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習慣

健康習慣的養成有助於我們不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不過萬事起頭難,先從戒除不良習慣開始吧!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和 戒菸 、 急救 、 衛生保健 有關的知識,把這些小撇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一定能幫助你改善生活,避免疾病的侵擾!

基礎知識

健康習慣

大人只有發燒沒有其他症狀?不明熱4大原因、診斷及治療方法

34歲的陳先生這半年以來,經常突然發燒,而且每次都沒有其他症狀;他看了很多位醫師、做過很多檢查,都找不到原因。 現在只要一發燒,他就吃普拿疼;退燒藥沒用,就再到醫院打退燒針;如此反反覆覆,令他非常煩惱。 為什麼會突然發燒?一直反覆發燒怎麼辦?不明原因發燒該看哪科?《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大人只有發燒沒有其他症狀?認識「不明熱」 發燒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之一,多數發燒都能找出病因,但若經過詳細檢查,仍無法找出原因,即稱之為「不明熱(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意即不明原因發燒出熱。 不明熱的診斷標準 只要病患符合其中一項條件,就視為患有不明熱: 發燒持續超過3週以上,且體溫多次超過38.3度 曾到過門診檢查3次,仍無法找出病因 住院1週進行詳細檢查,例如抽血、超音波等,仍無法找出病因 不明熱在臨床上並不少見,而且在未找出病因前,病患只能針對症狀治療;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指出,約20~30%的不明熱患者,最後仍找不到病因。 https://wp.helloyishi.com.tw/health/general-health-knowledge/facts-about-body-temperature/ 大人突然發燒沒症狀,可能原因有這些! 根據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的資料顯示,不明熱的可能原因分為以下4種: 感染疾病:最常見的原因,佔不明熱病例的20%,舉凡結核病、愛滋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心內膜炎、腹內感染、以及骨髓炎等各種感染疾病皆可能引起發燒。 結締組織疾病:第二常見的原因,佔不明熱病例的20%,是年輕患者有不明熱的主因,可能罹患疾病包括血管炎、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腫瘤疾病:許多惡性腫瘤(癌症)皆會引起發燒,佔不明熱病例的10%。 其他原因:佔不明熱病例的5%;例如藥物引起的發燒、內分泌疾病(甲狀腺或腎上腺問題)或血液疾病(血管栓塞、白血病)。 不明熱診斷7方法,找出反覆發燒原因 針對不明熱的病患,醫師可能會在門診或病患住院期間,透過下列方法進行詳細檢查、評估: 觀察體溫變化:確定病患是否發燒、發燒原因是否與環境相關,並評估發燒型態屬於間歇性或周期性。 詳細詢問病史:例如病患種族、家族病史、國內外旅遊史、是否曾經住院或接受手術治療、身體有無植入物、是否飼養或接觸動物、是否接觸過發燒病人,以及病人所從事的職業、生活、飲食與服藥習慣等。 理學檢查:全身性的身體檢查,檢查重點包括:有無皮疹、淋巴腫大、蟲咬痕跡、注射針孔、黃疸、肝脾腫大、心雜音、關節痛、口腔潰爛及肛門等。 實驗室檢驗:包括血液、生化常規檢驗、內分泌或自體免疫抽血檢查、尿液常規檢驗、鏡檢微生物培養及其他體液檢驗等。 非侵襲性檢查:例如X光、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靜脈腎盂攝影等。 侵襲性檢查:若一般常規檢查無法獲得結論,便可能需要採取侵襲性檢查,例如胃鏡、大腸鏡、脊椎穿刺、骨髓穿刺、組織切片(皮膚、淋巴結)或剖腹探查等。 專科會診:針對病人不同的症狀,安排各次專科的會診,包括感染科、血液腫瘤科、風濕免疫科、一般外科、婦產科或耳鼻喉科等。 不明原因發燒看哪科? 一般而言,感冒所引起的發燒,約1~2天就會退燒,若發燒持續2~3天以上,或是反反覆覆退了又燒,建議到醫院感染科求診;若醫院沒有感染科,則可改看一般內科或免疫風濕科;若體重減輕,且有癌症家族史,則可選擇腫瘤科。 一直反覆發燒怎麼辦?不明熱的治療方法 不明熱的治療分成以下3個階段: 症狀治療:在尚未查明病因之前,醫師會先針對發燒治療,但治療方式會隨著病患體溫、療程而有所不同;若病患體溫低於40度,醫師可能會先藉由冰枕、溫水拭浴等方法退燒,避免藥物影響診斷與檢查;若體溫高於40~41度,再視狀況使用退燒藥。 病因治療:查明病因屬於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若確定為感染性,則依病因給予積極的藥物治療,例如抗生素或抗結核菌藥物;若為非感染性,則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試驗治療:若暫時無法查明病因,在不影響檢查的狀況下,醫師可能會針對疑似的疾病進行試驗治療,觀察病患的反應與治療狀況。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探索更多健康習慣類別

看更多 健康習慣 相關文章

衛生保健

浴室、廁所排水管有臭味?3大原因、解決方法一次懂

當家裡飄來一股難聞的排水管臭味時,多數人都會先去廁所檢查看看,但其實臭味不一定是從浴室飄出來的,廚房和洗衣間也可能是「犯人」之一。 排水管臭味若置之不理,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大量甲烷(Methane)滲入室內也會造成頭暈、暈眩及失去意識,甚至窒息。以下列排水管有臭味的3個可能原因,幫助您找出問題,改善生活品質與健康。 排水管有臭味,3大原因一次看! 1. 馬桶排水管破裂,傳出臭味 如果排水管臭味是從馬桶傳來,在簡單的清潔和沖水之後,若味道仍未消失,就可能就是馬桶排水管的問題,常見的原因像是排水管破裂、安裝不佳或排水封口出現裂痕。 在正常情況下,廁所排水管會直接將臭味排出室外,不會滯留在浴室。同樣的狀況也有機會發生在洗衣機的排水管,建議找專業水電工修理,即可改善臭味。 有時候,臭味也不一定來自汙水,也許是馬桶底部或排水管破裂的縫隙讓細菌積聚,進而引發臭味,只要換個新的蠟帶,或將破口填補好即可。 2. 浴室、廁所P管積垢,傳出排水管臭味 除了馬桶之外,臭味從浴室排水孔飄出來的狀況也相當常見,由於我們每天都會使用洗髮精和沐浴乳,而且一個家庭往往不會只用一款品牌,這些化學成分混雜人的皮屑和脫落的頭髮,一同流入排水管後,可能會卡在P管(P-trap)中的存水彎,造成生物膜(Biofilm)的蓄積。 長期下來,細菌和人體分解出來的碎屑將產生化學反應,並散發一種臭味,隨時間慢慢擴散到整間浴室。不止如此,細菌還會分泌黏液,使其固定在水管中,這時,單用水沖是無法除去味道的,正確的做法是融合醋、蘇打粉,及熱水沖洗。 另要注意,不常使用的浴室也可能產生汙水味,這是因為P管內的存水灣需要定時有水來填滿空間,以防止臭味滲入室內。如果存水彎裡呈乾涸狀態,汙水臭就能輕易飄進室內。不必擔心,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讓水開著流數分鐘即可,等P管的水位回升了,臭味應該就會消失。 遇到灌水也無效的話,可嘗試將浴室內所有的排水孔都沖水看看,若還有臭味,或許是P管因老舊而出現了裂口,請找水電工前來查看。 3. 熱水器孳生細菌 有時候,浴室的洗手台會有像硫(Sulfur)的味道,它可能涉及不同的原因,比方說,水龍頭開關下方溢水孔堆積了灰塵、汙垢和黴菌,但只要使用漂白水刷洗乾淨,味道就會消失。 假如是在打開水龍頭後才聞到硫味,可能是熱水器裡滋長了細菌,或是水中有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的成分。 細菌之所以會滋長,因為其溫度適合它生存,像是長期沒在使用或處於低溫狀態的熱水器。雖然它並不會造成身體的危害,但卻會散發一種難聞的、類似雞蛋腐爛的味道,干擾人洗澡的美好時光。想除去臭味,則得開啟熱水器,並把溫度調到至少60°C以上,24小時後味道自然就會消失。倘若不是熱水器溫度的問題,那可能是其水源有高密度的硫化氫,請聯絡自來水公司進行檢測。


衛生保健

胖子更怕熱、容易流汗?怕熱體質9大原因解說

「怎麼還沒夏天就這麼熱?」、「明明這麼熱朋友卻在穿外套?」 怕熱的人,可能都曾有上述這些想法,因為每個人對冷和熱的忍受程度不同。在台灣,如果氣溫高於28度,而且還出大太陽,一般人都會覺得熱,但是如果在冷氣房,或是在舒適的氣溫下,還是覺得熱,除了可能有潛在疾病之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作祟。以下為您整理9種常見怕熱的原因。 1. 胖子真的比較怕熱?  體重過重真的會比較怕熱嗎? 研究顯示肥胖跟體溫有相當密切關聯,特別是男性和更年期後女性。不同研究也同樣指出,肥胖者的核心體溫(Body Core Temperature)較低,因此在同樣氣溫下,肥胖者感覺更熱就相當合理。 另外一個潛在原因是,體重愈重的人,基礎代謝率(BMR)愈高,體溫也較高。而皮膚是散熱的主要器官,肥胖的人相對於正常體重者,皮膚占總體重的比例較少,所以散熱的能力相對較差。(計算BMR / TDEE請參考: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2. 藥物副作用 部分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讓身體產生多餘的熱能並多汗,例如:含有鋅元素的藥物或營養補充品、某些抗憂鬱劑、荷爾蒙藥物、抗生素、止痛藥、心臟病或高血壓藥。 3. 咖啡因或酒精 喝熱湯、吃熱食身體會變熱很合理,不過一杯冰咖啡呢?凡含咖啡因、酒精等成分的飲品,都會提高身體代謝率與心率,進而使體溫升高、排汗變多,而辛辣食物則因為含有辣椒素,會讓體溫升高、排汗增加。 4. 咖啡喝太多 為了提升工作的效率,早上來杯提神的咖啡是少不了的,不過您知道咖啡也會造成體溫升高嗎? 咖啡因屬於興奮劑,會使血壓和心率上升,讓人感覺更熱。衛福部表示:「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 300 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因此建議咖啡勿攝取過量,否則除了感覺更熱以外,還有可能有焦慮等副作用。 5. 身體還在適應氣溫變化 對一般健康的成人來說,要適應一個新環境的溫度,大約要花兩週的時間,如果年紀較大或健康狀況不佳者,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適應期過後,感覺就不會像當初這麼熱,即便身體有在活動,體溫和體內水分保持恆定的能力,也會比一開始好。如果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建議溫度不要低於室外超過5°C,這樣能更能適應室外的氣溫。 6. 發燒體溫飆高 保持人體正常運作的最佳溫度約是攝氏37度,體溫過高很有可能就有發燒的情形,感覺熱和流汗更是發燒常經歷的過程,不過發燒是身體對抗病菌和疾病的一種自然的機制,如果持續感覺身體不適,或有高燒超過39.5°C,建議尋求醫師協助。(同場加映:老是覺得熱?7個潛在疾病告訴你) 7. 運動產生熱能 體內的運作會消耗熱量、產生熱能,運動則會產生更多熱能,為了降溫,體內會將溫度較高的血液,送往皮膚表層,並透過排汗來降體溫。 8. 天氣太濕熱 在台灣濕熱的環境,尤其是梅雨季,不僅氣溫高、還一直下雨,而空氣中的濕度愈高時,皮膚上的汗水就愈難蒸發,導致散熱不易,讓人感覺更熱,也因此我們常聽到的「體感溫度」。(同場加映:梅雨下不停…高溫濕熱有害健康3招對付) 9. 年紀大心臟無力 氣溫或體溫過高時,身體需要透過輸送更多血液到體表,來幫助散熱,但是隨著年紀愈大,心臟不再像以往這麼有力,再加上血管也不如年輕時健康,血液的運送就容易受阻,對溫度變化的調適速度,不如年輕時快,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熱,特別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推薦閱讀:更年期女性更怕熱?荷爾蒙熱潮紅作祟) 感覺熱而開始流汗,其實是身體調節體溫的機制,用來排出體內過多的熱能;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熱的承受度或排汗能力不盡相同,有些人慢跑數公里仍舊臉不紅氣不喘,有些人走幾步路就渾身是汗,所以還是得依個人的感覺為主,如果熱到不舒服就應盡快到陰涼處補充水分,避免中暑或脫水的情形,如果狀況遲未改善,建議就醫檢查。


衛生保健

熱浪來襲擋不住?7種疾病恐讓人怕熱

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天氣變得愈來愈熱,不過有時候明明氣溫不高,卻還是覺得熱得受不了是怎麼一回事?其實許多原因都可能造成這種情況,但如果隨時都覺得熱、或一直有排汗過多的情形,很可能就得檢視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您經常感覺異常炎熱,卻遲遲找不到原因,建議去醫院檢查看看自己是否有其他病症,以下為您簡單介紹感覺熱的原因、處理方式,以及7種和怕熱有關的潛在疾病。 怕熱不一定有問題 散熱是人體機制 許多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怕熱、體感異常熱或排汗變多的現象,像是荷爾蒙改變、藥物和健康問題等都是可能因素,不過我們都知道,如果突然進入較熱的環境,或是正在運動,感覺到熱是十分正常的反應,而為了防止體溫無限升高,我們的身體也會利用排汗散熱,所以在多數狀況下不用過於擔心。但某些人特別怕熱的原因,可能跟以下7種疾病有所關聯。 1. 壓力太大或焦慮症 突然感覺異常的熱或多汗,可能是人體正處於焦慮或大量壓力下的症狀。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在排汗和調節體溫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情緒壓力下的反應也與交感神經有關,舉例來說,在感到焦慮和壓力的情況下,心跳和呼吸會加速,而體溫和排汗也會同時升高或變多。交感神經引起這些反應,是為了讓幫助人們應付緊急狀況,若是遇到被歹徒威脅、被熊追等生命存亡關頭,交感神經所引起的反應會更加劇烈。 2. 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是呈蝴蝶狀的腺體,位於脖子的兩側,負責身體主要的代謝功能,當甲狀腺過度活躍,分泌過多甲狀腺素(Thyroxine),就會出現甲狀腺亢進(Hyperthyroidism)。體溫上升、怕熱只是其中2個因代謝提升而產生的症狀,其他症狀還有心悸(Heart palpitations)、胃口增加、焦慮、緊張、疲累與失眠等,對人體的外表影響可能包含「大脖子」、頭髮變細、掉髮或眼球突出。 3. 纖維肌痛症 根據藥師公會全聯會的資料,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 syndrome,FM、FMS),俗稱公主病),多發生於女性,且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遞增。主要症狀包含慢性疼痛、疲倦及失眠,病人會對壓力、溫度改變十分敏感,所以也可能會容易怕熱,不過纖維肌痛症的發病原因不明,一般認為可能與神經傳導物質濃度上升有關。 4. 無汗症 如果在覺得很熱時,卻總是不太流汗甚至完全無汗,那就有患少汗症(Hypohidrosis)或無汗症Anhidrosis)的可能。缺少汗液的幫助,身體會難以調節體溫,除了身體體溫容易過高外,對熱的感受也可能更敏感。無汗症的其他症狀還有缺乏調節體溫能力、肌肉抽筋、暈眩以及熱潮紅,詳細病理機制和說明可以參考台灣家庭醫學院,若懷疑自己有少汗或無汗症,建議可以尋求醫師診斷。 5. 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狀況普遍不佳,多無法正常擴張,若再加上高齡所造成的排汗能力減弱,調節體溫就變得更困難。另外,心血管功能減弱除了會引發輸血受阻,還可能導致心臟病。 6.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 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的病人,對溫度特別的敏感,即使是輕微的體溫上升,都有可能讓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惡化。 7. 糖尿病(Diabetes) 糖尿病患對於溫度相當敏感,通常也是怕熱一族。如果患者血糖又沒控制好,產生神經或血管受損等併發症,則會讓情況更加嚴重,再加上糖尿病患容易缺乏水分,導致血糖濃度升高、使得高溫對糖尿病患者的威脅更大。根據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若曝露在高溫環境下,糖尿病患脫水、住院、甚至死亡的比例都較一般人高出許多。


衛生保健

熱蠟除毛、冷蠟除毛的差異、優缺點、後遺症一次懂

熱蠟除毛 熱蠟除毛分成兩種:軟蠟和硬蠟,兩種操作方式一樣。 熱蠟除毛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事先將蠟融化,然後把熱蠟塗上皮膚,接著用除毛布覆蓋(若使用軟蠟),待蠟冷卻之後,將除毛布或是用手捲起蠟(若使用硬蠟),往毛流生長的反方向拉,就可以很輕易清除黏在蠟上的毛髮了。 熱蠟除毛的優點 熱氣可使毛孔張開和軟化毛囊到一定的程度,使毛更容易被拔除 黏毛效果好,可以一次除完全部的毛 可用來除短毛(1毫米的長度) 熱蠟除毛的缺點  容易造成皮膚燒傷  難以處理,如果蠟過乾了會不好去除  準備耗時  必須使用正確的方法 冷蠟除毛 冷蠟通常已置於除毛貼布上,買了就可以使用,只要握在手裡暖一下讓貼布比較好黏就可以用了。冷蠟貼布應該順著毛生長的方向貼上,接著再往反方向撕起即可。 冷蠟除毛的優點  簡單易用  經濟實惠  不造成凌亂  皮膚比較不痛  準備時間短 冷蠟除毛的缺點  不易黏毛  一個區塊可能需要重複幾次除毛,因此可能會刺激皮膚  可能導致毛向肌膚內生長 熱蠟除毛、冷蠟除毛,哪一種比較好? 不同的部位、膚質,以及不同的環境條件會需要不一樣的除毛方式。 熱蠟比較適合能夠長時間準備和毛髮比較粗的人;皮膚比較敏感的人也較適合熱蠟。另一方面來說,若沒有時間準備和清理熱蠟除毛後造成的混亂,冷蠟也許比較適合您;而它帶來的疼痛感較不大,也適合毛髮比較細的人,所以也應該列入您的考慮之中。


衛生保健

比基尼線除毛方法詳解!腋下、腿毛除毛步驟、技巧一起看

許多女性基於美觀、乾淨或健康等理由,會定期除毛,但您是否知道除毛要準備哪些用具,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除毛技巧呢?以下提供各位愛美女性,4個關於除毛的小方法及步驟,讓您的皮膚白淨光溜,穿比基尼大方性感。 比基尼線除毛之前,你該這樣做! 除毛前先舒緩皮膚 除毛前先軟化舒緩皮膚,是為了避免刮傷。使用除毛凝膠前,先塗抹椰子油、橄欖油等天然植物油在要除毛的部位,可以讓除毛刀滑過皮膚時更和緩流暢。如果您的時間充足,除毛前先去角質,去除那些會卡住除毛刀的皮膚老廢角質會更好,也能避免直接刺激表面皮膚。 除毛刀需常更換 已鈍化、不夠銳利的除毛刀容易導致割傷,舊的除毛刀也不夠衛生,一支除毛刀在使用3~5次後就應該更換。 先順毛刮,再逆毛刮 您可能聽過「用腦子來除毛!」這句話,在去除老廢角質並軟化皮膚角質後,我們應該先順著毛流刮,然後再逆毛刮,也就是先往下再往上。同一部位需要來回刮個兩次,才能確實把毛髮刮乾淨。 用修眉的小剃刀慢慢來 有些部位的角度比較尷尬,例如膝蓋,用修眉的小剃刀慢慢來以免造成皮膚受傷。 私密處比基尼線怎麼除毛? 先將欲除毛部位做好保濕,然後塗上厚厚的一層除毛凝膠,由於比基尼線的除毛通常比其他部位困難,除毛時必須更謹慎小心。 除毛動作要輕柔,比基尼線部位的肌膚都很細緻脆弱。 從大腿內側到鼠蹊部,由外到內、以水平方向來刮除毛髮,或使用較溫和不刺激皮膚的小剃刀。 比基尼線建議用蜜蠟處理,會比用除毛刀好。 腋下除毛這樣做才乾淨 先在腋下塗抹保濕產品,再塗上除毛凝膠。 除毛時請舉起您的手臂。 小心地從下往上刮,再由上往下逆向刮除毛髮。 使用除毛刀時,勿過度施力,以免刺激皮膚。 除毛結束後,將除毛凝膠沖洗乾淨。(延伸閱讀:雷射除毛、蜜蠟除毛哪個好?除腋毛必知5方法報你知) 塗上乳液做好皮膚保養。 如何刮除腿毛? 先使用除毛凝膠或天然油脂,來潤澤您的肌膚,以避免剃刀刮傷腿部。 處理膝蓋部位的毛髮時,請先彎曲您的膝蓋,因為平滑無皺褶的肌膚,除毛比較容易。 避開有傷口的地方。 小心地先順毛刮,再逆毛刮。 除毛結束後,再將腿部的除毛凝膠沖洗乾淨。


急救

遇到野狗怎麼辦?6招避免被狗追、被狗咬!

台灣是寵物的天堂,其中又以飼養狗佔多數,飼主除了要照顧毛小孩的健康起居外,也要確保狗不會咬傷他人;面臨狗的攻擊時,要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傷呢?《Hello醫師》為您說明狗的行為及安全遠離野狗的方法。 狗叫是為了保護地盤 您可能看過或碰過這樣的情境,當您經過一隻狗的身邊,或飼養狗的住家,狗馬上就對您狂吠,這是因為牠試圖警告您不要侵犯牠的地盤。 沒錯,狗會用叫囂來趕走可能對牠構成的威脅。而當人愈走遠後,就不會再聽到狗的吠聲了,這是因為牠們覺得自己已經獲得「勝利」了,這種興奮感無形中成為狗的慣有行為。 所以,每當有人經過狗身邊時,牠們會覺得自己有責任用吠聲驅趕外來的威脅。漸漸地,有些狗變得更大膽並帶有攻擊性地追趕人,最後甚至咬人,但這並不意味著牠們真的想攻擊人。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y-habits/first-aid/what-to-do-for-dog-bite/ 狗5大害怕特徵、8大攻擊前兆 多數狗不會主動攻擊,只會發出吠叫聲,且當牠們受到刺激或感覺有攻擊性的威脅時,會顯得害怕,這時可觀察狗的行為與身體特徵,包括: 頸背部毛豎起 耳朵往後縮 尾巴僵硬 鯨魚眼(Whale eye,指可看得到眼睛鞏膜) 想要遠離威脅 另外,有些狗在攻擊人時不會出現害怕的反應,而是透露堅定、想打架的眼神。根據美國愛護動物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簡稱ASPCA)的資料指出,此狀態下的狗會出現以下特徵: 把頭抬高,使自己顯得較高大 耳朵向前豎起 尾巴僵硬或搖擺 頸背部毛豎起 皺起鼻唇並露齒 發出低沉具威脅的聲音 眼睛緊盯對方 前腳站穩準備隨時出擊 被狗追怎麼辦?6安全原則應對狗的攻擊 不管面對哪一種狗,請觀察牠的肢體語言,判斷牠友善與否,千萬別嘗試用言語勸說或直接伸手撫摸牠,最好的方法是遠離野狗,並打電話請當地的消防局或動物保護處來處理。此外,想碰觸別人養的狗時,請先徵詢主人的同意,以保安全。 若不巧遇到狗攻擊,請記住以下6個原則: 首先要保持冷靜: 當狗準備對您攻擊時,請馬上停止所有動作,切勿拔腿就跑,眼睛也要避免直視牠,並將身體轉向旁邊,雙手則可以交叉於胸口以避免晃動。等待幾分鐘後,狗狗就會自討沒趣地離開了。 不要喊叫或嘗試溝通: 完全無視才是上策,千萬別跟狗狗對眼看或嘗試溝通,不理牠才能幫助您脫離困境。如果牠還是纏著不走,可以用堅定地語氣,給牠簡單的命令,像是「坐下」或「別動」,或尋求周遭人的幫助,但不要用喊的,以免挑起牠的情緒。 分散狗的注意力: 如果身上有東西,可以用來分散狗狗在您身上的注意力,可以的話,用衣物或外套蓋住牠的眼睛,也可用辣椒噴霧(Pepper spray)暫時影響牠的視覺,並趁機離開現場,但千萬不要用跑的。此外,您的手或身體都別靠狗太近,以免被攻擊或咬傷,建議拿些東西製造與牠之間的障礙,例如包包、袋子、傘或書。 絕對不要打狗: 以暴制暴通常只會使情況更糟,愈發激怒狗的攻擊,尤其像比特犬(Pit bull)這類的狗,疼痛反而會加劇牠更兇猛地攻擊。而在無計可施的狀況下,尤其當一個人被狗纏上,請慢慢蹲到地面上,低頭讓下巴貼緊喉嚨,同時手護著頭頸部,以避免重要部位被咬傷,也可以用此方式保護被狗攻擊的小孩,並等待救援。 被咬時請往狗的那側推: 自衛時請特別保護您的臉部、喉嚨、胸部、手指、大腿,非得選的話,小腿和前臂被咬的危險性比較低。 尋求醫療幫助並舉報: 被狗咬後,請務必就醫驗傷,即使是小傷口也可能造成細菌感染。另外,也要跟相關單位通報處理,以避免其他人受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怎麼處理燙傷?燒燙傷、灼傷的定義、分級、症狀及處理

燒燙傷的定義與分級 造成燒燙傷的因素很多,發生時可能不只有燒燙傷的感覺,患部周圍的細胞亦會壞死,造成嚴重的皮膚損傷。皮膚是保護身體的第一道防線,燒燙傷會摧毀皮膚的保護,所以除非傷勢輕微,若未經適當的醫療處置可能會引起嚴重併發症。依據組織損壞的嚴重程度,燒燙傷可分為以下分級: 一度灼傷:只有最外層的皮膚表皮層會受影響,症狀只有疼痛跟發紅,最常見的例子是輕微曬傷。 二度灼傷:灼傷擴及皮膚的真皮層,會導致疼痛、發紅,也可能長水泡。 三度灼傷:灼傷已傷及表皮和真皮層,甚至傷到底層的肌肉、肌腱和骨骼,患部可能呈死白或已燒焦,須馬上送醫治療,但如果灼傷未擴及神經,就通常不感到疼痛。 四度灼傷:這是最嚴重的灼傷,傷害不僅深入肌肉和骨骼,也可能傷到神經。四度灼傷後,患部會是堅硬、燒焦的,必須立即治療。 燒燙傷的症狀 燒燙傷的常見症狀有: 一度灼傷 發紅、腫脹及輕微發炎 疼痛 皮膚乾燥 癒合時會脫皮 二度灼傷 起水泡 皮膚發紅、疼痛 水泡破裂使傷口表面潮濕、出水 傷口癒合後會變硬、變軟,並長出結痂樣組織。 三和四度灼傷 傷口呈死白色臘狀、焦黑或黑褐色 組織捲曲 乾硬如皮革 不會生成水泡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若出現以下症狀請就醫: 手腳四肢、臉部、敏感部位、主要關節或身體大面積灼傷 深度燒傷 化學或電灼傷 呼吸困難或呼吸道灼傷 傷口被感染、滲出組織液、疼痛加劇、紅腫 灼傷患部或水泡過一段時間仍未痊癒 明顯結痂 5歲以下兒童、老人、免疫系統較差或患有慢性病(例如癌症Cancer、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糖尿病Diabetes)的人灼傷時。 若有前述症狀或相關疑慮,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不同,請就醫以求得最適合的診斷及治療。 燒燙傷的原因 造成燒燙傷的原因很多,例如: 熱灼傷:被火、蒸氣、高溫物體或液體灼傷。 低溫灼傷:暴露於潮濕、風大或低溫的環境所導致。 電灼傷:接觸電源或光源。 化學灼傷:接觸家用或工業用的化學產品,或因天然物質,如辣椒,對皮膚造成刺激和灼熱感。 輻射灼傷:陽光、紫外線燈、日光燈、X光或癌症放射治療。 摩擦性熱傷:因接觸粗糙、堅硬的表面,例如馬路、地毯或健身房的地板,所導致摩擦性灼傷。 燒燙傷的風險因素 造成灼傷的風險因素很多,包括: 靠近火源或電線 可燃或腐蝕性物質保存不當 抽菸時疏忽 虐童 使用54.4°C以上的熱水 碰到燙的食物或餐具 過度日曬等 燒燙傷的處理 醫師會依據灼傷的深度、面積、疼痛程度、腫脹範圍以及感染的情形來診斷,身體大面積灼傷、電灼傷以及與身體虐待相關的灼傷案件,都必須立即緊急治療。其他傷勢以及評估灼燒對身體其他部位的影響,也在診斷範圍內,可能必須被安排組織化驗、X光或其他檢查。 治療方式會依灼傷的類型和傷勢範圍而定,一般輕微灼傷只要自行使用非處方藥或蘆薈膠居家自療即可,通常很快就痊癒。 至於嚴重的灼傷,除了緊急處理外,藥物、敷料或手術等額外的治療也可能需要,以達到減輕疼痛、移除壞死組織、預防感染、避免疤痕、功能重建以及情緒安撫等治療目標。一些嚴重灼傷的治療方是包括: 以水為基底的治療:例如利用超音波水療技術來清創及刺激修復傷口組織。 補充體液:實施靜脈注射以預防脫水或器官衰竭。 陣痛和抗焦慮藥物:例如嗎啡(Morphine)或其他抗焦慮藥物,因為灼傷可能引起劇痛。 灼傷藥霜、乳膏:標榜保持傷口濕潤、止痛、預防感染並加速癒合的外用藥。 敷料:敷料可以讓傷口維持潮濕以抵抗感染並幫助灼傷癒合。 消炎藥:例如靜脈注射抗生素。 破傷風疫苗:建議灼傷患者施打。 物理及職能治療:若灼傷範圍很大,特別是關節,物理治療復健可幫助皮膚伸展及保持關節彈性,其他運動則可以改善肌肉張力與協調性。若日常生活遇到活動困難,則可考慮接受職能治療。 嚴重的其他治療:包含手術、輔助呼吸、鼻胃管、整型手術等,都能幫助傷口復原、維持器官功能以及患部外型重建。 燒燙傷的居家照護 降溫:用冷水沖洗傷口10~15分鐘,直到疼痛減少。也可以敷上冷毛巾,但請留意不要將冰塊直接敷在傷口上,以免造成低溫灼傷。 移除傷處覆蓋物:盡快並輕柔地移除戒指或其他位於患處的束縛物。 勿弄破小水泡:如果水泡破了,請用肥皂和清水輕柔地清潔傷處,然後敷上抗生素藥膏,並用醫療用消毒紗布包紮。 敷上保溼霜或蘆薈膠或乳液:可幫助舒緩傷口並避免乾燥。 需要時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商品名:泰諾 Tylenol)。 施打破傷風疫苗:患者應確認自己的破傷風抗體仍有效,醫師一般會建議10年至少施打1次破傷風疫苗。 無論您的灼傷嚴重程度如何,傷口癒合後請多使用防曬和保濕產品。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衛生保健

病毒來襲如何自保?3招加強身體免疫力

面臨流感和病毒的來襲,除了要戴口罩、勤洗手,還要確保身體的免疫系統很強壯,這是誰都不能輕忽的保護措施。事實上,免疫力要透過每天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慢慢建造與養成,中藥材和保健品只能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和元氣,並無法預防疾病的感染,以下舉出三招有效加強身體免疫的方法,尤其對於老人和營養攝取不足者非常重要。 1. 吃原形食物 蔬果顏色愈多元愈好 現在的人講求時效,減肥塑身都想在短時間內就擁有理想身材,就連飲食保健也求快,但人的身體機能卻不是這樣運作的,加上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能吸收的量也不同,根據美國非營利的學術醫療中心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資料指出,有的保健品可能也有副作用,特別是維生素E的補給品,關於它對身體的臨床研究不僅少,有的情況還會有風險,在此提醒孕婦和小孩切勿擅自服用。 所以,攝取維生素較安全的方法,還是要透過吃原形食物(Whole food),並且盡可能包含各種種類的蔬果,請切記,食物的顏色愈多元,代表其維生素和礦物質愈多,包括富含維生素C的柳丁、柑橘、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花椰菜、甜椒、菠菜、芥藍;含維生素B6的有雞肉、鮭魚和鮪魚等、綠色蔬菜、鷹嘴豆;維生素E則可從堅果類攝取。(同場加映: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其他能加強身體免疫力的食物還有地瓜、香菇、薑、大蒜、薑黃(Turmeric)、克菲爾(Kefir,類似優格的一種發酵牛奶飲料)、藍莓、黑巧克力。溫馨小提醒,挑選食物時,請避免攝取太多糖分,因為這會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尤其要避免飲用含糖飲料,多喝水,並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像小黃瓜、芹菜及西瓜等。 2. 睡好並規律運動 能分泌開心荷爾蒙 當一個人的睡眠作息不正常或熬夜,免疫能力也會隨之下降,同時會造成像皮質醇(Cortisol)的壓力荷爾蒙(Stress hormone)遽增,提高身體發炎的風險,也更容易感冒或受疾病感染。 建議一般成人要睡 7~9 小時,小於 12 歲的小孩則至少要睡足十小時,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即使是每天半小時的散步也好,可幫助分泌讓人開心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主要有多巴胺(Dopamine)、胺多芬(Endorphin)、血清素(Serotonin),以及催產素(Oxytocin),它們不僅能提升睡眠品質,也會加強免疫力。(推薦閱讀: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3. 與人緊密連結 多笑趕走壓力源 倘若您發現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陷在壓力中,請特別留意身體的狀況,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會抑制免疫系統,使人更容易生病,我們雖然沒辦法完全除去壓力,但可以控制它,在整天忙碌的工作中,不妨利用休息時間放慢步調,悠哉地吃午餐,或到外面喝杯咖啡透透氣,爭取機會跟身邊的人產生連結,這能大幅降低您的壓力指數。其他可行的方法還有健身、冥想,以及找專業心理師諮商。(同場加映: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有5大好處減壓延壽) 您可曾想過,免疫能力差可能不是飲食和運動的問題,而是缺乏穩固的人際關係,不管是能聊心裡話的閨蜜麻吉,或是會包容您的親戚家人,我們心靈深處都需要與他人的緊密連結。另外,失去以往的幽默和歡樂,也是一種低免疫力的徵兆,沒事要多笑,鼓勵自己往好的方面看,並凡事感恩,要記住每一次我們笑,就會提高體內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A),幫助身體對抗細菌感染和疾病。


衛生保健

夏天防中暑!5 個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在炎熱的環境中,身體能透過排汗幫助降溫,但若長時間曝曬在烈日下,加上補充不夠水分,人就會因體溫過高而生病,造成熱傷害,嚴重則將導致中暑。而根據衛福部的資料,每年七月到八月是中暑等因熱急症而就醫的高峰期,本文將列出中暑的五個高風險族群,以及正確的處理方法。 (同場加映:熱浪來襲擋不住?7種疾病恐讓人怕熱) 五個中暑高風險族群 中暑是最嚴重的熱傷害,通常體溫至少為 40°C 甚至更高,但是體溫過高會導致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包含像精神錯亂和失去意識。此外,它也會造成細胞的破壞及故障,尤其是腦部,若不及早處理,很快就會傷害其他重要器官,進而導致死亡,以下是要特別注意的五個高風險族群: 嬰幼童:嬰兒及幼童的體溫調節還未發展成熟,加上代謝率高,因此父母或照護者需要多督促小孩隨時補足水分,並確保環境溫度是舒適的。 戶外或密閉空間工作者、運動員:白天的戶外工作者和運動員要小心,因為這些人需要長時間受太陽光直接照射,若忽略了防曬、缺少水分、休息不足,就容易受熱傷害。至於密閉空間上班的人,請注意要保持環境通風及散熱,因為體溫和體液的熱若不協調,一樣會造成熱傷害。 65 歲以上的老人:老人的調適機能不像年輕人這麼好,包括排汗與水分調節都退化了,提醒老一輩正午別出門,在家開空調避暑,晚上則可開窗保持交叉通風。另要注意,務必避免咖啡因和酒精,這只會導致身體失去水分,並惡化心臟相關疾病。 慢性患者與藥物治療者:由於慢性病人的散熱機能差,造成身體不易排汗,加上環境調節及應變能力變差了,亦會提高熱傷害的風險。此外,有的藥物治療也會干擾局部身體的運作,包括像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而抗膽激性藥劑、抗精神病藥劑會抑制汗水分泌。 體重過重者: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24 者要注意,因為脂肪容易產生熱能,而身體的皮下脂肪又會不利於散熱,導致熱傷害。 (同場加映:小孩熱天脫水不能等~應對和預防措施) 中暑時冰敷等待救援 當一個人中暑,首先需要從體外幫助他降溫,如冰敷或冷水浸泡法都是不錯的急救方法,但並不適用於小孩、老人患者、慢性疾病患者,或是因激烈運動而中暑的人,這是危險的。 需記得的是,盡快把身體降溫,才能降低器官傷害和死亡的風險,且千萬別以為居家治療能減緩中暑症狀,尋求別人幫助,並呼叫救護車才是關鍵,在等待的過程中,也請暫時別餵患者喝水或其他液體。 (同場加映:冷氣吹一整夜不好?注意 3 風險)


急救

化學灼傷: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化學灼傷的定義 化學灼傷(Chemical burn)也稱為腐蝕性燒傷(Caustic burns),當您的皮膚或眼睛接觸到酸性或鹼性刺激物,化學物質與該部位產生化學反應或滲透到體內時,即會造成化學灼傷。若吞服化學物質,也會腐蝕內臟。 化學灼傷的症狀 化學灼傷的症狀會視灼傷發生的方式而定,例如吞食造成的灼傷症狀會與單純的皮膚灼傷不同,其他一些可能影響的因素包括: 接觸化學物質的時間長度 接觸的方式,例如吸入或吞入等 化學物質灼傷的部位是否為開放性傷口 灼傷的身體部位 化學物質的量與酸鹼強度 化學物質的型態,例如氣體、液體或固體 皮膚化學灼傷的症狀 皮膚焦黑、壞死,常見於強酸化學灼傷 患部不適、發紅或灼熱感 患部麻痺或疼痛 若灼傷的部位是眼睛,可能造成視力喪失或視覺改變 吞食有害化學物質的症狀 胃部或食道灼傷 心律不整 頭痛 血壓變低 心跳停止或心臟病發作 呼吸短促 咳嗽 癲癇發作 暈眩 肌肉抽搐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建議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化學灼傷的原因 大部分的化學灼傷是由強酸和強鹼物質造成的,可能發生在學校、職場或任何會使用及處理化學物質的場合,造成化學灼傷的常見產品如下: 汽車電瓶強酸 漂白水 氨水 假牙清潔錠 牙齒美白產品 泳池氯化消毒劑 化學灼傷的風險因素 嬰幼兒、年長者及行動不便者,由於可能不當使用化學藥品,是化學灼傷的高風險群。若您行動不便,或在無人協助下單獨操作使用化學物質,則會增加化學灼傷的風險。 如何診斷化學灼傷? 醫師可能依據以下症狀評估化學灼傷: 患部疼痛的程度 灼傷的範圍 灼傷的深度 傷口感染的情形 傷口腫脹的程度 如何治療化學灼傷? 化學灼傷需立即給予急救護理,例如移除造成灼傷的化學物質,或用流動的清水清洗皮膚10~20分鐘;如果灼傷的部位是眼睛,在送醫前請先清洗眼睛至少20分鐘;此外,應移除患部衣物或飾品,並使用消毒過或乾淨的衣物包紮;如果止是表淺的灼傷,則可使用藥局賣的非處方止痛藥,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若灼傷較嚴重,請立即急診。 以下是務必立即就醫治療的情形: 灼傷寬度或深度大於7.6公分(3吋)。 灼傷部位在臉部、手、腳、腹股溝或臀部。 灼傷範圍涵蓋重要關節,例如膝蓋。 非處方止痛藥無法止痛。 出現休克的徵兆與症狀,包含呼吸微弱、暈眩、血壓低。 依據症狀的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提供的治療方式如下: 抗生素(Antibiotics) 止癢劑 清創手術(清理並移除受損或壞死的組織) 植皮(將身體其他部位的健康皮膚移植至患處) 靜脈注射 若灼傷嚴重,患者將會需要燒燙傷復健,所需的復健照護項目如下: 植皮 止痛 整型手術 職能治療 諮商 病人衛教 預防化學灼傷9點注意事項 以下安全建議可以幫助預防化學灼傷的事故發生: 將化學物品置於兒童無法取得的地方。 化學物品使用後,請妥善保存在安全適當的地方。 於通風處使用化學物品。 將化學物品存放在原包裝容器中,並保存瓶身警示標籤。 避免使用化學物品。 […]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