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

耳鼻喉科完整的名稱是「耳鼻喉暨頭頸外科」,凡是頸部以上的疾病,除了眼睛、中樞神經和牙齒之外,多屬耳鼻喉科之範疇。可以區分為耳科/神經耳科、鼻科、咽喉科、頭頸部腫瘤、小兒耳鼻喉科及顱顏整形六大領域。 日常醫生會用耳、鼻、喉三個字的英文簡寫「ENT」(Ear, Nose and Throat)來表示這門科學。耳鼻喉科一般還包含了醫師、護士、語言治療師以及聽力師。

基礎知識

探索更多耳鼻喉類別

看更多 耳鼻喉 相關文章

耳朵症狀

不明原因頭暈頭痛?前庭性偏頭痛9大原因、5招預防暈眩症

35歲的黃小姐原本就會偏頭痛,特別是生理期前後和早上起床的時候,但近兩個月來,除了頭痛,她還經常頭暈、想吐,看東西都感覺彷彿會旋轉晃動,更糟糕的是,連走路都搖搖晃晃,常覺得重心不穩。 就醫檢查後,醫師診斷她為「前庭型偏頭痛」,除了透過吃藥治療,更重要的,是需要積極地控制飲食及調整作息。究竟前庭性偏頭痛是什麼?和一般偏頭痛有什麼差異?如何預防前庭性偏頭痛?《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不明原因頭暈頭痛要注意,恐是前庭性偏頭痛 偏頭痛是一種遺傳性體質,尤其以女性最常發生。正常情況下,大腦的神經系統就像一臺電流穩定的電子儀器,能夠控制感官、認知、肌肉、運動及身體各器官的運作。 若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大腦就會過度放電,使腦部動脈發炎擴張,造成一般的偏頭痛;若放電波及內耳的前庭系統,就會引發「前庭性偏頭痛」。 一般偏頭痛的症狀除了搏動性的頭痛之外,還會畏光、怕吵、噁心及嘔吐;前庭系統由於負責維持人體的平衡感、方向感,還會產生以下症狀: 眩暈症:持續感到自身或環境天旋地轉,特別是起身或躺下的時候 失去平衡感:發作時,無法正常站立或行走 視線模糊,無法對焦 耳鳴、耳悶 聽力變差 前庭性偏頭痛的發作時間從數分鐘至數小時皆有可能,每個人症狀的表現方式不同,有些人會「偏頭痛」合併「前庭性偏頭痛」,意即頭又暈又痛,也有人以前庭性偏頭痛為主,但症狀非常嚴重,頻繁暈眩。 前庭性偏頭痛的9大原因 前庭性偏頭痛常發生於有偏頭痛體質、病史者,因為這類人的體質特別敏感,只要接觸到特定食物,或作息突然產生變化,大腦就會受刺激、產生頭痛或暈眩。 前庭性偏頭痛的常見原因包括: 壓力大 熬夜、作息不規律 睡眠不足(延伸閱讀:睡眠不足頭痛怎麼辦?冰敷、按摩可緩解,4招改善睡眠品質才能治本) 天氣太熱、太冷或劇烈變化 環境過於吵雜、刺眼 月經、更年期 飲用過量咖啡或酒精 食用容易誘發頭痛的食物,例如起司、紅酒、醃漬品及巧克力 焦慮、憂鬱 頭暈頭痛想吐怎麼辦?5招改善前庭性偏頭痛 前庭性偏頭痛的治療首重預防,抗暈眩藥物、止吐藥雖能改善症狀,但卻無法防止症狀發作,因此患者需盡量維持作息健康、減少接觸上述誘發因子。 以下提供5個改善前庭性偏頭痛的方法: 作息規律:避免熬夜,無論假日或平日都盡量在相同時間就寢及起床。 睡眠充足:每日睡足7~8小時,傍晚後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避免影響睡眠品質。 定期運動:運動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維持健康及紓解壓力,建議每週從事至少3次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 減少食物刺激:少喝酒、咖啡及茶,並避免食用起司、紅酒、蕃茄、柳橙、代糖、味精、巧克力及醃漬品等易刺激神經傳導的食物。 保持心情平靜、放鬆:適時出遊、散步,或和親友聚會聊天,排解壓力和煩惱。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前庭神經炎多久會好?暈眩原因、治療及飲食重點一次看

28歲的小萱最近經歷一場重感冒,感冒雖然好了,身體卻還是很不舒服,經常暈眩、想吐,整個人搖搖晃晃、無法站穩。 小萱擔心發燒燒壞了腦袋,趕緊赴醫院檢查,醫生檢查了小萱的耳朵、聽力及身體狀況,判斷是感冒引起「前庭神經炎」。 究竟前庭神經炎是什麼?與感冒有什麼關聯?為什麼會造成眩暈、噁心?《Hello醫師》為您一次說明白! 暈眩原因是前庭系統出問題! 耳朵的結構可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前庭系統位於內耳耳蝸的上方,由3個環形的半規管和橢圓囊所組成;半規管中存有淋巴液和感受器,負責維持人體的平衡感,橢圓囊中則有耳石和毛細胞,能感受重力變化和直線加速度。 簡而言之,若前庭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人就會失去平衡感、方向感,開始感到眩暈、搖晃,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延伸閱讀:頭暈、天旋地轉是耳石脫落!靠1方法,9成耳石症患者能改善) 感冒後容易眩暈?小心是前庭神經炎 前庭神經炎顧名思義就是前庭系統發炎,經常發生於感冒或呼吸道感染之後,因為病毒擴散所引發,也常發生於晚秋、初春等氣候轉換劇烈的時節。 前庭神經炎的症狀和其他前庭疾病相似,包括: 眩暈,覺得自己或四周景物天旋地轉 失去平衡感 噁心、嘔吐 無法正常站立或走路 但症狀的表現方式不太一樣。首先,前庭神經炎所引發的眩暈症,持續時間比較長,從數小時至數天都有可能,而且症狀發作時,即使平躺也可能不會好轉;其他的前庭疾病,通常只持續十幾分鐘,且平躺休息後就能改善。 另外,患者痊癒後,可能會有數週至數月的暈眩後遺症,因為前庭的神經系統受到損壞;後遺症的症狀較輕微,包括輕度眩暈、失去平衡感及走路困難。 前庭神經炎多久會好?治療方式、飲食重點一次看 前庭神經炎通常會持續3天至1週以上,視發炎程度而定,治療重點在於緩解暈眩、嘔吐等症狀,待病患的免疫功能逐漸恢復,讓炎症自行消退。 若病情輕微,醫師可能會透過靜脈或肌肉注射,給予抗暈眩的藥物,並輔以止吐劑;若症狀嚴重,病患完全無法站立、行走或正常進食,頻繁嘔吐且脫水,則需住院打點滴或注射營養針,補充體力。 針對急性且嚴重的前庭神經炎,目前醫界也嘗試使用類固醇或抗病毒藥物治療,實際的治療方式為何,仍需由臨床醫師判斷決定。 飲食方面,病患建議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3及B12的食物,加快康復速度: 維生素B3(菸鹼酸):豆類、花生、啤酒酵母、全麥製品、瘦肉、肝臟 維生素B12:文蛤、牡蠣、蛋黃、鮭魚、鮪魚、乳酪、牛奶、牛肉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突然暈眩一下,是頭暈還是眩暈症?眩暈症6大原因、症狀及治療

許多人分不清楚眩暈和頭暈之間的差異,即使了解眩暈是什麼,也不知如何判斷自己是眩暈還是頭暈;究竟眩暈症是什麼?和頭暈、暈眩之間的差異?眩暈的原因為何?《Hello醫師》帶您一次了解。 暈眩是什麼?認識眩暈症 暈眩(Vertigo)指一人突然出現天旋地轉、身體無法平衡的感覺,有時會伴隨著噁心、想吐及冷汗等症狀;在醫學上常用「眩暈」一詞,正式名稱則為「眩暈症」。 眩暈症是很常見的症狀,依據研究調查,約20~30%的人曾出現暈眩,盛行率約5~10%;換言之,每20人中,就有1~2人患有眩暈症。 眩暈症的發病率會隨著年紀上升而增加,40歲以上的盛行率為40%;若曾出現眩暈症,1年內的復發率為37.7%。 是頭暈還眩暈症?兩者症狀差異一次看 由於頭暈、眩暈的症狀相似,字義也十分相近,因此經常混淆;頭暈和眩暈最大的差異在於天旋地轉的感覺,覺得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前後搖晃,嚴重時可能無法站穩、走路失衡,甚至出現眼震(Nystagmus,眼睛產生規則性的跳動)。 頭暈的原因很多,例如身體虛弱、低血壓、貧血、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理疾病、心血管或神經方面的問題等等,而這些疾病所產生的頭暈,通常讓人感覺: 頭昏昏浮浮的、輕飄飄的 頭重腳輕 頭昏眼花 無法站立或走路 雖然頭暈也可能無法正常站立或行走,但不會有旋轉的感覺。眩暈一般都是掌管平衡能力的組織或器官出了問題,所以才會感覺搖晃、旋轉。 突然暈眩想吐?認識眩暈症6大原因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又稱耳石症,指內耳耳石異常脫落,並且因為身體變換姿勢、頭部活動,而掉入半規管中的淋巴液,影響平衡神經 前庭神經炎 內耳的前庭神經系統受病毒感染而發炎,常合併噁心、嘔吐及盜汗等症狀;若病情嚴重,還會影響血壓、心跳,需立即就醫治療。 梅尼爾氏症 病患以女性居多,常因內耳的淋巴分泌過多、內耳內淋巴囊的吸收功能異常,或內淋巴循環受阻等原因,使淋巴液壓力增高,影響前庭系統作用。(延伸閱讀:了解梅尼爾氏症3大症狀、治療方法) 前庭型偏頭痛 好發於年輕女性或有偏頭痛病史者,常在生理期前後發作,或因天氣變化、壓力及特殊飲食等因素而誘發。 腦幹及小腦問題 例如脊椎基底動脈循環不良,影響腦幹及小腦的供血量,或是腦幹、小腦因為血管阻塞,而出現的中風前兆。 其他原因 例如壓力、糖尿病造成神經系統退化,或是服用特定抗生素、抗癌藥物,影響前庭神經和聽神經。 怎麼舒緩暈眩症?治療眩暈要先找出病因 由上可知,眩暈症通常都有一個明確病因,不像頭暈可能是疾病所致,也可能是單純身體狀況不佳所造成,只要多休息、補充營養就能改善。 醫師通常會依據眩暈發作的型態、頻率、持續時間及原因,搭配下列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電氣眼振圖 腦幹聽覺反應檢查 耳蝸電圖檢查 耳聲傳射檢查 前庭肌電位圖 血液生化檢查 針對急性的眩暈症,醫師會依據嚴重程度,決定注射抗組織胺、Phenothiazine藥劑,或開立相同成分的口服藥物。 在眩暈急性發作時,建議立即在一個硬實的平面躺下,身體不要動,眼睛張開看著固定一點,或直接閉上休息,待眩暈消退後再慢慢起來;休息時避免喝水,以免嘔吐。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耳朵突然聽不到?耳中風多久會好?耳中風症狀、治療及後遺症

40歲的楊先生某日起床接電話時,突然聽不到對方聲音,將手機拿到另一側的耳朵,聲音又突然出現了。楊先生驚覺耳朵有異,趕緊赴診所就醫,經診斷後發現是「突發性耳聾」,也就是俗稱的「耳中風」。 究竟耳中風是什麼?為什麼耳朵會突然聽不到?耳中風該如何治療?《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 耳朵突然聽不到?認識耳中風 耳中風的正式名稱為突發性耳聾,指在短時間內(醫學定義為72小時),耳朵突然聽不見,通常發生於單耳,雙耳同時發生的情形相當罕見。 耳中風經常發生於秋冬等氣溫多變的季節,病患年齡以40~60歲最常見,男、女發生機率相當。耳中風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都能恢復聽力,但若拖延4~6週後才治療,聽力通常難以挽回。 為什麼會耳中風?突發性耳聾原因 突發性耳聾的病因通常難以確認,高達85~90%的病患找無病因,10~15%的病患能在發病過程中,經檢查找出原因。 耳中風的可能原因包括: 病毒感染:例如曾在發病前感冒、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擴散至內耳,造成內耳神經受損。 血管阻塞:這就是「耳中風」一名的由來,內耳的耗氧量大,只要血液循環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內耳機能,舉凡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皆可能因血管阻塞而出現耳中風。 氣溫變化:氣溫驟變容易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影響內耳功能。 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長期熬夜和壓力也可能影響血液循環、神經系統,導致聽力受損。 自體免疫疾病:較為罕見,通常會造成雙耳突發性耳聾。 耳中風症狀:耳朵突然耳鳴、耳聾 在特定時間或期間內,例如某一、兩天或某日起床後,單側耳朵突然出現以下症狀: 聽力減弱:單耳突然聽不清楚,有時可能聽力減弱狀況輕微,導致患者完全不自覺已有耳中風。 耳聾:單耳完全聽不見。 耳鳴、耳悶或耳脹 暈眩:四周景物看起來不停旋轉,閉上眼睛後症狀就稍微好轉。 耳中風症狀有時會自行好轉,但仍建議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影響未來聽力。(延伸閱讀:小孩為什麼眩暈?認識內耳平衡系統) 耳中風多久會好?治癒率高嗎?耳中風治療及後遺症 耳中風的治療時間點對於預後影響極大,若在發病後1週內治療,聽力通常能完全恢復;2週內治療,聽力最少能恢復至原先聽力閾值的一半;超過2週才治療,聽力可能終身受損,或有持續性耳鳴、間斷性暈眩等後遺症。 耳中風治療以類固醇為主,並分為口服、靜脈注射及耳內注射等3種方式;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住院5~7天,安排詳細的生化檢查,並同時接受口服與靜脈注射的類固醇療法;住院治療也有助於放鬆精神壓力、讓身體充分休息,對於預後幫助良多。 在治療期間,部分醫師可能會給予下列藥物,加強治療效果: 血漿擴張劑(靜脈注射):促進內耳血液循環 口服神經活化劑、血液循環改善劑:加速聽覺神經細胞的復原和活化 若口服及靜脈注射仍無法改善聽力,醫師可能會採取耳內注射療法,將類固醇注射至中耳腔,讓藥物浸潤至內耳,直接作用於患部。 經歷上述療程後,多數病患的聽力會於2~4週內逐漸改善,若超過6週仍不見好轉,病患聽力可能自此不會恢復。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耳朵很癢但沒有耳屎?8大原因導致耳朵癢,小心越挖越嚴重

不少人耳朵一癢就習慣挖耳朵,認為是耳屎堆積所致,但其實耳朵癢的原因很多;若未找出原因、對症下藥,過度挖耳朵反而會引起嚴重後果。 《Hello醫師》為您整理8大耳朵癢原因,並提供相對應的解決方法,讓您正確解決耳朵癢的問題。 耳朵癢必看!耳朵癢8大原因 耳朵癢原因1. 過度清潔 實際上,少量耳屎對人體有益,耳屎是天然清潔劑,從耳道由內向外移動,沿途收集死皮細胞、毛髮和污垢。 耳屎通常會自行流出,因此無需頻繁清潔,尤其是用棉花棒;棉花棒會將耳屎推到耳朵更深處,反而阻塞耳朵。通常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挖耳朵,若有耳屎過多的問題,建議請耳鼻喉科醫生協助清潔。 適量耳屎的好處: 保護性:耳屎的油性可防水,形成保護層。 保濕性:可防止耳內皮膚變得過於乾燥。 抗菌性:實驗指出耳屎具有抗菌和抗真菌特性。 清潔性:耳屎從耳道內向外移動,沿途收集死皮細胞、毛髮和污垢。 若是耳屎過多塞住內耳,導致發炎或聽不清楚,可至耳鼻喉科診所,由醫生協助清潔或開立藥水。 耳朵癢原因2. 耳朵感染 耳朵癢是感染的徵兆之一,通常在感冒、流感或過敏時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常見於有游泳習慣的人,​因為游泳池水留在耳內導致感染。 耳朵感染的症狀: 耳漏(外耳道內不斷有異常液體積聚或流出) 頸部、臉部或頭部疼痛 耳朵周圍發炎 耳朵阻塞感 聽力變差 耳朵癢 耳朵痛 耳朵癢原因3. 食物過敏 對食物過敏也會導致臉部、耳朵發癢,甚至長出蕁麻疹。常見導致過敏的食物包括堅果、牛奶、海鮮、小麥及大豆。若在進食或接觸過敏原後,出現呼吸困難,請立即至診所或家醫科就醫,醫生會視症狀給予口服類固醇或注射腎上腺素治療。 食物過敏的症狀: 舌頭腫大 呼吸困難 皮膚癢 打噴嚏 流鼻水 蕁麻疹 嘔吐 腹瀉 耳朵癢原因4.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吸入過敏原所致,多數過敏原來自花粉,又稱花粉熱,即對空氣中的花粉、塵蟎或動物皮毛產生過敏反應時,會導致耳朵、眼睛和喉嚨發癢。 過敏性鼻炎症狀: 眼睛癢、紅、流淚 耳朵癢 喉嚨癢 流鼻涕 打噴嚏 頭痛 鼻塞 耳朵癢原因5. 耳朵長黴菌(耳黴症) 耳黴症又稱為「黴菌性外耳炎」,約佔外耳炎的25%。台灣氣候潮濕,耳朵容易成為黴菌溫床。 黴菌性外耳炎好發於喜歡挖耳朵、免疫力低、慢性中耳炎,以及耳朵因外耳炎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或類固醇的患者。 耳黴症的症狀: 耳朵阻塞感 耳朵癢 耳朵痛 聽力變差 耳漏 耳脹 耳朵癢原因6. 慢性外耳炎 慢性外耳炎多是因為急性外耳道炎尚未康復所造成的長期結果。慢性外耳道炎主要症狀是耳朵癢,若同時患有濕疹,癢的程度會加劇。特別是在患有濕疹時,癢的程度會加劇,至於濕疹的起因,通常是因為過度挖耳朵,或是長時間使用耳道式耳機導致感染發炎。 慢性外耳道炎的症狀: 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 耳道膿痂 耳朵癢 耳朵痛 濕疹 耳朵癢原因7. 中耳炎 感冒也會引起耳朵癢!感冒病菌有時可經由耳咽管跑到中耳,導致中耳發炎,尤其兒童最常發生,症狀除了耳朵癢、耳朵痛與積膿,還有以下症狀。若症狀符合,建議及早就醫,以免影響聽力。 中耳炎的症狀: 耳朵腫脹 聽力變差 耳朵癢 耳朵痛 耳鳴 發燒 眩暈 眼振 耳朵癢原因8. 神經性耳癢症 壓力大、易緊張的人注意!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引起耳朵癢。雖然耳朵外觀正常,但癢感卻異常強烈,且是一陣一陣週期性的癢,不過不會有聽力障礙或疼痛的現象。 若時常出現耳鳴或暈眩,可先至耳鼻喉科就診;若檢查無明確病因,可再尋求神經內科諮詢。(延伸閱讀: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鼻子相關症狀

鼻塞一直沒好,小心是下鼻甲肥大!下鼻甲肥大原因、5大症狀報你知

張小姐因鼻塞而長期睡不好,而且還常在睡覺時出現呼吸困難,原本以為是過敏性鼻炎所致,就醫後才發現自己有下鼻甲肥大的問題。 究竟何種原因會引發下鼻甲肥大?下鼻甲肥大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下鼻甲肥大?《Hello醫師》為你一次解惑! 下鼻甲肥大原因有這些 下鼻甲是鼻腔內的正常生理黏膜組織,只要將鼻孔稍微撐開,就可看見左右鼻孔內各有1個粉紅色的下鼻甲。 下鼻甲常因黏膜發炎腫脹或鼻甲骨頭過大,而導致肥大(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又稱作肥厚性鼻炎),且經常合併鼻中膈彎曲,使患者更容易出現鼻塞的症狀。 下鼻甲肥大可分為以下2種: 先天性下鼻甲骨頭肥大 後天性下鼻甲肥大:由下鼻甲黏膜發炎腫脹所致,例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或血管運動性鼻炎等鼻部疾病。 下鼻甲肥大5大症狀 下鼻甲肥大可能會出現以下5種常見症狀: 鼻塞(躺下時症狀最明顯)(延伸閱讀:鼻塞鼻炎打噴嚏!原來是這裡出問題) 呼吸困難 睡覺張口呼吸而導致口乾舌燥 流鼻血 味覺及嗅覺異常 若懷疑下鼻甲肥大,何時應就醫? 若長期受到上述症狀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建議盡快至耳鼻喉科檢查是否為下鼻甲肥大。 醫師會透過鼻咽鏡檢查、軟式纖維內視鏡檢查、鼻阻力檢查及X光等方式,確認是否有下鼻甲肥大,並安排進一步的治療計畫。 下鼻甲肥大以藥物治療為主 下鼻甲肥大通常先以藥物治療,若藥物效果不佳,才會建議接受下鼻甲切除手術: 藥物治療 一般而言,下鼻甲肥大多受後天的鼻部疾病影響,因此透過藥物治療,就能有效改善鼻塞、呼吸困難等症狀。 醫師可能會開立鼻噴劑,如類固醇噴劑、抗組織胺鼻噴劑等,或其他治療鼻炎的口服藥物。坊間藥局雖然有販售效果快速的去鼻塞充血劑,但使用超過5~7天可能會造成藥物性鼻炎,使症狀惡化,建議仍以類固醇鼻噴劑及醫師開立之口服藥物為主。 手術治療 先天性下鼻甲骨頭肥大難以透過藥物治療,因此通常會建議施行鼻甲部分切除術,手術需時10~20分鐘,主要藉由切除下鼻甲的部分軟組織,來改善下鼻甲骨頭肥大所引發的症狀。 除了切除手術外,現今也可透過雷射手術、電燒凝固法、無線射頻式下鼻甲成形術等方式,解決下鼻甲大的問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懷孕後聽力變差?一次搞懂耳硬化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31歲的楊太太生完小孩後,聽力漸漸變差,常聽不清楚別人講話,耳朵也經常耳鳴;就醫後,醫師詳細檢查楊太太耳朵,診斷罹患「耳硬化症」。 楊太太一聽不禁緊張地問:「耳硬化症是什麼?我的耳朵會漸漸變硬、聽不見嗎?」 耳硬化症會導致聽力漸進喪失,而且常發生於懷孕後的女性;《Hello醫師》為您說明什麼是耳硬化症?耳硬化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為何?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是什麼?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指中耳的聽小骨與內耳交接處的骨質異常增生,進而影響聽力傳導功能,又稱為聽小骨硬化症。 耳硬化症的成因與基因、遺傳相關,好發於白種人,發生率約0.5%,亞洲人與黑種人則較為少見;耳硬化症的好發年齡為10~30幾歲的年輕族群,女性的發生率較男性高,佔68%,並經常於懷孕後慢慢發病。 耳硬化症造成聽力受損的原因 人類的中耳有3塊聽小骨,由外而內分別是槌骨(Malleus)、砧骨(Incus)及鐙骨(Stapes);這3塊聽小骨互相連結,能將外耳及耳膜傳入的聲音放大、傳入內耳。 耳硬化症初期鐙骨會不正常硬化或海綿化,導致聽小骨放大與傳遞聲音的能力下降,並因血管增生、血流增加而產生低頻脈動性耳鳴;在耳硬化症中後期,耳蝸(Cochlea)與卵圓窗(Oval window)也易受病變影響,出現感音性聽力障礙。 耳硬化症的症狀 耳硬化症的主要症狀為聽力喪失,初期聽力會逐漸減退,但仍具備語言辨識的能力,因此不影響日常溝通;有時症狀只會出現於單耳,有時則雙耳同時發病;隨著病程逐漸惡化,數年後患者會發生感覺神經性損害,對聽力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約7成病患會有單側或雙側耳鳴,初期為低頻脈動性耳鳴,也就是低頻且與心跳同步的耳鳴聲,可能是咻咻、嗚嗚或呼呼等聲音;中期後因內耳受到損傷,耳鳴會惡化,轉為隆隆或嘶嘶等較高頻的聲響;少部分患者會有眩暈的情形。 如何治療耳硬化症? 耳硬化症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首先醫師會透過顯微鏡經由外耳道將耳膜抬起,進入中耳檢視聽小骨的運動情形,隨後施行鐙骨開窗術,在蹬骨足板鑽出一個小洞,置入用於取代硬化的聽小骨的人工活塞,讓聲音能經由正常路徑傳入內耳,最後將耳膜蓋回原位,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約1~2個小時,手術結束後,患者可能會出現暫時性的聽覺過度敏感、耳鳴、眩暈及感音性聽障等後遺症;術後第二天,患者需做閉口鼓氣的動作,並避免用力擤鼻涕、咳嗽與打噴嚏則切記張口;兩週內不得搭乘飛機、爬山或舉重物,若出現頭暈或聽力喪失則應立即就醫。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鼻子相關症狀

聞不到味道怎麼辦?不一定是染上Omicron!一次搞懂嗅覺異常的原因與治療方法

新冠變種病毒不斷變種於全台肆虐, 染疫的民眾除了會出現流鼻涕、咳嗽、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外,還可能有嗅覺異常,但嗅覺異常並非一定是罹患Omicron,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造成的。 為何會突然嗅覺異常,聞不到任何味道?又該如何治療才可恢復原來的嗅覺?就讓《Hello醫師》為你詳細介紹! 嗅覺異常原因有哪些? 當鼻子聞不到味道時,會難以分辨周遭環境所散發的氣味,如聞不到燒焦味或食物腐敗味,還可能會因聞不到香氣,影響到對美食的感受。 然而,不少人認為嗅覺會出現異常,僅是感冒或鼻竇炎等原因所致,因而輕忽其重要性,等到病況加重才會就醫檢查。以下說明造成嗅覺異常的3大常見原因: 罹患鼻部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鼻中膈彎曲、鼻部良性或惡性腫瘤等,凡是阻擋氣味分子與嗅覺上皮接觸的鼻部疾病,皆可能造成嗅覺異常。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竇以及咽喉等部位,當上述器官遭到病毒感染後,會患有感冒、流感、扁桃腺發炎或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會出現流鼻水、咳嗽、喉嚨痛等症狀,還可能因病毒破壞嗅覺上皮或嗅覺神經元,導致嗅覺部分或完全喪失。(延伸閱讀:鼻塞、流鼻水?是感冒還是鼻子過敏?一分鐘看懂過敏和感冒差異) 頭部創傷:由於第1對腦神經(嗅神經)位於篩版的神經終端,當頭部受到創傷而遭到撕裂時,會導致嗅覺喪失。約5~10%頭部創傷的病患,出現嗅覺喪失或低下的症狀。 嗅覺異常看哪一科? 若長期出現嗅覺異常,應盡早至耳鼻喉科檢查是否患有上述疾病。嗅覺異常經醫師問診、理學檢查或神經學檢查後,多數人是可以找出造成的原因,如感冒、鼻竇炎或頭部外傷等。 在疫情期間,透過檢查也可排除得到新冠肺炎的可能性。 由於鼻子內部的構造較為精細,需借助鼻咽內視鏡的檢查,確認鼻腔深處的嗅覺區是否有構造異常、發炎或鼻腔內是否有不正常腫塊。  若經檢查後,發現患者出現的嗅覺異常並非是由頭部創傷、鼻部疾病或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所致,耳鼻喉科醫師便會進一步安排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等。 嗅覺異常的常見治療方法 針對嗅覺異常進行治療,如嗅覺異常為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或鼻息肉所引起時,醫師可能會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或抗生素等藥物治療。 然而,鼻部疾病若經藥物治療的療效不佳時,則考慮以鼻息肉切除術或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嗅覺異常。 此外,若是因頭部外傷所致的嗅覺異常,通常無法透過藥物治療獲得改善,需等鼻黏膜水腫及出血情形改善後,受損的嗅神經便可於幾年內再生,恢復正常嗅覺。 如何預防嗅覺異常?做好鼻腔保養是關鍵 以下提供3個預防嗅覺異常的方法: 積極治療慢性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如定期使用洗鼻器清洗鼻腔,或者搭配鼻噴劑治療鼻塞,即能有效預防嗅覺異常。 改善鼻子過敏:透過定期打掃、清洗床單和枕套、使用空氣清淨機等方式改善居家環境,減少鼻子吸入過敏原。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出入公眾場合應戴好口罩,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平時應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睡眠充足,以防免疫力下降而感染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同場加映:長時間戴口罩過敏、臉部乾癢又紅腫?教你3招緩解皮膚問題)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耳朵痛恐是外耳炎!耳朵發炎會自己好嗎?症狀怎麼舒緩?

天氣炎熱時,許多人喜歡游泳戲水,但有些人玩水之後,耳朵會變得不太舒服,只要按壓就會痛,那就可能是罹患「外耳炎」。外耳炎又稱「游泳耳,但其實不只是玩水,還有其他原因也會造成外耳炎,究竟罹患外耳炎原因為何?症狀有哪些?又該如何治療?讓《Hello醫師》帶您詳細了解! 外耳炎是什麼? 外耳炎(External otitis)是指外耳道至耳殼間的發炎反應;外耳炎又可稱作游泳耳(Swimmer's ear),好發於夏季,主要是因民眾多在此時進行戶外水域活動,水中所含有的綠膿桿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致病菌,容易進入外耳道,引起發炎。 左、右邊單側耳朵痛?外耳炎7大症狀 下列為7種常見的外耳炎症狀: 耳痛(尤其是按壓耳朵時,感受最為明顯) 耳道內搔癢 耳朵滲出膿液 耳朵有塞住的感覺 外耳道紅腫 暫時性聽力障礙 發燒 外耳道發炎5大原因 一般人最可能因以下5種原因而感染外耳炎: 與受汙染的水接觸:如洗頭髮、游泳或從事其他水上活動,耳朵接觸到不衛生的水域環境,就容易促使外耳道受致病菌感染。 耳朵出現外傷:如耳朵抓傷、過度使用棉花棒等工具清潔耳道,都可能使外耳道皮膚受損,減低外耳道對致病菌的防禦能力,引發外耳炎。 長期使用耳閉塞設備未清潔:若長期使用助聽器、耳機或耳塞等耳閉塞設備,不僅容易刺激外耳道,造成耳道表皮刮傷,再加上沒有定期清潔耳閉塞設備,就有可能沾附致病菌,導致其侵入外耳道內,產生發炎反應。 患有過敏性或接觸性皮膚炎:平時若因接觸某些種類化妝品或耳環,因而患有過敏性或接觸性皮膚炎,即有可能引發外耳炎。 罹患其他皮膚疾病:如乾癬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也容易導致外耳炎 外耳道發炎會自己好嗎?何時該就醫? 輕度外耳炎可能會自行痊癒,但若持續數天出現上述症狀,建議盡快至耳鼻喉科求診,避免症狀惡化、損害聽力。 外耳炎耳朵痛怎麼舒緩?診斷治療說明 醫師會先透過基本理學檢查,包括推耳珠或拉耳殼,確認患者是否會感到疼痛,並觀察外耳道有無紅腫,再搭配耳鏡檢查,透過觀察耳垢顏色,評估病患是否合併中耳炎或耳膜穿孔等狀況;多數患有外耳炎者,耳屎顏色經常會呈現黃、褐、白或灰色。 醫師經由上述方法診斷為外耳炎時,可能會為病患進行下列2種常見的治療方式: 徹底清潔耳道:耳鏡除了能夠診斷是否為外耳炎,醫師也會藉此替患者確實清除耳道內的耳垢、脫落的皮膚及化膿物質,以促進傷口癒合。 藥物治療:若為症狀輕微的外耳炎,可使用弱酸性的耳滴劑,抑制致病菌生長;如果是較為嚴重的外耳炎,則需使用含有妥布霉素、健大黴素等抗生素的耳滴劑,進行殺菌。另外,醫師可能會再開立類固醇藥膏,以緩解患部發炎、腫脹或搔癢的不適症狀,並搭配口服止痛藥,來幫助病患減輕疼痛感。 外耳炎如何預防?3撇步學起來! 平時不僅需要避免汙水流進耳道內,並維持耳朵乾燥,還需要注意以下3點,才可有效預防外耳炎: 由於耳垢在多數情況下,皆會透過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排出外耳道,所以不建議特別使用掏耳棒或其它硬物挖耳朵,以免傷及耳道,引發外耳炎。(延伸閱讀:聽不見別人說話竟是耳屎塞住耳朵!清潔耳垢千萬別用棉花棒) 平時應保持外耳道乾爽,若曾患有外耳炎者,在游泳、沐浴或洗頭時,應使用防水耳塞,以避免污水進入耳內造成2次感染。 佩戴助聽器者應於使用後,以乾淨的軟布、面紙或擦拭布,將其擦拭乾淨,並定期2至3個月把助聽器送回助聽器公司保養;使用耳機後,則應定期消毒或更換,以避免長期使用造成外耳道細菌孳生,引發外耳炎。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耳朵症狀

耳朵悶、聽到回音?竟是耳咽管開放症作祟!6大常見症狀要注意

剛上高一的「青青」裝了牙齒矯正器後,不僅食慾下降,體重激瘦4公斤,更經常聽見自己說話的回音,覺得聽力有點衰退,最後經醫師診斷,才發現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耳咽管開放症聽起來陌生,其實,日本歌姬中島美嘉在十多年前也曾因罹患耳咽管開放症,選擇暫時退出演藝圈。究竟什麼原因會造成耳咽管開放症?耳咽管開放症會引發何種症狀?如何治療才可盡早恢復?讓《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答! 什麼是耳咽管開放症? 耳咽管是連接中耳腔到鼻咽部的管道,長度約3.5公分,主要功能為調節耳膜內壓力;耳咽管類似活門,正常靜止下會處於關閉狀態,當需要調節耳壓時,透過吞嚥或打哈欠等動作,暫時打開耳咽管,便可將空氣從鼻腔送入耳朵內,以平衡內外壓力。 若耳咽管一直處於關不上的狀態,使整個鼻咽部與中耳腔形成1個大空腔,因而放大耳朵的共鳴效果,造成病患出現耳鳴或耳朵嗡嗡作響等症狀,就稱為耳咽管開放症(Patulous eustachian tube, PET) 體重下降過快要小心!耳咽管開放症5大原因 耳咽管開放症大多是因為體重下降過快所致,其他還包括罹患神經肌肉疾病或胃食道逆流等因素,以下為造成耳咽管開放症的5種常見原因: 體重下降過快:體重快速減輕會造成耳朵內的組織萎縮,使耳咽管不易緊閉,因而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耳咽管開口部黏膜沾黏:若耳咽管曾經發生過發炎反應或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皆有可能造成沾黏,進而引發耳咽管開放症。 神經肌肉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或小兒麻痺等病患,皆有可能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胃食道逆流: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導致耳朵黏膜萎縮,進而引發耳咽管開放症。(推薦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服用特定藥物:如服用避孕藥或抗組織胺藥物,也容易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聽見自己說話回音、耳朵悶!耳咽管開放症6大症狀 以下為耳咽管開放症6種常見症狀: 耳朵悶悶的 耳鳴(延伸閱讀:耳鳴、頭暈可能是內耳不平衡?了解梅尼爾氏症3大症狀、治療方法) 能聽見自己說話的回音、呼吸聲或心跳聲 聽力衰退 頭暈 頭痛 如何診斷耳咽管開放症? 若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盡早至耳鼻喉科就醫,檢查是否為耳咽管開放症。醫師除了會透過耳鏡、聽力及鼓室圖檢查外,也會經由內視鏡檢視鼻咽部及耳咽管開口的狀況,判斷是否罹患耳咽管開放症,或罹患中耳炎或鼻咽腫瘤等疾病,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耳咽管開放症治療:穩定進食、使用鼻噴劑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長田輝勣在該院發布的衛教新聞建議,如病患因體重下降而導致耳咽管開放症,僅須穩定進食,逐漸恢復體重,聽力狀況便會大幅改善;平時也可採取平躺或彎腰低頭的姿勢,快速緩解不適症狀。另外,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平時也應多喝水,以保持鼻腔內黏膜濕潤,減少耳咽管漏氣的風險。 若耳咽管開放症為其他原因所致,則可考慮透過藥物治療,如碘化鉀、雌激素鼻噴劑,或者透過鼻孔,將水楊酸粉末噴入耳咽管,以刺激耳咽管充血,減輕不適症狀。 若耳咽管開放症病況更嚴重,且經藥物治療無效者,醫師則可能考慮放置中耳通氣管,或者透過鼻內視鏡,於患者的耳咽管開口注射玻尿酸,以便於改善不適症狀。(同場加映:坐飛機、上山耳朵塞住怎麼辦?耳壓不平衡的原因、治療、解決方法)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