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肥胖是新世代的文明病,可能導致各種慢性疾病。根據統計,台灣 45 歲以上的男女,超過 50% 以上過重或肥胖(BMI >24)。這裡會介紹肥胖造成的併發症、影響和解決方法。

基礎知識

肥胖

名醫蔡世澤談腸泌素(瘦瘦針):減重效果卓越,背後的風險與代價有哪些?

最近不止在醫界,甚至在一般社群,都掀起了一陣陣討論及使用腸泌素類似物的風潮。因為這類藥物,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可以大幅度減輕體重,加上明星及名人的加持,在全球大賣特賣,不僅贏得了「瘦瘦針」或「瘦瘦筆」的暱稱,也讓兩家生產這類藥物的公司,分別躍升為歐美製藥界的龍頭。 身為資深的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我見識了腸泌素類似物在第2型糖尿病的卓越控糖績效,也知道這類藥物在遏止心臟及腎臟共病發展的潛在利多,因此,在過去幾年,碰到適當的病友和時機時,它們已然成了我糖尿病處方的優先選項。 減重手術不被青睞 自費藥物費用高難持久 另一方面,肥胖目前已被許多學者認為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全球盛行率不斷攀升,台灣也不例外,半數成年國人體重過重或肥胖。當我年輕時,在台北榮總,曾聽聞了一個256公斤的超級大胖子,做了空腸廻腸短路手術,成功減了100公斤的病例。但是多年過去,對常見的身體質量指數 BMI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x身高公尺)介於27-30的肥胖者,甚至所謂的病態肥胖(BMI >35)病人,代謝性減重手術,卻往往不是他們中意的選擇。期間,除了加強衛教,力行管住嘴邁開腿以外,先後也有幾種可以減輕5%體重的藥物核准上市,不過礙於自費,能長期使用且效果持久者不多。 腸泌素新藥問世:從糖尿病到肥胖的應用 2005年後,各種改造自天然腸泌素的類似物陸續問世,作用時間由短變長,從一天注射兩回變成一週一次,降血糖護心腎效果愈來愈好,而且體重減輕的額外好處也益發明顯。各家大藥廠,紛紛投入研發,最後兩強勝出,各擅勝場。 腸泌素類似物治療原本用於治療第2型糖尿病,結果減重成為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外驚喜。開發廠家立刻動腦筋,將它們應用到沒有糖尿病的肥胖人身上,居然發現減重效果更勝糖友,並且可以有效改善血壓、血脂等代謝指標,進而避免發生心血管疾病,因此,這類藥物立刻贏得心臟學界青睞。更有甚者,與肥胖息息相關的脂肪肝、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最近也已獲得適應症許可,未來,退化性關節炎、慢性腎病、失智、巴金森氏症等的運用,也可望令許多人受惠。但千萬不要又墜入「一瘦治百病」的迷思裡。 https://helloyishi.com.tw/drugs-supplement/incretin/ 副作用不可忽視!快速減重恐導致加速老化 儘管腸泌素類似物在糖尿病治療、體重管理方面,似乎無往不利,但它們的腸胃道副作用,諸如腹脹、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仍時有所見,應該避免快馬加鞭式的投藥方式(欲速不達)及攝取高油脂飲食。第1型糖友目前不能使用;第2型糖友,必要時宜調整其他藥物以防低血糖。高齡或肌少者使用這類藥物需斟酌再三。 長期使用藥物減重,恐因攝食不足,造成營養偏失,允宜照會營養師,並適度補充蛋白質及某些營養素。原本體重就未過重的40、50歲中年人,若快速減重(如半年內減少10%以上),可能造成面部脂肪和膠原蛋白流失,以致面容憔悴呈現老態,反為不美。 腸泌素藥物兩樣情:追求體態者 vs 肥胖共病患者 由於腸泌素類似物,主要是透過作用於大腦中樞抑制食慾,以及減緩胃排空造成飽足感,而不是透過類似抽脂或燃脂的作用,來幫助減重,所以聽起來十分王道,而且契合不想少吃多動的懶人減肥思維,因而讓許多不符合藥物適應症的人,只是為了改善體態,便趨之若鶩,據報美國已有八分之一的人使用過這類藥物。 相反地,不少國內糖胖症患者以及肥胖造成各種共病或行動困擾的人,卻因高昂的自付費用,而裹足不前,這等現象彰顯醫療照護不平等的殘酷現實,令有識者感慨不已。最近川普邀來兩大藥廠,要求大幅度降低減重藥物售價,如果成功,也可算是利益眾生的功德一件。 長期用藥與停藥後:平台期與復胖陷阱 不過即令使用藥物減重有成,若不積極改變飲食作息,也難保身體這個小宇宙,透過微調各種攸關食慾調控激素(荷爾蒙)分泌,以及改變能量攝取及貯存機制的作為,恪遵造物者類似能量守恆的設計,在約莫半年至一年,到達某種程度時,就不再繼續掉體重(平台期停滯),反而逐漸回升。因為許多使用藥物減重者,都難逃復胖宿命,所以不要存有單靠藥物達標(減重10-20%、大幅改善相關病況)後,停藥仍可永保安康的妄想,屆時更應維持最低有效劑量及健康生活方式。 總之,參與腸泌素研究和開發類似物運用的學者,不僅成為諾貝爾醫學獎的候選對象,他們的貢獻也充分改寫了慢性病醫療、製藥產業生態乃至庶人塑身需求的現代篇章。所謂「瘦瘦針」稱謂,雖不足以涵蓋這個藥物的全貌,但它的命名訴求,卻誠實反映了人們的深層想望。回歸腸泌素類似物本質,既然源自醫藥,用行舍藏,仍應諮商醫療團隊,而不宜淪為道聽塗說網路行銷的減重神器。 本文出處:《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看更多 肥胖 相關文章

肥胖

別再怪新陳代謝害你變胖 名醫幫您找出中年發福罪魁禍首|醫BooK

過去,我們吃得愈來愈少,體重卻一年一年往上加,要和大學時代的牛仔褲說拜拜。多數人認為年過中年,新陳代謝變慢才導致體重增加,很遺憾的20 歲和 60 歲的新陳代謝沒什麼變化。2021 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的研究裡,發現新陳代謝在中年時依舊保持旺盛,成年期 20 歲~ 60 歲之間幾乎沒有改變,直到 60 歲以後才不可逆轉地下降。 《Hello醫師》駐站名醫—游能俊醫師專區,看更多內容請點此 如果新陳代謝下降不是罪魁禍首,是什麼讓我們發胖? 簡單來講,世界是催人肥的,我們正處於致胖環境(Obesogenic Environment)中。人類遺傳基因經過狩獵、採集到現代,並沒有太大改變,都是為了適應食物有限、不時發生飢荒的環境,如今卻活在自己創造的富裕社會,隨時都可以享受高熱量又美味的食物,但我們卻整天坐在電腦前或在沙發上滑手機。吸收多、動得少,才是讓我們愈來愈胖的主因。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y-eating/nutrition/what-is-carbohydrate/   醣胖公害,正在台灣蔓延 台灣也深受「致胖環境」的影響,甚至是亞洲最胖的國家。《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2017-2020 年》發現,台灣19 歲以上過重及肥胖比率達 50.7%,超過兩個人就一人過重、肥胖。 然而,肥胖的成因很多,最主要的生成原因還是來自飲食,過去大眾普遍認為,只要少吃「糖」——飲料、蛋糕、零食等,就能好好控制體態,但實際上,比起甜蜜的糖,潛藏在我們三餐的主食——米飯、麵包、麵、水餃等的「醣類」,更容易讓我們不知不覺就吃太多。 醣類本身沒什麼不好,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提供燃料給大腦、中樞神經和肌肉。問題出在過剩。當醣類的攝取量超過身體所需,其餘的就會打包變成肝糖和體脂肪儲存。這些囤積下來的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除了讓身材變形外,更令我們陷入「醣胖」危機,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的共同危險因子。 (延伸閱讀:糖尿病怎麼吃澱粉類?低醣減醣有配套) 如何改善?別急著戒醣!從一份醣開始,建立活力慢老新日常 由此可知,無論是為了維持健康還是體態,我們都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吃「醣」的好習慣。游能俊醫師自己也是低醣飲食的實踐者,開始吃低醣的起心動念,是他行醫30年,照顧過無數糖尿病患者,沒想到自己也陷入糖尿病前期的危機,這讓他決定「以身試醣」,各種食物下肚後親身扎針實測血糖,證明醣類份量是關鍵,並建立運動習慣,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還瘦下24公斤,6年來體脂率維持在20%以下。 他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臨床的統計,建議18歲之後,人人都應該採取低醣飲食,由於過了青春期,荷爾蒙穩定後,我們的活動力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逐漸下滑,吃了過多的醣反而是負擔。實際做法是:每餐一份醣,再由一餐 3 份蔬菜,以及一天兩次的半碗水果,補足醣類總攝取量,吃到 6 份醣,接近 90 公克。 此外,肌少也要從年輕時擋下。不管你喜歡或討厭你的 25 歲,肌肉質量在 25 歲達到高峰,之後緩步下滑,60 歲加速流失。因此從青春期後一直到老,都應該攝取足量蛋白質,建議成人以每公斤 1.2 克~1.5 克為一日目標,如果已經面臨肌少,則要吃到每公斤 1.5 克。 (延伸閱讀:減肥避免肌少症:運動後補充醣類蛋白質) 為此,游能俊長期推廣133低醣飲食,幫助超過三萬人次成功減脂、增肌,並維持血糖穩定。但133低醣飲食是營養學上份量的概念,實際煮熟放在餐盤上,約等於321,3是蔬菜(占餐盤一半)一份是25克,約等於三碗八分滿的蔬菜,建議選不同顏色的菜搭配。2是蛋白質(占餐盤六分之二)一份是7克,約等於一杯豆漿+2顆蛋。1是醣類(占餐盤六分之一)。一份是40克,約一湯匙的飯或麵、三顆水餃。這套方法乍聽很餓,但實際操作後,實踐者不僅沒有挨餓,還能找回健康。 最後,游醫師建議,飲食法不要分階段改來改去,因為建立習慣困難,好不容易建立了,就一路到老。 本文摘自: 《醣胖:最被忽略的老化風險,新生活型態養出活力慢老,減脂、增肌、平小腹、控血糖》(電子書連結) 作者: 《慢老》作者黃惠如及新陳代謝科權威名醫游能俊(游能俊診所院長) 出版社: 天下雜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天下雜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