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習慣

健康習慣的養成有助於我們不斷邁向更健康的人生。不過萬事起頭難,先從戒除不良習慣開始吧!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和 戒菸 、 急救 、 衛生保健 有關的知識,把這些小撇步運用在日常生活裡,一定能幫助你改善生活,避免疾病的侵擾!

基礎知識

健康習慣

失眠,夜夜輾轉難眠?小心成為失智的高危險族群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規律的睡眠是維持生存的必要生理需求。然而,根據國健署調查,在台灣,平均每4名成人就有一個睡不好,或者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健保署統計更顯示,國人每年服用超過10億顆安眠藥,且過去3年來,健保申報安眠藥用量持續攀升。 不少人將安眠藥視為拯救失眠的萬靈丹,但多項臨床研究卻指出,長期使用傳統安眠藥,特別是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 BZD)藥物,可能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究竟長期服用安眠藥有哪些副作用?是否真的會讓人變笨?不吃怕睡不著,吃了又怕上癮、變得更依賴,到底該怎麼辦?  服用安眠藥會變笨?! 蔡佳芬醫師說明,「服用安眠藥會變笨」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人的智力主要取決於先天基因,藥物不會直接降低智商。不過,「傳統安眠藥,主要透過結合在腦中的GABA接受體」,抑制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以達到鎮靜與誘導睡眠的效果,因此在藥效發揮時,可能干擾大腦神經連結,若長期使用,便有機會影響記憶力、專注力與學習能力。 部分患者甚至會在隔天醒來時,出現注意力下降或反應變慢的情況。這是因為藥物具有半衰期,並非立即代謝所致。換句話說,傳統安眠藥雖能在短期內幫助入睡,但長期使用仍可能對腦部功能產生不良影響。 目前關於安眠藥及失智症的研究都屬於大型資料庫的觀察、追蹤研究,而非直接的病理學研究,因此僅能證明「安眠藥」和「失智症」兩者之間有關聯性,但並無直接證據指明服用安眠藥在某些病理上會導致失智症,況且服用安眠藥後出現的副作用也是短暫的,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只要遵照醫囑服藥即可。 睡眠障礙是共病,睡眠不足?小心失智找上你! 儘管「安眠藥」和「失智症」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但醫界已證實阿茲海默症和睡眠障礙有關,因為大腦只有在深度睡眠期間會進行排毒,假如一直睡不好,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廢物,可能就會導致引起失智症的蛋白質沉積物堆積,進而增加失智症風險。反之,若罹患阿茲海默症,大腦中排不出去的有毒蛋白也會反過來破壞睡眠週期。 蔡佳芬醫師提醒,睡眠障礙本來就是某些失智症的早期現象。門診觀察,睡眠障礙以「次發性失眠」佔多數,也就是因其他疾病或狀況引起的失眠,而非單獨存在的睡眠問題,常見引起失眠的原因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自律神經失調等。因此,民眾若有睡眠困擾,仍應提高警覺,尋求身心科醫師診治,才能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治療。 銀髮族失眠治療:臨床關注的新方向! 除了傳統的鎮靜安眠藥之外,近年醫學研究也提出新的治療方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與清醒有關的「食慾素 (Orexin)」系統,在睡眠調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顯示,若能調整這類訊號,有助於進入更自然的睡眠狀態。這類新機轉藥物,較不具成癮性,且較無呼吸抑制的副作用,相較於傳統藥物,隔日醒來時的認知功能也影響較小,目前已有相關藥物在發展與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藥物治療方式各有其考量與副作用,例如傳統安眠藥可能造成部分使用者在半夜起身時出現步態不穩的狀況、或是出現夢遊等複雜性睡眠行為,因此專家們也在尋求新的治療方式,因此用藥相關問題還是需要與醫師做討論。 善用非藥物療法,遠離失眠一覺到天明! 想要遠離失眠,其實並不只有服用安眠藥一種方式,民眾也可透過規律作息、學習放鬆技巧、適度運動,或是多曬太陽來調節日夜週期。飲食上,則應避免睡前食用含咖啡因或刺激性成分的食物和飲料;值得注意的是,酒精無法助眠,而是導致失眠的元兇,容易讓睡眠品質變差。蔡佳芬醫師強調,醉不等於睡,酒精會讓睡眠破碎、多夢,淺眠的人若睡前飲酒,更難進入深層睡眠,應盡量避免。 隨著年齡上升,人的睡眠本來就會變短變少,這是人老化不可抗的過程,老年人失眠率很高,尤其女性在更年期過後會經歷明顯的睡眠落差,蔡佳芬醫師提醒,安眠藥不是不能吃,偶爾服用可以,但不要長期大量依賴,儘早就醫,尋求專業評估診斷,並配合醫囑,採取正確的治療策略,就能睡的放鬆又安心! 台北鈺璽診所副院長 - 蔡佳芬醫師

探索更多健康習慣類別

看更多 健康習慣 相關文章

衛生保健

比基尼線除毛方法詳解!腋下、腿毛除毛步驟、技巧一起看

許多女性基於美觀、乾淨或健康等理由,會定期除毛,但您是否知道除毛要準備哪些用具,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除毛技巧呢?以下提供各位愛美女性,4個關於除毛的小方法及步驟,讓您的皮膚白淨光溜,穿比基尼大方性感。 比基尼線除毛之前,你該這樣做! 除毛前先舒緩皮膚 除毛前先軟化舒緩皮膚,是為了避免刮傷。使用除毛凝膠前,先塗抹椰子油、橄欖油等天然植物油在要除毛的部位,可以讓除毛刀滑過皮膚時更和緩流暢。如果您的時間充足,除毛前先去角質,去除那些會卡住除毛刀的皮膚老廢角質會更好,也能避免直接刺激表面皮膚。 除毛刀需常更換 已鈍化、不夠銳利的除毛刀容易導致割傷,舊的除毛刀也不夠衛生,一支除毛刀在使用3~5次後就應該更換。 先順毛刮,再逆毛刮 您可能聽過「用腦子來除毛!」這句話,在去除老廢角質並軟化皮膚角質後,我們應該先順著毛流刮,然後再逆毛刮,也就是先往下再往上。同一部位需要來回刮個兩次,才能確實把毛髮刮乾淨。 用修眉的小剃刀慢慢來 有些部位的角度比較尷尬,例如膝蓋,用修眉的小剃刀慢慢來以免造成皮膚受傷。 私密處比基尼線怎麼除毛? 先將欲除毛部位做好保濕,然後塗上厚厚的一層除毛凝膠,由於比基尼線的除毛通常比其他部位困難,除毛時必須更謹慎小心。 除毛動作要輕柔,比基尼線部位的肌膚都很細緻脆弱。 從大腿內側到鼠蹊部,由外到內、以水平方向來刮除毛髮,或使用較溫和不刺激皮膚的小剃刀。 比基尼線建議用蜜蠟處理,會比用除毛刀好。 腋下除毛這樣做才乾淨 先在腋下塗抹保濕產品,再塗上除毛凝膠。 除毛時請舉起您的手臂。 小心地從下往上刮,再由上往下逆向刮除毛髮。 使用除毛刀時,勿過度施力,以免刺激皮膚。 除毛結束後,將除毛凝膠沖洗乾淨。(延伸閱讀:雷射除毛、蜜蠟除毛哪個好?除腋毛必知5方法報你知) 塗上乳液做好皮膚保養。 如何刮除腿毛? 先使用除毛凝膠或天然油脂,來潤澤您的肌膚,以避免剃刀刮傷腿部。 處理膝蓋部位的毛髮時,請先彎曲您的膝蓋,因為平滑無皺褶的肌膚,除毛比較容易。 避開有傷口的地方。 小心地先順毛刮,再逆毛刮。 除毛結束後,再將腿部的除毛凝膠沖洗乾淨。


急救

遇到野狗怎麼辦?6招避免被狗追、被狗咬!

台灣是寵物的天堂,其中又以飼養狗佔多數,飼主除了要照顧毛小孩的健康起居外,也要確保狗不會咬傷他人;面臨狗的攻擊時,要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傷呢?《Hello醫師》為您說明狗的行為及安全遠離野狗的方法。 狗叫是為了保護地盤 您可能看過或碰過這樣的情境,當您經過一隻狗的身邊,或飼養狗的住家,狗馬上就對您狂吠,這是因為牠試圖警告您不要侵犯牠的地盤。 沒錯,狗會用叫囂來趕走可能對牠構成的威脅。而當人愈走遠後,就不會再聽到狗的吠聲了,這是因為牠們覺得自己已經獲得「勝利」了,這種興奮感無形中成為狗的慣有行為。 所以,每當有人經過狗身邊時,牠們會覺得自己有責任用吠聲驅趕外來的威脅。漸漸地,有些狗變得更大膽並帶有攻擊性地追趕人,最後甚至咬人,但這並不意味著牠們真的想攻擊人。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y-habits/first-aid/what-to-do-for-dog-bite/ 狗5大害怕特徵、8大攻擊前兆 多數狗不會主動攻擊,只會發出吠叫聲,且當牠們受到刺激或感覺有攻擊性的威脅時,會顯得害怕,這時可觀察狗的行為與身體特徵,包括: 頸背部毛豎起 耳朵往後縮 尾巴僵硬 鯨魚眼(Whale eye,指可看得到眼睛鞏膜) 想要遠離威脅 另外,有些狗在攻擊人時不會出現害怕的反應,而是透露堅定、想打架的眼神。根據美國愛護動物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簡稱ASPCA)的資料指出,此狀態下的狗會出現以下特徵: 把頭抬高,使自己顯得較高大 耳朵向前豎起 尾巴僵硬或搖擺 頸背部毛豎起 皺起鼻唇並露齒 發出低沉具威脅的聲音 眼睛緊盯對方 前腳站穩準備隨時出擊 被狗追怎麼辦?6安全原則應對狗的攻擊 不管面對哪一種狗,請觀察牠的肢體語言,判斷牠友善與否,千萬別嘗試用言語勸說或直接伸手撫摸牠,最好的方法是遠離野狗,並打電話請當地的消防局或動物保護處來處理。此外,想碰觸別人養的狗時,請先徵詢主人的同意,以保安全。 若不巧遇到狗攻擊,請記住以下6個原則: 首先要保持冷靜: 當狗準備對您攻擊時,請馬上停止所有動作,切勿拔腿就跑,眼睛也要避免直視牠,並將身體轉向旁邊,雙手則可以交叉於胸口以避免晃動。等待幾分鐘後,狗狗就會自討沒趣地離開了。 不要喊叫或嘗試溝通: 完全無視才是上策,千萬別跟狗狗對眼看或嘗試溝通,不理牠才能幫助您脫離困境。如果牠還是纏著不走,可以用堅定地語氣,給牠簡單的命令,像是「坐下」或「別動」,或尋求周遭人的幫助,但不要用喊的,以免挑起牠的情緒。 分散狗的注意力: 如果身上有東西,可以用來分散狗狗在您身上的注意力,可以的話,用衣物或外套蓋住牠的眼睛,也可用辣椒噴霧(Pepper spray)暫時影響牠的視覺,並趁機離開現場,但千萬不要用跑的。此外,您的手或身體都別靠狗太近,以免被攻擊或咬傷,建議拿些東西製造與牠之間的障礙,例如包包、袋子、傘或書。 絕對不要打狗: 以暴制暴通常只會使情況更糟,愈發激怒狗的攻擊,尤其像比特犬(Pit bull)這類的狗,疼痛反而會加劇牠更兇猛地攻擊。而在無計可施的狀況下,尤其當一個人被狗纏上,請慢慢蹲到地面上,低頭讓下巴貼緊喉嚨,同時手護著頭頸部,以避免重要部位被咬傷,也可以用此方式保護被狗攻擊的小孩,並等待救援。 被咬時請往狗的那側推: 自衛時請特別保護您的臉部、喉嚨、胸部、手指、大腿,非得選的話,小腿和前臂被咬的危險性比較低。 尋求醫療幫助並舉報: 被狗咬後,請務必就醫驗傷,即使是小傷口也可能造成細菌感染。另外,也要跟相關單位通報處理,以避免其他人受害。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急救

怎麼處理燙傷?燒燙傷、灼傷的定義、分級、症狀及處理

燒燙傷的定義與分級 造成燒燙傷的因素很多,發生時可能不只有燒燙傷的感覺,患部周圍的細胞亦會壞死,造成嚴重的皮膚損傷。皮膚是保護身體的第一道防線,燒燙傷會摧毀皮膚的保護,所以除非傷勢輕微,若未經適當的醫療處置可能會引起嚴重併發症。依據組織損壞的嚴重程度,燒燙傷可分為以下分級: 一度灼傷:只有最外層的皮膚表皮層會受影響,症狀只有疼痛跟發紅,最常見的例子是輕微曬傷。 二度灼傷:灼傷擴及皮膚的真皮層,會導致疼痛、發紅,也可能長水泡。 三度灼傷:灼傷已傷及表皮和真皮層,甚至傷到底層的肌肉、肌腱和骨骼,患部可能呈死白或已燒焦,須馬上送醫治療,但如果灼傷未擴及神經,就通常不感到疼痛。 四度灼傷:這是最嚴重的灼傷,傷害不僅深入肌肉和骨骼,也可能傷到神經。四度灼傷後,患部會是堅硬、燒焦的,必須立即治療。 燒燙傷的症狀 燒燙傷的常見症狀有: 一度灼傷 發紅、腫脹及輕微發炎 疼痛 皮膚乾燥 癒合時會脫皮 二度灼傷 起水泡 皮膚發紅、疼痛 水泡破裂使傷口表面潮濕、出水 傷口癒合後會變硬、變軟,並長出結痂樣組織。 三和四度灼傷 傷口呈死白色臘狀、焦黑或黑褐色 組織捲曲 乾硬如皮革 不會生成水泡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若出現以下症狀請就醫: 手腳四肢、臉部、敏感部位、主要關節或身體大面積灼傷 深度燒傷 化學或電灼傷 呼吸困難或呼吸道灼傷 傷口被感染、滲出組織液、疼痛加劇、紅腫 灼傷患部或水泡過一段時間仍未痊癒 明顯結痂 5歲以下兒童、老人、免疫系統較差或患有慢性病(例如癌症Cancer、心臟病Heart disease或糖尿病Diabetes)的人灼傷時。 若有前述症狀或相關疑慮,請諮詢醫師。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不同,請就醫以求得最適合的診斷及治療。 燒燙傷的原因 造成燒燙傷的原因很多,例如: 熱灼傷:被火、蒸氣、高溫物體或液體灼傷。 低溫灼傷:暴露於潮濕、風大或低溫的環境所導致。 電灼傷:接觸電源或光源。 化學灼傷:接觸家用或工業用的化學產品,或因天然物質,如辣椒,對皮膚造成刺激和灼熱感。 輻射灼傷:陽光、紫外線燈、日光燈、X光或癌症放射治療。 摩擦性熱傷:因接觸粗糙、堅硬的表面,例如馬路、地毯或健身房的地板,所導致摩擦性灼傷。 燒燙傷的風險因素 造成灼傷的風險因素很多,包括: 靠近火源或電線 可燃或腐蝕性物質保存不當 抽菸時疏忽 虐童 使用54.4°C以上的熱水 碰到燙的食物或餐具 過度日曬等 燒燙傷的處理 醫師會依據灼傷的深度、面積、疼痛程度、腫脹範圍以及感染的情形來診斷,身體大面積灼傷、電灼傷以及與身體虐待相關的灼傷案件,都必須立即緊急治療。其他傷勢以及評估灼燒對身體其他部位的影響,也在診斷範圍內,可能必須被安排組織化驗、X光或其他檢查。 治療方式會依灼傷的類型和傷勢範圍而定,一般輕微灼傷只要自行使用非處方藥或蘆薈膠居家自療即可,通常很快就痊癒。 至於嚴重的灼傷,除了緊急處理外,藥物、敷料或手術等額外的治療也可能需要,以達到減輕疼痛、移除壞死組織、預防感染、避免疤痕、功能重建以及情緒安撫等治療目標。一些嚴重灼傷的治療方是包括: 以水為基底的治療:例如利用超音波水療技術來清創及刺激修復傷口組織。 補充體液:實施靜脈注射以預防脫水或器官衰竭。 陣痛和抗焦慮藥物:例如嗎啡(Morphine)或其他抗焦慮藥物,因為灼傷可能引起劇痛。 灼傷藥霜、乳膏:標榜保持傷口濕潤、止痛、預防感染並加速癒合的外用藥。 敷料:敷料可以讓傷口維持潮濕以抵抗感染並幫助灼傷癒合。 消炎藥:例如靜脈注射抗生素。 破傷風疫苗:建議灼傷患者施打。 物理及職能治療:若灼傷範圍很大,特別是關節,物理治療復健可幫助皮膚伸展及保持關節彈性,其他運動則可以改善肌肉張力與協調性。若日常生活遇到活動困難,則可考慮接受職能治療。 嚴重的其他治療:包含手術、輔助呼吸、鼻胃管、整型手術等,都能幫助傷口復原、維持器官功能以及患部外型重建。 燒燙傷的居家照護 降溫:用冷水沖洗傷口10~15分鐘,直到疼痛減少。也可以敷上冷毛巾,但請留意不要將冰塊直接敷在傷口上,以免造成低溫灼傷。 移除傷處覆蓋物:盡快並輕柔地移除戒指或其他位於患處的束縛物。 勿弄破小水泡:如果水泡破了,請用肥皂和清水輕柔地清潔傷處,然後敷上抗生素藥膏,並用醫療用消毒紗布包紮。 敷上保溼霜或蘆薈膠或乳液:可幫助舒緩傷口並避免乾燥。 需要時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或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商品名:泰諾 Tylenol)。 施打破傷風疫苗:患者應確認自己的破傷風抗體仍有效,醫師一般會建議10年至少施打1次破傷風疫苗。 無論您的灼傷嚴重程度如何,傷口癒合後請多使用防曬和保濕產品。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衛生保健

病毒來襲如何自保?3招加強身體免疫力

面臨流感和病毒的來襲,除了要戴口罩、勤洗手,還要確保身體的免疫系統很強壯,這是誰都不能輕忽的保護措施。事實上,免疫力要透過每天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慢慢建造與養成,中藥材和保健品只能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和元氣,並無法預防疾病的感染,以下舉出三招有效加強身體免疫的方法,尤其對於老人和營養攝取不足者非常重要。 1. 吃原形食物 蔬果顏色愈多元愈好 現在的人講求時效,減肥塑身都想在短時間內就擁有理想身材,就連飲食保健也求快,但人的身體機能卻不是這樣運作的,加上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能吸收的量也不同,根據美國非營利的學術醫療中心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資料指出,有的保健品可能也有副作用,特別是維生素E的補給品,關於它對身體的臨床研究不僅少,有的情況還會有風險,在此提醒孕婦和小孩切勿擅自服用。 所以,攝取維生素較安全的方法,還是要透過吃原形食物(Whole food),並且盡可能包含各種種類的蔬果,請切記,食物的顏色愈多元,代表其維生素和礦物質愈多,包括富含維生素C的柳丁、柑橘、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花椰菜、甜椒、菠菜、芥藍;含維生素B6的有雞肉、鮭魚和鮪魚等、綠色蔬菜、鷹嘴豆;維生素E則可從堅果類攝取。(同場加映: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護心抗癌好處多) 其他能加強身體免疫力的食物還有地瓜、香菇、薑、大蒜、薑黃(Turmeric)、克菲爾(Kefir,類似優格的一種發酵牛奶飲料)、藍莓、黑巧克力。溫馨小提醒,挑選食物時,請避免攝取太多糖分,因為這會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尤其要避免飲用含糖飲料,多喝水,並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像小黃瓜、芹菜及西瓜等。 2. 睡好並規律運動 能分泌開心荷爾蒙 當一個人的睡眠作息不正常或熬夜,免疫能力也會隨之下降,同時會造成像皮質醇(Cortisol)的壓力荷爾蒙(Stress hormone)遽增,提高身體發炎的風險,也更容易感冒或受疾病感染。 建議一般成人要睡 7~9 小時,小於 12 歲的小孩則至少要睡足十小時,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即使是每天半小時的散步也好,可幫助分泌讓人開心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主要有多巴胺(Dopamine)、胺多芬(Endorphin)、血清素(Serotonin),以及催產素(Oxytocin),它們不僅能提升睡眠品質,也會加強免疫力。(推薦閱讀:壓力大怎麼辦?認識壓力和焦慮、教你7招實用減壓) 3. 與人緊密連結 多笑趕走壓力源 倘若您發現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陷在壓力中,請特別留意身體的狀況,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會抑制免疫系統,使人更容易生病,我們雖然沒辦法完全除去壓力,但可以控制它,在整天忙碌的工作中,不妨利用休息時間放慢步調,悠哉地吃午餐,或到外面喝杯咖啡透透氣,爭取機會跟身邊的人產生連結,這能大幅降低您的壓力指數。其他可行的方法還有健身、冥想,以及找專業心理師諮商。(同場加映:哈哈哈笑聲會傳染!大笑有5大好處減壓延壽) 您可曾想過,免疫能力差可能不是飲食和運動的問題,而是缺乏穩固的人際關係,不管是能聊心裡話的閨蜜麻吉,或是會包容您的親戚家人,我們心靈深處都需要與他人的緊密連結。另外,失去以往的幽默和歡樂,也是一種低免疫力的徵兆,沒事要多笑,鼓勵自己往好的方面看,並凡事感恩,要記住每一次我們笑,就會提高體內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A),幫助身體對抗細菌感染和疾病。


衛生保健

夏天防中暑!5 個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在炎熱的環境中,身體能透過排汗幫助降溫,但若長時間曝曬在烈日下,加上補充不夠水分,人就會因體溫過高而生病,造成熱傷害,嚴重則將導致中暑。而根據衛福部的資料,每年七月到八月是中暑等因熱急症而就醫的高峰期,本文將列出中暑的五個高風險族群,以及正確的處理方法。 (同場加映:熱浪來襲擋不住?7種疾病恐讓人怕熱) 五個中暑高風險族群 中暑是最嚴重的熱傷害,通常體溫至少為 40°C 甚至更高,但是體溫過高會導致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包含像精神錯亂和失去意識。此外,它也會造成細胞的破壞及故障,尤其是腦部,若不及早處理,很快就會傷害其他重要器官,進而導致死亡,以下是要特別注意的五個高風險族群: 嬰幼童:嬰兒及幼童的體溫調節還未發展成熟,加上代謝率高,因此父母或照護者需要多督促小孩隨時補足水分,並確保環境溫度是舒適的。 戶外或密閉空間工作者、運動員:白天的戶外工作者和運動員要小心,因為這些人需要長時間受太陽光直接照射,若忽略了防曬、缺少水分、休息不足,就容易受熱傷害。至於密閉空間上班的人,請注意要保持環境通風及散熱,因為體溫和體液的熱若不協調,一樣會造成熱傷害。 65 歲以上的老人:老人的調適機能不像年輕人這麼好,包括排汗與水分調節都退化了,提醒老一輩正午別出門,在家開空調避暑,晚上則可開窗保持交叉通風。另要注意,務必避免咖啡因和酒精,這只會導致身體失去水分,並惡化心臟相關疾病。 慢性患者與藥物治療者:由於慢性病人的散熱機能差,造成身體不易排汗,加上環境調節及應變能力變差了,亦會提高熱傷害的風險。此外,有的藥物治療也會干擾局部身體的運作,包括像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而抗膽激性藥劑、抗精神病藥劑會抑制汗水分泌。 體重過重者: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24 者要注意,因為脂肪容易產生熱能,而身體的皮下脂肪又會不利於散熱,導致熱傷害。 (同場加映:小孩熱天脫水不能等~應對和預防措施) 中暑時冰敷等待救援 當一個人中暑,首先需要從體外幫助他降溫,如冰敷或冷水浸泡法都是不錯的急救方法,但並不適用於小孩、老人患者、慢性疾病患者,或是因激烈運動而中暑的人,這是危險的。 需記得的是,盡快把身體降溫,才能降低器官傷害和死亡的風險,且千萬別以為居家治療能減緩中暑症狀,尋求別人幫助,並呼叫救護車才是關鍵,在等待的過程中,也請暫時別餵患者喝水或其他液體。 (同場加映:冷氣吹一整夜不好?注意 3 風險)


急救

化學灼傷: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化學灼傷的定義 化學灼傷(Chemical burn)也稱為腐蝕性燒傷(Caustic burns),當您的皮膚或眼睛接觸到酸性或鹼性刺激物,化學物質與該部位產生化學反應或滲透到體內時,即會造成化學灼傷。若吞服化學物質,也會腐蝕內臟。 化學灼傷的症狀 化學灼傷的症狀會視灼傷發生的方式而定,例如吞食造成的灼傷症狀會與單純的皮膚灼傷不同,其他一些可能影響的因素包括: 接觸化學物質的時間長度 接觸的方式,例如吸入或吞入等 化學物質灼傷的部位是否為開放性傷口 灼傷的身體部位 化學物質的量與酸鹼強度 化學物質的型態,例如氣體、液體或固體 皮膚化學灼傷的症狀 皮膚焦黑、壞死,常見於強酸化學灼傷 患部不適、發紅或灼熱感 患部麻痺或疼痛 若灼傷的部位是眼睛,可能造成視力喪失或視覺改變 吞食有害化學物質的症狀 胃部或食道灼傷 心律不整 頭痛 血壓變低 心跳停止或心臟病發作 呼吸短促 咳嗽 癲癇發作 暈眩 肌肉抽搐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建議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化學灼傷的原因 大部分的化學灼傷是由強酸和強鹼物質造成的,可能發生在學校、職場或任何會使用及處理化學物質的場合,造成化學灼傷的常見產品如下: 汽車電瓶強酸 漂白水 氨水 假牙清潔錠 牙齒美白產品 泳池氯化消毒劑 化學灼傷的風險因素 嬰幼兒、年長者及行動不便者,由於可能不當使用化學藥品,是化學灼傷的高風險群。若您行動不便,或在無人協助下單獨操作使用化學物質,則會增加化學灼傷的風險。 如何診斷化學灼傷? 醫師可能依據以下症狀評估化學灼傷: 患部疼痛的程度 灼傷的範圍 灼傷的深度 傷口感染的情形 傷口腫脹的程度 如何治療化學灼傷? 化學灼傷需立即給予急救護理,例如移除造成灼傷的化學物質,或用流動的清水清洗皮膚10~20分鐘;如果灼傷的部位是眼睛,在送醫前請先清洗眼睛至少20分鐘;此外,應移除患部衣物或飾品,並使用消毒過或乾淨的衣物包紮;如果止是表淺的灼傷,則可使用藥局賣的非處方止痛藥,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若灼傷較嚴重,請立即急診。 以下是務必立即就醫治療的情形: 灼傷寬度或深度大於7.6公分(3吋)。 灼傷部位在臉部、手、腳、腹股溝或臀部。 灼傷範圍涵蓋重要關節,例如膝蓋。 非處方止痛藥無法止痛。 出現休克的徵兆與症狀,包含呼吸微弱、暈眩、血壓低。 依據症狀的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提供的治療方式如下: 抗生素(Antibiotics) 止癢劑 清創手術(清理並移除受損或壞死的組織) 植皮(將身體其他部位的健康皮膚移植至患處) 靜脈注射 若灼傷嚴重,患者將會需要燒燙傷復健,所需的復健照護項目如下: 植皮 止痛 整型手術 職能治療 諮商 病人衛教 預防化學灼傷9點注意事項 以下安全建議可以幫助預防化學灼傷的事故發生: 將化學物品置於兒童無法取得的地方。 化學物品使用後,請妥善保存在安全適當的地方。 於通風處使用化學物品。 將化學物品存放在原包裝容器中,並保存瓶身警示標籤。 避免使用化學物品。 […]


急救

過敏性休克: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過敏性休克的定義 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由於過敏反應,所導致昏迷、甚至死亡的疾病,原因可能是食物、藥物、昆蟲毒液或乳膠所造成的過敏,患者會在接觸過敏原後的數秒或幾分鐘內,血壓突然急遽下降或呼吸道堵塞,並無法正常呼吸,需要立刻送醫急救,或施打腎上腺素(Epinephrine)。 過敏性休克的症狀 過敏性休克的常見症狀包括: 皮膚癢、潮紅,或膚色蒼白 身體發熱 喉嚨腫脹 呼吸困難 脈搏微弱或加速 噁心、嘔吐或腹瀉 頭暈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過敏性休克何時應就醫? 當發生上述過敏反應時,應立即將患者送醫急救,並且即使在自助施打腎上腺素後症狀已減輕,患者仍應前往急診室,以確認不會再復發。若 您曾發生過敏性休克,或當出現任何嚴重的過敏反應時,也請聯繫醫師。 過敏性休克的原因 引起過敏性休克的原因很多,包括: 對特定藥物,尤其是盤尼西林(Penicillin)過敏。(推薦閱讀:藥物過敏) 對食物過敏,例如花生等堅果(胡桃、核桃、杏仁、腰果)、麥片(特別是兒童)、魚類、貝類、牛奶、蛋。 被昆蟲叮咬,例如蜜蜂、黃蜂、胡蜂、夏洛特黃蜂和火蟻。 乳膠、藥物,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X光檢查時使用的靜脈造影顯影劑 運動:進行有氧運動、在運動前進食,或在氣溫過高、過低或潮濕的環境運動,也是引發的原因,但較罕見。 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因素 容易引起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因素如下: 曾有過敏性休克的病史 曾罹患過敏或氣喘(Asthma) 有過敏性休克的家族史 如何診斷過敏性休克? 過敏性休克會依據以下問診來診斷: 近期食用過的食物 近期服用過的藥物 過去皮膚是否曾因接觸乳膠而過敏 有無可能因接觸會導致過敏的特殊蚊蟲的叮咬 醫師可能會透過皮膚或血液進行過敏原檢查,並安排可能也會使人出現類似休克的相關疾病檢查,例如: 癲癇檢查 其他可能引起皮膚出疹、發紅的疾病 肥大細胞增生症(Mastocytosis,一種免疫系統疾病) 心理因素(例如焦慮) 心臟或肺部問題 如何治療過敏性休克? 緊急時可使用的藥物或治療為: 腎上腺素:可降低身體過敏反應。 氧氣:幫助呼吸。 靜脈注射抗組織胺藥物或皮質素(Cortisone):降低呼吸道發炎以改善呼吸困難。 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Beta-agonist, 例如沙丁胺醇albuterol):舒緩呼吸症狀。 如何預防過敏性休克? 避免接觸過敏原。 隨身攜帶自助腎上腺素注射劑。 服用普賴鬆(Prednisone)或抗組織胺藥物(Antihistamines)。 就醫時先告知醫師您的藥物過敏病史。 在戶外運動時避免被蚊蟲叮咬。 食用不熟悉的食品前,先仔細閱讀食品標籤。


衛生保健

油漆沾到皮膚洗不掉?3個撇步這樣做

您是否有被顏料或油漆沾到皮膚而洗不掉的經驗?一般來說,繪畫所用的彩料都是水性顏料(Water-based paint),只要用水和肥皂就能輕易清除,但若是油性顏料(Oil-based paint),就無法用水洗掉了,需改用其他方法。對此,《Hello醫師》與您分享有效去除顏料和油漆的3個撇步。 水性油漆、油性油漆,清洗方式大不同 首先,請先辨識顏料是水性或油性成分,因為兩者的處理方式並不一樣。相較於油性漆,水性漆更容易被去除,像是水彩(Watercolor)、蛋彩畫漆(Tempera paint)、乳膠漆(Latex paint),以及丙烯颜料(Acrylic paint,又稱壓克力顏料)。 但即使是水性漆,也不要置之不理,乾掉會很難清除,要趁顏料還濕的時候就洗手,並用大量的肥皂擦拭被漆沾到的部位,反覆清洗乾淨。若還是沒辦法完全清除,可用菜瓜布或刷子洗滌殘餘的部分。 水性油漆乾掉洗不掉,可用油或美乃滋 倘若水性漆已呈乾涸狀態,可能水洗就不再有效了,建議先擦乾沾到部位,然後使用幾滴嬰兒油(Baby oil)或石蠟油(Mineral oil),然後用手尖輕輕在皮膚擦拭均勻,再以水清洗乾淨。 如果還是沒辦法完全清除乾淨,可以用棉花加點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拍打被沾部位,直到所有顏料去除乾淨。 如果家裡有美乃滋(Mayonnaise),它也能幫助分解水性漆,只要在皮膚上塗抹一茶匙,並靜待2~3分鐘,然後用布擦拭、洗手即可。此外,利用油和鹽製成溶劑也是不錯的方法,比例為1:1,建議用植物油和粗鹽,步驟一樣是反覆輕柔被沾部位,然後用水清洗乾淨。 油性油漆只能以油去油 油性漆像是清漆(Varnish)和粉刷家的油漆,其去除方式只有一種,就是用「油去油法」可以先用石蠟油或家用的食用油,沾在棉花上擦拭在皮膚表層,反覆使用直到所有顏料被清除乾淨。 若以上方法都無效,可能需要進行更強烈的溶劑,像是松節油(Turpentine),它雖然非常有效,但卻會產生對身體有害的氣體,請在通風環境中使用,並確保放置在小孩和寵物無法觸及的地方。以少量松節油沾在棉花上,然後拍打肌膚,最後用肥皂和水清洗乾淨。


急救

什麼是脫水?脫水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什麼是脫水?脫水定義說明 身體失去的水分比攝取的多時,便會發生脫水(Dehydration)的狀況。這樣不平衡的狀況也會擾亂血液中鹽分、礦物質和糖分濃度,進而干擾人體正常運作功能,導致嚴重問題,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脫水很容易發生嗎? 脫水的狀況十分常見,任何年齡的病患都可能發生脫水。每天,水分都會透過我們呼出的空氣、排出的汗水、尿液及糞便而減少,若沒有提供身體足夠的水或乾淨的液體來補充流失的水分,就會脫水。 脫水症狀 脫水會對人體產生可見影響,常見脫水症狀包括: 極度口渴 感到頭暈或有天旋地轉的感覺 心悸(能感受到心臟的跳動或重擊的感覺) 尿液排出量減少 口乾舌燥 尿液感覺很濃縮,呈現深黃色 肌肉變虛弱 皮膚乾燥 出現這些脫水症狀快就醫! 雖然脫水很常見,不過要是放著不去治療的話也可能非常危險,若有下列狀況請立即通知醫師: 發燒 拉肚子超過2天 尿液量減少 意識不清 虛弱 無法專心 昏厥 胸痛或腹痛 脫水原因 脫水通常是因為液體攝取不夠所引起,其他風險因素包含氣候、活動及飲食;另外,持續腹瀉、嘔吐或糖尿病等會讓水分流失的病症也會引發脫水。 易出現脫水症狀的5大高風險族群 嬰幼兒:因為體重較輕,即使流失輕微水分,對身體的影響也很大。 老年人:容易因為忘記補充水分,或不知道自己需要補充水分而脫水。 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腎臟病、酒精成癮的患者也容易出現脫水。 運動員:例如馬拉松、鐵人三項以及錦標賽等耐力活動也可能因為流汗引起脫水。 粗重勞力工作者:工人或搬運人員由於經常暴露在烈日下,會因流汗流失大量水份。 脫水如何診斷? 醫師可以依據某些生理症狀,如方向知覺的喪失(Disorientation)、低血壓、心悸、發燒及皮膚失去彈性,來判斷是否脫水。 透過血液檢查可以知道腎臟是否功能完善,也能確認體內鈉、鉀及其他電解質的濃度。 尿液分析對脫水診斷來說也很有用,因為脫水患者的尿液顏色會較深且較濃縮。 如果是嬰兒,醫師通常利用他們頭部的柔軟處(囟門)、流汗狀況及肌肉特性來確認是否脫水。 如何治療脫水症狀? 治療脫水首先要補充流失的水分,需要飲用大量的液體,如水、檸檬水及果汁等,但要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氣泡飲料。 不應該給脫水的嬰幼兒喝清水,因為這樣可能會稀釋掉身體原本就已經很低的電解質和礦物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使用含有鉀、鹽及糖的口服脫水補充液來恢復體內液體平衡。 嚴重的脫水狀況則需要立即就醫或通知醫師來獲得適當的藥物治療。包括止瀉藥、止吐藥及退燒藥等。 如何改善及預防脫水症狀? 喝水時小量啜飲 飲用含有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飲品 吸吮用果汁或運動飲料做成的冰棒 用吸管喝水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衛生保健

水泥咬手、咬皮膚,盤點水泥4大危害,使用注意事項一次看!

水泥(Cement)是現代建物中,經常使用的建材之一,它就像膠水一樣,透過與其他材料混和後,成為混凝土(Concrete),再搭配鋼筋的輔助,建成了一棟又一棟鋼筋混凝土建築。 雖然水泥如此方便又廣泛使用,但若是長時間與水泥接觸,對人體也可能造成不良影響,以下介紹水泥會對人體造成的危害。 1. 水泥易造成皮膚過敏,接觸時請戴手套 一般人碰觸到未乾水泥的機會很少,通常是工人或水泥師傅會因工作需求,長時間碰觸水泥,並出現過敏反應。 水泥屬於強鹼物質,可能燒灼皮膚,造成皮膚表層損傷,在皮膚的保護力下降之後,水泥中的其他過敏原,便會引發過敏反應,而且帶有毒性的物質,例如:六價鉻(Hexavalent chromium),也更輕易地進入替內。 水泥所引發的傷害,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累積,因此若是不小心碰到,隨即用清水洗淨,便不會引起太大的傷害。 若想避免過敏的問題,戴手套是最佳的防護方式,不過為了工作方便,有些工人可能會排斥穿戴手套,這也是為什麼水泥工人經常避免不了傷口反覆過敏、發炎。 2. 水泥咬手、咬皮膚,造成皮膚灼傷 除了強鹼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外,水泥另含有石灰(Lime)。石灰是生石灰的簡稱,主要成分為氧化鈣(CaO),當生石灰與水接觸時,氧化鈣會產生化學反應,除了產生熟石灰和氫氧化鈣(Ca(OH)2)外,也會進行放熱反應。 皮膚長時間與濕水泥接觸,是灼傷的主要原因;水泥加水後所產生的氫氧化鈣,不僅會使水泥變成強鹼,pH值達12~13,在熟石灰產生過程中的放熱反應,也可能對皮膚產生傷害。 不過水泥灼傷不會像熱水燙傷一樣,瞬間引發強烈不適,但若是長時間接觸,其灼傷程度熱水燙傷不相上下,這也是為何不少工人會說水泥咬手。 在施工現場,有時會發生水泥掉進靴子或手套內的情況,若未即時發現並移除,通常皮膚都會受到嚴重灼傷。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即有研究案例指出,工人在濕水泥上跪趴3小時進行施工後,下肢出現了2~3級燒燙傷,達到可能傷及真皮層的程度。 3. 水泥粉塵會傷害呼吸系統 除了濕水泥對人體有害之外,水泥倒出時所製造出的粉塵,也可能會引起人體的不適。 短期暴露在充滿水泥粉塵的環境,可能會有咳嗽、打噴嚏、呼吸困難等症狀;除此之外,切割打磨混凝土,也會釋出大量含有二氧化矽(Silicon dioxide)的粉塵,長期吸入可能提高罹患矽粉沉著病(Silicosis,又稱矽肺病)及肺癌(Lung cancer)的機會。 4. 眼睛傷害會導致失明 眼睛是人體相當脆弱的一個部位,當水泥粉塵甚至濕水泥觸碰到眼睛時,不進行緊急處置,可能會有失明風險。 除了強鹼會灼傷眼睛外,水泥當中的生石灰也會因為接觸到淚水而產生熱,造成眼睛灼傷;因此,在眼睛接觸到水泥或石灰的當下,請立即用清水沖洗數分鐘,即便水泥產生熱能,也會被流動的水帶走熱量。當然如果有生理食鹽水的話更好,可以降低眼睛的不適感。沖洗完畢後,請立即就醫治療。 5. 如何避免水泥的危害? 水泥雖然對人體的傷害不小,但是一旦凝固變硬之後,便不會釋放有毒物質對人體產生傷害,因此一般民眾無須擔心自己置身於有毒環境。 對於水泥工人或喜歡自己動手DIY、進行自宅修繕的讀者們,穿戴護目鏡和口罩,可以降低水泥或粉塵一不小心接觸到眼睛,或是進入呼吸道的風險;請戴手套、穿長袖工作衣褲,避免皮膚與水泥直接接觸,並且可以將袖口和褲管塞入手套和靴子內,減少水泥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卡在鞋子或手套內造成灼傷的機率。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