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的國文課本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說是人人必背的金句。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培養憂患意識,不止要提醒我們台灣國際地位的風雨飄搖,更要注意自己的成績,誰知道下次考試會否栽了個觔斗,掉出應有的排名之外?
學校老師及家長也不斷地告誡我們,要有憂患意識,面對課業的準備,需仔細謹慎才行,因此大部份的學生深怕考不好,達不到師長的期望,經常對讀書產生焦慮感。
究竟學業焦慮是讓我們更有競爭力,還是只是火上加油,讓滿江紅的成績單更難看?逼小孩讀書,成績真的能變好?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同探討學業焦慮,可能為小孩帶來的影響吧!
學業焦慮對得高分無益
研究表示,學業焦慮(Academic anxiety)通常被定義為感覺緊張、困難、或害怕,而這種負面情緒,非常可能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舉例來說,對於數學或科學有較高焦慮感的學生,並不會自知有所不足而努力研讀,反而會更加逃避學習數學或科學。
美國的研究就指出,對數學焦慮感較高的學生,在高中、大學盡量不會去修習數學相關的課程,就算他們最終還是去上課了,學業成績也表現不佳。(同場加映:女生數學比較差?環境影響才是關鍵)
學業焦慮影響信心與就業選擇
印度的研究也指出:學業焦慮越高,成績表現越低,反之亦然。雖然適度的學業焦慮有助於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也對考高分至關重要,但是較高的學業焦慮會阻礙學生的學習表現,因為焦慮感會影響學生在學習時的心智歷程(Mental process),也是所謂「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業焦慮會產生持續性高的負面影響,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信心、學習動機,甚至影響未來就業選擇的方向。對於數學有高度焦慮感的學生,從事數學相關工作的意願也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