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指的是脂肪堆積血管造成硬化的狀況。目前研究認為血管的內皮細胞受傷,會吸引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堆積、產生反應,最終形成脂肪斑塊,也是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成因。

基礎知識

動脈粥狀硬化

【健康開箱】亞洲前三!胰島素準確紀錄靠「筆蓋」?醫:智慧化輔助更便利

在糖尿病照護日常中,胰島素的施打與記錄是每日不可或缺的步驟。對於長期仰賴胰島素治療的糖友來說,若僅依靠紙本或手動記錄,常會因遺漏或錯記,造成用藥時間混亂,甚至影響回診時的判斷依據。 隨著數位工具蓬勃發展,將科技導入血糖及健康管理已成為醫療照護的發展趨勢。其中,台灣市場近期出現名為「魔力芽(Mallya)」的新一代「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是亞洲第三個引進的市場,操作流程簡便又直覺,最大好處就是可幫助患者自動同步紀錄施打資訊,減少紀錄誤差,更可提升醫護團隊的照護效率。 《Hello醫師》推出【健康開箱】系列,為您詳細解析這款「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從第一眼看到的外觀、設計亮點到取得方式;同時也為您專訪2位長期致力於糖尿病照護的名醫: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及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從臨床角度分享這款紀錄裝置的實際使用經驗,了解它如何成為數位控糖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本文經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與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共同審稿 「智慧筆蓋」是什麼?對健康管理為何重要? 「魔力芽(Mallya)」是一款專為胰島素注射筆設計的智慧紀錄裝置,能自動記錄施打時間與劑量,因外型如筆蓋,可直接裝在胰島素注射筆尾端,因此又被稱為「智慧筆蓋」。 「正確的數據帶你上天堂,不正確的數據帶你飆血糖」,周君怡院長受訪時強調,正確紀錄對於糖尿病照護極為重要。科技工具的輔助不僅提升便利性,更促使糖友更積極面對自我健康管理。 周君怡院長分享提到,糖友使用此裝置時,可搭配另款健康管理應用程式「智抗糖App」,便可即時同步上傳注射紀錄。若與連續血糖監測(CGM)或其他裝置整合,便可幫糖友建立更完整的健康紀錄,協助糖友、家屬與醫護團隊掌握用藥狀況,並作為醫師判斷與照護的依據。 許惠春院長受訪時也表示:「糖友常同時患有2~3項共病,如何及時控制血糖至關重要!糖友若能與醫護團隊密切合作,透過自動記錄功能,同時結合其他生理數據及飲食習慣等數據,更能協助醫師全面掌握糖友的健康狀況,進而提供更合適的照護建議。」 開箱體驗:包裝、外觀說明 包裝、外觀及配件說明 從包裝外觀上,可看到完整標示產品型號、出廠資訊與使用限制,也包含重要注意事項,例如防水等級為IP22、儲藏溫度為-10℃~60℃等。 包裝外觀說明(圖 /《Hello醫師》攝) 包裝內容物及配件如下: 裝置本體 USB充電線*1 使用者說明書 產品內容物與配件(圖 /《Hello醫師》攝) 裝置各部件的示意圖(圖 / 諾和諾德藥廠提供) 安裝流程說明 安裝時,我們發現魔力芽凹槽須與注射筆的劑量視窗保持平行,並確保劑量指示線與尾端對齊,否則可能影響注射劑量的正確性。 依照安裝流程,注射時,須以一手握著注射筆,另一手握著裝置蓋身,對準注射筆的按壓端套入。 到這個步驟,須再以手掌按壓裝置,將其完全套上注射筆的劑量設定鈕。 裝置凹槽與注射筆劑量視窗平行(圖 /《Hello醫師》攝) App安裝說明 我們發現,首次使用時,若尚未與App配對,請長按啟動裝置,此時訊號燈會顯示藍色燈號,表示待配對狀態。 下載完App後,必須開啟手機藍牙,並與裝置保持10公分內的距離以利連線。 依照App操作動畫與說明,即可成功配對。配對後,訊號燈顯示綠色燈號,代表已完成配對。 安裝魔力芽前須先充電至少10分鐘,完全充飽約需2小時。此裝置目前僅適用於部分胰島素注射筆,建議依照醫療院所提供同款胰島素處方搭配使用,避免交叉使用。 搭配胰島素施打流程說明 啟用裝置時,請記得,務必長按約5秒,待訊號燈轉為紫色後鬆開手指。當燈號轉為綠色,即表示啟用完成,可開始使用。 使用前,請先確認注射筆的劑量視窗顯示為0,接著轉動上方的劑量旋鈕。請注意,旋轉時切勿同時按壓裝置,以免影響正確設定。 注射時,請持續按壓直到劑量視窗數字歸零。此時,綠色訊號燈會快速閃爍,當綠燈熄滅後,代表已完成注射,才可鬆開按壓。 使用完畢後,毋需按壓關機,即可將注射筆及魔力芽一同放回冰箱內保存。 若胰島素用罄,這時請長按,待訊號燈轉為紫色後關機並鬆手,才可更換新的注射筆。 利用施打過程中,同步上傳胰島素使用類型及劑量(圖 /《Hello醫師》攝) 「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開箱心得亮點一次看! 亮點1:自動記錄注射數據,方便回診查看、即時分享數據 魔力芽可自動記錄注射資訊,即使在未連線的情況下,仍可離線儲存施打資訊,並在與手機連線後自動同步至App,省去手動填寫的麻煩,也避免因記憶模糊、操作不便而遺漏紀錄。 周君怡院長說,透過App紀錄,醫護團隊可即時掌握患者胰島素施打情況,有助給予個別化照顧,以及適當的生活提醒與建議。家屬也能即時確認注射胰島素的時間及劑量,進一步提供即時關懷。 若欲與家屬共享數據,須先於App內設定分享權限。 透過智抗糖App,可即時分享數據給照顧者、家屬與醫護團隊(圖 /《Hello醫師》攝) 亮點2:燈號提示+免校正,新手也能輕鬆用 我們發現安裝過程簡單,只需套上胰島素注射筆後,即可直接使用,不需搖晃或進行繁複設定。有助於初次注射胰島素或不擅操作的年長患者使用。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劑量選擇鈕下方的訊號燈,會依操作狀態顯示不同燈號,協助使用者確認是否已完成連線與正確注射。 根據我們的開箱過程,我們發現以下常見燈號對應狀態: 訊號燈顏色 訊號燈含義 藍色長亮 裝置準備配對 紫色長亮 正在啟動中或關閉 綠色長亮 已配對、正在選擇劑量及注射中 橘色長亮 低電量狀態,需充電 紅燈長亮 處於錯誤狀態,須重設 特別注意,當橘色訊號燈長亮時,表示電力不足,這時請務必使用隨附的USB充電線進行充電。與傳統電池式裝置不同,魔力芽不需更換電池,只需接上行動電源或插座,約2小時即可充滿並再次使用。 可使用隨附USB充電,約2小時即可充滿(圖 /《Hello醫師》攝) 亮點3:放冰箱一同保存,生活化設計更友善 在一般情況下,胰島素在開封前,建議保存於2℃~8℃的冷藏環境內,避免影響藥效;開封後則可保存於室溫30℃以下,但須留意使用期限。 我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魔力芽可與胰島素一同放入冰箱冷藏,無須額外拆卸或分開收納,不僅符合藥品保存需求,也讓施打流程更加直覺便利,從冰箱取出後即可直接注射並同步記錄數據,毋須重新配對。 根據我們取得的資訊發現,此裝置未來也將支援諾和諾德旗下更多注射筆產品,提升整體擴充性。患者可依需求延伸應用於不同藥品,減少重複購買與重新適應的負擔,對於需長期治療的患者、家屬或照護者更為友善。 魔力芽可與胰島素同時放置於冰箱中(圖 /《Hello醫師》攝) 除了科技還要搭配知識!胰島素施打常見誤區你中了嗎? 根據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表示,許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問題往往不在藥物本身,而是出在施打方式與紀錄習慣。通常會有以下常見狀況: 每天施打時間不固定,影響藥效穩定性 忘記施打或漏填施打劑量及類型,且日後難以追溯 手寫紀錄遺漏、填錯,導致回診時無法準確評估病況 若能搭配正確的工具及胰島素衛教知識,能幫助控制血糖穩定,讓醫護團隊更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在回診時給予更適當的照護建議。 周君怡院長特別強調:「透過準確的自動紀錄,患者能即時掌握注射與血糖變化的關聯,進而更願意主動調整生活習慣,遵照醫囑用藥,正是控糖成功的關鍵。」   注射後自動更新數據,方便隨時查看(圖 /《Hello醫師》攝) 誰適合使用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醫師這樣說 許惠春院長受訪時說,只要經醫護團隊評估,便可搭配胰島素使用此裝置,並特別適合以下族群: 初期使用胰島素者:剛開始注射容易感到焦慮,智慧裝置可幫助建立用藥信心與使用規律。 有照護者協助的患者:家屬或照護者可協助管理裝置與App,方便掌握施打紀錄,及時關懷患者,減少溝通落差。 重視精準數據管理者:習慣用數據追蹤健康狀況者,能藉由智慧化提升紀錄精準度,降低血糖波動風險。 記憶力較差或年長者:避免遺忘施打時機與劑量,有助降低因遺漏或錯記造成的風險。 「尤其是初步使用胰島素者,搭配裝置後效果更有加乘好處。」許惠春院長分享,有位35歲工程師因長期外食導致血糖飆升,利用此裝置搭配胰島素處方,協助患者養成血糖紀錄,並搭配飲食及生活作息調整後,血糖控制情況穩定,目前僅需定期回診追蹤。 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穿著年輕時海軍的制服,展示多年來落實健康管理重要的成果(圖 / 許惠春院長提供) 在哪裡可以使用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 目前全台有多家院所已參與智慧紀錄裝置試行計劃,提供特定患者使用。 在首批試行計畫中,包括博新診所與怡兒診所在內的多家院所,已實際協助多位糖友搭配使用此裝置。 許惠春院長及周君怡院長皆表示,藉由該裝置,不僅有助提升糖友照護成效,也能改善生活品質,鼓勵糖友自主管理血糖,實現正向改變。 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圖 / 周君怡院長提供) 智慧紀錄裝置並非市售商品,而是患者照護計畫的一環。實際申請條件與提供方式,可能依各院所有所不同,建議主動洽詢診所了解詳情。

看更多 動脈粥狀硬化 相關文章

動脈粥狀硬化

血管鈣化動脈就硬了?血管鈣化和吃鈣無關!戒菸酒、健康吃卡實在

多數人或許都曾聽過動脈粥狀硬化,而血管鈣化是動脈硬化相當重要的指標,當血管鈣化的鈣化指數越高,代表動脈硬化的程度越嚴重。若你屬於三高、肥胖、菸酒不離手,或是有腎臟疾病的族群,那得小心血管鈣化隨時找上你!究竟什麼是血管鈣化?吃太多鈣片和血管鈣化有關嗎?讓《Hello醫師》一次告訴你。 什麼是血管鈣化?吃太多鈣片會有影響嗎? 吃太多鈣片導致血管鈣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是流傳已久的迷思,一般飲食補充的鈣並不會造成血管鈣化,因為為了維持人體機能,骨骼原本就會在鈣離子濃度較低時,釋放鈣離子到血液中以維持血鈣平衡。因此,就算補充較多的鈣,身體仍會維持血鈣平衡,並不會直接導致血管鈣化。(延伸閱讀:2024鈣片推薦15款!解析鈣片何時吃、不能跟什麼一起吃) 此外,過多的維生素D、磷也會引發血管壁沉積過多的鈣(如腎臟病患者無法代謝體內的磷),進一步導致血管鈣化、動脈硬化的風險。當血管開始鈣化而變得狹窄時,長期下來恐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動脈硬化、腦中風的問題, 和補充高鈣飲品或鈣片等其實完全無關。 血管鈣化恐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當動脈累積過多的鈣離子而造成血管鈣化,引起不少心血管疾病。根據血管鈣化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下列2種: 動脈內膜鈣化:發生於動脈內膜,多為發炎所導致,鈣化表現為不規則形,在血管中可以看到明顯、清晰的鈣化斑塊,為動脈硬化的典型前兆。 動脈中層鈣化:呈現長條狀的鈣化,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糖尿病、腎臟病、尿毒症患者。此種類型雖然較不會影響血管的狹窄程度,但會造成收縮壓上升、舒張壓降低,影響心臟功能,最後導致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大、心臟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延伸閱讀:腎不好血壓跟著飆!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 血管鈣化指數決定動脈硬化的嚴重程度 血管鈣化可以透過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來檢查鈣化的位置與程度,也能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程度,可以依照以下血管鈣化指數來檢查自己是否正面臨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鈣化指數0:10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400:10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大約24%。 哪些人需要去做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若你有下列風險因子建議至大醫院檢查: 高血壓 糖尿病 高血脂 抽菸、喝酒 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高壓工作族群 55歲以上或更年期女性 體態肥胖者 以上風險族群必要時可以再做心臟血管攝影,若發現異常可以提早治療,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血管鈣化可逆轉嗎? 很遺憾地,血管鈣化並沒有逆轉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一旦有血管鈣化的問題出現時,血管就再也無法恢復以往的狀態。對於已經出現血管鈣化的患者,可以依照下列方式調整生活習慣: 控制血壓、降膽固醇(推薦閱讀:降膽固醇你吃對了嗎?3大降膽固醇藥物功能、副作用揭祕) 定期檢查血管鈣化 維持健康範圍的體重 健康飲食 戒菸、戒酒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


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是什麼?動脈硬化原因、症狀、診斷及治療解析

天氣一變就不少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血管阻塞或心肌梗塞的案例頻傳,連帶如「動脈粥狀硬化」、「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專有名詞也跟著出現;究竟動脈粥狀硬化是什麼?為什麼動脈會硬化?《Hello醫師》帶您認識動脈粥狀硬化的原因、風險與併發症狀。 動脈粥狀硬化是什麼? 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又稱動脈粥樣硬化)一詞源於希臘文,其字首Athero有粥的意思,sclesrosis則為硬化之意,專指血管受到脂肪累積造成硬化的狀況,是動脈硬化的一種。 為何血管中有脂肪堆積? 廣義而言,脂肪堆積於血管內,乃是因血管的內皮細胞受傷,引發的反應所導致。 簡單來說,受損的內皮細胞會在細胞表面分泌一種黏附性的糖蛋白,並且讓血管通透性增加,促使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可聚集於血管內皮(內膜)發生氧化作用,引起血管發炎反應,吸引單核球轉化為巨噬細胞,將這些氧化的脂蛋白顆粒吞噬,最後形成泡沫細胞。(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囝仔,脂蛋白要負責!) 死亡的泡沫細胞加上結締組織的增生和修補,會堆積在血管內皮層與中層,逐漸形成脂肪斑塊;當脂肪斑塊持續累積,使得動脈管徑愈來愈狹窄,若病患又長期缺乏運動,肌肉層變得僵化沒有彈性,長久下來血管於是容易產生硬化、因斑塊累積變得狹窄,甚至造成血管阻塞的現象。若相關的風險因子並未改善,則斑紋會累積變成斑塊,進一步影響血管健康。 動脈粥狀硬化會怎樣? 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慢性症狀,患者的血管內壁會逐漸累積脂肪斑塊,導致血管內徑愈來愈狹窄。不僅如此,血管內壁的脂肪斑塊也可能剝落,吸引血小板過來附著於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Blood clot)造成動脈管徑完全堵塞。 若此情形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在腦血管會引發中風。即便是身體他處的血栓,也可能因為剝落(如同脂肪斑塊)而讓血塊隨著血流循環,最終卡在較細小的血管,造成血管栓塞。(推薦閱讀:下肢腫脹小心深層靜脈血栓!靜脈血栓症狀與診斷一次搞懂) 動脈硬化脂肪斑塊分2種 另外,脂肪斑塊還細分為穩定與不穩定型斑塊;不穩定型斑塊較易破裂,也是造成心肌梗塞、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主因。 穩定型的斑塊則可稱為「鈣化」,這種斑塊不易破裂,因此較少發生急性症狀,但是仍然會有血管硬化、狹窄的問題。例如老年人常有的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valve stenosis),就與穩定型斑塊生成於瓣膜而鈣化有密切相關。 動脈粥狀硬化症狀:出現不適,把握黃金3小時就醫 由於脂肪斑塊的堆積是日積月累的,輕微動脈粥狀硬化病人,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直到動脈管徑已經被斑塊壓縮到很小,或是斑塊破裂造成血栓堵住動脈,才會出現明顯不適。根據動脈粥狀硬化的位置,患者會有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以下列舉3種: 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患者出現胸痛(心絞痛)或如有重物壓在胸口、喘不過氣的感覺。 腦血管:患者可能出現肢體麻痺、說話困難、言語混亂、暫時性的單眼失明,或單側臉部肌肉下垂,以及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等症狀,若症狀持續惡化,恐怕演變為中風。 發生在腿部或手部的動脈粥狀硬化,稱為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多數症狀發生於患者下肢,可能有間歇性跛行、下肢缺血的情況。 何時該尋求醫師的幫助? 由於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狹窄是公認的腦中風血管危險因子,若自己或身邊親友出現疑似動脈粥狀硬化的症狀(胸痛、腳麻等等),請盡快把握黃金治療期、應於3小時內就醫診斷,以免拖延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動脈粥狀硬化的11種危險因子 如今我們已知血管內皮的損傷,是造成脂肪班塊堆積的原因。而造成內皮受損並使血管內壁脂肪堆積的元兇是誰?目前已知最普遍的危險因子有下列11種: 高血壓 衰老 高三酸甘油脂 早發心臟病家族史 吸菸 過量飲酒 肥胖 糖尿病 炎症,如關節炎(Arthritis)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或其他感染。 缺乏運動(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不健康飲食(高膽固醇) 動脈粥狀硬化6大併發症:血管老、無彈性就找上門 冠狀動脈心臟病 周邊動脈疾病 動脈瘤(Aneurysms) 慢性腎病 頸動脈疾病(Carotid artery disease) 中風 動脈粥狀硬化6大診斷方法 一般來說,依據動脈粥狀硬化的類型不同,為了解確切的動脈粥狀硬化位置與形狀,醫師通常會使用心導管檢查,並綜合以下其他診斷方法判斷: 血液檢查:確認血糖、血脂數值有無異常,它們可能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徵兆。 聽診:自聽診器判斷動脈粥狀硬化的狀況,可透過聽血液流動的雜音決定病情診治。 心導管:主要用於檢查冠狀動脈。將帶有導管從腹股溝股動脈處放入,並注入顯影劑,透過影像了解動脈的狀況。(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檢測動脈鈣化情形協助判斷病情。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淺層動脈斑塊可用此方法找出。 踝肱血壓指數(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簡稱ABI,透過比較小腿與上臂的血壓,判斷受測者有無周邊動脈疾病。 其他方法還包含: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運動心電圖 X光 核子醫學檢查 動脈粥狀硬化可逆嗎?治療方法一次看 醫師會視患者的動脈粥狀硬化狀況,與其併發症,選擇適合的藥物與治療方式,而動脈粥狀硬化情形較嚴重者,則需考慮進行手術。 藥物治療 降膽固醇藥物:例如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可降低血液內的LDL濃度。(延伸閱讀:降膽固醇你吃對了嗎?3大降膽固醇藥物功能、副作用揭祕) 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