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長針眼怎麼辦?會自己好嗎?長針眼原因、症狀、快速治療重點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張凱安 Kyle Chang · 更新日期:2023/08/24

    長針眼怎麼辦?會自己好嗎?長針眼原因、症狀、快速治療重點

    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大且作息不正常,很容易長針眼,到底長針眼該怎麼辦?為什麼會長針眼?針眼會自己好嗎?多久會好?《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長針眼原因、症狀及快速治療的方法,一次解答關於針眼的各種常見疑問。

    針眼是什麼?認識麥粒腫

    針眼的正式名稱為「麥粒腫」,也稱作「瞼腺炎」,指眼瞼皮脂腺堵塞,引起腺體發炎、細菌感染,並演變為急性化膿炎症;台語俗稱「目針」或「目狗針」(ba̍k-káu-tsiam),因為眼皮的腺體發炎會形成膿包,產生刺痛及異物感,好像一根針刺在裡面。

    長針眼原因?

    眼瞼(俗稱眼皮)中有許多腺體,包括麥氏腺、蔡氏腺及莫氏腺,這些瞼板腺負責分泌油脂,在眼球的淚膜表面形成脂質層,避免淚水過度蒸發。

    當某些因素造成瞼板腺堵塞、油脂分泌不順,或發生過敏、細菌感染,就可能引起發炎,造成針眼;長針眼的常見原因包括:

    • 頻繁揉眼睛,導致眼周的眼輪肌收縮,堵塞腺體開口;揉眼睛也會讓手上的細菌容易侵入腺體。
    • 毛巾、枕套等經常接觸眼睛的用品,未定期更換或清潔,滋生大量細菌。(延伸閱讀:床單、枕頭套多久換一次
    • 經常食用油炸或富含油脂的食物,例如甜點、零食,或是口味辛辣的重口味食物。
    • 睡眠不足或用眼過度,引起內分泌失調。

    【延伸閱讀:揉眼睛竟角膜破裂?揉眼睛5大問題公開!3招改善乾癢避免揉眼

    最容易長針眼的5種人

    1. 眼睛頻繁過敏者
    2. 體質屬於油性膚質,瞼板腺分泌過度旺盛
    3. 眼瞼炎酒糟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等問題者,容易因發炎而併發針眼
    4. 油脂分泌較旺盛的青少年
    5. 工作經常需要輪班或熬夜的人

    針眼(麥粒腫)、霰粒腫的差異?

    麥粒腫和霰粒腫的臨床表現類似,實際上乃不同疾病:

    針眼(麥粒腫) 霰粒腫
    形成原因 毛囊或腺體的急性細菌感染 麥氏腺體慢性發炎所致
    病灶位置 多位於眼瞼邊緣上(腺體開口) 距離眼瞼邊緣較遠(內側腺體)
    疼痛感 疼痛或不適感較明顯 較不痛

    針眼長在裡面?針眼依感染位置分2種

    針眼依感染位置可細分為「外麥粒腫」及「內麥粒腫」,又稱外針眼、內針眼:

    • 外麥粒腫(外針眼):較常見,發生於表淺的睫毛皮脂腺或汗腺,會形成腫脹的黃色膿包,造成疼痛、刺癢或異物感,發炎時間一般較短。
    • 內麥粒腫(內針眼):發生於較靠內側的瞼板腺內,雖然較少見,但發炎時間長,而且疼痛感較強烈。

    長針眼初期症狀、前兆

    長針眼的初期症狀包括:

    • 眼皮發紅、腫脹
    • 眼皮變重、張眼困難
    • 眼淚或分泌物變多
    • 眼皮摸起來有會痛的小硬塊

    通常約1~3天後,針眼就會形成明顯的膿包,此時若未妥善處置,使用未消毒的針去刺破膿包,或擅自用指甲去擠,發炎可能會惡化,導致視力模糊、發燒或頭痛等較嚴重的症狀,甚至造成二次細菌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長針眼怎麼辦?快速治療靠藥膏、眼藥水和熱敷

    長針眼初期可藉由熱敷、按摩,促進眼瞼血液循環,再搭配醫師開立的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最快可於1週內改善。

    若熱敷、按摩及外用藥物都無法改善,可能就須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若口服抗生素無效,且腺體開口堵塞,病灶嚴重腫脹化膿,就須考慮透過手術,在局部麻醉下切開排膿。

    長針眼熱敷時機要注意!

    在長針眼初期,針眼尚未形成膿包,紅、腫及痛等症狀較不明顯時,熱敷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發炎物質;但若針眼已明顯腫脹且刺痛時,熱敷反而會加速發炎反應,導致症狀惡化。

    若不確定熱敷時機,建議在長針眼後,先赴眼科診所接受醫師檢查,再依據醫師指示決定是否須熱敷。

    長針眼常見3大疑問

    1.針眼會傳染嗎?

    針眼不會傳染。若患者同時兩眼都長針眼,或同住家人也長針眼,可能是體質、較油膩的飲食習慣,或生活環境衛生不佳所致。

    2.針眼會自己好嗎?

    針眼有機會自行痊癒,若發現眼睛有出現針眼的前兆,請務必多休息,保持睡眠充足,少吃油膩或辛辣食物,避免頻繁揉眼睛,並適時熱敷或按摩眼睛,加速消炎。

    3.長針眼多久會好?

    在妥善的照護及治療下,成人長針眼一般約1~2週就會消失,兒童因治療配合度較差,不易熱敷及點眼藥膏,可能會拖到數週,乃至數月才會治癒。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張凱安 Kyle Chang · 更新日期:2023/08/24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