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疾病

眼睛疾病包含針眼、乾眼症、飛蚊症、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糖尿病造成的視網膜病變等。每種眼疾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都有所差異,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眼睛疾病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眼睛疾病

長針眼怎麼辦?會自己好嗎?長針眼原因、症狀、快速治療重點

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大且作息不正常,很容易長針眼,到底長針眼該怎麼辦?為什麼會長針眼?針眼會自己好嗎?多久會好?《Hello醫師》帶您深入了解長針眼原因、症狀及快速治療的方法,一次解答關於針眼的各種常見疑問。 針眼是什麼?認識麥粒腫 針眼的正式名稱為「麥粒腫」,也稱作「瞼腺炎」,指眼瞼皮脂腺堵塞,引起腺體發炎、細菌感染,並演變為急性化膿炎症;台語俗稱「目針」或「目狗針」(ba̍k-káu-tsiam),因為眼皮的腺體發炎會形成膿包,產生刺痛及異物感,好像一根針刺在裡面。 長針眼原因? 眼瞼(俗稱眼皮)中有許多腺體,包括麥氏腺、蔡氏腺及莫氏腺,這些瞼板腺負責分泌油脂,在眼球的淚膜表面形成脂質層,避免淚水過度蒸發。 當某些因素造成瞼板腺堵塞、油脂分泌不順,或發生過敏、細菌感染,就可能引起發炎,造成針眼;長針眼的常見原因包括: 頻繁揉眼睛,導致眼周的眼輪肌收縮,堵塞腺體開口;揉眼睛也會讓手上的細菌容易侵入腺體。 毛巾、枕套等經常接觸眼睛的用品,未定期更換或清潔,滋生大量細菌。(延伸閱讀:床單、枕頭套多久換一次) 經常食用油炸或富含油脂的食物,例如甜點、零食,或是口味辛辣的重口味食物。 睡眠不足或用眼過度,引起內分泌失調。 【延伸閱讀:揉眼睛竟角膜破裂?揉眼睛5大問題公開!3招改善乾癢避免揉眼】 最容易長針眼的5種人 眼睛頻繁過敏者 體質屬於油性膚質,瞼板腺分泌過度旺盛 有眼瞼炎、酒糟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等問題者,容易因發炎而併發針眼 油脂分泌較旺盛的青少年 工作經常需要輪班或熬夜的人 針眼(麥粒腫)、霰粒腫的差異? 麥粒腫和霰粒腫的臨床表現類似,實際上乃不同疾病: 針眼(麥粒腫) 霰粒腫 形成原因 毛囊或腺體的急性細菌感染 麥氏腺體慢性發炎所致 病灶位置 多位於眼瞼邊緣上(腺體開口) 距離眼瞼邊緣較遠(內側腺體) 疼痛感 疼痛或不適感較明顯 較不痛 針眼長在裡面?針眼依感染位置分2種 針眼依感染位置可細分為「外麥粒腫」及「內麥粒腫」,又稱外針眼、內針眼: 外麥粒腫(外針眼):較常見,發生於表淺的睫毛皮脂腺或汗腺,會形成腫脹的黃色膿包,造成疼痛、刺癢或異物感,發炎時間一般較短。 內麥粒腫(內針眼):發生於較靠內側的瞼板腺內,雖然較少見,但發炎時間長,而且疼痛感較強烈。 長針眼初期症狀、前兆 長針眼的初期症狀包括: 眼皮發紅、腫脹 眼皮變重、張眼困難 眼淚或分泌物變多 眼皮摸起來有會痛的小硬塊 通常約1~3天後,針眼就會形成明顯的膿包,此時若未妥善處置,使用未消毒的針去刺破膿包,或擅自用指甲去擠,發炎可能會惡化,導致視力模糊、發燒或頭痛等較嚴重的症狀,甚至造成二次細菌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長針眼怎麼辦?快速治療靠藥膏、眼藥水和熱敷 長針眼初期可藉由熱敷、按摩,促進眼瞼血液循環,再搭配醫師開立的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最快可於1週內改善。 若熱敷、按摩及外用藥物都無法改善,可能就須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若口服抗生素無效,且腺體開口堵塞,病灶嚴重腫脹化膿,就須考慮透過手術,在局部麻醉下切開排膿。 長針眼熱敷時機要注意! 在長針眼初期,針眼尚未形成膿包,紅、腫及痛等症狀較不明顯時,熱敷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發炎物質;但若針眼已明顯腫脹且刺痛時,熱敷反而會加速發炎反應,導致症狀惡化。 若不確定熱敷時機,建議在長針眼後,先赴眼科診所接受醫師檢查,再依據醫師指示決定是否須熱敷。 長針眼常見3大疑問 1.針眼會傳染嗎? 針眼不會傳染。若患者同時兩眼都長針眼,或同住家人也長針眼,可能是體質、較油膩的飲食習慣,或生活環境衛生不佳所致。 2.針眼會自己好嗎? 針眼有機會自行痊癒,若發現眼睛有出現針眼的前兆,請務必多休息,保持睡眠充足,少吃油膩或辛辣食物,避免頻繁揉眼睛,並適時熱敷或按摩眼睛,加速消炎。 3.長針眼多久會好? 在妥善的照護及治療下,成人長針眼一般約1~2週就會消失,兒童因治療配合度較差,不易熱敷及點眼藥膏,可能會拖到數週,乃至數月才會治癒。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看更多 眼睛疾病 相關文章

眼睛疾病

高眼壓症是什麼?眼壓高怎麼辦?定期檢查為上策

高眼壓症(Ocular Hypertension)是一個醫學名詞,指單一隻眼睛的眼內壓力上升到高於正常標準,這種壓力稱為眼球內壓(Intraocular pressure)。台灣人正常眼壓值都落在正常範圍(10 到 21毫米汞柱間),但是有一群人的眼壓常常高於20毫米汞柱,不過這當中 90% 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出現問題,我們變稱之為高眼壓症。若有高眼壓症的健康顧慮,請留意以下資訊。 高眼壓是怎麼形成的? 眼壓高是由於眼睛中液體( Aqueous humour,房水)的產生與排出不平衡,多為眼睛內部排出液體的排水系統工作不正常。由於排水系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液體不斷增加但無法排出,以致於眼睛內積聚過多液體,造成眼壓上升。 想像看看,若是眼睛裡有太多液體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可以假想有一個封閉的、永續的水箱,水箱裡倒入愈多水,裡面的壓力就會升得愈高。液體愈多壓力愈大,同理可證,眼睛裡的高壓就是這麼來的,而且眼睛裡的視神經(Optic nerve),可能會因壓力過載而被破壞。 高眼壓症的症狀不明顯 應定期檢查眼睛 大多數有高眼壓症的患者,並不會有明顯症狀,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定期找眼科醫師做眼部檢查,這是避免視神經受到高壓損害風險的關鍵。更重要的是,定期的眼部檢查,對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或某些族裔(如非裔),非常重要。 無症狀與 40 歲以下的人,應至少每 3~5 年做一次檢查。 40歲以上的人,應更頻繁地進行檢查。 青光眼(Glaucoma)的高風險族群,應該定期檢查。 高眼壓症該如何治療? 治療的目標在於降低眼壓,以防惡化成青光眼(Glaucoma)使視力下降。被診斷為視神經損傷或青光眼高風險群的人,將可能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眼科醫師可會根據您的病情開立眼藥水,幫助降低眼壓;醫師也會和您討論、分析優缺點,並決定要進行治療或繼續觀察。(同場加映:青光眼手術) 高眼壓症該如何預防? 降低高眼壓的情形可以降低罹患青光眼的風險,不過高眼壓症是無法預防的,如果不保護眼睛免於不良影響,風險之一就是會有高眼壓症,嚴重可能導致青光眼,透過眼科醫師定期的眼部檢查,通常可以預防惡化為青光眼。 減輕高眼壓、青光眼症狀的生活撇步 儘管高眼壓症沒有症狀也無法預防,但我們生活中可以做些調整來避免我們眼壓升高。 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飲食雖無法改善青光眼的狀況,但鋅、銅、硒等微量元素,和維他命C、E和維生素A,都是對眼睛健康有幫助的營養素。 運動:規律運動可能對開放性青光眼有幫助,患者建議可以和醫師討論運動菜單。 限制咖啡因攝取:攝取大量咖啡因有可能會提升眼壓。 小口喝水: 多喝水但避免一次飲入大量水份,短時間攝取大量水份可能會導致眼壓升高。 頭墊高入睡: 嘗試楔型枕頭,讓頭部稍微墊高,角度約 20 度;研究顯示這樣能降低睡眠時的眼內壓。 服用處方藥: 遵照醫囑使用眼藥水或醫師開立的處方藥,但使用前,應先核對您使用的眼藥水是否和處方箋相同,否則視神經受損可能會加重。


眼睛疾病

飛蚊症原因?不治療會好嗎?飛蚊症會消失嗎?改善5重點一次看

飛蚊症是眼科常見的病患主訴之一,飛蚊症原因為何?飛蚊症會好嗎?不治療會消失嗎?飛蚊症初期如何改善?《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析! 飛蚊症是什麼? 飛蚊症(Floaters)是眼科門診常見的症狀,病人常自述在眼前不時看到黑點、小蟲或絲線等,伸手卻抓不到。 醫學上,飛蚊症指人因為眼睛老化或眼疾,在視野中看見黑點、絲狀、網狀或圓形等各種漂浮物,通常會在人望向平坦明亮的背景,例如藍天或白牆時,變得更加明顯。 飛蚊症示意圖 飛蚊症原因:玻璃體退化 飛蚊症在醫學上又稱為「玻璃體退化或玻璃體混濁」,多數人都是因為40歲以上,眼睛開始老化或因為近視而患有飛蚊症;玻璃體位於眼球中央,位在水晶體後方,視網膜之前,是一種透明蛋白狀的膠質物,幾乎全部由水分所組成,約占眼球體積4/5。 正常情況下,玻璃體充滿整個玻璃體腔,支撐眼球形狀,讓光線毫無阻礙地通過,但當玻璃體內由膠原纖維組成的清澈膠質物,因為老化、高度近視或其他眼疾而退化時,原本黏稠的膠質物就會逐漸液化,釋出玻璃體中的部分膠原纖維,並聚集於膠質與液體的交界面上。 當纖維的陰影投射於視網膜上時,人的視野就會出現黑點或絲線,導致飛蚊症;此種飛蚊症又稱為「生理性的飛蚊症」,因為這是正常老化所致,僅需要定期檢查,不必過於擔憂。 飛蚊症其他原因 飛蚊症除了是玻璃體退化導致,高度近視和許多眼睛問題也可能導致玻璃體混濁,引發飛蚊症,例如: 高度近視 眼睛外傷 眼睛發炎病史:葡萄膜炎、視網膜炎、視神經乳頭炎 曾接受雷射手術者 白內障手術後併發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飛蚊症治療方式解說:一定要雷射嗎? 依據類型與病因不同,治療飛蚊症的需求也有差異: 1.生理性飛蚊症不用治療 生理性飛蚊症為正常老化所致,無須治療,病患只須接受「散瞳檢查」,確認視網膜的健康狀況。 眼科醫師會使用散瞳藥水幫病患點眼,經過半小時後,藥水會使得位在玻璃體前方的瞳孔放大,方便眼科醫師檢查眼底的狀況。 2.視網膜裂孔 若發現周邊視網膜有剛形成的裂孔時,須先接受雷射治療,將視網膜固定黏貼於眼球壁上,避免惡化成為視網膜剝離。 3.玻璃體出血 病患須口服止血劑3~6個月,吸收出血狀況,再接受雷射治療;若出血吸收不完全,病患可能須考慮接受玻璃體切除手術,將充滿血液或血塊的玻璃體切除,再以清澈液體取代。 當以上的症狀經雷射療效果不佳,醫師會依患者情形,選擇其他手術方式: 玻璃體切除術 鞏膜扣壓術 飛蚊症會消失嗎?  飛蚊症的影像型態眾多,因為膠原纖維能組成各種形狀,初期最常見的症狀為,影像有黑點、絲狀或網狀物,但也可能呈蟲狀、雲狀物或圓圈等。 飛蚊症的特色在於即使眼睛停止轉動,那些漂浮物仍會在視野中移動;若眼睛刻意轉動,則可移動那些漂浮物;飛蚊症不會消失,但會因漂浮物位移,感覺飛蚊症狀減輕。 飛蚊症改善方法 生理性飛蚊症難以逆轉,但平時做好眼睛保健,可避免近視持續加深,延緩玻璃體退化的速度,以下提供5個護眼方法: 每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看書或滑手機時,室內光線應明亮充足,並保持30~40公分的觀看距離。 每天外出活動1~2小時,讓眼睛看向遠方。 眼睛若有乾澀、痠痛或有異物感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遵照醫師指示使用人工淚液或其他藥物。 多食用富含抗氧化營養素的深綠色蔬果,減緩眼睛老化。 生理性飛蚊症有救嗎?眼藥水與口服藥物能治療嗎? 目前醫學界並沒有任何藥物(眼藥水、口服藥)能夠治療生理性飛蚊症,而多數醫師也不建議採取侵入性的治療,避免手術留下後遺症。 除了造成生活些許不便之外,生理性飛蚊症不會影響眼睛健康,建議以平常心看待,並且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接受一次眼底檢查,追蹤視網膜的健康狀況。 飛蚊症有4症狀快就醫! 飛蚊症雖不影響視力,但卻很惱人,其實,95%的飛蚊症不是病,而是眼睛玻璃體退化的自然生理反應。不過,若視野中的漂浮物劇增或看見閃電似的光影,同時出現黑霧、視力驟降等症狀,可能是視網膜裂孔或視網膜剝離的前兆,也可能是玻璃體出血的徵兆,建議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影響視力。 飛蚊劇增:飛蚊症的影像數量突然增加,例如滿天黑點或黑絲線。 出現閃光:指視野某個位置持續出現如照相機閃光燈般的閃爍光,即使閉上眼或在暗處也能看到。 視野缺損:視野某個位置像是被布幕或水波擋住。 視力模糊:眼睛突然看不清楚,視力下降。 玻璃體出血原因 玻璃體本身不含血管,玻璃體出血指周圍組織出血,流入玻璃體中,可能病因包括: 葡萄膜炎 視網膜或視神經乳頭炎 視網膜血管病變或破裂(延伸閱讀:眼睛中風怎麼辦?會好嗎?眼中風前兆、症狀、治療一次答) 眼內炎 血栓、腫瘤、高血壓 外傷出血 視網膜裂孔、剝離原因 正常情況下,玻璃體和視網膜緊密相黏,但隨著玻璃體液化,兩者便可能分離拉扯,造成視網膜裂孔,而液化的玻璃體則可能從洞滲入,導致視網膜剝離;若分離造成視網膜血管拉扯破裂,出血進入玻璃體腔,就會形成一片黑霧擋住視線。 https://wp.helloyishi.com.tw/eye-health/eye-diseases/retinal-detachment-surgery/ 飛蚊症常見Q&A 1.飛蚊症會自己好嗎?怎麼讓線條、漂浮物消失? 飛蚊症不會自行痊癒,但透過轉動眼球,能讓玻璃體內的漂浮物移動至視野看不到的地方。 2.飛蚊症吃葉黃素有用嗎? 目前沒有研究證實任何食物、葉黃素或其他營養素能改善飛蚊症。 相比於服用保健食品或偏方藥物,建議維持飲食清淡均衡,少油、少鹽及少糖,妥善控制血壓及血糖,避免糖尿病、高血壓全身性疾病影響眼睛健康。(葉黃素推薦閱讀:2024葉黃素推薦最新20款!功效解析,找眼睛保健食品必看)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眼睛疾病

夜盲症是缺乏維生素A?夜盲症5點自我測試!症狀、治療一次看

許小姐半夜起床上廁所常看不清楚,撞到家具;晚上開車時也常有視力模糊的狀況,十分危險。赴眼科就醫後,醫師診斷是夜盲症;究竟什麼原因會造成夜盲症?怎麼做才可以自我檢測是否罹患夜盲症?又有什麼方法可以診斷且預防?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探究竟! 夜盲症是什麼?夜盲症症狀說明 當人在黑暗的環境下,待超過5分鐘仍伸手不見五指,無法看清周遭環境形體,即患有夜盲症(Nyctalopia),而主要是因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包括提供色覺的視錐細胞及分辨黑白的視桿細胞出現異常,造成夜間視力下降,引發夜盲症。 夜盲症是缺乏維生素A?夜盲症4大原因解說 夜盲症可分成先天性及後天性,而先天性的夜盲症多來自遺傳性疾病,其中更以色素性視網膜炎最為常見;後天性夜盲症成因則包括缺乏維生素A,或因糖尿病所引發的視網膜病變而引起。以下列出夜盲症的常見4種成因: 1.色素性視網膜炎(Retinitis pigmentosa) 屬於先天性夜盲症的眼科疾病之一,由於感光細胞或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出現異常或死亡,使患者出現夜盲症、無法分辨顏色,甚至使視力逐漸下降,最後還可能導致失明。 2.糖尿病 病患可能會因血糖太高,造成全身性微血管病變,若發生在眼睛內微血管最多的視網膜,則會導致視網膜感光及色素細胞退化,進而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並引發夜盲症。而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的初期,患者不會有任何感覺,視力也不會有明顯的變化,但若未即時進行治療,可能會出現視網膜水腫,甚至是黃斑部水腫,使視力不斷惡化,最後還可能併發眼內出血及視網膜剝離,造成永久失明。(同場加映:血糖太高併發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傷眼青光眼、白內障找上門) 3.白內障 白內障好發於老年人,主要因水晶體老化所致,平時患者除了會出現視力模糊、畏光、眩光等症狀外,也可能造成夜盲症。 4.缺乏維生素A 為夜盲症最常見的成因之一,當體內維生素A含量不足時,會使視紫質無法合成,進而影響人在夜間的視力。另外,若長期缺乏維生素A,會讓眼睛變得乾燥,眼角膜也容易磨損以致感染及潰爛,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夜盲症5方法自我測試 夜盲症患者平時可能會出現下列常見情形: 進入黑暗的環境下待超過5分鐘,仍無法恢復視力。 在具有微弱光線的環境下,無法看清物體或人的臉孔。 對光線敏感。 在燈光周圍會出現不明眩光、畏光等視力問題。(推薦閱讀:沒事別揉眼!引發圓錐角膜恐影響視力) 無法看見夜空中的星星。 夜盲症如何診斷? 夜盲症可至眼科先進行初步的常規檢查,包括視力檢查、測量眼壓、眼底檢查。倘若視力出現異常,甚至有白內障或其他眼睛疾病,則可至醫院,請醫師評估是否需做視網膜電圖(ERG)。 其用途為測量視網膜對光刺激的反應,紀錄視網膜中電氣變化,確定視桿細胞及視錐細胞的功能是否出現異常,來診斷病患是否患有夜盲症。 夜盲症會好嗎?如何治療與預防? 目前不管是先天性夜盲症或後天性夜盲症,僅可藉由改變日常生活的方式來減緩視力退化的速度,而若罹患色素性視網膜炎,因多數成因來自糖尿病,所以進行血糖的控制即為預防夜盲症的關鍵之一。以下為預防夜盲症常見的4種方法: 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平時可適量食用胡蘿蔔、金針、深綠色蔬菜、木瓜、蛋等食物,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減緩視力退化的速度。 定期進行眼睛檢查:建議每半年至眼科進行視力檢查,以利及早確認是否患有夜盲症或其他與眼睛相關的疾病。 配戴太陽眼鏡:平時外出可透過配戴太陽眼鏡或其他遮陽配備,避免遭光線直射眼睛,並降低罹患白內障、青光眼或黃斑部病變,進而導致夜盲症的風險。(推薦閱讀:挑對太陽眼鏡擋UV!鏡片顏色效果大不同) 血糖控制:由於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變,會造成視網膜感光及色素細胞退化,進而引發夜盲症。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若平時能將空腹血糖值控制在180mg/dL以下,即可降低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機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眼睛疾病

沒事別揉眼!引發圓錐角膜恐影響視力

我們能透過雙眼看到東西,必須靠光線穿透角膜,聚焦在視網膜成像,因此,角膜屈度跟視力變化息息相關。若角膜屈折程度過大,就會造成屈光性近視,還有一種少見的眼睛疾病會造成角膜屈折度大增,那就是圓錐角膜(Keratoconus),以下將帶您了解這項病症的原因、症狀、治療及改善方式。 圓錐角膜的發生原因 圓錐角膜是一種因為角膜組織變薄,和隆起的非發炎性角膜病變,但其確切發生原因不明,遺傳、角膜外傷、過度揉眼或是酵素不平衡等說法都各有支持者,不過主流看法認為過度揉眼是引發圓錐角膜的風險因子之一。 圓錐角膜通常會在青少年時期顯現,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當成一般近視或是散光,通常要到角膜出現明顯隆起時才會發現,不過圓錐角膜的惡化速度並不一定,若是惡化速度較快的病患,可能有需要透過手術治療的優先性。 雷射近視手術與圓錐角膜的關聯 形成圓錐角膜的主因就是角膜厚度變薄,而有說法指出,雷射近視手術可能是引發圓錐角膜的原因之一,因為它會減少角膜厚度,不過術後因角膜殘餘量過低而引發圓錐角膜的機率其實不高。一般來說,圓錐角膜患者能否進行近視手術,需要依醫師的判斷而定,不過在文章末段將介紹的角膜膠原交聯手術(Corneal Cross Linking,CCL),可能有助於強化角膜,降低圓錐角膜患者進行近視手術的風險。 圓錐角膜的症狀 除了角膜的形狀會變成圓錐形外,圓錐角膜患者自身最容易發現的症狀包含近視和散光,尤其在晚上觀看車燈、路燈和商店招牌等光源,會發現光線有模糊和扭曲的狀況,不過這情形主要是散光所引起,因此也不代表有這種情況的人患有圓錐角膜病變,仍需至眼科診所檢查才能判定。 圓錐角膜有救嗎?治療方式介紹 圓錐角膜病變是不可逆的,患者只能透過其他醫療手段,減緩症狀惡化速度,建議定期做視力檢查,有利於早期發現症狀並進行治療。以下為治療圓錐角膜的5種方式: 眼鏡和軟式隱形眼鏡:前面提過,圓錐角膜的部分症狀跟近視和散光雷同,因此也能利用眼鏡和軟式隱形眼鏡矯正度數,這種治療方式主要應用在輕微或初期的圓錐角膜病變。 硬式隱形眼鏡:這種方式很常用於輕度到中度的圓錐角膜治療上,比起軟式隱形眼鏡,它的硬度可以幫助患者在配戴之後,把角膜矯正至正確位置,但是這種效果在患者停止配戴後就會漸漸消失,因此仍需要定期前往眼科診所,追蹤圓錐角膜的病情情況。 角膜環植入術(Intacs Corneal Implant):透過將弧形塑膠角膜環植入角膜內,幫助角膜塑型,這種手術最大的好處是它的可逆性,若有特殊需求患者能夠用手術將角膜環摘除,其好處為手術時間和恢復期較短。 角膜膠原交聯手術:透過加強角膜硬度,以抑制角膜持續變薄突起。手術過程會先去除角膜上皮,滴入核黃素溶液之後,再使用紫外線燈照射即完成,不過患者的視力在術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恢復正常。另外,在面對較為嚴重的圓錐角膜患者上,有時候也會將角膜膠原交聯手術和角膜環置入術合併進行。 角膜移植:當其他非手術方式都無效,或者圓錐角膜病變較為嚴重,才會使用角膜移植治療,透過將正常的角膜移植至患者眼睛,達到永久治療的效果,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全身麻醉,並在手術移植完成後縫合,避免角膜滑動,雖然看起來一勞永逸,但是疼痛與恢復時間較長,而且需要有志願捐贈者提供健康角膜以利移植。不過有些人認為手術花費較高,但是比起動輒1萬元起跳,且有定期更換需求的硬式隱形眼鏡,手術反而是費用相對低廉的選擇。


眼睛疾病

不用過期化妝品~避免長針眼的風險

小時候同學長針眼,就會被大家笑:「你偷看別人洗澡齁~」其實針眼(Stye),或稱麥粒腫(Hordeolum),是一種睫毛毛囊和淚腺堵塞所引起的發炎現象,會讓人在眼瞼內、外長小腫塊,並造成疼痛、紅腫和不適。而一開始之所以會堵塞,有可能是因為抵抗力不足或衛生習慣不好,使原本就存在身上或眼周的細菌能趁機茁壯所致。 現在大家長大後,雖然都知道針眼不是老天對偷窺別人洗澡上廁所的懲罰,但它仍可能因為平時的不注意而增加發生的機率。因此在這裡,我們要為大家列出增加長針眼的風險因素,以及避免它的生活習慣注意事項。 6因素增加長針眼的風險 針眼不能算是會傳染的,因為主要讓人長針眼的細菌原本就存在每個人身上,只是有些因素會使這些細菌過度茁壯、數量增加,並提高長針眼的機率,如下: 化妝品:晚上睡覺前沒有好好卸妝,或使用過期的化妝品,都會增加眼睛周圍的皮膚毛孔堵塞、發炎的機率。 隱形眼鏡:戴隱形眼鏡時沒有徹底把手洗乾淨,或因自己清理、保存不當,而戴到不乾淨的隱形眼鏡,也可能會增加接觸細菌的機率。 年齡: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得針眼,但青少年和小孩是特別好發的族群。 生活習慣:營養不良和睡眠不足,都會使抵抗力變弱,使身體無力抵抗可能引起發炎的細菌。 原有疾病:有時候針眼是由眼瞼炎(Blepharitis)造成的;眼瞼炎是一種因眼皮被細菌感染而發炎的現象,但有時也會因酒渣或酒糟(Rosacea),一種會讓臉部皮膚發紅的皮膚炎而引起。此外,以前得過針眼和有糖尿病(Diabetes)的人,也會較容易得針眼。 6生活習慣避免長針眼 一般健康的人都有辦法抵抗造成針眼的細菌,不過減少接觸和散播細菌的機會,還有保持足夠的抵抗力,當然也能減少長針眼的機率,請參考以下建議: 養成睡前一定要把妝卸乾淨的習慣,不要讓眼周的毛囊被堵塞一整晚。 化妝品和化妝用的刷子、海綿要經常更換或清洗,以避免細菌滋生。化妝品建議買小罐一點,或是不要一次買太多,避免過太久仍用不完,變成養細菌的培養皿。 經常洗手,且要用對方法,尤其是在戴隱形眼鏡和化妝之前。 如果隱形眼鏡超過保存期限一定要丟棄,若還在保存期限內,則需每天仔細、正確地清潔再使用。 不要揉眼睛,就算過敏很癢也一樣,不然細菌會很容易進入眼睛。 不要跟別人共用擦臉的毛巾、枕頭套或化妝品,尤其是知道自己或對方有針眼時。毛巾和枕頭套等會經常接觸臉部的用品,也都要經常清潔、更換。 針眼的居家應對措施 針眼有時可能會長得很像痘痘,但千萬不要去擠它。如果希望針眼快點消失,可以用乾淨的濕布熱敷,1天可進行多次,1次15分鐘。過程中要注意溫度不要過高,否則會傷到眼睛。此外,患者可以去藥局買治針眼的藥膏,並在針眼痊癒前,不要化妝或戴隱形眼鏡。 針眼建議就醫的時候 針眼通常會自行痊癒,但如果過幾天情況仍沒好轉,或是不確定自己長的到底是不是針眼,建議請眼科醫師診斷。此外,以下是其他建議就醫的7徵兆: 針眼幾天後沒有改善或1週內沒有完全康復 症狀迅速惡化 針眼變大 患部會流血 視力受到影響 眼白附近也出現感染徵兆 臉頰或臉部其他地方發紅 若是發生最後2項症狀,代表造成針眼的細菌已經開始擴散了,醫師可能會請患者服用抗生素藥劑,或施點抗生素眼藥水治療。


眼睛疾病

飛蚊症不危險~但若有這狀況恐失明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眼前可能會不時出現幾條或數百條像針線般細微的灰影,尤其在光線強的環境下更為明顯,因為這會造成視覺上的干擾,因此也被稱做飛蚊症(Eye floaters)。若您出現了這個症狀,請先別緊張,這通常只是眼睛的玻璃體(Vitreous body)變「老」的症狀,純屬正常的老化現象。至於這個症狀是怎麼引起的?下列將為您整理引發飛蚊症的2大原因,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有失明的危險。 1. 飛蚊症是正常老化現象 當人逐漸衰老,特別超過60歲之後,眼睛將會進入玻璃體凝缩(Vitreous syneresis)狀態,意思是玻璃體中心會產生液化,使眼睛不能夠再承受玻璃体凝膠的重量,進而轉成液狀體,並抽離視網膜(Retina),往其中心內縮。 同時,玻璃體凝缩可能也會導致原本和視網膜後端連在一起的視神經(Optic nerve)一併被分離,此現象被叫做後部玻璃體剝離(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當玻璃體失去後端視網膜的支持,會變得半懸浮在眼睛裡面,加上玻璃體若未完全液化,就會在眼前產生細微的灰影。 在多數情況下,飛蚊症並不會帶來危險,但如果玻璃體凝缩的壓力過大,造成視網膜剝離(Retinal detachment),它就有可能會導致失明。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資料,視網膜破裂與脫落,其症狀包括,眼睛出現新的灰影和閃光、視線有漸層灰影好像拉下窗簾般,以及中心視覺的急遽惡化,所以,一旦發覺有上述這3種危險症狀,請儘快就醫,以預防眼睛失明。 2. 可能因玻璃體出血或發炎引起 除了老化,飛蚊症也可能是因為玻璃體出血或發炎所引起,出血狀況包含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眼睛手術、運動傷害;發炎則包括,色素膜炎(Uveitis)、嚴重眼睛感染。所謂的灰影,其實是出血中的血球細胞、發炎所產生的物質,以及在眼科手術的情況下,注射藥物時形成的氣泡。要甩開這些惱人的「飛蚊」,可以上下動動眼球,這麼做能運動眼睛的玻璃體,若有任何問題請找專業眼科醫師詢問。


眼睛疾病

視網膜剝離手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視網膜剝離手術的定義 視網膜是眼睛內部後方的一層組織,可將進入眼睛的光線轉為影像傳回大腦。有時視網膜會剝離,導致視力模糊或是看東西有陰影產生。大部分的視網膜剝離是因為眼球中間部位的玻璃體萎縮而拉扯到視網膜,而且,眼睛損傷或是曾動過眼睛手術,也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 為什麼要進行視網膜剝離手術? 若您的視網膜剝離,醫師會使用手術機器進行修復,手術過程可能會使用光凝固療法或是冷凍凝固療法。視網膜剝離的具體情況,則會決定醫師使用的手術方法。 視網膜剝離手術的風險因素 視網膜破裂或出現裂孔並不需要手術治療,只需要使用雷射光凝固療法或是冷凍凝固療法即可,進行手術不一定能順利貼回視網膜,有時候人們需要進行兩次手術,才能治療成功。另外,貼著狀態的視網膜,不一定保證您會有正常的視力。術後視力部分取決於黃斑部是否在術前就已受到視網膜剝離的影響。視網膜修復後,視力可能需要好幾個月才能有所進步,有些人甚至不會恢復視力。 視網膜剝離手術的過程與術前準備 手術前,請您告知醫師最近的用藥情況、過敏或任何身體狀況。基本上,您會在手術前獲得明確的指示,例如:術前幾小時是否可以進食。在大部分的病例中,術前六小時應該禁食,不過您可以在術前幾小時喝一些液體類,例如:咖啡。 手術的過程為何? 視網膜剝離手術可能需要多種麻醉技術,手術時間約90分鐘~2小時。醫師會使用雷射光凝固或冷凍凝固療法來修復任何視網膜破裂或裂孔。本手術更可能包含移除玻璃體,並用氣體、矽膠油或是在眼睛表面縫上一層矽膠。手術完成後,您隔天就能出院返家,不過在游泳或是抬重物之前,請諮詢醫師的意見。您的醫師會在術後一個月安排視力測驗,以檢測您的視力是否恢復。 視網膜剝離手術的術後恢復 視網膜剝離手術的特定的併發症如下: 嚴重眼睛出血 眼壓升高 視網膜再度剝離 視力衰退 複視 另一眼發炎 遵守醫師術前指示,如禁食或暫時停止服用特定藥物,可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眼睛疾病

濕性黃斑部病變: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濕性黃斑部病變的定義 濕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慢性疾病,患有本疾病的患者視力會退化,或是喪失中央視覺。黃斑部(Macula)是視網膜的一部份,主要來幫助我們看清楚直視的範圍,通常會因為眼部血管異常,滲漏出液體或血液至黃斑部中,而造成病變。 濕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另一種是乾性黃斑部病變(Dry macular degeneration),比較常見,症狀也比較沒有那麼嚴重。濕性病變通常是因乾性病變惡化所造成。不過只要及早發現並好好保養,便可減緩視力惡化,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夠恢復視力。 濕性黃斑部病變有多常見? 如果您需要更多諮詢,請諮詢您的醫師。 濕性黃斑部病變的症狀 常見的濕性黃斑部病變症狀包含下列所提,不過可能的症狀不只這些,如果您需要更多諮詢,請諮詢您的醫師。 視線扭曲,例如直線看起來彎曲不直 單眼或雙眼中央視力減弱 看到的顏色異常、變淺 中央視力模糊或出現黑點 視覺整體上都變得朦朧 症狀來得非常突然,並且迅速地惡化 黃斑部病變不會影響周邊視力,所以很少導致完全失明。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中央視力異常 難以看清顏色或事物的細節 這些狀況可能就是黃斑部病變的症狀;若你超過50歲,更需特別注意。 濕性黃斑部病變的原因 目前尚不清楚濕性黃斑部病變的確切原因,但是乾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更容易惡化成濕性病變。根據統計,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中,有10%的患者有濕性黃斑部病變。 濕性黃斑部病變有很多種病變的現象: 因為眼部血管的異常增生,導致視力退化。 視網膜與鞏膜(Sclera)中間,有一層血管叫做脈絡膜(Choroid );濕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脈絡膜的血管異常增生的現象,因而影響到黃斑部。 異常增生的血管,可能會滲漏出液體或血液,進而影響到視網膜的功能。 滲漏出的液體在眼睛後方累積後,就會導致視力退化。液體從脈絡膜滲漏出後,會聚集在脈絡膜和視網膜色素上皮層(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之間,導致黃斑部腫脹,進而引發視力退化。 濕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素 以下為濕性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 濕性黃斑部病變較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 家族遺傳與基因:此疾病與遺傳有關,研究已發現有幾個基因與濕性黃斑部病變相關。 吸菸或是常常暴露在煙霧中,會大幅增加罹患的機率。 研究發現,肥胖者在濕性黃斑部病變的初、中期,比一般人更有可能衍發出比較嚴重的症狀。 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現黃斑部病變。 濕性黃斑部病變的診斷與治療 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如何診斷濕性黃斑部病變? 醫師可能會檢視你的醫療與家族病史,並進行眼睛全套檢查,也有可能做其他的檢測,像是: 眼底檢查:醫師會點眼藥水讓你的瞳孔擴張,然後再用儀器檢查眼底。醫師主要是看黃斑部後方的一種黃色顆粒,稱作隱結(Drusen),因為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通常會有非常多的隱結。 檢查中央視力是否有問題:醫師可能會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來檢查;黃斑部病變的患者看到的方格可能會出現模糊、破碎、扭曲的情形。 進行螢光眼底血管攝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醫師會注射螢光顯影劑至你的手臂血管,然後這些顯影劑會流到眼睛的血管。接著,醫師會用一種攝影機拍攝顯影劑通過血管的情形,這些照片就會顯示出你的血管或視網膜是否異常。 進行循血綠眼底攝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就像螢光眼底血管攝影,這種檢測法也會用到顯影劑,可用來確認螢光眼底血管攝影所得知的結果,或是用來辨認黃斑部病變的種類。 進行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這種非侵略性的檢測可顯示出詳細的視網膜剖面照,並辨認出視網膜變薄、變厚、腫脹之處;這些現象有可能就是視網膜後方的血管滲漏出液體所造成的。 如何治療濕性黃斑部病變? 目前最有效的療法是抗血管新生藥物(Anti-angiogenic drugs)。血管新生指的就是新血管的生成,在身體器官、組織的生長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某些疾病會出現血管異常增生的情況,像是癌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現行的抗血管新生療法主要是減少一種蛋白質的量,也就是血管內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內皮因子會刺激視網膜與黃斑部的血管異常增生,因此這些藥物被歸類為抗血管內皮因子療法(Anti-VEGF treatments)。 樂舒晴、癌思停、采視明 這些藥物目前的使用方式為眼部麻醉後、直接注射於眼中。注射的針頭非常小,會注射在靠近眼角的地方、而不是眼睛中央。注射過程中,醫師會要求患者看向注射的另一邊,以顯露出要施打的地方,也可以避免患者看到針頭。目前有在使用的抗血管新生藥物有樂舒晴(Lucentis)、癌思停(Avastin)、采視明(Eylea)。在某些情況下也會使用一種比較早期的藥,叫做目可健(Macugen)。 光動力療法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是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所開發的技術,已經通過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認證,是正式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療法。PDT療法會先從靜脈注射10分鐘的Visudyne(一種光敏感藥物),接著用冷卻的低能量雷射照射視網膜患處。 Visudyne會在全身的血管循環,然後特別會流至新生血管,包括黃斑部後方的異常增生血管。藥物會受到雷射反應,在不破壞視網膜四周健康組織的情況下,開始阻塞滲漏液體的血管。這種療法可以直接用在黃斑部中央的後部,而不像熱雷射光凝固療法,會破壞周圍健康的組織。 熱雷射光凝固療法 熱雷射光凝固療法(Therm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 可以用來治療許多眼部疾病,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是其中一種。這種療法會直接將熱雷射對準視網膜後方異常增生的血管,雷射的熱能會堵住不好的血管,避免液體滲漏而造成視力退化。 熱雷射光凝固療法並不會修復視力,因此在過去,患者最好在病變的初期就接受這種療法。但是跟PDT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熱雷射光凝固療法在堵住壞血管的同時,也會破壞視網膜周遭的健康組織,因此這種療法不會用在黃斑部中心後方的血管,甚至現在在臨床上都很少使用。 黃斑部移植手術 黃斑部移植手術(Macular translocation)將黃斑部從眼部拆出來,稍微轉動一點,再重新置於不同的位置;如此一來,黃斑部就會坐落在健康的地方。雖然黃斑部移植手術不見得適用於所有濕性病變患者,但是若執行精準,對某些病人來說可是非常有效。這種手術對乾性病變的患者無效,因為即使黃斑部移至新的位置,病情還是會惡化;其中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濕性黃斑部病變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濕性黃斑部病變: 請醫師檢查你的眼鏡:若有在戴一般眼鏡或隱形眼鏡,請確保即時更新有度數的鏡片。 善用放大工具:有很多放大工具可以幫助閱讀或其他需要近距離看的事,像是縫紉。放大工具包含手持放大鏡、放大眼鏡。另外,也可以用閉路電視系統;這種系統透過攝影機拍攝,再將放大的景象投影到螢幕上。 調整電腦版面顯示、安裝朗讀系統:調整電腦的字體大小、調整色差,來增加顏色的對比,也可以安裝朗讀系統或類似的工具。 使用電子閱讀器和語音工具:用用看大字書、平板電腦和有聲書。有些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可以輔助視力退化的人,而且很多都配有語音辨識系統。 使用能夠輔助視力的工具:有些時鐘、收音機、電話等等的器具字型都放比較大。看高畫質的電視螢幕也很有幫助,或是做得稍微離螢幕近一點。 家裡裝亮一點的燈:良好的燈光環境可以幫助閱讀等等的日常生活,也可降低跌倒的機率。 慎思日常交通方式:若你有在開車,請務必諮詢您的醫師,看看以你的情況來說開車是否安全。交通繁忙、天氣不好或是晚上開車時要特別小心,尤其是晚上開車,請盡量使用大眾交通工具或是請親朋好友幫忙。 尋求幫助:罹患黃斑部病變對生活來說有諸多不便,患者可能得改變生活方式,情緒也必須歷經起起伏伏。可以考慮找醫院的輔導員、參加互助團體,並多花時間和支持你的親朋好友相處。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眼睛疾病

結膜炎症狀、原因解析!結膜炎多久會自己好?會傳染嗎?

結膜炎是什麼?為什麼稱紅眼症? 結膜炎(Conjunctivitis) ,又稱為紅眼症,是一種常見的眼睛發炎疾病。 結膜(Conjunctiva)是從上、下眼瞼內延伸至角膜的透明組織,覆蓋在眼白(鞏膜)上,結膜會分泌黏液素,幫助淚液均勻分布在眼球表面,維持眼睛濕潤。 結膜上有血管分布,一旦結膜受到病毒、細菌感染,或因過敏及刺激物的影響引起發炎反應,結膜會充血發紅,出現紅眼症狀。 結膜炎不會造成視力損傷,但若有大量分泌物等症狀,會影響視覺、生活品質以及社交生活。 結膜炎2大原因:傳染性結膜炎、過敏性結膜炎 結膜炎可分為傳染性及過敏性等2種主因。傳染性結膜炎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在低溫的環境中,其傳染性更強;過敏性結膜炎則是由花粉、塵螨等過敏原刺激而引發。 結膜炎原因1:傳染性結膜炎 傳染性結膜炎又可分為病毒性結膜炎、細菌性結膜炎等2種,其感染病菌如下: 病毒性結膜炎 腺病毒11型,可能會出現發燒、咽喉炎及流鼻水等類似感冒症狀 腸病毒70型 克沙奇病毒A24型 格蘭氏陽性球菌 格蘭氏陰性球菌 細菌性結膜炎 披衣菌(Chlamydia) 淋病(Gonorrhea) 結膜炎原因2:過敏性結膜炎 當患者的免疫系統對特定過敏原產生反應,而導致結膜發炎,稱為過敏性結膜炎;常發生在有過敏體質的族群。 常見的過敏原包括花粉、塵螨及灰塵等;過敏性結膜炎的症狀會在出現後數小時逐漸緩解。 急性結膜炎與慢性結膜炎有何不同? 結膜炎也可依症狀持續的時間,區分為急性結膜炎與慢性結膜炎等2種: 急性結膜炎 急性結膜炎的症狀通常在4週內改善,主要為傳染性結膜炎所導致;症狀較慢性結膜炎嚴重,且傳染力強,當家中有1人感染,其他同住者通常難以倖免。 慢性結膜炎 慢性結膜炎的症狀持續超過4週以上,並且可能反覆發作。 慢性結膜炎多由外部環境刺激物或其他疾病引起,例如睫毛倒插、乾眼症、眼瞼炎、甲狀腺亢進或免疫疾病,症狀相對較緩和且不具傳染力。 結膜炎症狀 傳染性結膜炎初期通常症狀不明顯,前期會有眼瞼腫脹、眼睛不適感,或異物在眼中的灼熱感,通常2隻眼睛會先後出現症狀。 細菌性結膜炎眼睛的分泌物較黏稠,常見白色或黃色的分泌物,而病毒性結膜炎的分泌物則較稀薄。 此外,急性結膜炎與慢性結膜炎症狀也略有不同,以下分別說明: 急性結膜炎症狀 眼瞼紅、結膜充血 淚流不止 濃稠分泌物以結痂的方式堆積在睫毛上,睡醒時最嚴重 眼睛搔癢 眼睛有灼熱感 視覺模糊 對光敏感 嚴重者會有耳前淋巴腺腫大 慢性結膜炎症狀 結膜發紅 異常分泌物 眼睛發紅、發熱 眼睛有異物感、搔癢、眼皮沉重及容易疲倦 症狀因人而異 如果您發現有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的症狀,請儘快就醫進行眼睛檢查,讓醫師取得眼臉檢體進行化驗與分析,幫助確認感染原因。 結膜炎會自己好嗎?多久會好?治療方式有哪些? 急性結膜炎通常會在1~2週內會自行恢復,視個人免疫力而定。接受治療可減緩症狀,並避免出現併發症。 治療方式依據致病因素而不同: 病毒性結膜炎:以類固醇藥物為主。 細菌性結膜炎:給予抗生素(Antibiotics)、眼藥水或軟膏(Ointment)。 慢性結膜炎:找出致病原因,並且對症下藥。例如結膜炎是由過敏所引起,首先須遠離過敏原,使用過敏治療藥物,如抗組織胺來緩解症狀。 使用眼藥水、軟膏時,患者每天必須點或塗藥3~4次,讓藥物在眼瞼內能發揮效用;整個療程約5~7天;1週後,症狀即可獲得明顯改善。 結膜炎會傳染嗎?可以上班、上課嗎? 急性結膜炎傳染力較強,只要接觸患者使用過的東西,便有可能感染。 結膜炎並非法規限定之嚴重傳染性疾病,患病後仍可以上班、上課,但為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建議發病期間不要出入公共場所,或到游泳池戲水。 此外,患者也要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不要用手揉眼睛,避免手上沾有病菌後傳染給他人;若不小心接觸眼睛,也要盡快使用肥皂洗手,降低傳染機率。 結膜炎怎麼才好得快?10步驟緩解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症狀 冷敷眼睛:有助緩解紅、腫、熱、痛等症狀。 避免揉眼:降低手部沾染細菌、病毒的風險。 清潔眼睛:經常清理眼睛分泌物;清理時,左右眼分別使用乾淨的棉花棒,不可共用。 避免共用個人物品:毛巾、枕頭、眼部化妝及保養品。 不要配戴隱形眼鏡:不和他人共用隱形眼鏡、眼鏡。 正確使用眼藥水:單眼感染時,點藥時頭應側向患側,避免藥水流向健康眼睛。 注意點藥順序:雙眼點藥,須先點未感染的眼睛,再點已感染眼睛。兩眼皆感染時,點完一眼後,先以肥皂洗手,之後再點另一眼。 保持手部清潔:眼睛塗抹或點藥前後,確實清潔手部。 注意睡姿:睡覺時儘量平躺或側躺患側。 及時就醫:出現視力模糊等嚴重症狀時,盡快就醫治療。 若感染結膜炎後出現視覺模糊的症狀,請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因為有些病毒會在角膜(Cornea)留下疤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眼睛疾病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定義黃斑部是視網膜(眼球後方的感光薄膜)中心的微小區塊,而黃斑部病變指的是該區塊的退化。黃斑部退化通常發生在年長者身上,主要會造成視力的衰退,一般又稱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且基本上可分為兩種類型: 乾性黃斑部病變:黃斑部形成黃色的沉積物,稱為「隱結」(視網膜上小的黃色小點 Drusen)。隨著隱結的形成、擴大,患者的視力會受到影響,所見物體變得扭曲或模糊,後期更會造成組織壞死。起初患者的視力只會出現部分的模糊,最終可能完全失明。 濕性黃斑部病變:黃斑部下方的血管不正常地擴張,血液與液體滲透至視網膜,這種現象被稱為脈絡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會造成所見影像扭曲變形、視力模糊或看見黑點,而出血區塊產生的傷口,可能造成永久失明。 大部分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罹患的都是乾性黃斑部病變,不過乾性也有可能轉為濕性,造成嚴重的視力損傷。平時多注意眼睛保健、避免疾病的風險因素,就能減少罹患黃斑部病變之風險。如果想知道更詳盡的資訊,請向眼科醫師諮詢。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症狀黃斑部病變初期不會顯現出任何症狀,通常要到患者的視力受到影響,才會診斷出這種疾病。患者首先注意到的徵兆是視覺中心出現黑點,或者變得模糊,而且隨著時間愈長,黑點或模糊區塊愈擴大。這些常見的症狀,並不代表全部可能出現的症狀。如果您對於黃斑病變的症狀有任何疑慮,請洽詢您的眼科醫師。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師? 如果您發現自己有以上列舉之症狀,或者有任何相關疑問,請洽詢眼科醫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病狀不盡相同,如果發現任何徵兆或症狀都不該妄自判斷,而是要盡快和醫師討論,尋求專業的意見。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原因老化是造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主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視網膜中央逐漸退化,視覺也不若以往敏銳。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能會透過基因遺傳,所以如果您的家族中有人罹患這種疾病,您患病的風險相對也會較高。其他可能的風險因素包括了抽菸、高膽固醇(High cholesterol)、高血壓、皮膚白皙且眼睛顏色淺等等。另外,女性患病的機率也較高。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診斷與治療以下資訊並非醫療診斷,想要有進一步的資訊,請隨時諮詢您的醫師。 只要定期檢查眼睛,就能夠檢查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若眼睛裡有隱結形成,只要醫師在檢查的過程中就能發現。另一種診斷方式,則是利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來檢驗。如果直線在您的眼中變得扭曲或模糊,代表您可能罹患了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雖然目前仍無法根治,不過有些治療方式可以減緩黃斑病變惡化、預防視力嚴重衰退。可能的治療方式如下: 服用新生血管抑制劑(Anti-angiogenesis drugs) 補充維生素、鋅 雷射治療 網膜下手術(Submacular surgery) 黃斑部轉位手術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戒菸 飲食健康,每天多攝取蔬果 多運動、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 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諮詢您的醫師,以找到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法。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