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症狀

耳朵位於頭部的兩側,除了外露的耳殼(耳廓)之外,還有外耳、中耳和內耳併組在一起才讓耳朵具有聽覺與平衡的功能。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耳朵相關症狀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耳朵症狀

如何護腎?SGLT2抑制劑有效延緩洗腎!

台灣被稱為「洗腎王國」,洗腎人口將近9萬人,高居世界第一;「如何延緩洗腎」不僅是國內健康政策的關注重點,更是慢性腎臟病友及照護者最想了解的重要課題。究竟什麼情況需要洗腎?該如何延緩洗腎?健檢時該注意哪些數值?面對腎臟病的不同階段,又應採取什麼樣的行動?《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幫助您「知腎、護腎」,遠離洗腎風險! 審稿醫師 文章目錄 如何延緩洗腎?什麼情況要洗腎? 什麼情況要洗腎?腎臟各期別症狀與照護建議? ➜ 腎臟病第一期 ➜ 腎臟病第二期 ➜ 腎臟病第三期 ➜ 腎臟病第四期 ➜ 腎臟病第五期 如何延緩洗腎?掌握2大「護腎」策略 ➜ 1. 提早發現腎功能異常 ➜ 2. 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壓等共病,並使用有腎臟保護用藥 早期使用SGLT2抑制劑有助延緩洗腎26.6年!糖、心、腎全面照護 如何延緩洗腎?什麼情況要洗腎? 台灣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縮寫為CKD)盛行率高達12%,推估約每8名20歲以上成年人,就有1人可能有慢性腎臟病;但早期腎臟病常無明顯症狀,以致多數人都無病識感,等到發現時,通常已經是晚期(第三或第四期之後)、甚至需要洗腎。 腎功能本來就會隨著年齡自然衰退,正常的腎絲球過濾率約為100~120 ml/min/1.73㎡,一般人在30~40歲之後,每年約會減少0.8~1.0 ml/min/1.73㎡,這是自然老化過程的一部分;但若同時出現蛋白尿或eGFR下降幅度過快,就可能代表腎臟正面臨病理性損傷,應及早追蹤與處理。 什麼情況要洗腎?腎臟各期別症狀與照護建議? 當病人確診慢性腎臟病後,最想知道的便是「我要洗腎嗎?」在臨床上,當慢性腎臟病進入第五期,腎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正常排出體內廢物與多餘水分時,就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 慢性腎臟病的分期,主要依據估算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縮寫為eGFR)而定,共分為五期,腎絲球濾過率愈小代表腎功能愈差。隨著分期不同,腎功能惡化程度與身體症狀也會有所變化,對應的照護策略也須調整。 慢性腎臟病分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說明 腎功能正常,但已有腎臟損傷,如蛋白尿、血尿 腎功能輕度下降,合併腎臟損傷表現 腎功能中度下降 腎功能重度下降 腎功能衰竭,可能須洗腎 症狀 無明顯症狀,可能僅在健康檢查中發現異常 通常仍無症狀,但可能出現蛋白尿或血壓異常 可能無症狀或易疲倦、夜尿增加、水腫、血壓升高 噁心、皮膚搔癢、貧血、尿量減少、水腫 心悸、呼吸困難、全身浮腫、尿毒症相關症狀 eGFR數值 (mL/min/1.73㎡) eGFR ≥ 90 60~89 30~59 15~29 <15 為了幫助您更清楚掌握慢性腎臟病的進展與分期對應的風險程度,以下圖表依據eGFR數值與蛋白尿狀況,說明各期腎功能損傷程度及潛在風險,顏色越深表示疾病風險越高,建議儘早接受治療與照護: 資料來源:國際腎臟醫學會(腎臟病惡化風險分級表:綠色,風險極低 ; 黃色,風險低 ; 橘色,風險中 ; 紅,風險高 ; 深紅色,風險非常高) 腎臟病第一期 腎絲球過濾率 eGFR ≥ 90 此階段有正常腎絲球過濾率,但已經有微小的腎臟損傷,可能會出現升高的蛋白尿或血尿出現,但大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可能在健康檢查中發現異常。 建議行動:定期追蹤尿蛋白與eGFR指數,每次健康檢查拿到報告後,應特別注意尿蛋白這一欄位的標記,一旦出現「+」,建議及早到腎臟科門診安排進一步檢查,觀察尿液中蛋白質含量UPCR或UACR的數值是否異常;一般健康民眾可每年檢查一次腎功能指標,但若已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或家族腎病史,建議每半年追蹤一次腎功能狀況,以利早期發現與介入。 腎臟病第二期 腎絲球過濾率 eGFR 60 ~ 89 腎功能輕度下降,可能合併腎臟損傷表現,如尿液中的蛋白質或白蛋白升高,仍無明顯不適感。 建議行動:持續定期追蹤尿蛋白與eGFR指數、落實「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原則,規律接受檢查與生活控制。有研究顯示,若在慢性腎臟病第二期(eGFR 60-89)就開始使用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通道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縮寫為SGLT2抑制劑),其中一種SGLT2抑制劑,於eGFR 85時開始使用,有機會延緩26.6年進入洗腎。依台灣腎臟醫學會統計,國人開始透析的平均年齡為66.7歲,若在進入透析階段前,於60歲起即介入治療,及早治療,更有機會「終生遠離洗腎」,也可說是近年慢性腎臟病治療上的重大突破。 腎臟病第三期 腎絲球過濾率 eGFR 30 ~ 59 腎功能中度下降,症狀開始浮現,沒症狀也可能出現疲倦、夜尿增加或水腫等情況,生活品質逐漸受到影響。需特別注意的是,當出現「泡、腫、高、貧、倦」(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等症狀時,往往代表疾病已進入晚期(第三期之後)。 建議行動:及早安排藥物介入治療,過往在藥物治療方面,常用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ARB)或配妥西菲林(Pentoxifylline)等藥物,對於延緩腎功能下降效果有其侷限。國際腎臟醫學會於2023年的臨床指引中,已將SGLT2抑制劑列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建議使用藥物,幫助延緩腎功能下降,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 腎臟病第四期 腎絲球過濾率 eGFR 15 ~ 29 腎功能重度下降,症狀加劇,可能出現噁心、皮膚搔癢、貧血或尿量減少等狀況。此時須妥善控制疾病,並提防併發症風險。 建議行動:接受腎臟專科照護,妥善控制糖尿病與高血壓等共病,並且依照國際臨床指引建議用藥使用腎臟保護用藥。 腎臟病第五期 腎絲球過濾率 […]

看更多 耳朵症狀 相關文章

耳朵症狀

耳鳴

耳鳴的定義耳鳴(Tinnitus)是指外在環境沒發出聲音,但耳朵或腦中卻傳來聲響的情況。耳鳴的聲音可能是柔和的、響亮的、尖銳的或低沉的,有時會在單側,有時會在雙側。耳鳴會發生通常是因為聽覺系統任一處出了問題,嚴重的話有可能影響日常活動和生活品質。 耳鳴多常見? 耳鳴很常見,若想獲得更多資訊請與醫師討論。 耳鳴的症狀耳鳴的人會聽見不存在的惱人聲響,可能是鈴聲、嗡聲、風聲、嘶聲、咚聲,甚至是音樂或歌聲,形式多元,可能低沉也可能高亢。有時耳鳴會大聲到無法讓人專注,甚至聽不見真實世界的聲音。它也可能一直存在,或突然自己消失。以上可能還有其他症狀未被列出,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 與醫師討論方能獲得最妥善的照護,若有下列情形請就醫或連繫醫師: 耳鳴發生於上呼吸道被感染之後,例如感冒後,且1週內沒改善。 耳鳴突然發作,且找不到任何合理的原因。 嚴重影響聽力,且感到頭暈目眩。 耳鳴的原因耳鳴是一種反映聽覺系統異常的症狀,也可能是因為異物堵塞造成,其他可能的原因有: 與年齡有關的聽力損失 耳朵與鼻竇感染 心血管疾病 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 腦部腫瘤 女性體內的荷爾蒙變化 甲狀腺異常 若耳鳴患者喝酒、吸菸或喝含咖啡因飲品,可能會使症狀惡化 瞬間接觸到極大的噪音 耳鳴的風險因素下列因素可能會增加耳鳴的風險: 暴露在音量大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在巨大噪音下,會使耳朵中負責將聲音傳至大腦的毛細胞受損。某些特定職業如裝修工人、飛行員、歌手、園丁等,因工作環境需接觸會發出巨大聲響的設備,耳鳴的風險會特別高。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耳朵正常運作的神經纖維數量下降,就會導致聽力問題。 性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耳鳴。 吸菸:吸菸者患有較高的耳鳴風險。 心血管問題:高血壓(Hypertension)、動脈狹窄或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erosis)等,當血液流動受影響,耳鳴的風險就會提高。 耳鳴的診斷及治療以下資訊非醫療診斷,請諮詢醫師以了解詳細病情。 如何診斷耳鳴? 醫師在診斷耳鳴時會先檢查耳朵、頭部及頸部,過程可能包含: 聽力檢查:檢查時醫師會要求患者戴耳機,坐在有隔間的房間,1次只在單側播放特定聲音,並評估患者聽到的聲音是否正常。 行為測試:醫師可能會要求患者轉動眼球、咬緊下顎,或移動頸部、手臂和腿部,並觀察耳鳴是否產生變化或惡化。 影像學檢查:醫師可能會進行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 如何治療耳鳴? 目前還沒有完全根治耳鳴的方法,但大多數醫師會採取以下的治療組合: 助聽器、耳蝸植入器、人工電子耳:有益於耳鳴伴隨聽力喪失的患者。 清潔:有時醫師會為減少耳鳴症狀,而為病患清耳垢。 醫療諮詢:教育患者,使其了解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耳鳴。 穿戴式發聲器:用一些柔和、悅耳的聲音來蓋過耳鳴。 桌面或床邊發聲設備: 幫助患者放鬆、睡好覺。 聲學神經刺激:這是一種較新的技術,是利用約手掌大小的設備和耳機傳遞寬頻聲訊。這種療法有助於刺激大腦的神經迴路,最終抑制大腦對耳鳴的反應,進而減少耳鳴噪音對患者造成的影響。 藥物:若耳鳴令人徹夜難眠,醫師可能會開立抗憂鬱劑、抗焦慮劑,或其他助眠藥物。但服用藥物只是耳鳴的替代療法,目前還沒有臨床實驗證實服藥對耳鳴的實際功效。 耳鳴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對改善耳鳴有益: 避免可能的刺激物:避免可能使病情惡化的環境或事物,如巨大噪音、咖啡因和尼古丁。 遮蔽療法:風扇、柔和的音樂或小聲的白噪音,可能有助於蓋過耳鳴。 壓力和疲勞管理:壓力是導致耳鳴惡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只要嘗試壓力管理,就可能改善耳鳴,如放鬆、運動。 避免或減少飲酒:飲酒可能導致血管擴張,特別是內耳,使症狀加重。 選擇適合的療法:例如用悅耳的聲音來蓋過耳鳴的聲音治療、參與讓病患更了解耳鳴相關知識的醫療諮詢、改變對耳鳴看法的認知行為療法、重塑大腦對耳鳴反應的耳鳴減敏療法。 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