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媽媽抱著兒子,緊張地說「醫師,我前幾天帶小孩去診所看診,那邊的醫生說小凱有心雜音。為什麼她會有心雜音?我們家的人都沒有心臟病啊?」
心雜音指除了心音之外,心臟還出現了其它多餘的聲音,常見於幼稚園、小學低年級,甚至是新生兒身上。不少父母得知小孩有心雜音後都十分緊張,害怕小孩有心臟病。
當出現心臟有雜音,是否有其他徵兆該觀察?什麼是心雜音、心雜音的種類,以及小孩出現心雜音後要注意什麼、是否需要治療?讓《Hello醫師》為爸媽們解開疑惑、面對寶貝心臟有雜音不驚慌!什麼是心雜音?
什麼是心雜音?
人體的血液會經由心臟的收縮、舒張(心臟的跳動)送至全身,當血液透過靜脈回流後,血液會穿過各個瓣膜,進入不同的心臟腔室,接著再透過大血管流出心臟。
在血液流動的過程中,若心臟的腔室、瓣膜或血管之間出現較明顯的摩擦與震動,便可能產生「心雜音」。(同場加映:心律不整怎麼辦?心跳不規律的症狀、原因、治療)
2大心雜音症狀
心雜音十分普遍,約5成嬰兒及7成幼兒都曾出現過心雜音。依據原因,心雜音可分為功能性心雜音、病理性心雜音等2種:
- 功能性心雜音(Functional murmurs):多數心雜音皆屬於此,為良性的心雜音。功能性心雜音的聲音較小且短促,聽起來低沉、有震動聲。大部分都是因感冒、情緒起伏、運動而引起,常見於3~7歲的兒童身上,並會隨著年齡逐漸消失。
- 病理性心雜音(Pathologic murmurs):病理性心雜音是因為心臟血管本身的結構有問題,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瓣膜關閉不完全,導致血流時會出現其他聲音,兒童的發生率約5%。此類心雜音的聲音較大聲、型態多樣,可能出現奔馬音、敲擊音或連續性雜音。(延伸閱讀:嬰兒第19週:留意心雜音 幫寶寶按摩好處多)
心雜音≠心臟病、先觀察莫擔心
雖然「心臟有雜音」可能是心臟病的前兆之一,但其實心臟有雜音不代表絕對患有心臟病。在兒童,多數可能只是短期的良性現象。且並非每種心臟病都有心雜音,諸如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肌病變等,都不一定會有心雜音。
因此爸媽們當面對家中寶貝有心雜音的情況時,應綜合觀察孩子有無出現嘴唇、指甲、皮膚的顏色呈現灰藍色的發紺現象,或像是小孩是否活力變差、手腳、唇色發白等其他症狀後,或是直接諮詢醫師,毋需過度緊張。(你也想知道:高血壓恐成無形殺手!誘發心臟病5大原因別輕忽、4大原則遠離心臟病)
新生兒也有心雜音
新生兒也有心雜音
除了兒童有心雜音外,部分新生兒也會因肺動脈的分支尚未發育完全,導致「周邊肺動脈狹窄」(Peripheral pulmonary stenosis),進而使心臟收縮時出現輕柔、短促的雜音,屬於良性現象。(延伸閱讀:嬰兒第19週:留意心雜音 幫寶寶按摩好處多)
心雜音要治療嗎?3成幼兒會發生、一歲後漸消失
多數情況下,通常寶寶滿6~12月後心雜音就會自行消失,屬於良性現象,無需治療,家長不用過度擔憂,只要小孩的心臟結構健全、功能正常便沒有問題,亦毋需限制小孩飲食、活動。但少數情況下,心雜音可能暗示著嚴重的心臟結構問題。
根據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陳俊安表示,有近3成的孩童、特別是在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的階段,會出現良性的心雜音。但由於心雜音的變化常是臨床診斷病情時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建議諮詢醫師並協助心臟聽診,透過聽筒確認心臟雜音傳遞的「心聲」,即可確認心臟是否需進一步治療的訊息。
根據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建議,若家長仍有疑慮,可赴醫院兒科諮詢並安排檢查是否無害。醫師可能會藉由聽診器進行初步判斷,若有不明之處,則會在安排心臟超音波、X光或心電圖進行深入檢查。(延伸閱讀: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變原因、類型、症狀、診斷、治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embed-health-tool-heart-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