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類別包含了父母親最關心的各種話題,從寶寶的照顧到青少年的養育、「 0~1 歲 嬰兒期 」、「 1~5 歲學齡期 」、「 6~12 歲兒童期 」、「 青少年 」、「 兒童健康 」,實用內容將幫助爸媽不再手忙腳亂,聰明養育各個年齡層的寶貝。

基礎知識

親子教育

「發燒會燒壞腦袋?」VS. 「發燒是好事兒」──一個用「傳教士」精神努力傳遞的觀念

【聽醫師的話】 × 黃斯煒醫師專欄 這次要介紹的故事,是我一個很尊敬的老師和大前輩 - 何文佑主任(編按:現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部專任主治醫師)。何主任是新生兒科的大前輩,照顧了無數的早產兒和新生兒,也在兒科領域奉獻了50年以上,直至近年仍是持續看診、照顧病人。一直到近1-2年身體狀況欠佳,才慢慢轉向教學。在小弟的訓練期間,有幸受到何主任的教學,真的是倍感光榮😄😄😄 醫療進步快速,在何主任行醫的50幾年間,許多醫療概念都持續進步中。不過,「發燒是好事兒」這件事情,倒是近十幾年來沒改變的一件事兒。因此何文佑主任行醫的過程中,不論是在診間面對病人,就會向病人闡述「發燒是好事兒」的故事。在醫院晨會教學時,也是不厭其煩地跟住院醫師、學生們教導「發燒是好事兒」的概念。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在我眼中就像個認真的「傳教士」一般,令人敬佩。 媽媽對孩子發燒的擔憂|門診真實對話 這日,一個媽媽帶著2歲3個月的女兒來到我診間,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昨晚發燒了…… 我:「您好,小孩今天怎麼不舒服呢?」 媽:「她昨天發燒了!燒到38.5度,怎麼辦?」 我做了基本的身體檢查,發現孩子喉嚨發炎,並且合併有咳嗽和流鼻水的症狀,看起來就是感冒了。 我:「他應該是感冒囉,這個病毒感染居多,一般會發燒3天到5天的時間。如果小孩活力食慾都還不錯,就沒關係,可以再觀察。」 媽:「發燒沒關係嗎!?不會燒壞腦袋嗎?!」 這時我就想到了何主任「傳教士」的身影,開始向媽媽說: 我:「媽媽先別擔心。發燒其實是好事兒。人體受到病菌侵襲時,身體就會發出警報,需要通知身體的免疫系統去作戰,這個警報就是『發燒』。所以發燒就像警報一樣,要通知身體裡的軍隊去對抗病菌。所以發燒是好事喔,不用擔心。」 媽:「所以小孩發燒,都不用管他?」 我:「觀察很重要!如果孩子發燒時跟平常一樣,活力好、食慾好,會跑會跳會玩耍,那其實不用特別在意發燒,因為這時小孩的免疫系統在發燒時活性更強。但如果小孩發燒時活力不好、不吃東西不喝水,會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營養來對抗病菌,這時就會建議使用退燒藥,讓小孩舒服一點……」 媽:「可我媽說,小孩不趕快退燒,腦袋會燒壞耶!」 我:「其實這是很常見的迷思,應該說……」 孩子為什麼會發燒? 造成小兒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包含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喉嚨發炎、中耳炎)、腸胃道感染或泌尿道感染等。人體在發燒的時候,免疫系統的效率會提升,進而產生更好的免疫力以抵抗外來的病菌。因此,發燒不是壞事,發燒就像是人體的警報器,用來告訴人體的免疫系統要開始打仗、抵抗外來的病菌。 孩子為什麼會被感染呢? 孩子的感染大多是因為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感染大多會伴隨有發燒和一些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或咳嗽。某些特定的病毒則會引發其他症況,如喉嚨痛、嘴巴有破洞、上吐下瀉等等。 這些病毒就存在於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像是家裡的桌子上、來家中拜訪的親戚身上、幼稚園的玩具或書上。由於這些病毒到處都有,很難完全避免孩子接觸到這些環境。因此有時發生感冒、發燒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說發燒是好的反應,為什麼要退燒? 發燒對於人體是好的反應,可以增強免疫力以抵禦病菌。但需不需要使用退燒藥則需要考慮到孩子對發燒的反應。 很多孩子發燒時會伴隨嚴重的倦怠感,變得不吃東西、不喝水。這種不吃、不喝的狀況維持太久,就會造成小孩子有脫水的情況,進而變得更沒有食慾,更惡化小孩脫水的狀態。 因此,讓孩子退燒後往往能讓他們的食慾活力變比較好,至少能稍微吃一些食物和多喝點水,避免他們進入脫水的惡性循環迴圈。 反過來說,雖然孩子正在發燒,但卻不影響的他的精神、食慾,孩子仍是繞著桌子跑呀跳啊玩啊,這時候其實不必太過焦慮,不需要太積極的退燒。 【延伸閱讀:小孩發燒怎麼辦?兒童退燒6大處理方法!這時才要看醫生】 但阿嬤說小孩發燒太久,腦袋會燒壞耶? 這個是對於發燒很常見的誤解。以前老一輩的人常常聽說隔壁鄰居家的小孩發燒送醫院,後來出院之後孩子就腦袋就有些問題。但他們不知道的事情是,造成這些孩子發燒的原因其實是腦膜炎 或是腦炎。 以前醫療不如現在便利,有時會孩子會因為腦膜炎而導致後續的神經學傷害。有賴於現在衛生觀念進步加上兒科醫師普及率高,現在這樣因為腦膜炎而導致後續神經學後遺症的孩子已經相對罕見。 但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就會很直接地把孩子「發燒去醫院、腦袋不好回家」這兩件事情連結起來,就造成了「發燒會燒壞腦袋」這個迷思了。 所以正確說法應該是:發燒本身不會造成腦袋燒壞的狀況,但是如果孩子是因為腦膜炎而發燒,要儘早治療以避免後續神經後遺症發生。 【延伸閱讀:孩子發燒要吃退燒藥?超過40度燒壞腦袋?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 物理退燒VS吃藥退燒? 發燒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腦部負責調節體溫的中樞,要人體體溫升高到特定的溫度,以加強免疫效率而產生的反應。使用退燒藥的效果,則是將調節體溫中樞所設定的溫度往下調整,進而達到退燒的效果。 如果沒有使用退燒藥,而只使用物理退燒(像是退熱貼、冰枕、吹電風扇等),我們的身體會一直產熱讓體溫能上升,進而抵銷掉物理推燒的效果,更會產生身體上的不舒服。 因此,當使用退燒藥退燒再加上物理降溫的方式,可以讓退燒效果更顯著。但如果只單純物理降溫而不使用藥物退燒,除了事倍功半之外,還會造成身體上的不適感。 結語 我:「……大概是這樣。」 媽:「好,醫師我了解。觀察孩子狀況比較重要!」 我:「沒錯。孩子發燒時可以先觀察症狀。如果無法判斷,給醫師檢查及評估會更加放心。」 在花了一段時間和家長衛教之後,媽媽對於小孩發燒有比較了解,對於孩子的照顧也更加踏實。 我自己也在思考,為何像何主任這樣用心「傳教」了40-50年,但對於「發燒」的正確觀念,卻還無法完全普及到家長與每個家庭中?。 在門診中,往往也要花很多時間跟家屬說明小孩發燒的處理,甚至在講了很多之後,有些家長仍然覺得「醫師你下次不用講這麼多,直接給我退燒藥吧。」 不過每次想到何主任的身影,我就會覺得這其實就真的跟「傳教」是一樣的:就是一不厭其煩、一步一腳印地慢慢做,才能讓這樣的觀念深植人心。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親子教育類別

看更多 親子教育 相關文章

寶寶 0~1 歲

嬰兒第6週:注意寶寶睡姿、營養、呼吸和臍帶

嬰兒的健康與成長 微笑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因此,寶寶會咧開無牙的小嘴,回報你的愛,只要看到這一幕,心便不自覺融化了。第六週時,寶寶可能以一定的方式,對聲音做出回應,例如盯著看、哭泣或不出聲。 如何照顧第 6 週的嬰兒? 大部分的睡眠專家建議,趁寶寶還醒著但昏昏欲睡時,便將寶寶放到床上,如此一來,能幫助寶寶學會自己睡覺,這個技能在半夜醒來時,能派上用場。你可以從一開始,就建立寶寶健康的睡眠習慣,例如睡前例行沐浴、按摩、聽故事,這不只能幫助寶寶更快學會自己睡覺,更能培養獨立的性格。 嬰兒的健康須知 醫師會依據孩子的健康狀況安排檢查,然而,若這週去找醫師,請記得詢問下列事項: 寶寶體重增加的速度,會不會太慢,或是可能罹患任何疾病。 若你對寶寶在過去兩週的健康、行為、睡眠、餵食方面,有任何疑慮的話。 寶寶的需求與發展 你應該了解下列事項: 1. 寶寶的營養:若你無法親餵寶寶,不需要太過擔心。瓶餵寶寶只要喝足配方奶,一樣可以增加體重,過得健康又快樂。過多的配方奶,會導致寶寶太胖,也可能連帶造成其他問題。若是寶寶吐奶、肚子痛或體重增加過多,可能是餵了太多配方奶。小兒科醫師會告訴你,每次餵食的分量是多少。或者在這個階段,醫師可能會開一些維生素與營養素,例如維生素 D 及鐵質。 2. 寶寶的睡姿:將寶寶放到床上睡覺時,仰睡是首選。研究顯示,仰睡者較少發燒、鼻塞及耳朵感染,而且不容易在半夜吐。現在就讓你的寶寶仰睡吧!這樣一來,他們開始習慣仰睡的姿勢後,就不會感到不舒服。 3. 寶寶的呼吸:正常的新生兒,呼吸速率大約是每分鐘 40 次,然而,睡覺時會降低至 20 次。要特別注意的是,嬰兒睡覺時的呼吸速率不固定,可能一開始呼吸很快,反覆快速地持續淺呼吸 15~20 秒,接下來暫停不到十秒,又繼續呼吸。這種模式稱為陣發性呼吸(Periodic breathing),在寶寶身上是正常的現象,這是由寶寶大腦中,尚未發育成熟的呼吸控制中心來控制。 4. 臍部的衛生:臍帶感染很少見,只要好好照顧傷口,並保持乾燥即可。如果你發現周圍的皮膚發紅,臍帶或臍帶底部有分泌物,尤其是發出臭味,應立即帶寶寶去看醫師,若寶寶受到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正常來說,臍帶通常在寶寶出生的一到二週內,會乾掉並脫落,臍帶脫落時,可能會發現少量血跡或液體,這是正常的現象,不需過度擔心。然而,若臍帶脫落兩週後,肚臍沒有閉合或是乾掉,請帶寶寶去看醫師。 給新手爸媽的小提醒 你可能會擔心下列事項: 1. 輕放寶寶等待入睡:沒有什麼比看著可愛的小天使睡覺還要幸福了。然而,若寶寶在懷裡睡著,卻還有事情要做時,你應該輕輕地把寶寶放到床上,等待十分鐘,直到寶寶沉沉睡去再行離去,建議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來幫助寶寶安穩入睡: 時時看著寶寶。 唱一些搖籃曲。 減少嬰兒房裡的光源。 以最習慣,也最容易輕鬆將寶寶放在床上的慣用手來餵奶,以及搖寶寶入睡。 把寶寶放在加高的床墊上。剛開始幾週可以使用嬰兒車、搖籃或搖床代替嬰兒床,這些方式都能更輕易地將寶寶抱進抱出。 如果寶寶睡覺的地方與睡著的地方相距過遠,就愈容易在半途中醒來。因此,盡可能在搖籃或嬰兒床附近,餵奶及哄寶寶入睡。 (同場加映: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注意事項) 2. 嬰兒哭鬧:在第六週,寶寶仍然愛哭鬧。下列一些技巧,可能對安撫寶寶有用,你可以選特定一種方式,試完後再換下一種,不需要一次使用太多方法。以下是你在下次寶寶哭鬧時,可以嘗試的一些技巧: 不用擔心立即回應寶寶會寵壞他/她,更多的注意力不會造成寶寶依賴,所以寶寶哭泣時多安撫他/她。 評估情形,確定寶寶只是為了哭而哭,還是有可以解決的根本原因。 肌膚接觸,研究顯示,比起那些不那麼常被抱的寶寶,每天用嬰兒背帶或手臂抱著至少三小時的寶寶,較少哭泣。 對一些小嬰兒來說,腸絞痛發作時,緊緊地抱著寶寶,能安撫其情緒。 擁抱能給予寶寶安全感。 寶寶可能因為肚子不舒服而哭,輕壓腹部能減緩不適。 親餵或給奶嘴。 把寶寶交給另一個人,換手抱寶寶。 尋求新事物來安撫寶寶。 餵食期間,確保寶寶經常打嗝,好排出吞進肚子裡的空氣。 保持愉快的心情,逗寶寶開心。 降低寶寶的興奮度。 飲食檢查,確保寶寶不是因為肚子餓而哭。 請諮詢醫師。 輪流照顧小寶寶,充分利用任何能夠分擔照顧責任的機會。 (同場加映:寶寶哭不停怎麼辦?嬰兒哭鬧的原因及解決) 第六週過完囉!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孤軍奮鬥,Hello 醫師在下週會繼續陪著你。


寶寶 0~1 歲

寶寶第4週:溢吐奶、腸絞痛怎麼辦?刷牙與按摩方法說明

嬰兒的生長與發展狀況 邁入第4週後,嬰兒的臉會愈來愈圓潤,脫離剛出生皺巴巴的模樣。嬰兒趴著時,骨盆會平貼於床面,頭可以略抬起,抱在身上時也會主動抬頭看人。 男、女寶寶的平均發育狀況如下: 男寶寶 身長:約51~58公分 體重:約3.2~5.4公斤 頭圍:約35~39.6公分 女寶寶 身長:約50~57公分 體重:約3.1~5.2公斤 頭圍:約34.2~38.9公分 嬰兒溢、吐奶怎麼辦? 溢奶指寶寶在喝奶或是剛喝完時,嘴角流出少許的奶水,原因可能是喝奶時太急,或是有輕微胃食道逆流,通常不必擔心,但要記得清潔口腔。 吐奶原因很多,包括喝太多、生病、吸入過多空氣等,爸媽可觀察寶寶狀況,若吐奶量只有一點點,寶寶活動力也正常,則不用太擔心,但若吐很多、有綠色嘔吐物,或活力下降,須趕緊尋求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寶寶吐奶怎麼辦?拍嗝有用嗎?嬰兒溢奶、吐奶原因解析】 嬰兒每天刷牙很重要 嬰兒雖然還沒長牙,但是維護口腔環境相當重要,不僅可以從小養成清潔習慣,也能避免口腔內細菌滋生,清潔時機與方式如下: 清潔時機:早起、睡前、每次喝完奶後 準備物品:紗布巾、溫開水 清潔步驟: 用溫開水浸濕紗布巾 拿著紗布巾確實擦拭口腔,包括牙床上下左右、舌頭、口腔周圍 由於寶寶通常會抗拒口腔清潔,因此爸媽需多費心,可以一人協助扶住孩子,另一人負責清潔。 注意嬰兒腸絞痛 未滿3個月大的嬰兒中,有10~20%會發生腸絞痛,使寶寶瘋狂大哭、難以安撫、甚至拳打腳踢。雖然前3個月是寶寶最常哭的階段,但腸絞痛不一樣,醫師會以3原則來判斷: 1次哭3小時 1週至少3次 連續3週以上 腸絞痛常在傍晚發生,多發生於寶寶出生3到6週之間,但大約3個月後,便不會再發生。 部分研究認為腸絞痛可能是食物過敏,或嬰兒的消化系統尚未成熟所致,其他研究則認為,寶寶的個性容易緊張,或是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可能才是成因。 雖然腸絞痛的問題會讓家長感到無助與內疚,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不是長期健康問題的徵兆,所以不必過度擔心。 【延伸閱讀:嬰兒腸絞痛怎麼辦?有哪些症狀?關鍵「5S」與母乳改善新生兒腸絞痛】 幫寶寶按摩改善哭鬧 按摩可以幫助放鬆寶寶情緒與身體,也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以下介紹最基本的「嬰兒從頭按到腳」按摩法: 從頭按到腳 介紹:把握從頭按到腳的原則,並且透過雙手輕按提供寶寶安全感。 步驟: 從臉開始,輕壓寶寶的額頭、眉毛、臉頰、耳朵 接著從上手臂開始,依序從一直按到小手指,一手按完換另一手 接著是身體部分,手掌放在寶寶胸前並且從中間往外畫圈 再來是雙腿部分,輕輕的從大腿一直按到腳掌、腳趾,一腿按完換另一腿 最後是按摩背部,從上到下一路輕輕按壓到屁股 寶寶照護與注意事項 讓寶寶適度吸吮:4週大的寶寶喜歡,而且需要吸吮,不需強制禁止|。你可能發現奶嘴能讓寶寶平靜下來,在某些情況下,寶寶會拿拇指或食指起來吸。 無論醒、睡,都維持臉部朝上:避免因為趴著或睡著而壓迫呼吸道。 外出須坐安全座椅:2歲以下的嬰幼兒應坐在車輛後座,並使用攜帶式嬰兒提籃或是後向式安全座椅,並要注意有無正確安裝和繫好安全帶,才能確實保護寶寶安全。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5/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 0~1 歲

寶寶第3週:哺乳維持「想吃就餵」原則、注意臍疝氣與猝死

嬰兒的生長與發展狀況 3週大的嬰兒已經能靈活活動手腳,也能看見,並追蹤距離20~35公分的物體,這剛好是母乳哺餵時,媽媽與寶寶對眼的距離;事實上,這個年紀的寶寶傾向對人臉感興趣,而非其他物品。 媽媽可在親餵時直視寶寶,再慢慢把自己的頭轉到另一側,看寶寶的目光是否跟上;這個動作有助於訓練寶寶的身體肌肉、眼睛的追焦與聚焦能力,同時透過眼神交流,也能增加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情感。 哺乳維持「嬰兒想吃就餵」的原則 進入第3週後,嬰兒會逐漸抓到吸吮母乳的節奏,媽媽只需掌握「寶寶想吃就餵」的原則。若嬰兒不吸奶,可能是不餓或還不習慣吸吮乳房;針對後者,媽媽可多抱寶寶,增加寶寶與胸部接觸的時間,讓寶寶有機會學習與練習吸吮;此外,媽媽也需觀察孩子的進食量是否足夠,如果寶寶仍然不吸,建議尋求專業協助,找出原因改善問題。 嬰兒臍帶脫落,注意「臍疝氣」 這個階段,嬰兒臍帶多已脫落了,不過有些寶寶可能會出現臍疝氣,也就是所謂的凸肚臍,多數發生於早產兒和體重較輕的寶寶身上,這是因為寶寶的腹部肌肉較脆弱,出生時臍帶附近的肌肉未完全關閉,肌肉結構也尚未發育完整,以至於腹內組織從腹壁肌肉的缺損擠出來,形成臍疝氣。 不過爸媽不必過於擔心,隨著嬰兒逐漸長大,臍疝氣多於1~2歲時逐漸消失,但若是孩子出現哭鬧不停、嘔吐,甚至疝氣處鼓起紅腫、變黑、發炎等,請盡速就醫。 嬰兒包巾使用方法 嬰兒的睡眠品質對於健康發展、建立睡眠習慣十分重要,包巾不僅可以提供安全感,也能讓寶寶睡得更好。 使用步驟如下: 將包巾轉成菱形,上方一角折下來變鑽石形 將寶寶頭頸部放在鑽石形上方線條處 一手固定寶寶左手,另一手從包巾右邊邊角,往左包住寶寶肩膀,並將多餘部分塞到寶寶身體下方 另一側重複步驟3,並將多餘部分塞到寶寶身體下方 整理身體下方布料,留一個手掌的空間,將包巾往身體方向拉上來,並用彈性綁帶固定寶寶 包寶寶時,注意不要包太緊,並露出雙手並讓呼吸保持順暢。 起初使用時,寶寶可能會感到些微驚嚇,但適度的驚嚇為自然現象,表示小孩對外在環境的變化感到十分敏感,懂得做出反應。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care/newborn-baby-dont-need-pillow/ 注意與預防嬰兒猝死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指嬰兒在睡眠時突然死亡,1歲以下的嬰幼兒皆是高危險群。雖然嬰兒猝死症發生率不高,但卻是1歲以前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父母不可不慎。 嬰兒猝死的常見原因包括: 家長或照顧者吸菸(同場加映: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趴睡 早產 出生時體重過輕 睡在太軟的表面 睡覺的環境太悶熱 【延伸閱讀:新生寶寶該睡多久?父母必知4注意事項】 為了避免嬰兒猝死,應謹記下列事項: 讓嬰兒仰睡:研究指出,仰睡能減少50%猝死機率。 維持床鋪乾淨、簡單:避免用過軟的床單、過厚的棉被,床上也避免放置玩具、不用的枕頭或抱枕。 維持環境溫度舒適:房間溫度控制於24~28度間,避免太冷或太熱。 避免嬰兒周圍吸菸,並遠離吸菸者 仔細觀察嬰兒的健康狀況 一般來說,若是發育情形正常,不需要特別去找醫師。然而,爸媽應隨時注意寶寶有無任何不尋常的跡象,下列是你應該注意的事項: 監測寶寶的尿量與排便次數,以便及早發現異常的狀況。(進一步了解寶寶排便問題,請看:寶寶也會大腹便便~便祕跡象5招改善) 若有任何凝血問題,醫師可能建議注射維生素K,幫助凝血。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4/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寶寶 0~1 歲

寶寶第2週:多跟嬰兒說話、培養吃睡作息、注意黃疸

嬰兒會辨識聲音,眼睛也會隨物體移動 在此階段,嬰兒的眼睛可以隨目標移動,也能辨識照顧者的聲音,並在聽到聲音的時候,顯得更安心,因此父母可以拿著玩具逗孩子,促進嬰兒的視力發展,同時多與寶寶對話,提高對語言熟悉度、親密度與安全感;此外,這時期的嬰兒喜歡被撫摸,因此可以在寶寶洗完澡或睡前進行嬰兒按摩。 另外,建議從寶寶出生起就可以進行親子共讀,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有助於語言、認知等發展,父母可先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圖卡、小布書進行共讀。 【延伸閱讀:寶寶學說話分階段!注意有無語言發展遲緩徵兆】 嬰兒學習喝奶階段,媽媽親餵乳頭容易痛 在第2週,由於寶寶的進食時間還沒固定,所以哺餵母乳的嬰兒一天可能要餵8~12次,母親在這個階段特別辛苦,父親可以多多分擔其他家務。 若寶寶是餵食配方奶,一天也可能要餵6~8次。建議餵食量每天/每公斤約需150~180c.c.,父母可平均分配於每一餐,但不用勉強嬰兒喝完,視嬰兒的胃口而定。在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慢慢培養出進食的習慣。 母親用母乳哺餵嬰兒時,記得讓自己和寶寶的姿勢放鬆,並讓寶寶面對自己的臉和胸部;其次寶寶吸吮時,嘴巴要含得夠大,下巴貼著乳房才可順利吸吮。 初期母親可能會因為嬰兒拉扯乳頭而感到疼痛與不適,這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此外,母親也可能常有親餵乳頭刺痛,或餵乳姿勢不良,造成乳頭破皮等情形,建議可透過擦羊脂膏來修護敏感的乳頭。 【延伸閱讀:不會計算新生兒奶量?醫師教你用嬰兒體重算奶量】 https://wp.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baby-nutrition/breastfeeding-vs-formula-feeding/ 幫嬰兒拍嗝預防溢、吐奶 除了哺餵奶外,拍嗝也很重要,尤其如果寶寶採瓶餵,每次餵完奶都必須要拍嗝,因為瓶餵容易吸到空氣,可能導致溢吐奶。 嬰兒拍嗝方式主要有2種: 坐姿拍嗝:父母可讓寶寶坐在腿上,一手支撐寶寶頭頸部,另一手拱起呈三角形拍寶寶背部。 直立拍嗝:父母將寶寶的頭頸靠在肩上,一手撐住寶寶下半身,另一手拱起呈三角形拍寶寶背部。 培養嬰兒睡眠時間 良好的睡眠習慣有賴於從小養成,所以父母需持續幫寶寶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例如: 床內不擺放雜物、鬆軟物件 每次睡覺都仰睡 每晚進行相同的睡眠儀式:每晚上床時間固定、有特定的哄睡方式,例如播放輕柔音樂、說故事等 需注意的是,到了第2週,寶寶可能已有能力輕輕地抬起頭,因此寶寶躺下時,要特別注意姿勢,確保其呼吸道暢通。 注意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症狀,會讓寶寶皮膚和眼睛變成黃色,尤其是早產兒及母乳寶寶。 黃疸是因為嬰兒肝臟尚未完全發育,無法良好去除血液中的膽紅素。初期會出現在臉上,之後是胸部與腹部,最後才是腿部;黃疸也會使嬰兒的眼白看起來黃黃的。若是皮膚黝黑的嬰兒,可以觀察其眼睛與牙齦,確認是否有這樣的症狀。若不確定,還可以輕壓寶寶的鼻子,或額頭上的皮膚,這時皮膚會顯得特別黃。 為預防黃疸,父母記得隨時注意皮膚清潔,並哺餵充足的奶水促進代謝,以及觀察呼吸、吸吮、大小便狀況,若嬰兒活動力降低,顯得沒力氣時,應盡速就醫。 父母也可使用以下小功具,藉由觀測寶寶便便,了解嬰兒的健康狀況。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tools/how-does-babies-poop-look-like/ 若懷疑寶寶有黃疸,請盡速就醫,醫師會根據寶寶外觀和抽血進行診斷。多數情況下,新生兒黃疸無需特別治療,約1~2週就會消失;針對較嚴重的黃疸,醫師可能會建議照光治療,使用特殊波長的光,幫助寶寶排出膽紅素。 【延伸閱讀:新生兒黃疸2週以上快就醫!膽道閉鎖用3症狀判斷,治療晚恐須肝臟移植】 如何觀察寶寶健康與成長狀況? 最初的幾週,大部分媽媽擔心的是寶寶的體重。寶寶有營養不良嗎?是否達到正常的標準體重?為什麼體重比其他寶寶還輕? 其實不需要過於擔心上述問題。有幾個跡象可以確保親餵的嬰兒獲得足夠的養分,例如:餵食後感到胸部變空變輕,寶寶的皮膚呈現光澤、緊緻,輕按時具有彈性。若水分不足,按下寶寶皮膚時,會先皺皺的才反彈。 另一種方式是在親餵的同時,聆聽寶寶吞嚥的聲音,觀察其是否在享用香甜的奶水。此外,若是寶寶定時排出黑色或黃色的糞便,就不用太擔心。寶寶一天需要更換五到八次尿布,若達到這個次數,就能確定寶寶已獲得足夠的能量,與必需的營養。 不管是親餵母奶還是餵奶瓶,請謹記,寶寶在每個階段的生長速度,都有所不同,有時候速度會慢一點。若寶寶總是精力充沛、玩得很開心、健康,就代表發育得很好。若對寶寶的體重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醫師會提供意見,並建議你該補充哪些營養。 https://wp.helloyishi.com.tw/parenting/babys-first-year/development-and-milestones/baby-born-week3/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健康問題

高血壓別來!小孩想健康4招有解

一般會認為高血壓只好發於高齡長者,但事實上,孩童也可能罹患高血壓,以下分享4個觀念,幫助小孩遠離高血壓 。 1. 控制體重 肥胖是導致高血壓最快的捷徑,肥胖使血管壓力增加,長期下將導致高血壓,所以當發現小孩體重失控,可以尋求減肥門診的幫助,透過醫師指導、排定減肥計畫。 2. 出門多運動 現代的小孩為課業繁忙,除了上學時間之外,生活還被許多課外活動塞滿,所以每到空閒時,他們會選擇娛樂活動來紓壓,然而,現今許多小孩傾向宅在家裡,很可能玩電腦遊戲、看漫畫、電視一整天不出門,雖然打電動也有不少好處,但過度的話,會造成運動量不足,因此,建議家長親自陪伴小孩從事戶外活動,也能順便讓自己動起來,運動不僅能幫助小孩保持健康體魄,也能幫助紓壓,減少罹患高血壓的機率。 3. 減少鹽分攝取 攝取過量鹽分是導致高血壓的直接原因,每個兒童每天僅需攝取1200毫克(mg)的鹽,若高於這個標準,小孩不僅容易罹患高血壓,也容易發生腎臟及心血管問題,那我們如何減少鹽分攝取呢? 選擇天然食物,取代加工食品,少吃漢堡、薯片、炸薯條和烤雞等速食,以及市售零食等高鈉食品。 使用新鮮潔淨的食材可有效降低烹調時鹽的用量。 採買食品前仔細閱讀標章,選擇鈉含量較低的食品。 建議選擇清淡飲食,可以諮詢營養師菜色如何安排。 4. 健康的生活型態 健康的生活型態可預防高血壓,請小孩避免下列事項: 除了上述少攝取鹽分之外,也避免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如烤、炸的油膩肉類。 避免情緒化,因為每次憤怒都讓血管承受很大的壓力,長期容易導致高血壓。 定期量測血壓,特別是易頭痛、頭暈、嘔吐、多汗、弱視和抽搐症狀的兒童。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嬰幼兒罹肝病~飲食照護各階段須知

營養在兒童的成長和發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於患有肝病的兒童來說,更為重要。無論罹病的原因是什麼,小兒慢性肝病最終都會導致肝功能不全、肝硬化(Liver cirrhosis),並可能與嚴重的膽汁淤積有關。膽汁淤積可能與搔癢、吸收不良、營養不良和生長遲緩有關。肝硬化導致門靜脈高壓(Portal hypertension)、腹脹和胃腸道出血。慢性肝病的併發症包括肝肺分流導致的進行性缺氧,或甚至更罕見的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出現這些併發症的患者,通常會成為原位肝移植的候選者。 臨床顯示,擁有較好均衡飲食的肝病孩童,在肝臟移植之後,花在醫院的時間就愈少。食物由許多不同的營養素組成,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是良好的飲食營養必需的。肝臟在良好營養和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的原因有兩種: 肝臟會製造膽汁,膽汁可幫助吸收飲食中的脂肪。 肝臟會轉化飲食中的營養素,作為生長和正常身體功能所需的能量和物質。 因肝病而導致黃疸(Jaundice)的嬰兒,因為無法消化牛奶中的營養成分,所以會一直感到飢餓,需要經常進食,可能因此而喝下大量的牛奶。患有肝病的兒童,食慾會不太好,但對熱量和蛋白質的需求會增加,在需求增加但吸收不足的情況下,就會導致營養不良,進而造成發育不良、缺乏能量和更大的感染風險。所以,要特別留意營養攝取,可尋求營養師的協助與建議。以下提供讓不同階段兒童進食的小撇步: 1. 嬰兒的餵食 患肝病的嬰兒,因生病之故所以喝奶量較少且生長不良,所以需要食用特殊配方奶,這種配方奶的口感和味道,與普通奶不同,普通的嬰兒牛奶成分含有長鏈脂肪(LCT)裡的脂肪,需要良好的膽汁液才能被吸收。但如果寶寶有黃疸,可能代表膽汁流動差,也就不容易吸收長鏈脂肪,這就是為什麼寶寶喝了很多奶,卻沒有長大的原因。 而特殊的配方奶成分,含有一種叫做中鏈脂肪(MCT)的異脂肪,它不需要膽汁就可完全吸收。營養師會建議為寶寶提供最好的配方奶,同時也需要定期為寶寶測量體重,因此與營養師保持密切聯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可以確保快速地處理任何體重下降,或與飲食有關的問題。如果您親餵母乳,在寶寶生長良好的情況下,我們會鼓勵您繼續哺乳,但通常也需要額外添加特殊的配方奶,與母乳搭配餵食,以確保您的寶寶會繼續增加體重和成長。 營養師會建議您最好的餵食方法,可能也需要在配方奶中,添加額外的熱量補充劑,營養師也會開這些處方。 2. 學步期幼兒的餵食 固體食物應在寶寶4~6個月之間,開始餵食,這點與其他嬰兒的方式是一樣的。 健康諮詢師會建議您正常的斷奶方法,如果有必要,營養師也會提供您更具體的建議。 患有肝病的孩子,並不需要避開任何特別的食物,即使他們吃不多,重要的是,確保他們有固定且正常的飲食,並且與家人一起用餐, 這是孩子在社會發展中很重要的部分,同時也透過語言訓練肌肉的使用。 3. 年齡較大的孩童餵食 一般來說,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正常飲食,與家人和朋友吃一樣的食物,通常不需要在飲食中改變攝取的脂肪類型。相反地,孩子會吃更多來補足之前流失的熱量。如果孩子需要避免任何特殊的食物,或額外補充零食或營養品,營養師也會給您建議。 完善的營養,是管理孩子肝病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需要任何幫助或建議,可以在治療孩子的診所或醫院,尋求營養師的協助,他們絕對會樂意提供您任何餵養孩子的建議。


常見疾病症狀

心疼小孩過敏~掌控關鍵飲食 減刺激

一般認為,食物過敏是當免疫系統視特定食物為有害因子時,所引發的過敏反應,而會引發過敏的食物稱作過敏原,在某些研究裡,食物過敏影響4-6%的兒童和6%的成人,在兒童及嬰兒中這樣的情況更常見。 食物過敏類型 食物過敏有兩種類型: 免疫球蛋白E介入(IgE mediated): 過敏症狀產生的原因與身體免疫系統釋出免疫球蛋白E抗體有關,這些抗體只會和特定食物起反應。 非免疫球蛋白E介入(Non-IgE mediated):當免疫系統的其他部分對特定食物產生反應,就會產生這樣的現象,這種類型的食物過敏不會引發身體產生免疫球蛋白E抗體。 常見的過敏原食物 任何類型的食物都可能導致兒童過敏,然而,下列過敏原在所有兒童食物過敏反應佔了90%。 奶類 蛋類 花生 黃豆 小麥 堅果類 魚 貝類 治療食物過敏的主要方法是避免會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記得小心閱讀所有食品的標籤清楚了解成分,這樣能降低吃進食物過敏原的影響。 食物過敏的症狀 當兒童有食物過敏時,常常可以在皮膚表面、心血管系統、腸胃道系統以及呼吸道看到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有: 嘔吐、下痢或胃部筋攣以及疼痛 濕疹(Eczema)或蕁麻疹(Hives) 舌頭、嘴唇、喉嚨腫起,或嘴巴內部發癢,影響說話或呼吸能力 喉嚨緊縮,呼吸困難 喘鳴聲 脈搏微弱,可能導致血壓下降 頭暈 皮膚可能蒼白或發青 這樣的反應通常會發生在多處身體部位,且可能很快就會惡化。當發生這樣的情況時,應妥善治療病患,因為可能致死


其他健康問題

小孩挑食不能逼~6招善誘乖乖吃

許多父母也許都有同樣的煩惱:小孩不吃飯怎麼辦?小孩的挑食行為常讓父母擔心會因此影響發育,但若強迫他們把碗裡食物吃完,除了哭鬧可能還會討價還價,讓許多爸媽傷透腦筋。究竟該怎麼讓孩子改掉挑食的壞習慣呢?本文將教您幾招,讓孩子願意嘗試他們以前不敢吃的食物! 想要孩子乖乖吃飯可不能光靠逼迫,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對用餐這件事產生負面的印象。根據研究顯示,小孩通常需要接觸或嘗試某種食物十次以上,才會願意接受它。所以請聰明地利用間接誘導的方式,從引導孩子產生想吃飯或嘗試新菜色的意願開始。 1. 設定規律的用餐時間 父母們需設定固定的正餐與點心時間,因為若沒有規律的用餐時間,孩子一旦餓了就會吃東西(且通常是選喜愛的零食),如此到了正餐時間常吃不下,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要定時用餐,並讓孩子明白只有那些固定時間,才有食物吃,這樣會使他們因為沒辦法吃零食,而在正餐時間感到肚子餓,時間到了就自動坐在餐桌上與家人一起用餐。 2. 注意吃飯環境 吃飯時最好不要開著電視,或使用各種電子產品等,這樣會使小孩用餐不專心,更容易吃下不營養的食物。 3. 變換料理方式 如果孩子不喜歡某道菜,不妨試試用不同的料理方式,變換菜色的外型或味道。例如孩子不喜歡吃薑絲炒南瓜,不妨換成焗烤南瓜片,或把南瓜切成不同造型(如星狀)等等。 4. 不要用甜點當獎勵 利用任何物質作為交換條件,都是很不好的方式,若用飯後甜點當獎勵,會增加孩子對甜食的渴望,且在沒有甜點或其他籌碼的時候,會變得更難與孩子溝通。您可以一週選擇兩個晚上,提供水果或優格等作為飯後甜點,同時對孩子灌輸這些健康食材也是甜點的觀念。 5. 別特地為孩子做特別菜色 除非孩子有生理或疾病因素而需要額外的餐飲,否則不需要為了吸引他們吃飯,而特地煮他們愛吃的菜,這樣會養成他們挑食的習慣。不妨每餐煮多種類型的菜,讓孩子們可以從桌上現有的菜色來選擇,久而久之,也會習慣或願意去吃那些未曾吃過,但常見的菜色。 6. 讓孩子動手做料理 讓孩子參與做菜過程,會讓他們更想吃自己做的菜,可以試著每週選1種新食材,讓孩子建議或一起討論3種不同的料理方式,接著找時間與孩子一起做菜。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家裡的花圃或陽台,種一些辛香料植物或蔬菜水果,可幫助孩子們了解蔬果的生長過程。 其實許多成人也有挑食的問題,父母若自己無法以身作則,也很難讓孩子願意嘗試不喜歡的食物。如果您的孩子依舊挑食,但僅是少數幾種不敢吃,也請不必過度擔心和著急,他們能接受吃某些蔬菜,比起幾乎所有蔬菜都不吃來得好,但若孩子的挑食情況嚴重已影響到營養狀況,且嘗試了以上方法也都無法改善時,建議您尋找專業醫師協助。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其他健康問題

父母必看!4種你不可不知的兒童心臟病類型

好發在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是屬於相對嚴重的疾病,若發生於兒童,病情則會更加艱險。常見的兒童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病毒感染引發的心臟病、還有因特殊疾病或遺傳性疾病導致的心臟病。 隨著現代醫學進步,心臟病童都受到十分良好的醫療照護,病情受到控制、甚至可能痊癒,能夠擁有和一般人一樣健康、正常的生活。然而,心臟病的種類繁多,有哪些是較常發生在兒童身上的疾病呢?《Hello醫師》以下為您列出4種常見於兒童身上的心臟病類型。 1. 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源自於胎兒時期的缺陷,胎兒期間心臟不正常發育,導致心臟血管構造出現異常。1,000個新生兒中大約有8個會帶著有先天缺陷的心臟出生,有缺陷的部位常發生在心肌或心臟瓣膜,例如: 主動脈瓣閉鎖異常。(延伸閱讀: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二尖瓣狹窄。 其他先天性心臟血管疾病還包括: 心臟衰竭導致心臟發育不全。 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關於心臟腔室之間、心臟與動靜脈之間的心臟壁缺損。 法洛氏四合症(Tetralogy of the Follot,TOF,或稱法洛氏四重症)是最常見的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Cyanotic heart disease,CHD),其4種異常情形包括肺動脈狹窄、心室中膈缺損、右心室肥大、右心室出口阻塞。(同場加映: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代謝快營養需求量大) 2. 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起因於脂肪及膽固醇氧化後黏附在血管壁的斑塊,斑塊堆積造成血管壁硬化、血管狹窄,提高了血管阻塞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疾病發展過程冗長,且經常沒有徵兆,少見於幼童和青少年。然而,有肥胖、糖尿病(Diabetes)、高血壓(Hypertension)及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兒童是高危險群,醫師應建議這些兒童定期測量血壓及膽固醇,改善飲食並培養運動習慣。 3.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Arrhythmia)是心臟電流傳導失常的現象,心臟跳動速度會不規則、過快或過慢,影響心臟血液輸送。典型的心律不整症狀包括: 心跳過快。(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心跳過緩。 長QT波症候群(LQTS):病患常伴隨心悸、長期喘氣、莫名暈厥。 沃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WPW):患者的心房心室間脈衝異常傳導,常引起心室肌提前運動,心律過快,伴隨臉色蒼白、頭暈、氣促、胸痛,暈倒等現象。 心臟病兒童會長期感到疲倦、頭暈且胃口差,治療方式因臨床病症和個人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 4. 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也稱川崎氏症)是一種罕見的心血管疾病,為血管的發炎現象,病變可能發生於四肢、口腔、唇、喉部等全身有血管的部位,甚至引起頸部淋巴腺發炎腫大,致病原因仍然不明確。 它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童,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報告,每5個心臟血管兒童病患中,就有一個是5歲以下的幼兒。 其診斷和治療主要根據病童的臨床狀況,治療可依冠狀動脈的狀況不同而定。若病童無合併冠狀動脈異常或異常現象已消失,則無需長期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限制活動,但建議定期做心臟超音波檢查。(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若病童伴隨小型輕微異常,或許需長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直到血管異常消失,有些病童服用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來改善狀況。若病童合併多處或大型冠狀動脈瘤,則可能需注射丙種球蛋白(Gamma globulin IV),或手術治療。有些病童終身需到醫院定期追蹤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常見疾病症狀

照顧氣喘兒...留意這些症狀即早治療

支氣管氣喘(Bronchial asthma, 或稱氣喘 Asthma)是兒童中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它在兒童身上的發生率,是成人的2倍(10%比5%),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事實上,兒童氣喘在診斷時常被延誤,特別是2歲以下的兒童,治療的效果也因此無可避免地受到延誤診斷的影響。 什麼是氣喘? 氣喘是一種慢性發炎的呼吸道疾病,發炎反應使呼吸道對不同的刺激物更加敏感,當呼吸道(主要指支氣管)暴露在這些刺激物中,就會腫脹、痙攣以及充滿黏液,若呼吸道阻塞,則會引起咳嗽、喘鳴(Wheezing)和呼吸困難。氣喘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完全不具傳染性。 如何得知孩子是否有氣喘? 若孩子有以下幾個明顯的徵兆,您就必須特別注意: 劇烈咳嗽 嚴重胸痛 喘鳴聲 呼吸短促 其他徵兆包含呼吸急促、胸悶、胸腔擴張、鼻部腫脹等。然而,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診斷和下定結論。患氣喘的兒童可能會反覆咳嗽(特別是晚上)、喘鳴、呼吸困難,甚至在下列情況發生時,症狀會更糟: 當天氣改變時 當想努力做某一件事時 當吃到奇怪的食物時 若孩子有喘鳴現象,呼吸短促常被認為是重要的徵兆。然而,反覆咳嗽的症狀相當不尋常,且在診斷中比較少見。事實上,氣喘兒童只在夜間出現咳嗽的徵兆(所以很多氣喘兒無法睡覺),有些專家這個稱為咳嗽型氣喘(Cough-filled asthma),這是氣喘疾病中相對少見的型態,但時常被忽略。若是這種例子,應該帶孩子到呼吸科診所就診,尋求妥善的治療。如果孩子小於2歲,加上重複發生喘鳴現象至少3次時,即使家族沒有氣喘或過敏病史,也應該想到孩子可能患有氣喘,並及早帶孩子就醫。 常見的治療方式 常見照顧氣喘兒的方式是,避開可能導致氣喘發作的原因: 勿讓寵物(如犬、貓等)待在家中,且要除掉蟑螂。 勿在有孩子的區域吸菸。 勿讓家中產生濃厚的氣味。 避免使用如香水或防蚊液之類的噴霧。 避開線香產生的煙。 孩子睡覺的地方必須乾淨整齊,固定用熱水清洗床單和毯子,並在陽光下曬乾。勿讓孩子玩填充玩偶,或是讓動物到孩子們睡覺的地方。 用窗戶(關或開)來維持新鮮乾淨的空氣。 氣喘發作時如何處理? 關鍵在於要認識氣喘發作的早期徵兆,徵兆可能是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半夜醒來等,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即時地快速處理孩子的狀況(例如使用吸入器),最好給孩子約1小時的休息時間。 遵循小兒科醫師的指示很重要,並定時追蹤,就算孩子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也絕對不能自行停藥。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