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血管問題

在此分類你可以看到包括心臟病、高血壓、低血壓、周邊動脈疾病、高血脂在內,以及其他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的疾病、症狀或危險因子的介紹。

基礎知識

其他心血管問題

【健康開箱】亞洲前三!胰島素準確紀錄靠「筆蓋」?醫:智慧化輔助更便利

在糖尿病照護日常中,胰島素的施打與記錄是每日不可或缺的步驟。對於長期仰賴胰島素治療的糖友來說,若僅依靠紙本或手動記錄,常會因遺漏或錯記,造成用藥時間混亂,甚至影響回診時的判斷依據。 隨著數位工具蓬勃發展,將科技導入血糖及健康管理已成為醫療照護的發展趨勢。其中,台灣市場近期出現名為「魔力芽(Mallya)」的新一代「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是亞洲第三個引進的市場,操作流程簡便又直覺,最大好處就是可幫助患者自動同步紀錄施打資訊,減少紀錄誤差,更可提升醫護團隊的照護效率。 《Hello醫師》推出【健康開箱】系列,為您詳細解析這款「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從第一眼看到的外觀、設計亮點到取得方式;同時也為您專訪2位長期致力於糖尿病照護的名醫: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及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從臨床角度分享這款紀錄裝置的實際使用經驗,了解它如何成為數位控糖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本文經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與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共同審稿 「智慧筆蓋」是什麼?對健康管理為何重要? 「魔力芽(Mallya)」是一款專為胰島素注射筆設計的智慧紀錄裝置,能自動記錄施打時間與劑量,因外型如筆蓋,可直接裝在胰島素注射筆尾端,因此又被稱為「智慧筆蓋」。 「正確的數據帶你上天堂,不正確的數據帶你飆血糖」,周君怡院長受訪時強調,正確紀錄對於糖尿病照護極為重要。科技工具的輔助不僅提升便利性,更促使糖友更積極面對自我健康管理。 周君怡院長分享提到,糖友使用此裝置時,可搭配另款健康管理應用程式「智抗糖App」,便可即時同步上傳注射紀錄。若與連續血糖監測(CGM)或其他裝置整合,便可幫糖友建立更完整的健康紀錄,協助糖友、家屬與醫護團隊掌握用藥狀況,並作為醫師判斷與照護的依據。 許惠春院長受訪時也表示:「糖友常同時患有2~3項共病,如何及時控制血糖至關重要!糖友若能與醫護團隊密切合作,透過自動記錄功能,同時結合其他生理數據及飲食習慣等數據,更能協助醫師全面掌握糖友的健康狀況,進而提供更合適的照護建議。」 開箱體驗:包裝、外觀說明 包裝、外觀及配件說明 從包裝外觀上,可看到完整標示產品型號、出廠資訊與使用限制,也包含重要注意事項,例如防水等級為IP22、儲藏溫度為-10℃~60℃等。 包裝外觀說明(圖 /《Hello醫師》攝) 包裝內容物及配件如下: 裝置本體 USB充電線*1 使用者說明書 產品內容物與配件(圖 /《Hello醫師》攝) 裝置各部件的示意圖(圖 / 諾和諾德藥廠提供) 安裝流程說明 安裝時,我們發現魔力芽凹槽須與注射筆的劑量視窗保持平行,並確保劑量指示線與尾端對齊,否則可能影響注射劑量的正確性。 依照安裝流程,注射時,須以一手握著注射筆,另一手握著裝置蓋身,對準注射筆的按壓端套入。 到這個步驟,須再以手掌按壓裝置,將其完全套上注射筆的劑量設定鈕。 裝置凹槽與注射筆劑量視窗平行(圖 /《Hello醫師》攝) App安裝說明 我們發現,首次使用時,若尚未與App配對,請長按啟動裝置,此時訊號燈會顯示藍色燈號,表示待配對狀態。 下載完App後,必須開啟手機藍牙,並與裝置保持10公分內的距離以利連線。 依照App操作動畫與說明,即可成功配對。配對後,訊號燈顯示綠色燈號,代表已完成配對。 安裝魔力芽前須先充電至少10分鐘,完全充飽約需2小時。此裝置目前僅適用於部分胰島素注射筆,建議依照醫療院所提供同款胰島素處方搭配使用,避免交叉使用。 搭配胰島素施打流程說明 啟用裝置時,請記得,務必長按約5秒,待訊號燈轉為紫色後鬆開手指。當燈號轉為綠色,即表示啟用完成,可開始使用。 使用前,請先確認注射筆的劑量視窗顯示為0,接著轉動上方的劑量旋鈕。請注意,旋轉時切勿同時按壓裝置,以免影響正確設定。 注射時,請持續按壓直到劑量視窗數字歸零。此時,綠色訊號燈會快速閃爍,當綠燈熄滅後,代表已完成注射,才可鬆開按壓。 使用完畢後,毋需按壓關機,即可將注射筆及魔力芽一同放回冰箱內保存。 若胰島素用罄,這時請長按,待訊號燈轉為紫色後關機並鬆手,才可更換新的注射筆。 利用施打過程中,同步上傳胰島素使用類型及劑量(圖 /《Hello醫師》攝) 「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開箱心得亮點一次看! 亮點1:自動記錄注射數據,方便回診查看、即時分享數據 魔力芽可自動記錄注射資訊,即使在未連線的情況下,仍可離線儲存施打資訊,並在與手機連線後自動同步至App,省去手動填寫的麻煩,也避免因記憶模糊、操作不便而遺漏紀錄。 周君怡院長說,透過App紀錄,醫護團隊可即時掌握患者胰島素施打情況,有助給予個別化照顧,以及適當的生活提醒與建議。家屬也能即時確認注射胰島素的時間及劑量,進一步提供即時關懷。 若欲與家屬共享數據,須先於App內設定分享權限。 透過智抗糖App,可即時分享數據給照顧者、家屬與醫護團隊(圖 /《Hello醫師》攝) 亮點2:燈號提示+免校正,新手也能輕鬆用 我們發現安裝過程簡單,只需套上胰島素注射筆後,即可直接使用,不需搖晃或進行繁複設定。有助於初次注射胰島素或不擅操作的年長患者使用。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劑量選擇鈕下方的訊號燈,會依操作狀態顯示不同燈號,協助使用者確認是否已完成連線與正確注射。 根據我們的開箱過程,我們發現以下常見燈號對應狀態: 訊號燈顏色 訊號燈含義 藍色長亮 裝置準備配對 紫色長亮 正在啟動中或關閉 綠色長亮 已配對、正在選擇劑量及注射中 橘色長亮 低電量狀態,需充電 紅燈長亮 處於錯誤狀態,須重設 特別注意,當橘色訊號燈長亮時,表示電力不足,這時請務必使用隨附的USB充電線進行充電。與傳統電池式裝置不同,魔力芽不需更換電池,只需接上行動電源或插座,約2小時即可充滿並再次使用。 可使用隨附USB充電,約2小時即可充滿(圖 /《Hello醫師》攝) 亮點3:放冰箱一同保存,生活化設計更友善 在一般情況下,胰島素在開封前,建議保存於2℃~8℃的冷藏環境內,避免影響藥效;開封後則可保存於室溫30℃以下,但須留意使用期限。 我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魔力芽可與胰島素一同放入冰箱冷藏,無須額外拆卸或分開收納,不僅符合藥品保存需求,也讓施打流程更加直覺便利,從冰箱取出後即可直接注射並同步記錄數據,毋須重新配對。 根據我們取得的資訊發現,此裝置未來也將支援諾和諾德旗下更多注射筆產品,提升整體擴充性。患者可依需求延伸應用於不同藥品,減少重複購買與重新適應的負擔,對於需長期治療的患者、家屬或照護者更為友善。 魔力芽可與胰島素同時放置於冰箱中(圖 /《Hello醫師》攝) 除了科技還要搭配知識!胰島素施打常見誤區你中了嗎? 根據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表示,許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問題往往不在藥物本身,而是出在施打方式與紀錄習慣。通常會有以下常見狀況: 每天施打時間不固定,影響藥效穩定性 忘記施打或漏填施打劑量及類型,且日後難以追溯 手寫紀錄遺漏、填錯,導致回診時無法準確評估病況 若能搭配正確的工具及胰島素衛教知識,能幫助控制血糖穩定,讓醫護團隊更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在回診時給予更適當的照護建議。 周君怡院長特別強調:「透過準確的自動紀錄,患者能即時掌握注射與血糖變化的關聯,進而更願意主動調整生活習慣,遵照醫囑用藥,正是控糖成功的關鍵。」   注射後自動更新數據,方便隨時查看(圖 /《Hello醫師》攝) 誰適合使用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醫師這樣說 許惠春院長受訪時說,只要經醫護團隊評估,便可搭配胰島素使用此裝置,並特別適合以下族群: 初期使用胰島素者:剛開始注射容易感到焦慮,智慧裝置可幫助建立用藥信心與使用規律。 有照護者協助的患者:家屬或照護者可協助管理裝置與App,方便掌握施打紀錄,及時關懷患者,減少溝通落差。 重視精準數據管理者:習慣用數據追蹤健康狀況者,能藉由智慧化提升紀錄精準度,降低血糖波動風險。 記憶力較差或年長者:避免遺忘施打時機與劑量,有助降低因遺漏或錯記造成的風險。 「尤其是初步使用胰島素者,搭配裝置後效果更有加乘好處。」許惠春院長分享,有位35歲工程師因長期外食導致血糖飆升,利用此裝置搭配胰島素處方,協助患者養成血糖紀錄,並搭配飲食及生活作息調整後,血糖控制情況穩定,目前僅需定期回診追蹤。 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穿著年輕時海軍的制服,展示多年來落實健康管理重要的成果(圖 / 許惠春院長提供) 在哪裡可以使用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 目前全台有多家院所已參與智慧紀錄裝置試行計劃,提供特定患者使用。 在首批試行計畫中,包括博新診所與怡兒診所在內的多家院所,已實際協助多位糖友搭配使用此裝置。 許惠春院長及周君怡院長皆表示,藉由該裝置,不僅有助提升糖友照護成效,也能改善生活品質,鼓勵糖友自主管理血糖,實現正向改變。 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圖 / 周君怡院長提供) 智慧紀錄裝置並非市售商品,而是患者照護計畫的一環。實際申請條件與提供方式,可能依各院所有所不同,建議主動洽詢診所了解詳情。

看更多 其他心血管問題 相關文章

其他心血管問題

一破就要命!主動脈瘤死亡率達5成,原因、症狀及治療說明

主動脈是身體最大的血管,當主動脈不正常膨脹腫起,便會形成「主動脈瘤」。主動脈瘤就像一個不定時的隱形炸彈,患者平時對其存在通常毫無感覺,但某日若突然破裂,就會大量出血、甚至致死。依據台北市聯合醫院的資料,僅不到50%病患可撐過主動脈瘤破裂的治療手術。 既然主動脈瘤如此危險,平日該如何預防呢?主動脈瘤的形成原因為何?哪些人是主動脈瘤的高危險族群?《Hello醫師》逐步介紹主動脈瘤,以及主動脈瘤的症狀與治療。 主動脈瘤是什麼? 主動脈的結構如同木夾板,分成血管內皮、肌肉層、纖維層等3層結締組織,直徑約2~3公分。一般情況下,三層組織皆平滑而富有彈性,但若有任何因素導致動脈壁異常膨大,使主動脈直徑大於正常的1.5倍,便可視為主動脈瘤。 主動脈瘤的形成原因 主動脈瘤的形成原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 先天因素造成的主動脈瘤的包括: 遺傳 馬凡氏症 先天性血管缺陷 後天因素則包含任何可能影響血管健康的因子: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心臟疾病、心臟感染或發炎 動脈粥狀硬化 抽菸 肥胖 高齡老化 根據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的資料,男性罹患主動脈瘤的機率為女性4倍,特別是50~60歲以上,具有三高或抽菸習慣的男性。 主動脈瘤早期無症狀 主動脈貫穿人體的胸腹部,發生於胸部的主動脈瘤稱為胸主動脈瘤,發生橫隔膜以下,腹腔內的分岔處則稱為腹主動脈瘤。 主動脈瘤初期多無症狀,患者僅感覺腰痠背痛、腹脹,直到主動脈瘤過大,像氣球似的壓迫鄰近組織,才可能進一步就醫檢查,才發現患有主動脈瘤。因此,定期心臟健檢十分重要,特別是罹病的高危險族群。 主動脈瘤依據發生位置不同,出現症狀也不相同。以下分述「胸主動脈瘤」與「腹主動脈瘤」的症狀: 胸主動脈瘤:咳嗽、呼吸困難、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9成患者會感到撕裂似的胸痛,嚴重時更恐喪失意識、死亡。 腹主動脈瘤:初期無症狀,後期會因主動脈脹大,壓迫周邊組織而導致腹痛。有時疼痛也可能轉移至背部、鼠蹊部,因此常被誤判為一般腹痛或腎結石。若腹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可在患者肚臍上摸到明顯硬塊。 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需立即手術治療 若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以上,破裂出血的機率會大幅增加,因而造成失血過多、休克而死亡,因此若已發現超過5公分的主動脈瘤,醫師通常會建議需要開刀治療。 主動脈瘤依據大小和發生位置和,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藥物治療:僅適用於主動脈瘤初期,藉由藥物控制高血壓,緩解主動脈瘤的擴大速度。 手術治療:當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或過快擴大時。至於手術治療又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和血管內支架置放術,以下說明: (1) 傳統開腹手術:在腹部切開約30~40公分的開口,以人工血管置換腹主動脈。缺點 是傷口大、出血量多,且術後恢復時間長。 (2) 血管內支架置放術:從兩側腹股溝切開放入血管支架,傷口約4~6公分。相較於傳統手術,不但出血量少且恢復時間也短,不過缺點是支架可能會滲漏或是移位,需要定期回診檢查支架是否有問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一破就要你命!「沈默的殺手」主動脈瘤破裂致死率高達5成!認識主動脈瘤3大症狀與治療

主動脈瘤自字義上聽來就讓人不安,但它既不是癌症,也幾乎沒有任何徵兆。其實主動脈瘤指的是當主動脈不正常膨脹,膨脹的部位超過原本的直徑1.5倍時,就會被判定為「主動脈瘤」。也因主動脈瘤發生時徵兆不明顯,當主動脈瘤一破掉就會造成大量出血,僅有約1~2成左右的病患可以存活,因此也是心血管疾病中極度危險的病症。 而主動脈瘤是什麼?雖然徵兆不明,但主動脈瘤的3大症狀該從何看起、及早預防?《Hello醫師》和你一起認識主動脈瘤這個沈默又危險的殺手。 主動脈瘤是什麼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負責穩定全身的血液循環。主動脈有3層結締組織,分成內、中、外3層。一般情況下,主動脈是平滑有彈性的,可以承受血液在流動時所造成的輕微撞擊。當主動脈直徑不正常膨脹時,便會產生所謂的主動脈瘤(Aortic aneurysm)。主動脈瘤可以發生在任何主動脈上,最常見的則是腦部與腹部的主動脈。(延伸閱讀:劇烈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成殺手!主動脈剝離症狀原因完整看) 主動脈瘤的分類有哪些? 主動脈瘤可以分成真性動脈瘤與假性動脈瘤: 真性動脈瘤:指血管壁變大、變薄,但仍有血管的彈性。 假性動脈瘤:血管壁已經受損,血液會滲透出來所形成的動脈瘤。 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研究顯示,當血管直徑越大,動脈破裂出血的危險性越高。若當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破裂出血的機率之高,一旦破裂,即使馬上手術,致死率也高達9成,而使主動脈瘤亦有「沈默的殺手」之稱。 主動脈瘤的症狀 主動脈瘤初期不會有症狀,只有動脈瘤變大壓迫到鄰近組織時才會開始出現明顯症狀。而位於腹部的主動脈也因多靠腹部理學檢查觸診而發現,使得醫生對肥胖者的主動脈情況好壞判定相對困難;但一般來說,當患者出現腰背痛或急性劇烈腹痛等症狀時,即應立即就醫治療。 而主動脈瘤依照發生部位而有3大不同症狀如下: 腦部主動脈瘤:症狀輕微者會噁心、嘔吐、頸部僵硬;主動脈瘤破裂時則會眼瞼下垂、瞳孔擴大,若沒有及時治療恐會導致半身不遂、意識不清,甚至是死亡。 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初期沒有症狀,但動脈瘤變大時會壓迫到鄰近組織,腹部會疼痛,有時疼痛感會轉移至鼠蹊部,不少病患會認為是腎結石或是一般的腹痛。當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時,可以在肚臍上分清楚摸到硬塊,破裂時有休克、死亡的危險。 胸主動脈瘤:症狀有咳嗽、呼吸困難、吞嚥困難或是聲音沙啞。大部分的病患都會有劇烈的胸痛,嚴重者恐造成死亡。(你也想知道: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主動脈瘤致病因子 主動脈瘤無聲無息,一破就致命。雖然沒有明顯的症狀,不過有出現下列危險因子的人應及早預防、多加注意: 65歲以上長者 男性 長期吸菸 有三高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族群 家族有動脈硬化史 主動脈瘤可以治療嗎? 當主動脈瘤破裂時,除了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盡快就醫,醫師會按照動脈瘤的部位與大小來決定如何治療: 藥物治療: 使用藥物控制高血壓,緩解動脈瘤持續擴大。 手術治療: 胸部、腹部的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公分以上、迅速膨脹時,會採取血管支架手術或是切除動脈瘤。手術可以分為2種: 傳統開腹手術:在腹部切開約30~40公分,以人工血管置換腹主動脈。缺點是傷口大、出血量多、術後恢復時間長。 血管內支架置放術:從兩側腹股溝切開放入血管支架,傷口約4~6公分。相較於傳統手術,不但出血量少且恢復時間也短,不過缺點是支架可能會滲漏或是移位,需要定期回診檢查支架是否有問題。(推薦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法布瑞氏症是什麼?會對壽命造成影響?原因、症狀、治療解析

阿德從小就病痛不斷,只要感冒、天冷變化,手指、腳趾就會像被鐵槌敲般劇痛,皮膚也長滿奇怪的紅疹,卻找無病因。 直到某日阿德突然昏厥摔車,送醫經院方安排深入檢查後發現,阿德罹患的是罕病「法布瑞氏症」。手腳疼痛、皮膚問題,乃至於心律不整所致的昏厥皆因此病。 究竟法布瑞氏症是什麼?為何會手指長紅疹、腳趾劇痛,甚至影響心臟健康?《Hello醫師》一探法布瑞氏症對健康的影響,並介紹法布瑞氏症的症狀與治療。 法布瑞氏症是什麼? 法布瑞氏症(Fabry disease)為罕見疾病,屬於「溶小體儲積症」的一種。溶小體的作用形容細胞的垃圾場,可藉由多種酵素將蛋白質、黏多醣、醣脂質等物質消化,並分解成小分子,提供細胞回收再利用。(你也想知道: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小心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法布瑞氏症被視為一種基因缺陷,當病患體內缺乏名為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 α-GAL)的溶小體酵素,導致細胞脂質無法代謝,將使相關醣神經鞘脂質及球三糖神經酰胺(Globotriaosylceramide,簡稱GL3)及逐漸堆積在全身的細胞,引發各處器官病變。 法布瑞氏症典型3大症狀:併發症多、不容易診斷 因基因缺陷,導致GL3主要堆積在腎絲球、腎上管的上皮細胞、心肌細胞與瓣膜纖維細胞,造成腎臟、心血管、腦血管及神經病變。由於法布瑞氏症的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直至成年甚至30、40歲才經由併發症發現罹患法布瑞氏症。 法布瑞氏症的3大典型症狀如下: 肢體末端疼痛:為最明顯的症狀,且天氣變化、有情緒壓力時疼痛感會更加劇烈。疼痛感包括抽痛、灼熱感和刺麻感,嚴重時患者可能無法站立或睡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皮膚紅疹:皮膚出現暗紅色疹子,主要分布於下腹部與大腿間,頸部、四肢末梢與胸部。 角膜斑點:眼睛角膜出現輻射狀或螺旋狀的混濁斑點,有時水晶體也會出現混濁的情況。 法布瑞氏症恐引發中風、腎衰竭 法布瑞氏症的危險之處在於若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過度累積的GL3會使身體各處的重要器官如心臟、腎臟及腦血管等發生病變,嚴重者更可能面臨洗腎,甚至猝死的情況。 法布瑞氏症的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女性的發病時間通常較晚,症狀也較輕微,因為法布瑞氏症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常見病變器官與併發症如下: 腎臟病變:腎絲球過濾下降出現蛋白尿,後期則演變為腎衰竭。 心臟病變:通常出現於成人後,症狀嚴重程度不一,可能出現左心室肥大、二尖瓣閉鎖不全、心悸、心律不整,後期則常有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問題。 腦血管病變:導致缺血性中風、腦血管梗塞、頭暈或頭痛等。(延伸閱讀:頭暈、視力模糊竟中風?頸動脈狹窄7大前兆:表情不對稱、四肢麻快就醫) 法布瑞氏症會影響壽命嗎? 根據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的資料,若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男性「法布瑞氏症」患者壽命平均減少約20年,女性則減少約15年。 法布瑞氏症4大治療藥物:早期治療有望重返正常生活 法布瑞氏症的治療分為2部分,一部分針對症狀治療,一部分則透過酵素替代療法(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ERT),藉由注射α-半乳糖苷酶藥物,改善GL3過度累積的問題。 若早期接受治療,病情可獲得妥善控制並重新正常生活,但若治療時機太晚,已出現心肌肥大或器官衰竭,治療難度便會大幅提高。 針對法布瑞氏症常見的症狀,可區分為4大類治療藥物與方法: 肢體疼痛:使用苯妥英(Phenytoin)、癲通長效膜衣錠(Carbamazepine)預防及緩解慢性疼痛。 皮膚病變:藉由雷射治療身上所出現的暗紅色疹子。 心血管、腦血管病變:使用抗凝血藥物改善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嚴重者則可能需接受冠狀動脈手術。 腎病變:前期會先以藥物緩解腎臟病變速度,若腎衰竭已入末期,則需透過洗腎延緩病情。 新生兒建議接受基因及酵素檢測 由於法布瑞氏症屬於基因疾病,因此若家族中有任何成員患有法布瑞氏症,建議安排新生兒接受基因及酵素檢測。 母親可在產前透過基因診斷、懷孕期間的羊膜穿刺來發現法布瑞氏症,產後則可藉由新生兒手、腳之血液測定嬰兒的α-GAL酵素活性。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吃得油膩膩?小心血管「油」過頭!出現高血脂症,小心併發中風和心肌梗塞

現代人飲食西化,聚餐、工作壓力大時少不了大魚大肉,或也來點雞排、珍奶等高油糖的「療癒食物」來慰勞自己,但長久下來不僅體重上升,更容易不小心就罹患「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引發高血脂症的原因眾多,如今飲食已是誘發的主因之一,究竟該怎麼吃才不會有高血脂?當有高血脂後,是否連帶有其他併發症?而血脂又該怎麼看才算標準?讓《Hello醫師》一一來說明! 高血脂症是什麼? 所謂的高血脂,指的是其實就是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過高,除了提高罹患會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外,也會引起中風、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衰竭等併發症。 而血脂則是指血液中的脂肪,當血液中流通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濃度超過正常值時,稱作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的診斷標準是依據以下3類: 高膽固醇血症:血液中的膽固醇高於正常值200mg/dl。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血液的三酸甘油酯數值高於200mg/dl。 混合型高血脂症: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數值皆高於200mg/dl。 造成高血脂症8大原因 高血脂症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等2種。先天性指家族有高血脂病史、基因不擅代謝血脂者等先天因素,而後天因素則可能有以下疾病的併發或造成原因: 糖尿病 高血壓 肥胖 久坐、缺乏運動 抽菸 飲酒過量 飲食習慣不佳(如食用過多含有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之食物 高齡 高血脂症併發症!中風、心肌梗塞跟著來, 當血中脂肪濃度過高時,脂肪會堆積在血管內壁上,形成脂肪斑塊,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隨著脂肪斑塊愈積愈多,血管內徑就會愈來愈狹窄,因而引發各類心血管疾病。若此情形發生於頸動脈,便會造成頸動脈狹窄;發生在腎動脈,則會造成腎動脈狹窄。 同時,血管中的脂肪斑塊也可能剝落,吸引血小板附著於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Blood clot)而引發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後果。 高血脂症與心血管系統疾病息息相關,也會影響人體的代謝系統,多數患者通常會伴隨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共病。 以下為高血脂症常見的8大併發症: 動脈粥狀硬化 心絞痛 心肌梗塞 冠狀動脈心臟病 腦中風 急性胰臟炎 心臟衰竭 四肢末梢壞死 血脂正常值怎麼看? 總膽固醇:理想數值為 200mg/dL為危險值。 上列為一般總膽固醇、低密度與高密度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的理想值與危險值。民眾可藉此比對血檢報告,判斷自己的血脂濃度,但需注意的是糖尿病、高血壓、長期抽菸或年齡稍高者(男>45歲;女>55歲或已停經)。 因較容易出現併發症,故其標準值通常較一般低。若有疑慮,建議可詢問專業醫師依照自身情況的標準值以進行後續治療。 飲食把握5原則,遠離高血脂症 少吃高膽固醇或加工食品:內臟類、蟹黃、蝦卵、魚卵、熱狗、香腸、蛋糕(延伸閱讀:降低膽固醇這樣吃就對了!) 煮菜用好油:橄欖油、芥花油、葵花油。 控制油脂攝取量:少吃油炸食物,改用清蒸、涼拌、清炒為主。 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原型食物。(延伸閱讀:素食菜單前5名!成功降低膽固醇)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戒除菸酒,規律運動促進新陳代謝、維持理想體重。 若控制飲食後仍無法降低高血脂,醫師多會建議接受藥物治療,使用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史塔汀類藥物、菸鹼酸等藥物幫助降低高血脂,避免血脂濃度持續升高,引發其他併發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頭暈、眼睛模糊竟中風?頸動脈狹窄7大前兆、改善方法一次看

許多人認為中風難以預防,「只要遇到了,就是遇到了」,但其實只要事先注意某些徵兆,就能及早治療、避免中風。頸動脈狹窄為最常見的中風主因之一;依據林口長庚醫院的研究顯示,每年3~4萬缺血性腦中風病者中,有10~20%為頸動脈狹窄所致。 頸動脈狹窄的常見症狀包括頭暈、視力模糊,由於與一般貧血、身體過累的症狀相似,因此多數人經常忽略並錯失治療良機。究竟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原因為何?該如何避免頸動脈狹窄發生?《Hello醫師》將說明頸動脈狹窄與中風的關聯外,頸動脈狹窄有哪7大前兆、症狀為何、又該如何治療,讓你一次認識遠離中風威脅。 頸動脈:心臟供血至腦部的主幹道之一 人體器官皆需要血液提供氧氣和養分維持運作,若無血液流動,器官便會缺氧壞死,大腦亦同。大腦的血液來源分別為頸動脈和椎動脈,若這2條動脈出現如狹窄或堵塞的問題,腦部便會面臨缺血危機,在數分鐘內壞死,並導致缺血性中風。(同場加映: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動脈硬化 頸動脈狹窄(Long-segment carotid stenosis)多數是因「動脈粥狀硬化」所致。血管內部有層內膜,隨著年齡增長、油脂累積內膜會逐漸增厚,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而動脈粥狀硬化也是造成眾多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諸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皆為動脈粥狀硬化所致,不可不慎。 頸動脈狹窄的另一個常見原因為血栓剝落。血液中有主要負責凝血的血塊,當血液因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抽菸或肥胖等因素而使血塊變得濃稠時,血栓便容易堆積在血管中,導致動脈狹窄與中風危機發生。 其他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原因也包括動脈內膜剝離、動脈炎及心因性栓塞。(延伸閱讀:主動脈剝離症狀、原因完整看) 頭暈、眼睛模糊!頸動脈狹窄的7大前兆與症狀 頸動脈狹窄可分為症狀性與無症狀性,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發生頸動脈狹窄時沒有任何不適,需藉由血管檢查才能得知;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指半年內曾出現以下症狀: 頭暈 頸部痠痛僵硬 視力模糊、眼前一片黑(暫時性黑矇) 注意力不集中、暫時失憶 說話含糊不清、無法說話 表情不對稱 單側手、腳發麻無力(你也想知道:揮別中風、心肌梗塞:定期健檢顧血管、保養心血管3大方法) 上述症狀通常會在1日內恢復正常,嚴重時則會導致暫時性的腦部缺血或是腦中風,造成半身不遂、失明。 頸動脈狹窄的8大危險因子 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具高度相關性,因此除年紀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外,以下8大危險因子也會導致頸動脈狹窄的機率大幅提升。 抽菸 高血壓 高血脂 糖尿病 肥胖 缺乏運動 飲食習慣不良 曾有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相關疾病 頸動脈狹窄的3大檢查方式 若半年內曾出現頭暈、眼前一片黑的症狀,同時又是前述的高危險族群,建議應立即就醫看診,以免延誤治療、甚至造成中風發作。醫師將視病況安排以下檢查: 頸部超音波:屬於最方便的非侵犯性診斷工具,能檢視頸部的血管狹窄程度與血流變化,缺點是較不易偵測腦內血管的狹窄狀況。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血管造影:侵犯性低,能檢查出多數頸動脈狹窄的情況。若合併頸部超音波一起執行,可比傳統血管攝影檢查的精確度。 傳統血管攝影:侵犯性高,會留下傷口,且有感染與極低機率的中風風險,但精確性超高,為臨床上目前最主要的診斷標準。(你也想知道:破解心臟病5大迷思!瘦子不會得心臟病?) 如何改善頸部血管阻塞?頸動脈狹窄3大治療方法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有3種,醫師會依據症狀的嚴重程度來判定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藥物為抗血栓藥物,然而抗血栓藥物無法溶解頸動脈中的硬化斑塊,因此單靠口服藥物治療,2年內的中風率仍有20~25%。 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傳統介入性的治療方式,對於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的患者,該手術可降低2年內同側腦部的中風率17%;若狹窄程度介於50~69%,則可降低5年內的中風率6.5%,缺點是患者恐會在手術過程中風,因此醫師會審慎評估患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置入頸動脈支架:近年新型的微創治療,藉由在頸動脈狹窄處放入血管支架的導管,擴張狹窄導管,讓血液暢通。因創傷較小,手術時間短,適合年紀較大、身體較虛弱的患者。 一分鐘認識頸動脈狹窄! ➡︎ 每年3~4萬缺血性腦中風病者中,近20%患者為頸動脈狹窄所致。 ➡︎頸動脈和椎動脈為2大供應大腦血液之來源,當動脈過油變狹窄或堵塞,腦部將因缺血而壞死。 ➡︎頸動脈狹窄症狀如頸部僵硬、視力模糊、單側手腳麻、表情不對稱等。 ➡︎不良習慣如抽菸、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過度肥胖將提高頸動脈狹窄發生。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初期靜脈曲張怎麼辦?靜脈曲張症狀、治療、8大改善方法

現代人因久坐、久站而經常感到腿部腫脹、無力或抽痛,甚至冒出青筋,外型如同藍色蜘蛛網。 靜脈曲張不僅影響外觀,長期惡化不治亦會嚴重影響生活、帶來不適,甚至演變為反覆發作的潰瘍。究竟靜脈曲張的原因為何、有何症狀、該看哪科治療?《Hello醫師》帶您瞭解8大預防方式及3大療法,幫您遠離靜脈曲張困擾。 靜脈曲張是什麼?認識靜脈瘤 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又稱靜脈瘤,當靜脈受到壓迫或是瓣膜沒有關緊,血液就會倒流使得內壓增加,讓管壁擴張變成囊狀;大部份出現在腿部,若出現在肛門四周,則稱為痔瘡。 為何腿部容易出現靜脈曲?正常情況下,腿部的靜脈會將血液從下肢帶回心臟,血管中的瓣膜則負責預防血液逆流。當瓣膜無法正常作用時,便會導致血液淤積在腿部,無法回流到心臟,使腿部靜脈血管變粗、擴大,形成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部分為體質、遺傳所致,但下列因素也會導致靜脈曲張: 腿靜脈血栓 腿部受傷 懷孕 體重增加 常穿高跟鞋者 長期站立或久坐的工作 ”” 走路久了覺得累?鞋子常常不合腳?   「免費動態足測體驗」📞點我預約 靜脈曲張初期症狀不明顯,3大症狀一次看 靜脈曲張初期的症狀較不明顯,但長期持續未改善的話將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小腿、腳踝腫脹、沉重、痠痛:通常在一天快結束時感覺特別強烈,下肢如小腿、腳踝產生沈重與腫脹感。 出現藍色、腫大的靜脈:最初會浮現如同蜘蛛網狀的靜脈及細小紅色血管,隨後靜脈會開始腫脹、變大且呈現藍色,從腿部冒出如蜈蚣樣的紋路。 靜脈性潰瘍:為嚴重靜脈曲張,通常發生於腳踝,可能伴隨著疼痛感或有液體滲出。 靜脈曲張分七期 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指出,靜脈曲張可以分成7期: 第0期:沒有靜脈疾病的問題 第1期:開始出現微血管絲或蜘蛛網血管 第2期:靜脈曲張(站立時,血管直徑大於3mm) 第3期:腳踝出現水腫 第4期:有皮膚變化,包括鬱血性皮膚炎、色素沉澱、皮膚發炎、發紅、萎縮、硬化。 第5期:靜脈浮出並出現潰瘍,且會反覆發作。 第6期:出現開放性開放的靜脈傷口。 靜脈曲張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症狀,雖然症狀輕微時,不會對生活帶來太大影響,但若不即時改善,恐使症狀日漸惡化,嚴重時更可能出現下列併發症: 慢性傷口癒合速度變慢(嚴重時有蜂窩性組織炎) 腫大的靜脈突然破裂出血 鬱血性皮膚炎 靜脈炎、深層靜脈栓塞、肺動脈栓塞 靜脈曲張看哪科? 靜脈曲張的病患可以選擇心臟血管外科來檢查,雖然每間醫院的分科不同,但大致上都分成心臟內科、血管外科,或是心臟血管外科。心臟內科負責心臟周邊問題,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血管外科則是檢查動脈阻塞、靜脈栓塞、靜脈曲張或是周邊血管疾病。(推薦閱讀:翹二郎腿使血壓高?翹腳對健康的影響) 如何預防靜脈曲張?8大改善建議 基隆醫院護理科及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提供預防靜脈曲張及保健方式,提供以下建議: 避免兩腳交叉、久站:坐姿時應自然平放雙膝勿交叉,以減少壓迫膝膕靜脈,並避免長時間站立以防靜脈壓升高。 避免久坐:長時間靜坐不動,下肢血液的回流,仍須克服地心引力,因此偶爾抬腿,啟動肌肉幫浦,幫助靜脈將血液送回心臟,仍是預防靜脈曲張的不二法門。 正確飲食:建議可多攝取高蛋白、高維生素C食物,以利傷口癒合。 勿長時間配戴彈性繃帶:部分患者因工作或外型美觀需求,習慣長時間穿著緊身與高丹織襪,建議每日至少應在臨睡前取下。因有傷口而配戴繃帶者,則應卸除後清潔患肢,以優碘擦拭患部,並觀察有無紅、腫、熱、痛等現象。 體重控制:體重過重時,易造成下肢與側肢因重力而使靜脈再度曲張。 休息或睡眠時抬高小腿:睡眠或休息時,將抬腿高於心臟約30度(約一個枕頭高度),有助於將靜脈血液送回心臟,減緩靜曲張症狀 。 強化腿部足部肌肉:可多從事如騎單車、跳舞、游泳及多散步等運動,強化腿部及足部的肌肉,預防或改善現有的靜脈曲張症狀。 腿部按摩:可搭配乳液或緊實霜,由足部、腳踝、小腿、膝關節周圍及大腿穴位依序由下而上進行按摩,每次約30分鐘,有助減緩酸痛及促進血管周圍淋巴腺活絡;但特別要注意的是,不可沿著曲張靜脈按摩,不僅沒有效果,甚至可能造成血栓異位的風險。 3大靜脈曲張治療方法 台大醫院解釋,目前治療靜脈曲張的患者仍多以手術為主,並輔助藥物或機能彈性襪來改善,尤以下列3種方式最為常見: 特殊襪子、繃帶: 「壓力襪」也被稱作「彈性襪」,可緊貼腳踝和腿部患部。 「壓縮繃帶」為纏繞於腿上的繃帶層。 「壓縮泵」為一種每隔幾分鐘便會自動擠壓腿部的裝置。特殊輔料會覆蓋放在開放性瘡上以幫助傷口癒合。 藥物治療:依據患者症狀使用不同類型的藥物治療。例如無法使用壓力襪或繃帶的患者,可考慮藥物輔助靜脈通暢。若有皮膚感染者,則可透過抗生素處理。至於皮膚搔癢的患者,則建議施用處方霜或軟膏。 手術治療:如果其他治療難以發揮治療作用,醫師通常建議手術去除或消融受損的静脈,使患部不再堆積血液。近年微創手術已可達到免住院、免全身麻醉、僅有微細傷口之成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指甲、腳趾發紫不可忽視!發紺成因、症狀、種類原來有這些

當寒流來臨,許多人手腳常因血液循環不佳而異常冰冷,甚至發生變色,雖然多添加保暖衣物和鞋襪大多能改善發冷的症狀。 然而,當指甲、腳趾或嘴唇等部位發紫,甚至透過衣物保暖也無法恢復正常時,就有可能出現發紺。有關發紺的成因、種類及症狀,《Hello醫師》將帶您一同了解。 什麼是發紺? 發紺(Cyanosis),又稱為紫紺,是一種缺氧的表現。當人出現發紺現象時,動脈血中的(缺氧血紅蛋白)含量會增高,通常含量會達3~5 g/dL,這時血氧量就會下降,可能低於85%,患者則會出現皮膚、黏膜、指甲發紫等症狀。 發紺=缺氧?血紅蛋白血氧濃度數值數量是關鍵 發紺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動脈血(含氧血)中,參雜了靜脈血(缺氧血),使原有動脈血的氧氣濃度降低,血液變得較為黑紫,而使流經之處的皮膚或指甲呈現紫黑色。因此,發紺是一種人體缺氧的症狀。 然而,並非每位缺氧者都會發紺,如貧血者因血紅素(血紅蛋白)偏低的緣故,較難出現發紺症狀。(延伸閱讀:臉發白、頭發暈、走路會喘?免驚啦!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症狀) 3大發紺類型 發紺可以區分為以下3種類型: 中樞性發紺 中樞性發紺(Central cyanosis)是動脈中氧合濃度不足所導致,一般新生兒剛出生時的5~10分鐘內會有中樞性發紺的現象,這是正常的表現。一般10分鐘後就會回升至正常值,若持續有發紺現象,需要詳細評估是否有心臟、肺部、呼吸道、神經肌肉系統、血液、代謝相關的問題。 中樞性發紺好發於先天性心臟病(如法洛氏四重症)病童,因其心臟結構缺陷,易使靜脈血與動脈血混合為血氧不足的血液循環全身,進而產生發紺現象,即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 周邊性發紺 周邊性發紺(Peripheral cyanosis)患者通常動脈血氧濃度正常,但周邊血液循環受限,導致末梢組織沒有得到足夠的血流供應,發生周邊性發紺的可能原因包括: 雷諾氏症(Raynaud’s syndrome):當患者面對寒冷或出現情緒壓力過大時,手指與腳趾就可能對此產生血管收縮的現象,使血液無法供應末梢時,皮膚會因缺血而發紺,變成白色及紫色,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組織壞疽,最後還可能需要截肢。 嚴重低血壓 體溫過低 周邊血管阻塞或損傷(延伸閱讀:腳痛、腳麻、腳發冷?小心「腳中風」!周邊動脈阻塞成因與症狀) 心臟衰竭 淋巴循環異常 深層靜脈血栓 低血容積性休克   手足發紺 手足發紺(Aacrocyanosis)常見於健康新生兒或嬰兒,患者僅有手指、腳趾等罹心臟較遠的的肢體末梢處,出現發紫、發黑的狀況,但嘴唇和舌頭仍然保持紅潤,屬於一種良性狀況,不需太擔心。 通常是因環境因素,如氣候寒冷、氣溫變化過快(例如常溫環境走入冷氣房),導致周邊血管短暫舒縮調節失常,造成手指、腳趾發紫,經適當保暖後發紺就會消失。 如何判斷自己有發紺症狀?何時須就醫 當你發現自己的嘴唇、嘴巴、手掌、指甲或腳底有異常變色、發紫的現象,無法透過衣物保暖的方式恢復正常顏色,甚至出現以下症狀,須立即就醫檢查: 疲倦 胸痛 頭痛、頭暈 呼吸困難 發燒 意識不清 咳出黑色黏液 衣服穿暖、適時紓壓有助預防發紺 保持環境溫暖:天冷時須特別注意維持家中及室內環境的溫暖,外出時也應穿著足夠保暖衣物,避免因溫度過低血管收縮而出現手足發紺現象。 避免過大的心理壓力:許多患者常因心理壓力過大,而引起發紺,因此平時應多從事喜愛的休閒活動或運動,幫助排解心理壓力,以降低發紺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不良的生活習慣或食用過多的精緻食物,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個人健康,導致動脈血管壁因脂肪斑塊沈積而失去彈性、變硬,甚至引發血管阻塞與心血管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因此多多食用清血管食物來保養血管,就是最簡便有效的預防之道。《Hello醫師》與你分享7種清血管食物,助你通血路及保養血管,遠離心血管疾病。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1. 魚油 魚油被譽為「血管的清道夫」,所含的Omega-3在維持人體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腦部、眼睛,或神經系統的細胞都需要Omega-3維持正常運作。《白血球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2019年曾發表文章指出,多攝取深海魚種的人,因其中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能夠降低三酸甘油脂、保護心臟並維持血管的健康的DHA及EPA 2種營養成分,較不易產生肥胖或心血管等問題。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2. 橄欖油 橄欖油含有高達85%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穩定性不僅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更好,美國心臟協會研究亦指出,高含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有效清除體內的壞膽固醇,若每日攝取半匙橄欖油,可降低至少15%罹患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推薦閱讀: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好?認識各種油脂) 衛福部也表示,使用不飽和類油脂的時候,應避免用於油炸或其他高溫烹調法;由於高溫會破壞營養素,並產生自由基和致癌物,非但無法保養血管,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 清血管食物3. 堅果 堅果內含豐富的天然油脂,不僅有助於提升好膽固醇,保養血管,其中的膳食纖維亦可增加飽足感及促進排便。然而,食用堅果時應注意是否有發霉情形,避免吃進黃麴毒素而有中毒或致癌的可能;另外,挑選無調味堅果也可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和鹽分,保養血管更加事半功倍!(推薦閱讀:抗發炎護血管!運動族群堅果就吃這3種) 清血管食物4. 莓果類 莓果類是抗氧化物及花青素的重要來源,適度攝取像是草莓、蔓越莓、覆盆子、藍莓等莓果,除了有助於維持正常的細胞活性、血管暢通與彈性外,還可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與氧化自由基結合,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5. 番茄 番茄含有豐富的鉀離子、茄紅素與抗氧化物,可幫助體內鈉離子的排泄,也是最強的通血路食物,能維持血管彈性,避免血管硬化、堵塞。同時具降低血壓之效果,也可預防低密度脂蛋白(LDL)之氧化,有利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清血管食物6. 大蒜 大蒜富含硫胺基酸、蒜素、礦物質如鍺、鈣、銅、鐵、鉀、鎂、硒、鋅,以及維生素A、B1、C等成分,有助於防止血栓形成,還能降血壓。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大蒜所含的蒜素具有防止腫瘤增生的效果,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影響身體解毒系統的酵素作用,幫助修補細胞和增強免疫力,以抵抗癌症的侵犯。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7. 酪梨 酪梨富含維他命A、C、E及B群,以及礦物質、鉀、鐵、鎂等,其中更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約占53%及多元不飽和脂肪約占18%,可幫助降低血中膽固醇,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並可預防發生動脈硬化、心臟病、中風等疾病;其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體內飽足感、抑制食慾,以及延緩血糖上升速度。 從以上盤點出的7大清血管食物可發現,魚油、橄欖油、堅果與酪梨等食物皆帶有天然的優質油分,可讓血管保持暢通而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只要能適度自飲食中加入健康的油脂,定期為血管清潔,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劇烈胸痛要小心!解析主動脈剝離原因、先兆及症狀,掌握4招有效預防

近年主動脈剝離有年輕化的趨勢,如知名藝人小鬼與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皆因主動脈剝離而離世,因此年輕人也應多留意自己與身邊親友的心血管健康狀況,以免主動脈剝離找上門。 究竟主動脈剝離是什麼?除了胸痛,還有哪些症狀?《Hello醫師》將為你解釋主動脈剝離的原因與治療方法,幫助你判斷主動脈剝離前兆,把握關鍵就醫時機。 為什麼會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構造及功能說明 了解什麼是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之前,得先從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說起。血液循環系統從心臟出發,收縮後將帶氧的血液行經位於胸腔的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再穿過腹腔後,分成2個支流到下肢後,就能完成血液的運輸。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血管,其結構有內、中、外層構成的「三層結締組織」。在正常狀態下,主動脈內壁應保持平滑且富有彈性,才能承受血液流動撞擊的壓力。然而,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等危險因子會讓血管壁發炎,導致血管壁失去彈性而硬化,即成為所謂的「動脈粥狀硬化」,一旦斑塊破裂便很可能引發主動脈剝離或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臟病症狀。(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主動脈剝離的原因 主動脈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維持生理機能,而主動脈剝離意即動脈內層破裂,血流會跑到中層以及外層,將主動脈撕裂成「假腔」和「真腔」2個腔室。 假腔會壓迫到真腔,讓血液無法供應至全身,造成缺血的現象,再加上假腔外圍沒有完整的結締組織,容易破裂並大出血導致休克、腦部缺血、下肢壞死。當主動脈剝離出現時,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每拖延1小時,死亡率便增加1%。(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劇烈胸痛是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 主動脈剝離的先兆與症狀:出現劇烈胸痛要注意! 主動脈剝離來得急促兇猛又危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劇烈、有如刀割般且無法緩解的胸痛,有時疼痛感會從前胸轉移至上背、頸部、肩部。而除了胸痛外,主動脈剝離患者還可能出現下列症狀: 高血壓:有60%的病人會合併高血壓症狀。 心包膜填塞:體液聚集在心包內讓心臟無法跳動。 中風、心肌梗塞、休克:因血管剝離導致血管阻塞,導致器官缺乏血液供應而逐步喪失正常機能。(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除了上述症狀,也會出現全身性合併狀況,如臉色蒼白、呼吸困難、頭暈、聲音沙啞。 主動脈剝離的8大致病因子 過去主動脈剝離多被認為好發於老年人身上,不過隨著現代人工作與飲食習慣的轉變,主動脈剝離年輕化已成趨勢。以下是主動脈剝離的8大致病因子: 高血壓 高血脂 高血糖 長期抽菸或喝酒(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生活壓力大 缺乏運動 飲食長期不均衡 先天性馬凡氏症候群(延伸閱讀:先天性心臟病症狀有哪些?先天心臟缺陷可能造成缺氧發紺) 主動脈剝離分A、B兩種,治療要先釐清 主動脈剝離患者需要做急救處置,治療可以分為內科藥物以及外科手術治療,但主動脈剝離仍有分2種類型,應先釐清再擬定治療方針: A型主動脈剝離 A型主動脈剝離為發生於升主動脈與由升主動脈延伸之剝離現象。根據臨床統計,約50~60%的主動脈剝離患者為A型剝離。 由於A型主動脈剝離所形成的假腔容易滲出大量血液,引發「心包膜填塞」使心臟停止跳動,屬於主動脈剝離中較危險的類型,應立即安排患者以外科手術搶救。醫師則依據病況來阻斷主動脈剝離的缺口,以便進行人工血管置換或修補主動脈瓣。(延伸閱讀: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B型主動脈剝離 若主動脈剝離患者的升主動脈未有剝離現象,即屬B型主動脈剝離。B型主動脈剝離好發於長者,在無併發症的狀況下,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目的在於控制患者血壓並減緩疼痛,同時搭配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並定期追蹤主動脈的健康狀況。 然而,若B型主動脈剝離患者因產生假腔破裂導致血胸,或因壓迫降主動脈阻礙血流,而損害腸胃、肝臟、腦部或腎臟機能。便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利用套膜支架封住主動脈的裂口,讓血液不再流入裂縫。 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動脈硬化與高血壓,降低主動脈剝離風險。 4方法預防主動脈剝離 要預防主動脈剝離其實不難,養成以下4大日常習慣,將讓你有效遠離主動脈剝離的威脅: 定期測量並保持血壓穩定:高血壓是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原因,平時應養成以定期血壓計自行在家量測血壓的習慣,掌握血壓變化,以便於發現血壓異常時,能盡早就診檢查,降低罹患其它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健康飲食少油鹽:建議自己下廚,選擇高纖、少油、少糖的飲食方式,有助於保持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於健康水平。若必須外食,則應盡量避免口味過重、添加物過多或油炸的料理。 養成運動習慣:建議每日運動30分鐘,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控制體重,促進新陳代謝並增加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的濃度,有益心血管健康。 遠離菸酒:香菸中的尼古丁不僅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升高,也會促使膽固醇沉積於動脈內壁,導致動脈硬化;飲酒過量則會導致血壓升高與三酸甘油脂上升,因此強烈建議飲酒應適量並即刻戒菸,保護心血管與親友的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心血管問題

下肢腫脹小心深層靜脈栓塞!靜脈血栓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搞懂

上班族經常因公務忙碌而久坐,但長時間坐著不動的話,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嚴重的話還可能會造成血栓!有案例顯示,長期久坐或服用避孕藥物,導致下肢逐漸腫脹、凹陷性水腫甚至皮膚潰爛的狀況,可能是深層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簡稱DVT)。 究竟深層靜脈血栓是什麼,對身體又有哪些影響和危害?就讓現任吳慶南內科診所所長(曾為台大醫院、和平醫院內科主任,並為少數具心臟內科專業的醫師)為讀者進一步說明深層靜脈血栓的原因、預防和治療方式。 深層靜脈栓塞是什麼? 吳慶南醫師表示,當體內的一條或多條深層靜脈,形成血凝塊或血栓時,就會造成深層靜脈栓塞。這種症狀可能發生在手臂、腿部或其他部位;而多數人則好發於腿部,導致下肢疼痛或腫脹,或也可能不會產生任何症狀。(延伸閱讀:什麼是女僕膝?膝蓋滑囊腫脹發炎所致) 然而,吳慶南醫師指出:「需特別注意的是,深層靜脈栓塞並不只影響腿部,靜脈中的血液凝塊可能會破碎,並順著血液流動進入肺部,進而阻塞肺部血流造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情況嚴重者即可能危及生命。」深層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統稱為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亦是血栓發生時最常討論到的病症之一。 下肢靜脈栓塞症狀 部分深層靜脈血栓患者並不會有任何不適,有些則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 單腿腫脹,較少雙腿一起腫脹 通常從小腿開始,感覺像抽筋或呈痠痛的疼痛感 腿部皮膚變色或轉為紅色 腿部有熱熱的感覺 深層靜脈血栓患者的腿部可能出現痠脹與熱痛感。 下肢靜脈栓塞何時該就診? 當發現自己出現以上疑似深層靜脈栓塞的症狀,千萬不要輕忽,應盡早前往醫院檢查。尤其當因肺栓塞而出現嚴重不適時,則務必需立即就醫。而肺栓塞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 突然呼吸急促 深呼吸或咳嗽時,感覺胸痛或更不舒服 感覺頭痛、頭暈或昏厥 脈搏加快 咳血 深層靜脈血栓的原因和高危險群 根據 Virchow triad(Virchow氏三合症),導致深層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可分為以下3大機制: 血管受傷 血液滯流 血液高凝狀態 吳慶南醫師指出,依據2020年最新之「歐洲心臟學會ESC指引」,罹患深層靜脈血栓的風險等級可再分級為以下3種: 1. 高度風險 下肢骨折 心臟衰竭或心房顫動而住院(頭3個月內)(推薦閱讀:心房顫動合併中風風險評估) 髖或膝關節置換手術 重大創傷 心肌梗塞(頭3個月內) 曾患深層靜脈血栓者 脊椎受傷 2. 中度風險 化療 鬱血性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 口服避孕藥 荷爾蒙替代療法 感染:特別是肺炎、泌尿道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 發炎性腸道疾病 癌症(好發於轉移性癌症) 血栓形成體質(Thrombophilia):如遺傳性血栓體質 3. 低度風險 臥床:達3天以上 久坐:如飛機經濟艙症候群、坐車或辦公 糖尿病、高血壓 年紀大 肥胖 懷孕 靜脈曲張(延伸閱讀:靜脈曲張手術) 深層靜脈栓塞的併發症 肺栓塞:在有症狀的靜脈血栓栓塞(VTE)中肺栓塞占1/3。一旦患有肺栓塞,死亡率非常高,比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死亡率還高。 栓塞後症候群(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指深層靜脈血栓(DVT)後因長期合併症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包括患側腿有痛、癢、腫、沉重感、靜脈曲張,皮膚有褐或紅變色,甚至潰瘍。 如何知道自己有深層靜脈血栓? 醫師可以藉由問診與理學檢查,觀察患部有無腫脹、變色或壓痛的狀況。此外,醫師還可能會使用以下方式做進一步的診斷: 超音波:超音波可以穿透組織,反射回來後經過機器運算呈現出影像,以判斷栓塞位置。但因新形成的血栓較軟,在超音波下不易被察覺。所以深層靜脈血栓的診斷特別必須使用壓迫超音波(Compression ultrasound)法。在正常情況下,靜脈經輕壓會扁掉,但如果有血栓存在則靜脈將不會被壓扁。 […]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