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大人需要補打麻疹疫苗?麻疹(MMR)疫苗哪裡打?自費價格與接種建議

麻疹疫情在全球捲土重來!美國今(2025)年正經歷25年來最大規模的麻疹爆發,截至目前已有超過900起病例;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截至4月初,國內累計麻疹病例也已達6年來同期新高;究竟麻疹疫苗打幾劑才足夠、多久打一次?要去哪裡打?接種副作用有哪些?本文帶您一次了解麻疹疫苗(MMR疫苗)接種時機、自費與價格、禁忌症與預防建議,讓您為自己與孩子建立對麻疹的完整保護力。 MMR疫苗是什麼?德國麻疹疫苗也是同一劑嗎? 在「後群體免疫時代」,專家擔憂,疫苗接種率下降與錯誤資訊擴散,讓原本已逐漸消聲匿跡的麻疹,如今又再度在全球捲土重來,除了美國案例已超過900起,甚至出現幼兒住院情形;台灣也面臨境外移入與本土個案並存的風險,部分確診者雖曾接種疫苗,仍可能因保護力衰退而感染。專家建議,依不同族群需求,應適時安排施打疫苗,建立自身保護力。 MMR疫苗即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三合一疫苗),可同時防治三種高度傳染性病毒。這三種疾病皆經飛沫傳播: 麻疹:可導致腦炎、耳聾或死亡 腮腺炎:可能影響聽力或生育功能 德國麻疹:對孕婦與胎兒具重大風險 完整接種兩劑MMR疫苗,為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麻疹疫苗多久打一次?接種時程與保護力解析 根據疾管署建議,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水痘疫苗)需接種兩劑: 第1劑:出生滿12個月接種 第2劑:滿5歲至入小學前接種 若按時接種,MMR疫苗可提供長效保護力超過95%。一般健康成人如已完成兩劑接種,不需定期追加;但如為高風險族群或抗體陰性者,應由醫師評估補接種需求。 台灣多數民眾曾自然感染、且近年兩劑接種率更達97%以上,群體免疫力高。一般情況下,若近期無出國計畫,且非醫療或高風險工作者,無須追加接種。不過,1966年(含)以後出生者如不確定自身免疫狀況,且需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請參考疾管署-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建議於出發前2至4週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自費補接種。 我有打過麻疹疫苗嗎?接種紀錄Q&A 麻疹疫苗哪裡打?公費與自費接種資訊一覽 符合以下條件的民眾可接受公費MMR疫苗接種: 幼兒:出生滿12個月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 國小學童:入學後接種紀錄未完成者,可依校方通知補種 育齡婦女(15-49歲):若持近3個月內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報告,可公費接種1劑 外籍配偶:來台首次居留或定居時,若無接種證明或抗體陰性可公費接種,並可補打第二劑(須提供3個月內檢驗報告) 公費麻疹疫苗哪裡打? 各縣市衛生所(台北市為聯合醫院12行政區附設門診部) 預防接種合約院所 自費麻疹疫苗 雖然台灣針對符合年齡者提供公費MMR疫苗,但以下族群仍建議自費接種以強化保護力: 建議自費接種對象 出國前往麻疹流行國家者(嬰幼兒與1981年後出生者) 醫療照護人員與外籍接觸頻繁者 無接種紀錄或無抗體證明的育齡女性 高風險族群自費接種建議 以下族群雖不一定符合公費資格,但若有感染風險,仍建議自費接種MMR疫苗: 出國族群: 出生滿6個月至未滿1歲幼兒:可自費接種1劑(出國前2~4週施打),滿12個月後仍須完成2劑公費接種 1981年(含)以後出生成人:若無抗體或接種紀錄,建議自費接種1劑後再前往 高風險職業: 醫療照護人員、機組人員、頻繁接觸外籍人士的從業者,建議補接種1劑 托嬰中心、安養機構等照顧未接種嬰幼兒之人員,也建議補打 自費麻疹疫苗哪裡打? 有需求者可至以下地點諮詢自費接種: 部分衛生所提供MMR疫苗自費服務 預防接種合約院所 旅遊醫學門診 (適用出國評估接種者) 費用依院所而異,含掛號大約落在 1000 元內,建議事前諮詢疫苗存量或是否需預約。 大人麻疹疫苗怎麼打?補打建議與保護力 許多成年人好奇是否需要補打麻疹疫苗,特別是出國或工作需求者。依疾管署建議: 1966年前出生者:多數具自然感染史,無需補打 1981年後出生成人:若未完成2劑或不確定抗體狀態,建議檢驗抗體後補打1劑 日常預防麻疹這樣做 MMR疫苗雖能有效預防麻疹,但日常生活中仍應搭配以下措施加強防護: 避免帶未完成接種的幼兒前往麻疹流行地區 保持空氣流通,盡量避免進出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 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像是打噴嚏時遮住口鼻 雙手如沾染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應立即洗手 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若近期有出國至麻疹流行地區的計畫,建議在出發前2至4週諮詢醫師,確認疫苗接種是否完整,或評估是否需補接種。返國後如出現發燒或出疹等疑似症狀,也應主動告知旅遊史並儘速就醫。 MMR疫苗副作用有哪些? MMR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一般副作用輕微: 注射部位疼痛、紅腫 5~12天後可能出現發燒、疹子、咳嗽 成人女性偶有短暫關節痛、關節炎 極罕見:血小板減少、中樞神經症狀 接種後建議現場觀察30分鐘,若有特殊過敏體質應事前告知醫師。 誰不能打MMR疫苗?接種禁忌一次看 懷孕女性(接種後3個月內也應避免懷孕) 免疫功能不全者,如正在接受化療、服用免疫抑制劑或高劑量類固醇 患有嚴重急性疾病者(一般感冒不包括在內) 曾對疫苗成分或蛋白質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麻疹疫苗價格與接種對象總整理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寶寶 0~1 歲

嬰兒第9週:寶寶開始辨別聲音、接種疫苗要注意

許多爸媽都會好奇寶寶出生後每個階段,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當嬰兒從出生後已達9週時,可能會開始區分聲音的差異,且聆聽技巧也愈來愈好,能更容易適應整體環境,而各位爸媽於這個階段也應特別注意寶寶的身體健康,並於指定時間帶家中的寶貝至醫療院所,進行基本檢查及施打新生兒疫苗,才能好好掌握孩子的健康發展。 就讓《Hello醫師》為各位新手爸媽介紹寶寶於9週後會出現的常見行為,以及照顧寶寶的方法吧! 寶寶9週後開始會微笑、區分聲音!5大常見行為一次看 寶寶已經9週大時,不僅能夠分辨出熟悉的聲音與其它聲音的差異,聆聽技巧也愈來愈好,你可以仔細觀察寶寶對特定聲音的反應,看看寶寶如何分辨聲音來源。 另外,持續的對話則能幫助寶寶培養地方感,寶寶可能會在你說話時,不斷看著你的嘴巴,並對此著迷不已。你可能會對寶寶發出的聲音愈來愈多元(像音樂或呼嚕聲)感到訝異,且寶寶也會開始用獨特的笑聲與哭聲,來表達不同的需求。 以下為9週大的寶寶可能會出現的5種行為: 對寶寶微笑時,他們會報以一個燦爛的笑容。(寶寶的微笑帶有哪些含意?請看:寶寶第一次微笑了!背後真相父母必知) 區分熟悉的聲音與其它聲音。 尋找聲音的來源。 更能適應環境。 聽到鈴聲時有不同的反應,如盯著看、哭或不作聲。 如何照顧寶寶? 你可以透過持續與寶寶對話,來幫助寶寶,雖然感覺像是在跟自己說話,但是這樣有助於寶寶的認知發展,因為他們會從你嘴巴的動作、表情及情緒中學習。你可能會感到訝異,寶寶的溝通能力日漸進步,能夠過咕嚕聲、大笑或哭泣,來表達不同的需求。(該怎麼樣鼓勵寶寶學說話呢?請看:寶寶遲遲不叫媽!模仿他並鼓勵開口說話) 寶寶的健康須知 根據寶寶不同的狀況,醫師使用的評估方式也會不一樣。你可能對寶寶的生長有些預期或疑惑,可向醫師諮詢下列狀況: 基本測量:醫師會檢查寶寶的體重、身高及頭圍,確保寶寶有健康成長。 理學檢查:進行從頭到腳、胸到背的全身檢查,包括視力、聽力、心臟及肺部功能等,以確保寶寶健康並處於正常發育狀態。(進一步了解檢查項目:從出生3天到2歲!寶寶例行檢查一覽) 讓寶寶接種疫苗:B型肝炎(Hepatitis B)、小兒麻痺(Poliomyelitis,簡稱 Polio)、白喉(Diphtheria)、破傷風(Tetanus)、百日咳(Pertussis)、肝炎( Hepatitis)、肺炎鏈球菌(Pneumococcal),避免耳部感染引起腦膜炎(Meningitis),以及輪狀病毒(Rotavirus)引發嚴重腹瀉。(疫苗一籮筐記不住?寶寶該打的疫苗都幫你整理好,並按時提醒您:疫苗接種小幫手:紀錄嬰幼兒及兒童疫苗接種時間) 為何寶寶一定要接種疫苗? 許多家長可能聽說過有關疫苗的風險,不過,接種疫苗其實對大多數嬰兒是有必要的,因為它能避免寶寶感染一些容易罹患的疾病。 免疫活動是基於以下的機制:當我們接觸到弱化或死亡的致病微生物,或是曝露在因受熱或化學處理而變得無害的危險物質後,身體會自然而然產生抗體,保存在免疫系統裡。若寶寶受到這些病毒感染,抗體就會起作用,殺死特定的入侵微生物。 即便疫苗每年挽救了數千名兒童的性命,這種預防措施仍不是完美的。大多數兒童對疫苗只有些微的反應,不過有些兒童會因此生病,甚至非常嚴重。在極少數狀況下,疫苗會造成新生兒永久性傷害,或是死亡。 寶寶接種疫苗的6大注意事項 為了降低風險,你可以參考下列預防措施,確保寶寶在安全的情況下,接種疫苗: 確保醫師在接種前,徹底檢查寶寶的身體狀況,確認寶寶沒有罹患任何嚴重的疾病。如果寶寶生病了,就得延遲接種的時間,若只是感冒等輕微症狀,那麼就不需要延後。 請在接種前,詳細閱讀或聽取醫師提供的相關資訊。 接種72小時內(特別是前48小時),觀察寶寶有沒有任何嚴重反應,或異常舉動,若有請立即通知醫師。此外,下次看診時,請記得跟醫師說明寶寶的嚴重疫苗反應。 詢問醫師疫苗廠商、批號等資訊,並將上述資訊留存。若寶寶有嚴重的反應,醫師會向上級回報,並讓寶寶得到及時的照顧與治療。 下次接種前,必須提醒醫師寶寶上一次接種完的狀況。 如果對疫苗的安全性有任何疑慮,請直接與醫師討論。 雖然施打疫苗後,出現嚴重反應的案例非常少見,不過,若寶寶在接種疫苗2天內,出現下列任一症狀,請立即聯繫醫師: 超過40度高燒。(進一步了解孩子發燒該怎麼辦,請看:小孩發燒很常見~適時退燒處理別緊張) 連續哭超過3小時。 癲癇(Epilepsy):這個症狀是正常的,但不會造成嚴重發燒。 7天內癲癇或行為異常。 過敏,例如口腔、臉部或喉嚨腫脹、呼吸困難、蕁麻疹(Hives)。 無精打采、反應遲鈍及嚴重嗜睡。 若嬰兒接種疫苗後,有上述任一症狀,請盡快帶寶寶就醫,並將這些情形記錄下來,以便降低之後接種的風險。 瓶餵還是親餵?給新手爸媽2個小提醒 1. 瓶餵 有些媽媽會選擇瓶餵,這樣下午或晚上,才能忙裡偷閒。有些人則是因為要回到職場,或是奶水不足,使孩子體重增加太慢。(職業婦女哺乳別擔心:產後回職場…掌握7點照樣餵母乳) 如果計畫定時瓶餵,可以1次擠6瓶母奶冰在冰箱,以防緊急狀況,如媽媽生病必須服藥或是需要臨時出差幾天,寶寶仍然有足夠的奶喝。若你不曾以奶瓶餵寶寶母奶,也不要太擔心,相似的味道,會讓寶寶更容易接受餵食。 有些寶寶從親餵換成瓶餵之間完全沒有過渡期,有些則讓媽媽傷透腦筋。事實上,過早瓶餵可能會妨礙到親餵,因為寶寶可能因此將乳房與乳頭混淆,而且親餵與瓶餵需要的技巧不一樣。如果寶寶超過時間還沒嘗試瓶餵,可能會因為過於熟悉媽媽的乳頭,而拒絕奶瓶。 親餵是非常舒服的,因為你不需要擔心寶寶需要喝多少奶,而一開始轉換成瓶餵時,你可能就會不太清楚需要裝入多少奶量。建議媽媽們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因為不同年齡層的寶寶,需要的營養不一樣。 若你不得不回到工作崗位,會錯過至少2餐親餵的時間,請改成瓶餵,而且請在回到工作崗位的2週前,開始瓶餵。給寶寶至少1週的時間適應瓶餵,在每天餵2瓶之前,先從1瓶開始。若你打算讓寶寶喝配方奶,上述方法不只能幫助寶寶,也能讓你的身體逐漸適應,減少奶量,重返工作崗位時更輕鬆。(同場加映:親餵母乳或泡配方奶粉?母乳與配方奶各有好處) 若你只打算偶爾給寶寶瓶餵,出門前將乳房中的奶汁擠乾淨,會減少脹奶與漏奶的問題。確保餵寶寶的時間,沒有離你回家的時間太近,這樣回家時才有滿滿的奶水親餵寶寶。 2. 寶寶第一次微笑 若寶寶都沒對你微笑,不需要太擔心,就算是最幸福的孩子,沒到第6或7週前,可能也不會笑。寶寶開始有微笑的動作時,只是隨機的表情,之後你便能透過觀察,了解寶寶是整張臉在笑,還是只有用到嘴巴的肌肉,以分辨出寶寶什麼時候是真笑,什麼時候只是隨機地微笑。 雖然在寶寶身體準備好之前,還沒辦法開懷大笑,但只要多跟寶寶交談、玩耍、擁抱,很快就能看到寶寶大笑了。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vaccination-tool]


寶寶 0~1 歲

14月齡寶寶:訂遊戲規範 漸進式斷奶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您可能已經感受到,有時寶寶開始有恐懼和焦慮的情緒反應,這是因為他對所處的環境,變得更敏銳、更有警覺心。當他可能被洗衣機或攪拌機的聲音嚇到時,請試著去安撫他。 另外,寶寶也可能開始害怕浴缸,即使過去他很享受洗澡的時光,但現在他可能覺得浴缸是個可怕的地方,可以試著改用擦澡的方式來代替,或許幾天後,狀況就會改善。您也可以讓他坐在沒有水的浴缸裡,然後給他一條毛巾玩,相信很快他就能在浴缸裡,感到自在又安全。 如何照顧寶寶? 這個時期的小孩,可能開始難以掌控了,但也是適合開始設定一些限制,或基本規範的時期,爸媽雙方都必須對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做了會被處罰,有一致的共識及標準。在孩子犯錯時,不需要用大聲吼叫的方式制止他,但必須態度堅定,運用聲調的變化,來制止或鼓勵,讓孩子明白哪些是行為是錯的、哪些是對的。 提供足夠的遊戲時間與空間,因為透過遊戲提升運動和社交技巧,來建立孩子的自尊心,是很重要的,別因為有時候只能讓孩子獨處孤單地自己玩,而感到很有罪惡感,您可以在一旁遠遠地觀察他就好,每天給他一點獨處的時間,有助於讓他學習獨立,及自我探索。 寶寶的健康須知 除非寶寶有什麼異常的情形發生,不然這個月並不需要特別安排檢查,不過可以先諮詢醫師,關於預防接種的事項,預防接種對於防治傳染病,是非常重要的。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寶寶14月齡這個時期,醫師可能會告訴您,可以試著斷奶,但如果您還不準備讓他斷奶,為了寶寶的牙齒保健,可以餵食專用的配方奶粉當主食。若您覺得是時候斷奶了,選擇一次就把奶瓶戒掉,或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皆可,一次性突然把奶瓶戒掉,會讓戒斷過程縮短,但可能得經歷孩子嚎啕大哭,跟令人失眠幾個晚上,所以循序漸進會是比較好的方式。您可以先從早餐開始,用幼兒啜飲杯來代替奶瓶,幾天後漸進到午餐,睡前奶瓶是最難戒的,就放到最後吧! 新手爸媽小提醒 如果您很關心寶寶的體重,那很正常。所有的媽媽就算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還是很在意孩子們的體重。但寶寶並不需要太多食物,至少不像成人的食量那麼多,如果您的寶寶非常活力充沛,那他消耗的卡路里,可能比他吃進去的還多,當寶寶顯得沒有活力,或體重減輕時,則必須留意了。 若您的孩子體重過重,請確定他吃的點心都很健康,並限制他的糖分攝取,不過不需要過度擔心,因為一旦他的步伐變多了,奔跑起來後,就會開始變瘦,身高也會拉高。您可能需留心照料的是,孩子感冒的時候,大多數的感冒,都是感冒病毒引起的,而且會持續數日,避免給小孩服用非處方的藥物,除非是由醫師開立的,否則多半這些成藥,都不適合2歲以下的幼童使用,當感冒症狀惡化時,請立即與醫師聯繫。


寶寶 0~1 歲

嬰兒第11週:注意皮膚炎與睪丸倒縮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寶寶的肢體動作會變得愈來愈流暢,你會發現,寶寶透過觀察旁人,使自己的手臂與腿部動作,也愈來愈複雜,這些動作能幫助寶寶,加強並促進肌肉發展。當寶寶躺著時,可能會有更多的踢腿動作,這是寶寶準備開始學習爬行的第一步。 第 11 週的寶寶可能做到以下事項: 直立頭部,保持穩定狀態。 趴著時,可以用手撐起胸部。 把環狀物往同一個方向轉動。 一把抓住玩具搖鈴。 專注於小東西,例如葡萄乾(注意別讓寶寶把小東西塞入嘴巴,以免窒息)。 抓住東西。 用類似的子音說出單詞。(同場加映: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如何照顧寶寶? 給寶寶足夠的空間伸展身體與移動四肢。你可以在地上放一條毯子,讓寶寶在上面任意活動,如此一來,能幫助寶寶加強肌肉發展。 寶寶的健康須知 根據寶寶的狀況,醫師進行的檢查類型、方法與流程,都會有所差異。 寶寶變化令人擔憂不已 若你的寶寶特別在意溫度、味道的變化,或是有消化不良、高燒、拉稀、流鼻水、排尿少、持續的疹子、眼睛或耳朵有分泌物、長時間異常哭泣等症狀,可能是寶寶生病的徵兆。若孩子發生呼吸困難,或有抽搐的情形,請立即去看醫師。(同場加映:小孩發燒很常見~適時退燒處理別緊張) 體溫 若寶寶發燒,請謹記,發燒是人體遇到細菌入侵的積極反應,不是單純的疾病而已。當你與醫師通話時,請保持冷靜,並詳細描述症狀,包含寶寶什麼時候開始發燒、持續多長時間、有無任何異狀,例如出牙等等。還應該讓醫師知道,寶寶先前是否曾與病人接觸過,或是目前是否使用任何藥物。(同場加映:嬰兒第29週:發燒這樣做 別寵壞寶寶)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下列是你應該知道的事項: 頭皮的脂漏性皮膚炎 這種頭皮上的皮膚炎,在幼兒身上很常見。輕度的皮膚炎,可以使用礦物油或潤滑油來按摩,使頭皮放鬆,同時徹底清洗頭皮屑與皮脂。在較嚴重的情況下,例如雪花片片飄落的頭皮屑,可天天使用含水楊酸(Salicylate)的抗屑洗髮精,但是有些情況,上述的方法並不適合,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若寶寶的狀況變糟,請停止所有手段,與醫師討論並尋找其他治療方法。(同場加映:胎記 痱子… 認識6種嬰兒皮膚症狀) 經常出汗會加劇頭皮的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因此,你應該讓寶寶的頭部保持乾燥,如果不需要,就不要幫寶寶戴帽子。脂漏性皮膚炎太嚴重時,可能會影響到寶寶的臉部、頸部或臀部。若有上述情形,請醫師開立外用藥膏。有些寶寶只會在1歲前,得到脂漏性皮膚炎,有些寶寶會持續較長的時間。若寶寶不會感到不舒服或不愉快,就不需要使用上述治療方法,或用治療過敏的外用皮膚藥物。然而,若你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屈腿 有兩個原因造成大部分的寶寶,腿都會蜷縮起來。第一,出生時右腿是彎屈的。第二,母親子宮痙攣會造成寶寶的腿擠壓在一起,並扭轉身體位置。寶寶有好幾個月,都維持在擠壓的狀態下,腳會彎屈或向內旋轉。接下來幾個月,寶寶的腿已經能自由活動,開始學習抬腿、爬行等動作,漸漸地,腿就能伸直。 大部分的寶寶不需治療,腳就能恢復正常狀態,只要確保沒有其他因素,造成寶寶的腿彎屈即可。你可以與醫師談談並檢查寶寶,定期注意寶寶的發展情況。 睪丸倒縮 寶寶的性器官在媽媽懷孕時期開始發育,其中,卵巢在出生時完全發育,睪丸則是在三個月時,下降至陰囊。事實上,大約 3~4% 的足月寶寶,以及 30% 的早產兒,會有睪丸倒縮(Testicular shrinkage)。 睪丸移動的機制十分複雜,你可以透過睪丸的位置,輕易確認是否有倒縮的情形。一般而言,在高溫下,睪丸會突出(在溫度過高時,保護精子的機制),溫度過低時,則會倒縮(溫度過低時,保護精子的機制),有些男生的睪丸特別敏感,而且位在體內深處,大多數左側的睪丸比右側低,會讓右側睪丸看起來好像消失不見,因此,你只能透過洗溫水澡時,檢查寶寶的睪丸是否在陰囊裡,看看是否有倒縮的情形。(同場加映:幫新生寶寶洗澡:簡單上手的安全指南) 睪丸倒縮不會有任何疼痛,或是尿滯留的情形,通常睪丸都會下降。每 1,000 名一歲大的寶寶中,只會有三到四個寶寶會睪丸倒縮,一進行手術,便能輕易將寶寶的睪丸,放回適當的位置。 這樣的情況也可以使用荷爾蒙治療,但成功率不高。 新手爸媽小提醒 跟寶寶說話 通常這時候的寶寶還不會說話或回答問題。然而,若是一開始便一直跟寶寶對話,寶寶可能會更快學會講話,且講得更好。若寶寶從來沒跟其他人交流,可能會對學習語言產生影響,不過這樣的情形十分少見。 你可以隨時隨地教寶寶說話,例如在抱寶寶或安撫寶寶的時候,告訴他們:「是時候去散步囉!」、「喔不!有人打電話過來。」,無論寶寶是直接與你對話,抑或是聽到你跟其他人對話,都能增進寶寶的語言技巧。 只用單側乳頭餵奶 若你經常用單側乳頭餵奶,像是左側,你就能騰出右手吃東西、閱讀、講電話,或是做其他事情,但右乳房會因此減少奶汁分泌,且乳房會較小。常用的那側會因為一開始就經常餵奶,受到刺激,產生特別多的母奶,乳房也會較大。有很多案例是在哺乳期後,母親的胸部一大一小。不過請放心,寶寶斷奶後,會慢慢改善。(同場加映:餵奶煩惱奶水量不足?增加母乳分泌有方法)


寶寶 0~1 歲

13月齡寶寶:飲食習慣變 設固定作息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第13個月開始,您的寶寶可能會改變他的飲食習慣,常見的狀況是,他可能突然變得挑食。但在這個味覺發展的時期,也同時是開始嘗試不同食材,或重新讓他嘗試過去不喜歡的食物,最好的時機。在這個時期,您也可以試著改變調味或料理方式。如果寶寶出現體重減輕,或疑似因為感染導致發燒、腹瀉而食慾不佳時,請務必求診醫師。 這個時期的寶寶,不僅可能改變飲食習慣,睡眠習慣也會變得不同。他可能會從一個大睡神,開始每個半夜都突然醒來。12~14個月大的孩子,已經會開始做夢了,夢境可能使他從睡夢中驚醒、大叫,您可以陪在他身旁安撫他,他很快地就會再度入睡。 如何照顧寶寶? 有個挑食的寶寶,有時真是令人焦慮,但請試著別勉強他再多吃一些,相反的,讓他的胃口自由決定自己的食量。因為就算您無法控制他吃多少,但您可以控制他吃什麼。持續每餐供應營養充足的食物,別讓他吃甜食或其他不健康的食品。您可能還是忍不住擔心他吃得太少,一旦他開始迅速成長茁壯,您就會鬆口氣不再擔心了! 好的睡眠習慣,也是讓您的13月齡寶寶健康又快樂的關鍵,養成一個固定上床睡覺的時間,固定上床睡覺的習慣,包括洗澡的時間、喝睡前奶、刷牙及聽床邊故事的時間。一開始,孩子可能會有點抗拒這個新的時間表,但幾週後就會習慣了,並且期待每次聽床邊故事的時光。您也可以去幫寶寶挑雙新鞋子囉,不用讓他再穿著襪子,跑來跑去了。 寶寶的健康須知 寶寶12個月大時,您或許已經帶他做過一次全面性的檢查了。如果您還沒安排會診,13個月大時也適合,剛好可以和醫師討論最近寶寶飲食、睡眠及行為模式的改變。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由於有些食物容易導致過敏,這也就是為何醫師建議,等寶寶1歲大時再開始換食物。現在寶寶13個月大了,幫他更換食品時,請注意下列事項: 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例如蛋、堅果、草莓、蜂蜜、牛奶及番茄。 一次實驗一種新食物,這樣比較容易觀察到哪種食物容易致敏,4~5天再更換下一種。 寫筆記。每嘗試新的食物,都要記錄並追蹤,看看是否是過敏原,也可以在醫師會診時,拿飲食日記與醫師討論。 新手爸媽小提醒 您或許很擔心,13個月大的寶寶跌倒或發生碰撞,別過度保護您的小孩,怕他磕磕碰碰受傷。這是這個時期孩子的必經之路,協助寶寶更快成長的方式,是讓他自由玩耍,一邊玩耍一邊跌倒碰撞,是寶寶學習熟悉自己的身體,與周遭生活環境的方式,他很快就能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在下一次跌倒中再站起來,很快地,他就不需要媽媽來「秀秀」了。


寶寶 0~1 歲

16月齡寶寶:免晨間小睡 多戶外活動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日常生活中,難免有讓寶寶害怕的噪音,16個月大的寶寶可能會被吸塵器、雷聲、警笛聲、煙火或氣球破掉等聲響嚇壞,而突然退縮或哭鬧。可以取消15~18個月大的孩子晨間小睡,一天午睡一次就足夠了,起初小睡的時間可能會變長,請留意不要讓午睡的時間拖得太晚,以免影響晚上的就寢,必要時請縮短午休的時間。 如何照顧寶寶? 這個時期的孩子,可能很容易對任何事情都感到害怕,請適度地安撫他,給他一個擁抱、表達您理解他的感受,或許溫柔地對他說:喔,好可怕,對吧?就足夠了。為寶寶示範摀住耳朵的動作,來減輕噪音的刺激,當您的寶寶理解噪音的來源,並知道不會對他造成傷害,他就會慢慢適應了。 養成固定就寢時間的習慣,足夠的床邊時間,可以緩和孩子的情緒,讓他順利進入夢鄉,但別讓就寢時間過於冗長,甚至影響您的日常作息,20~30分鐘就夠了,必要時也可以請保母代勞。 寶寶的健康須知 如果平常觀察到寶寶舉止異常的現象,請務必告知醫師,如果沒有,那就當作是一次例行性的檢查。寶寶可能會排斥看醫師,因為他會以為是不是又要打針了,您可以試著用下列方式來安撫他: 別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到,萬一太早到了,就先去做一些別的活動。 帶著寶寶最喜歡的玩具一起去診所。 讓孩子到同樣的醫療院所,固定看同一位熟悉的醫師。 打針的時候,協助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16個月大的寶寶,已經不需要晨間小睡了,午睡就足以讓這個階段的寶寶保持精力充沛,但上午可以提供小點心,讓他恢復精力,或聽一些輕音樂,看書、在沙發上蓋著小毯子稍作休息(沙發會比床上好,床是睡大覺用的)。午睡前儘量避免舟車勞頓,因為小朋友可能會在車上睡著,一旦錯過午睡時間,傍晚就容易因為睡眠不足而鬧脾氣。也別讓午睡的時間拖太晚,以免影響晚上的就寢時間,但確定他有確實午休,就跟成人一樣,沒有獲得足夠的休息時,我們都會變得情緒暴躁。 新手爸媽小提醒 您可能開始傷腦筋,16個月大的寶寶可以看電視了嗎?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指出,2歲以後的小朋友,才能開始接觸電視螢幕,包括平板電腦。因此請儘量控制小朋友看電視的時間,畢竟您並不希望孩子變成電視兒童。 鼓勵寶寶多做戶外活動,例如玩球、游泳、奔跑,或者您也可以打開音樂,來一場帶動唱。閱讀也是很好的活動,當您與孩子的互動愈多,他能吸收到的新知愈多,這些活動都遠比電視節目來的有益。


寶寶 0~1 歲

12月齡寶寶:跨出第一步 會說話認字

寶寶的健康與成長 恭喜寶寶滿周歲囉!您正式通過育兒第一年的考驗。大部分的小孩在9~12月大時,會踏出他人生的第一步,14~15個月大時,就可以單獨行走,從跨出第一步後,您的孩子將變得更加獨立。假如您的寶寶還得扶著茶几才能行走,也別擔心,15~16個月大的寶寶立甚至更晚,才學會獨步行走,也很常見。 經過幾個月的牙牙學語,您的寶寶已經開始會認得一些字了。語言發展並非一蹴可及,也會因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發展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寶寶知道的,絕對比他能說的多更多。 如何照顧寶寶? 多鼓勵寶寶扶著家具走,或獨立自己走,儘量避免太常抱他或攙扶他。如果您的孩子嘗試蹣跚步行,讓他抓住您的一隻手指,可以增強他的安全感。在這個時期,全脂牛奶會是寶寶最好的飲料,在學步階段,小孩需要燃燒脂肪,來提供足夠的熱量維持活動力,及促進發育。但若您本身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問題,或您家族中有肥胖、膽固醇過高或心血管疾病病史,則另當別論,您的小兒科醫師,可能會建議食用低脂牛奶。 學步時期的小孩,已經會觀察您的行為模式,並模仿身邊的人,尤其父母親是他們最基本的行為學習榜樣,也請記得移開所有可能傷到寶寶的危險物品。 寶寶的健康須知 建議在寶寶12個月大時,安排一次小兒科的全面健康檢查,在檢查前,您可預先準備以下醫師可能詢問的問題: 寶寶晚間及白天的睡眠時間? 寶寶目前吃的固體食物或副食品?食慾如何? 是否喜歡您提供給他的小點心? 已經長了幾顆牙齒? 寶寶是否已經很會爬行?可以撐著東西站起來了嗎?會扶著家具行走探索環境,或已經可以獨立行走?是否會用手指指著他想要的東西?會和人有眼神接觸?叫他的名字時,是否有反應? 是否有頻繁眨眼或會揉眼睛?是否會想要抓取靠近他的玩具跟書本?或觀察到其他視覺方面的問題? 是否對聲音有反應,會找尋聲源?(或其他可能是聽力方面的問題) 寶寶是否會模仿聲音、牙牙學語,或已經會說一些單字? 上述預先準備的答案,可以協助小兒科醫師評估寶寶的睡眠習慣、視力、生理發展或行為發展程度。如果寶寶有皮膚癢或任何可能是過敏的情形,也請告知醫師。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小兒科會診時,醫師會先測量寶寶的身高、體重及頭圍,並將前述數據,登錄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上,圖表雖然看起來複雜,但仍請耐心學習如何看懂圖表,別擔心,醫師會協助您解讀圖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12月齡寶寶的平均身高、體重及頭圍如下: 男孩:10公斤 (體重)、78 公分(身高)、46 公分(頭圍) 女孩:5公斤 (體重)、78 公分(身高)、45公分(頭圍) 以上資訊是以第50個百分位數為準,也就是,若您的寶寶剛好符合以上的數值,就表示有50%滿周歲的小孩,其身高、體重及頭圍數值,大於或剛好和您的寶寶相同,而另外50%的寶寶,則比您家的寶寶嬌小。 若您的小孩落在第25個百分位數,也不代表您的寶寶有發育異常的問題,因為他可能很快就急速長大,或他的生長曲線並非平緩的。醫師比較在意的是生長率的動向,而非實際測量的數值,如果孩子生長停滯,或體重減輕,才是嚴重問題的前兆,所以務必留意生長率的劇烈變化。 新手爸媽小提醒 有兩項必須特別留意的如下: 1. 寶寶的視力 嬰幼兒無法察覺自己的視力問題,因此家長必須對潛在的視力問題提高警覺,寶寶如果有以下現象,請務必求診您的醫師: 經常瞇著眼睛或頻繁眨眼 歪頭斜視 (例如看著圖像或電視的時候) 不睏卻一直揉眼睛 看東西有困難 行為笨拙 若寶寶有一直流淚、紅眼、眼睛痛、畏光或眼睛有膿,或乾掉變硬的分泌物等症狀時,表示可能罹患淚管阻塞、眼球外傷,或感染傳染性結膜炎(Pinkeye),務必請小兒科醫師進行眼部檢查。 2. 鉛中毒 1~2歲的小孩,是鉛中毒的高危險群,因為小朋友常在地上爬行,或經常將手放進嘴裡,即使其他年齡的小孩,曝露在含鉛的環境下,也可能會鉛中毒。但由於寶寶身體發育尚未成熟,比大人容易罹患鉛中毒,在某些準媽媽血液裡的鉛含量超標時,也可能經過血液傳染,導致新生兒罹患鉛中毒。


寶寶 0~1 歲

嬰兒第6週:注意寶寶睡姿、營養、呼吸和臍帶

嬰兒的健康與成長 微笑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因此,寶寶會咧開無牙的小嘴,回報你的愛,只要看到這一幕,心便不自覺融化了。第六週時,寶寶可能以一定的方式,對聲音做出回應,例如盯著看、哭泣或不出聲。 如何照顧第 6 週的嬰兒? 大部分的睡眠專家建議,趁寶寶還醒著但昏昏欲睡時,便將寶寶放到床上,如此一來,能幫助寶寶學會自己睡覺,這個技能在半夜醒來時,能派上用場。你可以從一開始,就建立寶寶健康的睡眠習慣,例如睡前例行沐浴、按摩、聽故事,這不只能幫助寶寶更快學會自己睡覺,更能培養獨立的性格。 嬰兒的健康須知 醫師會依據孩子的健康狀況安排檢查,然而,若這週去找醫師,請記得詢問下列事項: 寶寶體重增加的速度,會不會太慢,或是可能罹患任何疾病。 若你對寶寶在過去兩週的健康、行為、睡眠、餵食方面,有任何疑慮的話。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你應該了解下列事項: 1. 寶寶的營養:若你無法親餵寶寶,不需要太過擔心。瓶餵寶寶只要喝足配方奶,一樣可以增加體重,過得健康又快樂。過多的配方奶,會導致寶寶太胖,也可能連帶造成其他問題。若是寶寶吐奶、肚子痛或體重增加過多,可能是餵了太多配方奶。小兒科醫師會告訴你,每次餵食的分量是多少。或者在這個階段,醫師可能會開一些維生素與營養素,例如維生素 D 及鐵質。 2. 寶寶的睡姿:將寶寶放到床上睡覺時,仰睡是首選。研究顯示,仰睡者較少發燒、鼻塞及耳朵感染,而且不容易在半夜吐。現在就讓你的寶寶仰睡吧!這樣一來,他們開始習慣仰睡的姿勢後,就不會感到不舒服。 3. 寶寶的呼吸:正常的新生兒,呼吸速率大約是每分鐘 40 次,然而,睡覺時會降低至 20 次。要特別注意的是,嬰兒睡覺時的呼吸速率不固定,可能一開始呼吸很快,反覆快速地持續淺呼吸 15~20 秒,接下來暫停不到十秒,又繼續呼吸。這種模式稱為陣發性呼吸(Periodic breathing),在寶寶身上是正常的現象,這是由寶寶大腦中,尚未發育成熟的呼吸控制中心來控制。 4. 臍部的衛生:臍帶感染很少見,只要好好照顧傷口,並保持乾燥即可。如果你發現周圍的皮膚發紅,臍帶或臍帶底部有分泌物,尤其是發出臭味,應立即帶寶寶去看醫師,若寶寶受到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正常來說,臍帶通常在寶寶出生的一到二週內,會乾掉並脫落,臍帶脫落時,可能會發現少量血跡或液體,這是正常的現象,不需過度擔心。然而,若臍帶脫落兩週後,肚臍沒有閉合或是乾掉,請帶寶寶去看醫師。 給新手爸媽的小提醒 你可能會擔心下列事項: 1. 輕放寶寶等待入睡:沒有什麼比看著可愛的小天使睡覺還要幸福了。然而,若寶寶在懷裡睡著,卻還有事情要做時,你應該輕輕地把寶寶放到床上,等待十分鐘,直到寶寶沉沉睡去再行離去,建議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來幫助寶寶安穩入睡: 時時看著寶寶。 唱一些搖籃曲。 減少嬰兒房裡的光源。 以最習慣,也最容易輕鬆將寶寶放在床上的慣用手來餵奶,以及搖寶寶入睡。 把寶寶放在加高的床墊上。剛開始幾週可以使用嬰兒車、搖籃或搖床代替嬰兒床,這些方式都能更輕易地將寶寶抱進抱出。 如果寶寶睡覺的地方與睡著的地方相距過遠,就愈容易在半途中醒來。因此,盡可能在搖籃或嬰兒床附近,餵奶及哄寶寶入睡。 (同場加映: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注意事項) 2. 嬰兒哭鬧:在第六週,寶寶仍然愛哭鬧。下列一些技巧,可能對安撫寶寶有用,你可以選特定一種方式,試完後再換下一種,不需要一次使用太多方法。以下是你在下次寶寶哭鬧時,可以嘗試的一些技巧: 不用擔心立即回應寶寶會寵壞他/她,更多的注意力不會造成寶寶依賴,所以寶寶哭泣時多安撫他/她。 評估情形,確定寶寶只是為了哭而哭,還是有可以解決的根本原因。 肌膚接觸,研究顯示,比起那些不那麼常被抱的寶寶,每天用嬰兒背帶或手臂抱著至少三小時的寶寶,較少哭泣。 對一些小嬰兒來說,腸絞痛發作時,緊緊地抱著寶寶,能安撫其情緒。 擁抱能給予寶寶安全感。 寶寶可能因為肚子不舒服而哭,輕壓腹部能減緩不適。 親餵或給奶嘴。 把寶寶交給另一個人,換手抱寶寶。 尋求新事物來安撫寶寶。 餵食期間,確保寶寶經常打嗝,好排出吞進肚子裡的空氣。 保持愉快的心情,逗寶寶開心。 降低寶寶的興奮度。 飲食檢查,確保寶寶不是因為肚子餓而哭。 請諮詢醫師。 輪流照顧小寶寶,充分利用任何能夠分擔照顧責任的機會。 (同場加映: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嬰兒哭鬧的原因及解決) 第六週過完囉!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孤軍奮鬥,Hello 醫師在下週會繼續陪著你。


寶寶 0~1 歲

寶寶第4週:溢吐奶、腸絞痛怎麼辦?刷牙與按摩方法說明

嬰兒的生長與發展狀況 邁入第4週後,嬰兒的臉會愈來愈圓潤,脫離剛出生皺巴巴的模樣。嬰兒趴著時,骨盆會平貼於床面,頭可以略抬起,抱在身上時也會主動抬頭看人。 男、女寶寶的平均發育狀況如下: 男寶寶 身長:約51~58公分 體重:約3.2~5.4公斤 頭圍:約35~39.6公分 女寶寶 身長:約50~57公分 體重:約3.1~5.2公斤 頭圍:約34.2~38.9公分 嬰兒溢、吐奶怎麼辦? 溢奶指寶寶在喝奶或是剛喝完時,嘴角流出少許的奶水,原因可能是喝奶時太急,或是有輕微胃食道逆流,通常不必擔心,但要記得清潔口腔。 吐奶原因很多,包括喝太多、生病、吸入過多空氣等,爸媽可觀察寶寶狀況,若吐奶量只有一點點,寶寶活動力也正常,則不用太擔心,但若吐很多、有綠色嘔吐物,或活力下降,須趕緊尋求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寶寶吐奶怎麼辦?拍嗝有用嗎?嬰兒溢奶、吐奶原因解析】 嬰兒每天刷牙很重要 嬰兒雖然還沒長牙,但是維護口腔環境相當重要,不僅可以從小養成清潔習慣,也能避免口腔內細菌滋生,清潔時機與方式如下: 清潔時機:早起、睡前、每次喝完奶後 準備物品:紗布巾、溫開水 清潔步驟: 用溫開水浸濕紗布巾 拿著紗布巾確實擦拭口腔,包括牙床上下左右、舌頭、口腔周圍 由於寶寶通常會抗拒口腔清潔,因此爸媽需多費心,可以一人協助扶住孩子,另一人負責清潔。 注意嬰兒腸絞痛 未滿3個月大的嬰兒中,有10~20%會發生腸絞痛,使寶寶瘋狂大哭、難以安撫、甚至拳打腳踢。雖然前3個月是寶寶最常哭的階段,但腸絞痛不一樣,醫師會以3原則來判斷: 1次哭3小時 1週至少3次 連續3週以上 腸絞痛常在傍晚發生,多發生於寶寶出生3到6週之間,但大約3個月後,便不會再發生。 部分研究認為腸絞痛可能是食物過敏,或嬰兒的消化系統尚未成熟所致,其他研究則認為,寶寶的個性容易緊張,或是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可能才是成因。 雖然腸絞痛的問題會讓家長感到無助與內疚,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不是長期健康問題的徵兆,所以不必過度擔心。 【延伸閱讀:嬰兒腸絞痛怎麼辦?有哪些症狀?關鍵「5S」與母乳改善新生兒腸絞痛】 幫寶寶按摩改善哭鬧 按摩可以幫助放鬆寶寶情緒與身體,也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以下介紹最基本的「嬰兒從頭按到腳」按摩法: 從頭按到腳 介紹:把握從頭按到腳的原則,並且透過雙手輕按提供寶寶安全感。 步驟: 從臉開始,輕壓寶寶的額頭、眉毛、臉頰、耳朵 接著從上手臂開始,依序從一直按到小手指,一手按完換另一手 接著是身體部分,手掌放在寶寶胸前並且從中間往外畫圈 再來是雙腿部分,輕輕的從大腿一直按到腳掌、腳趾,一腿按完換另一腿 最後是按摩背部,從上到下一路輕輕按壓到屁股 寶寶照護與注意事項 讓寶寶適度吸吮:4週大的寶寶喜歡,而且需要吸吮,不需強制禁止|。你可能發現奶嘴能讓寶寶平靜下來,在某些情況下,寶寶會拿拇指或食指起來吸。 無論醒、睡,都維持臉部朝上:避免因為趴著或睡著而壓迫呼吸道。 外出須坐安全座椅:2歲以下的嬰幼兒應坐在車輛後座,並使用攜帶式嬰兒提籃或是後向式安全座椅,並要注意有無正確安裝和繫好安全帶,才能確實保護寶寶安全。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5/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 0~1 歲

寶寶第3週:哺乳維持「想吃就餵」原則、注意臍疝氣與猝死

嬰兒的生長與發展狀況 3週大的嬰兒已經能靈活活動手腳,也能看見,並追蹤距離20~35公分的物體,這剛好是母乳哺餵時,媽媽與寶寶對眼的距離;事實上,這個年紀的寶寶傾向對人臉感興趣,而非其他物品。 媽媽可在親餵時直視寶寶,再慢慢把自己的頭轉到另一側,看寶寶的目光是否跟上;這個動作有助於訓練寶寶的身體肌肉、眼睛的追焦與聚焦能力,同時透過眼神交流,也能增加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情感。 哺乳維持「嬰兒想吃就餵」的原則 進入第3週後,嬰兒會逐漸抓到吸吮母乳的節奏,媽媽只需掌握「寶寶想吃就餵」的原則。若嬰兒不吸奶,可能是不餓或還不習慣吸吮乳房;針對後者,媽媽可多抱寶寶,增加寶寶與胸部接觸的時間,讓寶寶有機會學習與練習吸吮;此外,媽媽也需觀察孩子的進食量是否足夠,如果寶寶仍然不吸,建議尋求專業協助,找出原因改善問題。 嬰兒臍帶脫落,注意「臍疝氣」 這個階段,嬰兒臍帶多已脫落了,不過有些寶寶可能會出現臍疝氣,也就是所謂的凸肚臍,多數發生於早產兒和體重較輕的寶寶身上,這是因為寶寶的腹部肌肉較脆弱,出生時臍帶附近的肌肉未完全關閉,肌肉結構也尚未發育完整,以至於腹內組織從腹壁肌肉的缺損擠出來,形成臍疝氣。 不過爸媽不必過於擔心,隨著嬰兒逐漸長大,臍疝氣多於1~2歲時逐漸消失,但若是孩子出現哭鬧不停、嘔吐,甚至疝氣處鼓起紅腫、變黑、發炎等,請盡速就醫。 嬰兒包巾使用方法 嬰兒的睡眠品質對於健康發展、建立睡眠習慣十分重要,包巾不僅可以提供安全感,也能讓寶寶睡得更好。 使用步驟如下: 將包巾轉成菱形,上方一角折下來變鑽石形 將寶寶頭頸部放在鑽石形上方線條處 一手固定寶寶左手,另一手從包巾右邊邊角,往左包住寶寶肩膀,並將多餘部分塞到寶寶身體下方 另一側重複步驟3,並將多餘部分塞到寶寶身體下方 整理身體下方布料,留一個手掌的空間,將包巾往身體方向拉上來,並用彈性綁帶固定寶寶 包寶寶時,注意不要包太緊,並露出雙手並讓呼吸保持順暢。 起初使用時,寶寶可能會感到些微驚嚇,但適度的驚嚇為自然現象,表示小孩對外在環境的變化感到十分敏感,懂得做出反應。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care/newborn-baby-dont-need-pillow/ 注意與預防嬰兒猝死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指嬰兒在睡眠時突然死亡,1歲以下的嬰幼兒皆是高危險群。雖然嬰兒猝死症發生率不高,但卻是1歲以前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父母不可不慎。 嬰兒猝死的常見原因包括: 家長或照顧者吸菸(同場加映: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趴睡 早產 出生時體重過輕 睡在太軟的表面 睡覺的環境太悶熱 【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為了避免嬰兒猝死,應謹記下列事項: 讓嬰兒仰睡:研究指出,仰睡能減少50%猝死機率。 維持床鋪乾淨、簡單:避免用過軟的床單、過厚的棉被,床上也避免放置玩具、不用的枕頭或抱枕。 維持環境溫度舒適:房間溫度控制於24~28度間,避免太冷或太熱。 避免嬰兒周圍吸菸,並遠離吸菸者 仔細觀察嬰兒的健康狀況 一般來說,若是發育情形正常,不需要特別去找醫師。然而,爸媽應隨時注意寶寶有無任何不尋常的跡象,下列是你應該注意的事項: 監測寶寶的尿量與排便次數,以便及早發現異常的狀況。(進一步了解寶寶排便問題,請看:寶寶也會大腹便便~便祕跡象5招改善) 若有任何凝血問題,醫師可能建議注射維生素K,幫助凝血。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4/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 0~1 歲

寶寶第2週:多跟嬰兒說話、培養吃睡作息、注意黃疸

嬰兒會辨識聲音,眼睛也會隨物體移動 在此階段,嬰兒的眼睛可以隨目標移動,也能辨識照顧者的聲音,並在聽到聲音的時候,顯得更安心,因此父母可以拿著玩具逗孩子,促進嬰兒的視力發展,同時多與寶寶對話,提高對語言熟悉度、親密度與安全感;此外,這時期的嬰兒喜歡被撫摸,因此可以在寶寶洗完澡或睡前進行嬰兒按摩。 另外,建議從寶寶出生起就可以進行親子共讀,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有助於語言、認知等發展,父母可先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圖卡、小布書進行共讀。 【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嬰兒學習喝奶階段,媽媽親餵乳頭容易痛 在第2週,由於寶寶的進食時間還沒固定,所以哺餵母乳的嬰兒一天可能要餵8~12次,母親在這個階段特別辛苦,父親可以多多分擔其他家務。 若寶寶是餵食配方奶,一天也可能要餵6~8次。建議餵食量每天/每公斤約需150~180c.c.,父母可平均分配於每一餐,但不用勉強嬰兒喝完,視嬰兒的胃口而定。在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慢慢培養出進食的習慣。 母親用母乳哺餵嬰兒時,記得讓自己和寶寶的姿勢放鬆,並讓寶寶面對自己的臉和胸部;其次寶寶吸吮時,嘴巴要含得夠大,下巴貼著乳房才可順利吸吮。 初期母親可能會因為嬰兒拉扯乳頭而感到疼痛與不適,這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此外,母親也可能常有親餵乳頭刺痛,或餵乳姿勢不良,造成乳頭破皮等情形,建議可透過擦羊脂膏來修護敏感的乳頭。 【延伸閱讀:不會計算新生兒奶量?醫師教你用嬰兒體重算奶量】 https://wp.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nutrition/breastfeeding-vs-formula-feeding/ 幫嬰兒拍嗝預防溢、吐奶 除了哺餵奶外,拍嗝也很重要,尤其如果寶寶採瓶餵,每次餵完奶都必須要拍嗝,因為瓶餵容易吸到空氣,可能導致溢吐奶。 嬰兒拍嗝方式主要有2種: 坐姿拍嗝:父母可讓寶寶坐在腿上,一手支撐寶寶頭頸部,另一手拱起呈三角形拍寶寶背部。 直立拍嗝:父母將寶寶的頭頸靠在肩上,一手撐住寶寶下半身,另一手拱起呈三角形拍寶寶背部。 培養嬰兒睡眠時間 良好的睡眠習慣有賴於從小養成,所以父母需持續幫寶寶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例如: 床內不擺放雜物、鬆軟物件 每次睡覺都仰睡 每晚進行相同的睡眠儀式:每晚上床時間固定、有特定的哄睡方式,例如播放輕柔音樂、說故事等 需注意的是,到了第2週,寶寶可能已有能力輕輕地抬起頭,因此寶寶躺下時,要特別注意姿勢,確保其呼吸道暢通。 注意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症狀,會讓寶寶皮膚和眼睛變成黃色,尤其是早產兒及母乳寶寶。 黃疸是因為嬰兒肝臟尚未完全發育,無法良好去除血液中的膽紅素。初期會出現在臉上,之後是胸部與腹部,最後才是腿部;黃疸也會使嬰兒的眼白看起來黃黃的。若是皮膚黝黑的嬰兒,可以觀察其眼睛與牙齦,確認是否有這樣的症狀。若不確定,還可以輕壓寶寶的鼻子,或額頭上的皮膚,這時皮膚會顯得特別黃。 為預防黃疸,父母記得隨時注意皮膚清潔,並哺餵充足的奶水促進代謝,以及觀察呼吸、吸吮、大小便狀況,若嬰兒活動力降低,顯得沒力氣時,應盡速就醫。 父母也可使用以下小功具,藉由觀測寶寶便便,了解嬰兒的健康狀況。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tools/how-does-babies-poop-look-like/ 若懷疑寶寶有黃疸,請盡速就醫,醫師會根據寶寶外觀和抽血進行診斷。多數情況下,新生兒黃疸無需特別治療,約1~2週就會消失;針對較嚴重的黃疸,醫師可能會建議照光治療,使用特殊波長的光,幫助寶寶排出膽紅素。 【延伸閱讀:新生兒黃疸2週以上快就醫!膽道閉鎖用3症狀判斷,治療晚恐須肝臟移植】 如何觀察寶寶健康與成長狀況? 最初的幾週,大部分媽媽擔心的是寶寶的體重。寶寶有營養不良嗎?是否達到正常的標準體重?為什麼體重比其他寶寶還輕? 其實不需要過於擔心上述問題。有幾個跡象可以確保親餵的嬰兒獲得足夠的養分,例如:餵食後感到胸部變空變輕,寶寶的皮膚呈現光澤、緊緻,輕按時具有彈性。若水分不足,按下寶寶皮膚時,會先皺皺的才反彈。 另一種方式是在親餵的同時,聆聽寶寶吞嚥的聲音,觀察其是否在享用香甜的奶水。此外,若是寶寶定時排出黑色或黃色的糞便,就不用太擔心。寶寶一天需要更換五到八次尿布,若達到這個次數,就能確定寶寶已獲得足夠的能量,與必需的營養。 不管是親餵母奶還是餵奶瓶,請謹記,寶寶在每個階段的生長速度,都有所不同,有時候速度會慢一點。若寶寶總是精力充沛、玩得很開心、健康,就代表發育得很好。若對寶寶的體重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醫師會提供意見,並建議你該補充哪些營養。 https://wp.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3/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