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這個月,你「自摸」了嗎?談睪丸癌自我檢測

Written by 吳振宇醫師 · 泌尿外科 · 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醫院


更新日期:2022/04/22

    這個月,你「自摸」了嗎?談睪丸癌自我檢測

    回憶筆者約莫10年前在儀隊當兵,身邊弟兄們都是超過184的身高,加上每日操練出來的結實身材,要交到女友不是難事。

    就在情人節過後的那個收假晚上,一名20來歲的弟兄跑來我身邊,跟我一起擦鞋一邊低聲地問我。「醫官,我女友說我的蛋蛋摸起來跟別人的不一樣……會是甚麼情況阿?」

    我心想,你女友這不就不小心透漏她經驗豐富這件事了?

    「你之前都沒注意到嗎?」我回道,沒把心中的想法講出來。

    「誰會沒事自己去摸蛋蛋啊?!」弟兄回答。

    「那是怎樣的不一樣?」我追問。

    「他說就硬硬的而且表面沒有很平滑,但是也都不會痛。」

    慘了!無痛性不規則睪丸硬塊,典型睪丸癌表現。我立馬放下手邊的鞋子請他一同去廁所,我摸了睪丸之後臉色一沉,弟兄緊張地問道:「這是性病嗎?」

    我回答:「是癌病變的可能性很高,我帶你去找連長請假明天轉三總檢查。」

    後來手術切除後證實是睪丸癌,真的要謝謝他女友的豐富經驗神之手救了他一命。

    睪丸癌發生率

    睪丸癌好發年齡與機率

    睪丸癌(Testicular cancer)好發在15~35歲的男性,大多只發生於單側,約占男性癌症的1~2%,雖然只佔了少數的部分,但卻都是人生尚在起步階段的青壯年,不可不小心,比如足球新星Dylan Tombides就在年僅20歲時因睪丸癌延遲診斷而過世,尤其筆者看了抗癌鬥士的文章後,更是心有戚戚焉。

    雖然睪丸癌盛行於青壯年,年長的男性若出現了睪丸硬塊,也是有睪丸癌的可能性,但更需要考慮淋巴癌的鑑別診斷。(延伸閱讀:隨著年齡老化~陰莖會有哪些改變?

    隱睪症增加睪丸癌風險

    隱睪症(睪丸未降)

    隱睪症(Cryptorchidism)的患者發生睪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15倍。然而,隱睪症患者只佔了整體的10%左右,另外因為外傷或是感染導致睪丸萎縮也是危險因子之一。(延伸閱讀:腹股溝疝氣手術:認識不同疝氣類型與手術方式

    睪丸癌症狀

    在睪丸癌早期幾乎不會有症狀,就像剛剛提到的例子,其典型的表徵是表面不規則的無痛性睪丸硬塊。

    早期癌症通常都是毫無警訊的,需要靠抽血或是定期健康檢查及早診斷,好在睪丸是一個體外就能摸到的器官,不用昂貴的儀器即能自我檢查。(推薦閱讀:預防癌症11招!快速自我檢測癌症徵兆

    睪丸癌自我檢查

    睪丸的尺寸與質地

    預防勝於治療,不過在認識該怎麼自行檢查睪丸之前,先來看看正常的睪丸長怎樣吧!

    一般正常成年人的睪丸大小,大約會比OK手勢圈起來的範圍再小一些,而睪丸質地則比去殼的水煮蛋再有彈性一點,大概是1個水煮蛋以上,鐵蛋未滿的概念。

    睪丸自我檢查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有女友(老婆)可以幫忙檢查,但我們有最忠實的雙手,自己的睪丸就靠自己救。建議在溫水淋浴後陰囊鬆弛的狀況下,進行以下步驟:

    1. 將睪丸持在手中

    2. 用大拇指與食指以轉動的方式檢查表面

    3. 輕壓可感覺有彈性的睪丸質地

    4. 在背部可摸到不規則且柔軟的副睪丸

    若你發現睪丸有硬塊、不正常腫脹或疼痛,請儘速至泌尿科就診。

    睪丸癌如何診斷與治療?

    理學檢查為主

    除了自我檢查之外,如果你懷疑自己有睪丸癌而求診,理學檢查(也就是醫生的手)會是最優先也是最重要的檢查方式,通常會輔以超音波佐證,若懷疑是睪丸癌,就會抽血檢驗癌指數(AFP 及 B-HCG)。

    然而,在少數的病例中,癌指數並不會異常,所以最主要還是有經驗醫師的理學檢查。

    睪丸癌的診斷與治療方式

    早期發現存活率高

    若醫師高度懷疑是睪丸癌,便會進行根除性患側睪丸切除,由腹股溝完整摘除睪丸,再配合術後病理分類、癌指數高低,以及電腦斷層檢查是否有淋巴轉移,以制定後續治療。

    睪丸癌若早期發現,通常僅需切除單側睪丸,且五年存活率高達95%左右,如果對側睪丸功能正常,一般不會影響生育。

    不過一但出現淋巴轉移,或是術後癌指數仍過高,則必須考慮進一步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甚至後續需要進行後腹腔淋巴結廓清手術(Lymph node dissection),五年存活率也會降至約五到八成,及早發現並就醫是睪丸癌最重要的救命步驟。(推薦閱讀:癌症治療簡介: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免疫療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Written by

    吳振宇醫師

    泌尿外科 · 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醫院


    更新日期:2022/04/22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