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ads sign icon廣告

糖尿病友能吃水果嗎?專家破迷思:每天200克低GI高營養密度水果降風險36%

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 600萬人,且有年輕化趨勢。王景淵醫師提醒,19歲以上有 25.5% 國人已達糖尿病前期,若不及早介入,往後數十年都將活在併發症威脅中。他提醒,「糖尿病友不能吃水果」是錯誤觀念,最新研究證實:每天攝取200克高營養密度、低GI水果,可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達36%何明華營養師也指出,甜度≠升糖指數,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反而能幫助血糖穩定,降低心血管與認知障礙風險。

糖尿病友能吃水果嗎?專家破迷思:每天200克低GI高營養密度水果降風險36%

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600萬,年輕化趨勢嚴峻

根據統計,國內糖尿病盛行率為12.8%,估計約有6百萬人正在接受糖尿病治療或處於糖尿病前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景淵醫師表示,「糖尿病友年輕化趨勢令人乍舌,30歲到40歲糖尿病患者正在大量增加」19歲以上國人有 25.5% 已達糖尿病前期,代表許多年輕族群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持續活在併發症的威脅之中。

王景淵醫師提醒,過去「糖尿病友不能吃水果」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多項最新研究與《2025年糖尿病醫療照護準則》都指出,水果不但能吃,還能幫助穩定血糖與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

醫師:水果攝取與血糖控制息息相關

王景淵醫師說,《2025年糖尿病醫療照護準則》提到「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包括以下幾項原則:

  • 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且要吃足份
  • 沒有適用於所有糖尿病友的理想飲食模式
  • 建議選擇低熱量且含有豐富營養素的高營養密度食物

王景淵醫師並引用多項研究,說明攝取均衡飲食及水果對於控制血糖、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與併發症之影響:

  • 台灣飲食指南研究:遵守每日飲食指南者,糖尿病風險顯著降低 33~45%
  • 中國50萬人研究(2017):每天吃水果的人,與從不吃或很少吃水果的人相比,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 12%,微血管併發症風險降低 36%
  • 澳洲世代研究(2021):每天攝取 200克水果(約兩份),第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 36%

王醫師強調,「吃對水果,就能降低風險」。所謂「新鮮水果」是指未加工、保留自然風味的水果,能提供人體所需的膳食纖維與維生素。

他進一步指出,飲食控制已不再是秤斤秤兩計較「不能吃什麼」,而是要根據個人飲食習慣調整,找出「你最喜歡吃、最容易取得的食物」,再學習如何吃得正確。

糖尿病衛教學會印製「選擇低GI高營養密度水果,控糖更安心」衛教資訊,歡迎民眾索取。
糖尿病衛教學會印製「選擇低GI高營養密度水果,控糖更安心」衛教資訊,歡迎民眾索取。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提供

營養師:破解糖尿病飲食迷思,選對水果才是關鍵

針對民眾常見的糖尿病飲食迷思,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衛教師何明華營養師也引用《2025年糖尿病醫療照護準則》做出澄清:

迷思一:水果太甜,糖尿病人不能吃?

  • 事實:甜度不等於升糖指數(GI)。
  • 許多水果雖然吃起來甜,但其實屬於 低GI水果(如奇異果、芭樂、橘子、櫻桃、梨子),能幫助血糖更穩定。

迷思二:蔬菜能取代水果?

  • 事實:蔬果提供的營養素與水果不同,兩者不能相互取代。
  • 水果可生食,方便攜帶好處理,直接食用也可保留較多水溶性纖維與維生素C,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與降低併發症特別重要。

何明華營養師建議,每天應攝取水果2至3份:

  • 「天天5蔬果」:每天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
  • 「蔬果579」:依小孩、成人女性及成年男性有別,攝取蔬果總量分別為5、7及9份。
  • 一份水果計算方式:約「一個拳頭」大小,或依衛教學會推廣的標準碗約300毫升為標準,將水果切塊放到碗內約8分滿,就算一份;或者,一顆棒球或網球份量即為一份水果。
  • 選擇低GI、高纖維、高維生素C的水果,營養更均衡。

何明華營養師建議,糖友挑選水果時可依循「二高一低原則」:

  • 高營養密度水果:如奇異果、番茄、草莓、柳丁;以奇異果為例,即含有20種以上營養素。
  • 高膳食纖維水果:如百香果、芭樂、綠奇異果,能增加飽足感,延緩血糖上升;水溶性膳食纖維則有助控制血脂。
  • 低升糖指數水果:如芭樂、奇異果、橘子、櫻桃,能幫助血糖穩定,減緩餐後血糖上升速度,糖化血色素也會有所改善。

她舉例,早餐常見的吐司夾蛋,可將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例如一片吐司換成一顆奇異果,再搭配蔬菜、蛋與堅果,就能達到六大類食物均衡,同時穩定餐後血糖。

中元普渡水果推薦:挑選原則:「新鮮」、「完整」及「吉利」

  • 蘋果:保平安,高膳食纖維
  • 橘子:象徵大吉大利,富含維生素B群
  • 奇異果:又稱「吉利果」,含高維生素C
  • 木瓜:又稱「萬壽果」,富含維生素A

高營養密度水果:控糖、抗併發症的好幫手

王景淵醫師指出,維生素C有助於降低糖尿病併發症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其中,水果是最佳維生素C來源。研究也顯示,以奇異果搭配白麵包,餐後血糖波動最高可下降41.6%,飯後2小時血糖下降幅度更高達50.1%,180分鐘後血糖後下降也達22.3%,控制效果顯著。

王景淵醫師強調:「控制血糖,吃的順序也很重要」,日本一項研究指出,先吃白肉如魚肉,再吃紅肉,血糖穩定度會更好;若連續7天早餐加水果,「餐後水果組」比「餐前水果」組的血糖波動幅度更低。

他強調,糖友可以吃水果,關鍵在於份量,只要吃得對,「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可以讓自己血糖獲得控制,何樂而不為」;衛教學會也印製正確食用水果穩定血糖的衛教資料,歡迎民眾索取。

結論

糖尿病飲食不等於嚴格禁食,而是「會吃、吃對」:

✔ 每天攝取 200克(二份)高營養密度水果

✔ 選擇 高纖維、低GI 水果

早餐開始吃水果,取代部分澱粉

👉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呼籲,糖尿病友與高風險族群不要因為害怕甜味而拒絕水果,正確的飲食選擇才是控糖與預防併發症的關鍵

[embed-health-tool-bmi]

免責聲明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現行版本

2025/08/21

文: Arthur Cheng

資料查核: Arthur Cheng

Arthur Cheng 更新


相關文章

醫BooK/升糖少的水果有哪些?名醫教您水果該在什麼時間吃?

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吃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吃


資料查核:Hello 醫師|文:Arthur Cheng · 更新日期:2025/08/21

ad icon廣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