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胃癌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其他胃病,確診往往已經是晚期,患者可能會出現胃出血、 胃灼熱 、 胃食道逆流 、腹痛、 消化不良 、吞嚥困難、爆瘦。胃癌末期五年存活率不高,因此任何前兆都別輕忽。

基礎知識

胃癌

胃癌第四期能抗癌成功嗎?醫:精準醫療助提升5年存活率!

胃癌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八位,最大關鍵在於有一半以上患者確診時,都已是第三、四期胃癌,早期預防篩檢及晚期治療項目的安排更顯重要。 《Hello醫師》邀請台灣分子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陳彥仰醫師為您說明胃癌第四期的治療現況、幽門螺旋桿菌篩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個人化的精準治療,讓第四期胃癌的存活期持續突破,迎接更多治療新機。 政府擴大幽門桿菌篩檢計畫,45至79歲及早篩 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資料,胃癌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八位,112年死亡人數破2千人;陳彥仰醫師說,國內每年新增胃癌患者人數約4千人,其中,第三、四期佔新發生個案人數的一半以上;若以5年存活率來看,第一期存活率可達90%以上,第二期約剩50%,第三、四期則分別驟減至15%及5%;據統計,第四期存活率中位數只有11個月,「很多患者不到半年就離開了。」 陳彥仰醫師解釋,胃癌成因相當複雜,包括種族、遺傳及環境等,但最危險的就是幽門螺旋桿菌,世界衛生組織也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級的胃癌致癌因子;他說,「根據文獻指出,若回溯胃癌患者的疾病史,有9成以上都曾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因此,若追蹤驗出幽門螺旋桿菌的族群,只要積極安排進行胃鏡檢查,找出早期胃癌患者的機會很大,也可讓存活率顯著提升。 日本早期胃癌篩檢率達6成,台灣加速邁向國際標準 陳彥仰醫師引用文獻說明,日本厚生省將胃鏡檢查納入國民體檢項目;因此,發現早期胃癌患者可達6成,約是台灣的1~2倍,由此可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後自然更樂觀。 國內雖尚未將胃鏡列為必要體檢項目,但自今年(2025)起,衛福部將胃癌篩檢擴大至17縣市,提供45歲~79歲民眾終生可免費接受一次幽門桿菌篩檢,並計畫明年將胃癌納入公費第六癌篩檢,鼓勵民眾定期檢查,特別是胃癌高風險族群,期盼結合「健康台灣」政策,在2030年降低癌症標準化死亡率至三分之一。 陳彥仰醫師提醒,若為以下胃癌高風險族群,且平時有嚼食檳榔或飲酒習慣,更應提高警覺,定期進行胃癌篩檢: 年齡50歲以上 胃癌家族史 曾患有慢性胃病、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 感染幽門桿菌篩檢與後續治療 陳彥仰醫師說,若幽門桿菌篩檢結果為陽性,患者只須至門診接受治療,進行2週的抗生素療程,無須住院或打點滴,便可有效根除腸胃中90%~96%的幽門桿菌,有效降低胃癌罹患率。 此外,陳彥仰醫師引述國內一項研究指出:「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未徹底根除者,罹患胃癌的風險可能高達一半以上。」;他提醒,「只要定期篩檢,檢出幽門螺旋桿菌不用擔心,只要到腸胃科門診就可拿藥。」,除了可大幅降低胃癌發生率,若不幸罹癌,也可避免惡化成晚期胃癌,進而提升存活率。 胃癌第四期存活率驟降,中位存活期不足一年 為何多數患者在胃癌晚期才被診斷出來?陳彥仰醫師解釋,因為早期胃癌症狀不太明顯,「可能誤以為是吃壞東西,所以多數患者都不認為自己得了胃癌。」;胃癌通常長在黏膜上皮,要侵犯到一定深度才會產生潰瘍,「等到出現黑便、嘔吐、吃不下或體重下降等明顯症狀時,腫瘤可能已侵犯或擴散到其他器官。」 他進一步說明,與胃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大於90%相比,胃癌第四期存活率顯著下降,五年存活率僅低於5%,中位存活期僅約11個月,更顯示及早發現與治療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胃癌初期如何發現?認識胃癌早中晚期症狀:體重突然減輕、血便快治療) 胃癌第四期治療,精準治療搭配標靶藥物助提升存活期! 過去晚期胃癌治療方式大都以化學治療為主,從第一線到第三線用藥,因能使用的藥物不多,隨著抗藥性增加,患者平均存活率中位數約11個月。 不過,隨著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藥物的出現,晚期胃癌的存活率也出現明顯提升;陳彥仰醫師說,「化療合併精準治療的治療成效,由原先的40%提升至70%,若有100位患者施打,等於從原本只有40人有效,提升至70人,而且維持的時間相當久,平均中位數存活率從11個月延長到18個月,甚至未來突破2年也很有可能。」 他進一步說明,所謂「精準治療」包含標靶藥物治療及免疫治療,因不同癌症細胞有不同的生物標記,透過特定生物標記辨識癌細胞,根據標記強弱程度,預測藥物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而選擇最適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每個人的標記都不一樣」,因此,隨著標記與症狀不同,患者可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避免濫殺無辜,將好的細胞也殺死。」 此外,精準治療也能提高抗癌藥物效用,並減少胃癌產生的其他症狀,例如吞嚥困難、營養不足或甚至出血。 陳彥仰醫師說,採用精準治療策略的優點,除了最重要的有效延長存活率外,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治療有助縮減胃部腫瘤,並減輕腸胃道的壓迫,讓患者能正常進食而無須依賴點滴補充營養,也能縮短住院時間。出院後,也僅須定期回診檢查,不僅提升患者的服藥順從性,心情好,更有助控制病情,家人或照顧者也能恢復正常生活。」 政府籲定期篩檢,掌握5招數預防胃癌! 陳彥仰醫師也呼籲民眾遠離胃癌危險因子,避免造成腸胃潰瘍;根據衛福部提出的保「胃」5招,有助遠離胃癌: 健康飲食:減少攝取醃製、煙燻食品及生食,多食用新鮮蔬果,建議可參考衛福部國健署推出之「我的餐盤」飲食建議。 良好生活習慣:避免共杯、共食,養成公筷母匙的好習慣。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3次、每次至少20分鐘、每分鐘心跳達最大心跳率60%以上,運動時,身體稍流汗並自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 遠離菸檳酒:拒檳、戒菸、少喝酒,讓健康更長久。 及時檢查:如有腸胃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若有胃癌家族史的民眾,則應定期接受檢查。 從篩檢到治療,全方位提升胃癌防治成效 除了日常預防,醫師與患者共享醫療資訊,做出最好的治療策略,也是提升胃癌防治成效的重要關鍵。陳彥仰醫師說,國內醫師都勤於吸收與跟進最新國際醫療指引或新知,若知道國際藥廠有人體試驗計畫,也都會盡量爭取,讓患者有獲得新藥治療的機會。 他也期待,政府除了推動「胃癌納入第六癌篩檢計畫」外,更能落實「陽性個案追蹤率」,若檢出幽門桿菌陽性,進一步鼓勵民眾進行胃鏡檢查,「若是陽性,就及早治療;若是陰性,民眾也可放下心中大石。」 他建議,透過完善「陽追率」政策,讓應接受治療的民眾,都能經由早期篩檢、早期接受治療,才能讓胃癌存活率大幅提升。 「以上衛教資訊內容由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協助提供MAT-TW-NON-2025-00036」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看更多 胃癌 相關文章

胃癌

胃癌如何擴散?認識胃功能與胃癌分期方式

我們的胃的形狀就好像一個巨大「逗號」,位於我們腹部的上半部,只是其形狀稍微長一點,外壁有肌肉組織,裡面卻是空的,這是為確保食物可以進來,以進行消化和分解。本文將剖析胃功能的運作,以及胃癌(Stomach cancer)分期系統,與胃癌各階段的狀況。 胃功能 食物傳送到胃裡會經過三個過程,分別為: 食物混合和暫存 食物分解成小塊液狀混合物 混合物逐一被傳送到小腸 以胃的結構來看,大致可劃分成以下三個部分: 胃底:儲存未消化和食物分解所釋放的氣體 胃體:食物和胃酸一起被攪動和分解成小塊液狀物 幽門: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被傳送到小腸 胃壁的構造是由好幾層的黏膜,連接血管和神經的結締組織及肌肉纖維所組成。其中,黏膜層有很多大皺褶形成的內壁,其大小甚至可用肉眼看見,且於顯微鏡下查看的話,會發現很多腺體,這些腺體就是胃酸的由來。 你知道嗎?人的胃一天會分泌約三到四公升的胃酸,而它的成分和功能包括: 鹽酸:分解食物 消化酶:分解蛋白質 黏液和碳酸氫鹽:保護胃壁不會被鹽酸破壞 酸性環境:殺菌 在傳送食物的過程,除了有胃壁黏膜層的皺褶內壁,不能忽略的還有肌肉層,其有三個子層,分別是外部縱向肌層、中間環形肌層,以及內部傾斜肌層。首先,肌肉層劇烈的移動能把固狀食物粉碎,並磨成漿,然後液狀的食物亦會隨著黏膜層的皺褶壁,快速地傳送到幽門,再進入小腸做消化。(同場加映:胃癌的原因、風險與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要當心) 4種胃癌擴散與轉移管道 與其他的癌症一樣,胃癌可以擴散和轉移到鄰近器官,根據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癌症資訊網 OncoLink 的資料,胃癌的擴散與轉移管道如下: 1. 胃癌細胞局部擴散到胃壁:胃壁以及鄰近的組織結構,包括像胃部周圍的軟組織和脂肪、大血管、肝、脾臟、胰臟、小腸、大腸等。 2. 胃癌細胞擴散到淋巴系統:進而造成淋巴結生長癌細胞,這就是淋巴擴散。而由於胃壁有很多小淋巴管,以致胃癌細胞發生淋巴擴散的可能性很高。請注意,第一個會發生胃癌細胞擴散的淋巴結是胃淋巴結,以及胃部的側邊,然後才會擴散到鄰近器官的淋巴結,包括肝、脾、胰臟、主動脈等。 3. 胃癌細胞擴散到血管:此情況會再透過血管轉移到遠端器官,最常見的轉移為肝轉移,雖然罕見,但仍可以轉移到肺,或其他器官。 4. 胃癌細胞擴散到腹腔:此為擴散指整個腹部,雖然很少見,但若癌細胞擴散到胃部外圍,整個腹腔表面都會被波及。 胃癌分期方式 癌症分期可將癌細胞大小和擴散程度做分類,藉此幫助醫師做專業醫療判斷,同樣的,胃癌分期可分為 TNM 分期系統和數字分期系統兩種方式,其中最常用的還是 TNM 分期。請留意,癌症篩檢僅可提供關於患者癌症分期的一些資訊,但通常醫師得在進行手術後,才有把握知道患者真正的癌症分期。 胃癌 TNM 分期 原發部位腫瘤(Tumor,T) 為評估原發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擴散至鄰近正常細胞的程度,可細分為: T1:腫瘤開始侵入胃壁,此分期可進一步分為: T1a:腫瘤侵入黏膜層,此分期為原位癌,腫瘤只在胃黏膜層,並未擴散到其他部位。 T1b:腫瘤穿透黏膜層,正侵入黏膜下層。 T2:腫瘤侵入肌肉層。 T3:腫瘤到達胃部外壁。 T4:腫瘤穿透胃部外壁,此階段可進一步分為: T4a:腫瘤穿透胃部外壁。 T4b:腫瘤穿透胃部外壁,並侵入鄰近組織或器官,包括肝、腹壁、食管等。 鄰近淋巴結(Node,N) 為評估癌細胞有無擴散至鄰近淋巴結,以及擴散程度,其可細分為: N0:鄰近淋巴結沒有癌細胞。 N1:鄰近淋巴結有一到兩個癌細胞。 N2:鄰近淋巴結有三到六個癌細胞。 N3:鄰近淋巴結有超過六個癌細胞,此階段可進一步分為: N3a:鄰近淋巴結有 7~15 個癌細胞。 N3b:鄰近淋巴結有 16 個或以上的癌細胞。 遠端轉移(Metastasis,M) 為評估癌細胞是否有轉移至其他身體部位,其可分為: M0:癌細胞沒有轉移到其他器官。 M1: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或身體部位。 胃癌數字分期 第 0 期 同為 TNM 分期 的 T1a,胃部內層出現異常的細胞,有的醫師會稱這個階段為高度分化異常(High Grade Dysplasia),或作原位癌。此分期診斷屬少見,胃癌細胞擴散的風險很低。(零期需要擔心嗎?詳情請看: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第 1 期 一般指胃癌細胞未擴散到胃壁肌肉層、其他身體部位,或遠端器官。按臨床和病理醫療背景設定,此分期可作以下解釋。 臨床分期:癌細胞侵入黏膜層、黏膜下層,或肌肉層;但未擴散到遠端器官,或鄰近淋巴結。此分期同為 TNM 分期 的「T1 N0 M0」或「T2 N0 M0」。 病理分期:癌細胞侵入黏膜層、黏膜下層,或肌肉層;可能擴散到一兩個鄰近淋巴結,但未擴散到遠端器官。此分期可細分為以下兩種: 第 1a 期:癌細胞未侵入黏膜下層,同為 TNM 分期 的「T1 N0 M0」。 第 1b 期:癌細胞未侵入肌肉層,可能已擴散到一到兩個鄰近淋巴結。此分期同為 TNM 分期 的「T1 N1 M0」或「T2 N0 M0」。 第 2 期 一般指胃癌細胞擴散到黏膜層、黏膜下層,或肌肉層;也可能擴散到胃部外壁和鄰近淋巴結,但未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或遠端器官。按臨床和病理醫療背景設定,此分期可作以下解釋。 臨床分期:此分期可細分為兩種。 第 2a […]


胃癌

胃癌初期如何發現?認識胃癌早中晚期症狀:體重突然減輕、血便快治療

一般來說,胃癌(Stomach cancer)初期並無症狀,美國關注胃癌的預防與治療的非營利組織 No Stomach For Cancer 表示,即使有呈現症狀,也可能會被解讀作腸胃道疾病症狀,因此錯過了治療胃癌的黃金時期,及至到胃癌晚期才發現。《Hello醫師》以下說明胃癌初期和晚期症狀,建議尤其當患者的症狀持續了2週,應盡快語專業醫師諮詢。 胃癌初期症狀 因為胃癌初期症狀常被看為平常的腸胃問題,所以患者很難察覺,而當癌細胞開始成長和擴散,其症狀就會持續。當出現以下症狀時,即可能是胃癌的警訊: 出現以前沒有的腸胃症狀,像是胃出血、胃灼熱、胃食道逆流等。(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熱?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治療) 腸胃症狀持續,包括像噁心、腹痛、消化不良、吞嚥困難等。 吃很少卻覺得飽。 體重突然減輕、食慾變差。 嚴重疲累(可能因為緩慢失血,可能導致貧血,加上體重減輕,所以更易感到疲累)。 大便有血(呈深色或黑色)、嘔吐有血(新鮮呈亮紅色,積存久後為深褐色)。兩者皆不常見,但若失血過多則可能會發生。 排便習慣改變,像是腹瀉或便祕次數異常。 高雄醫學大學的醫訊指出,胃癌初期腹痛的位置可能會在上半腹部、胸骨後部,或位置模糊不清。由於症狀通常跟一般胃痛及消化性潰瘍相似,以至容易被忽略,而隨著病情發展,腹痛將會加劇。 消化不良(Dyspepsia)屬常見的症狀,但它不一定是胃癌引起,可能是胃灼熱或胃食道逆流導致。不過,即使沒有什麼大問題,消化不良和胃灼熱的過程卻可以很痛,若胃灼熱持續了很多天,且已超過三週,請向醫師尋求幫助。至於腸胃道出血合併缺鐵性貧血,它並不常見,大概只有 20% 的病人會出現大便有血的情形。 有的症狀和胃癌發生的位置或侵犯範圍有關,好比說,當腫瘤發生在胃食道交界處,患者會感覺吞嚥困難(Dysphagia),意指吞嚥時,喉嚨會感到痛或灼熱,甚至感覺食物卡在喉嚨或胸口。至於噁心或容易有飽足感,則可能是因為腫瘤佔掉胃容量造成的,當腫瘤過大,甚至阻塞胃出口時,亦會呈現類似症狀,甚至嘔吐。(推薦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胃癌晚期症狀 胃癌晚期,癌細胞可能已擴散至鄰近的器官,包括像肝和大腸,甚至造成胃或大腸阻塞。以下是要注意的症狀: 沒食慾 體重嚴重減輕:體重嚴重下滑可能是胃癌晚期的徵兆,特別要注意如果沒有飢餓感,更容易掉體重。 無法控制的嘔吐 胃癌擴散至肝部的症狀: 黃疸:皮膚和眼白變黃 腹水:腹腔內積存超量的液體 若是瀰漫型胃癌,又叫「皮革胃」,意指癌細胞浸潤胃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等各層,導致胃腔縮小、胃壁增厚變硬,且堅如皮革,將會影響胃的擴張功能,進而引起症狀。請注意,體重減輕的主因是身體吸收營養的效果受影響,同時,噁心、腹痛等症狀也會減少卡路里的攝取,而造成體重下降。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點我前往胃癌專區】


胃癌

認識胃癌

胃癌的定義胃癌泛指原發於胃部的惡性腫瘤(癌症),而胃癌病人中有九成以上都是由胃黏膜細胞病變的胃腺癌(Adenocarcinoma),因此我們常稱的胃癌都是指胃腺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2018年資料顯示,胃癌是第六大常見癌症,但造成的死亡數卻是第三高,死亡率近八成,即便在美國及歐洲,胃癌的五年存活率也僅有 25~28%。 由於食物保鮮儲存方法顯著改善、民眾飲食衛生觀念提升,台灣的胃癌發生率至 1998 年起已下降四成,儘管如此,據 106 年衛福部癌症登計報告顯示,胃癌仍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九位,死亡率第八,男性胃癌發生率約為女性的兩倍。   胃癌的分類與分期 胃癌主要依腫瘤類型作分類,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胃癌還可依組織學和侵犯深度分類。 1. 根據腫瘤分類 胃腺癌,占九成以上 胃腸道基質瘤 類癌(Carcinoid tumor) 其他罕見類型,如:小細胞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和惡性平滑肌瘤等 2. 根據組織分類 腸型(Intestinal type) 瀰漫型(Diffuse type) 3. 根據嚴重程度 早期胃癌 非早期胃癌 胃癌分期 胃癌主要會先從胃黏膜發生,再根據癌細胞入侵組織的嚴重程度,分為零到四期,胃的組織有四層基本構造: 黏膜層(Mucosa layer) 黏膜下層(Submucosa layer) 肌肉外層(Muscularis external) 漿膜層(Serosa) 胃癌的危險因子及預防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簡稱 ACS),以下因素都有可能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 性別、年紀、種族、血型 肥胖(BMI > 25) 抽菸 飲食缺乏水果及蔬菜 高鹽飲食和經常食用煙燻食品 食用遭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 胃部長期發炎 家族有胃癌病史 特定類型的胃部息肉 胃淋巴瘤 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emia) 長期暴露特定環境,例如長期在煤炭、金屬、橡膠業 曾接受胃部手術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胃癌患者高達九成曾感染幽門桿菌) 了解癌症的危險因子後,才可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除了遺傳性的因素外,我們可以做以下幾點來預防胃癌。 多吃蔬果 少吃醃漬食物 不吸菸、少喝酒 少吃煙燻和油炸食物 適度運動、避免肥胖 戒除傷胃飲食習慣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多壓力 胃癌的症狀與前兆胃癌早期很少有症狀、且多與消化性潰瘍類似,導致發現時很常已是胃癌中晚期,是胃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不過胃癌仍可能有以下前兆和症狀。 輕度噁心 食慾下降 飯後感覺胃脹氣 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適 長期胃食道逆流(GERD) 胃灼熱(Heartburn,俗稱火燒心) 中晚期胃癌症狀 血便 嘔吐 胃痛 吞嚥困難 腹水(Ascites) 體重突然減輕 黃疸(Jaundice) 以上症狀更常見於其他胃部疾病或急性感染,也常見於其他癌症,但如果這些症狀持續未改善,就應前往醫院進行診治。 胃癌的診斷一般會先經由醫師詳細問診,包括家族史、健康檢查報告、是否有明顯徵兆(腫塊或其他異常)、生活習慣、患者病史等,再以其他檢查來進行診斷,與一般胃部和食道檢查相似,並以病理切片檢查作確認,以下列舉常見診斷胃癌、以及追蹤是否出現癌細胞轉移(Metastasis)的檢查方式。 內視鏡檢查(胃鏡) 上消化道攝影檢查 CT 斷層掃描 腹腔鏡(Laparoscopy) 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簡稱 EUS) 正子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簡稱 PET) 核磁共振造影檢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 血液檢查 胃癌的治療胃癌治療方式有許多種,治療方法取決於癌細胞擴散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胃癌痊癒後仍有可能復發。關於胃癌的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如下: 手術切除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簡稱 EMR) 化學治療(Chemotherapy,簡稱化療) 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 同步化學放射治療(Chemoradiation) 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 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 注意事項 治療胃癌可能會有副作用 胃癌患者可能希望參與臨床試驗、測試新藥 胃癌患者能在療程前中後期參與臨床試驗 痊癒後仍需進行後續追蹤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