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是影響身體血糖的代謝疾病,因為不同病因,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最主要是體內胰島素(Insulin)缺乏或功能不全,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久而久之便可能導致其他嚴重問題,如心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或腎臟病等。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又稱血糖),糖釋放到血液中,造成血糖上升,進而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 但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無法有效利用,所以造成血糖過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故稱為糖尿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最新資料顯示,20~79歲族群約有5.89億人是糖尿病友,等於每9人就1人患有糖尿病;根據預估,到了2050年,糖友人口將遽增至8.53億。 https://helloyishi.com.tw/urological-health/kidney-disease/delay-dialysis-with-sglt2-inhibitor/ 糖尿病的類型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是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連續40年以上都是國人主要死因;台灣目前有超過200萬的第二型糖尿病友,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也愈來愈明顯。 糖尿病類型包括: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延伸閱讀:第一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成人階段才因遺傳、不當生活習慣等因素而誘發的糖尿病,9成以上為此類型。【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 潛伏性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DA):是成人階段才發展出來的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第1.5型糖尿病、免疫性成人型糖尿病。【延伸閱讀:第 1.5 型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又稱續發性糖尿病,因其他疾病或治療而引發的糖尿病,例如:基因缺陷、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如皮質類固醇過多、生長激素過多,或注射生長激素及利尿劑、避孕藥及類固醇等相關藥物。 妊娠糖尿病(GDM):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延伸閱讀: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患在初期診斷時,常發現有多渴、多尿的症狀,並常合併糖尿病酮酸中毒。但第二型糖尿病多數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透過驗血、有高血糖相關症狀或合併其他急性疾病,甚至視力模糊、罹患心臟病後,才發現自己有這種疾病。 整體來說,糖尿病常見相關症狀有: 口渴 頻尿 容易飢餓 體重沒來由的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糖尿病前期多久會變糖尿病?會好嗎? 台灣目前約有五百萬人屬於糖尿病前期,而約有5~10%的人在一年後會變成糖尿病;研究也指出,約有七成糖尿病前期患者最終罹患糖尿病。不過,如果即時調整生活型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運動並管理體重與血糖,仍有機會逆轉,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 糖尿病要看哪一科? 因為糖尿病並沒有特定的患部,所以可能會讓第一次看診或有糖尿病的相關疑問者,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基本上,糖尿病是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可以掛號,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糖尿病的風險因子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問題,有第一型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兒童、年輕族群罹患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家族同時有LADA病史的人,在年滿30歲以後,也會有較高罹病的風險。(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則會受遺傳、個人生活型態影響,如糖尿病前期者、肥胖、年滿45歲、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每週運動少於3次、曾經患有妊娠糖尿病,或是出生超過4000克的人,都較可能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認識糖胖症。 另外,近幾年研究也顯示,阿茲海默症與糖尿病有明顯的關係,糖尿病前期者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更高,阿茲海默症也因此被稱為是第三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飲食與習慣 對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族群來說,維持血糖穩定及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其中,飲食習慣更是影響血糖、體重的重要因素,建議養成定時進食的習慣,以少糖、少油、少鹽為原則。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量須超過150分鐘,建議可維持每週3~5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透過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夠幫助維持體重,如快走、游泳、慢跑,更能維持身體健康最佳狀態。 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若長期控制不佳,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急性併發症與慢性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中毒,與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昏迷(HHNK),這兩種狀態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緊急就醫。 而慢性併發症則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逐漸發展而成,主要有以下幾種: 心血管疾病:高血糖會導致動脈硬化,增加心臟病、中風與高血壓的風險。 糖尿病腎病變:血糖持續偏高可能會損傷腎臟微血管,嚴重時甚至導致腎衰竭,需要透析治療(洗腎)或腎臟移植。 視網膜病變:長期高血糖會破壞眼部微血管,可能引起視力模糊、白內障、青光眼,甚至失明。 神經病變:血糖過高可能損傷神經系統,導致四肢麻木、刺痛或感覺喪失,嚴重時甚至引起截肢。 足部潰瘍與感染:糖尿病患者因神經與血管病變,導致腳部感覺減退、傷口難以癒合,容易發生感染與潰瘍,嚴重時可能需要截肢。 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監測血糖,並且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與照護建議,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與嚴重性。 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糖尿病的照顧 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注意血糖水平,血糖過高或過低皆可能造成危險;另外,也有造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可能,例如罹患其他急性疾病或是引發感染,或是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請確保正確服用糖尿病藥物,遵循糖尿病飲食並定期檢查血糖。 (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的預防 第一型糖尿病與自身遺傳體質關係密切,或許沒有第二型糖尿病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有鑒於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爆增,不管您是否為高危險群,都應該為了避免成為糖尿病一族,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維持適當體重及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應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和過度飲酒,以減低將來患上糖尿病的機會。 (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2025年「穩糖健步走」即日起開放報名!點擊了解活動資訊(名額已額滿) 活動文章:《Hello醫師》2025「穩糖健步走」號召千人響應!11/22 齊心「健康達標輕鬆GO」 宣導大使授權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授權「為糖尿病而走」(Diabetes Walk)東亞推廣大使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日日好食好控麵、ASO+ 阿瘦足健康、達摩本草、WaCare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糖尿病類別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友能吃水果嗎?專家破迷思:每天200克低GI高營養密度水果降風險36%

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 600萬人,且有年輕化趨勢。王景淵醫師提醒,19歲以上有 25.5% 國人已達糖尿病前期,若不及早介入,往後數十年都將活在併發症威脅中。他提醒,「糖尿病友不能吃水果」是錯誤觀念,最新研究證實:每天攝取200克高營養密度、低GI水果,可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達36%。何明華營養師也指出,甜度≠升糖指數,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反而能幫助血糖穩定,降低心血管與認知障礙風險。 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600萬,年輕化趨勢嚴峻 根據統計,國內糖尿病盛行率為12.8%,估計約有6百萬人正在接受糖尿病治療或處於糖尿病前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醫師表示,「糖尿病友年輕化趨勢令人乍舌,30歲到40歲糖尿病患者正在大量增加」;19歲以上國人有 25.5% 已達糖尿病前期,代表許多年輕族群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持續活在併發症的威脅之中。 王景淵醫師提醒,過去「糖尿病友不能吃水果」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多項最新研究與《2025年糖尿病醫療照護準則》都指出,水果不但能吃,還能幫助穩定血糖與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 醫師:水果攝取與血糖控制息息相關 王景淵醫師說,《2025年糖尿病醫療照護準則》提到「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包括以下幾項原則: 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且要吃足份 沒有適用於所有糖尿病友的理想飲食模式 建議選擇低熱量且含有豐富營養素的高營養密度食物 王景淵醫師並引用多項研究,說明攝取均衡飲食及水果對於控制血糖、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與併發症之影響: 台灣飲食指南研究:遵守每日飲食指南者,糖尿病風險顯著降低 33~45%。 中國50萬人研究(2017):每天吃水果的人,與從不吃或很少吃水果的人相比,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 12%,微血管併發症風險降低 36%。 澳洲世代研究(2021):每天攝取 200克水果(約兩份),第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 36%。 王醫師強調,「吃對水果,就能降低風險」。所謂「新鮮水果」是指未加工、保留自然風味的水果,能提供人體所需的膳食纖維與維生素。 他進一步指出,飲食控制已不再是秤斤秤兩計較「不能吃什麼」,而是要根據個人飲食習慣調整,找出「你最喜歡吃、最容易取得的食物」,再學習如何吃得正確。 糖尿病衛教學會印製「選擇低GI高營養密度水果,控糖更安心」衛教資訊,歡迎民眾索取。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提供 營養師:破解糖尿病飲食迷思,選對水果才是關鍵 針對民眾常見的糖尿病飲食迷思,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衛教師何明華營養師也引用《2025年糖尿病醫療照護準則》做出澄清: 迷思一:水果太甜,糖尿病人不能吃? 事實:甜度不等於升糖指數(GI)。 許多水果雖然吃起來甜,但其實屬於 低GI水果(如奇異果、芭樂、橘子、櫻桃、梨子),能幫助血糖更穩定。 迷思二:蔬菜能取代水果? 事實:蔬果提供的營養素與水果不同,兩者不能相互取代。 水果可生食,方便攜帶好處理,直接食用也可保留較多水溶性纖維與維生素C,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與降低併發症特別重要。 何明華營養師建議,每天應攝取水果2至3份: 「天天5蔬果」:每天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 「蔬果579」:依小孩、成人女性及成年男性有別,攝取蔬果總量分別為5、7及9份。 一份水果計算方式:約「一個拳頭」大小,或依衛教學會推廣的標準碗約300毫升為標準,將水果切塊放到碗內約8分滿,就算一份;或者,一顆棒球或網球份量即為一份水果。 選擇低GI、高纖維、高維生素C的水果,營養更均衡。 何明華營養師建議,糖友挑選水果時可依循「二高一低原則」: 高營養密度水果:如奇異果、番茄、草莓、柳丁;以奇異果為例,即含有20種以上營養素。 高膳食纖維水果:如百香果、芭樂、綠奇異果,能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水溶性膳食纖維則有助控制血脂。 低升糖指數水果:如芭樂、奇異果、橘子、櫻桃,能幫助血糖穩定,減緩餐後血糖上升速度,糖化血色素也會有所改善。 她舉例,早餐常見的吐司夾蛋,可將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例如一片吐司換成一顆奇異果,再搭配蔬菜、蛋與堅果,就能達到六大類食物均衡,同時穩定餐後血糖。 中元普渡水果推薦:挑選原則:「新鮮」、「完整」及「吉利」 蘋果:保平安,高膳食纖維 橘子:象徵大吉大利,富含維生素B群 奇異果:又稱「吉利果」,含高維生素C 木瓜:又稱「萬壽果」,富含維生素A 高營養密度水果:控糖、抗併發症的好幫手 王景淵醫師指出,維生素C有助於降低糖尿病併發症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其中,水果是最佳維生素C來源。研究也顯示,以奇異果搭配白麵包,餐後血糖波動最高可下降41.6%,飯後2小時血糖下降幅度更高達50.1%,180分鐘後血糖後下降也達22.3%,控制效果顯著。 王景淵醫師強調:「控制血糖,吃的順序也很重要」,日本一項研究指出,先吃白肉如魚肉,再吃紅肉,血糖穩定度會更好;若連續7天早餐加水果,「餐後水果組」比「餐前水果」組的血糖波動幅度更低。 他強調,糖友可以吃水果,關鍵在於份量,只要吃得對,「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可以讓自己血糖獲得控制,何樂而不為」;衛教學會也印製正確食用水果穩定血糖的衛教資料,歡迎民眾索取。 結論 糖尿病飲食不等於嚴格禁食,而是「會吃、吃對」: ✔ 每天攝取 200克(二份)高營養密度水果 ✔ 選擇 高纖維、低GI 水果 ✔ 早餐開始吃水果,取代部分澱粉 👉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呼籲,糖尿病友與高風險族群不要因為害怕甜味而拒絕水果,正確的飲食選擇才是控糖與預防併發症的關鍵。


第二型糖尿病

【健康開箱】亞洲前三!胰島素準確紀錄靠「筆蓋」?醫:智慧化輔助更便利

在糖尿病照護日常中,胰島素的施打與記錄是每日不可或缺的步驟。對於長期仰賴胰島素治療的糖友來說,若僅依靠紙本或手動記錄,常會因遺漏或錯記,造成用藥時間混亂,甚至影響回診時的判斷依據。 隨著數位工具蓬勃發展,將科技導入血糖及健康管理已成為醫療照護的發展趨勢。其中,台灣市場近期出現名為「魔力芽(Mallya)」的新一代「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是亞洲第三個引進的市場,操作流程簡便又直覺,最大好處就是可幫助患者自動同步紀錄施打資訊,減少紀錄誤差,更可提升醫護團隊的照護效率。 《Hello醫師》推出【健康開箱】系列,為您詳細解析這款「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從第一眼看到的外觀、設計亮點到取得方式;同時也為您專訪2位長期致力於糖尿病照護的名醫: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及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從臨床角度分享這款紀錄裝置的實際使用經驗,了解它如何成為數位控糖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本文經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與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共同審稿 「智慧筆蓋」是什麼?對健康管理為何重要? 「魔力芽(Mallya)」是一款專為胰島素注射筆設計的智慧紀錄裝置,能自動記錄施打時間與劑量,因外型如筆蓋,可直接裝在胰島素注射筆尾端,因此又被稱為「智慧筆蓋」。 「正確的數據帶你上天堂,不正確的數據帶你飆血糖」,周君怡院長受訪時強調,正確紀錄對於糖尿病照護極為重要。科技工具的輔助不僅提升便利性,更促使糖友更積極面對自我健康管理。 周君怡院長分享提到,糖友使用此裝置時,可搭配另款健康管理應用程式「智抗糖App」,便可即時同步上傳注射紀錄。若與連續血糖監測(CGM)或其他裝置整合,便可幫糖友建立更完整的健康紀錄,協助糖友、家屬與醫護團隊掌握用藥狀況,並作為醫師判斷與照護的依據。 許惠春院長受訪時也表示:「糖友常同時患有2~3項共病,如何及時控制血糖至關重要!糖友若能與醫護團隊密切合作,透過自動記錄功能,同時結合其他生理數據及飲食習慣等數據,更能協助醫師全面掌握糖友的健康狀況,進而提供更合適的照護建議。」 開箱體驗:包裝、外觀說明 包裝、外觀及配件說明 從包裝外觀上,可看到完整標示產品型號、出廠資訊與使用限制,也包含重要注意事項,例如防水等級為IP22、儲藏溫度為-10℃~60℃等。 包裝外觀說明(圖 /《Hello醫師》攝) 包裝內容物及配件如下: 裝置本體 USB充電線*1 使用者說明書 產品內容物與配件(圖 /《Hello醫師》攝) 裝置各部件的示意圖(圖 / 諾和諾德藥廠提供) 安裝流程說明 安裝時,我們發現魔力芽凹槽須與注射筆的劑量視窗保持平行,並確保劑量指示線與尾端對齊,否則可能影響注射劑量的正確性。 依照安裝流程,注射時,須以一手握著注射筆,另一手握著裝置蓋身,對準注射筆的按壓端套入。 到這個步驟,須再以手掌按壓裝置,將其完全套上注射筆的劑量設定鈕。 裝置凹槽與注射筆劑量視窗平行(圖 /《Hello醫師》攝) App安裝說明 我們發現,首次使用時,若尚未與App配對,請長按啟動裝置,此時訊號燈會顯示藍色燈號,表示待配對狀態。 下載完App後,必須開啟手機藍牙,並與裝置保持10公分內的距離以利連線。 依照App操作動畫與說明,即可成功配對。配對後,訊號燈顯示綠色燈號,代表已完成配對。 安裝魔力芽前須先充電至少10分鐘,完全充飽約需2小時。此裝置目前僅適用於部分胰島素注射筆,建議依照醫療院所提供同款胰島素處方搭配使用,避免交叉使用。 搭配胰島素施打流程說明 啟用裝置時,請記得,務必長按約5秒,待訊號燈轉為紫色後鬆開手指。當燈號轉為綠色,即表示啟用完成,可開始使用。 使用前,請先確認注射筆的劑量視窗顯示為0,接著轉動上方的劑量旋鈕。請注意,旋轉時切勿同時按壓裝置,以免影響正確設定。 注射時,請持續按壓直到劑量視窗數字歸零。此時,綠色訊號燈會快速閃爍,當綠燈熄滅後,代表已完成注射,才可鬆開按壓。 使用完畢後,毋需按壓關機,即可將注射筆及魔力芽一同放回冰箱內保存。 若胰島素用罄,這時請長按,待訊號燈轉為紫色後關機並鬆手,才可更換新的注射筆。 利用施打過程中,同步上傳胰島素使用類型及劑量(圖 /《Hello醫師》攝) 「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開箱心得亮點一次看! 亮點1:自動記錄注射數據,方便回診查看、即時分享數據 魔力芽可自動記錄注射資訊,即使在未連線的情況下,仍可離線儲存施打資訊,並在與手機連線後自動同步至App,省去手動填寫的麻煩,也避免因記憶模糊、操作不便而遺漏紀錄。 周君怡院長說,透過App紀錄,醫護團隊可即時掌握患者胰島素施打情況,有助給予個別化照顧,以及適當的生活提醒與建議。家屬也能即時確認注射胰島素的時間及劑量,進一步提供即時關懷。 若欲與家屬共享數據,須先於App內設定分享權限。 透過智抗糖App,可即時分享數據給照顧者、家屬與醫護團隊(圖 /《Hello醫師》攝) 亮點2:燈號提示+免校正,新手也能輕鬆用 我們發現安裝過程簡單,只需套上胰島素注射筆後,即可直接使用,不需搖晃或進行繁複設定。有助於初次注射胰島素或不擅操作的年長患者使用。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劑量選擇鈕下方的訊號燈,會依操作狀態顯示不同燈號,協助使用者確認是否已完成連線與正確注射。 根據我們的開箱過程,我們發現以下常見燈號對應狀態: 訊號燈顏色 訊號燈含義 藍色長亮 裝置準備配對 紫色長亮 正在啟動中或關閉 綠色長亮 已配對、正在選擇劑量及注射中 橘色長亮 低電量狀態,需充電 紅燈長亮 處於錯誤狀態,須重設 特別注意,當橘色訊號燈長亮時,表示電力不足,這時請務必使用隨附的USB充電線進行充電。與傳統電池式裝置不同,魔力芽不需更換電池,只需接上行動電源或插座,約2小時即可充滿並再次使用。 可使用隨附USB充電,約2小時即可充滿(圖 /《Hello醫師》攝) 亮點3:放冰箱一同保存,生活化設計更友善 在一般情況下,胰島素在開封前,建議保存於2℃~8℃的冷藏環境內,避免影響藥效;開封後則可保存於室溫30℃以下,但須留意使用期限。 我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魔力芽可與胰島素一同放入冰箱冷藏,無須額外拆卸或分開收納,不僅符合藥品保存需求,也讓施打流程更加直覺便利,從冰箱取出後即可直接注射並同步記錄數據,毋須重新配對。 根據我們取得的資訊發現,此裝置未來也將支援諾和諾德旗下更多注射筆產品,提升整體擴充性。患者可依需求延伸應用於不同藥品,減少重複購買與重新適應的負擔,對於需長期治療的患者、家屬或照護者更為友善。 魔力芽可與胰島素同時放置於冰箱中(圖 /《Hello醫師》攝) 除了科技還要搭配知識!胰島素施打常見誤區你中了嗎? 根據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表示,許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問題往往不在藥物本身,而是出在施打方式與紀錄習慣。通常會有以下常見狀況: 每天施打時間不固定,影響藥效穩定性 忘記施打或漏填施打劑量及類型,且日後難以追溯 手寫紀錄遺漏、填錯,導致回診時無法準確評估病況 若能搭配正確的工具及胰島素衛教知識,能幫助控制血糖穩定,讓醫護團隊更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在回診時給予更適當的照護建議。 周君怡院長特別強調:「透過準確的自動紀錄,患者能即時掌握注射與血糖變化的關聯,進而更願意主動調整生活習慣,遵照醫囑用藥,正是控糖成功的關鍵。」   注射後自動更新數據,方便隨時查看(圖 /《Hello醫師》攝) 誰適合使用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醫師這樣說 許惠春院長受訪時說,只要經醫護團隊評估,便可搭配胰島素使用此裝置,並特別適合以下族群: 初期使用胰島素者:剛開始注射容易感到焦慮,智慧裝置可幫助建立用藥信心與使用規律。 有照護者協助的患者:家屬或照護者可協助管理裝置與App,方便掌握施打紀錄,及時關懷患者,減少溝通落差。 重視精準數據管理者:習慣用數據追蹤健康狀況者,能藉由智慧化提升紀錄精準度,降低血糖波動風險。 記憶力較差或年長者:避免遺忘施打時機與劑量,有助降低因遺漏或錯記造成的風險。 「尤其是初步使用胰島素者,搭配裝置後效果更有加乘好處。」許惠春院長分享,有位35歲工程師因長期外食導致血糖飆升,利用此裝置搭配胰島素處方,協助患者養成血糖紀錄,並搭配飲食及生活作息調整後,血糖控制情況穩定,目前僅需定期回診追蹤。 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穿著年輕時海軍的制服,展示多年來落實健康管理重要的成果(圖 / 許惠春院長提供) 在哪裡可以使用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 目前全台有多家院所已參與智慧紀錄裝置試行計劃,提供特定患者使用。 在首批試行計畫中,包括博新診所與怡兒診所在內的多家院所,已實際協助多位糖友搭配使用此裝置。 許惠春院長及周君怡院長皆表示,藉由該裝置,不僅有助提升糖友照護成效,也能改善生活品質,鼓勵糖友自主管理血糖,實現正向改變。 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圖 / 周君怡院長提供) 智慧紀錄裝置並非市售商品,而是患者照護計畫的一環。實際申請條件與提供方式,可能依各院所有所不同,建議主動洽詢診所了解詳情。


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還變胖?糖尿病體重增加原因、糖胖症改善重點解析

糖尿病患常見「吃多、喝多、尿多」體重卻減輕的現象,但也有許多糖尿病患者困惑:為何血糖尚未穩定,體重卻逐漸增加?其實,糖尿病與肥胖之間「關係密切」,有些人便是因為體重過重或肥胖,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醫師也會提醒,小心變成「糖胖症(Diabesity)」的高風險族群。 究竟為何得了糖尿病,體重卻不減反增?變胖對身體有哪些影響?糖胖症是什麼?糖胖症警訊有哪些?《Hello醫師》為您釐清糖尿病與肥胖的關係,並說明糖胖症的警訊與改善方式,協助您做好體重與血糖的雙重管理。 文章目錄 肥胖會導致糖尿病嗎?解讀糖尿病與肥胖的雙向關係 得了糖尿病竟體重增加?糖尿病變胖原因解析 糖尿病還變胖必看!糖胖症警訊與健康問題 糖尿病又肥胖怎麼辦?糖胖症治療與改善方法 肥胖會導致糖尿病嗎?解讀糖尿病與肥胖的雙向關係 肥胖提高糖尿病風險 肥胖會導致身體產生長期的低度發炎反應,與多種慢性疾病密切相關,其中之一便是第2型糖尿病。體重過重或肥胖會降低胰島素的作用效率,讓血糖更難維持穩定。 依據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的衛教資料指出,不同研究顯示,肥胖會使罹患糖尿病的相對風險提高2至20倍不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也顯示,在台灣18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7成同時存在過重或肥胖問題,其中男性為54.2%、女性為45.8%,顯示兩者之間具有高度關聯。 糖尿病合併肥胖時的風險更高 當糖尿病與肥胖同時出現,代謝控制會變得更加困難。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衛教資料說明,糖尿病合併肥胖時,不僅血糖波動更明顯,還可能伴隨內臟脂肪堆積、血脂異常與高血壓等問題,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得了糖尿病竟體重增加?糖尿病變胖原因解析 糖胖症是什麼?為何得了糖尿病不瘦反胖? 糖胖症(Diabesity)是醫學上用來描述糖尿病與肥胖共存的現象,由糖尿病(Diabetes)與肥胖(Obesity)兩字的英文所組成。這個名詞反映臨床上愈來愈常見的挑戰:多數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同時有體重過重或肥胖問題,使得血糖控制變得更困難。 有些人認為罹患糖尿病後體重會減輕,但這並不一定正確。事實上,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仍處於過重或肥胖狀態,有些甚至在治療過程中體重持續上升。 這是因為在第二型糖尿病的早期階段,身體雖然對胰島素反應變差,但胰臟仍會大量分泌胰島素以維持血糖穩定。若此時未調整飲食與運動習慣,脂肪仍可能持續堆積,導致體重不降反升。對這類患者而言,更應提高警覺是否正處於糖胖症的高風險狀態,並與醫療團隊合作,進行雙重管理。 糖尿病變胖原因解析:糖胖症的2大形成機轉 糖胖症的發展並非一夕之間,而是體重增加與血糖異常互相影響、逐步累積的過程。根據2022年《Cell Metabolism》期刊發表的回顧研究指出,以下2個機轉是糖胖症的發展主因: 1. 肥胖造成胰島素阻抗 當脂肪細胞過度堆積,尤其是內臟脂肪增加時,會釋放脂肪酸與發炎物質,干擾胰島素訊號傳導,使得血糖難以進入細胞被利用,進而造成胰島素阻抗。該研究指出,脂肪細胞的缺氧、慢性發炎、脂肪酸異常釋放與脂毒性等,皆是造成胰島素抗阻的主要因素。其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與白細胞介素6(IL-6)雖未在該文中具名提及,但其他研究亦發現,這些發炎因子在肥胖族群中顯著升高,並與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相關。 2. β細胞功能逐漸衰退 為了補償胰島素作用的下降,胰臟中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會加速工作。然而,長期的高負荷,加上脂毒性、氧化壓力、內質網壓力與葡萄糖毒性等多重影響,最終導致β細胞功能下降。這種現象稱為「醣脂毒性(Glucolipotoxicity)」,是糖尿病惡化的病理基礎之一。 糖尿病還變胖必看!糖胖症警訊與健康問題 糖胖症警訊一次看:BMI、腰圍、中央型肥胖 當糖尿病與肥胖同時出現,表示身體的代謝系統正面臨雙重負擔。若您已有糖尿病,且符合以下特徵,建議及早與醫師討論是否為糖胖症或高風險族群: BMI過重或肥胖:BMI≥24為過重、BMI≥27為肥胖。 腰圍超標: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即使BMI尚在正常範圍內,若腰圍超標,仍被視為具有肥胖風險,特別是中央型肥胖。 中央型肥胖:表現為腹部肥厚、腰圍過寬、四肢相對纖細,通常代表內臟脂肪過多。統計指出,中央型肥胖者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於體重均勻分布者。 糖胖症常見的代謝異常問題 糖胖症是一種糖尿病與肥胖共存下的代謝異常狀態,常見於血糖、血脂與血壓等數值同時失控,並可能出現多重共病。這些變化不僅加重糖尿病管理難度,也會提高心血管與腎臟疾病的風險。 以下為臨床上常見的代謝異常指標,若您已確診糖胖症,或有三高、肥胖問題,建議定期追蹤並與醫師共同規劃控制策略: 血糖與血壓指標 空腹血糖 ≥ 126 mg/dL 糖化血色素 ≥ 6.5% 血壓過高:收縮壓 ≥ 140mmHg、舒張壓 ≥ 90mmHg 血脂異常 總膽固醇 >200 mg/d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 130 mg/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男性 150 mg/dL 糖尿病又肥胖怎麼辦?糖胖症治療與改善方法 改變生活型態仍是首要關鍵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指出,若糖尿病患者BMI≥24,屬於過重,應從改善生活型態著手;若BMI≥27,進入肥胖範圍,則可能需進一步搭配藥物治療。 調整飲食:根據每日的飲食內容,與營養師討論可行的個人化飲食策略。一般而言,每日減少500大卡的攝取量,一個月最多可減輕2公斤。 規律運動: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跑步、騎腳踏車、游泳或跳繩等,有助減重、降低飯後血糖與提升胰島素敏感性。 藥物治療策略:兼顧血糖與體重管理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2025年糖尿病照護標準》,對於同時罹患第2型糖尿病與肥胖的患者,建議優先選擇具有「雙重效果」的降血糖藥物,例如: 1.GLP-1受體促效劑(類胰高血糖激素胜肽-1) 劑型:針劑、口服 降血糖效力:高至非常高 減重效益:中等至非常高 其他效益:對心血管疾病與慢性腎臟病有保護作用 2.GIP/GLP-1雙重促效劑(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促進肽與GLP-1的聯合受體促效劑) 劑型:針劑 降血糖效力:非常高 減重效益:非常高 其他效益:尚在研究中 3.SGLT-2抑制劑(鈉-葡萄糖共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 劑型:口服 降血糖效力:中等至高 […]


糖尿病

聰明健走4步驟!糖友一起存滿體力,慢醣健步走!

規律運動好處多,對糖友尤其重要,不僅有助於健康,更能增強體力!健走是一般民眾都適合,且隨時隨地可做的運動,更是糖友的運動好選擇!但健走該怎麼走、走多久、運動前該注意什麼?這其中可是有不少學問。《Hello醫師》教您聰明健走4步驟,幫助您健康運動、存滿體力,邁向新生活! 糖友親身分享:調整飲食勤運動,增強體力活出精采人生! 糖友人生,也可以很精采!蔡女士被診斷為第二型糖尿病逾20年,為了能更安心有好體力出遊,便聽從醫師建議,透過調整飲食及勤健走達到健康目標;她也分享一個小秘訣,就是每日早餐固定補充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無糖100鉻配方,不僅可補給多元營養素,也方便管理營養份量。 和蔡女士一樣,姜先生的母親也患有糖尿病,身為糖友照顧者,他特別關注糖友照護,重點之一便是遵照醫師建議,定期運動並搭配飲食調整,因此,他常陪媽媽運動健走,也挑選適合糖友的營養補充品,全家人一起陪媽媽面對糖尿病,更有信心活出精采人生。 許多糖友都希望自己人生更多采多姿,營養與運動是維持糖友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門!如何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作為日常補充、幫助維持體能續航力,《Hello醫師》整理以下挑選原則: 低升糖指數¹:升糖指數為衡量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指標;低升糖指數能幫助穩定吸收營養,內含多元的水溶性膳食纖維,促進新陳代謝。 16倍高吸收率鉻²:鉻有助維持醣類正常代謝。 優質蛋白:蛋白質有助於肌肉生長,增強體力。 0公克糖:無糖不甜,少負擔。 多元營養補給:鈣、鎂、鋅等30多種營養素。 營養充足擁有好體力 更加享受新生活! 蔡女士積極面對糖友生活,平時能走就不坐,每天維持健走習慣,她笑說:「希望有體力陪孫子一起玩!」所以,她精挑細選希望找到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營養品;她說,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無糖100鉻配方喝起來不甜,既能補足30多種身體所需營養,又能提升體力,「現在健走都走得比以前更遠,陪孫子玩體力也能維持住!」 改變生活型態,是糖友亟需面臨的重要課題,除了透過飲食控制、定期監測及檢查外,規律運動更不可少;鼓勵糖友們,可從輕鬆健走開始,培養飯後健走30分鐘的習慣,長期持續下來,也能慢慢養成好體力。 聰明健走4步驟 健走看似簡單,但出發前,還是應該做好準備,維持心情愉悅,才能讓身心維持最理想的狀態,逐步提升體能表現! 以下為您整理糖友健走4步驟: 步驟1. 挑選合適的運動時機 建議運動時間為飯後1~2小時,若有早上晨運習慣,也請先進食,避免空腹運動;另外,如果在運動前,已經長時間進行其他活動,請視自身狀況調整,以免造成體力不支。 步驟2. 準備充足水分及補給食物 健走前,請先確認準備充足水分及食物,建議可隨身攜帶適量糖果、餅乾或葡萄糖片,或是低升糖指數的營養品;糖友家屬姜先生提到,在與家人一同健走時,他都會幫忙準備一份桂格完膳糖尿病適用無糖100鉻配方營養品,因為它升糖指數低,無糖不甜,家人在健走過程中或結束後,都可視身體狀況進行補給。 步驟3. 運動前先檢測自身狀況 運動前檢測數值,若未在正常範圍內,可適量補充一些小點心,攝取約15公克含糖食物,或飲用低升糖指數的營養品。 步驟4. 暖身開始運動,適量運動不過度 健走前,請先暖身10~15分鐘,提升關節與肌肉的柔軟度,避免運動傷害。衛生福利部建議,糖友每週至少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因此每次可健走至少30分鐘,並且視身體狀況調整步伐,穿插快走或慢走,以提升運動效果。 在健走過程中,請密切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若發現身體不適,請先歇息進食或補充營養品,同時保持穩定,以確保身體狀況不受影響。 註1:根據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4; 48(2): 84-94.” 顯示低GI值(升糖指數)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並釋放到體內速度的指標。 註2:J Trace Elem Med Biol. 2007;21(2):120-124 ,吡啶甲酸鉻與三氯化鉻之吸收率比較。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糖尿病

糖尿病運動好處多!運動前中後血糖飲食勤注意

運動和體能訓練對每個人都有好處,對糖尿病患者或過度肥胖者來說更重要。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改善心臟和肌肉機能,並降低體重。不過血糖在運動過程中會逐漸降低,《Hello醫師》帶您了解在運動前、運動當中和運動後,有哪些須要注意的地方。 運動對糖尿病患的好處 強化骨骼及肌肉(推薦閱讀:趁早開始重訓:強健骨頭防骨質疏鬆) 降低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 提高肢體協調、平衡感、支撐力、肌力與耐力 協助胰島素在體內發揮作用,讓血糖維持在健康範圍內 消耗熱量,讓患者達到或保持理想體重。 緩解緊張和壓力,放鬆身體,振奮心情。(推薦閱讀:什麼是正念?深呼吸放鬆,一起認識正念十大好處) 從運動中學習團隊合作、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提升競爭力並訓練勇氣 生活型態改變、增加運動量,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很困難。但一旦開始感受到運動的好處,大部分人就會熱愛運動。肥胖易致糖尿病👉認識糖胖症。 糖尿病運動注意事項 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是人體維持正常機能的能量來源;其中,碳水化合物會以肝醣的形式儲存於體內,當運動時身體需要能量,肝醣就會分解成葡萄糖,以供身體使用;無論從事哪種型式的運動,葡萄糖都會是主要的能量來源。 糖尿病患若想要好好控制血糖,請避免運動前讓血糖突然飆高或降低,因此,必須保持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均衡,才能避免血糖不穩的狀況發生。 (同場加映: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運動前的準備 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方式及時間。 記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及藥物的服用劑量,以便於運動後觀察血糖的變動狀況。 測血糖,除了確保當下健康狀況是否適合運動,也可以用於檢視運動對血糖的影響。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尿液或血液中是否出現酮體,因為若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 DKA),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保持飲食均衡,不要讓血糖過高或過低。  運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每隔15~30分鐘測一次血糖,確保血糖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為了防止血糖過低,請隨時補充能量,可吃燕麥棒、花生醬餅乾或乳酪等健康零食。注意是否血糖過低的現象,例如發抖、視線模糊或冒冷汗。 隨時補充水分,否則脫水會讓血糖飆升。 (延伸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運動結束後要做的事 運動結束後要持續補充水分,並補充均衡的營養。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運動過後48小時,有可能會因控制不好而驟然降低;因此,即使從事中等強度的運動,仍建議在運動過後規律地監控血糖。


糖尿病

縫胃手術可減重兼控制糖尿病?「無痕胃拉提」是什麼?名醫來解答!

40 多歲的張先生原本體重超過 1 百公斤、每天須注射 4 次胰島素,現在卻只須每天一顆口服藥就得以控制血糖;令他生活判若兩人的最大原因,在於他接受無痕胃拉提(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 ESG)後,不僅體重降至 85 公斤,連帶地睡眠呼吸中止症狀及膝關節疼痛也獲得改善;現在的張先生重拾運動習慣,正往更健康的人生邁進。 無痕胃拉提術 減重同時控糖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50.3%。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胃腸內科主治醫師沈群勝醫師指出:台灣位居亞洲肥胖人口之冠,「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8成有過重或肥胖的問題,也就是說,肥胖、胰島素阻抗及糖尿病等三者息息相關,其中一個出問題,就容易陷入健康的惡性循環。」 肥胖不僅會增加胰島素抗性,還會影響胰臟 β 細胞功能,減少胰島素分泌。此外,過多脂肪堆積在肝臟,將導致肝功能下降,更進一步影響血糖控制,甚至使得身體出現慢性低度發炎;由此可見,體重管理對糖尿病患至關重要。 沈群勝醫師表示,像張先生一樣, BMI 大於 35 的肥胖族群,若僅透過飲食與運動來減重,效果有限;根據研究顯示,平均僅能減去 2 ~ 3 % 體重;因此,建議有積極減重需求者,可以尋求專業醫師評估以胃鏡縫胃「無痕胃拉提」,幫助改善健康問題。 無痕胃拉提是什麼?胃鏡縫胃怎麼做? 一般減重手術如胃繞道手術、胃束帶手術等,通常是針對無法透過飲食控制、運動及其他非手術方法有效減重的人群,尤其是對於患有肥胖症及與之相關的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等)的患者。 沈群勝醫師說,無痕胃拉提(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 ESG)又稱為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是一種相對較新且非侵入性的減重手術方法;進行手術時,醫生會將一個柔軟的內視鏡通過患者的口腔進入胃部,然後使用胃鏡外掛縫線器械來縮小胃的容量,將胃變成一個細長的「袖狀」或「管狀」結構,類似於胃袖狀切除術的效果。 沈群勝醫師說明,平均來說,無痕胃拉提可將胃容量縮小至原來的 30%,縫胃後食物排空的時間從原本的 2 小時延長至 6 ~ 8 小時,「等同於細嚼慢嚥的效果,不僅有助於減重,還能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動,幫助血糖管理。」 沈群勝醫師強調,使用胃鏡縫胃「無痕胃拉提」進行胃縫合時,與傳統縮胃手術最大的差別,是不會造成體表傷口,且因未切除人體組織,手術侵入性低,復原時間短,「手術當天麻醉退後,若身體未感覺異狀,就可以出院」,也是許多不想接受傳統縮胃手術和無法外科手術的重度肥胖患者另一項選擇。 無痕胃拉提的減重及控糖效果 據一項針對肥胖病人的研究顯示,無痕胃拉提術後 6 至 12 個月的總體重,可平均減少 14.4% 至16.5% 體重,「若手術同時搭配減重藥物的整合治療,減重效果更可提升至 25 %;針對過重族群,在術後 6 至 12 個月的總體重平均也減少 55.8% 至 61.84%。 」 沈群勝醫師引述一項長期研究也發現,接受此項手術的成人肥胖病人,10年後體重平均持續減少 10 %,「代表它的效果持續性相當不錯。」 2024 年美國及歐洲消化道內視鏡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將無痕胃拉提手術作為肥胖介入減重的優先選項。另外,國際肥胖和代謝疾病外科聯合會(IFSO)一篇在今(2024)年 11 月發表的論文也指出,無痕胃拉提特別適合 BMI […]


糖尿病

【醫師幫幫我】破除5大控糖迷思!名醫游能俊教您運用「133 餐盤」減脂、運動不白忙

糖尿病友最重要的自我健康管理,就是血糖控制,但控糖有時容易誤信迷思,反而讓血糖不降反升,例如:運動一定能降血糖?增肌和減脂,何者對控糖更有幫助?怎麼吃才能兼顧健康與美味? 糖尿病名醫游能俊在《Hello醫師》「醫師幫幫我」節目中,為您解析5大常見控糖迷思,並提供實用的 133 低醣餐盤法則及正確的運動觀念,幫助糖友既能穩定血糖,又能享受健康生活。 控糖迷思1:一餐血糖超標,下一餐少吃就能平衡? 許多糖友誤將「血糖控制」,視為一般「減重」,認為若上一餐吃多了,下一餐少吃就能平衡。游能俊醫師提醒:「穩定血糖不超標才是最重要的,血糖過度波動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偶爾超標沒有關係,糖友要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情,控糖之路才能走的長久。 控糖迷思2:133 低醣餐盤中的「133」是食物的比例? 醣類攝取是血糖升高的主要因素,游能俊醫師提出「 133 低醣餐盤」概念,有些人誤以為「 133 」分別代表醣分、蛋白質與蔬菜的比例,實際上, 133 指的是份量,每餐應攝取 1 份醣類、 3 份蛋白質及 3 份蔬菜,每份的份量各有不同。 游能俊醫師進一步說明, 1 份醣類約 40 克白飯; 3 份蛋白質約等於單手手掌及厚度的肉類; 3 份蔬菜(煮熟後)約為一碗半的量。因此,若以餐盤作為份量基準,僅看各類食物的比例,卻未計算份量,吃下過多食物,血糖仍可能超標。 控糖迷思3:只要醣類食物吃得少,就不會影響血糖上升? 其實只對一半,除了要控制醣類攝取量,進食速度也是控糖關鍵;以吃同樣份量的醣類食物為例,快速進食比起慢慢吃,更容易導致血糖迅速上升。游能俊醫師分享自己穩定血醣的秘訣,「將 40 公克的白飯細嚼慢嚥,分 60 口吃完,從連續血糖監測數據顯示,這樣進食可使血糖緩慢上升,減少波動。」 控糖迷思4:運動有助降血糖,還是白忙一場? 一般人多認為,運動有助於降血糖,游能俊醫師表示:「這是迷思,運動不等於降血糖」;他解釋,若在餐前運動,肝臟會釋放肝醣,反而可能使血液中的血糖上升;因此,餐後2小時內運動,無論何種運動,都有助穩定血糖。 但這樣還不夠,游能俊醫師也提醒醣友,運動同時還要掌握3大關鍵,包括:「持續運動」、「增加運動量與頻率」及「降低體脂肪」,才能讓控制血糖更有感。 控糖迷思5:減脂與增肌 哪個更有助降血糖? 減脂與增肌是控制體重、調節體態的方法,兩者分別對應不同的運動模式,有氧運動可加速減少身體脂肪,無氧類的重量訓練對增加肌肉較有幫助;究竟哪種方式對糖友降血糖較有效果?游能俊醫師說:「與增加肌肉相比,減少脂肪更能降低3倍的糖化血色素;但增肌運動也很重要,不應偏廢;因此,建議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的時間分配比例為 2 : 1 ,例如高強度有氧間歇運動,如「 TABATA 間歇訓練」(Tabata 之名,源於日本教授田畑泉(Izumi Tabata)之姓氏 Tabata)。   更多控糖相關內容都在: 「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 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完整版 https://www.youtube.com/live/FKVxZ5qsfsI?si=X0TUvklYmh25hIeZ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糖尿病

【糖尿病駕駛安全7】糖友可安全駕駛?預防低血糖全攻略 超實用E-book助您安心GO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穩糖駕車安心GO:測了再上 就是(90)要安全】E-book 糖尿病友除了要避免血糖超標外,也不能忽略低血糖可能引發的立即性危害。低血糖的症狀包括發抖、頭暈、肚子餓或冒冷汗,部分糖友甚至在低血糖初期時沒有任何症狀,直到昏倒、失去意識才知道有低血糖問題;若發生在駕駛時,可能導致嚴重的交通事故,對自己和他人都可能造成傷害。 為了提升糖友重視駕駛安全議題,《Hello醫師》攜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穩糖駕車安心GO:測了再上 就是(90)要安全】衛教手冊(E-book)。這本電子書專門為糖尿病友所設計,主要內容包括以下重點: 認識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 低血糖與駕駛安全 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 併發症與駕駛安全 糖尿病日常照護及併發症預防 此外,電子書還貼心提供實用的血糖紀錄表及醣類食物代換表。血糖紀錄表幫助糖友每日追蹤血糖變化,適時調整藥物、飲食與運動量;醣類食物代換表則讓糖友了解,如何靈活選擇不同的食材,精準補充血糖,讓血糖管理更多樣化。 透過這本電子書,糖友們不僅能掌握駕駛安全的知識,還能學習照護糖尿病的技巧、避免併發症出現,享受更安全及安心的生活。 《Hello醫師》【穩糖駕車安心GO:測了再上 就是(90)要安全】衛教手冊電子檔,即日起提供民眾免費線上閱讀,幫助糖友能隨時掌握正確的駕駛安全衛教知識。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本文)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低血糖可以上路嗎?出現低血糖怎麼辦?必看動畫教您安全上路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糖尿病

【醫師幫幫我】CGM連續血糖監測 即時掌握血糖變化!名醫游能俊解析5大適用族群

糖尿病患者可以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來幫助控制血糖,測量血糖更是管理血糖的重要方式之一。近來討論度很高的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能讓糖友即時掌握血糖波動,並可適時進行飲食與藥物的調整。究竟什麼是連續血糖監測?適合哪些族群使用?糖尿病名醫游能俊在《Hello醫師》「醫師幫幫我」直播中為您詳細解說。 連續血糖監測 告別扎針之苦 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裝置約為50元硬幣大小,內側有一根極細的軟針,軟針上的探頭能感測皮下組織液中的葡萄糖,可持續監測24小時,最長可連續記錄14天。 「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表示:「連續血糖監測幾乎每分鐘監測血糖,並且每5分鐘生成一次數據,一天可以獲得288個血糖數值」。 圖:紅圈處為連續血糖監測儀的極細軟針 連續血糖監測將測得的血糖數據透過無線傳輸技術傳送到應用程式中,並以連續曲線圖呈現,讓使用者清楚了解血糖變化。 連續血糖監測已發展近20年,隨著技術成熟與儀器普及,其費用較以往大幅降低。游能俊指出:「早期使用連續血糖監測,3天的費用約要6千元,現在使用14天的費用已降至兩千多元;和血糖機測血糖相比更划算」。 連續血糖監測5大適用族群 「抽血」、「血糖機」及「連續血糖監測」都是血糖測量的方式,使用者可依需求選擇適合的方式。游能俊醫師也在「醫師幫幫我」節目中說明,適用「連續血糖監測」的5大族群如下: 需每日多次扎針(測血糖及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 積極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處於糖尿病前期,想改善血糖者 懷孕期間需控制血糖的孕婦 對血糖變化感興趣的健康族群 更多連續血糖監測相關內容都在: 「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 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完整版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糖尿病

【醫師幫幫我】血糖怎麼測?3種血糖測量數值有差嗎?名醫游能俊親解如何判讀最準

測血糖是了解血糖變化的主要方法,測量方式包括「抽血」、「血糖機」及「連續血糖監測」。然而,這3種方式測得的數值卻不盡相同,究竟哪種測血糖方式最準確?糖友又該如何判讀結果?糖尿病名醫游能俊在《Hello醫師》「醫師幫幫我」直播中為您詳細解答。 不同血糖測量方式 數據各異 該如何解讀? 測量部位及血液樣本影響血糖數值 進食後,食物經腸胃消化吸收,部分營養轉為葡萄糖進入動脈血液,進而運送到全身;血液從動脈流向微血管、靜脈,最後送回心臟,在此過程中,血液裡的葡萄糖不斷地被細胞吸收利用。 「抽血」、「血糖機」、及「連續血糖監測」測的是不同位置、不同類型的血液樣本。「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表示:「抽血測的是靜脈血經過離心後的靜脈血漿;血糖機則是取指尖微血管的全血;而連續血糖監測是測量皮下組織的組織間液。因此數值會有所不同」。 「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表示,不管是「抽血」、「血糖機」、及「連續血糖監測」,「這3種數值都是正確的,它們分別呈現身體不同部位的血糖值」。 如何比對「抽血」、「血糖機」及「連續血糖監測」數值? 雖然3種方式取得之血糖值不同,但糖友仍可根據不同時間的測量結果來進行比對。游能俊醫師進一步解釋:「空腹8小時後,這3種方式測得之血糖值最接近;若要比對飯後血糖,在使用血糖機測量15分鐘後,將數值與連續血糖監測結果比對,此時兩者會較接近」。 想了解更多測量血糖與控制血糖的內容: 「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 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完整版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