成於熱帶海洋,當海水溫度升高、水氣充足且對流旺盛時,就可能形成。 台灣颱風季:全年皆可能受颱風影響,其中7至9月最為頻繁。 常見災害:包括強風破壞、豪雨引發的淹水、土石流與山崩等。 海上、路上颱風警報是什麼?何時解除? 掌握颱風警報的發布與解除條件,有助於在第一時間採取防災行動。中央氣象局會依據颱風可能影響的範圍與時間,分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或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並於威脅解除後取消警報。瞭解這些定義與判斷原則,可以避免過早或過晚做出反應,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颱風警報類型與條件 海上颱風警報:預測未來24小時內,颱風七級風暴風範圍將影響海域時發布。 海上陸上颱風警報:預測未來18小時內,颱風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本島或離島時發布。 警報解除時機 當七級暴風範圍遠離台灣本島、澎湖、金門及馬祖近海時,即解除颱風警報。 若颱風在接近前轉向或消散,也會直接解除警報。 防颱準備1:颱風來襲前 颱風尚未登陸前,是完成防颱準備的黃金時機。此時應密切關注中央氣象局的最新預報,並提早檢查居家環境、準備防災物資與規劃避難路線。越早完成準備,就越能在風雨來襲時保持安全,減少臨時手忙腳亂的風險。 居家與店面檢查 修補鬆動或破損的門窗,防止強風吹破玻璃。 收起或固定陽台懸掛物、盆栽、廣告招牌及施工鷹架,避免被吹落。 車輛避免停放在低窪地、地下室、堤外或樹下,以防泡水或遭樹木壓損。 清理水溝、排水渠,保持暢通,減少積水可能性。 特殊情境防範 山坡地居民:遵守政府預防性撤離指示,提前離開危險區域。 登山、露營者:已在戶外者應立即返家,未出發者應取消行程。 畜牧業者:檢查牛舍、豬舍、雞舍結構安全,必要時將動物轉移至安全處。 颱風要準備哪些物資? 在颱風期間,交通可能中斷、外出困難,因此需事先儲備足夠的生活物資,避免在風雨中外出採買: 照明用品:手電筒、乾電池、蠟燭(僅限緊急使用) 食物與飲水:可保存的罐頭、餅乾、乾糧及3日份瓶裝水 醫療用品:急救箱、處方藥與常備藥品 生活必需品:衛生紙、濕紙巾、肥皂或消毒用品 重要物品:證件影本與少許現金 低窪地區居民的防颱重點 居住在低窪或易淹水地區的民眾,應特別提早採取防範措施,降低被水淹沒的風險: 關注中央氣象局最新氣象預報,留意自己是否在警戒範圍內。 提早加裝防水閘門或準備沙包。 將重要物品移至高處,避免浸水損壞。 社區或大樓地下室應安裝自動抽水機,並檢查是否運作正常。 提早規劃避難路線,必要時往高處或收容所撤離。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防淹水措施與檢查工作 颱風或低氣壓接近時,海面漲潮與滿潮可能同時發生,沿海或低窪地區更要警戒,避免海水倒灌。事先檢查與加固防水設備,能大幅減少損害: 將重要文件、電器、衣物移至二樓或高處。 檢查屋頂排水管、雨水溝是否阻塞。 確認屋頂、外牆無龜裂與滲水破口。 清理排水溝落葉與垃圾,確保水流暢通。 準備好防水閘門或沙包,隨時可安裝於出入口。 颱風天要上班嗎?薪水怎麼算? 颱風假期間的出勤與薪資計算,主要依據勞動基準法與企業內部規範: 員工的退避權:因颱風影響有安全疑慮時,員工可行使退避權,雇主不得視為曠工、遲到,也不能扣發全勤獎金或強迫以事假處理。 工作日遇颱風假:出勤者正常給薪,未出勤者可不支薪。雇主是否額外給予加班費或津貼,依企業規定。 休息日遇颱風假:若雇主要求出勤,須依勞基法第24條發給加班費。 颱風也要準備避難包?避難包要放什麼? 若住家位於可能需撤離的地區,建議每位家人都準備一個輕便雙肩背包,方便在接獲撤離通知時立即攜帶。避難包應每半年檢查更新一次,確保物品齊全且可用。 避難包建議內容: 防災食物:瓶裝水、防災食品、餅乾或乾糧 保暖物品:保暖衣物、暖暖包、小毯子 醫療用品:急救箱、個人藥品 重要文件與金錢:證件影本、少許現金 其他工具:手電筒、哨子、收音機、電池、耐磨手套、多功能刀具 寵物物資:水與食物、牽繩、毯子、玩具、健康紀錄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防颱準備2:颱風來襲時 當颱風已經接近或登陸,強風與豪雨會迅速增強,此時的首要任務是確保人身安全並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颱風期間除了要留在安全的室內,還必須隨時掌握最新災情與氣象資訊,並避免進行可能增加風險的行為。 行動原則 留在室內:持續收聽颱風動態,可透過收音機或撥打166(國語)、167(台語)氣象錄音電話取得最新資訊。 檢查安全設備:留意電路與爐火狀況,防止火災與觸電意外。 必要外出時減速慢行:若不得已需開車外出,務必放慢車速並密切注意路況。 發生緊急狀況立即求援:可撥打119報警或112緊急求援電話。 颱風期間千萬別做4件事 在風雨中從事戶外活動不僅增加自身風險,也可能造成救援困難: 外出購物、探訪或進行任何戶外工作。 誤以為風雨暫歇即可外出(可能只是進入颱風眼)。 前往河邊、農田搶收作物或務農,避免被洪水圍困。 到海邊觀浪、戲水、捕魚或釣魚。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颱風天停電怎麼辦? 颱風期間可能發生停電,提前了解並遵守安全守則可降低損害: 拔除插座上的電器或電子用品插頭,防止來電瞬間損壞。 […]

探索更多健康習慣類別

看更多 健康習慣 相關文章

衛生保健

健保洗牙、自費洗牙的差異?費用多少?洗牙價錢、補助對象公開

看牙醫自費項目很多,不同療程之間的費用差距很大,但其實無論是小診所或連鎖院所,洗牙的收費規則都一樣。 《Hello醫師》為您說明健保洗牙及自費洗牙的費用、健保給付多久洗牙一次,以及洗牙通常不包含的服務項目。 洗牙要錢嗎?費用多少? 洗牙需要收費。 依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規定,13歲以上民眾,每半年洗牙1次皆有健保給付,僅需支付掛號費;掛號費依各診所、醫院的規定而異,一般約為150元或200元。 健保洗牙多久一次?孕婦有補助? 除了前述的半年給付洗牙1次外,針對孕婦、糖尿病患及以下族群,健保另規定,每3個月給付洗牙1次,幫助減少牙周病與併發症的風險: 孕婦 口乾症患者,例如服用高血壓藥物所致 糖尿病患 牙周病患者 腦血管疾病患者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 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 惡性腫瘤患者 身心障礙者 進行化放療的特殊患者 自費洗牙費用多少? 若半年內已洗牙過1次,且非上述特殊健保給付對象,洗牙就需自費,費用通常落在400~1000元之間。 部分牙醫診所也有針對較重視口腔保健或牙齒美白的民眾,提供進階自費洗牙服務,服務項目可能包括: 深度洗牙:更全面地處理牙縫、齦溝的牙結石 牙齒美白:去除茶垢、菸垢等色素,幫牙齒噴砂、拋光 塗氟:加強牙齒抗酸蝕的能力 健保洗牙不包含的服務項目 有些人會納悶醫生在洗牙時發現蛀牙後,為什麼不一起將蛀牙補起來,還要病患回診補牙呢? 這是因為按照健保規定,洗牙與蛀牙為兩個不同的給付項目,因此在「洗牙」時,牙醫師通常不會提供補牙服務。 健保洗牙不包含的服務項目包括: 處理蛀牙:包含修磨牙齒、補牙。 牙齒美白:洗牙主要目的為清除牙結石,並稍微去除部分的茶垢、菸垢;若欲完全去除牙齒表面的色素,讓牙齒變白,需另外安排牙齒美白的療程。 牙周治療:若有牙周炎或牙周病,病患需另外定期回診檢查與治療,療程通常會長達數週或數月,以完全根治牙周問題。 洗牙相關文章 洗牙多久一次?每次幾分鐘?這10種人建議3個月洗牙1次 洗牙後流好多血?5點注意事項跟著做,洗牙流血免擔心! 洗牙會痛嗎?洗牙很痛2大原因!不想酸痛就該這麼做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洗牙會痛嗎?洗牙很痛2大原因!不想酸痛就該這麼做

有些人洗牙會痛,有些人不會,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是牙醫師技術的問題嗎?洗牙會痛該怎麼辦?《Hello醫師》為您解答關於洗牙疼痛的各種疑問! 洗牙會痛嗎? 洗牙的正式名稱為「結石刮除」,因此洗牙的目的不是清洗牙齒,而是將牙齒表面、齒縫及齦溝的牙結石去除。 日常飲食所留下的食物殘渣,會在口腔中助長細菌滋生,形成牙菌斑;若未透過日常刷牙徹底清除,時間一久,就會形成牙結石,導致許多口腔問題,例如口臭、牙齦發炎、蛀牙及牙周病。(延伸閱讀:一天刷幾次牙?詳解刷牙步驟,正確刷牙方法、時間大公開!) 正常情況下,如果平時皆認真清潔牙齒、每半年至1年都固定回診洗牙,牙齒幾乎沒有牙結石的話,洗牙並不會痛,最多只有洗牙超音波震動所造成的酸感。 若洗牙會痛,可能是以下問題所引起。 洗牙很痛的2大原因 牙結石造成牙齦發炎 牙結石是口腔細菌的聚集地;牙齦因對抗細菌侵害,會發炎、紅腫及充血,並容易因為一些刺激而流血、發痛。洗牙會痛的人,通常都有一定數量的牙結石,而且牙齦已呈慢性發炎,因此當牙結石被清除時,周圍的組織就會產生疼痛。 牙齦發炎使牙齦萎縮、牙根外露 牙齦發炎、牙周病或刷牙方式不當,會造成牙齦萎縮、牙根外露,使牙齒變得更敏感、更容易酸痛。 洗牙很痛怎麼辦? 若口腔滿是牙結石、牙齦發炎嚴重,或患有牙周病,洗牙就可能產生明顯疼痛;對此,牙醫師通常會使用局部麻醉來緩解疼痛。 一般人建議每半年至1年洗牙1次,孕婦、牙周病及糖尿病患者則應每3個月洗牙1次。(延伸閱讀:洗牙多久一次?每次幾分鐘?這10種人建議3個月洗牙1次) 長期改善洗牙疼痛的方法,就是認真維持口腔清潔、規律回診洗牙,減少牙結石及牙齦發炎。如果牙齒及牙周組織皆十分健康,洗牙不僅不痛、很少流血,洗牙時間也會縮短。 洗牙常見3大疑問 1. 洗牙會傷害牙齒嗎 ? 洗牙是透過超音波震波和金屬刮刀,將牙齒表面的牙結石去除,不會損壞牙齒;而且牙齒琺瑯質的硬度極高,比骨頭和金屬還堅硬,不會因為洗牙而受損。 2. 洗牙後牙縫會變大? 有些人洗牙後,會覺得牙縫變大、牙齦萎縮,這是因為在洗牙前,牙縫都被顏色與牙齒相近的牙結石給包住,牙齦也因為發炎而腫起。 在洗牙後,原本卡在牙縫和齦溝的牙結石清除了,牙齦也逐漸消腫,牙縫自然會有變大的感覺。 牙縫變大的主要原因就是牙齦發炎,因為發炎會導致牙齦萎縮、牙齒移位,因此洗牙就是預防牙縫變大的最好方法之一。 3. 洗牙後,牙齒還是黃黃的? 洗牙主要是去除牙結石,並同時清除牙齒表面的茶垢、菸垢,讓牙齒本身的顏色顯露出來,但無法美白牙齒。 若牙齒的原色有點偏黃,或因為其他因素,例如疾病、年齡或飲食,而影響牙齒的顏色,可考慮赴牙醫診所接受美白療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洗牙多久一次?每次幾分鐘?這10種人建議3個月洗牙1次

許多人總等到牙齒出問題了,才願意到牙醫診所洗牙;究竟多久要洗牙一次?為什麼要洗牙,每天刷牙仍不夠乾淨嗎?洗牙過程時間多久?《Hello醫師》為您一一說明。 為什麼要洗牙? 洗牙是維持牙周組織健康、預防牙周疾病的重要措施,並具有以下功用: 清除牙菌斑、牙結石 清除牙齒表面著色,恢復正常光澤和顏色 檢查蛀牙及牙周健康狀況 避免口臭、牙齦發炎或牙周病 牙菌斑、牙結石和牙周病等3件事環環相扣。台灣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9成,除了因為抽菸、嚼檳榔及刷牙方式不正確之外,也包括未定期回診洗牙、檢查。 牙菌斑:又稱牙垢,由食物殘渣、口腔上皮細胞、唾液及細菌所組成,最快於進食20分鐘後產生,主要藉由日常刷牙清除。 牙結石:若日常刷牙未將牙菌斑清潔乾淨,或未按時洗牙,清除齦溝內的牙菌斑,久了就會導致蛀牙或形成牙結石。洗牙不僅能清除牙菌斑,也能去除牙結石。 牙周病:牙結石沉積已久,會往牙齦下方,也就是牙肉與骨頭的方向發展,造成牙齦腫脹、發炎,形成牙周病,或嚴重損壞牙根,造成病患需接受拔牙治療。 洗牙是用水洗嗎?多久洗牙一次? 洗牙過程雖有水出現,但主要是透過超音波,將牙結石震碎後清除;也有醫師會用牙周刮刀,去除牙齦下方的牙結石。 洗牙一般建議半年洗1次,或最少1年1次,以便及時去除牙結石、治療蛀牙,避免後續問題出現。 洗牙要幾分鐘?洗牙時間因人而異 洗牙時間約半小時至1小時,視個人的牙周健康狀況而定;若牙齒滿布牙結石,或有其他牙周問題,洗牙時間可能較長;反之,若平時皆認真刷牙,每半年也都會按時洗牙,洗牙時間就比較短。(延伸閱讀:洗牙後流好多血?5點注意事項跟著做,洗牙流血免擔心!) 這10種人建議3個月洗牙1次 下列10個族群由於易有牙周問題、併發症風險較高,若罹患牙周疾病,治療難度也比一般人高,建議每3個月洗牙1次(包含在健保給費之內): 孕婦 口乾症患者,例如服用高血壓藥物所致 糖尿病患 牙周病患者 腦血管疾病患者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 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 惡性腫瘤患者 身心障礙者 進行化放療的特殊患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洗牙後流好多血?5點注意事項跟著做,洗牙流血免擔心!

不少人洗牙結束後,滿口是血,甚至到了隔天,牙齦還是不時流血,讓人不禁懷疑牙齒是不是洗壞了,否則怎麼會又酸又痛、不停流血呢? 《Hello醫師》向您解釋為什麼洗牙會流血,說明洗牙洗血該怎麼辦、洗牙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為什麼洗牙會流血? 洗牙的正式名稱為「結石刮除」,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超音波或牙周刮刀(一根金屬的鉤狀物),將牙齒表面、齒縫及齦溝(牙齒與牙齦之間的縫隙)的牙結石清除。 牙結石由牙菌斑、口水中的鈣和磷所組成,最初呈乳白色柔軟狀,時間一久,顏色會漸漸轉深、質地也會變硬;牙結石不斷沉積在牙縫及齦溝之間,會滋生大量細菌;當身體為對抗這些細菌,免疫細胞會經由血液流向牙齦,造成牙齦紅腫、充血,也是俗稱的發炎。 發炎的牙齦,很容易因為刺激而流血,例如刷牙或使用牙線;洗牙是針對發炎區域的牙齒,去除其牙結石,所以也會造成流血,但仍屬正常現象,因為若不清除牙結石,牙齦發炎的情況會愈發嚴重,可能從輕度發炎演變為牙周病;嚴重時,更可能侵入牙根、損壞骨頭,需拔牙處理才能治癒。 洗牙流血怎麼辦? 洗牙是否會流血,視個人牙周健康狀況而定;若牙齒幾乎沒有牙結石、牙齦也沒有發炎,可能完全不會流血,或只有少量出血;但若牙結石非常多、嚴重牙齦炎,洗牙時可能會大量出血,甚至洗牙後幾天,都還是會輕微流血。 在牙結石清除後,發炎的牙齦通常會於1週內消腫,流血的狀況也會逐漸改善;在這段時間內,請依以下建議照護牙齒,避免牙齦持續發炎。(延伸閱讀:一天刷幾次牙?詳解刷牙步驟,正確刷牙方法、時間大公開!) 洗牙後5點注意事項 用牙線要小心:洗牙後1~2天,避免使用牙線過度清潔流血處,以免傷及牙齦,使出血量增加。 避免吃冰冷、酸、甜的食物:洗牙會將原本包覆牙根的牙結石清除,使牙齒異常敏感,因此1週內,請避免食用冰冷、酸及甜的食物,減少刺激酸痛。(延伸閱讀:碰冷碰熱都會痛?敏感性牙齒一員就是您) 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每天至少刷牙2次,在早餐後及睡前各1次,午餐及晚餐後則可使用牙線與漱口,減少菜渣、牙菌斑的停留時間。 定期吃藥、漱口助消炎:若有輕微牙周病或嚴重出血,醫師通常會開立消炎、止痛藥,或藥用漱口水,幫助消炎、止血。 避免抽菸、嚼檳榔:抽菸、嚼檳榔會使牙齦周邊的血液循環不良,影響牙周組織自我修復的能力;換言之,牙齒會更容易有牙菌斑、牙結石,若有牙周病也更難治癒。 定期回診檢查:定期回診洗牙及檢查,能減少牙結石、改善整體口腔健康;一般人每半年至1年需洗牙1次,牙周病患者每3個月就應洗牙1次。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一天刷幾次牙?詳解刷牙步驟,正確刷牙方法、時間大公開!

刷牙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刷牙,每天至少會刷2次;然而,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牙周病在台灣的盛行率高達9成,等於每10人就有9人有牙周病。 為什麼牙周病如此盛行,我們不是都有照指示乖乖刷牙了嗎? 其實多數人刷牙方式、時間都不正確,因此無法完全清除口中的牙菌斑。《Hello醫師》帶您了解正確的刷牙方式、時間,告訴您一天應該刷幾次牙、飯後多久刷牙。 正確刷牙方式:貝式刷牙法 貝式刷牙法是醫學界公認最有效的刷牙方法,能清潔牙齦溝、按摩牙齦,顯著減少口腔牙菌斑的數量。(延伸閱讀:確實刷牙洗牙卻仍牙周病?當心是假牙沒做好清潔) 貝氏刷牙法「口訣321」學起來 貝氏刷牙法不複雜,用口訣「321」就能記住刷牙重點: 3:牙齒的三面(前側、後側、咬合面)都要刷。 2:兩顆一起刷,而且刷牙時,牙刷要呈45度角,刷毛輕碰牙齦。 1:來回刷10下。 正確刷牙方法6步驟 刷牙步驟1:手握牙刷,呈「比讚」的姿勢。 刷牙步驟2:決定刷牙順序,建議維持相同順序,避免漏刷。 參考順序:先刷下排,再刷上排;先刷後牙,再刷前牙;先刷牙齒內側、咬合面,再刷外側。 刷牙步驟3:依照個人習慣順序,將牙刷呈45度角,靠在牙齦與牙齒的交界處。 刷牙步驟4:一次刷兩顆,牙齒的三面都要來回刷10下。 刷牙步驟5:前牙內側(例如門牙後側),可將牙刷打直,貼著牙齦上下刷。 刷牙步驟6:最後輕刷舌頭,完成刷牙。 https://helloyishi.com.tw/oral-health/toothbrush-tips-to-keep-your-teeth-in-shape/ 一天刷牙幾次?飯後過多久時間刷牙? 最理想的情況是每次用餐後都要刷牙,如此一來,才能即時清除口中的牙菌斑,避免孳生。常聽到「333原則」,就是3餐飯後刷牙,用餐後3分鐘內刷牙,且每次刷牙3分鐘以上。 然而,因為工作或外出等因素,有時很難在三餐飯後刷牙,所以可將刷牙次數規劃成一天最少兩次,早餐後和睡前各1次;如果時間及環境許可,午餐後可再刷1次牙。 刷牙時間最少2分鐘,每顆牙齒的清潔時間以洗刷次數計算,每面來回10下。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健康習慣

飯前運動還是飯後運動?一表看懂吃飽飯後多久可以運動!

關於飯前還是飯後運動,有很多種說法,有一派意見認為飯前運動,會增加熱量的吸收率,消抵減肥的功效,另一派則說飯後運動會讓腸胃消化不良;究竟飯前運動還是飯後運動比較好?吃飽後多久可以運動?《Hello醫師》為您詳細說明! 飯後多久可以運動?視分量和食物而定 人體的腸胃約需3~4小時來消化一頓正餐,而且這個消化時間會依下列2點而有所不同: 一餐的份量:分量愈大,消化時間愈長;換句說話,一餐吃得愈多,腸胃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食物。 一餐的內容物:食物的油脂、蛋白質及纖維量愈多,消化時間愈長,反之則愈短;所以如果食用速食、鹹酥雞或甜點等高脂食物,腸胃可能就需要4~5小時來進行消化。 然而,人不需要等到食物全部消化才能運動,但至少要讓為胃部完成基本的消化工作;胃部需要約1~2小時來消化食物,並會於消化完畢後,將食物送至小腸、大腸,接續後面的消化工作。 如果在胃尚未消化完成時,就開始劇烈運動,容易使胃消化不良,出現以下症狀: 腹脹、脹氣 腹痛 噁心、嘔吐 胃食道逆流或上腹部有灼熱感(俗稱火燒心) 吃飽飯後多久可以運動?一表看懂飯後運動時間 飯後運動的時間,除了視食物的分量和種類之外,也會因運動的種類而有所不同;如果是簡單的運動,例如散步或伸展,不會影響消化作用,飯後運動反能促進血糖利用,達到減脂、瘦身的功效。 以下依據食物的分量、種類及運動的類型,提供建議的飯後運動時間如下表(可左右拖曳): 適合運動時間 飲食種類  低強度運動 (能輕鬆講話,例如散步、慢騎單車) 中強度運動 (能講話但不能唱歌,例如快走) 高強度運動 (無法邊運動邊講話,例如快跑、籃球) 輕食或小點心 飯後 飯後30分鐘 飯後30分鐘 正餐 飯後 飯後30分鐘 飯後1~2小時 食用大量或高油脂、纖維的食物 飯後15~30分鐘 飯後1小時 飯後2~3小時 飯前運動還是飯後運動? 根據研究,飯前運動同樣也能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血糖吸收,且減脂效果比飯後運動更佳;而且飯前運動不受運動種類及時間的限制,無論從事何種運動、運動時間多長,都不會影響後續的進食消化;因此整體而言,飯前運動的好處及便利性比較高。 若習慣飯後運動,則需注意食用的分量和內容、間隔時間及運動的種類,避免造成腸胃不適,或演變成長期的消化道問題。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衛生保健

中性清潔劑有哪些?5分鐘速懂中性、酸性及鹼性清潔劑的差異

過年大掃除或居家打掃必備清潔劑,依據酸鹼值,市面清潔劑可分為酸性、鹼性及中性,其中以中性清潔劑的刺激性最低,對皮膚傷害最小。 中性清潔劑是什麼?如何區分鹼性、酸性及中性清潔劑?市面上有哪些中性清潔劑?《Hello醫師》一次為您詳解! 中性清潔劑是什麼?從pH值判斷酸性、鹼性及中性 pH值是一種用於衡量酸鹼程度的指標,大於7為鹼性,小於7為酸性,等於7就是中性。 一般居家常見的汙垢,可分為酸性和鹼性: 酸性汙垢:油脂、廚房油垢或水管汙垢。 鹼性汙垢:馬桶尿垢、飲水機或杯子的水垢,或是浴室內的皂垢等。 針對酸性汙垢,用鹼性清潔劑的效果比較好,反之亦然;然而,市售清潔劑為強調其功效,成分多為強酸或強鹼,長期使用容易對皮膚或呼吸道不良影響。(延伸閱讀:疫情洗手也要護手,原生植物精油清潔劑天然抗敏、零刺激) 人體皮膚的酸鹼值落在4.5~6.5之間,屬於中性偏酸;如果長期接觸強鹼或強酸清潔劑,又未戴手套,皮膚會因為過度刺激,而出現乾燥、脫皮或過敏等問題;所以最好使用中性清潔劑,並戴手套,減少對皮膚的傷害;若有頑強的酸、鹼性汙垢,則再使用相對應的清潔劑進一步處理。(延伸閱讀:手錶一戴就發癢,恐患接觸性皮膚炎!掌握7方法避免症狀加重) 鹼性清潔劑的強度分4種 鹼性清潔劑的成分依強度可分為以下4種: 小蘇打(碳酸氫鈉):居家常見的鹼性清潔劑,適用於清潔簡易的油垢。 蘇打(碳酸鈉):鹼性強度更高,是製造肥皂的主要原料;知名清潔用品「水晶肥皂」的pH值即大於10。 氧系漂白水(過碳酸鈉):可輕鬆去除茶垢、砧板汙垢和因油脂而變黃的衣服,但可能會造成玻璃、不鏽鋼和磁器以外的材質變色。 氫氧化鈉:為手工香皂的製造原料,屬於強鹼,可用於去除陳年油垢;使用時需配戴手套,以免手被腐蝕灼傷。 使用酸性清潔劑避免混到漂白水 酸性清潔劑主要用於清除鹼性的水垢,例如浴廁的清潔用品;過去經常使用鹽酸,但因為鹽酸腐蝕性高,若不小心與含氯的清潔劑混合,例如漂白水和除黴劑,又會產生有毒氯氣,現今則多使用含有部分鹽酸或酸性強度較低的清潔用品。 無論是否使用鹽酸,使用酸性清潔劑時皆需避免與含氯清潔劑混合,以免吸入毒氣。 中性清潔劑有哪些? 最常見的中性清潔劑就是沙拉脫,一般日常洗碗或拖地都可以使用;部分品牌也有推出自己的中性清潔劑,在選購時可注意產品標示上面,是否註明pH值等於7。 除了標準的中性清潔劑之外,也可以選擇偏酸或偏鹼的清潔劑,針對不同的頑垢使用;若需使用強酸或強鹼的清潔時,請務必配戴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膚和呼吸道受傷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手指脫皮、乾裂怎麼辦?3招預防皮膚乾燥!護手霜這樣用才有效

冬天一到,不少人容易手脫皮、乾裂,尤其是經常需要碰水的家庭主婦和廚房員工;到底手指乾裂脫皮該怎麼辦?為什麼冬天容易手指乾裂?手指乾裂要擦什麼?《Hello醫師》一次為您解答! 冬天手指乾裂原因:皮膚乾燥、缺乏油脂 皮膚表皮有4層組織,最外層是角質層,是保濕的第一道防線;角質層的結構如同一道磚牆,由磚塊(角質細胞)與水泥(脂質)堆砌而成。 正常情況下,角質層能抵禦外來刺激物質、保護皮膚,不讓底部的水分流失,保持皮膚彈性濕潤;然而,天氣變冷時,皮膚的血管會收縮,使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減少,外加上空氣濕度降低,導致皮膚的油脂變少、水分快速流失,引起皮膚脫皮、乾裂。 若皮膚已處於乾燥的狀態,又經常碰水、洗手或消毒,就會讓油脂、水分消失得更快,使手指嚴重乾裂、流血,更可能演變為缺脂性濕疹(又稱冬季癢、乾燥性皮膚炎)或富貴手。(延伸閱讀:勤洗手皮膚竟乾裂又搔癢?皮膚乾燥要注意,掌握7招找回水嫩肌膚) 手指脫皮、乾裂怎麼辦? 手指脫皮、乾裂的改善方法有2個重點,以下分別說明: 減少油脂及水分流失:避免頻繁碰水或接觸刺激性物質 重建保濕防線:擦護手霜和藥膏,加強保濕及保護皮膚 3招減少油脂流失,改善手指脫皮、乾裂 戴手套:從事需要碰水的家事或工作時,記得戴防水手套;若已嚴重乾裂脫皮,可先擦凡士林或護手霜,戴上一層棉手套後,再戴防水手套,增加保濕效果。 使用低刺激性物質:避免使用鹼性或清潔力過強的化學用品,例如洗手乳、沐浴乳、洗碗精或洗衣精。 濕洗手比乾洗手好:酒精或含有酒精的乾洗手用品,不只會去除手部油脂,也會減緩傷口復原速度;建議以濕洗手代替乾洗手,並於洗完手後將水擦乾,避免水分蒸發,將表皮水分一併帶走。 手指裂開要擦什麼護手霜、藥膏? 輕微的手指乾裂,例如關節處或局部地方裂開,通常只要避免皮膚繼續受損,並勤擦護手霜,乾裂就會逐漸改善,但若已演變為濕疹或富貴手,就需看診、使用外用藥膏治療;醫師可能會開立含有類固醇或尿素的藥膏,減緩發炎及增加保濕效果。(延伸閱讀:皮膚莫名發癢怎麼辦?秒懂皮膚乾癢的原因及止癢方法) 每個人膚質和皮膚受損程度不同,適合的護手霜也不同,建議以「擦了不會過度油膩,也不會馬上變乾」作為選購標準,並盡量選擇成分單純、無色素或香料的護手霜,以減少手部刺激。 護手霜最佳的塗抹時機有2個: 每次洗手或碰水後:手部油脂最少,最需要滋潤的時候。 睡覺前:手部皮膚修復的時間較長。 每次塗抹時,僅需擠出一個指節的份量,並充分搓揉,讓手指皮膚完整吸收。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挖耳朵流血怎麼辦?免驚!6大耳朵流血原因教您如何處理

挖耳朵清耳屎是許多人日常清潔步驟之一,但不小心挖太深或太用力,反而容易造成耳朵流血;《Hello醫師》為您剖析6大耳朵流血原因,教您耳屎臭或耳屎多的日常解決方法。 耳屎的形成 耳屎是一種蠟狀物質,又稱作耳垢,是外耳道壁上皮脂腺和汗腺脂肪分泌物的混合物;在咀嚼或說話時的下巴運動,有助於推動這些分泌物到達外耳道,當累積大量碎屑或長時間滯留在耳道中,耳屎會逐漸乾燥變硬。 隨著年齡增長,耳朵內腺體分泌物也會改變,使耳屎變得更乾燥,可能不像過去一樣容易有效自我清潔,耳蠟可能更容易在耳道內積聚並堵塞,反而更難通過耳道。 耳朵流血怎麼辦:6大耳朵流血原因 耳朵出血可能由多種情況引起,包括外傷和感染,治療方式則取決於造成的原因。耳朵流血可能還會出現耳痛、發燒、聽力下降、面癱、頭暈或耳鳴等症狀。  耳朵流血原因1. 挖耳朵太用力 如果挖耳朵太用力,可能導致耳朵流血,這種類型的傷害通常並不嚴重,保持傷口清潔,以免感染即可。  耳朵流血原因2. 耳膜破裂 耳膜又稱鼓膜是保護中耳免受細菌侵害的一層膜,當耳膜撕裂時,便會流血。此外,過大的噪音、嚴重的耳部感染和外傷都可能導致鼓膜穿孔或破裂。乘坐飛機或水肺潛水時,鼓膜也會因氣壓突然變化而破裂。  耳朵流血原因3. 外傷 事故或頭部受到撞擊會導致內出血和耳朵外傷。如果您的耳朵流血並且最近頭部有外傷,請立即就醫或諮詢醫生。  耳朵流血原因4. 嚴重的耳部感染  中耳感染會導致疼痛、暫時性聽力損失和耳內積水。流血是一種常見的耳部感染症狀,耳部感染會導致鼓膜破裂,因為感染會導致耳內積聚液體或膿液。 https://helloyishi.com.tw/otolaryngology/ear-conditions/otitis-media/  耳朵流血原因5. 耳朵裡有異物 常見於兒童將小東西塞進耳朵造成流血與疼痛。  耳朵流血原因6. 耳癌 雖然非常罕見,但耳癌會導致出血、麻木和聽力喪失。  耳屎多怎麼辦:請耳鼻喉科醫生挖耳屎 對多數人來說,耳屎對人體有益處,但被耳屎堵塞的耳道會導致耳痛、感染和其他問題則另當別論。如果耳屎多到塞住耳朵,耳屎會刺激外耳的「迷走神經」分支,從而引起咳嗽。此外,過多的耳屎會導致聽力損失,因此若有耳屎過多的問題,建議請耳鼻喉科醫生協助清潔。(延伸閱讀:聽不見別人說話竟是耳屎塞住耳朵!清潔耳垢千萬別用棉花棒)  耳屎臭怎麼改善? 耳屎臭主要是耳屎中的汗水與細菌結合的味道,若耳屎異味造成困擾,可定期請耳鼻喉科診所醫師清潔,或開立耳屎軟化劑,自己定期清潔,以改善耳屎臭的問題。須留意,耳屎臭可能意味著耳朵感染導致中耳受損,有疑慮請交由專業醫師協助判斷。  定期請醫生協助挖耳朵 請醫生或藥局開立耳屎軟化劑 將加了鹽的白開水滴入幾滴到耳朵,一分鐘後讓翻面將液體排出 濕耳屎、乾耳屎由基因決定,也是決定狐臭的關鍵! 決定耳屎形態的基因存在於人體的 ABCC11 的顯性基因,此基因會影響人體汗腺分泌物的變化,從而決定耳屎類型是濕的或乾的,通常濕耳屎的味道會較重。此外也會影響人體是否有狐臭(濕耳屎的人通常也會有狐臭)。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吃飯一直咬到嘴巴、舌頭?常咬到嘴巴的原因、治療方法大公開!

許多人都曾有吃飯一直咬到嘴巴或舌頭的經驗,究竟為什麼會一直咬到同一個地方呢?是口腔問題,還是神經問題?若咬破嘴巴該怎麼辦?《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 為什麼吃飯會一直咬到嘴巴? 一般人吃飯咬到嘴巴或舌頭,通常是因為吃得過急、過快,或是分心,例如一邊吃飯,一邊講話、看電視或滑手機。 這種咬到的情況多是正常現象,只要放緩吃飯速度、專心吃飯,並注意不要再咬到同一個地方,傷口就會於1~2週自行痊癒。 吃飯一直咬到同一個地方?可能是這些原因所致 若吃飯一直咬到同一個地方,可能是先前咬傷的傷口,因為腫脹而導致二次咬傷;因此,若不小心咬到舌頭或嘴巴,除了需避免再次咬傷外,也需妥善照顧傷口,以下提供4點建議: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例如高溫、辛辣、過鹹或過酸的食物。 避免抽菸、喝酒或吃檳榔:菸、酒及檳榔會對口腔造成刺激,減緩傷口癒合。 維持口腔清潔,但避免接觸傷口:保持口腔乾淨能避免傷口感染惡化,但清潔時,需小心不要碰觸傷口,或使用含有酒精或刺激性物質的漱口水。 補充維他命C: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蛋白形成、加速傷口癒合,建議可多吃奇異果、芭樂或柑橘等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 若反覆咬到嘴巴、舌頭,且咬傷位置都不一樣,可能是以下2點所致: 咬合問題:正在進行矯正治療,或矯正剛結束,口腔仍在適應階段。 神經或肌肉問題:因為疾病或外傷,導致口腔咀嚼動作不正常,建議赴口腔相關科別接受檢查與治療。(延伸閱讀:嘴巴破:嘴破的症狀、原因、治療、改善方式) 常常咬到嘴巴怎麼辦?3招避免一直咬到嘴邊肉 吃飯細嚼慢嚥:放慢吃飯速度不只幫助消化、增加飽足感,也能減少咬到嘴巴的機會。 專心咀嚼食物:邊吃飯、邊講話容易脹氣,也容易咬到嘴巴,建議食物入口後認真咀嚼,待下嚥後再開口說話。 仔細照顧口腔傷口:口腔傷口愈腫就愈容易二次傷害,若不仔細照顧,恐陷入不斷咬到的惡性循環。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