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皮膚病

皮膚傳染病在皮膚病中僅占少數,也並非接觸即被感染,通常仍與個人的免疫力有關。保持飲食營養均衡、作息規律早睡早起,維持良好免疫力,可降低被傳染性皮膚病傳染的機會。

基礎知識

傳染性皮膚病

香港腳藥專業攻略:藥膏、噴劑怎麼選?香港腳藥膏怎麼擦?

香港腳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症狀包括脫皮、搔癢或厚皮,容易反覆發作,影響生活品質。市面上治療香港腳的藥物劑型多樣,包括藥膏、噴劑、一次療程護膜液、凝膠與藥粉等,究竟怎麼挑才不會白花錢,又能降低香港腳復發率?《Hello醫師》帶您深入認識香港腳藥的種類、使用方式與挑選建議,幫助您從源頭改善反覆發作的問題! 香港腳又復發?香港腳藥「選對+用對」是關鍵 許多患者都有這樣的經驗:香港腳雖曾改善,卻不久又復發,藥物使用看似規律,卻難以降低香港腳的復發率。 香港腳是由黴菌引起的皮膚感染,統計指出,高達94%的患者曾有復發經驗。台灣氣候濕熱,容易造成鞋襪不透氣,為黴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長條件;若再加上拖鞋共用的生活習慣,更會加速黴菌感染。 此外,許多患者在症狀稍緩後便提早停藥,使黴菌菌絲得以潛伏於角質層內,待環境適合時再度活化,形成「反覆發作」的無限循環。臨床上常見療效不佳的原因,多與藥物選擇、使用方式不當或個人衛生習慣有關。 選擇適合自己症狀的藥物劑型,並正確、完整地完成療程,是治療香港腳的基本原則。目前除了常見的藥膏與噴劑外,市面上也有「一次療程型」的護膜液產品,只需使用一次,便能殺死黴菌,三個月內不易復發。 以下將詳細說明各類劑型、成分與使用建議,幫助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香港腳藥物選擇。 香港腳藥推薦怎麼挑?成分與劑型一次搞懂 治療香港腳的關鍵在於有效殺死黴菌,並持續作用至完整療程結束。市售的「香港腳藥」大多屬於外用抗黴菌藥。 其中最常見的有效成分之一是Terbinafine(特比那芬),可殺死黴菌,是目前常見處方與指示用藥的首選。 不過,除了藥物成分外,選對「劑型」也與合適的對象與使用意願有關。以下為目前常見的香港腳外用藥物劑型: 香港腳藥膏:最常見的劑型,親膚且塗抹範圍精準、附著性佳,適合乾燥或脫皮型香港腳患者,但須注意使用方式與療程時間。 香港腳噴劑:無須接觸,可避免交叉感染,適合怕沾手、重視清爽感的使用者。 香港腳一次療程護膜液:屬於新型專利液劑,具高附著性,特色為「全腳包覆讓黴菌無處可藏」、「擦一次殺菌13天」、「3個月內預防復發」,適合難以每天固定用藥或經常復發的病患。 香港腳凝膠:涼爽劑型、物理性止癢、質地清爽,適合毛髮多的部位、足底或指縫潮濕區域,減少黏膩不適感。 香港腳藥粉:可溶於水浸泡,常用於大範圍的黴菌感染。 香港腳藥膏標示怎麼看?常見成分與適用建議 藥膏是治療香港腳最常見的劑型,因為可直接塗抹於患部,藥物濃度穩定、附著性好,適合初期或局部範圍感染者使用。 市售香港腳藥膏多數含有以下成分: Terbinafine(特比那芬):可殺死黴菌,是目前臨床常用的第一線用藥,適用於大多數香港腳患者。 Terbinafine因滲透力強、作用快、療程短,廣泛應用於外用藥物與臨床治療,例如香港腳藥物知名品牌「療黴舒」旗下有多款藥品即採用Terbinafine。 香港腳藥膏怎麼擦?正確用法與常見誤區 許多患者使用香港腳藥膏時,常因用法錯誤導致療效打折。正確的使用方式如下: 清潔患部:用溫水洗淨腳部,特別是趾縫,並以乾淨毛巾或紙巾完全擦乾。 塗抹藥膏:取適量藥膏,在感染處及其周圍1~2公分皮膚範圍塗抹薄薄一層。 停留吸收時間:擦後建議等待約15分鐘再穿襪,以利皮膚吸收。 使用頻率與療程:每日1~2次,通常療程為7天,或依產品建議或醫囑使用。若症狀較嚴重,建議續用2週以上,避免黴菌潛伏再度復發。 常見錯誤用法:只擦患處、不擦周邊、症狀一緩解就停藥、未擦乾即上藥,或是擦太厚未吸收等,這些都可能讓黴菌死灰復燃、延長療程。 香港腳噴劑怎麼選?適合對象與用法 香港腳噴劑是另一種常見的外用藥物型態,主打「使用快速、避免沾手」,特別適合不喜歡觸碰患部,或追求清爽感的使用者。 噴劑內含的抗黴菌成分與藥膏類似,但因為形式為霧化液體,較適合用於皮膚表面無破皮、症狀輕微或潮濕悶熱處。 噴劑的使用方式也相對簡單: 使用前確保患部乾燥。 距離患部約10公分處均勻噴灑,每日1~2次。 然而,噴劑的附著力相對不如藥膏,較不適合皮膚龜裂或角質增厚的感染情形。在這類情況下,建議仍選擇藥膏或吸收性較佳的劑型進行局部處理。 香港腳凝膠與藥粉好用嗎?適合哪些族群? 除了常見的藥膏與噴劑,市面上亦有部分產品提供凝膠與藥粉型態。凝膠通常為涼爽劑型,可物理性止癢且質地清爽,適合毛髮多的部位、足底或指縫潮濕區域,減少黏膩不適感。對於怕黏膩、炎熱氣候使用者為一種替代方案;藥粉則可溶於水作為足浴使用。 香港腳藥預防復發推薦:「療黴舒一次療程護膜液」簡化用藥 針對反覆發作、不易持續用藥的香港腳患者,市面上亦有設計為「一次療程」的外用藥物,例如療黴舒一次療程護膜液。該產品採用Terbinafine為主要成分,搭配全腳包覆專利護膜技術,僅需塗抹一次,即可在皮膚表層形成透明附著膜,藥效連續殺菌13天。 這種延長藥效停留時間的設計,除了減少每日重複擦藥的需求,也能讓皮膚長時間受到保護並殺死黴菌,經統計,3個月內不易復發,特別適合曾多次復發、難以規律用藥的患者。 依照產品說明,使用時請遵守以下5步驟: 雙腳同時使用:一支「一次療程護膜液」為兩隻腳的用量,須於單次使用完畢,並同時使用於兩隻腳,確保完全殺死腳上的黴菌。 依序塗抹藥液:由腳趾間開始,在腳趾、腳趾間、腳掌以及腳側邊1.5公分處,均勻塗上薄薄一層藥液。 形成薄膜:塗完約1~2分鐘,待藥液乾燥並形成薄膜後,即可穿鞋襪。 24小時不可洗掉:使用後24小時不可洗掉,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建議安排隔日不用上班或不會外出的時間進行使用,確保療效。 由於護膜液的使用方式與傳統藥膏有所不同,建議使用前詳閱產品說明書,並可諮詢藥師或醫師,依個人症狀與需求判斷是否適用。 香港腳藥推薦挑選方法:依症狀與生活需求選擇劑型 香港腳的症狀表現與每個人的生活型態密切相關,選擇適合的藥物劑型,不僅能提升使用意願,也有助完成療程、降低復發風險。 以下依照常見病況與使用情境,提供挑選建議: 腳底或趾縫乾燥、脫皮型:適合使用藥膏,附著性高、可針對局部做精準處理。 症狀輕微、重視清爽、不喜沾手者:可考慮噴劑,方便快速、無須接觸,可避免交叉感染。 容易腳汗、穿密閉鞋或需長時間站立工作者:可選擇凝膠涼爽劑型,幫助物理性止癢且質地清爽,適合毛髮多的部位、足底或指縫潮濕區域,減少黏膩不適感。 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忘記擦藥或曾經反覆復發者:可考慮選用一次療程護膜液,減少療程中斷風險。 若希望有效且方便的治療方式,或工作時間長又休息不固定,且曾多次經驗香港腳反覆復發情形,建議可選擇長效附著、只需使用一次的「一次療程劑型」,有助簡化治療流程、減輕用藥負擔。 但須注意,無論選擇何種劑型,務必遵從產品說明或藥師建議使用,持續完成療程,並維持個人良好衛生習慣,避免提早停藥而讓黴菌死灰復燃,才是遠離香港腳最有效的做法。 TW-PM-KARO-KaroHAB--PUC-000007。北市衛藥廣字第114060155號。衛署藥輸字第022332號I衛署藥輸字第024470號I衛署藥輸字第024237號I衛署藥輸字第024710號。使用前請詳閱說明書、警語與注意事項。

看更多 傳染性皮膚病 相關文章

傳染性皮膚病

「疣」不得你!病毒疣冷凍治療有解!疣的症狀、治療一次看

有晨泳習慣的林先生最近感覺腳底隱隱作痛,仔細一看才發現腳底好像長了一顆表面粗糙的突狀物「疣」,只要走路一摩擦到就會感到疼痛不適。 究竟「疣」是什麼,和雞眼又有什麼差別?如果長了疣又該怎麼治療?《Hello醫師》邀請到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帶你一起搞懂疣的大小事。 為什麼會長疣? 疣是由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的感染所造成,當HPV經皮膚上小傷口入侵後,透過複製、分化反應,就會造成局部角化增厚的現象,因此又被稱為「病毒疣」(Verruca vulgaris)。目前已知的人類乳突狀病毒已超過100種,不同的病毒則會有不同的皮膚表徵。(延伸閱讀:認識子宮頸癌:患者 9 成曾染HPV、早期存活率逾 9 成) https://helloyishi.com.tw/sexual-health/hpv/vaccinations-related-diseases-and-myths/ 病毒疣的特徵 病毒疣的外觀是往外凸起的圓頂狀丘疹,表面摸起來有粗糙的角質,並呈現高低不一的棘狀突起,有些老一輩的則稱之為「魚鱗贅」。 病毒疣好發於學齡前兒童和老年人,是很常見的皮膚病灶之外,依據不同的表現形式,病毒疣可細分成以下4種: 尋常性病毒疣(Verruca vulgaris):外觀為膚色或深咖啡色粗糙的硬丘疹,通常長在手掌、手背或是手指,數量從1粒到多粒都有可能。 扁平疣(Flat wart):外觀看似扁平但表面是平滑的小丘疹,經常長在臉上,顏色呈肉色或咖啡色。扁平疣特徵是成片區塊生長,很少單獨出現,通常數量有很多個。 足部疣(Plantar warts):多數長在腳底,由於站立時會將身體重量壓在疣上,因此足部疣的表面通常很平滑,但也因久壓的關係,足部疣可生長到較深處且周圍會圍繞著一圈白色硬化的皮膚,皮膚表面會出現小黑點,這是供應病毒疣的血管阻塞和硬化所導致的結果,因此鞋內摩擦會感到相當疼痛。 生殖器疣(Condyloma acuminatum):通常生長在男性生殖器或是女性陰道內,疣會逐漸長大變成類似花椰菜的樣子,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菜花」,是具有高度傳染力的性病。 雞眼≠病毒疣 不少人經常將「疣」跟雞眼搞混,不過雞眼是皮膚長期受到壓力而產生的角質化硬結,不會傳染給其他人。除此之外,若腳底長疣,刮除過厚的角質可以發現密密麻麻的小黑點,這些黑點是血管硬化的結果,可說是作為和雞眼區別的重要指標。 病毒疣會傳染嗎?如何預防病毒疣? 「接觸傳染」可說是病毒疣的主要傳染途徑。無論是人與人的接觸或接觸沾染病毒的物體,包括:例如、毛巾、把手、滑鼠、拖鞋、游泳池、溫泉潮濕之地板等,皆有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 唐豪悅醫師表示,由於病毒疣的潛伏期平均為2~4個月,平時不易防範,因此如愛滋病或癌症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可說是極易受感染的族群之一! 另外,免疫力低下的兒童若接觸到帶有病毒疣的病患時,同樣容易因此而受感染。 為了減少與病毒接觸的機會,以下3點建議應時刻遵循: 避免使用公共拖鞋、毛巾 避免在公共場合打赤腳 保持腳底乾燥 病毒疣會自然痊癒?如何治療? 兒童病毒疣幾年後會自然好,但有些疣不但沒消失,還會傳染至其他部位,因此建議若身上任何部位發現長疣時,應儘早治療才不會傳染,並請遵照皮膚科醫師的建議使用,勿自行購買外用藥物塗抹,以免提高傷口感染風險。 唐豪悅醫師表示,病毒疣的健保治療方式主要有以下2種: 冷凍治療:利用液態氮的極度低溫讓表皮組織壞死,適合用在單發性病毒疣上,一般需要接受4~6次的療程才會痊癒,但好處是不太會留下疤痕。 外用藥劑:水楊酸是治療病毒疣的常見外用藥,透過將感染的組織軟化後進而去除疣體。不過有些疣的角質較厚,建議不妨先修剪部分厚皮之後,再使用外用水楊酸藥膏、藥水或是貼布進行治療。針對多發性病毒疣的治療,則可使用三氨醋酸,但治療時間相對更長,需要數週至數月才能將病毒疣完全消除。 部分民眾會透過民俗療法治療病毒疣,儘管可能會康復,但病毒疣本就有一定機會自行消失,故並不清楚是否為民俗療法所致,而病毒疣本身具傳染力,建議仍是積極治療,主動向皮膚科醫師就診。 病毒疣是否會復發? 病毒疣復發與否其實仍取決於個人免疫力與「接觸感染」的頻率。一般而言,好發於手部、足部的尋常性病毒疣復發性較低,若免疫力正常且手腳未有濕疹或傷口,即便碰觸病毒帶原者或物體,感染機率也不高。(延伸閱讀:手腳狂冒小水泡!汗皰疹治療預防靠這 8 招) 然而,生殖器疣的傳染性較高,若治療未將病毒完全消滅,再次復發的可能性極高,因此建議在治療完成後應回診追蹤檢查。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病毒疣不治療會怎樣?病毒疣原因能自然好嗎?了解病毒疣初期症狀、藥膏與冷凍治療比較】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傳染性皮膚病

膿瘍:定義、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膿瘍的定義膿瘍(Abscess)是皮膚化膿時,表面摸起來柔軟的腫塊,傷口周圍的皮膚會呈現粉紅色或深紅色。膿瘍一般用手觸摸即可感覺得到;膿瘍的中心點,通常充滿膿(Pus)與細菌等殘留物。 另外,膿瘍摸起來可能會有疼痛、微熱的感受,它會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最常見患病的地方的有腋窩(腋下)、肛門、陰道附近(Bartholin gland,又稱前庭大腺),脊椎底部(Pilonida sinus, 又稱藏毛竇),牙齒周圍(牙膿瘍、牙根膿瘍),以及鼠蹊部(Groin)。 膿瘍的症狀通常過了一段時間後,膿瘍會變得愈來愈痛,而且會變成摸起來柔軟、微熱,可輕壓的腫塊。若時間再久一點,膿瘍內的發炎物質會鼓腫,對周圍組織產生壓力,中央會有類似開口的膿包「頭」,患者可看到內部堆積著膏狀內容物;有時膿瘍內的黏糊、膏狀內容物會從開口自行流出(膿瘍破裂)。 若膿瘍沒有妥善加以處理、照護,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為嚴重。感染會擴散至其他部位的皮膚,有時也會隨著血液散布到身體的其他組織。如果感染情況擴散到身體其他組織,您可能會發燒、感到不適。體內的膿瘍較不容易發現,不過仍有些徵兆可以注意: 感染部位會有疼痛感 發燒、體溫過高 全身感到不舒服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您認為自己患有膿瘍,請至皮膚科看診,交由醫師替您做進一步的檢查,特別是出現以下症狀,建議應盡快就醫,避免使病況加重: 長度大於1公分的瘡、潰瘍 瘡、潰瘍持續變大,而且愈來愈疼痛 瘡、潰瘍位在直腸、鼠蹊部或附近區域 發燒超過38.5度以上 膿瘍的紅色條紋消失 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與醫師仔細討論您的情況,才能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方法。 膿瘍的原因膿瘍是因為皮脂腺(Sebaceous gland)、汗腺(Sweat gland)阻塞,毛囊(Hair follicle)發炎,皮膚有細微傷口、穿孔造成。細菌穿過皮膚後,進入這些腺體,當身體防禦功能啟動要殺死這些細菌時,便形成發炎。 膿瘍腫塊中間的部分是液化狀態,含有已死亡的細胞、細菌與其他殘留物。腫塊會慢慢變大,造成周圍皮膚變得緊繃,附近的組織也跟著發炎,而皮膚緊繃、發炎正是導致疼痛主要原因。 膿瘍的風險因素免疫力較差的人,患有膿瘍的機會較大,因為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因此屬於下列情況的人,較容易出現嚴重膿傷。 長期服用類固醇(Steroid) 接受化療(Chemotherapy)病患(延伸閱讀:化療副作用身心俱疲?癌友照護難題別害怕找人幫忙!醫:了解病況、保持樂觀) 糖尿病(Diabetes) 癌症(Cancer) 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AIDS,又稱愛滋病)(推薦閱讀:懷疑得 HIV?愛滋篩檢在家醫院都能匿名做) 鐮形血球貧血症(Sickle cell disease) 白血病(Leukemia)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order)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嚴重燒燙傷患者 嚴重外傷患者 酒精成癮,或靜脈注射藥成癮患者 其他患有膿傷的風險因素另有:暴露在骯髒環境、接觸到皮膚感染病患者,以及不良衛生習慣。 膿瘍的診斷與治療膿瘍如何診斷? 醫師會先深入了解您的病歷、醫療記錄,另外也可能會詢問您下列問題: 有膿瘍的情況已經多久? 您是否記得有膿瘍的地方,是怎麼受傷的? 您是否有在服用或塗抹藥物? 您是否會過敏? 您在家是否曾經發燒? 醫師會檢查您的膿瘍與周圍腫塊。若膿瘍位在肛門附近,醫師也會做直腸檢查。若膿瘍位於手臂或腿部,醫師則會檢查您手臂下方或鼠蹊部的淋巴腺。 如何治療膿瘍? 較小的皮膚膿瘍,大多會在發炎物質流出後,腫塊慢慢變小,隨後傷口會自行結痂、癒合,不需要特別治療。然而較大的膿瘍可能就需要進行膿瘍手術。醫師會將膿瘍切開後,引流出膿瘍,以下介紹膿瘍治療的詳細步驟: 1. 膿瘍周圍的地方會使用藥物麻醉。 膿傷四周的皮膚範圍難以全部施行麻醉,但局部麻醉的做法可讓患者於引流手術中幾乎不會感到疼痛。 若膿瘍的腫塊很大,您可能需要服用鎮靜劑(Sedative)。 2. 醫師會於膿傷切開引流處覆蓋抗菌劑或消毒過的毛巾。 3. 隨後將膿瘍切開,將膿及殘留物完全引流乾淨。 4. 當潰瘍裡的膿完全排出後,醫師會於手術後將溼紗布,塞入原來膿瘍的空腔裡,讓傷口保持開放1~2天,以減少流血情況。 醫師之後會用紗布、繃帶將傷口覆蓋包紮好,告知您完整的居家照護方法,讓您自行回家靜養、復原。 當膿瘍的膿、殘留物完全流出後,患者大多都能立即解除不適感。 若您還是會感到疼痛,醫師可能會開立1~2天的止痛藥給您服用。 預防膿傷的生活習慣與居家照護下列生活習慣與居家照護辦法,能有效幫助您減少患有膿瘍的機會: 1. 定期用清水、肥皂清洗皮膚,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 刮除腋毛或身體其他毛髮時,請避免刮傷。 3. 若您有任何穿刺性傷口,請立即尋求醫師協助,特別是以下情況: 您覺得傷口可能會有殘留物。 您有上面提到的任何疾病。 您正在服用類固醇或接受化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傳染性皮膚病

扁平疣治療要多久?如何預防?秒懂扁平疣原因、傳染途徑

「醫師,我臉上這一粒粒的是什麼?」26歲的陳小姐說。醫師看了看陳小姐臉上的肉色扁平丘疹。「從病徵來看,這應該是扁平疣。」「扁平疣不是會自己好嗎?為什麼會愈長愈多?我擦了藥膏都沒效耶!」 扁平疣的生長狀況因人而異,有些人只長幾顆就自行消失;有些則愈長愈多。《Hello醫師》向您說明扁平疣的徵狀、傳染途徑、好發族群及如何治療。 扁平疣是什麼?扁平疣的生長原因 扁平疣(Flat wart)是病毒疣的一種,由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所致。當HPV病毒侵入皮膚表面的細小傷口後,會進行複製、分化反應,呈現不同形式的丘疹或斑塊。(延伸閱讀:20歲就長老人斑?黑色丘疹皮膚病好發年輕女性,與扁平疣差異比一比) 扁平疣由人類乳突狀病毒第2、3及10型所引起,好發臉部與手背,外觀為圓形或不規則狀的肉色或棕色丘疹,形狀扁平且表面平滑,呈不均勻的散狀分布。扁平疣會隨著碰觸或搔抓而擴散,有時可能會群聚於一區或呈線狀排列。 https://helloyishi.com.tw/sexual-health/hpv/vaccinations-related-diseases-and-myths/ 扁平疣的好發族群:兒童、青少年、免疫力差者 兒童或青少年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病毒容易趁虛而入,是扁平疣好發族群;不過,隨著年齡增加,免疫力變強,感染機率就會降低。 除了兒童及青少年之外,成人若生病、壓力過大、營養不均或作息不正常,導致免疫力低下,病毒也有可能趁短暫接觸而入侵,並潛伏於身體之中。病毒疣的潛伏期短為1個月、長則24個月,所以很難得知感染來源;即使扁平疣看似自癒,也可能只是潛伏於皮膚底下,等待免疫力變差再伺機而生。(延伸閱讀:長雞眼痛到寸步難行!雞眼跟病毒疣差在哪?一次搞懂長雞眼原因、治療方法) 扁平疣的傳染途徑 扁平疣經常藉由間接接觸傳染,特別是泳池、溫泉或三溫暖等環境,一來是皮膚較容易接觸周圍空間,二來是浸潤的皮膚接觸粗糙表面時,容易讓病毒入侵;所以身處這些環境時,建議遵循以下4點注意事項: 不使用公用毛巾、衣物、拖鞋或洗澡用品 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 避免赤腳 盡量保持腳底乾燥,若浸濕也盡速擦乾。 除了泳池或溫泉等公共空間,其他可能感染扁平疣的原因如下: 間接接觸扁平疣患者接觸過的東西,例如門把、滑鼠 直接接觸扁平疣患者 扁平疣治療要多久?不治療會怎樣? 治療扁平疣有3種方法: 等待扁平疣自行消失: 兒童的扁平疣容易隨年紀增長而消失,成人則因人而異,可能長達數月或數年仍然存在。無論兒童或成人,最好接受治療,以免擴散至其他部位或傳染他人。 傳統破壞性療法: 破壞性療法意即直接破壞扁平疣組織,去除病灶。依照患者年齡、生長範圍及病灶嚴重程度,治療選項包括外用藥、電燒、雷射、化學藥物燒灼或冷凍治療。若為單發性疣,僅需治療1至數次;若為多發性疣,治療時間可能長達數週至數月。破壞性療法的缺點在於較痛、容易復發,且治療部位易留下疤痕或色素沉著。 免疫療法: 藉由塗抹、口服免疫調解藥物,運用免疫力來殺死病毒;優點是侵入性低,不會留疤,缺點是耗時較久,整個療程可能長達數月,需保持耐心定期服藥或塗藥,以漸進消除病毒。 無論療法為何,治療過程中都應避免搔抓或使用不當方式處理病灶,如硬擠、用剪刀切除或塗抹不明藥物,萬一處理不慎,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或造成傷口感染、發炎,讓病灶變更加嚴重。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傳染性皮膚病

香港腳: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香港腳的定義 香港腳又稱足癬(Tinea pedis),是一種因黴菌感染所造成的皮膚疾病,感染部位除腳部的皮膚外,也可能擴散到腳趾甲,甚至雙手。 香港腳的黴菌常見於溫暖潮濕的環境之中,如鞋子、襪子、游泳池、更衣室和公共淋浴間的地板。 只有男生才會得香港腳嗎? 香港腳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的人身上,但成人發生率比兒童高,男性發生率也比女性高,特別是有運動習慣的人,或經常穿包鞋、使用公共浴室和前往游泳池的人。 香港腳的症狀 下列為香港腳的常見症狀: 腳趾間發癢 腳趾有刺痛和灼燒感 腳底發癢 腳上出現水泡 腳趾間或腳底皮膚裂開、脫皮 腳底或腳側的皮膚乾燥變硬 腳趾變色、厚實且易碎 指甲易從指甲床撥離(延伸閱讀:指甲有黑線免緊張!7大狀況發黑長斑你中了沒?) 香港腳需要看醫師嗎? 若症狀在自行擦藥治療幾週後沒有改善,或皮膚已經處於過度發紅、腫脹,甚至引起感冒或發燒時,建議盡快向醫師求助。此外,糖尿病病患易感染香港腳,因此建議及早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香港腳的原因 香港腳主要是由生長在頭髮、腳趾甲和皮膚外層死組織上的微小黴菌所引起,目前已知有3種黴菌會引發感染,分別為紅毛癬菌、指間毛癬菌以及絮狀表皮癬菌。 香港腳的風險因素 以下為香港腳的常見風險因素: 赤腳走於易有黴菌的公共區域,如更衣室、三溫暖、游泳池及公共浴室 與感染者共用襪子、鞋子或毛巾 經常穿過緊的露趾鞋 腳部長時間潮濕多汗(推薦閱讀:手腳黏黏很困擾?這3招擺脫多汗症) 腳部有輕微的皮膚或指甲損傷 香港腳的診斷與治療 該如何診斷香港腳? 除目測確認外,醫師可能還會藉由以下方式診斷: 從感染部位刮下皮膚做為樣本,並在顯微鏡下檢查 在紫外線光下檢查患者的腳 送皮膚樣本進入實驗室檢測 香港腳該如何治療? 依據香港腳的類型和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患者可自行使用抗黴菌藥在家中治療,但需確實完成整個療程,以免感染復發。 通常非處方抗黴菌藥,皆為局部用藥,如克黴唑(Lotrimin)、咪康唑(Micatin)、特比萘芬(Lamisil)和甲苯磺酸酯(Tinactin)。 若非處方藥無效或感染惡化,則必須使用醫師開立的處方抗黴菌藥,如黴可舒(Mentax)、克黴唑(Clotrimazole)和萘替芬(Naftin);其他口服抗黴菌藥則有氟康唑(Diflucan)、伊曲康唑(Sporanox)和特比萘芬(Lamisil)。 香港腳的預防方法 游泳或洗澡後,盡早讓腳趾間保持乾燥 穿著舒適的鞋子或涼鞋 穿著透氣效果良好的襪子,並增加更換襪子的頻率,如每日2次以上 在腳上使用爽身粉或抗黴菌粉 再次穿著同雙鞋之前,請確保其已通風至少24小時 在公共泳池和淋浴間穿拖鞋或涼鞋。 若有任何問題,建議冾詢醫師,以了解最適合您的預防方法。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香港腳症狀會自己好嗎?會傳染到手和臉嗎?香港腳藥膏推薦怎麼擦?真正治療香港腳水泡脫皮方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