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習慣

健康習慣的養成有助於我們不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不過萬事起頭難,先從戒除不良習慣開始吧!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和 戒菸 、 急救 、 衛生保健 有關的知識,把這些小撇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一定能幫助你改善生活,避免疾病的侵擾!

基礎知識

健康習慣

AED是什麼?電擊器怎麼用?AED口訣、貼片位置一次看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與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復甦術)是搶救心跳停止患者的重要急救方法,有研究指出,與急救時只施行CPR相較,使用CPR+AED可讓患者出院存活率提升2倍。究竟AED是什麼?AED口訣為何?AED電極貼片如何使用?AED電擊器作用原理為何?《Hello醫師》整理相關資訊,讓您對AED有更多瞭解。 AED電擊器是什麼? AED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的英文縮寫,中文也可簡稱「自動體外電擊器」;它可以自動分析人體心律,提供適當的電擊,幫助心臟回復正常跳動。 AED電擊器使用時機? 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會引發心臟驟停,即造成心臟停止跳動,使全身血液循環停滯,身體各個器官則會因無法獲得氧氣供給而逐漸壞死。 這時,施行CPR心肺復甦術,可幫助患者恢復自然呼吸與血液循環。CPR口訣「叫叫CABD」中的「D」,即代表使用AED來幫助心臟「去顫」。 所謂「猝死」,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是從症狀發生1小時內死亡;其中,最常見的非意外或人為原因造成的猝死主因,則為「心因性猝死」,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定義指出,其意指「在急性症狀發作後,在1 小時內發生意識突然喪失,且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至於「心因性猝死」最常見的就是心律不整造成心臟突然停止,即心臟不規律放電亂跳,導致血液無法輸送到重要器官,最後心跳停止。AED的原理即是利用電擊讓心臟停止亂跳,再重新開始正常收縮跳動,恢復血液循環,重建正常心律。 因心律不整而造成心跳停止之患者,若能在1分鐘內施行電擊,急救成功率可達9成,每延後1分鐘電擊,急救成功率下降7~10%。 AED電擊器怎麼用? AED的操作十分簡單,開機後有語音引導使用步驟,盒內附有圖示,即便施救者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也可以像使用傻瓜相機一般,容易上手,因此,又稱為「傻瓜電擊器」。 當施救人員貼妥電擊貼片,並且連接好設備,AED會開始進行心律分析,判斷患者是否要執行電擊,施救者不必擔心自己無法判斷,或出現判斷錯誤的情形;此外,AED也會自動偵測患者的身高、體重,藉此調節電流強弱,避免灼傷皮膚或導致其他併發症。 當AED貼片黏貼於患者胸前正確位置後,AED每2分鐘會分析一次心律;當AED偵測到下列2種狀況時,會建議施行電擊: 心室纖維性顫動(VF):心跳每分鐘超過250次。 心室頻脈(VT):心臟每分鐘在140~200次之間。 若電擊後,患者仍未恢復心跳與意識,應繼續執行CPR,保持AED貼片連接,並持續操作CPR及AED的動作,直到患者恢復正常呼吸,或專業急救人員到場為止。 AED每2分鐘分析一次心律,只有在分析心率與電擊時可暫停壓胸。 AED 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 AED口訣:開、貼、插、電 民眾可牢記4字口訣,以便在危急時刻,能迅速且安心地操作AED: 開:打開AED的盒子及電源。 貼:電擊片貼於患者裸露的胸口。 插:電擊貼片插入電擊插孔。 電:AED自動分析心律,判斷需電擊後,大聲喊「請所有人離開」,確認無人觸碰傷患,再按下電擊鈕。                               AED貼片位置及注意事項 AED內附有電擊貼片,分為成人以及嬰幼兒2種,除了尺寸不同外,貼片位置也有所不同: 成人AED貼片:適用大於8歲及25公斤以上的患者。1片貼於左側乳頭側邊,另1片貼於右鎖骨正下方。 嬰幼兒AED貼片:適用小於8歲及25公斤以下的患者。1片貼胸部中央乳頭間,另1片貼於背部肩胛骨之間。 AED嬰幼兒貼片位置   模擬AED用於嬰幼兒急救 注意!若使用的AED無提供嬰幼兒專用貼片,必要時可使用成人貼片。若施救對象為1歲以下嬰兒,請優先使用手持電擊器,或嬰幼兒AED貼片,最後才選擇成人貼片。 AED貼片除了位置要正確,還須注意以下6點: 移除患者胸前之金屬配件。 女性若穿著有鋼圈之內衣,須解開。 若患者胸前皮膚貼有藥劑,須清除。 患者應躺於乾燥的地面上,並保持胸部乾燥。 若患者體內裝有心律調節器或體內去顫器,AED貼片須與裝置間隔3~5公分。 患者胸前有較多體毛時,須先刮除毛髮再黏貼片。 AED價格多少錢?可以租借嗎? 購買AED,須選擇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所核發醫療器材許可證之產品。 點此看政府核可之AED代理商與產品名單 市面上一台AED價格約8~10萬元,以台北市政府為例,北市府依「政府電子採購網共同供應契約採購規範」採購的AED,每台價格為85,000元。 市面上也有廠商提供AED租賃服務,儘管長期下來費用較高,但租賃期間器材維修及檢測等,都由租賃公司負責,可省下維護的成本。無論是購買或租賃AED,價格均依廠牌、數量、型號與服務而異。 AED最近哪裡有?查詢AED地圖 台灣於民國101年修訂《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8大特定公共場合須擺放AED: 交通要衝 長距離交通工具 觀光旅遊地區 學校、大型集會場所或特殊機構 大型休閒場所 大型購物場所 旅宿場所 大型公共浴場或溫泉區 如果您想知道最近的AED的位置?可至衛生福利部公共場所AED急救資訊網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探索更多健康習慣類別

戒菸

看更多 健康習慣 相關文章

急救

被貓抓傷、咬到要看醫生嗎?貓抓傷小心感染破傷風、貓抓病

野貓不同於野狗,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地盤遭受侵犯或不當觸摸,家貓則較容易有抓人或咬人的問題,可能原因包括飼主從小習慣用手和貓玩、貓咪生活未充分消耗精力,或是對人有所求,例如關注或肚子餓等。 多數人被貓抓傷或咬到,通常摸摸鼻子,用水沖一下或擦藥膏,但貓抓傷、咬傷其實也可能引起嚴重疾病;《Hello醫師》向您說明被貓咬到是否要看醫生、傷口的處理方法,以及被貓咬到會引起的2種疾病。 被貓抓傷、咬到要看醫生嗎? 野狗通常較具防衛性,尤其是居住於市郊或鄉下的野狗,而且相較於貓,野狗的身體通常較髒,常讓人認為被狗咬較容易感染或生病;事實上,被貓咬的感染率反而比較高,根據統計,在所有動物咬傷的案例中,被狗咬佔80%,被貓咬佔5~15%,但狗咬傷的感染率僅2~20%,貓咬傷卻高達30~50%。 貓的牙齒與指甲天生尖銳細長,方便撲抓、刺穿與撕裂獵物,所以當貓咬人或抓人時,牙齒和指甲會刺穿皮膚,將病菌帶入皮膚底下的肌肉、骨骼或關節,並引起感染。 基本上被貓咬或抓傷時,只要傷口很深或血流超過10分鐘仍未停止,便建議就醫治療;在就醫前,可先依下方指示做基本的清潔與消毒: 使用清水或溫和的肥皂水,搭配海綿擦拭肉眼可見的雜質與髒汙。 用注射器裝無菌的生理食鹽水進行高壓沖洗,若無注射器則直接倒流沖洗。 使用優碘消毒傷口。 若傷口不嚴重,僅破皮或10分鐘內就止血了,可先依上述指示清潔與消毒,並於近日觀察有無下述疾病之症狀。 被貓抓傷、咬到可能感染破傷風 破傷風的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普遍存於土壤、灰塵與糞便之中,因此當貓咬你或抓你的時候,病菌就可能經由傷口深入體內。 相較於家貓,野貓的感染風險較高,因為牠們生存於野外,身體或指甲可能附著破傷風桿菌,但是自收容所領養回來的貓,或是在街上收編的流浪貓,也可能帶有破傷風桿菌,所以一旦被咬到或抓傷並留下嚴重傷口,建議就醫及施打破傷風疫苗;若近5年已接種過破傷風疫苗,或受傷者為已接種疫苗的10歲以下兒童,因為體內仍有抗體,不用再次接種。 破傷風首重預防,而非治療,一旦感染死亡率高達10~20%,因此無論被貓或被狗咬傷,都建議施打疫苗;若無法判定是否需施打疫苗,請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斷。 破傷風針的價錢多少?哪些診所可以打? 破傷風疫苗單劑的費用為250~500元,各地部分醫院、診所皆有提供施打服務,詳細施打院所請見衛福部疾管署之「各縣市預防接種單位」。 被貓抓傷、咬到還要小心貓抓病 貓抓病(又稱貓抓熱)由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所引起,韓瑟勒巴通氏菌僅寄宿於貓身上,若貓抓傷或咬到人類並引起感染,會造成以下症狀: 起紅疹、水泡 肉芽腫性淋巴腺炎 淋巴結發炎、腫脹及疼痛 發燒 噁心、嘔吐 頭痛、腹痛 倦怠 貓抓病屬於良性的自癒性疾病,只要針對症狀給予抗生素或其他藥物治療,通常2~4月後即會自癒。 被貓抓傷後,若於3~10天內出現上述症狀,請就醫並告知近日曾被貓抓傷,協助醫師檢查病因,並對症下藥。(延伸閱讀:貓抓病: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戒菸

愈早戒菸好處愈多!一次看懂戒菸20分鐘到20年的身體變化

抽菸有許多缺點,但根據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國內18 歲以上成人吸菸率仍有13.1%;若換個角度來看,你知道戒菸有哪些好處嗎?其實從停止抽菸的那一刻起,人體就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隨著戒菸的時間變長,身體各處器官都會有明顯改善,僅需戒菸72小時,長期抽菸的人就會覺得呼吸更順暢、體力更好! 《Hello醫師》帶您了解戒菸的好處,說明戒菸後1天、1個月、1年、10年及20年等,身體分別會出現哪些變化。 20分鐘就出現身體變化!戒菸好處詳解 戒菸20分鐘後 血壓降低至未抽菸時的數值(延伸閱讀: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心跳減慢至正常頻率。 手部及腳部的溫度增加至正常水準。 戒菸8小時後 血液中尼古丁與一氧化碳的濃度趨近正常值,焦油濃度減半。 血液含氧量增加。 戒菸24小時後 體內完全排除一氧化碳。 肺部開始清除痰液及其他殘渣,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戒菸48小時後 身體已無殘留尼古丁。 味覺與嗅覺明顯改善。 戒菸72小時後 呼吸道變得暢通。 體能增加。 戒菸數天後 嗅覺和味覺持續改善。 運動更靈活、呼吸更順暢。 神經末稍的傷害開始復原。 戒菸2~3週後 血液循環變好。 肺功能改善,能夠正常爬樓梯。(延伸閱讀:在家肺功能檢測:目的、流程、步驟、檢測結果) 戒菸1~3個月後 血壓降低且脈搏速率變低,血液循環持續改善。 肺臟纖毛再生,肺功能提升30%。 戒菸9個月後 咳嗽、鼻竇充血及疲勞等症狀變少。 肺功能增加10%。 戒菸1年後 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風險降低50%。 戒菸5年後 中風的危險性降低到與非吸菸者相同。 戒菸10年後 肺癌死亡風險降低50%。 各類抽菸可能所致的癌症與疾病,例如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膀胱癌、腎臟癌、胰臟癌及胃潰瘍等的風險降低。 戒菸15年後 心臟病的風險降至與非吸菸者相同。 戒菸20年後 胰臟癌、口腔癌、咽喉癌及喉癌的罹患風險降低至與非吸菸者相同。 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減少50%。 戒菸好處一次看 根據以上說明,我們綜合整理戒菸所帶來的各方面好處: 身體健康 體力增加 改善末梢循環,手腳不易冰冷 五官功能 嗅覺與味覺恢復 降低白內障與失明機率 減少牙齒萎縮與脫落 呼吸系統 減少咳嗽、鼻塞、氣喘、痰液及喉嚨痛 改善肺功能 降低支氣管炎、肺炎及肺氣腫的風險 心血管系統 改善血液循環 血壓降低 心跳變慢 減少心肌梗塞、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之風險 消化系統 改善消化道健康 避免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預防癌症 降低肺癌、口腔癌及食道癌等各種癌症的風險 此外,戒菸亦能守護家人健康、大幅減少個人支出,可說是一舉多得;而且,愈早戒菸,戒菸時間拉長,對身體健康幫助愈大。 戒菸雖難,但透過了解正確戒菸的方法、戒菸症狀及改善方式,同時尋求親友支持與專業醫師的幫助,便能讓戒菸變得容易許多,循序漸進地感受戒菸所帶來的好處。 ※《Hello醫師》提醒您:吸菸會導致癌症、肺癌、心臟血管疾病及肺氣腫,戒菸可減少健康的危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被狗咬怎麼辦?一定要打破傷風嗎?被狗咬傷口處理方法詳解

許多人都有被狗咬的經驗,根據統計,被狗咬佔所有動物咬傷的80%以上,有9成為家中寵物所致,而且咬傷的對象經常都是幼兒或學童。 當小孩或自己被狗咬後,有時人可能擦藥了事,有些則擔心會感染破傷風、狂犬病;究竟被狗咬該如何處理傷口、是否會感染破傷風或狂犬病?《Hello醫師》為您深入詳解! 被狗咬怎麼辦?被狗咬的傷口處理 相較於牙齒尖細的貓,狗的牙齒較鈍,較不易造成傷及骨骼與關節深處的穿孔,感染風險較低,約2~20%;因此若傷口很淺或僅有破皮,不用太過驚慌,依下方指示清潔與消毒即可: 輕度咬傷處理方法 使用清水或溫和的肥皂水,搭配海綿擦拭肉眼可見的雜質與髒汙。 用注射器裝無菌的生理食鹽水進行高壓沖洗,若無注射器則直接倒流沖洗。 使用優碘消毒傷口。 然而,狗的下顎十分有力,嚴重的話也可能造成組織撕裂或骨折,所以若傷口見血且10分鐘內仍未止血,或傷口非常深,建議遵照上述處理方式清潔與消毒後,盡快就醫治療,避免引發嚴重感染。 若傷口如此嚴重,請初步清潔與消毒後,盡快就醫治療。 被狗咬一定要打破傷風嗎? 破傷風(Tetanus)是由破傷風桿菌所造成的傳染病;病菌入侵後,會產生毒素影響神經系統,使身體各處肌肉異常收縮,常見症狀包括腹部僵硬、肌肉痙攣,同時也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吞嚥困難或四肢僵直,嚴重時甚至死亡。 破傷風的病菌通常是經由受土壤、塵土、動物及人類糞便污染等的穿刺傷口進入,因此被狗咬傷也可能感染;然而,若傷口不深,感染機率通常很低,所以醫師通常會藉以下2點判斷是否需施打破傷風疫苗: 傷口深度:若傷口很深,屬於穿刺傷或壓碎性傷口,建議施打破傷風疫苗。 疫苗接種史:近5年已接種過破傷風疫苗,因為體內仍有抗體,不用再次接種;10歲以下兒童由於在幼兒時期已接種過疫苗,超過10歲前也不用重複接種。 若無法判斷是否需施打破傷風疫苗,建議就醫並請專業醫師檢查與判斷。 被狗咬去診所打破傷風針要多少錢? 破傷風疫苗單劑的費用為250~500元,各地部分醫院、診所皆有提供施打服務,詳細施打院所請見衛福部疾管署之「各縣市預防接種單位」頁面。 被狗咬要打狂犬病疫苗嗎? 自1958年後,台灣就再也沒有狂犬病本土病例出現,所以若被狗咬傷(包含野狗),也不用擔心會感染狂犬病。 不過,若是自被境外移入的貓、狗等寵物咬傷,或是被獾、白鼻心或錢鼠等野生動物攻擊,仍有感染狂犬病的可能,請盡速就醫施打疫苗。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戒菸

戒菸症狀有哪些?尼古丁戒斷症狀、副作用及改善方法

許多抽菸者都曾嘗試戒菸,但戒了幾天之後,就覺得全身不對勁、沒精神或心情焦躁,沒多久又重回香菸的懷抱;戒菸除了需要決心、親友支持及創造無菸環境外,更大的難關是尼古丁戒斷症候群;《Hello醫師》為您介紹什麼是尼古丁戒斷症候群,說明戒菸的症狀及改善方法。 戒菸症狀是什麼?認識尼古丁戒斷症候群 尼古丁為菸草中的主要成分,抽菸時尼古丁會被肺部黏膜吸收,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以下身體變化: 血壓上升 心跳加速 新陳代謝變快 產生興奮、愉悅及放鬆的感受 然而,在尼古丁進入人體後,經過2小時濃度就只剩下一半,上述作用也會明顯消退;此時,大腦就會再次渴望相同的欣快感,使人煩躁不安,想繼續抽菸;漸漸地,就會開始對尼古丁產生依賴性,形成菸癮。 任何長期吸菸者,突然停止抽菸或減少吸菸,減少了尼古丁的吸收量,並在24小時內出現身體不適的現象,即稱為「尼古丁戒斷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戒菸症狀。 戒菸初期症狀 在戒菸數小時後,戒菸者會陸續出現以下症狀,並在24小時內達到高峰: 易怒、沒耐性 緊張、焦慮 注意力不集中 口乾舌燥、飢餓 頭痛、頭暈 咳嗽 胸悶 腸胃不適 失眠 戒菸症狀持續多久時間?戒斷症狀在何時最明顯? 各種戒菸症狀的持續時間與出現比例表列如下: 常見戒斷症狀 持續時間 出現比例 頭暈 小於48小時 10% 注意力不集中 小於2週 60% 失眠 小於1週 25% 情緒低落 小於4週 60% 煩躁、容易發怒 小於4週 50% 坐立難安 小於4週 60% 渴求香菸 超過2週 70% 食慾增加 超過10週 70% 相比於生理症狀,心理上的不適與依賴感會持續更久;根據統計,在戒菸後3~6個月間,高達7成的人會再次抽菸;因此,除了克服戒斷症狀外,抽菸者也可尋求親友支持,或前往醫院的戒菸門診,在專業醫師的幫助下逐步戒菸。 戒菸症狀與副作用如何改善? 戒菸者可藉由下列方式緩解各種戒菸症狀所帶來的不適: 注意力不集中、疲倦 將工作、家事或活動分次完成。 規律休息、睡眠充足。 煩躁不安、易怒或情緒低落 減少茶、咖啡及巧克力的攝取量,避免躁動或失眠問題加劇。 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安定神經、讓心情愉悅,以及加強心肺功能。 轉換環境,暫時離開有壓迫感的地方。 改變想法、轉移注意力,或多回想愉快的經驗。 將全身肌肉繃緊後完全放鬆,同時重複數次深且慢的呼吸。 失眠 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 睡覺之前從事簡易的伸展運動。 咳嗽 多喝溫開水、吃熱稀飯或湯麵,以稀釋痰液。 少吃油炸、燥熱的食物,避免痰液變濃。 少吃涼寒食物,以免刺激喉嚨。 口乾舌燥、食慾增加 咀嚼無糖口香糖,或啃食胡蘿蔔、芹菜及小黃瓜等條狀食物。 食用流質或片狀型態的葡萄糖。 多喝水、果汁或牛奶,或是攝取低熱量小點心,以降低飢餓感。 不適應手上沒菸的感覺 擠壓減壓球或喝水,以轉移注意力。 隨身攜帶原子筆,除了可以把玩,還可隨手紀錄當下心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CPR心肺復甦術:步驟教學、叫叫CABD口訣、證照哪裡考

CPR的中文稱作「心肺復甦術」,是拯救失去意識、沒有心跳的患者脫離險境的重要急救方法,及時施行CPR可以讓患者生存率增加,替患者爭取更多的就醫治療時間。 究竟CPR心肺復甦術的正確步驟有那些?「叫叫CABD」的口訣代表什麼意思?CPR證照怎麼考?《Hello醫師》為您整理最新資訊,帶您一次了解這項重要的救命技術。 CPR心肺復甦術是什麼? 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復甦術,是當患者失去呼吸及心跳時,透過人工呼吸及心臟按壓來維持生命徵象,減少缺氧對身體所造成的危害。 CPR是通過體外按壓心臟的方式,維持全身血液循環,而人工呼吸則是將氧氣送達肺部。氣體在肺部交換後,含有氧氣的血液會運送到全身,從而維持大腦及各器官運作,免於不可逆的損傷。 研究指出,患者在倒下後若沒有立即施行CPR,每分鐘存活率將下降7%~10%,若能立即執行CPR,每分鐘存活率下降幅度可減少一半。 人在心跳或呼吸停止4分鐘內,肺部與血中的含氧量仍可維持身體所需,一旦缺氧超過4分鐘,腦細胞便開始死亡,當缺氧達到10分鐘,則可能進入腦死狀態。因此,在4分鐘內執行CPR心肺復甦術,為讓腦細胞避免損傷並完全恢復的關鍵,愈早執行CPR,患者預後與存活率也愈高。 CPR心肺復甦術應用時機 對於因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心律不整(Arrhythmia)而引發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的人來說,心臟停跳意味著身體的血液循環停滯,包括心臟、大腦在內,各身體器官會因無法獲得氧氣供給,而逐漸壞死。這時,施行心肺復甦術就是以按壓心臟的方式,幫助患者恢復自然呼吸與血液循環。 除此之外,以下情形均可施行CPR搶救患者的性命: 溺水 車禍 觸電 藥物或氣體中毒 異物堵塞呼吸道 或其他呼吸、心跳停止的且無重大外傷的情況 CPR心肺復甦術操作步驟解析 CPR步驟1:確認患者有無意識及呼吸 大聲叫或拍患者肩膀。如患者無意識或無呼吸時,繼續執行以下步驟。 CPR步驟2:求救 請身邊的人撥打119求救,並尋找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以下簡稱 AED),盡快取來。身邊無人協助時,請先打電話求救,再執行後續動作。 CPR步驟3:體外心臟按壓 將身體穩定呈跪姿於患者身側,微微向前傾(方便施力),雙手交疊(一隻手的手掌蓋於另一隻手背,兩手手指扣住),手掌根置於兩乳頭連線之中點,手臂打直,開始按壓。 按壓頻率:每分鐘 100~120 下。約每秒按壓1.5~2下,需維持穩定且快速的按壓。 按壓深度:5~6公分。若深度不夠深,心臟沒有確實的按壓收縮,血流則無法送出。 請確保每次按壓後,胸口有確實回彈,再進行按壓。 請勿隨意中斷按壓過程。 CPR步驟4:呼吸道暢通 沒有外傷時,使用「壓額抬下巴」方式打開患者的呼吸道。有外傷時,打開呼吸道過程,需保持頸椎維持在同一直線。 CPR步驟5:人工呼吸 以食指及拇指將患者鼻孔捏住,用自己的嘴巴蓋住患者的嘴巴,吹2口氣,每口氣1秒鐘,同時觀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感覺患者口鼻處是否有空氣流通,若氣體無法進入患者體內,須重新暢通呼吸道。 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吹完2口氣,反覆循環。若不敢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者,也可選擇只進行體外心臟按壓。 CPR步驟6:去顫 取得AED,依照說明進行操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AED與CPR的功能並不相同,AED利用電擊刺激心律不正常的心臟,使其能夠「重新開機」,即便回復正常心律,如果心臟仍然相當虛弱,仍需要靠CPR輔助心臟泵血。 一直施救到醫療救護人員到達,或當患者有反應。當患者恢復意識與呼吸心跳後,可將其採取復甦姿勢,每隔2分鐘重新確認一次。 復甦姿勢 當患者恢復呼吸與意識後,停止CPR與AED的動作,在患者沒有外傷時,將其擺放為復甦姿勢。 將患者靠近施救者的手掌放在患者頭部下方(類似抱頭姿勢)。 將患者對側腳抬起與近側腳交叉擺放。 患者另一手放在腹部上。 施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對側肩膀、一手抓住對側褲腰部。 將患者轉向施救者,轉動過程患者身體需呈一直線。 患者呈現側臥且身體穩定,將患者對側手貼地置放。 將患者對側腳向上彎曲擺放。 每隔2分鐘確認一次患者生命徵象,每30分鐘換邊。 兒童CPR施行步驟說明 以CPR的標準,1~8歲的患者屬於兒童,兒童CPR的原則與成人相似,但仍有以下不同: 只有自己一人時,請先進行5個CPR循環後,再撥打求救電話。 只以單手掌根按壓胸部。 按壓胸部應達胸廓深度的 1/3 (約為5公分),勿超過6公分。 優先使用兒童 AED 和電擊貼片,若無兒童用,再使用成人 AED。 嬰兒CPR施行步驟說明 1歲以下的嬰兒進行CPR時,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搔癢腳底確認意識狀況。 只有自己一人時,請先進行5個CPR循環後,再撥打求救電話。 以食指與中指併攏按壓胸部。 按壓位置為胸部兩乳頭連線中央之下方,按壓深度至約4公分。 如果沒有可以使用手動電擊器的醫護人員,則優先使用兒童AED和電擊貼片,最後才考慮使用成人AED。 CPR心肺復甦術口訣:叫叫CABD CPR的操作步驟繁多,為了讓民眾方便記憶,因此將上述步驟簡化為「叫叫CABD」口訣 叫:確認患者有無意識與呼吸 叫:求救 C:體外心臟按壓(Compressions) A:呼吸道暢通(Airway) B:人工呼吸(Breathing) D:去顫(Defibrillation) 除了「叫叫CABD」口訣,還有「叫叫壓電」的簡化版,「叫叫CABD」為CPR的完整流程,而「叫叫壓電」則是提供未接受過訓練的民眾所參考的內容。 叫:確認患者有無意識與呼吸 叫:求救 壓:體外心臟按壓(Compressions) 電:去顫(Defibrillation),使用AED進行電擊 若能接受完整CPR心肺復甦術訓練,並通過檢驗取得合格證照,將可大幅提升搶救成功機會與救援品質,這對患者日後復原有極大的幫助。 CPR證照哪裡考?怎麼考? 想取得CPR證照,要先接受2~4小時課程訓練,完成後接受學科及術科考試,通過認證之CPR證照有效期限為2年。 CPR訓練課程在各縣市政府衛生局、中華民國急救技能推廣協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社團法人亞太社區關懷協會等單位皆不定期開課,臺灣急救教育推廣與諮詢中心統整各縣市急救相關訓練課程資訊,民眾可上網搜尋。 執行CPR心肺復甦術者不一定要有證照,根據「醫療救護法」第14之2 條的規範,「救護人員以外之人,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予急救措施者,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而救護人員於非值勤期間,亦適用。」 雖然如此,曾接受過訓練者,遇到緊急時刻,更有能力幫助他人渡過難關。 以下相關從業人員通常須具備CPR證照: 醫、護相關人員 學校衛生、護理人員 運動教練 […]


衛生保健

立秋後天氣變冷!常見5大類疾病預防解析

立秋代表秋季的開始,但有時立秋已過,甚至到了秋分,各地仍會出現超過32℃高溫,一點也感覺不到秋意。 天氣炎熱,若夾雜秋颱的颱風雨、濕氣,再加上進出冷氣房或經常喝冷飲消暑等生活習慣,可要多加注意身體狀況了。 中醫理論認為,秋季氣候為「燥」,氣候逐漸變冷,日夜溫差大,空氣濕度下降,容易皮膚、眼、口乾,以及便祕等,也會使人心浮氣躁,要注意補充水分和保濕,避免吃辣炸烤等食物。以下介紹在立秋及天氣變冷時節常見的疾病與傳染病,以及合適的保健撇步。 立秋常見疾病1. 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簡稱DENV)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可在蚊子吸血的時候傳給人類。 許多人以為夏天是蚊子最多的時期,其實秋天因為較多颱風,雨水和氣流,反而容易帶來更多蚊子和增加繁殖機會。為預防登革熱與其他傳染病,請注意以下5點: 雨過後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佩戴防水手套及口罩,勿赤腳或穿拖鞋,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類鼻疽(Melioidosis)及破傷風(Tetanus)。 如果蓄水池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澈底煮沸後再飲用。 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 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 100 倍擦拭。 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 10 公升清水加 40 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後,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以避免感染腸道傳染病。 立秋常見疾病2. 熱傷害 即使是立秋,短期之內天氣依舊濕熱。由於老人的排汗與調節溫度能力較差,特別是慢性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需要注意熱傷害。如果沒有隨時補充水分,或是受藥物影響,使體內的熱能排不出去,長時間處在高溫的環境下,就會容易造成熱傷害。 熱傷害的徵兆包含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呼吸加速,嚴重則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甚至神智混亂、抽搐、昏迷等症狀。若有出現上述症狀,請盡快離開高溫的環境,並且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開衣物、用濕冷的毛巾覆蓋身體、以冷水噴灑全身並搧風,或者喝一些稀釋的鹽水或電解質飲料等。盡速就醫,且在途中也須持續降溫。(同場加映:夏天防中暑!5 個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國民健康署針對長輩提供貼心3要點: 保持涼爽:穿著輕便、透氣、排汗功能佳的淺色衣物,並且適度穿戴太陽眼鏡或帽子,可以避免吸熱。 補充水分:定時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建議可利用有刻度的水壺檢視每天喝水量是否充足。每人每天最好喝每公斤體重 30~40 c.c. 的水,以 60 公斤者來說,一天需要喝 1,800 c.c.的水。若要精確計算,根據 Holliday-Segar method(一種人體輸液計算方式),按照體重分階段順序來計算,第一個 10 公斤乘以 100 c.c.,第二個 10 公斤(10~20 kg)乘以 50 c.c.,最後加上體重(>20 kg)的部分乘以 20 c.c.。以體重 60 公斤為例,算式為1,000 + 500 + 800 = 2,300,也就是一天應攝取 2,300 c.c.的水分。然而食物中也含有水份,所以會減掉 400~500 c.c.,1,800 c.c. 為大多標準人體攝取所需水量,但是腎功能不佳或是其他疾病的病人則因特別考量而有所不同。 提高警覺:尤其需要多加注意老年人,可能因為行動不便或是表達不夠即時,發生熱傷害時無力求助,如果周遭沒有人發現就很可能錯過黃金搶救時間。隨時注意天氣預報,避免在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間外出,外出時建議走在陰涼處並做好防曬。 (同場加映:衣物也能防曬!認識紫外線防護係數 UPF) 立秋常見疾病3. 腸胃疾病 夏秋之際,胃不好的人要盡量吃清淡、新鮮的食物,並且定時定量,不吃生冷和重口味的食物,不抽菸、不喝酒。另外也要小心腸胃炎,造成細菌性腸胃炎的病菌喜歡暖濕的環境。 疾管署表示,腸胃炎除了腹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症狀,而症狀通常會持續一到十天。依患者的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之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不同,均會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同場加映:夏天常見 […]


衛生保健

開放式辦公室的優劣?氣氛活潑但易傳染病菌

對辦公室上班族而言,擁有好的工作環境非常重要,它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間接也保障人身心的健康;相反的,一個空間品質差的工作環境亦徒增焦慮氛圍,容易讓員工因壓力而分心,工作表現當然就會降低。本文舉出工作空間對員工健康的影響,特指開放式設計辦公室(Open plan office)的好處和壞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同場加映:無法久待大樓辦公室?你可能中了病態建築症候群) 開放式辦公讓員工活躍 一般來說,上班族的工作空間可分成三種空間模式:私人辦公室、高牆隔間辦公區(也叫蜂窩辦公)以及開放式辦公區。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醫學院暨地方、幸福感與績效系所的研究,比起高牆隔間辦公區,開放式辦公區的員工擁有較低的壓力,而且他們也會比其他兩種辦公空間的員工來得更活躍。 由於開放式辦公區採低間隔板或無間隔板,來分配工作空間,所以若員工需要講電話,或開會討論時,可能就得移動到別處,以免造成鄰近同事的干擾。如此一來,就能讓員工有活動身體的機會,避免一整天都坐著不動的健康問題。 (同場加映:辦公久坐身體卡~7種小物運動舒展) 病菌傳播也相當開放 不過,開放式設計辦公也不盡然全是優點,因為同事之間的辦公空間少有阻隔,可能會提高病菌傳播的風險,根據丹麥國家工作環境研究中心(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the Working Environment,簡稱 NRCWE)的研究,開放式辦公空間通常會多於六人,比起蜂窩辦公,開放辦公空間的員工的病假機率高達 62% ,當然,人數多寡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雖然蜂窩辦公限制了同事之間的工作相處機會,但因為大家各自有專屬自己的個人空間,所以身體和病菌散播的風險也會降低。要注意的細菌傳播途徑包括近距離對話、電腦和手機螢幕、個人資料及文件夾、個人用品和包包、辦公桌、辦公電話、門把、影印機、電梯按鈕、辦公室的冰箱及共用櫥櫃。 總而言之,不管你所處在的辦公空間是哪一種,都要確保身心是健康的,建議不要長時間坐在位子上,多點走動活動身體。同時,要注意個人衛生與環境整潔,尤其針對共用的設施和物件更要提高警惕,免得把細菌都帶到自己身上來。 (同場加映:1分鐘一定鬆!辦公室裡的伸展操)


衛生保健

止汗劑推薦哪一種?有副作用?體香膏差異?挑選5大重點

流汗是為了排除體熱、調節體溫,雖然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人難免還是會因為異味,或濕透的腋下和背部而感到困擾。 究竟為什麼會有汗臭味?止汗劑要如何挑選?使用上有哪些注意事項?《Hello醫師》一次為您說明清楚。 汗臭味、狐臭原因? 人體的汗腺分兩種,一種是小汗腺,分布在手掌、腳底、面部,排出無色、無謂的汗液,屬於弱酸性液體;另一種是大汗腺,分佈在腋下、陰部、乳頭等周圍,會分泌黏稠乳黃色的液體,這樣的液體蛋白質含量很高,當被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就會產生異味,所以並不是汗本身有臭味,而是細菌分解蛋白質所產生的酸味。 止汗劑、體香膏、止汗噴霧的差異? 其實市面上標榜具有止汗功效的產品,含有的成分都大同小異,只是劑型與使用方式不同。止汗劑是透過鋁鹽(Aluminium salts)造成汗腺暫時堵塞,達到抑制出汗的效果,通常停用後就會恢復原來的出汗狀況。 常見的止汗劑類型包含: 滾珠液 固狀劑 噴霧劑 粉末狀 乳霜劑 目前食藥署共核准5種止汗制臭劑成分,以下是各類合理的劑量: 氯化羥鋁(Aluminum Chlorohydrate):用在止汗制臭,限量 25% 。 鋁鋯複合鹽類(Aluminum Zirconium salts):用在止汗制臭,限量 20% 。 氯化鋁(Aluminum Chloride):用在止汗制臭,限量 15% 。 倍半氯化羥鋁(Aluminum sesquichlorohydrate)及其衍生物:用在止汗制臭,限量 25% 。 矽酸鋁鋅銀銨(Ammonium Silver Zinc Aluminum Silicate):用在抗菌、制臭,限量 5~10%。 止汗制臭劑只能緩解出汗狀況,如果是多汗症的患者,應尋求專業醫師幫助;此外,使用止汗制臭劑後,如造成肌膚刺痛應馬上停止使用,並立即就醫診治。 止汗劑5大挑選及使用重點 許多人都認為止汗劑要一直補擦才有用,但過度塗抹是會刺激皮膚的,在肌膚容易出汗的情況下補擦也沒什麼用。平時在購買與使用止汗劑時,可以遵循以下5點: 認字號:購買時,看清楚產品外包裝是否有衛生福利部核准的含藥化粧品許可證字號,例如衛部(署)粧製字第○○○○○○號、衛部(署)粧輸字第○○○○○○號及衛部(署)粧陸輸字第○○○○○○號。 避開傷口:使用前要檢查肌膚狀況,如果除毛、刮毛後,或是肌膚有傷口、發炎等情形,就先不要使用。 乾爽時用:使用止汗制臭劑的最佳時機,是睡前或者是在肌膚乾燥時,要避免在大量流汗、運動散熱後,或是刮毛除毛後立刻使用。 限局部:使用時不可以全身塗抹,應該要塗抹局部就好,用於腋下等容易出汗的部位。 不過度使用:止汗爽身產品與常見的保濕化粧品、防曬劑不同,應視情況適量使用,以避免肌膚刺激。 另外,如果是使用噴霧劑的止汗制臭劑,要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吸入或噴灑到臉部及口腔等部位,使用後但還沒完全乾燥時,千萬不要靠近火源,以避免皮膚灼傷。 止汗劑有副作用嗎?會導致癌症? 除了正確挑選、使用止汗劑,有些關於止汗劑的迷思還是要特別注意: 網路上流傳可以擦生薑等中藥材,消除腋下臭味,但磨擦和外物刺激,恐怕只會增加肌膚受傷的機率,真正可以避免腋下臭味的方法,就是保持腋下肌膚乾燥,長時間異味仍然不散的話,建議就醫治療。 有些網路謠傳認為止汗除臭劑含有矽靈,用多會致癌,然而,根據美國化妝品協會的報告表示,矽靈因其分子大,並不會透過肌膚被吸收。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簡稱 NCI)與美國食藥署也沒有實證顯示止汗制臭劑與乳癌之間的關聯。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衛生保健

為什麼流汗很臭?體味原因解說,7招改善體味!

台灣夏天潮濕悶熱,無論是在捷運、公車、辦公室或教室,有時都可以聞到自己或別人所傳來的體味;究竟為什麼會有體味?體味很重的原因為何?《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說! 為什麼流汗很臭?體味的形成原因 每個人會因為飲食習慣、性別、身體健康狀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體味;雖然我們常說流汗會產生「狐臭」,但其實,汗水本身並沒有味道。 人體汗腺分2種,一種是外分泌腺(又稱小汗腺),分佈於全身;另一種是頂漿腺(又稱大汗腺),主要分佈在腋下、陰部、乳頭等周圍,和體溫調節無關,分泌的汗水較濃稠油膩,含蛋白質容易被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產生所謂的「狐臭」。 另外,平常我們穿著鞋襪,如果流腳汗造成鞋子內潮濕,就會滋生細菌,細菌發酵後,就會散發出難聞氣味。 造成體味很重的潛藏疾病 然而,並不是只有流汗,某些疾病也有可能造成體味,例如: 多汗症(Hyperhidrosis):多汗症指的是小汗腺的汗液過多,可分為局部性、區域性或全身性。小汗腺遍布全身,而掌蹠額部、腋部分布最多,有些部位的汗水因含有脂質與蛋白質,在被皮膚表面細菌分解之後,會產生特殊的體味。 三甲基胺尿症(Trimethylaminuria):舊稱臭魚症,是一種罕見的基因遺傳疾病。三甲胺(Trimethylamine,簡稱 TMA)是一種胺類,帶有腐臭魚類的味道,常存在於蛋黃、豆類和鹹水魚中;而三甲基胺尿症患者,指的是患者先天無法代謝三甲胺,導致呼吸、尿液、汗液和腺體的分泌物都會散發出三甲胺的味道。 糖尿病(Diabetes):血液中含有過多的葡萄糖也會產生體味,而這也可以說是糖尿病的前兆之一,其他舉凡上廁所的頻率變高、特別容易口渴、容易餓、容易疲勞、視線模糊,或是傷口復原速度慢,也都是糖尿病的前兆。 腎臟疾病:腎臟如果無法正常運作,無法清除血液中的廢物,可能會產生體味,如果還有其他症狀,如容易疲累、無法專心、睡不好、皮膚乾癢、頻尿且有泡泡,或是腳腫等現象,就有可能是腎臟疾病的前兆。 身體有酸味怎麼辦?7招改善體味! 流汗是為了排除體熱、調節體溫,為了避免體味太重而影響生活,以下提供7個減少體味的方法: 溫水洗澡:天氣熱的時候,有些人可能一天會洗好幾次澡,不論是擦澡、淋浴沖澡,都是消除味道的好方法,而用溫熱水則可以殺死皮膚表層孳生的某些細菌。 衣服材質:選擇天然纖維製成的衣服,例如棉、麻、絲、毛等製品,這類的衣服幫助排汗,就比較不會滋生細菌。 勤更換衣物:夏天時的衣褲、貼身衣物等,容易被汗水浸溼,如果穿一整天,很容易滋生細菌,細菌分解蛋白質,就會產生異味。 避免特定飲食:咖哩、大蒜或是其他辛辣的食物,都會造成體味,而酒精、咖啡因也要盡量避免。另外,也有些科學家認為,紅肉吃多了也會有體味。 刮腋毛:並不是為了美觀,腋窩如果毛髮過多,就容易滋生細菌,刮腋毛可以減少細菌附著,平時也要保持腋下清爽乾淨。 使用抗菌沐浴乳或肥皂:市面上有些肥皂或沐浴乳有標示抗菌,可以購買使用,特別是有多汗症的人,減少身上的細菌量,可以避免味道太重。 止汗劑或除臭劑:如果多汗的狀況較輕微,除了經常更換衣物之外,也可以使用止汗劑或除臭劑。


衛生保健

5招改善夏日疲勞症候群,不怕天氣太熱頭暈、身體發熱疲倦

悶熱的夏天,總是讓人昏昏欲睡、渾身無力,有些人還會因此而失去胃口、變得煩躁,也有人會出現便祕、拉肚子或頭暈等症狀;日本有一詞「夏バテ」(Natsubate),專門統稱這些夏日症狀的詞,意即「因為太熱而精疲力盡」。本文將帶您了解夏日疲勞症候群的原因、症狀,以及如何改善夏日疲勞症候群。 為什麼天氣熱會頭暈、疲倦?夏日疲勞症候群的原因與症狀 心理上來說,「熱」本身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身體為適應變熱的天氣,要花許多力氣調節體溫,平衡與外部環境溫差,此時,血管會擴張,好讓血液流到靠近皮膚表面的地方,以冷卻過熱的皮膚。 除了血管擴張,人體也會排汗,當汗水蒸發時會帶走熱氣,您的心跳和基礎代謝率都會增加,進而讓人覺得累或嗜睡。 除此之外,您可能還會有下列症狀: 水喝太少、流太多汗都會導致脫水,使體內電解質失衡,造成身體疲憊。 因為皮膚是身體調節溫度的重要部位,所以如果紫外線直射皮膚,或引發曬傷,都容易讓身體脫水。 脫水會導致便祕和脹氣。 天氣太熱會讓人沒有胃口,也會讓體內血糖降低。 天氣變熱反而利於某些細菌快速孳生,讓人易受消化不良之苦,特別是喜歡吃路邊攤的人,油膩的食物容易導致腸胃不適,若又不常喝水,身體也會較容易疲憊。 昏昏欲睡可能是褪黑激素不足所致 我們知道,流汗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不過執行這項機能相當耗費體力,如果您不停流汗的,同時仍不斷受太陽照射,過度陽光曝曬便會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種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荷爾蒙,其中一個功用就是調節心情,褪黑激素太少可能會讓人心情低落。 汗流浹背和壞心情無疑是夏日疲勞症的典型症狀,因此頂著夏日豔陽出門時,最好撐傘或擦防曬乳,避免褪黑激素分泌不足。 另外,褪黑激素有催眠作用,所以,在夏天日照充分的情況下,也容易讓人因為缺乏褪黑激素而睡不著或睡不好,建議睡覺前關燈、避免睡前看電視、滑手機,可以讓大腦提前接收「要睡覺了」的訊息。 (同場加映:關燈睡覺最好!開燈睡覺會產生這4問題) 5方法改善夏日疲勞症候群 想要減少夏日疲勞的症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一天至少喝三到四公升的水,避免日正中午的時候外出,也記得做好防曬;以下提供減輕夏日疲勞的五個方法: 多吃新鮮水果,特別是含水量高的水果,如西瓜;如果想喝冰涼飲品,也盡量選擇現榨果汁。 避免油炸食物。 減少咖啡因攝取。 不要喝酒,因為酒精利尿,容易造成脫水。 吃一些鹹的小點心,例如洋芋片。 (同場加映:怕熱原因這樣改善!5招保持涼爽體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