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 年 8 月 7 日)日本西之島火山噴發的火山灰,隨著東風的氣流影響臺灣北部及東部地區空氣品質及能見度,在 19 日傍晚至 20日上午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多在 20 至 30 微克/立方公尺,空氣品質以普通等級為主,空氣汙染已經被證實會增加罹癌風險,不過究竟我們耳熟能詳的 PM2.5 會怎麼樣影響人體健康?本文將帶你詳細了解,以及適宜的應對方法。
確認登出嗎?
日前(2020 年 8 月 7 日)日本西之島火山噴發的火山灰,隨著東風的氣流影響臺灣北部及東部地區空氣品質及能見度,在 19 日傍晚至 20日上午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多在 20 至 30 微克/立方公尺,空氣品質以普通等級為主,空氣汙染已經被證實會增加罹癌風險,不過究竟我們耳熟能詳的 PM2.5 會怎麼樣影響人體健康?本文將帶你詳細了解,以及適宜的應對方法。
PM 是 Particulate Matter 的縮寫,中文名稱為懸浮微粒,主要成分為硫酸鹽、硝酸鹽、氨、氯化鈉、黑碳、礦物粉塵和水,並包括懸浮在空氣中之有機和無機物固體和液體的複雜混合物。懸浮微粒指的是在空氣中存在的微小固態或是液態物質,例如:灰塵、花粉、塵土、煙霧和小水珠等,這些物質的形狀大小各異,主流分類上將小於或等於 10 微米(µm)稱為 PM10,小於或等於 2.5 微米則為 PM2.5,也稱為細懸浮微粒,如果您不清楚微米大概有多小,可以用頭髮做比較,人類的平均頭髮直徑約為 70 微米,比細懸浮微粒大約 30 倍。
一般來說,微粒愈小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愈大,因為人體會更難攔阻它的侵入,舉例來說,10 微米的懸浮微粒,便能夠入侵人體,黏附在肺部,而細懸浮微粒甚至還能進入血液當中,隨著血液的流動循環全身。而細懸浮微粒 PM2.5 ,因粒徑小,可深入肺泡,並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如果長期暴露於懸浮微粒,可引發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增加肺癌的危險。(同場加映: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人體吸入懸浮微粒之後,首當其衝的便是氣管和整個呼吸系統,這會導致呼吸困難、咳嗽和打噴嚏,且長時間暴露在懸浮微粒的環境中,可能會提高罹患氣喘(Asthma)、心臟病(Heart disease)、肺病的機率,其中,老人、小孩和孕婦則是懸浮微粒危害的高風險族群。
另外,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篇研究指出,每立方公尺的PM10只要上升 10 微克(μg),就會提升 0.44% 的死亡率,相同情況下,PM2.5 提升的死亡率則為 0.68%。
簡單來說,懸浮微粒的濃度愈高,對人體的影響愈嚴重,許多人可能認為,不過就是空氣比較髒一點,吸幾口又不會怎麼樣,但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懸浮微粒的濃度變化,跟死亡機率有直接相關,當某地的懸浮微粒數值極高時,是有機會「致人於死」的,如同 1952 年的倫敦煙霧事件(The Great Smog)。
倫敦素有霧都之稱,身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大量燃燒煤炭造成了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與懸浮微粒不停的堆積於城市上空,將整個倫敦壟罩在霧霾之下,該事件發生於 1952 年 12 月 5 日,受到天氣影響,當日城市中的煙塵更加難以散去,由於時值冬季,家家戶戶燃煤暖氣與工廠煙囪所排放的大量廢氣,彼此聚集、融合,使煙霧變成厚重且致命的黃色氣體。根據統計,大約有 4000 人在吸取煙霧後死亡,致命的黃色毒霧持續了五天左右才完全消散,然而受到煙霧影響,而感到身體不適的人或是產生其他併發症的人數,可能達到 25000 人以上。
想要避免懸浮微粒進入到體內,除了避免待在該環境之外,如何避免吸入也是重要的一環,以下介紹四種減少懸浮微粒進到您身體當中的方法: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所訂定的空氣品質標準,PM2.5 在 24 小時內的平均值應低於 35、年平均值應低於 15,而台灣政府規定的數字已經稍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規範的日平均值 25、年平均值 10。
若參考2018年的空氣品質監測年報,可以發現年平均 PM2.5 濃度約在 19,正負 5 左右,同時超越了我國以及 WHO 所訂定的標準,代表台灣的空氣品質仍有努力的空間。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日本西之島火山灰再度影響臺灣東部空氣品質,環保署持續追蹤). https://is.gd/wq4XNu Accessed Aug 20, 2020.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細懸浮微粒(PM2.5)之健康自我保護專區.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41 Accessed Aug 20, 2020.
The Great Smog of 1952. https://www.history.com/news/the-killer-fog-that-blanketed-london-60-years-ago. Accessed December 3, 2019.
Great Smog of Lond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at_Smog_of_London. Accessed December 3, 2019.
Particulate Matter (PM) Basics. https://www.epa.gov/pm-pollution/particulate-matter-pm-basics. Accessed December 3, 2019.
Air Pollution Particulate Matter. https://www.greenfacts.org/en/particulate-matter-pm/level-2/01-presentation.htm#1. Accessed December 3, 2019.
No good choices: A mask may block out some pollution but have other ill health effects. https://scroll.in/pulse/860276/no-good-choices-a-mask-may-block-out-some-pollution-but-have-other-ill-health-effects. Accessed December 3, 2019.
Particulate Matter and Outdoor Air Pollution. https://www.healthlinkbc.ca/healthlinkbc-files/outdoor-air-pollution. Accessed December 3, 2019.
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 https://taqm.epa.gov.tw/taqm/tw/default.aspx. Accessed December 3,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