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 醫師專家齊心勉糖友 大步邁向心生活

為響應2024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Being)主題,多位國內重量級糖尿病醫界及專家出席《Hello醫師》年度盛事「2024世界糖尿病日–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健走活動時均表示,做好生活型態管理,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對自己有信心,血糖管理沒問題,一樣可以活出幸福健康的人生,大步邁向心生活。 Hello Health Group暨 《Hello醫師》11月17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健走活動,共吸引近600位民眾熱情參與。今年也首度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兩大重量級學會掛名指導;包括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及宜蘭縣愛胰協會也再度響應,提供民眾最專業的糖尿病衛教資訊。。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以糖尿病相關醫療、教育、研究工作以及促進糖尿病知識普及為主旨,秘書長楊宜瑱在現場分享台灣糖尿病現況與糖友常面對的問題,她指出生活型態的改變、工作的壓力、睡眠不足及人口老化等,是糖尿病人口逐年攀升的原因;楊宜瑱醫師也在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分享,如何正確控糖?楊宜瑱醫師說:「從多方管道控制血糖,不管是生活型態、醫療遵從率及身心的健康,都非常的重要」;楊宜瑱醫師也鼓勵糖友,「讓自己身心健康,對自已有信心,血糖管理就不是問題」。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鼓勵糖友,「讓自己身心健康,對自已有信心,血糖管理就不是問題」。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建議,成人每週應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強度有氧運動,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3天,建議不要連續兩天不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才能達到健康促進的效果;若是健走,可從每天至少5千步,需要有流汗、微喘,就有助控制血糖。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也在專訪時說,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齡老化,慢性病慢慢出現,導致糖尿病盛行率提高;而且,年輕糖尿病友慢慢增加,也讓糖尿病友人數愈來愈多;她提醒,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對糖尿病很重要,除了飲食控制,更難的是運動,希望透過「穩糖健步走活動」,能鼓勵大家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呼籲糖友,除了飲食控制,希望「穩糖健步走」活動,鼓勵大家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特別自南投埔里北上參與健走活動。長期關注糖友健康的陳醫師表示:「糖尿病是很複雜的狀況,與先天遺傳及後天生活有關,但它也是與生活型態相關的疾病;每個人控糖的挑戰都不同,醫療團隊會依每個人的情況做個人化的治療建議,提供「個人化、客製化」的目標與方法;他也呼籲,2024世界糖尿病日主題是「糖尿病與幸福健康」,每位糖友只要與醫療團隊合作,從飲食、運動、監控與藥物,一樣可以有幸福健康的人生。 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順子」,本身也是經營YouTube《順糖人生》頻道的「百萬網紅」,多支影片都創百萬觀看數,身為資深糖尿病友,黃煜順總幹事從糖友的角度出發鼓勵大家:「飲食過量或缺乏節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他建議糖友不要只靠自己的力量,「會很辛苦」,可多跟醫療人員請教如何控制血糖、監測,借助醫療人員、病友團體及親友的力量,給予陪伴與鼓勵,同時在想要多吃的時候提醒一下,都有助於將血糖控制在標準範圍」。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宜蘭縣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建議糖友,不要只靠自己力量,可多跟醫療人員請教如何控制血糖、監測,借助醫療人員、病友團體及親友的力量,給予陪伴與鼓勵。 《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作者、同時也是糖尿病衛教師的陳怡婷營養師提出「剪刀、石頭、布,健康比個讚」原則,提醒糖友要重視水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堅果的攝取量;另外,外食族愈來愈多,對於以超商做為三餐來源的糖友該如何聰明選擇?陳怡婷營養師表示:「現在社會外食比例很高,外食者飲食可掌握5絕招,少加工、少油炸、多纖維、多樣化以及注重營養標示,避免選到地雷食物。她建議,可以三明治配豆漿或牛奶,午晚餐的便當類食物,可額外增加蔬菜例如生菜沙拉或滷時蔬,另外,可補充雞胸肉、茶葉蛋或豆漿補充蛋白質」她提醒,現代人飲食多樣化,不用一定要控制多少分量與份數,飲食搭配更重要,「偶爾聚餐多吃一點不要有罪惡感,只要記得健康飲食原則就好」。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陳怡婷營養師提醒,現代人飲食多樣化,不用一定要控制多少分量與份數,飲食搭配更重要,「偶爾聚餐多吃一點不要有罪惡感,只要記得健康飲食原則就好」。 美學中醫曾宜萱中醫師也在「穩糖健步走」活動中提供免費義診,從中醫的角度提幫助民眾調理體質。曾宜萱中醫師有糖尿病家族史,她也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控糖習慣,曾醫師說:「平時不碰含糖飲料,日常飲食有所選擇,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讓自己可以一直維持健康」。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美學中醫」曾宜萱中醫師分享日常生活的控糖習慣,平時不碰含糖飲料,日常飲食有所選擇,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讓自己可以一直維持健康」。 台灣糖尿病友人數突破250萬人,糖尿病前期人數更超過5百萬人,老年化及年輕化的雙重趨勢,讓糖尿病勢將成為台灣亟須重視的健康課題。《Hello醫師》希望透過「穩糖健步走」活動,期望大眾共同重視糖尿病議題,關注糖友健康,相信自己,終結糖尿病威脅,活得健康又自在,邁向健康心生活。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BMI計算器:https://reurl.cc/Rylnex 血糖管理評估:https://reurl.cc/q0jzYN 糖尿病前期檢測:https://reurl.cc/Myxv4X

探索更多糖尿病類別

第二型糖尿病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會好嗎?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治療、診斷、好發族群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糖尿病的一種,曾經被稱為幼年型糖尿病(Juvenile diabetes)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簡稱IDDM),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製造胰島素(Insulin)的細胞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遭到破壞,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 胰島素是一種使血液中的葡萄糖(Glucose)進入細胞產生能量所需的激素。第一型糖尿病通常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出現,但也可能在成人階段才會發展出來。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人數並不多,佔總糖尿病患者人口不到5%,絕大多數還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延伸閱讀:糖尿病年輕化:認識兒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的好發族群與危險因子 第一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與危險因子如下: 有家族病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人。 基因遺傳:某些基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地理位置:高緯度地區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會比低緯度地區的更高。 年齡:雖然第一型糖尿病可能在任何年齡發展,但有兩個明顯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在4~7歲的兒童中,第二個高峰發生在10~14歲的兒童中。(延伸閱讀: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怎麼辦!父母須知看這裡) 第一型糖尿病會好嗎?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無法治癒,主要透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控制,並輔以飲食與運動。若控制不佳,則易引起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DKA)。 第一型糖尿病主要有3種治療方法: 傳統胰島素注射法(中長效+短效):注射次數較少,但血糖浮動較大,容易使患者半夜出現低血糖的現象。 加強式胰島素注射法(長效+三餐前短效):血糖控制效果佳,而且有筆型,外出施打方便;缺點是注射次數較多。 胰島素幫浦:3天才需更換一次針頭,注射頻率低,而且可依照血糖釋放胰島素,減少低血糖的問題;缺點是幫浦貼片可能會使患者過敏,且不受健保給付,費用較高。 第一型糖尿病的診斷方法 醫師會藉由以下檢驗標準判斷是否確診糖尿病: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簡稱FPG)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簡稱OGTT) 隨機檢測血糖(推薦閱讀:在家血糖檢測:血糖機操作步驟、測血糖的前後須知)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除了症狀和年齡,要判斷一個人罹患的是第一型還是第二型糖尿病,還需檢查: 自體抗體(Autoantibodies) C肽(C-Peptide) 胰島素分泌 酮(Ketones)含量 酮是人體燃燒體內脂肪時會產生的物質。第一型糖尿病有1/4患者在診斷前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酮酸中毒。(進一步了解請閱讀: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目前尚無可預防第一型糖尿病的方法,因此確診患者務必定期將血糖紀錄帶回去診所或醫院,讓醫師診斷和追蹤,同時讓血糖水平盡可能接近目標值,以預防或延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推薦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更多內容請前往第一型糖尿病專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糖尿病

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是影響身體血糖的代謝疾病,因為不同病因,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最主要是體內胰島素(Insulin)缺乏或功能不全,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久而久之便可能導致其他嚴重問題,如心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或腎臟病等。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又稱血糖),糖釋放到血液中,造成血糖上升,進而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 但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無法有效利用,所以造成血糖過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故稱為糖尿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調查顯示,2021年全球人口中,20~79歲族群約有5.37億人患有糖尿病,約佔全球十分之一;根據預估,到了2030年,糖友人口將遽增至6.43億,到2045年更將增至7.83億。 糖尿病的類型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指出,糖尿病位居於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第6位,死亡數較2021年成長7.3%,是死亡率成長最多的前三大疾病;然而隨著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也越來越多。 糖尿病類型包括: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詳情請閱:第一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成人階段才因遺傳、不當生活習慣等因素而誘發的糖尿病,詳情請見:第二型糖尿病。 潛伏性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是成人階段才發展出來的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第1.5型糖尿病(Type 1.5 diabetes)、免疫性成人型糖尿病,詳情請見:第 1.5 型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又稱續發性糖尿病,因其他疾病或治療而引發的糖尿病,例如:基因缺陷、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如皮質類固醇過多、生長激素過多,或注射生長激素及利尿劑、避孕藥及類固醇等相關藥物。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簡稱GDM):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詳情請見: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患在初期診斷時,常發現有多渴、多尿的症狀,並常合併糖尿病酮酸中毒。但第二型糖尿病多數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透過驗血、有高血糖相關症狀或合併其他急性疾病,甚至視力模糊、罹患心臟病後,才發現自己有這種疾病。 整體來說,糖尿病常見相關症狀有: 口渴 頻尿 容易飢餓 體重沒來由的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糖尿病要看哪一科? 因為糖尿病並沒有特定的患部,所以可能會讓第一次看診或有糖尿病的相關疑問者,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基本上,糖尿病是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可以掛號,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糖尿病的風險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問題,有第一型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兒童、年輕族群罹患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家族同時有LADA病史的人,在年滿30歲以後,也會有較高罹病的風險。(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則主要受個人生活型態影響,如糖尿病前期者、肥胖、年滿45歲、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每週運動少於3次、曾經患有妊娠糖尿病,或是出生超過4000克的人,都較可能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同場加映: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另外,近幾年研究也顯示,阿茲海默症與糖尿病有明顯的關係,糖尿病前期者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更高,阿茲海默症也因此被稱為是第三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飲食與習慣 對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族群來說,維持血糖穩定及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其中,飲食習慣更是影響血糖、體重的重要因素,建議養成定時進食的習慣,以少糖、少油、少鹽為原則。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量須超過150分鐘,建議可維持每週3~5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透過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夠幫助維持體重,如快走、游泳、慢跑,更能維持身體健康最佳狀態。 適時搭配穩糖保健品 糖尿病前期或高風險族群,除了調整飲食習慣之外,也可選擇穩糖保健品,適時輔助身體維持正常機能。近年來,市面上出現多種穩糖產品,苦瓜胜肽是其中的熱門成分,苦瓜胜肽是從苦瓜中萃取的小分子蛋白質,與一般蛋白質相比,胜肽分子更細小,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苦瓜胜肽也常應用於促進新陳代謝、調節生理功能以及調整體質等用途。 穩糖保健食品挑選2大重點 1.通過專利技術:穩糖有保障 在選購穩糖保健品時,可注意是否有通過專利技術,例如有超臨界萃取技術的日本專利ConstanGI®,可達到高達20倍濃縮倍數,保留最大程度的活性成分,增強調節血糖的效果。 2.添加專利複方成分:穩糖更全面 穩糖產品若有添加複方成分,如高成本的美國專利肉桂萃取對調節血糖有加成作用,雙重礦物質包括美國專利的鉻和鋅等,也都有助改善代謝及穩糖效果,維持體內醣類的正常代謝。 對於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群的人,除了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之外,同時也可以考慮使用穩糖產品,提早進行血糖的保健和調控;若您已經被診斷罹患糖尿病,則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藥物,並在醫師或個案管理師建議下,選擇適合的穩糖產品,維持身體機能。 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糖尿病的照顧 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注意血糖水平,血糖過高或過低皆可能造成危險;另外,也有造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可能,例如罹患其他急性疾病或是引發感染,或是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請確保正確服用糖尿病藥物,遵循糖尿病飲食並定期檢查血糖。(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的預防 第一型糖尿病與自身遺傳體質關係密切,或許沒有第二型糖尿病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有鑒於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爆增,不管您是否為高危險群,都應該為了避免成為糖尿病一族,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維持適當體重及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應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和過度飲酒,以減低將來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糖尿病症狀初期如何知道?女性糖尿病症狀不一樣嗎?糖尿病症狀從皮膚到腳部前兆全盤點】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6】低血糖可以上路嗎?出現低血糖怎麼辦?必看動畫教您安全上路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急性低血糖是糖尿病友最常忽略的症狀,上路前若未特別留意,或駕駛途中出現低血糖症狀,都可能危害駕駛安全,傷己又傷人。糖友若有低血糖症狀,可以開車或騎車上路嗎?若駕駛途中出現低血糖,該怎麼辦?讓《Hello醫師》用動畫帶您輕鬆了解,糖友應對低血糖與駕駛安全的必看絕招。 低血糖不僅威脅糖友的健康,還可能在駕駛或騎車時,對其他用路人造成嚴重危險。當出現低血糖症狀,駕駛者可能會無法控制行駛中的車輛,導致交通事故,危及生命。因此,當糖友要駕車或騎車時,預防低血糖至關重要。 低血糖雖然會對健康及駕駛安全造成威脅,但它是可預防、可處理及可避免的,為了幫助糖友掌握重點,《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合作,以「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為原則,製作成淺顯易懂的動畫,呼籲糖友更重視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的議題,同時也讓糖友輕鬆掌握駕駛前應採取的預防方法,以及駕駛過程中遇到低血糖的緊急處理措施。 透過動畫,希望藉此提供糖友正確資訊,未來能更自信且安全地上路,同時也呼籲社會大眾能更重視糖尿病低血糖問題,同時也應了解,只要做好準備,糖友也能和一般人一樣,平安上路、安全回家。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本文)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3】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資深糖友羅先生週末開車載家人出遊,才剛上路不久,就出現手抖症狀。他緊急將車停在路邊,拿出血糖機測血糖,發現數值低於70mg/dL。 他立即補充糖分與麵包,等血糖回升至90mg/dL以上,並且充分休息45分鐘,等症狀緩解後,才繼續開車上路。 羅先生回診時,向醫師提及上述經歷。醫師為他安排眼底攝影與腎功能等共病檢查,顯示他除了血糖偏低,也有輕微的視網膜與腎臟病變;好在及早發現,沒有釀成更嚴重的駕駛意外。 腎功能不佳會影響降血糖藥物的作用,醫師根據羅先生的腎指數,調整降血糖藥物,同時叮囑他將血壓、血脂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以避免病情加重。所幸,經過一段時間治療,醫師評估羅先生狀況穩定,可安心駕駛無慮。 糖尿病友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起各種併發症,包括大、小血管病變與神經病變,其中,小血管病變會影響眼睛與腎臟等器官。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糖友的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約2至3成,嚴重時會影響視力;腎臟病變則是導致低血糖發生的原因之一。她提醒,視網膜及腎臟病變都可能影響駕駛或騎車安全,因此,糖友除了應預防併發症,駕駛前更應確認血糖值是否超過90mg/dL,「測了再上」才能確保安全。 小血管併發症對駕駛安全潛在影響 糖友眼睛病變 嚴重恐失明 長期血糖超標,會造成大、小血管病變,其中,眼睛病變即是小血管病變之一病,包括白內障、視網膜病變、青光眼以及黃斑部病變等;其中又以視網膜病變最常見;根據統計,罹患糖尿病5年後,約20%病友會有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罹病20年後,出現視網膜病變的比例更高達90%。 視網膜病變的典型症狀,包括導致視力模糊、視野中心產生黑點或扭曲等,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導致失明;目前同時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長與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的楊宜瑱醫師提醒,若眼睛病變發生在駕駛或騎乘機車時,將造成立即性的危險。 糖友腎臟病變 低血糖機率增 在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小血管病變中,糖友罹患腎臟病變的人數近年也不斷增加,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第2型糖尿病合併腎臟病變比例約17.92%,最後除了可能必須面臨透析治療,短期也會面臨低血糖造成的駕駛問題。 楊宜瑱表示,某些降血糖藥物的作用需要透過腎臟代謝,當腎功能不全時,會影響腎臟製造醣與藥物作用的效果,因此,容易導致低血糖,進一步影響行車安全;她呼籲,這類糖友除了平時應做好糖尿病控制外,必要時,也應和醫師討論,是否該適度調整降血糖藥物。 定期篩檢 儘早揪出小血管併發症 眼睛病變: 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底檢查;若已發生眼睛相關病變,則依疾病狀況,每3至12個月定期追蹤。 腎臟病變:  檢測尿蛋白:尿蛋白正常值應小於30mg/g;若數值在30~300mg/g,表示腎臟出現損傷;若已超過300mg/g,腎臟損傷已較嚴重,可能發生心血管病變。 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若eGFR 小於60 ml/min/1.73 m2,則已進入慢性腎臟病階段。 如何預防小血管病變 糖友的血管病變和長期高血糖、血脂與血壓有關,此外,許多研究都發現,膽固醇過高、體重過重、吸菸或不運動等,也會導致慢性腎臟病的發生或惡化。 楊宜瑱提醒,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與血脂,維持良好的飲食與健康習慣,同時注意體重,可以延緩眼睛與腎臟疾病惡化,避免視力喪失及洗腎的機會。 以眼睛病變為例,只要定期檢查,早期發現並積極接受治療,同時配合血糖、血壓的控制,可以減少50%失明的機會。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 勿忽略低血糖症狀 嚴重恐致命 低血糖是糖友最常忽略的急性併發症之一,當血糖值低於70mg/dL,可能會出現低血糖症狀,例如,頭暈、發抖、冒冷汗,嚴重時甚至會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楊宜瑱表示:「糖友常認為,糖尿病只是血糖過高的問題,因而忽略低血糖的症狀,其實低血糖症狀往往來得又急又快,若發生在駕駛時,將影響自身與其他用路人的安全,因此,避免低血糖也相當重要」。 太晚吃、吃不夠 小心低血糖上身 低血糖發生的可能原因,包括如下: 藥物使用不規律 主餐之間相隔過長 肝、腎功能不全 長時間運動 楊宜瑱指出,現在因藥物所引發低血糖的機率較不常見,反而是糖友使用胰島素或刺激胰島素的藥物後,忽略應儘快進食或吃的量不夠,而引起低血糖症狀;楊宜瑱建議,用藥後不僅要盡快補充食物,還要吃到足夠的量,吃太少,就算是使用低血糖風險的藥物,也容易有低血糖症狀。 做好日常照護 糖友也可以很健康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約11%,初估有250萬名糖友,楊宜瑱表示,罹患糖尿病背後的生理機轉很複雜,不只是源自於飲食或體重等單一因素所導致,因此,就算確診糖尿病也不要氣餒,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疾病相關風險因子,正面去面對糖尿病,糖友也可以和一般人一樣,過得很健康。 糖友駕駛須知 「測了再上 就是(90)要安全」 上路前測血糖,超過90mg/dL,才可上路,若低於90mg/dL,必須先補充15公克糖分。 休息15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若血糖值仍未高於90mg/dL,持續補充15公克糖分,直到血糖超過90mg/dL,休息30分鐘且症狀消除後,才可開車上路。 當駕駛時發生疑似低血糖症狀,須立刻將車停靠在安全的位置,拔出鑰匙並離開駕駛座。 補充15公克的糖後,同時攝取麵包、餅乾等長效型碳水化合物,15分鐘後測一次血糖,若血糖達標,須再等待45分鐘,直到血糖穩定與症狀消失,才可繼續上路。 糖友上路前須準備血糖機、試紙與血糖補充劑,下車時不要留在車上,避免高溫與陽光破壞機器與影響食物保存。 當車程超過2個小時,若有使用特定降血糖藥物,或導致低血糖風險的胰島素與胰島素分泌劑,即使沒有低血糖症狀,也建議停下來休息,並且檢測血糖。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本文)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4】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蔡先生是位科技公司主管,5年前被診斷罹患糖尿病,同時有輕微周邊神經病變,因擔心後續嚴重的併發症,所以嚴格控制自己的血糖,但卻疏忽了低血糖的影響。 某天他急著進公司開會,注射完胰島素後,沒有吃東西就直接開車,並在駕車途中,突然出現四肢無力、頭暈等低血糖症狀。 他隨即依照醫師指導的低血糖處理方法,先靠邊停車,再測量血糖,果然血糖值僅67(mg/dL)。 蔡先生馬上補充隨身攜帶的15公克糖包,稍作休息,然後再測一次血糖。血糖順利回到90(mg/dL)的安全範圍。蔡先生接著吃早餐,並在用餐後45分鐘,確認沒有低血糖症狀、體力恢復後才繼續開車。 有了這次的經驗,蔡先生日後不論是開車或騎車,都會先檢測血糖,確定血糖值超過90(mg/dL),才會上路。 糖尿病友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發急、慢性併發症,最後引發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病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陳榮福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根據英國研究,糖友被診斷出糖尿病時,約2至3成都已有神經病變,其中部分與自主神經病變有關,除了會造成反應變遲鈍、肌肉無力及血壓異常等,更可能影響駕駛安全。他也提醒,「忽略低血糖更危險」,若糖友要駕駛上路,務必要掌握「測了再上」準則,才能保平安。 陳榮福醫師在專訪中表示,被診斷出糖尿病的時間愈長,「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幾乎不可避免」,關鍵就在於血糖控制的好壞。 陳榮福醫師說,低血糖是糖友常見的急性併發症,若同時有神經病變等相關併發症,除了會有四肢無力、冒冷汗等症狀外,肌肉及神經也可能在緊急狀況時,出現反應不佳的問題,這些都影響糖友在駕駛時的判斷、操作與反應力。 神經病變對糖友駕駛安全的潛在影響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 糖友會因為罹病時間的長短、血糖控制得好壞,而出現不同的併發症,神經病變是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根據統計顯示,第2型糖尿病患者罹病5年內,約有46.1%被診斷有自主神經病變;若罹病超過20年,盛行率則高達69.4%。陳榮福表示:「自主神經會影響心跳快慢、胃腸道與泌尿系統運作等,若自主神經產生嚴重病變,駕駛時,若遇到突發狀況,容易反應不及。」 此外,神經病變時間一久,糖友對低血糖的反應能力也會受影響,包括沒有肚子餓、冒冷汗、手抖、臉色發白等明顯的低血糖症狀,因此,更不易察覺低血糖,無法在必要時立刻補充糖分,這種情形稱為「低血糖不自覺(Hypoglycemia unawareness)」,因此,糖友更須經常監測血糖,以免發生嚴重低血糖。 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 除了自主神經病變,還會有多發性神經病變的問題,多發性神經病變,好發於四肢末梢,像是手指與腳趾部位,初期可能沒有症狀,或是輕微感覺功能退化,就像是穿上襪子或戴了手套,感覺變得不靈敏;萬一嚴重時,則會影響駕駛的反應與操控能力。根據研究,第2型糖尿病患遠端多發性神經病變發生率約30%。 周邊神經併發症應如何檢查? 糖友在駕駛時,若有低血糖或周邊神經病變,都可能影響駕駛安全,陳榮福強調,只要將血糖控制在安全範圍,定期接受足部、視力、心血管、腎功能等相關檢查,就可有效降低、延緩或控制併發症。 為避免大、小血管及周邊神經病變,透過糖尿病照護網及衛教師的指導,糖友應定期執行相關檢查;例如每年應進行一次眼底檢查,以避免視網膜病變,同時應定期檢查腎功能與蛋白尿,以避免腎病變;另外,透過足部檢查及傳導神經檢查,則可避免周邊神經病變,再加上心電圖及頸部超音波檢查,預防心肌梗塞及中風。 如何預防周邊神經病變及糖尿病併發症? 要預防及延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控制血糖,同時遵照醫囑,再加上透過糖尿病飲食原則及規律運動習慣;建議糖友可遵循以下原則進行: 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應在80~130mg/dl、飯後2小時血糖則應小於180mg/dl;睡前血糖則維持在110~150mg/dl。另外,糖化血色素應小於7.0%。 遵照醫囑,按時服用抗糖尿病藥物或注射胰島素。 遵守糖尿病飲食原則,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即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定時定量攝取含醣類及高纖多樣化食物,儘量避免攝取精緻糖類或加糖食物、多食用少油或無油蔬菜、選擇低脂食物、避免或適量飲酒。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 以上,每週總運動至少150分鐘。 定期監測血糖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標。 血糖控制「非愈低愈好」 注意「過猶不及」 糖尿病友通常較關注血糖數值是否超標,避免高血糖引發糖尿病併發症;近年來,由於控制血糖藥物的進步,糖友疾病意識提升,嚴格控制血糖的病友不在少數,但也有糖友抱有「血糖數值愈低愈好」的迷思;陳榮福提醒:「糖尿病治療,血糖達標固然重要,但忽略低血糖更危險,因此,血糖低於90mg/dL或高於300mg/dL都不能上路,保持平穩很重要」。 低血糖好發5大族群 年齡較高族群 患有腎臟病或腸胃道疾病 血糖控制嚴格 使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及胰島素注射 未遵守醫囑用藥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陳榮福 糖友駕駛安全 可防範於未然 定期檢測+「測了再上」! 陳榮福建議糖友,駕駛前要「測了再上」,血糖檢測超過90mg/dL才可開車或騎車;他強調:「糖友駕駛不是高風險族群,只要能避免與處理低血糖與相關併發症的症狀,開車還是一件安全的事情,糖友仍能享受獨立駕車的樂趣」。 駕駛前測血糖超過90(mg/dL)再上路。 血糖未滿90(mg/dL),補充15公克糖,15分鐘後再測血糖,達90(mg/dL)以上,休息30分鐘可上路。 駕駛時若感覺異常,將車停靠路邊,檢測血糖,血糖值低於90(mg/dL),補充15公克糖,15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達標後建議補充長效碳水化合物,休息45分鐘,症狀解除後才可上路。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本文)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2】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老陳罹患糖尿病近 20 年,平時嚴格控制飲食,也遵照醫囑用藥,避免血糖波動,堪稱模範糖友。老陳習慣利用工作午休時間,騎車回家注射胰島素,之後再用餐;不過,某天他因工作延誤午休,便先在公司注射胰島素,卻在騎車回家用餐途中,出現心悸、冒冷汗等症狀。 老陳趕緊停靠路邊先測血糖,驚覺血糖值僅 72 mg/dL;幸好,他喝了隨身攜帶的果汁,再通知家人接他回家。老陳與家人也在回診時和醫師討論藥物的使用與調整,透過糖尿病衛教師進行個別化指導,更認識低血糖的症狀、預防及處理方式,同時遵循「測了再上」準則,避免急性低血糖的發生,不僅讓親友放心,也守護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老陳的個案故事,也是許多資深糖友的真實寫照,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低血糖對駕駛安全有立即性的危害,有位糖友低血糖發作時,騎車過家門而不入,騎到距家很遠的地方才因摔倒送醫。 歐弘毅提醒,不管是糖友或照顧者,只要覺得行為怪怪的,就趕緊測血糖,不管是高血糖或低血糖,都可能影響駕駛安全,呼籲糖友「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 低血糖對駕駛安全的影響 糖尿病患可能會因胰島素作用異常,或是用藥與飲食未及時配合等原因,容易出現血糖過高或過低,目前也是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指出,當血糖過低時,會出現手抖、心悸、冒冷汗及嗜睡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昏迷,會對駕駛安全帶來立即的影響。 另外,低血糖時,也會出現意識混亂或行為異常的狀態,若家人察覺糖友舉止不同以往,便應該協助量測血糖,了解是否因血糖偏低所造成的行為異常。 高血糖對駕駛安全的影響 易累、反應變慢 相較於低血糖,高血糖對駕駛安全屬於長期性的影響,歐弘毅說明,當血糖過高,人體處於高代謝的狀態,身體會因無法利用血糖,轉而從肌肉中的蛋白質與脂肪尋求「替代能源」,但得到的能量卻很少,以致容易身體疲累,在開車或停車時,反應也會變慢,所以,當血糖值高於 300 mg/dL,應特別小心,切勿駕駛上路。 喝多、尿多、頻上廁所 歐弘毅說,高血糖也會造成糖友喝多、尿多,若長途駕駛,會有上廁所的需求,對於開車也容易造成不便。若糖友長期處於高血糖,因平時沒有症狀,容易忽略高血糖對駕駛安全的風險,因此,「除了檢測血糖,可同時觀察是否有尿多、容易口渴等情形,及早因應」。 高血糖常見併發症 歐弘毅說,若糖友長期高血糖,容易出現視網膜病變與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造成糖友視力不佳或手麻、腳麻等情形,都會直接影響駕駛安全;基於以上各種原因,在血糖過高的情形下,不建議糖友騎車及開車。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 糖友低血糖好發族群 低血糖常發生於糖尿病病史較長,以及使用特定類別藥物的糖友,歐弘毅表示:「當糖尿病程愈久,自主神經愈容易受影響,神經的反應會變慢、變鈍,出現低血糖症狀時,容易有「低血糖不自知」(hypoglycemia unawareness)的情形,所以病程愈久愈要注意」。 歐弘毅提及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名糖友個案,平時不僅嚴格控制血糖,也使用特定降血糖藥物,像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磺醯尿素類藥物 ( Sulfonylurea)與胰島素;有一天,他在工作場所打完胰島素後,堅持要回家吃飯,結果在騎機車回家途中,竟因低血糖而出現「過家門而不入」的無意識駕駛狀況;這名糖友騎到距離家中很遠的地方,因不慎摔倒才送醫。 歐弘毅提醒,嚴格控制血糖的族群,除了需遵照醫囑用藥,避免血糖過低外,駕駛前一定要測了再上,若有長途駕駛,每間隔2小時,也要停車測一下血糖,了解血糖變化。 糖尿病衛教 提供低血糖正確知識 歐弘毅指出,糖友與家人照顧者或許都聽過低血糖,但對低血糖的症狀及處理方式並不了解,常無法適時妥當處理;目前國內建置有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透過衛教師的諮詢與協助,在糖友回診時,提供個別化的專業資訊,同時也教導糖友如何辨認低血糖症狀及低血糖處理方式,讓糖友們能獲得更好的照護及生活品質。 測了再上 就是(90)要安全 低血糖和高血糖雖然都可能影響駕駛安全,但糖友們也不用過於擔憂,歐弘毅表示:「糖尿病不可怕,在我的門診有許多病齡 20 年甚至 30 年控制良好的糖友,只要能穩定控制血糖,出門前測了再上,做好準備,其實生活完全和一般人一樣。」 此外,糖友也可依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廣邀專家提出的「糖尿病友駕駛安全專家會議綜合共識」,確保自己及其他用路人安全: 上路前 先測血糖值,若低於 90 mg/dL,建議先別啟動駕駛行為。 若血糖值低於 90 mg/dL,先補充可快速吸收的 15 公克含糖食物或果汁、糖水,15分鐘後再測血糖;若未達 90 mg/dL,重複此步驟,直到血糖值超過 90 mg/dL。 待血糖值超過 90 mg/dL 後,額外補充長效型碳化水合物,再休息30分鐘後,若仍超過 90 mg/dL ,且無其他不適,就可以準備上路。 高血糖容易導致疲勞、視力模糊和決策能力變差,影響駕駛,若血糖值超過300mg/dL,不建議駕車上路。 行駛中 若於行駛間感覺出現低血糖症狀,應立即停靠路邊安全處,熄火並拔掉車鑰匙,離開駕駛座。 攝取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片或糖果,同時攝取長效型碳水化合物如餅乾、麵包等,再測血糖;待血糖值達 90 mg/dL 或以上,等待 45 分鐘後,血糖值仍維持在水準之上,才能上路。 若駕駛時間預計會超過 2 小時,建議每 2 小時複驗一次血糖。 隨身攜帶血糖機、試紙與糖包,下車時記得帶下車,避免車上高溫和光損害機器和食物。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本文)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低血糖症狀、9大原因解析!突然低血糖吃什麼?7招改善預防

低血糖是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之一,因為糖友須使用藥物降低血糖,但若在降低的同時,沒有進食或進食量不足,血糖便可能過度下降,出現低血糖症狀,這也讓糖尿病患成為低血糖的高風險群。 低血糖的急性危險程度比高血糖更高,因為身體需要糖分維持運作,一旦血糖驟降,在短時間內,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會出問題,嚴重時,更可能損害大腦或導致生命危險。 究竟低血糖症狀有哪些?低血糖原因為何?一般人也會低血糖嗎?突然低血糖該怎麼辦?《Hello醫師》為您深入解析。 低血糖症狀?低血糖定義與血糖值解說 低血糖指血糖過低,無法供應身體細胞進行正常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一般人在飯前、飯後的血糖正常值如下: 飯前血糖:70~99mg/dL 飯後血糖:70~140mg/dL 當血糖低於70mg/dL,或從高濃度突然驟降時,便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依據血糖下降的程度,低血糖症狀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 輕度低血糖症狀(血糖<70mg/dl) 自主神經系統的活性增加,此時意識雖然清楚,但有以下症狀: 頭暈 臉色蒼白、發抖、冒冷汗 心悸、心跳加速 飢餓感 嘴部周圍麻刺感、四肢麻木 呼吸困難 中度低血糖症狀(血糖<50mg/dl)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損,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 注意力無法集中、意識混亂、對命令沒有反應 講話口齒不清、情緒焦躁不安 皮膚蒼白發冷 視力模糊 抽筋 疲倦、嗜睡或昏迷 重度低血糖症狀(血糖<30mg/dl) 已有生命危險,患者的腦神經功能嚴重受損,並進入無法喚醒的重度昏迷。 相比於高血糖對身體造成的漸進式影響,低血糖的短期致命性可能更嚴重,因為低血糖往往是無預警發作,若未及時救治將血糖升高,可能造成永久性腦損傷及後遺症,例如記憶力喪失、學習能力變差,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低血糖是糖尿病前兆? 低血糖通常不是糖尿病前兆,相反地,它是治療糖尿病的常見副作用之一。當糖友施打過量胰島素、服用過量降血糖藥,或藥物與飲食、運動之間的配合不當,便可能發生低血糖。 依據馬偕紀念醫院資料指出,多數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第一型糖尿病)都曾發生過低血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即第二型糖尿病)的部分,也有20%患者發生過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3大原因 藥物:用藥時間不正確或不規律、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或進食量減少,但劑量未調整。 飲食:用餐時間未進食或太晚進食、進食量過少,或過度避免攝取含醣食物。 運動:空腹運動、運動過度且未補充適當食物。 非糖尿病低血糖6大原因 斷食:身體需糖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長時間斷食,身體儲存的糖分用盡,便可能發生低血糖。 運動過度:運動過度卻未適時補充糖分,也可能導致低血糖。 常吃高GI值食物:高GI值食物會使血糖急速上升,身體為因應血糖波動,會分泌大量胰島素,讓血糖驟降。 長期勞累:長期處於過勞狀態,身體會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和糖皮質素,這些荷爾蒙會加速消耗體內糖分。 飲酒過量:肝臟可幫助製造和儲存糖分,當人體血糖不足時,肝臟會釋放肝醣至血液中,為身體各組織提供能量;酒精會影響肝功能,抑制肝臟釋放肝醣。 疾病因素:例如患有厭食症,因進食量不足而使血糖過低;或患有胰島素瘤,胰臟因過度分泌胰島素而導致低血糖。 低血糖要吃什麼?如何緊急處理? 依病患意識是否清楚,低血糖的處理方法可分成以下2種: 1.低血糖病患意識清楚 立即進食易吸收的含糖食物,糖分約10~15克,例如: 方糖:3~5顆 果汁、汽水:120c.c. 半杯水加2茶匙的糖:120c.c. 蜂蜜:1湯匙 葡萄糖片:3片 補充食物15分鐘後,請使用血糖機測血糖,若血糖沒有上升且症狀未獲得緩解,可再吃一次。若低血糖症狀仍未改善,請立即就醫。 若低血糖的症狀已緩解,且距離下一餐尚有1小時以上的時間,可補充10~15公克的主食, 如牛奶,餅乾或吐司等,預防血糖再次下降。 2.低血糖病患意識不清 當病患意識不清時,將患者頭部側放,使用糖漿或蜂蜜擠入或灌入牙縫中,或直接塗於牙縫或舌下,份量約1湯匙即可,並且立即送醫治療;送醫過程中,每10~15分鐘給予一次糖分,並可輕按病患臉頰,加速糖分吸收。 若家中備有皮下注射升糖素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可依照醫囑注射,再送醫治療。 低血糖如何預防及改善? 糖尿病患是低血糖的高風險族群,以下針對糖友,提供7個低血糖的預防重點: 正確服用藥物:遵照醫囑服藥,不隨意調整劑量,且維持固定的服藥時間。 用藥後要進食:飯前注射胰島素或服用降血糖藥物後,須於15~30分鐘內進食。 三餐定時定量:避免不吃正餐或延後正餐時間。 避免空腹運動:運動前應酌量補充點心,例如一份水果或吐司等。 定時測量血糖:在固定時間量測血糖,追蹤血糖波動。 隨身備有糖份:隨身攜帶糖果、餅乾或葡萄糖片等,若突然發生低血糖時,可緊急補充。 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或糖尿病護照(記有姓名、電話及就診醫院等):若突然發生中度或重度低血糖時而陷入昏迷時,救護人員可爭取急救時間。 除了糖尿病患之外,一般人雖不容易低血糖,但也可能發生血糖偏低的狀況,若曾有過低血糖,或近期出現疑似低血糖的症狀,可多注意以下4點: 定時進餐:避免長時間斷食、空腹或過度節食。 控制飲食:避免過度食用過多高GI值食物,如蛋糕、甜點等。 適量運動:避免過度運動或突然增加運動強度,且未適時進食補充能量。 適當休息:避免長期操勞和熬夜,減少身體負荷,維持血糖正常調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糖尿病

破解糖友3大飲食困境 掌握適醣飲食原則 安心享用美食

58歲的陳女士1年前確診糖尿病,面對最愛的蛋糕點心,吃或不吃,常令她與家人陷入「天人交戰」;像陳女士一樣面臨健康困境的糖尿病友,全台推估超過2百多萬人。其實,糖友們只要把握「適醣飲食」原則,平常就能開心享受美食,又能維持穩定,活出聰明健康新生活! 減少高碳水、高熱量食物 適醣飲食有撇步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1%,推估糖友超過218萬;除了第一型糖尿病與遺傳有關,根據調查顯示,新發病的第二型糖尿病個案,與體重過重及肥胖有關,飲食習慣成為糖尿病的重要關鍵之一。 據「106~109年國民營養調查」4顯示,國人飲食中醣類(碳水化合物)比例達51~56%,國人早餐常吃的稀飯、蛋餅或燒餅油條,都是以醣類為主要成分的食物,不自覺就會吃下過多的醣類。      以正餐或點心時段為例,糖友若改喝符合低升糖、減醣概念的糖尿病營養品,不僅可降低醣類攝取,達到適醣且兼顧營養均衡的原則,面對美食,也可大大減少顧忌。 破解3大糖友飲食困境 其實,糖尿病友在進行飲食控制時,常會因節慶、親友聚餐,或是錯誤觀念而破功,除了上述陳女士的例子之外,《Hello醫師》特別為您整理3種糖友日常生活常遇到的飲食困境,也為您說明適醣的正確觀念,讓糖友及家人們都能聰明掌握每日醣總量。 糖友飲食困境1:親友聚會 健康與美食難兼顧! 每逢過年、生日等各式重要聚會,60歲張先生最愛和親友相聚同享美食;然而,自從5年前確診糖尿病後,美食饗宴卻成了飲食地雷,因為歡樂氣氛配上誘人美食,總讓他忍不住攝取過多醣份,之後卻又懊悔萬分。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建議,減少每日醣類總攝取總量,有助於健康與維持穩定的狀態5,此外,日本臨床文獻也指出7,每日醣攝取總量控制在40%到45%,對健康管理有幫助;因此,糖友的飲食重點建議著重於均衡攝取各類營養,並控制每日攝取的總醣量。 解決建議:與張先生有相似處境的糖友,可在享用美食的前後餐中,進行餐點的調整,像是減少醣類攝取,或選擇補充適醣配方的營養補充品取代點心,做好「醣總量管制」,讓糖友在聚會的歡樂時光,也能安心享受美食。  糖友飲食困境2:運動健身 卻抵不住飢餓誘惑! 43歲糖友王先生每週安排三天中強度運動課程,想藉由運動維持身體狀態,但幾個月下來卻沒有顯著進步,和醫師討論才驚覺,原來問題出在每次運動後所補充的麵包與運動飲料。王先生以為,運動流汗增加代謝,代表吃東西可以較無禁忌,所以每次運動後,都會選擇美味麵包充飢,或以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解決建議:其實,無論運動與否,都應遵守每日醣總量控制觀念;當運動後產生飢餓感,可準備低醣含優質蛋白之食物作為兩餐間的點心,或選擇為糖尿病人設計的營養品;補充適量的醣類,能避免運動後出現不穩定的狀況,與緩解飢餓感,而蛋白質是肌肉合成的原料之一,在運動後補充優質蛋白質,可提供肌肉更完整的養分。 糖友飲食困境3:三餐外食 難以定時定量!  50歲的顧先生從事業務工作,由於工時長、地點不固定,基本上三餐都在外解決,不僅如此,用餐時間也不定時,往往餓過頭後,又不小心吃太多,顧先生雖然明白這種飲食方式對糖尿病不利,卻不知如何改善,最後,為了健康,便尋求營養師的幫助。 解決建議:外食雖然方便,但常有纖維質攝取不足、澱粉攝取過多、過油、過鹹等營養問題,因此,糖友外食在選擇上需掌握清淡、適量醣類、優質蛋白質與足夠纖維質的原則;此外,用餐不定時可能出現健康不穩定的問題,益富資深營養師賴姿璇建議,最好適時調整工作讓用餐時間固定,或準備適醣營養品,當無法用餐時,可適量補充,不但方便也有助於醣類份數的管控,避免過於飢餓導致健康不穩定,甚至是後續暴飲暴食等不利健康的情形。 慎選營養補給品 聰明做好適醣飲食管理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糖友營養補給品,各有不同配方及成分,以益富益力壯糖尿病營養補給品為例,其特色為每罐醣類熱量佔比為42%,糖友們在正餐之間,若偶爾嘴饞或肚子餓時,即可選擇以益力壯糖尿病營養品當做點心,或取代部分正餐達到減醣的目的。此外,市售營養補給品常標榜含有各種成分,建議應看清楚成分標示,才能達到適度補充營養的目的。 營養品成分建議1:微量元素「鉻」 鉻是一種人體必要的微量礦物質,因身體無法自然合成,所以必須從食物或營養品中補充。在各種鉻中,又以吡啶甲酸鉻的吸收利用率最高1;經過人體臨床實驗證實,吡啶甲酸鉻的吸收率是三氯化鉻的16倍,有助維持醣類正常代謝。 市售營養品常添加各種元素,消費者可依自身需求做選擇;其中益富益力壯糖尿病液體配方為例,每罐鉻含量為112微克,為目前市售糖尿配方營養品中含量最高2。 營養品成分建議2:多元膳食纖維  糖友減醣時,記得要多補充纖維質,藉此增加飽足感,避免因飢餓而攝取過多熱量,反而有變胖的可能。在市售營養品中,益富益力壯糖尿病配方同時添加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種膳食纖維,幫助減緩醣類吸收速度、促進腸道蠕動,幫助糖友做好飲食管理。 營養品成分建議3:優質蛋白 糖尿病人的飲食管理,應遵守攝取更多優質蛋白質、減少醣類比例的原則。以益富益力壯糖尿病配方為例,即依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2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建議,加入包含植物性蛋白在內的優質蛋白6,提供肌肉合成時所需之元素,維持好體力。 營養品成分建議4:添加B12 長期接受治療的第二型糖尿病人,容易缺乏維生素B125,糖友在選擇營養品時,可考慮有添加維生素B12的產品加以補充,增進神經系統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統計資料顯示,益富益力狀糖尿病液體配方,提供市售最高維生素B12含量3, 照護糖友所需。 糖友減醣3天飲食計畫表範例 在日常三餐飲食中,如何正確減醣同時兼顧飽足感、營養與美味,以下提供減醣3日飲食計畫表,提供糖友與照顧者參考: 平日菜單組合-1 早餐:饅頭夾蛋 + 無糖豆漿 午餐:湯意麵+燙青菜1盤+滷蛋1顆 下午點心:益力壯糖尿病配方 晚餐:雞腿便當(飯吃一半,雞腿去皮) 平日菜單組合-2 早餐:蘿蔔糕2片加蛋 + 無糖豆漿 午餐:水餃6顆+燙青菜1盤+益力壯糖尿病配方 點心:蘋果1小顆 晚餐:滷味-青菜2種+豆干海帶1份+肉片1份+冬粉 週末菜單組合 早餐:蔬菜蛋餅 + 無糖紅茶1杯 午餐:嫩煎鷄腿堡+四季沙拉+鮮奶1小瓶 運動前點心:益力壯糖尿病配方 晚餐:小火鍋(減少主食量、選擇瘦肉、火鍋料可換成青菜、玉米或南瓜等、另外少喝湯、不沾醬) 掌握糖友飲食原則 家人成照顧神隊友 了解並遵照糖尿病適醣的飲食原則後,糖友或家人照顧時,再也不用擔心陷入飲食破功困境,只要依照醣類攝取總量原則,即使偶爾嘴饞想大口享用美食,也可找到合適的飲食管理方式;家人照顧也可大幅減少壓力,協助糖友穩健前行,一起邁向適醣新生活。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1】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王先生罹患糖尿病多年,身為職業駕駛,過去常三餐不定時,但隨年齡增長,開車時感到飢餓的次數變得頻繁;醫師曾向他說,要注意低血糖症狀。 某次王先生開車時,饑餓感又出現了,他立即停車,並測量血糖,發現血糖值接近70 mg/dL。他立即補充糖分並充分休息後,所幸,血糖恢復至90 mg/dL以上,不適症狀也慢慢消失了,他才安心上路。有了這次經驗,王先生每次駕駛前,都會先測量血糖,並隨身攜帶應急食物,遵循用藥與飲食計劃。現在的他,不僅可以穩定控制血糖,還能在開車時維持最佳狀態。 「血糖波動」不僅常被許多糖友忽略,更可能造成低血糖;若糖友駕駛上路,未及時處理低血糖,可能造成昏迷、判斷力下降,影響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只要遵循「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準則,便可預防低血糖造成的交通事故,「和一般人一樣,完全沒有問題」。所謂 90,就是血糖值應該在90mg/dL以上,上路才安全。 為何民眾只注意高血糖可能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卻忽略低血糖?主要原因仍與糖友對糖尿病照護了解的不足,另外,低血糖常見的警示症狀,像是肚子餓、頭暈等,也容易被視為不嚴重而忽略。目前也是中山醫學大學校長的黃建寧理事長更提醒:「若經常出現低血糖的狀況,除了會引起認知功能的障礙,更會導致後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糖尿病治療,除了要預防高血醣、也要預防低血糖」。 低血糖發生的原因 究竟什麼狀況會被判定為低血糖?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當血糖低於 70mg/dL時,即可被定義為為低血糖,屬於糖友常見的急性併發症之一,發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飲食無定時定量。 第二、使用部分降血糖藥物、胰島素後沒有盡速補充醣分。 第三、運動量過大,導致血糖快速消耗。 藥物如何導致低血糖 在台北市藥師公會推出的交通安全藥物分級宣導說明中,將部分特定降血糖藥物歸類在2級橙色,代表「應非常小心」的類別,主要有「雙脈類促進胰島素分泌劑」及胰島素兩種。 糖友因體內控制血糖的機制失調,須透過藥物的幫助,黃建寧理事長說:即使糖友使用的藥物可能造成低血糖的風險,但在使用藥物時,只要遵守醫囑,並遵守三餐定時、按時補充食物等原則,即便使用這類藥物,也能避免低血糖發生,「安全上路沒有問題」。 低血糖症狀 黃建寧理事長說,當血糖降低時,可能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因而出現飢餓感、頭暈、冒冷汗、發抖、臉色蒼白等症狀;若沒有及時處理,血糖繼續下降會造成意識障礙、昏迷,判斷力下降和行動力減緩,影響駕駛安全。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 低血糖對駕駛的潛在影響 黃建寧理事長強調,雖然糖友可能出現低血糖,但只要遵循醫師指導,充分認識低血糖的症狀,並在開車或騎車上路前,先測量血糖、學會症狀處理與日常照護,照樣可以正常生活、安全上路。為了提升糖友的駕駛安全意識,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也針對糖友駕駛安全提出以下建議: 糖尿病友駕駛前的準備工作 開車前測血糖:血糖值低於90 mg/dL不要上路,先補充15公克的含糖食物或果汁,15分鐘後再驗一次血糖。直到血糖超過90mg/dL,並休息30分鐘後,若無其他症狀或感覺不適,才可開車。 隨身攜帶物品:血糖機、試紙、低血糖治療補充劑,如糖包、方糖、糖錠、果汁、餅乾、麵包等,下車時應隨身攜帶,避免車內高溫與曝曬環境,影響食物與儀器的保存。 糖尿病友駕駛時的注意事項 症狀觀察:出現飢餓、頭暈、冒冷汗、虛弱、心跳加快、視力模糊、昏昏欲睡等低血糖症狀,要立即做出適當反應。 停止駕駛:將車輛停靠在路邊適當位置,熄火、拔出車鑰匙,並且離開駕駛座。 測量血糖:血糖低於90mg/dL時,補充速效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糖果、葡萄糖片、果汁等,也可攝取長效碳水化合物,如,餅乾、麵包等。 測了再上:補充碳水與糖份後,等15分鐘後量血糖,若回升至90mg/dL以上,再等待45分鐘後,確認身體沒有不適症狀,才能開車。 不適求救:若駕駛無法自理低血糖的狀況,需請求身邊人的協助,或撥打119。 持續檢測:若車程超過2小時,有使用部分容易導致低血糖風險的特定降血糖藥物,即使沒有疑似低血糖症狀,仍建議行車中每2小時稍停檢測一次血糖。 黃建寧理事長指出:「出現低血糖情形,不僅與糖友當下的駕駛安全相關,長期下來還可能引發後續的心血管事件和認知功能下降,尤其是三大族群要特別小心」。 年長的糖尿病族群 腎功能不良者 使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及胰島素注射的病友 因此,除了開車前的準備,更應該從日常開始,做好血糖管理,有效預防低血糖的發生,進而確保行車安全,不僅讓自己免於遭受交通事故造成的傷害,也兼顧其他用路人及駕駛的生命保障。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本文)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5】「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個案故事: 美惠的媽媽是糖尿病友,她每次接媽媽到醫院就診都是以計程車代步。媽媽這天匆匆出門,沒時間吃早餐,只有服藥,但出門後卻一陣頭暈,美惠跟媽媽出門有帶血糖機的習慣,幫媽媽一驗,血糖才70mg/dl,就請司機開快一點,沒想到司機先生立刻取出糖包點心給美惠。媽媽吃了後症狀改善,血糖也恢復到127mg/dl,司機又拿出餅乾,請美惠媽媽再補充一些,並在安全將美惠和媽媽送到醫院後,提醒美惠要注意媽媽狀況,等一下一定要跟醫師提到這個狀況,請教醫師是否有需要調整藥物。 美惠對張大哥一系列冷靜又快速的協助佩服不已,回程時便聊了起來。原來,張大哥也是糖友,張大哥說,他每次開車前都會測血糖,隨身還準備血糖機與小點心,並維持定期回診、遵照醫囑用藥的習慣,所以,才能兼顧自己、乘客與路人的安全。聽到張大哥依循「測了再上」原則,美惠和媽媽都對張大哥非常感謝,直稱讚張大哥是五星好評優良駕駛,不但保障了駕駛安全還幫助到媽媽,張大哥提供接送服務讓人非常安心。 維持行車安全,人人有責,糖友也和一般人一樣,即使出現低血糖症狀或其他共病,也不應被貼上「駕駛有疑慮」的刻板化標籤。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副秘書長沈宜靜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表示,若糖友有定期監測並穩定控制血糖,開車或騎車前,依循「測了再上」準則,注意血糖、血壓變化,並做出相對應的行動,便可避免交通事故,不用特別擔心。 糖友低血糖也會併發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管理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避免發生共病或併發症,因為當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起各種急性或慢性的併發症,例如合併心血管併發症。目前同為台中榮民總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的沈宜靜表示:「糖尿病患常合併有高血壓與高血脂,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跟周邊動脈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因此糖尿病友也須同時注意這些重要的血管併發症」。  大家都知道,血糖控制不良和心血管、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其實,不僅高血糖會引起相關疾病風險,根據研究指出,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也息息相關。 當糖友出現低血糖時,身體為了維持血糖穩定、釋放肝醣提升血糖,會刺激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分泌,但這樣也可能造成心悸、冒冷汗,甚至心律不整,對於原本就有冠狀動脈心臟問題的族群,可能會導致症狀惡化。這些症狀也是低血糖發生時的重要警訊症狀。常常反覆低血糖,也可能會導致血管內皮慢性傷害,不僅和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相關,甚至也提高了高齡族群失智的風險,須盡量避免。 除了糖尿病的高低血糖狀況,併發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影響駕駛安全的重要風險,例如突發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心絞痛,或是腦中風,都會影響意識與肢體操控能力,進而影響交通行車安全。 沈宜靜提醒,糖友除了要避免血糖過高,也不可忽略低血糖以及相關心血管併發症對身體帶來的影饗。 糖友出現低血糖的主因 沈宜靜表示:使用特定降血糖藥物,如胰島素或磺胺尿素類等口服促胰島素分泌劑的糖友,如果沒有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或是用藥不規則,沒有遵照相關注意事項,便容易導致低血糖風險。比如使用相關藥物卻沒有進食;或是使用長效型藥物,超過用餐時間,卻出現誤餐的狀況,就可能出現低血糖。因此認識高風險藥物,遵照醫囑,規則飲食,備有應急的糖包、果汁、點心,了解相關症狀與處置,和醫療團隊的討論溝通,都是很重要的。 糖尿病低血糖如何做到駕駛安全?  即使某些特定糖尿病藥物容易造成低血糖風險,糖友們也不用過度擔憂,畢竟這些藥物仍是控制血糖的利器;沈宜靜醫師強調:「糖尿病用藥造成的低血糖,是可預防,可處理,且可避免的」,只要遵照醫囑,在開車前監測血糖,數值達到90mg/dL以上再上路;行車時,也要注意是否出現低血糖症狀;若是有使用這類可能導致低血糖的高風險藥物,長途駕車,記得間隔2小時就要測一次血糖,糖友駕駛也能像一般人一樣安全。 糖尿病友駕駛前的準備 糖尿病友若同時合併患有心血管疾病,開車上路前,除了血糖值應達90mg/dL以上,並隨身攜帶血糖機與試紙,以及糖包、果汁等碳水化合物外,平時也要規律且正確的量血壓。 正確量血壓方式: 在安靜的環境中,使用合格的血壓計測量 量測前30分鐘不運動、不攝取咖啡因(茶葉,咖啡等) 不可憋著尿意 靜坐不交談,5~10分鐘後再開始測量  不隔著衣服測量,壓脈袋與心臟水平同高度,壓脈袋下緣和手肘關節距離約兩指 坐有靠背的椅子,雙腳著地、不翹腿或交叉 若血壓出現高低不穩定,或是出現胸悶、左肩、左下顎疼痛等疑似心絞痛的情形,不建議開車或騎車上路。若在一般道路駕駛時出現症狀,應立即靠邊停車,盡速就醫。 糖尿病友駕駛時的應變 當糖友在駕駛過程中出現低血糖的徵兆,應將車停靠在安全的地方,並且測量血糖;若血糖值低於90mg/dL,應立即補充15公克的糖包或果汁,15分鐘後再測一次,直到血糖超過90mg/dL,再休息45分鐘,等血糖穩定、症狀消失後,意識與反應能力完全恢復,才可繼續上路。 沈宜靜強調:「規則使用藥物,控制好血糖、血壓與血脂,糖尿病友和一般人並沒有不同,甚至比沒有控制與定期回診追蹤的駕駛,更值得信賴」。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副秘書長沈宜靜 低血糖症狀 輕度低血糖:飢餓感、頭暈、冒冷汗、發抖、臉色蒼白、心跳加速等 中度低血糖:注意力無法集中、意識混亂、抽筋、嗜睡、情緒改變等 嚴重低血糖:腦神經功能受損、意識障礙、昏迷等 低血糖補充劑迷思:吃甜≠吃糖 改善低血糖的補充食品,主要包括糖包、方糖、糖錠及果汁等,但糖友也容易有迷思,誤以為補充甜食就等於補充糖分;沈宜靜指出,「吃起來甜甜的,不等於補充糖分」,「吃甜」與「吃糖」其實是不同概念;她進一步說明,要快速改善低血糖,應挑選糖分能快速被身體吸收的單糖類食物,像是方糖或糖包。 糖友可能誤以為巧克力或冰淇淋等吃起來有甜味的甜食,也能改善低血糖;其實,巧客戶或冰淇淋的主要的成分仍為蛋白質與脂肪,糖類比例反而較低;其他如健怡可樂,喝起來甜甜的,但裡面是代糖,根本沒有糖份,糖友們要特別注意。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本文)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探索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