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過敏

皮膚過敏相當常見,患者接觸到 過敏 原後,皮膚可能會出現紅腫、搔癢、起疹子、脫皮或乾燥等症狀。治療上,通常會藉由皮質類固醇或抗組織胺來緩解發炎、紅腫。

基礎知識

皮膚過敏

青春痘很嚴重怎麼辦?皮膚科名醫親解口服A酸正確用法與禁忌

長期受到痘痘困擾,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打擊自信與干擾生活。25歲女性上班族小娟自青春期以來,因荷爾蒙失調與作息不規律,導致青春痘頻繁復發;隨著工作壓力增加,臉部出現多顆膿皰並留下明顯痘疤,求職屢屢碰壁,連番面試失利更讓她信心大受打擊。 青春痘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皮膚疾病,視個別症狀不同,常見治療方式從外用到口服都有,其中口服A酸已成為中重度青春痘的主要治療選項之一。《Hello醫師》為您訪問林政賢皮膚科診所林政賢院長,解析青春痘的形成原因、症狀分級與常見的治療方式,並說明口服A酸的作用與使用注意事項。 為何有青春痘?形成青春痘4大因素! 青春痘的醫學名稱為「痤瘡」,為最常見的皮膚科疾病,與皮脂腺分泌異常、高油高鹽食物、日常作息不規律、壓力大或部分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統計,全球16至24歲青少年約28%有青春痘困擾,即使成年後25至36歲,也有近2成受影響;國內盛行率也差不多,好發族群則集中在16至24歲。 林院長表示,臨床個案中,青春痘相關就診者約佔整體的2至3成,其中不少人除了外觀困擾,還面臨社交上的心理壓力。 他曾遇到一名青少年病患,因嚴重痤瘡而極為自卑,「不僅影響情緒、交友,甚至因此不敢上學,家人怎麼勸說都沒用。」他提醒,痘痘不僅是皮膚問題,也可能牽連到自尊與社交生活,應及早評估與治療。 以生理因素來看,青春痘主要形成原因可歸納為以下4項: 荷爾蒙變化異常 皮膚層過度角化 皮脂腺分泌過盛 痤瘡桿菌的過度增生 嚴重痤瘡是什麼?醫:青春痘常為混合症狀! 林院長說明,依不同研究之論點,對青春痘的分級略有差異,但大致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等3級,各級別的臨床表現如下: 輕度痤瘡:尚未發炎,因毛囊堵塞而產生輕微的白頭與黑頭粉刺;若隨意擠粉刺,且清潔不完全,可能惡化成發炎病灶。 中度痤瘡:開始發炎,出現泛紅、腫脹、丘疹、結節與膿皰等症狀。若隨意戳破病灶,容易留下疤痕。 重度痤瘡:發炎持續一段時間,除了紅腫之外,也伴隨深層囊腫或大膿皰,觸碰時會產生疼痛。若戳破可能讓細菌感 染惡化,留下凹疤。 他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多數嚴重痤瘡患者都屬於「混合型痤瘡」,即粉刺、膿皰與囊腫同時存在,皮膚狀況反覆不穩,對外觀影響甚鉅。 青春痘很嚴重需要就醫嗎?外用藥膏與口服藥有何差異? 嚴重的青春痘常處於發炎狀態,患者應盡快進行專業治療,以減緩發炎反應、穩定膚況,減少後續惡化與留疤的風險。 根據青春痘的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醫師通常會開立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進行協同治療,常見的外用藥膏及口服藥如下: 常見青春痘外用藥膏 過氧化苯:具殺菌作用,可抑制油脂過度分泌。 外用抗生素:抑制痤瘡桿菌,有助消炎。 杜鵑花酸:改善角質代謝,有助淡化色素沉澱。 外用A酸:消炎及抑制油脂分泌,且助毛囊正常角化。 常見青春痘口服藥 口服抗生素:具消炎作用,有助抑制痤瘡桿菌。 口服荷爾蒙藥品:適用於女性患者,有助調節皮脂分泌。 口服A酸:適用於嚴重痤瘡者,可抑制皮脂腺分泌,減少痤瘡桿菌增生,進而達到消炎作用。 包括口服A酸在內,青春痘口服藥皆是處方用藥,須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開立,並搭配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用藥安全。 口服A酸有效嗎?醫:搭配外用藥膏加速治療! 「口服A酸為目前治療痘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林院長強調,該藥物透過抑制皮脂腺分泌與毛孔收縮,可從源頭減少粉刺與發炎反應。目前國內核准的口服A酸可分為3類,其中僅1類專用在青春痘治療,其餘2類主要應用於乾癬疾病。 不過,林院長也指出,臨床最常使用的「口服A酸」,雖具治療效果,但因膠囊體積較大、無法磨粉且帶有特殊氣味,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吞服,排斥服藥的情況不在少數,「有些患者只能改服傳統抗生素,療效自然無法達到預期。」 不過,隨著製藥技術進步,在相隔35年之後,衛生福利部近期核准一款新型口服A酸,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選擇。他分享:「這款新藥採用義大利原料搭配專利技術,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行口服A酸,且膠囊體積較小,也無油耗異味,讓病患接受度大幅提升,也積極配合後續治療,為嚴重痤瘡患者帶來一大福音。」 口服A酸禁忌與副作用說明 林院長提醒,口服A酸為維生素A的衍生物,服用期間應避免補充含有維生素A的保健品及藥品,以免增加副作用風險。常見副作用與處理建議如下: 皮膚脫皮、嘴唇或鼻腔粘膜乾燥:使用凡士林或護唇膏幫助保濕,並建議額外補充水分。 皮膚對光線更敏感: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並避免長時間曝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 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認各項數值位於正常區間。 視覺變化、夜間畏光:避免夜間駕駛,必要時可配戴普通眼鏡,且搭配人工淚液緩解乾燥。 此外,以下族群服用藥物前也須謹慎評估: 備孕或懷孕女性:A酸具致畸風險,服藥期間應嚴格避孕,並避免於懷孕或備孕期間服用。 哺乳中女性:口服A酸具高親脂性,可能透過乳汁傳遞,影響孩童健康。 肝、腎功能不全者:建議避免食用,或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服用。 特殊體質、酗酒者:糖尿病、肥胖、過敏或酗酒者,服用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 欲捐血者:服藥期間應避免捐血,以免受血者為備孕婦女或出現其他副作用。 林院長也進一步說明他收治個案小娟的治療歷程,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她,在接受口服A酸治療後,搭配外用杜鵑花酸及過氧化苯,同時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持續治療3至4個月後,膚況逐漸穩定,半年後不再長痘,「她不僅恢復自信,也順利求職成功。」 最後,林院長提醒,治療期間應遵照醫囑,切勿自行停藥。為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上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整劑量,「由原先3天1顆,調整至1週1顆,以低劑量的方式治療,待膚況穩定後再逐步停藥。」若再搭配正確清潔習慣及作息調整,即使面對嚴重痤瘡,也有機會逐步改善、重拾生活自信。

看更多 皮膚過敏 相關文章

皮膚過敏

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很多?6大迷思破解!正確皮膚擦法公開

類固醇藥膏是十分常見的外用藥物,儘管藥效優異卻伴隨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許多人不是害怕使用,便是將類固醇藥膏當成萬用藥。 但你知道,某些皮膚問題使用類固醇藥膏,反而易使症狀加重嗎?然而,在符合規範的使用下,類固醇藥膏不僅副作用極低,還可快速改善症狀,減少藥劑吸收。 究竟我們該對類固醇抱有什麼態度?就讓《Hello醫師》和你分享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教你如何使用類固醇藥膏(1天擦幾次、擦多少的量),以及解答類固醇藥膏常見6大迷思。 類固醇藥膏副作用 類固醇具備抗發炎、調節免疫的作用,而類固醇藥膏依據強度、劑型(如軟膏、乳膏等)則區分成許多種類,不同強度和劑型適用的疾病與部位皆不一樣。(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常見的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如下: 皮膚損傷:長期使用皮膚會變薄、變紅,胯下、腋下、前臂和背部等部位則容易出現皮膚萎縮或紫斑。 臉部病灶:臉部顏色變紅,血管變得更加明顯,臉上容易出現青春痘和毛囊炎。 引發感染:若使用於黴菌、病毒感染之病症,可能因類固醇抑制人體免疫能力,而導致感染惡化。 體內吸收:若使用量過多,可能因皮膚吸收而影響全身系統,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肌肉不適及月亮臉等病症的風險。 由上述說明來看,類固醇藥膏確實存有多種副作用,但若使用方法正確,不僅可將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影響降到最低,更可在短時間內改善皮膚問題。 無論是治療過敏、風濕炎症、免疫和皮膚疾病,當免疫反應較強烈時,即可透過類固醇適時踩下煞車,讓症狀獲得更良好的控制。因此,在皮膚出現問題時,依據醫師指示以正確方法適量且定期地塗抹患部,才可盡速改善病況。 若使用不當或未按照醫囑定期使用,不僅可能吸收多餘的藥劑,病情也可能反覆發作,造成未來需要花費更多心力、時間與金錢來治療,也會增加身體負擔。 類固醇藥膏6大迷思 1.類固醇藥膏擦越厚越好? 類固醇藥膏使用上以可覆蓋患部為主,用量僅需薄薄一層。由於不同身體部位,藥劑的吸收能力也會不同,因此每個部位所需塗抹的分量也會不同。 讀者們可使用以下「指尖用量表」簡易估算塗抹分量: FTU(Finger tip unit)意為指尖單位,意指將藥膏像擠牙膏一樣,擠在手指指尖上。1FTU所含藥膏量約0.5公克。 手掌兩面:1 FTU 腳掌兩面:2 FTU 胸部和腹部:7 FTU 背部和臀部:7 FTU 單條腿:6 FTU 單隻手臂:3 FTU 臉部和頸部:2.5 FTU 2.類固醇藥膏止癢效果不好,1天要擦好幾次? 一般而言,類固醇的作用是藉由讓皮膚消炎,進而逐漸達到止癢效果,並無立即性止癢功效,但部分類固醇藥膏會添加抗組織胺、薄荷或局部麻醉藥,以增強使用後的快速止癢效果。 若患者一天當中重複塗抹類固醇於同部位數次(超過建議次數),雖然會進一步舒緩患部或發癢處症狀,但也會提高藥劑吸收量與副作用,因此建議一日塗抹1~2次即可。 3.類固醇藥膏能治療所有皮膚問題?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類固醇藥膏是他們家中的「常備用藥」,只要皮膚搔癢不止,就會拿家人或家中未使用完畢的類固醇藥膏來塗抹。 但由於類固醇藥膏的強度可分為7級,未經醫師建議擅自塗抹,不僅未達到理想療效,甚至可能因過敏或藥效過強而引發其它症狀。因此建議先與醫師諮詢後再行使用。 有感染之虞者 應避免使用類固醇 黴菌感染皮膚病和開放性傷口千萬不要使用類固醇藥膏。舉凡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皆為夏日常見的黴菌感染皮膚病,患者的典型症狀為圓圈型或環狀脫屑,並會出現水泡、紅、癢及脫皮等與濕疹類似的症狀。 由於類固醇具有免疫抑制功效,使用類固醇藥膏塗抹感染處,不僅無法殺死黴菌,更可能使病況惡化。而開放性傷口則可能因為類固醇而抑制傷口癒合,延後痊癒時間。 4.擦類固醇藥膏讓皮膚變薄,能不擦就不擦? 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確實容易出現皮膚變薄、萎縮等副作用,也可能造成毛囊發炎、刺痛及感染,但若依照上述方式,根據醫師指示正確使用,副作用的風險極低。 若因擔憂副作用而未按時正常擦藥,導致病情惡化,以至未來反覆就醫或必須使用更強效的藥膏治療,反而得不償失。 5.很多地方都很癢,一次擦整片效果更好? 類固醇藥膏應使用於患部,塗抹面積過大,反而會讓皮膚吸收多餘藥劑,提高副作用風險。建議以上述FTU指尖單位用量表,依據不同部位,在患部上塗抹適量藥膏。 6.類固醇藥膏皮膚會變黑? 人體皮膚若出現發炎情況(如青春痘、濕疹),黑色素細胞會因刺激而產生較多黑色素,長期下來色素便會在皮膚內累積與沉澱,導致膚色變深。(延伸閱讀:是痣還是瘤?黑色素瘤的類型、症狀與治療) 然而,正處發炎期時,皮膚血管擴張造成皮膚變紅,因此看不到色素沉澱,但隨著類固醇藥膏逐漸發效,皮膚消炎,底下的色素沉澱便會頓時變得顯眼。 若有美白考量者,可詢問皮膚科醫師或藥師,有無相關藥物或雷射可淡化黑斑。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皮膚過敏

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可改善? 認識營養點滴提升免疫力

蕁麻疹(Hives)是一種皮膚的過敏反應,會引起發炎、紅腫、搔癢的不適感,非常的惱人,有時候甚至找不出真正病因,尤其有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的人,吸入的過敏原不僅會把鼻腔搞得「天翻地覆」,導致鼻塞、流鼻涕,甚至還會引發蕁麻疹,儼然又是另一種惡性循環。 常規醫學對於過敏性鼻炎與蕁麻疹常常只是緩解症狀,有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麼營養點滴是否能夠讓患者有更進一步的改善呢? Hello 醫師特別有請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了解營養點滴可以如何幫助過敏病患。 抗組織胺藥物對於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只有症狀上的改善 許醫師表示,傳統醫學上對付過敏的藥物,是以「抗組織胺」為大宗。而所謂的組織胺(Histamine)是一種在細胞與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信號分子。 我們身體的肥大細胞裡裝了很多組織胺,一旦碰到過敏原,像是帶殼類的海鮮、花粉、塵螨、寵物毛髮、乳製品、蛋類食品等等外在的影響,肥大細胞就會把組織胺噴出來。而過多的組織胺會誘發過敏,例如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等的症狀就會出現。(推薦閱讀:貓奴的夢魘!貓過敏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台灣醫師一般的診療方式,就是幫患者找出過敏原,然後建議避開這些過敏原,而過敏的症狀就不會發生了,這就是所謂對急性過敏的處置方式。但是許多患者無法找出明確的過敏原,可能是該患者本身分解組織胺的功能有問題,或是環境汙染之下,廢氣、農藥等等因素都會干擾身體免疫系統的平衡。這種就屬於慢性的過敏,時不時的發作。 大多數的狀況下,我們所使用抗組織胺藥物,無法處理人體產生過多的組織胺,也無法有助於組織胺的代謝。抗組織胺的藥物只能像是用布袋把細胞蒙住,讓組織胺不會與細胞起反應,所以阻斷不適症狀的產生。 也就是說,這些抗組織胺的藥物就只是把組織胺與細胞結合的能力截斷,但是無法解決組織胺過多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傳統醫學上對於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症狀只能提供症狀上的改善,無法根治。 營養點滴補足缺口,從根本治療 許醫師說,其實許多人出現過敏的症狀,來源可能不只外界的有形的刺激,還包括無形的壓力,讓焦慮與憂鬱造成情緒陷入低谷。就像蕁麻疹的患者,因為不安,而不斷地抓癢,反而讓症狀更加嚴重。  許醫師也強調,環境汙染、慢性壓力是現代人生病的兩大原因。舉例來說,鎂離子與維生素 C 容易因為壓力過大而被消耗,但是好巧不巧, 鎂離子與維生素 C 是天然的抗組織胺。可見身心上的失衡會引發過敏,而關鍵在於營養素被消耗掉了!如果沒有補充,那服用藥物即使有效,也只是一時的,畢竟我們不是因為「缺乏藥物」才生病。(延伸閱讀: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營養點滴的治療方式,可以幫助患者把因為壓力所耗盡的營養素補起來。許醫師希望大家能夠明白,病人並不是因為缺抗組織胺的藥物而過敏,而是因為體內缺乏天然的抗組織胺。 硒與鎂能夠緩解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的症狀 許醫師特別以鎂和硒這兩種微量元素來說明,鎂是天然的抗組織胺,可以穩定我們的肥大細胞,所以肥大細胞就不會隨便釋出組織胺了。 此外,統計上來說,有 60% 的蕁麻疹的病人會發生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由於人體甲狀腺荷爾蒙的製造過程中需要硒元素,所以如果患者有蕁麻疹合併甲狀腺低下,那麼硒元素的補充也是重要的配方,可以用來改善過敏,甚至氣喘的症狀。(延伸閱讀:氣喘不煩惱!學好飲食5招保健康) 許醫師想強調,即使看似都是同一個疾病(如蕁麻疹),但治療上使用的營養處方可能大不相同,因此務必與熟悉營養醫學的醫師配合,以達最佳療效。 過敏患者透過營養點滴獲得改善 許醫師談起一位患者,每年春季過敏性鼻炎的症狀都很嚴重,甚至會喉嚨痛到失眠,需要靠出國才能解決。由於疫情的關係無法離台,所以採取營養點滴的療法,經過四次的療程,他已經能夠「與春天和平共處了」。 還有患者身上有許多過敏、疼痛、心悸、腸胃道不適、代謝變差等狀況,他跑遍醫院、診所,得到的答案都是「壓力太大」,但是該名患者已退休,並不曉得自己的壓力從何而來。以營養點滴的醫學觀點來說,就是把消耗掉的營養素補足,自然而然症狀就會改善。 人生一路上困難重重,常常「壓力山大」。營養醫學可以幫助患者把流失掉的營養素補回來之後,他們才有精力、能量、元氣再度面對生理上與心理上的挑戰。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口長庚整型外科異體複合移植中心 研究醫師 日本元氣診所粉絲專頁 |日本元氣診所官方網站|許崇恩醫師的養生下午茶


皮膚過敏

皮膚起疹好可怕!阿莫西林皮疹的照護

阿莫西林(Amoxicillin)是一種抗生素,屬於青黴素(或稱盤尼西林Penicillin)家族,對許多人來說是過敏原。一般來說,皮疹是使用抗生素後的常見副作用,阿莫西林特別容易引發。而阿莫西林皮疹(Amoxicillin rash),顧名思義就是使用阿莫西林抗生素後,所產生的副作用皮疹。 此疹好發於女性和特定患者 相較於男性,阿莫西林皮疹更好發於女性。患有單核細胞增多症(Mononucleosis),和淋巴性白血病(Lymphatic leukemia)的人,出現阿莫西林皮疹的機率也較高。 阿莫西林皮疹不危險但需關注 阿莫西林皮疹本身並不危險,但和任何過敏症狀一樣,就算目前不致命還是要加以關注。因為接觸過敏原的次數越多,過敏反應就會越嚴重,如果持續服用抗生素,儘管每次都只有單純的皮疹,反覆發生後,有一天也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並停止呼吸。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大多時候,阿莫西林皮疹會在停止服藥後,自行從體內代謝消失。萬一仍持續發癢,可用非處方藥物,苯海拉明(Benadryl)治療,或向醫師索取外用類固醇乳膏止癢。皮疹的發生是無法預測的,出現並不一定代表患者有嚴重的問題,但有時可能是致命免疫反應的徵兆。患者應諮詢醫生,以確認皮疹和蕁麻疹的反應,是否可歸咎於過敏。 阿莫西林皮疹的家庭療法和預防 詳細記錄過敏反應的情況,以便讓醫師評估過敏的嚴重程度,並適時為您替換藥物。 多喝水,有助於將殘餘的藥物從體內代謝,並減緩其他不適。 用燕麥洗澡,可以買現成的燕麥浴預拌包,或自己DIY,或許可以舒緩皮疹的不適。作法是將1杯燕麥片倒入浴缸與溫水混合,並泡15~30分鐘。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