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編導,以原子彈之父為背景的傳記型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近日上映後獲熱烈迴響,首週就創下全球1.74億美元的票房成績(約新台幣 55 億元);事實上,近年有許多以核能、核災為主題的影集,例如以日本福島核災為背景的《核災日月》,或是講述車諾比核災的《核爆家園》,這些作品都說明了核能的力量及核災的恐怖。
對許多人來說,核災似乎很遙遠,感覺不太會發生,但地小人稠的台灣,就擁有四座核電廠,包括一座停工封存且建照過期的的核四;目前核一與核二廠都已除役,雖只剩核三廠運轉發電,但一旦核災發生,幾乎島上民眾都會受影響;究竟核災發生時該怎麼辦?往哪跑?核輻射對人體有何傷害?《Hello醫師》依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的資料,為您解說核災應變流程與措施。
核災危害、輻射傷害解說
核災的輻射為游離輻射,指會破壞生物細胞分子的高能量輻射,而手機、電腦所散發出來的輻射,則是低能量的非游離輻射;游離輻射若強度高,可直接讓細胞死亡,若不高則可能損壞細胞,或改變細胞內部構造,大幅提高突變與癌化的機率。
當核電廠發生輻射外洩或意外事故時,游離輻射對人體的傷害,可分為輻射暴露 (Exposure)及輻射污染(Contamination)等兩種:
- 輻射暴露 :身體直接受到外在輻射線之照射,可能傷害人體,但不會傳染影響他人。
- 輻射汙染:身體內外留有放射線物質,不僅可能危害自身健康,也會導致接觸者被輻射污染,造成輻射傷害。
輻射可能對人體各系統造成下列急性傷害:
- 生殖系統:男性精子品質降低、孕婦發生自然流產及胎兒畸形等。
- 造血系統:導致紅血球缺乏,引起免疫功能不全、傷口癒合不良、增加感染併發症、出血及貧血等症狀。
- 腸胃系統:造成腸黏膜上皮細胞受損、腸壁潰瘍、壞死、穿孔或腹瀉,或出現便血、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腸炎、細菌感染、腹膜炎、敗血症等症狀。
- 神經、血管系統:若暴露於20~30格雷(Gy,輻射線的吸收劑量單位)的高劑量輻射中,人體神經、血管系統會產生嚴重傷害,引發嘔吐、嗜睡、意識不清、步態不穩、抽搐及淋巴球數目接近零等。
如何得知核災發生?
若國內的核電廠發生核子事故時,政府會透過下列方式通知民眾:
- 簡訊通知
- 發布核災警報
- 街道巡迴廣播
- 透過電視、網路及廣播通知
核災發生時要躲起來嗎?該躲哪裡?
核災發生時,躲藏於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內,可達輻射防護效果約80%以上,所以聽到核災警報或廣播車巡迴播送時,就應立即採取掩蔽行動:
- 若人在室外:立即進入室內。
- 若人在車上:關閉車窗,將空調設為車內循環,同時打開收音機了解最新狀況,並盡速返家或遠離事故影響區域。
- 若人在家中或剛返家:
- 進屋者都需立即洗淨臉、雙手。
- 關閉門窗,將空調改為室內循環。
- 把食物和飲用水放進容器且密封。
- 打開電視、廣播,隨時注意最新狀況。
接獲核災疏散指示該怎麼做?
若核災事故持續惡化,需進行疏散時,政府會透過電視、電台持續播放疏散通知,而廣播車也會協助巡迴播送,通知核能發電廠附近或受影響區域的民眾。
核災疏散注意事項
- 並非所有核子事故都需疏散,請遵照政府指示行動。
- 疏散過程中,若有任何需要,請聯絡村里長或警察局。
- 可赴住家附近的集結點或公車站牌集合,搭乘政府的專車到避難收容處所,或自行開車到避難收容處所。
- 若您是旅遊觀光客,有交通工具者請即離開事故地區,或遵循憲警人員疏散指示行動。
- 寵物可一同外出疏散。
學校學生該怎麼辦?
為讓核能電廠鄰近學校學生在疏散安置後,仍可持續求學,政府已擇定避難收容處所的鄰近學校做為「安置學校」,以便進行後續復學作業。
有關各地區核電廠鄰近的接待學校、防護站及避難收容處所的地點,請點選以下連結:
碘片是什麼?核災為什麼要吃碘片?
服用碘片的目的,是為讓人體先吸收這種穩定的碘,避免放射性碘在體內聚積,達到保護身體的效果。
為達到有效保護功能,碘片的最佳服用時機為放射性碘外釋之前至放射性碘外釋後6小時內,超過6小時其保護功能將遞減。由於碘片為衛生福利部指定藥品,請於政府通知時才能服用。
碘片何時發放?
碘片發放的時機與範圍,會視核子事故的實際狀況,如輻射外釋情形、氣象條件,以及民眾是否已採取相關防護行動等來變動。
目前地方政府針對核一、二、三廠緊急應變計畫區內之民眾,提供每人4日份為基礎:
- 2日份的碘片預先發給民眾自行保管
- 其餘2日份貯存於各地區鄉鎮衛生所、地區醫院,於事故發生時再適時發予。
核災避難要準備什麼?
防災包的用途是當災難或緊急事故發生時,人員可將避難所需的各項物品一次帶走,因此防災包應置於家中或工作場所隨手可拿之處,且防災包內的必需品則需隨時檢查更新。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embed-health-tool-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