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探索
健康小工具
儲存

分享

私密處癢怎麼處理?止癢4大方法學起來!出現4症狀快就醫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張凱安 Kyle Chang · 更新日期:4 天前

私密處癢怎麼處理?止癢4大方法學起來!出現4症狀快就醫

許小姐因為私密處異常搔癢,最近非常煩惱,明明她都有認真清潔、擦藥膏,也吃很多保養私密處的保健食品,癢症不只沒有改善,還愈來愈嚴重。就醫後,醫師細問許小姐的生活習慣,發現從1個月前起,她就開始使用某種私密處清潔液;醫師請許小姐停用清潔液、注意私密處保養,並按時擦拭止癢藥膏;約1週後,許小姐外陰搔癢的問題就立即改善了。

私密處清潔液和外陰搔癢有什麼關聯?還有哪些原因會造成私密處搔癢?私密處清潔及保養該注意什麼?《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說!

外陰、陰唇搔癢?女性私密處構造說明

女性的外陰部包含大小陰唇、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等構造,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身體器官,舉凡濕度、溫度、清潔程度、內分泌及疾病等因素,都可能刺激外陰部,造成發炎或癢症。

【延伸閱讀:陰道和外陰竟有5種形狀!認識陰道的構造與外型

私密處很癢3大原因

導致私密處癢的原因可分為以下3種:

原因1.私密處外在環境與清潔

  • 私密處潮濕悶熱:台灣氣候長年炎熱潮濕,若屬於易汗體質,又經常穿著悶熱不透氣、緊身的內褲與外褲,汗水與濕氣會累積於內褲中,導致細菌孳生、皮膚發炎。
  • 私密處過度清潔:陰道是藉由維持酸鹼平衡來抑制細菌,若經常使用陰道灌洗液體或刺激性較強的私密處清潔液,恐破壞陰道酸鹼平衡、刺激外陰部,造成陰部乾燥與搔癢。

原因2.疾病

下列4類疾病皆可能導致私密處搔癢:

  • 感染疾病: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陰道炎滴蟲陰道炎,或淋病、生殖器皰疹等性病。
  • 急、慢性濕疹:急性濕疹通常與過敏有關,慢性濕疹則是長期乾癢、搔抓所致。
  • 糖尿病或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此類疾病會令免疫力下降,提高陰部的感染風險。
  • 荷爾蒙失調:停經或服用荷爾蒙藥物都可能造成雌激素分泌不足,導致陰道乾燥、萎縮,引起癢症。

原因3.過敏

陰部肌膚對外部環境相當敏感,下列因素都可能引發過敏反應:

  • 使用刺激性的潤滑液、乳液、沐浴用品或私密處清潔液
  • 衛生棉、棉條的使用時間過久
  • 使用情趣用品、異物
  • 接觸易過敏材質,例如乳膠材質的保險套、質料粗劣的內褲

私密處癢怎麼處理?該擦止癢藥膏嗎?私密處搔癢的治療方法

首先需了解私密處搔癢的原因,並根據不同病因用藥或調整生活習慣;若外陰部僅有輕微乾癢,可依照以下4點調整生活習慣,保養私密處:

  1. 洗澡時,使用溫水沖洗陰部,並且不過度搓洗,以免傷害脆弱的皮膚組織。
  2.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潔與衛生用品,若欲使用,請選用「弱酸性」的局部清潔用品。
  3. 盡量穿著透氣、不過緊的內褲及外褲,尤其是氣候炎熱時。
  4. 生理期時,選擇有透氣、抑菌等功效的衛生棉,增加衛生用品的更換頻率,保持私密處清潔。

私密處癢,衛生棉怎麼選?

當生理期來時,又感覺私密處癢,維持私密處清潔、減少刺激,慎選合宜的貼身衣物及衛生棉,增加透氣度,是避免或緩解私密處搔癢及減少異味的關鍵;除了從貼身衣物及調整生活習慣著手外,在生理期使用衛生棉時,可以參考3大挑選重點:

  1. 抑菌效果:能抑制經期常見的大腸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等病菌滋生
  2. 透氣表層:棉體使用透氣度高的材質,可避免私密處感到濕悶不透氣
  3. 抑制異味:透過高效抑味設計,可避免外出或在社交場合出現尷尬的情形

目前市面上眾多衛生棉品牌中, 婦科權威洪芝晨醫師力推全新上市的Kotex靠得住草本抑菌淨化加強版衛生棉,強調3大重點:使用獨家天然抑菌層,抑制 99%生理期的壞菌;棉體獨創「雙重抑味科技」,選用天然植萃抑味層及淨味加強圈,針對生理期的怪味道達到高達100%抑味效果;此外,透過擁有千萬透氣孔的高透氧棉片,使用時可感受到更透氣不悶與乾爽的體驗。Kotex「淨化加強版」三合一的超強功效,讓悶癢不適的生理期達到全方位的淨化,擺脫濕悶、異味等惱人困擾。

若私密處除了癢之外,還有下列4種症狀,通常是濕疹或感染疾病,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1. 陰部紅腫、刺痛、灼熱
  2. 分泌物顏色異常或味道濃重
  3. 性交疼痛
  4. 排尿疼痛(延伸閱讀:排尿困難的6大原因與症狀!

醫師會依據感染原因,給予抗生素、口服或外用抗黴菌藥物、止癢藥膏或陰道塞劑;需注意的是,不同感染原因,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像是念珠菌感染就應使用抗黴菌藥物、滴蟲陰道炎就要用抗滴蟲藥物,若未對症下藥,一昧擦拭自藥局購買的止癢藥膏,恐破壞陰部皮膚的保護屏障,使病症惡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資料查核:

Hello 醫師


文: 張凱安 Kyle Chang · 更新日期:4 天前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