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美醫學期刊:8成自殺未遂者會再次自殺,出現這些自殺警訊要注意

美醫學期刊:8成自殺未遂者會再次自殺,出現這些自殺警訊要注意

華人通常非常忌諱談死亡,例如在醫院裡並沒有四樓、上餐館跟服務生說共四人用餐,對方則高喊:「3加1,這邊請!」,以此便可看出我們多半想要避開有關死亡的任何意象,連諧音也是,何況是面對結束自己生命這樣的行為。

我們通常對於自殺感到不解,甚至批評,畢竟「好死不如賴活」的想法普遍存於我們的觀念裡。《Hello醫師》向你說明為何自殺未遂者再次自殺的機率極高,以及該如何防治身邊親友自殺。

自殺未遂再次自殺死亡率高

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傳統上以為自殺生還者經歷了人生的谷底,可以否極泰來,不過對於剛剛經歷死亡而倖存下來人而言,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正確,也不會輕易地撼動他們想要尋死的念頭。

根據在美國精神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6年所發表的研究顯示:第一次自殺未遂的生還者,在事發一年內,竟然有高達8成的人因再次自殺而身亡。(同場加映:尋短並非本意?6點剖析自殺者的內心世界

美精神醫學期刊:8成自殺未遂者會再次自殺,請多關懷身邊親友

對於自殺未遂者的自殺防治不可輕忽

研究血淋淋地提醒著我們:面對自殺,選擇矇起眼睛或是摀住耳朵這樣忽視問題的行為,並不會讓情況變得更好。根據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資料,2019年台灣共有3,864人因自殺死亡;換句話說,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0人自我了斷而離世。

如果患者願意尋求協助和接受心理輔導或精神治療,事情必然有轉機。研究發現,自殺未遂者如果願意配合精神科醫師持續追蹤情緒和病情,或是接受長期住院治療,都能降低未來自殺的機率。我們不能把自殺未遂看作單一事件,過了就算。有自殺意圖的人,其實非常需要專業的醫療或是諮商的協助。(同場加映:小孩有自殺念頭?出現這些行為就知道

親友千萬不要輕忽自殺警訊

雖然有些自殺的確是一時想不開所造成的憾事,毫無警訊可言,但是如果我們只從自殺未遂的生還者下手開始防治,實在緩不濟急,因為高達2/3的人在首次自殺就不幸離世。

美精神醫學期刊:8成自殺未遂者會再次自殺,請多關懷身邊親友

自殺警訊的明顯程度也許因人而異,但是身為親友的我們,也許仍然可以從以下的蛛絲馬跡中,看到他們無聲的求援:

  1. 言談或文字間提及死亡、自殺的議題
  2. 規避親友、不社交
  3. 心情無助、絕望、極度憤怒
  4. 感到極大的罪惡感或羞愧
  5. 情緒起伏大,容易意氣用事、行為莽撞
  6. 藥物濫用酗酒
  7. 性格大變
  8. 對各式活動都失去興趣
  9. 睡眠習慣改變
  10. 飲食習慣改變
  11. 課業、工作表現變差
  12. 把珍貴個人物品分送出去
  13. 寫遺囑

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24小時免付費專線,手機或市話均可打)
  •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自殺防治網通訊第十三卷第二期(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https://www.tsos.org.tw/sysdata/doc/c/c0420a3cb1a5219f/pdf.pdf August 25, 2020

Suicide Warning Signs http://www.suicide.org/suicide-warning-signs.html August 25, 2020

Suicide Attempt as a Risk Factor for Completed Suicide: Even More Lethal Than We Knew https://ajp.psychiatryonline.org/doi/full/10.1176/appi.ajp.2016.15070854?journalCode=ajp August 25, 2020

自殺死亡統計資料(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https://www.tsos.org.tw/web/page/suicidedata August 25, 2020

全球自殺率降低,台灣卻年增3%──我們的自殺防治網還缺了什麼?(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suicide-prevention-in-taiwan August 25, 2020

 

現行版本

2023/03/28

文: 鄭光廷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張凱安 Kyle Chang 更新


相關文章

精神萎靡恐自殘!行屍症候群3個真相

裝沒事就是有事?高功能憂鬱症是什麼?6大潛在特徵要注意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身心科 · 博士身心醫學診所


文: 鄭光廷 · 更新日期:2023/03/28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